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和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對一個新手來說哪個更好
《經濟學原理》 我是前年看的
《經濟學》現在正在看,還有最後幾章沒看完。
覺得兩本書的共同點是:
原本就是普及類經濟學著作,都稱得上通俗易懂;
都是名家名作,觀點較為客觀。
不同點:
《經濟學原理》:十大基本原理貫穿始終,看起來主線很明朗;
行文簡潔,有趣味;
正因為精煉,所以有些地方需要多想一下才會明白。
《經濟學》:涵蓋主要經濟學領域,內容豐富充實,大部頭;
對經濟學史上重要學派和人物的主要觀點均有涉獵;
文中時有發人深省觀點,需仔細閱讀方得其中味道。
個人是覺得前者可能更好一些,觀點鮮明,也容易記住。
另,我這有電子版的《經濟學》和《經濟學原理》,以及自己做的《經濟學》筆記(因為還沒看完,後面幾章暫缺),需要的話可以留個郵箱,我給你發過去。
多看點這種專業書總是好事。不僅可以少被磚家忽悠,還可以偶爾忽悠下別人
『貳』 薩繆爾森的著作《經濟學》哪個版本以及誰譯的最好
您好!
最新版肯定最好,因為新版是薩繆爾森教授自己根據新時代的經濟新潮流重新修訂的,自然比以前更好。
全稱就是《經濟學》,高鴻業教授譯的是較老的版本,較新的版本都是蕭琛及其弟子們翻譯的。建議您去北京王府井圖書大廈,我就是在那兒的一樓買的,18版表面是棕顏色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謝謝!
『叄』 薩繆爾森的《經濟學》與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哪本書更好
這兩者很難說是好誰差的。薩繆爾森的是經典,畢竟出了十多個版本了,經過專現在的版本,同樣也加屬入了很多案列,而曼昆則是以案例,生動來著稱的。如果你想學好的話,這兩本任選其一都可,關鍵看你自己,而不在於這兩本書選哪一本。
然後你可以看下中級的教程,微觀的選平狄克,宏觀的選曼昆的。
其他的經濟學基礎不需要看了,倒是可以看看結合實際分析的書。比如什麼《牛奶可樂經濟學》《經濟學家茶座》等等,你也可以自己根據書中的例子用你學到的知識來分析。
『肆』 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各個譯本有差別么,哪個最好呢
我所了解到各個版本:高鴻業曾經翻譯過第十二版,質量是很不錯的。可惜版本內太老了。容
然後是北大蕭琛和他的學生翻譯了第十六版,是現在市面上最流行的版本,貌似浙大經濟學考研指定教材也是這本。後面的十七版十八版翻譯的質量就算了。
『伍』 蕭琛主譯的經濟學和蕭琛主譯的微觀經濟學有何區別
前者籠統但是包括後者,
『陸』 薩繆爾森的《經濟學》版本問題
現在復最新版是19版,有中文和英制文版的,中文版一本的88元,內容基本很全的,不過似乎有個別段落漏了,但是影響不大,北大的蕭琛主譯。。。中文上下冊一共96,分為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兩本,好像沒有缺的段落,但是和英文版的順序似乎不太一樣。
英文版160,不知道國內是否買得到,我們是學校幫忙買的。
我現在用的是19版的一本的中文和英文原版,覺得挺好的,沒什麼問題。
另外你只是讀書的話,就買英文版好了,因為有的專業詞彙的翻譯可能不同,比如說市場不靈和市場失靈之類的。。
『柒』 《經濟學原理》曼昆著梁小民譯《經濟學》薩繆爾森著蕭琛譯《經濟學》斯蒂格利茨著黃險峰譯電子版誰有
《經濟學原理》 作者:(美)曼昆(N. Gregory Mankiw)著;梁小民譯 頁數:734 出版日期:2003
《經濟學 第18版》 作者:(美)保羅·薩繆爾森,威廉·諾德豪斯著;蕭琛主譯 頁數:684 出版日期:2008
《經濟學 第3版 上》 作者:(美)斯蒂格利茨,(美)沃爾什著;黃險峰,張帆譯 頁數:464 出版日期:2005.06
《經濟學 第3版 下》 作者:(美)斯蒂格利茨,(美)沃爾什著;黃險峰,張帆譯 頁數:957 出版日期:2005.06
《牛奶可樂經濟學 通俗經濟學開山鼻祖完美呈現 完整版》 作者:(美)弗蘭克著;閭佳譯 頁數:231 出版日期:2010.12
《首屆中國經濟學傑出貢獻獎獲得者叢書 吳敬璉專集》 作者:吳敬璉著 頁數:336 出版日期:2005
資源已經找到~~網路hi你了~~
『捌』 推薦幾本經濟學入門的著作
入門的話可以學習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中文版分宏觀、微觀上下兩冊,內容十分簡單,接近於培養興趣的讀本。之後可以學習范里安的《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格致出版社出版。這是中級微觀經濟學教材,需要有高等數學的數學基礎,此書建議讀英文版,因為學習過英文版後一般的外文經濟學期刊、論文基本可以讀懂。中級宏觀經濟學建議參考曼昆的《宏觀經濟學》。普通學生不建議學習高級經濟學課程。
如果是對金融、投資、股票感興趣,那麼建議學習路透社的《路透金融培訓系列》。十分基礎的只是此書做出了深入淺出的講解,個人認為是非常好的參考書。茲維·博迪等著《金融學》也是非常好的金融學入門之作。特別推薦「梁晶工作室」引進的經濟學著作,都是國際上非常經典的教材。
如果對股票更感興趣,建議分別學習價值投資和技術分析。價值投資可以在中級微觀經濟學的基礎上學習,可以通過讀大師格雷厄姆的《證券分析》及書中的引用文獻學習。技術分析建議樓主先買一本《技術分析大全》之類的書,把書中的每個指標的由來、每個公式的用途都吃透,然後可以開始學習道氏理論、波浪理論、量價關系等一系列技術分析理論。
希望對你的學習有所幫助。
『玖』 關於經濟學的.
1生產可能性曲線( proction possibilities curve)
生產可能性曲線用來表示經濟社會在既定資源和技術條件下所能生產的各種商品最大數量的組合。
生產可能性曲線反映了資源稀缺性與選擇性的經濟學特徵。
生產可能性曲線
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在一定社會的一定時期內,可以利用的資源是有限的,從而可以生產的產品數量也是有限的。生產可能性是指在一定的資源條件下,利用現有資源可能生產的最大產量組合。
生產可能性曲線主要用來考察一個國家應該怎樣分配其相對稀缺的生產資源問題。我們知道,一國可利用的資源,按用途來說,主要用來生產資本品和消費品。由於資源總量是一定的。因此,要多生產消費品就必須減少資本品的產量。那麼,一個國家如何兼顧目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把有限的資本分配使用於消費品和資本品的生產,是經濟學必須回答的一個重要問題。這個問題可以用生產可能性曲線來解釋和回答。
2關於需求彈性
在需求函數中,需求量是因變數,影響需求量的諸因素是自變數(包括產品價格、消費者收入、相關產品的價格和廣告費等)。所以需求彈性是指需求量對影響這一數量的某一因素變化的反應程度,或者說,影響需求量的某一因素變化1%,會引起需求量變化百分之幾。
3關於講解機會成本的一個例子
機會成本在經濟學上是一種非常特別的既虛既實的一種成本。它是指1筆投資在專注於某一方面後所失去的在另外其它方面的投資獲利機會。
薩繆爾森在其《經濟學》中曾用熱狗公司的事例來說明機會成本的概念。熱狗公司所有者每周投入60小時,但不領取工資。到年未結算時公司獲得了22000美元的可觀利潤。但是如果這些所有者能夠找到另外其它收入更高的工作,使他們所獲年收達45000美元。那麼這些人所從事的熱狗工作就會產生一種機會成本,它表明因他們從事了熱狗工作而不得不失去的其它獲利更大的機會。對於此事,經濟學家這樣理解:如果用他們的實際盈利22000美元減去他們失去的45000美元的機會收益,那他們實際上是虧損的,虧損額是45000-22000=23000美元。雖然實際上他們是盈利了。
那麼如何理解上述這種現象呢?
我們設想他們(以自己的勞動)投入熱狗工作P所得的收益仍然是22000美元,而(以相同的勞動)投入某種工作Q所得的收益也是45000美元。那麼按照人們所理解的機會成本概念,他們投入工作P的機會成本是工作Q的收益即45000美元,同樣,投入工作Q的機會成本是工作P的收益即22000美元。工作P、Q之收益互為對方的機會成本。
但是實際上,由於任何一個單位的投資(無論是勞動投資還是資金投資)都具有專注性,因此不能設想投資獲得二注收入(所謂「二注」即是指同時分為2個或多個方面的注入,如1個單位投資額分為2個注入方面,這是不可能的。1個單位的投資額只能在同一時間專注於某個行業的某一點上,這即是「投資專注」性)。通俗地說,1筆投資不能同時被假設為獲得2筆(或2筆以上)投資的收益。所以在計算機會成本時我們不能用1筆投資的二注收入來疊加,也不能用它的二注成本耗費來疊加。比如我們不能算他們在從事熱狗工作的過程中又再想同時獲得工作Q的收益,以致如果不能獲得這個收益就認為產生了機會成本。如果他們真能獲得這樣的二注收益,那麼他們應該獲得22000+45000美元的二注收入,而不單止22000或45000美元。
但以上人們通常所認為的「工作P、Q之收益互為對方的機會成本」似乎具有這種投資與收益的二注性,因為它想在獲得當前的工作P之收益的同時,又想要獲得工作Q的收益,當不能獲得工作Q的收益時,就被認為是虧損的。特別是當已經獲得較高收益的同時還想得到較低收益的情況。比如當從事工作Q已經獲得比工作P更多的收益時,還想到失去了工作P的更少收益,這樣的話,所理解的機會成本就不對了。
實際上機會成本應該是這樣:工作P對於工作Q來說具有機會成本,但工作Q對於工作P來說就已經沒有機會成本了,因為工作P的收益比工作Q小。因此所謂機會成本實際上只是「相對機會成本」而沒有絕對機會成本。當一個人正在從事的工作收益比較低時,相對於你所能從事的更高收益的工作來說,就產生了機會成本。比如一個人能夠做經理和教師,而經理工作的收入顯然要比教師的收入大,因此當你從事教師工作時,相對於經理工作來說你就存在著一個機會成本的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反過來,說從事經理工作會使你失去教師工作的更低收入,從而產生一個機會成本。收入大的工作相對於收入小的工作來說,是沒有機會成本的,因為你已經找到了一個更好的機會使你更好的收入。在此所謂「機會」實際上就是尋求更大利益的機會,既然獲得了更大利益,那麼因失去機會所導致的利益喪失也就相對沒有了。
那麼,由於從事工作P比從事工作Q所獲得的收入較小而產生了機會成本,其機會成本量是工作Q的收入減去工作P的收入,即45000-22000=23000美元。他們因此虧損了23000美元。如果他們的工作P的收入漸漸提高,從22000達到40000,則他們所失去的機會成本只是45000-40000=5000美元。如果他們的工作P的收入再提高到與工作Q相等的45000,則他們的工作P與工作Q對比就只有等於零的機會成本了,即45000-45000=0。如果工作P的收入再提高到比如50000,則他們從事工作P的機會成本相對於工作Q來說就是45000-50000=-5000美元,機會成本為負數。機會成本為負數表明什麼呢?表明他們工作P相對於工作Q來說已經非但沒有機會成本,而是還大大「抵值」呢!由於成本作為一種代價耗費是總是趨向於最小化的,因此從事一項工作,它的機會成本越小越好,它的最小值自然要包括0值以下的負數。
4勞動供給曲線
勞動供給曲線的形狀表現為一條向後彎曲的曲線。它指勞動供給曲線呈現出的勞動供給量隨著工資上升先增加後逐漸減少的特徵。
勞動供給取決於工資變動所引起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隨著工資增加,由於替代效應的作用,家庭用工作代替閑暇,從而勞動供給增加,同時,隨著工資增加,由於收入效應的作用,家庭需要更多的閑暇,從而勞動供給減少,當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時,勞動供給隨工資增加而增加,當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時,勞動供給隨工資增加而減少,一般規律是,當工資較低時,替代效應大於收入效應,當工資達以某個較高水平時,收入效應大於替代效應,因此,勞動供給曲線是一條向後彎曲的供給曲線。
5外部性。談談經濟外部性就好。
經濟外部性是經濟主體(包括廠商或個人)的經濟活動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非市場化的影響。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者無須花費代價,負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損,而造成外部不經濟的人卻沒有為此承擔成本。
6很簡單。因為在長期中企業可以根據短期平均成本來調整長期平均成本,所以我們就可以從短期平均成本曲線來推導出長期平均成本曲線。
『拾』 保羅.薩繆爾森編,蕭琛翻譯的宏觀經濟學咋樣
《宏觀經濟學(第19版)》是經濟學泰斗、197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薩繆爾森先生的絕筆。該書書自1948年首版問世以來受到廣受贊譽,先後被翻譯成40多種文字,至今仍在全球范圍內被廣泛採用的經濟學教科書。它在前18版的基礎上進行了精心的修訂,融入了時代變革的元素和最新的經濟數據,在保持「把注意力始終放在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理論」這一風格的前提下,對貨幣政策、貨幣與國際金融體系、經濟增長、通貨膨脹與經濟政策做了重點論述或重寫,對前沿的實踐及理論成果,如經濟發展模式選擇、混合經濟、政府債務、穩定經濟、經濟增長與居民福利等也給出了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