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經濟學「外部性」
經濟外部性 又叫經濟活動外部性,是一個經濟學的重要概念,指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一個 經濟主體 (國家、企業或個人)的行為直接影響到另一個相應的經濟主體,卻沒有給予相應支付或得到相應補償,就出現了外部性。經濟外部性亦稱 外部成本 、外部效應或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外部性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經濟外部性是經濟主體(包括廠商或個人)的經濟活動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非市場化的影響。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
Ⅱ 微觀經濟學—外部性是什麼意思
外部性也稱為外部經濟,外部效應。指的是個人或企業的某項活動使得社會或其他某些社會成員無需付出相應代價而從中受益的現象。外在效應主要表現是環境污染一類的社會問題,但這些社會問題實質上是由個人和企業的活動造成的,明白嘛?
與之對應的是外部不經濟,指的是某項活動的社會成本大於個體成本的情形。
針對產生的外部不經濟現象,有效的對策是產權界定(科斯定理):如果當事者之間談判協商的費用即交易成本為零,就可以通過確定產權,由交易雙方就產生的外在不經濟問題進行談判,最終結果會達到資源的有效率配置,而這與產權的初始界定狀態無關。
不知明白否?
Ⅲ 能否講解一下西方經濟學的外部性
外部性理論主要是現代西方經濟學針對環境污染問題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指廠商污染了環境,等於佔用了一定的環境資源,但廠商卻並不為此支付任何費用。後來這個概念推廣了,一般指,廠商生產經營活動給外部環境帶來了某種影響,但廠商卻並不為此承擔任何經濟責任,既不能從中獲益,也不能需要為此支付費用。
不但廠商生產經營外部性,消費者行為也有外部性。如有人從事一些公益活動,對大家都有好處,但並不能因此從市場上獲得經濟報酬;反過來,有人做一些有違公德的事,如亂扔垃圾等,市場上也沒有人能向他收取相應的排污費。
概括起來,外部性有兩個關鍵,一是外在於經濟行為人(個人或廠商),即一項經濟行為對外部環境造成了影響;其中有好的影響,也有不好的影響;二是外在於市場機制,市場機制對於這些經濟行為失去了調節作用。
作為經濟學來講,目前研究的焦點問題主要是廠商的負的外在性,即類似環境污染這樣對外部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而廠商卻不需要支付任何費用。為此,經濟學家提出了產品的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的概念。私人成本是指廠商負擔的產品成本,大體上等同於產品的經濟成本,社會成本則是產品私人成本再加上外在成本的總和,是全社會負擔的產品成本。外在成本是指廠商以外的社會負擔的產品成本。
顯然,外在性的存在,降低了資源配置效率,導致了市場失靈。為此,西方經濟學家提出了種種對策措施:
一是征稅,即向污染環境的企業收取類似排污費性質的稅收。這種方法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庇古提出,又名「庇古稅」。
二是津貼,即由政府向有污染行為的企業提供津貼,幫助企業完善相關環保設施,減少污染,以至消除污染。不過,這種方法遭到了大多數經濟學家的反對,因為這種做法等於由社會承擔了企業污染的成本。
三是合並企業。如假定一條河流上游的企業污染河道,下游的企業受害,現把上下游的兩家企業合並起來,這樣通過外在經濟內在化,將負的外在性消除。不過,這樣做恐怕很難做到。一條河流兩岸成千上萬的企業,如何合並?事實上做不到。
四,規定產權與協商。這是根據科斯定理,只要明確產權,並且交易成本可以忽略不計,在這兩條前提下,一旦有污染行為,則受害者就會與污染企業協商談判或提起訴訟,來解決問題。這個方案因不需要政府主動干預,基本上是通過市場途徑解決問題,迎合了上個世紀80年代全球性的自由化思潮,因而曾一度大受追捧。但現在看來,事實上也很做到,也不過是書獃子式的空想罷了。首先,產權很難完全明確,如一條河流的產權應該歸誰?清潔的空氣的產權又該歸誰?諸如此類,無法回答;其次,交易成本絕非可以忽略不計,一次次的協商談判,以至訴訟,常常需要巨額的成本費用。
五、政府直接管制。目前,一般的觀點,認為大多數外在性行為,還要靠政府主動的強制干預。
在上個世紀70年代以前,按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論,外在性是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社會主義社會實行計劃經濟,全心全意為人民造諫,是不會存在外在性現象的。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外在性問題在我國已經成為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政府採取強有力的措施,也需要國民觀念上普遍重視起來,還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支撐,需要科學技術的進步。應該說消除外在性是一個長期艱巨的任務,短期內很難一下子解決。
Ⅳ 西方經濟學中 外部性及其主要影響是什麼
外部性指由於市場活動而給無辜的第三方造成的成本。或者換種說法:外部性就是指社會成員(包括組織和個人)從事經濟活動時,其成本與後果不完全由該行為人承擔,也即行為舉動與行為後果的不一致性。
外部性的主要影響是市場失靈。存在外部性的情況下,市場不能自發實現帕累托最優,影響配置效率。
Ⅳ 宏觀經濟學 什麼是外部性
外部復性有外部經濟性制和外部不經濟性兩種情況。假定一個系統有A、B兩個部門,A部門從事的經濟活動為自己贏得了經濟成果,它對B部門產生的影響就是「外部性」。如果B部門因此也得到了收益,那麼,A的外部性就屬於「外部經濟性」;如果B部門因此受到了損失,那麼,A的外部性就屬於「外部不經濟性」。例如,煤化工行業(A)與灰渣建材行業(B),A所產生的灰渣廢料恰好為B提供了原料,A的外部性使得B有了原料來源,是外部經濟性類型;同時B消化了A所產生的廢料,使其不污染環境,B對A的外部性也屬於外部經濟性類型。假如B不是灰渣建材行業,而是社會土地,A所產生的灰渣沒有部門為它消納,直接堆積於土地,那麼,它對於B的外部性就是外部不經濟性,B為它埋單,付出了成本代價。
Ⅵ 在經濟學中外部性怎樣使資源配置失當
1,對於整個社會而言,產出的最優條件是邊際社會成本等於邊際社會收益。當沒有外部性時,私人成本=社會成本;私人收益=社會收益,故沒有外部性時,通過市場配置資源會達到最優。
2,存在負外部性時,由於私人成本低於社會成本時,即私人實際負擔的成本低於社會成本,那就相當於供給曲線右移,此時的均衡產量肯定會高於以社會成本計算的均衡產量(即帕累托最優產量),表明負外部性時產量太高(資源配置失當)。
3,外部性分為正外部性、負外部性。當存在負外部性時,私人成本低於社會成本時。反之,正外部性下,私人利益小於社會利益時。
4,如果是正外部性,由於私人利益小於社會利益,那麼社會收益曲線應該位於私人收益曲線的右邊,換而言之,以私人收益計算的均衡數量要低於以社會收益計算的均衡數量,表明正外部性下產量太低(資源配置失當)
經濟外部性:
經濟外部性又叫經濟活動外部性,是一個經濟學的重要概念,指在社會經濟活動中,一個經濟主體(國家、企業或個人)的行為直接影響到另一個相應的經濟主體,卻沒有給予相應支付或得到相應補償,就出現了外部性。經濟外部性亦稱外部成本、外部效應或溢出效應(Spillover Effect)。外部性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負面的。
Ⅶ 急急急!!!求關於微觀經濟學外部性的具體例子、資料
微觀經濟學外部性的具體例子
現實中,正外部性的活動有很多,例如新技術研究,因為它創造了其他人可以運用的知識;修復歷史建築,因為那些在這種建築物附近散步的人會享受到這些建築的美麗,並感受到這種建築的歷史滄桑。負外部性的活動就更多,最典型的就是河流污染,上游的工廠污染了河水,使下游的企業和居民必須付出額外的費用來獲取清潔水源。但是,上游污染水源的人並不因此向下游的企業和居民付費。為什麼會有人這樣做呢?因為一些人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並不考慮這種負外部性。此外,如建築工地施工造成的雜訊影響居民休息也是負外部性;汽車廢氣有負外部性,因為它產生了其他人不得不呼吸的煙霧;狂吠的狗引起負外部性,因為鄰居受到雜訊的干擾;還有公共場所亂扔垃圾,森林植被受到破壞等等。
這就引出了這樣一種現象,即「公共魚塘」現象。核心是:公共魚塘的魚是具有競爭性,而沒有排它性的共有資源。之所以有競爭性,就是當一個人捕到魚時,留給其他人捕的魚就少了。因為既然魚塘是公共的,那麼這些魚就並不是排他性物品,誰都可以去捕撈。可見,當魚塘是共有資源時,會造成過度捕魚現象。這對每個利益最大化的自利個人來說是好的,但對整體卻可能產生危害。利潤最大化的捕魚有過分捕撈的趨勢,可能會摧毀有商業價值的魚塘生物。
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危害?為什麼要過分捕魚呢?外部性是某種經濟活動所產生的對旁觀者福利的影響。如果對旁觀者的影響是有利的,就稱為正外部性,如果這種影響是不利的,就稱為負外部性。公共魚塘過分捕撈是負外部性。當捕魚者在魚塘捕撈時,他減少了其他人對魚塘資源的享用。由於當事人為了自己利益最大化去決定自己捕撈時,並不考慮這種負外部性,結果是過度的捕撈會摧毀有商業價值的魚塘生物。當外部性——一些行為的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之間的缺口巨大的時候,個人有做以別人為代價而使其自身變得更好的事情的動力。
外部性引起市場資源配置無效率。當不存在外部性時,生產者為了利潤最大化進行生產,消費者為了效用最大化進行消費。當價格調節使供求相等時,生產者實現了利潤最大化,消費者也實現了效用最大化,即整個社會就實現了經濟福利最大化。但當存在外部性時,情況就不大一樣了。當某項經濟活動相關的雙方都實現了最大化時,卻給第三方旁觀者帶來了成本或收益。外部性使經濟中的資源配置發生扭曲,使生產者的私人成本偏離社會成本,這對於社會福利的最大化是不利的。因為在有正外部性的情況下,私人生產成本高於社會生產成本,生產者按照私人生產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的原則確定的產量必然低於社會最優產量,因為外部經濟造成的額外收益雖然並不由製造者獲得,但從社會角度講也是收益。同樣,在有負外部性的情況下,私人生產成本低於社會生產成本(它造成的河水污染要由別人花錢消除,而這筆費用本應記在污染者的頭上,使其私人成本提高),私人的最優產量也就高於社會最優產量。這兩種情況都是沒有使社會經濟福利達到最大化,或資源配置最優化。價格的自發調節沒有實現資源配置最優化就是經濟學家所學的市場失靈。換句話說,在存在外部性的情況下,價格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正如有磁鐵影響時,指南針無法指出正確的方向一樣。
如何解決外部性引起的市場失靈呢?一是道德規范和社會約束。大多數人不亂扔垃圾,是因為這樣做是錯誤的;絕大多數漁民遵守長江禁漁期的規定,是因為這樣做是有價值的。二是市場辦法。當使用同一魚塘的漁民聚到一起進行市場談判,做出互利的限制性規則時,可可能阻止過度捕撈問題。三是政府的管制或政策。由於通過市場化談判解決外部性的困難,政府可以通過規定或禁止某些行為來解決外部性問題
Ⅷ 經濟學如何解決外部性
解決外部性的基本思路是將外部性內部化。即通過制度安排經濟主體經濟活動所產生的社會收益或社會成本,轉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是技術上的外部性轉為金錢上的外部性,在某種程度上強制實現原來並不存在的貨幣轉讓。
具體措施有:
1、征稅與補貼
任何一種經濟活動都會對外部產生影響,比如說,汽車運輸必然會產生廢氣污染環境,而植樹造林發展林業就會形成改善環境的結果。這就是經濟的外部性。如果說前者是「負外部性」的話,後者就應該被稱作是「正外部性」。
外部性扭曲了市場主體成本與收益的關系,會導致市場無效率甚至失靈,而負外部性如果不能夠得到遏制,經濟發展所賴以存在的環境將持續惡化,最終將使經濟失去發展的條件。
所以,可以對負的外部性徵收稅費,對正的外部性給予補貼。征稅可以抑制產生負的外部性的經濟活動;補貼可以激勵產生正的外部性的經濟活動。這種用於消除負外部性的稅收被稱作庇古稅(Pigovian tax).
2、科斯定理
如果存在產權劃分,交易成本較低且參與人數較少的時候,人們可以通過私下談判來解決外部性問題。如上文所說的養狗問題,要麼養狗者給予鄰居補償使其接受養狗,要麼鄰居給養狗者一定費用使其停止養狗。
(8)資源經濟學的外部性擴展閱讀
外部經濟與外部不經濟
絕大多數經濟學教科書都講到,外部性可以分為外部經濟(或稱正外部經濟效應、正外部性)和外部不經濟(或稱負外部經濟效應、負外部性)。
外部經濟就是一些人的生產或消費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又無法向後者收費的現象;外部不經濟就是一些人的生產或消費使另一些人受損而前者無法補償後者的現象。例如,私人花園的美景給過路人帶來美的享受,但他不必付費,這樣,私人花園的主人就給過路人產生了外部經濟效果了。又如,隔壁鄰居音響的音量開得太大影響了我的休眠,這時,隔壁鄰居給我帶來了外部不經濟效果。
Ⅸ 什麼是外部性為什麼說外部性會使資源配置效率受損(西方經濟學
外部抄性又稱為溢出效應、外部影響或外差效應,指一個人或一群人的行動和決策使另一個人或一群人受損或受益的情況。經濟外部性是經濟主體(包括廠商或個人)的經濟活動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非市場化的影響。即社會成員(包括組織和個人)從事經濟活動時其成本與後果不完全由該行為人承擔。分為正外部性 (positive externality) 和負外部性 (negative externality)。正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者無須花費代價,負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損,而造成外部不經濟的人卻沒有為此承擔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