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發展經濟學 誘導性技術變遷(進步) 名詞解釋
誘導性技術變遷(進步) 名詞解釋?是相對於強迫性進步而言的,它表明一種新事物的出現是因勢利導的結果,是在滿足一種需要。
⑵ 為什麼說經濟發展水平和技術進步對財政收
答:
(1)經濟發展水平反映一個國家的社會產品的豐富程度和經濟效益的高低。回經濟發展水平高,社答會產品豐富及國民生產總值就多。一般而言,該國的財政收入總額較大,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也較高。經濟發展水平對財政收入規模起著基礎性的約束作用。
(2)生產技術水平是指在生產中採用先進技術的程度,生產技術水平是制約財政收入規模的重要因素,內含於經濟發展水平之中。表現在:一是技術進步速度越快,社會產品和國民收入的增加也越快,財政收入規模的增長也就有充分的財源;二是技術進步必然帶來物耗比例降低,經濟效益的提高,可供財政分配的產品(剩餘產品)也就越多。所以,技術進步對財政收入的影響更為直接和明顯。
⑶ 什麼是技術進步技術進步的途徑有那些
狹義上的技術進步主要是指生產工藝、中間投入品以及製造技能等方而的革新和改進。具體表現為對舊設備的改造和採用新設備改進舊工藝,採用新工藝使用新的原材料和能源對原有產品進行改進研究開發新產品提高工人的勞動技能等。 從廣義上講,技術進步是指技術所涵蓋的各種形式知識的積累與改進。
途徑:在開放經濟中,技術進步的途徑主要有三個方面即技術創新、技術擴散、技術轉移與引進。對於後發國家來說,工業化的趕超就是技術的趕超。根據當前的情況,後發國家技術趕超應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自由貿易和技術引進為主,主要通過引進技術,加速自己的技術進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第二階段,技術引進與技術開發並重,實施適度的貿易保護,國家對資源進行重新配置,通過有選擇的產業政策,打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進一步提升產業結構;第三階段,必須以技術的自主開發為主,面對的是新興的高技術產業,國家主要通過產業政策,加強與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合作與交流,佔領產業制高點,獲得先發優勢和規模經濟,將動態的比較優勢與靜態的比較優勢結合起來,兼顧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宏觀平衡與微觀效率,有效的配置資源,實現跨越式趕超。目前國內在技術進步方面的制度設計主要通過各類高新技術園區和開發區來完成國家的技術進步和趕超工作,政府通過政策等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產業等的集聚來孵化高新企業和高新技術。
⑷ 技術進步的方式是什麼
你好!實現技術進步的方式是:
在開放經濟中,技術進步的途徑主要版有三個方面即技術創新權、技術擴散、技術轉移與引進。對於後發國家來說,工業化的趕超就是技術的趕超。根據當前的情況,後發國家技術趕超應該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自由貿易和技術引進為主,主要通過引進技術,加速自己的技術進步,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第二階段,技術引進與技術開發並重,實施適度的貿易保護,國家對資源進行重新配置,通過有選擇的產業政策,打破發達國家的技術壟斷,進一步提升產業結構;
第三階段,必須以技術的自主開發為主,面對的是新興的高技術產業,國家主要通過產業政策,加強與發達國家跨國公司的合作與交流,佔領產業制高點,獲得先發優勢和規模經濟,將動態的比較優勢與靜態的比較優勢結合起來,兼顧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宏觀平衡與微觀效率,有效的配置資源,實現跨越式趕超。目前國內在技術進步方面的制度設計主要通過各類高新技術園區和開發區來完成國家的技術進步和趕超工作,政府通過政策等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產業等的集聚來孵化高新企業和高新技術。
⑸ 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
此題的答案是否是決定的? 如果是就選A 如不是就沒有選項,應該選擇 1,4
理由:
1.經濟與科技發展的關系是辯證統一的,市場推動和科技拉動對於一個國家的創新體系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在經濟建設中,應注意科學界定「夕陽產業」與「新興產業」,開發新技術以解決能源問題。在當前,尤其要更理性地發展知識經濟。2.盡管市場並非科技發展的唯一指向,但發展科學技術已離不開市場。當今世界已是一個市場,兩種制度。要發展我國經濟,就要提高我國科技的國際競爭力。從科技與經濟的關系來看,人們歷來在科技拉動和市場推動之間選擇,事實上,這二者是辯證統一的。3.市場經濟的意義在於根據市場供求關系來配置資源。因為市場的真實需求很可能被市場神話的暗示所扭曲,何況在這投資者與經營者分離的時代。如果我們現實地看,如鋼鐵、化工、建築等,一方面仍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基礎所在,另一方面,也並非都能利用科技進行根本性改造的。所以科技的發展只能說帶動經濟,並非決定經濟。 4.經濟發展,不能決定科技發達。(如:迪拜阿聯酋國)兩者不存在相互決定的關系,若非要 說哪個能決定另外一個,也只能說科技決定經濟。卻不能說經濟決定科技。
⑹ 發展經濟學概論中技術進步是怎樣推動產業結構變革的
「配第-克拉克來定理源」: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移動。當人均國民收入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向第三產業移動,勞動力在產業間的分布狀況,第一次產業將減少,第二、三產業將增加。
產業結構高級化,是指產業結構隨著自身不斷發展力量的累積,發生升級,向更高的級次邁進,原先的產業構成比例發生深刻變化,並出現新的主導產業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的新生力量。高度化體現在:一、二、三次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權重的變化;產業結構在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之間依次變革;產業結構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的變革;產業結構從低加工水平向深加工水平的變革。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產業結構由不合理向合理的發展過程。
⑺ 宏觀經濟學:只要技術進步,經濟就能持續增長嗎
經濟增長是宏觀經濟理論研究的核心問題,科技進步是影響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別是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更為密切,國內外學者對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相關問題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一、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的界定
1.1 對科技進步的界定
科技即科學技術,按照《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科學是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客觀規律的學科和知識體系」,「技術是人類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積累起來並在生產勞動中體現出來的經驗和知識,也泛指其他方面的技巧」。目前理論界對科技進步內涵的理解並不完全一致。歸納起來主要有狹義科技進步和廣義科技進步兩種解釋。
狹義科技進步是指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進步。
廣義科技進步,是指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變革相互促進、相互轉化的過程。它主要包括以下五方面內容:
(1)提高技術水平;
(2)改革生產工藝;
(3)提高勞動者素質;
(4)提高管理和決策水平;
(5)經濟環境的改善。
從另一種意義上說,科技進步是一種存在於一切社會活動中的有目的的發展過程。它不但包括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還包括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不但包括生產技術的變革與進步,還包括管理技術和決策技術的提高與進步;不但包括硬環境的進步,還包括軟環境的改善。總之,科技進步是一個系統的、綜合的、動態的概念。
1.2 經濟增長的界定
1.2.1經濟增長概念
經濟學家對經濟增長的定義有著不同的觀點,最常見的有兩種相互聯系的定義。一種認為,經濟增長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實際總產出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的持續增長。比較有代表性的論述是薩繆爾森在《經濟學》一書中給出的:「經濟增長代表的是一國潛在的 GDP 或國民產出的增加。也可以說,當一國生產可能邊界向外移動時,就是實現了經濟增長。」另一種定義則認為,經濟增長是按人口平均的實際產出,即人均實際產出的持續增長。比較有代表性的論述是劉易斯在《經濟增長理論》一書中給出的:「……經濟增長是……『按人口平均的產出的增長』……。」
關於經濟增長比較完整的定義是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庫茲涅茨在接受諾貝爾獎金時所發表的演講中提到的:「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可以定義為給居民提供種類日益繁多的經濟商品的能力的長期上升,這個增長的能力,基於改進技術,以及它要求的制度和意識形態的調整」。他又指出:「我們把各國的經濟增長看作是通常由人口的增加和廣泛的結構變化所伴隨的每個人或每個勞動力產值的持續增加」。從上述關於經濟增長的論述中,可以看出,經濟增長集中體現為國民總產出的持續增加。
1.2.2經濟增長方式
經濟增長的過程表現為各種生產要素、各種資源的組合和配置。要素的組合方式不同,不同生產要素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不同,使經濟增長呈現出不同的特徵。從而就有了不同的經濟增長方式。
經濟學界對經濟增長方式有多種不同的劃分,主要有:從經濟增長的效率角度把經濟增長方式劃分為粗放型經濟增長和集約型經濟增長。一般認為,粗放型經濟增長就是靠大量的資本、勞動力、原材料和能源的投入來推進經濟增長,其特點是:片面追求數量、產值和速度,忽視增長的質量和效益;經濟增長靠消耗大量資源來支撐,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高。集約型經濟增長是靠提高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效率來推進經濟增長,特點是:它更注重投入要素的生產效率,要素生產效率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
從擴大再生產的角度把經濟增長方式分為外延型經濟增長和內涵型經濟增長。這一劃分是根據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論述提出的。馬克思說:「如果生產場所擴大了,就是外延上擴大;如果生產資料效率提高了,就是內涵上擴大。」人們據此認為經濟增長有兩種類型,即外延型經濟增長和內涵型經濟增長。我國著名經濟學家劉國光認為:「所謂外延型擴大再生產是指依靠增加生產要素的數量,即依靠增人、增投資、增材料、擴大生產場所來擴大生產規模……;所謂內涵型擴大再生產是指生產規模的擴大是靠技術進步,靠生產要素的質量、靠提高社會生產效率而取得的」。
根據決定經濟增長因素貢獻率的不同把經濟增長方式劃分為主要靠要素投入增加推動的經濟增長和主要靠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推動的經濟增長,這是西方經濟學的劃分方法。這種劃分把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劃分為兩類,即要素投入的增加和要素生產率的提高。要素投入的增加是指勞動和資本投入量的增加,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是由知識發展、技術進步、規模經濟、資源配置的改善帶來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會越來越大。根據上述對經濟增長方式的不同解釋可以看出,粗放與要素投入、集約與生產率的提高的含義基本上是一致的。
因此在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表述上,存在兩種不同的表述方法——從以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為主向以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為主和從以外延擴大再生產為主向以內涵擴大再生產為主——兩種不同的表述方法是有一定聯系的,但不能把二者等同起來。這是因為外延擴大再生產不一定是粗放型經濟增長,而內涵擴大再生產也不一定是集約型經濟增長。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等的不斷改進,勞動、資本等生產要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逐漸下降,要素生產率的提高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從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看,科學技術、管理手段等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國與國之間經濟上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技術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和管理的競爭。因此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代表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方向。從這個意義上,我們認為經濟增長方式應該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而外延擴大再生產和內涵擴大再生產並沒有優劣之分,因為經濟的增長不僅要求原有企業不斷挖潛改造,更需要建立起現代化的適合時代要求的高技術、高管理水平的新企業,這種外延擴大再生產就不是低水平的重復,而是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新建。因此,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表述為由粗放型向集約型更能體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真實含義。
在現實經濟中,單純靠要素投入增加或要素生產率提高來推動的經濟增長很少見,最常見的是粗放與集約結合型,即經濟增長中既有靠要素投入增加獲得的,又有靠要素生產率的提高獲得的。在這種情況下,若經濟增長中要素投入增加的貢獻大於要素生產率提高的貢獻,則經濟增長以粗放型為主;反之,若要素生產率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於要素投入增加的貢獻,則經濟增長以集約型為主。
判斷經濟增長方式是粗放型還是集約型的定量標志是:
(1)粗放型:E(P)(X),此時經濟的增長主要依據生產要素的投入;
(2)集約型:E(P)>E(X),此時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生產率的提高來完成,生產要素的投入已不是主要經濟增長動力。
二、科技進步相關理論
2.1 馬克思的技術發展理論
馬克思通過勞動、工藝等生產和經濟過程的分析揭示了:
(1)技術的本質。認為技術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所掌握的各種物質手段,包括機器。
(2)科學屬於生產力范疇,但科學只有通過技術這個「中介或橋梁」才能轉化為生產力。
(3)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是由科學技術發展的程度決定的,是以一定的科學技術發展程度為基礎的,社會生產對科學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社會經濟制度對科學技術具有很強的制約作用。
可以把馬克思關於科學技術、社會經濟的相互關系的基本觀點概括為:科學技術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反過來,社會經濟又決定著科學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即科學——技術——社會經濟的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辯證發展過程。
2.2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
熊彼特(J.A.Schumpeter)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創新」的概念及理論。而後在《經濟周期》(1939年)中對此作了補充,並在《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主義》(1943年)中進一步加以應用和發揮。按照熊彼特的觀點,靜態均衡、完全競爭等正統經濟學假設已經不適用於解釋經濟發展,經濟的根本現象應該是發展而不是均衡。創新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企業家是實現創新的主體,信用是企業家以要素新組合的預期收益為擔保的支付手段,這三者構成了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的基石。
熊彼特認為,經濟發展是通過經濟體系內部的創新來實現的。所謂「創新」,就是實現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一種從未有過的新組合,並將這種組合引入生產體系,或者說是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只有引入到生產實際中的發現和發明,並能對原有的生產體系和生產方式產生震盪效應的才是創新。熊彼特把「創新」(innovation)一詞定義為「建立一種新的生產函數」,即「企業家對生產要素之新的組合」。創新的概念包含五方面:
(1)採用一種新產品,即製造一種消費者還不熟悉的產品, 或一種與過去產品有質的區別的新產品。
(2)採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即採用一種該產業部門從未使用過的方法進行生產。這種方法不一定是建立在科學新發現的基礎之上,但可能是商業經營中處理一種產品的新方法。
(3)開辟一個新的市場,即開辟有關國家或某一特定產業部門的以前尚未進入的市場,不管這個市場以前是否存在。
(4)獲得新的供應來源,即獲得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應來源,不管這種來源是已經存在,還是首次被創造出來。
(5)實現任何一種工業的新組織,即形成新的產業組織形態,創造了壟斷地位或打破了一種壟斷地位。
根據熊彼特的解釋,圍繞以上五個方面展開的創新作為一個整體,代表了一項新發明從最初的思維構想,經過研究與開發而獲得最後的商業成功的全過程,體現了技術可能與市場機會的有機結合。在結合過程中,市場需要的拉動和技術發展的推動是缺一不可的兩個方面,而以有見識有才能敢於冒險的企業家的創造性活動作為中介。這里熊彼特強調的是技術與經濟相結合,在其理論體系中創新首先主要是一個經濟概念,是指經濟上引入某種新東西,是一種不息運轉的機制。它與技術上的新發明不能完全等同,一種新的技術或工藝發明只有當它被應用於經濟活動並帶來利潤和潛在的贏利前景時,才成為創新。
2.3 新增長理論
2.3.1索洛的技術進步新古典增長模型
二戰後初期,建立於凱恩斯理論之上的哈羅德一多馬(R.F.Harrod&E.Domar)增長模型,將人口、資本、技術等因素視為在長期內變化的量,分析它們在連續的時間內與其它變數一起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和相互關系。這一模型假設生產技術和資本一產出率不變,經濟增長率高低實際取決於儲蓄率的大小,強調資本積累是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然而,運用該模型解釋戰後各發達國家在相同的資本積累水平下存在相當大的經濟增長差異這一現實時,卻難盡人意與此同時,各發達國家迅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對經濟增長所起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哈羅德一多馬模型的不足和新的經濟現象,被索洛等人強調技術進步的新古典增長模型所彌補和關注。
1956年,索洛(R. M. Solow)提出了加速技術決定作用的增長模型。它將原先固定不變的資本一產出率及勞動一產出率以技術變動來表現。該模型表明,經濟增長不僅取決於資本增長率和勞動增長率,以及資本和勞動對收入增長的相對作用的權數,而且還取決於技術進步索洛模型的突出貢獻就在於,區分了由要素數量增加而產生的「增長效應」(growth effect)和因要素技術水平提高而帶來經濟增長的「水平效應」(level effect)。在這里,技術進步第一次被視為一個單獨的因素,納入到經濟增長理論中給予系統地研究,從而比較完整地描述和解釋了經濟增長的原因。此後,丹尼森(E.F.benison)等經濟學家在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中,進一步證實了索洛模型的結論,並進一步提出,在經濟增長計量中,總的經濟增長遠遠大於資本和勞動等要素投入的增長率,即出現了一個增長的「余值」。丹尼森明確地把這個無法用要素投入來解釋的「余值」歸結到技術進步上,並由此得出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
2.3.2曼斯菲爾德的技術創新與擴散理論
曼斯菲爾德認為引起科技進步的主要動力來自於技術創新和新技術的不斷擴散。影響技術在同一個部門內擴散的基本因素有三個:
(1)新技術的模仿比例。
(2)新技術的相對盈利率。
(3)新技術所要求投資額。
此外,還有 4 個補充因素,即(1)舊設備被置換前已使用的年數。(2)一定時間內該工業部門銷售量的年增長率。(3)該工業部門某項技術初次被某個企業採用的年份。(4)該項新技術初次被採用的時間在經濟周期中所處的階段。
2.3.3技術創新與市場結構關系的理論
美國經濟學家卡曼和施瓦茨以壟斷競爭理論為依據,研究技術創新與市場結構的關系,將科技進步視為「技術創新」提出:
(1)競爭程度、企業規模和壟斷力量是決定技術創新的三個重要因素或變數。競爭引發技術創新的必要性,企業規模影響技術創新,所開辟的市場前景的大小,壟斷力量影響技術創新的持久性。
(2)最有利於創新的市場結構是介於壟斷市場與完全競爭市場之間的市場結構,既有競爭對手的威脅,又能維持技術創新的持久收益。
(3)與以上兩點相一致,技術創新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壟斷前景推動的技術創新,即企業因預期能夠獲得壟斷利潤的前景而採取的創新。另一類是競爭前景推動的技術創新,即企業擔心自己目前產品可能在競爭對手模仿或創新條件下喪失利潤而採取的技術創新。
2.3.4羅默新經濟增長理論
美國加洲大學經濟學家保羅·羅默認為,知識技術是一個重要生產要素,可以提高投資收益。在他看來生產要素有 4 項:資本、非技術的勞動力、人力資本、新思想。他將人力資本的提高和新思想歸結為科技進步。
收益遞增是新增長理論的核心。羅默的收益遞增增長模型除了考慮資本和勞動兩個生產要素外,還將知識或技術作為一個內生的、獨立的因素納入到模型之中,知識被當作生產過程中一種特殊的投入。羅默把知識分解為一般知識和專業化知識,一般知識是所有經濟主體都可以無償使用的,可以產生一般的規模經濟效益;而專業化知識是以應用性很強的科技創造發明或專利的形式,投入到生產之中,它必然產生要素的遞增效益。兩種知識的綜合和銜接,不僅使知識、技術的人力資本自身具有遞增效益,而且也使資本和勞動等其它投入要素的效益遞增。此種遞增的效益可能形成壟斷利潤,而獲得的壟斷效益又可以成為知識創新和研究與開發(R&D)活動的資金來源和動力。
羅默指出:「創新性思維的產物,不同於其他東西,具有自己的特性」。他認為,土地、機器、資本、資源等都是稀缺的,但是思維與創新及其相應的知識則是豐富的。當其擴散時,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復制。也就是說,收益遞減法則即依靠外延擴大來增加經濟收益,其比重會越來越小,而應用智力的自主創新所產生的經濟增長並不服從上述傳統規律。
羅默還從經濟投入這一視角提出:知識或技術的生產源於廠商利潤極大化的投資決策的努力,它的全面增加必是與人們為其貢獻的資源成正比的。換言之,知識或技術的規模取決於研究與開發投入的水平。他認為,在一個投資刺激知識積累,而知識積累又反過來促進投資的良性循環中,投資的持續增加能持久地提高一國的長期增長率。
2.3.5技術進步中的人力資本因素分析
技術進步論的產生是經濟學中的一次重大進步,但技術進步因素往往被局限在一定的物質資本中,技術進步中人的因素仍未得到重視。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Schultz)將生產的技術因素擴展到人力資本上。他認為人力資本會產生遞增的收益,人力資本即人的知識、能力、健康等質量的提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遠比資本和勞動力的增加重要得多,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在同樣強調科技作為革命性生產能力的盧卡斯模型中,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被進一步深化。盧卡斯將資本劃分為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兩種形式,同時又將勞動區分為「初始勞動」和「專業化人力貢獻」兩種類型。並提出,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內生變數,專業化的人力資本由教育和工作崗位上的「干中學」共同構成,正是這種不斷積累的專業化人力資本才一能促進經濟長期增長。
2.3.6庫茲涅茨對知識作用的論述
美國當代著名經濟學家庫茲涅茨強調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知識存量的增長。知識存量,包括技術知識和社會知識的存量,知識存量在不斷增加,利用知識存量就成為經濟增長的源泉。但知識本身不是直接生產力,由知識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要經過一系列中間環節,主要有四個環節:一是通過科學發現,使知識增加;二是通過發明,對現有知識實際運用進行檢驗;三是通過革新,把發明初步應用於生產;四是通過改良,在發明及其應用過程中進行有益的改進。知識存量,就是通過以上四個環節以及一系列轉化過程,最終變成現實生產力。
2.4 對以上理論的評析
無論是馬克思主義關於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的系統觀點,還是熊彼特的創新、經濟長周期理論及現代經濟增長理論的技術進步論,它們都分別從特有的研究角度對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進行了考察,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和凝集了人類邁向工業化進程中,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源泉、動力結構發生重大變化的認識漸趨於深化的演進軌跡。特別是熊彼特的創新學說在經濟學中獨樹一幟,能夠比較好地解釋經濟發展過程中質的變化。這一理論中創新就是「要素新組合」的概念,可以被擴展來說明科學技術的內生性,更好地反映科技創新過程的實質,其企業家的概念能反映創新過程中行為主體的本質和特殊性。創新、企業家、信用創造等概念並非僅適用於資本主義,而可以擴展為社會化大生產的共同需要,其理論框架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該理論的局限性主要在於其方法本質上是非量化的,從而難以將它作為創新概念量化的載體。
新增長理論的發展順應了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作用逐漸顯著的潮流,並將技術進步從物的因素擴展到人的因素,由經濟增長的外生變數轉向內生變數。新增長理論將知識技術進步和專業化人力資本作為經濟增長的綜合要素來考慮,認為它們不僅能產生遞增效益,而且能突破「增長的極限」,從而牽動著整個經濟的規模效益遞增,保證長期的經濟發展。新增長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在技術進步的內生性上給出了與實踐相一致的闡釋,其要素收益遞增的新觀點,為經濟持續、長期增長找到了可靠的源泉和動力。盡管該理論在闡述技術進步的作用方面取得了相當的成功,它採用的生產函數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技術進步累積作用的間接度量問題,但其理論本身,仍存在片面性:第一,該理論多以技術進步而不是技術創新作為分析對象,這是因為,技術進步可以看作是一個宏觀的連續的變數,而創新則不能,技術進步可以說是創新的累計效應。顯然,在其理論框架中不能解釋由創新所帶來的質的、革命性的經濟變革。第二,企圖用資本的異質性來統一技術和資本,如何量化測度技術資本的問題還難以解決。第三,忽視了制度要素,經濟制度變數仍是外生的,因而它無法反映制度變數對生產技術和經濟發展的影響,難以說明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對生產關系的影響及生產關系對科技進步的反作用。
三、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研究
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很多,諸如科技進步、勞動力、資本、產業結構以及各要素在生產過程中的結合與改進等等。在這些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中,科技進步是最重要的,人類經濟發展史上每次重大的經濟增長都是由科學技術的新突破而引發的,技術進步對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已被經濟理論和史實所印證。
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指能夠使一定數量的生產要素的組合,生產出更多產品(使用價值)的所有因素共同發生作用的過程。可將其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提高裝備技術水平;改革工藝;提高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決策水平等。即在影響經濟增長的諸因素中,剔除了由於增加資金和增加勞動力數量因素以後的部分即為科技進步的因素。所以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是一種內含的擴大再生產。
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經濟增長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情況下,科技作為一種特殊的人類活動和社會現象,它早已從個人對自然現象的探求,轉化為企業、政府的有意識的經濟社會活動,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一方面,科技進步已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決定性制約因素。當今世界,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經濟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科技創新上有多大的作為,就能夠在經濟社會發展上贏得多大的主動。另一方面,經濟的發展為科技進步奠定了必要的經濟基礎和物質條件,從而使科技進步速度更快、質量更高。
3.1 科技進步是經濟增長的源泉
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並不是說科學技術是一個獨立的生產要素,而是說,科學技術是一種潛在的生產力,它通過提高其他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來促進經濟的增長。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體現在:一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可帶來生產力的飛躍發展,在科技進步、資本積累和勞動投入三個要素,科技進步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首要因素;二是科技創新是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動力,科技進步通過改變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對傳統產業獲得新的生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三是科技進步和創新不斷推動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產生,不斷培育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3.1.1科技進步,決定世界經濟的形成
縱觀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從各國生產方式的建立到形成世界市場、從而形成統一的世界經濟體系,無不依靠科技進步的作用。近年來出現的經濟全球化這一概念,實際上也是由科技進步決定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使信息傳遞更快、更便捷,促進了全球經濟協調機制的形成。當前國際分工的資源基礎不斷削弱,技術基礎大大增強,科技進步的水平成為國際分工的主要依據。受科技進步的作用,當代國際交換的規模、速度和結構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各國的生產和消費越來越離不開世界市場。對經濟全球化起巨大推動作用的國際投資近年來迅速發展,這也是因為科技進步提高了生產力水平,使國際投資機會大大增加,並使金融、交通、通訊等行業空前發展,為國際投資提供了便利條件。
3.1.2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
世界經濟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形成後,雖然存在發展不平衡的問題,但經濟總量是不斷增長的。從世界科技發展史來看,科學技術在推動經濟增長中所佔的比重不斷上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越來越大。美國 1929—1969 年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期提高,由 1929—1941 年的 33.8%提高到 1964—1969年的 71.9%。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 20 世紀 50 年代,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都超過了其他生產要素投入量對經濟增長貢獻。
從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雖然同發達國家相比有較大的差距,但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在不斷上升。據北方網報道,上海市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貢獻率 1996 年為 38.71%,1998年接近 44%,2000 年首次突破 50%。
3.1.3科技進步可以大幅度提高各生產要素的生產率
首先,科技進步能大幅度提高勞動生產率。由於科技的不斷進步,一方面勞動者的素質得到普遍提高;另一方面勞動力的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從而大大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包括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格林斯潘在內的許多經濟界權威人士和經濟學家一致認為,20世紀中後期以來,推動美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其主要推動力是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大大提高了各行各業的生產效率。事實證明,科學技術能使勞動者從體力型向科技型轉化,從而提高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
其次,科技進步能使生產資料的性能優化,效率提高。科技進步具體表現為:它可以改進產品或工程設計,開發或推廣新工藝,改進或更新設備,提高生產工具的使用壽命;可以降低能耗和物耗,提高勞動對象的利用效率;科技進步能夠不斷地推出新產品,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從而在資本投入不變的情況下,提高產出,達到提高資本效率的目的。科技進步始終代表著先進生產力,是提高生產要素效率、優化生產資料性能的決定性因素。
3.1.4科技進步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主要是從數量速度型(粗放型)向質量效益型(集約型)的轉變。而質量效益型經濟增長方式的最大前提就是科技進步。傳統的經濟理論注重的是勞動力、資本、原材料和能源,認為知識和技術是影響生產的外部因素。而在知識經濟中,知識被納入生產函數之內,知識可以提供投資的回報,而這又可反過來增進知識的積累,人們可以通過創造更有效的生產組織方式以及生產出新的和改進的產品和服務而實現經濟的增長。九十年代以來的經濟發展,提供了知識作用於經濟,從而導致經濟持續增長的例子,一些技術先進國家由於計算機、軟體業及通信業的長足發展,使經濟連年出現高增長率與低通脹和低失業率共存的局面。
。
。
⑻ 為什麼說技術進步是經濟學問題
技術進步來通常意味著兩種情源況 一 改良了原有工藝 降級了成本 減少了資源消耗 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也就意味著廠商的生產成本降低 可以加大生產規模謀求更大的利益 當生產規模達到一定程度 市場供大於求 ,商品價格就會降低;二 創造了新產品 可以從例子方面理解 可以粗略估計下互聯網技術給社會創造的經濟效益
⑼ 發展經濟學 技術進步分為幾種類型這種區分有什麼意義
哈羅德關於復中性技術進步的定義制與希克斯是有區別的,但有一點是一致的,那就是他們都認為中性技術進步不會引起工資與利潤在國民收入中份額的變化。哈羅德的中性技術進步實際上意味著,技術進步能夠抵消利潤率下降的趨勢,從而,即使資本-產出比率不斷提高,資本不斷深化,資本收入在總收入中的份額仍然保持不變。這種技術進步並不影響資本的邊際生產力,只是使每單位勞動由於配備更多的資本而增加了它的效率。
⑽ 舉例說明技術的進步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
以往,經濟學家在研究經濟增長的因素時,只注重資本形成的作用,對技術進步的作用注意不夠。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技術進步對於經濟的增長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人們逐漸認識到,依靠技術的進步,不但可以節能、生財,而且可以發展新品種,提高產品質量,開拓新的生產領域,提高勞動生產率,大大地促進經濟的發展。據分析,在一些發達的國家,經濟增長率中約60—80%是依靠採用科學技術的進步獲得的。不少外國經濟學家就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行了定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