『壹』 經濟學常用研究方法有哪些
經濟學有一套以數量分析為特徵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實證分析法、邊際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靜態分析法、比較靜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長期與短期分析法、個量與總量分析法等。
一、實證分析法:
經濟學中的實證分析法來自於哲學上的實證主義方法。實證分析是一種根據事實加以驗證的陳述,而這種實證性的陳述則可以簡化為某種能 根據經驗數據加以證明的形式。在運用實證分析法來研究經濟問題時,就是要提出用於解釋事實的理論,並以此為根據作出預測。這也就是形成經濟理論的過程。
二、邊際分析法:
是利用邊際概念對經濟行為和經濟變數進行數量分析的方法。所謂邊際,就是額外或增加的意思,即所增加的下一個單位或最後一個單位。在經濟學分析中,簡單地說,邊際是指對原有經濟總量的每一次增加或減少。嚴格地說,邊際是指自變數發生微小變動時,因變數的變動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本來是物理學概念。引入經濟學後均衡是指經濟體系中各種相互對立或相互關聯的力量在變動中處於相對平衡而不在變動的狀態。對經濟均衡的形成與變動條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分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在不考慮經濟體系某一局部以外的因素的影響的條件下,分析這一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中,均衡的形成與變動的方法。
一般均衡分析法,是相對與局部均衡分析法而言的。它是分析整個經濟體系的各個市場、各種商品的供求同時達到均衡的條件與變化的方法。
四、靜態分析法、比較靜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
是完全抽象掉時間因素和經濟變動過程,在假定各種條件處於靜止狀態的情況下,分析經濟現象的均衡狀態的形成及其條件的方法。
比較靜態分析法
是對個別經濟現象的一次變動的前後,以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均衡位置進行比較而撇開轉變期間和變動過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動態分析法
是考慮到時間因素,把經濟現象的變化當作一個連續過程,對從原有的均衡過度到新的均衡的實際變化過程進行分析的方法。
『貳』 「均衡分析方法」的概念是
1、均衡與均衡分析
經濟學中的均衡(Equilibrium):任何一個經濟決策者都不能通過改變自己的內決策以增加利益容時的狀態。
均衡分析(Equilibrium Analysis):在假定各經濟變數及其關系已知的情況下,考察達到均衡狀態的條件和狀況的分析方法。
2、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一般均衡分析,是指在充分考慮所有經濟變數之間關系的情況下,考察整個經濟系統完全達到均衡狀態時的狀況,和達到均衡的條件。
局部均衡分析,是指假定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考察單一的商品市場達到均衡的狀況和條件。
均衡分析法是經濟理論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和必要抽象。最大缺陷是把經濟系統中參與人看作是互不聯系的單個人(僅研究單個生產者或消費者的行為),不能把其所考察的問題放在一定的環境中去,該方法完全忽略了制度環境、社會環境及人文環境等對參與人行為的影響,單純考察某個條件與結果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
『叄』 「三種經濟學」分析方法是什麼
他提出「三種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極力反對「規范的經濟學」的方法和「因回果的自然科學」的答方法。主張「理解的經濟學」的方法,認為「理解國民經濟學」的任務在於理解各個歷史時代的經濟制度,以及支配經濟現象之間的相互聯系的經濟意識和經濟活動的動機。在《現代資本主義》中,強調精神(經濟意識)形成經濟生活、創造經濟組織,把資本主義發展的動力,歸為「資本主義精神」。他在其最後一本著作《一個新的社會哲學》(1934)中,試圖用納粹主義的觀點分析當時的社會問題,成為希特勒法西斯的同情者。
『肆』 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的簡答題. 分別用序數效用分析法和用基數效用分析法說明消費者均衡的條件
(1)序數效用論認為:效用大小可以排序,並滿足完備性、傳遞性、連續性和不飽和性等公理假定。
(2)用無差異曲線表示消費者偏好。無差異曲線指給消費者帶來相同滿足程度的不同的商品組合描述出來的軌跡。性質:①不相交;②有無數條;③向右下方傾斜;④凸向原點(邊際替代率遞減)。
(3)消費者選擇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組合時又受到既定收入的限制,因此,引進預算約束線分析。
(4)消費者均衡,是指在既定收入約束下消費者實現的效用最大化。這一均衡點可以用無差異曲線與預算約束線的切點表示:RCS1,2=P1/P2P1X1+P2X2=m
即:當消費者根據偏好決定的兩種商品的相對價值恰好等於兩種商品在市場上的相對價值時,消費者獲得最大效用。
消費者均衡是研究單個消費者在既定收入條件下實現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消費者在既定收入和各種商品價格的限制下選購一定數量的各種商品,以達到最滿意的程度,稱為消費者均衡。
從基數效用論的角度來說,以支出為x橫軸,以效用為y縱軸畫曲線,為消費者的支出效用曲線。既定收入為垂直於x橫軸的直線,令該直線為l。當效用曲線與該直線相交時,交點為消費者在既定收入下可能獲取的滿意度。在各種商品價格的限制下,該曲線的可能形狀是有限的,我們可以繪出若干條支出效用曲線。對於和l直線相交於最高點的曲線,該交點即為既定收入和各種商品價格限制下的消費者均衡點。
『伍』 論述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有什麼
論述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有實證經濟學與規范經濟學;個體分析、總體分析和邊際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還有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動態分析。
西方經濟學經典定理:
墨非定律:如果壞事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多麼小,它總會發生,並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
二八法則:二八法則主張以一個小的誘因、投入或努力,通常可以產生大的結果、產出或報酬。就字面意義來看,這發則是說,你所完成的工作里80%的成果,來自於你所付出的20%。
(5)經濟學均衡分析法擴展閱讀:
西方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家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活動研究出來的經濟理論,有別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西方的學者認為資本主義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是理想的社會,生活在這個社會下的人們都具有利己主義思想;
為了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努力工作,拚命賺錢,從而使整個社會處於有序的運轉之中,使社會的各種資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亞當.斯密說指揮著這部龐大的系統是「一隻看不見的手」,意思是說這個市場不需要干預,它有內在的自我調節功能,西方的經濟也被稱作「自由經濟」,西方社會也叫「自由社會」。
『陸』 經濟學分析最基本方法是什麼
在微觀經濟學中實證分析回答的主要是是什麼的問題,這其中不涉及價值判斷,而規范分析回答的則是應該是什麼的問題,一般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 這兩種方法都可以研究選擇問題,但有三點不同: 第一,對價值判斷的態度不同。實證方法為使具有客觀性而強烈排斥價值判斷;規范方法要評價或規范經濟行為則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 第二,要解決的問題不同。實證分析要解決「是什麼」的問題,即確認事實本身,研究經濟現象的客觀規律和內在邏輯。規范分析要解決「應該是什麼」的問題,即經濟現象的社會意義。 第三,實證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客觀的,可以用事實進行檢驗;規范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主觀的,無法進行檢驗。 比如說天下雨了,這是事實,屬實證分析。但不同的人對下雨有不同的價值判斷,農民從對農作物有利考慮認為下雨是好事,行人因挨澆怕感冒而認為下雨是壞事,這些就屬於規范分析了。
『柒』 西方經濟學:經濟均衡分析的三個步驟
生產什麼以及生產多少。生產電視還是生產電腦、生產大炮還是生產黃油(希特勒的選擇是:寧要大炮不要黃油);生產多少台電視機、多少台電腦,用多少資源生產大炮,用多少資源生產黃油。
2.怎樣生產,用什麼樣的方法來生產這么多的產量與勞務,與生產方式,技術水平直接有關。
3.為誰生產。生產出來的產量和勞務用什麼樣方式分配到社會的各個成員中,即怎樣分配。
西方經濟學除了上述的三個基本問題外,還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社會稀缺的資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
社會資源總量的變動。
貨幣的穩定性。
經濟學有一套以數量分析為特徵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實證分析法、邊際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靜態分析法、比較靜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長期與短期分析法、個量與總量分析法等。
一、實證分析法:
經濟學中的實證分析法來自於哲學上的實證主義方法。實證分析是一種根據事實加以驗證的陳述,而這種實證性的陳述則可以簡化為某種能 根據經驗數據加以證明的形式。在運用實證分析法來研究經濟問題時,就是要提出用於解釋事實的理論,並以此為根據作出預測。這也就是形成經濟理論的過程。
二、邊際分析法:
是利用邊際概念對經濟行為和經濟變數進行數量分析的方法。所謂邊際,就是額外或增加的意思,即所增加的下一個單位或最後一個單位。在經濟學分析中,簡單地說,邊際是指對原有經濟總量的每一次增加或減少。嚴格地說,邊際是指自變數發生微小變動時,因變數的變動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本來是物理學概念。引入經濟學後均衡是指經濟體系中各種相互對立或相互關聯的力量在變動中處於相對平衡而不在變動的狀態。對經濟均衡的形成與變動條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分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在不考慮經濟體系某一局部以外的因素的影響的條件下,分析這一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中,均衡的形成與變動的方法。
『捌』 什麼是均衡,什麼是邊際分析
你說的均衡和邊際分析是經濟學研究領域的專業詞彙。
均衡:
在經濟學中,均衡是經濟學家物理學中借鑒並發展出來的一個概念。最直接的含義被看成是「力量的平衡」,或者用來表示沒有內在"變革傾向「的一種狀態。
在西方經濟學中,均衡是一個被廣泛運用的概念。均衡的最一般意義指經濟體系中一個特定的經濟單位或經濟變數在一系列經濟力量的相互制約下所達到的一種相對靜止並保持不變的狀態。與物體的運動一樣,經濟體系中一個特定經濟單位也同樣受到來自不同方向的各種經濟力量的制約。
在微觀經濟分析中,市場均衡可以分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單個市場或部分市場的供求和價格之間的關系和均衡狀態進行分析。一般均衡就是對一個經濟社會中所有市場的供求和價格之間的關系和均衡狀態進行分析。一般均衡假設的各種商品的供求和價格都是相互影響的,一個市場的均衡只有在其他所有市場都達到均衡的情況下才能實現。
邊際分析:
邊際分析即邊際分析法,是把追加的支出和追加的收入相比較,二者相等時為臨界點,也就是投入的資金所得到的利益與輸出損失相等時的點。如果組織的目標是取得最大利潤,那麼當追加的收入和追加的支出相等時,這一目標就能達到。
邊際分析法是經濟學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不僅在理論上,而且在實際工作中也起著相當大的作用,是打開經濟決策王國的鑰匙。可以認為邊際分析法與管理決策優化密切相關。
邊際分析法marginal analysis的數學原理很簡單。對於離散discrete情形,邊際值marginal value為因變數變化量與自變數變化量的比值;對於連續continuous情形,邊際值marginal value為因變數關於某自變數的導數值。所以邊際的含義本身就是因變數關於自變數的變化率,或者說是自變數變化一個單位時因變數的改變數。在經濟管理研究中,經常考慮的邊際量有邊際收入MR、邊際成本MC、邊際產量MP、邊際利潤MB等。
『玖』 經濟學中的研究方法 歸納~~
一、實證分析法:
實證分析是一種根據事實加以驗證的陳述,而這種實證性的陳述則可以簡化為某種能 根據經驗數據加以證明的形式。
二、邊際分析法:
是利用邊際概念對經濟行為和經濟變數進行數量分析的方法。邊際是指自變數發生微小變動時,因變數的變動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是指經濟體系中各種相互對立或相互關聯的力量在變動中處於相對平衡而不在變動的狀態。對經濟均衡的形成與變動條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
四、靜態分析法
是完全抽象掉時間因素和經濟變動過程,在假定各種條件處於靜止狀態的情況下,分析經濟現象的均衡狀態的形成及其條件的方法。
五、比較靜態分析法
是對個別經濟現象的一次變動的前後,以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均衡位置進行比較而撇開轉變期間和變動過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六、動態分析法
是考慮到時間因素,把經濟現象的變化當作一個連續過程,對從原有的均衡過度到新的均衡的實際變化過程進行分析的方法。
(9)經濟學均衡分析法擴展閱讀:
實證分析的主要研究手段:
1、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是最常用的研究手段,認為各種變數在某一狀態下會達到一種均衡,例如供給需求理論,認為存在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在一定的數量和價格下,兩者會達到均衡(Equilibrium)。自從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將圖形引入了經濟學論證,均衡分析便一直在西方經濟學中佔主導地位。
2、靜態、動態分析
兩者的區別在於後者引入了時間維度,比如流行的時間序列分析。靜態分析則主要採用的是橫截面分析。
3、定量、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的運用在金融領域尤其廣泛,其中的數學依據主要是計量和統計;而定性分析目前還缺乏堅實的方法論基礎,主要應用於宏觀經濟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