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作者
卡爾·馬克思,全名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德語: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
⑵ 結合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關於人的論述,闡述你對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認識.(500字)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第一次試圖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進行批判性考察,並初步闡述自己的新的經濟學、哲學觀點和共產主義思想的一部早期文稿。
異化勞動理論是這部手稿中最重要的內容,涉及到馬克思對國民經濟學的批判,和對勞動者的異化之認識,包含了深刻的人本主義內涵。私有財產和共產主義,批判和展望對黑格爾的批判和吸收.
值得注意的是從此以後,馬克思基本沒有再用過「異化」這個詞。這說明,這個觀點是早期馬克思對資本主義不成熟認識的一個體現。
但西方馬克思主義就是從「異化」開始對馬克思經典著作的重新解讀的。
認識:
手稿具體揭示了在當時歷史時期的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的現實生活狀態( 分析指出工人的這種形同牛馬的生活不是人之為人的正常狀態是異化狀態),探討了工人現實的生活境遇產生的根源(在對人性),人的本質等問題考察的基礎上勾勒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狀態。而科學發展觀的實現,是一場偉大而生動的社會實踐活動,這場實踐強調把「以人為本」作為經濟建設、社會建設的根本目的和要求,使人的本質屬性在波瀾壯闊的社會發展實踐中得以充分和完整的展現。
手稿中以人類為本,以非異化狀態的人為本,以一般的人與具體的人、現實的人與理想的人統一為本,以人與自然的統一為本正是充分說明科學發展要義的源頭性思考。
人是國家和社會的主體和主人,也是全部社會活動的主體,一切生產和經濟活動是人民群眾的活動,也是為了人民群眾的活動。離開這一點,物質生產以至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既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也必然發生異化。「科學發展觀,是用來指導發展的,不能離開發展這個主題,離開了發展的主題就沒有意義了。」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但這種以人為本的發展觀由於始終強調「人」是發展理論的制定與完善者,人既是發展的動力,又是發展的目的,一切發展都要圍繞「人」這個中心來進行,所以它能超越單純的物質生產主義所追求的「以物為本」或「以利為本」的價值理念和將人單純工具化的行為和做法,並在事實上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理論與實踐追求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王虎,科學發展觀實現的動力域場探微——基於對人的本質思想的三重論析
丁春華,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思想溯源——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為依據
⑶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介紹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19世紀40年代出版的刊物,是馬克思在年輕時代總結自己的思想和內弄清思考的問容題而寫的一個未完成的手稿,由三個部分。是一部研究政治經濟學和哲學的著作。但是,在「異化勞動」和「共產主義」兩個部分里卻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經濟學思想,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盡管《手稿》在一些問題的表述中還留有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痕跡,但是《手稿》第一次從生產勞動實踐的觀點來闡述經濟和經濟學的起源,為經濟學的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在這個意義上說,《手稿》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光輝起點。
⑷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各種版本
1932年,蘇聯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研究院院長弗·阿多拉茨基等人,在其編輯出版的德文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第3卷中,以《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國民經濟學批判》為題全文發表了這部手稿。幾乎在同一天,兩位德國社會民主黨作家(齊·朗茲胡特和J·P·邁爾)在他們編輯出版的《歷史唯物主義:卡爾·馬克思早期著作集》(1932年阿爾弗勒德·克勒訥出版社萊比錫版)中發表了手稿的另一個德文版本。這兩個德文版手稿全文刊出以後,很快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普遍重視。
法文本和義大利文本先後於1932年和1937年出版。
中文有兩個《全集》版本,即《全集》第1版第42卷的版本和《全集》第2版第3卷的版本。單行本共有三個,即197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劉丕坤譯本,1985年人民出版社根據《全集》第1版第42卷譯文排印的版本,以及2000年人民出版社根據《全集》第2版第3卷譯文排印的版本。
⑸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講述了什麼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系統研究政治經濟學的第一個成果,雖然這部著作尚有未成熟的地方,然而在馬克思的思想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在《手稿》中,馬克思對唯物史觀的某些命題作了非常重要的論述,如通過對人的勞動分析進而說明人們的社會關系。
馬克思是從黑格爾對人的勞動分析人手的。馬克思指出,黑格爾站在現代經濟學家的立場上把勞動看作人的本質,看作自我確證的本質,但是黑格爾並沒有看到勞動的消極方面,即沒有看到勞動所受到的來自客體的制約;更為重要的是,黑格爾從整體上輕視人類的物質生產勞動。他「唯一知道並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馬克思認為,人的勞動的積極方面表現為人對自然的改造,其消極方面則表現為人從屬於自然,人如不改造自然,就無法維持生命的延續。人正是通過不斷改造自然的活動才培養了人的本質特徵和人的本質力量。在馬克思看來,作為人的勞動是自覺的、有意識的並能夠從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是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統一。馬克思還改造和吸收了費爾巴哈的「類」的概念,認為只有勞動才使人形成為「類」。這就為唯物史觀的創立奠定了最初的基礎。因為人的「類生活本身即社會」,而「國家是由人們組成的」,也是一種類生活,人把自己看作是社會存在物。這一系列的新觀點,都指明要探尋歷史的奧秘,必須從人出發,從人的勞動出發。人的勞動才是蘊含著歷史之謎的關鍵范疇。這樣,馬克思就抓住了理解人類歷史的最終的決定力量即人類的物質生活條件。在馬克思看來,歷史的發展使勞動產生了異化,通過勞動異化的分析,我們能夠進一步了解人類社會生活的本質。所以有必要對異化的原因進行分析來探尋歷史發展的規律。異化勞動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表現在勞動者的勞動與勞動產品的異化上。
這就是說,勞動所生產出來的產品是作為一種異化的存在物和勞動者相對立的。這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活動的某種概括:工人生產的產品越多,他就越貧困。這種異化勞動為工人帶來的是災難。勞動建造了宮殿,但工人卻住進了貧民窟。勞動創造了美,但工人卻變成了畸形。
第二,勞動自身的異化。
這就是說,勞動對勞動者而言是否定的、外在的。工人在勞動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到摧殘,精神受到折磨。這種勞動不是自願的而是強制的,不是屬於自己的,而是屬於別人的。
第三,異化勞動表現為勞動者與人的類本質的異化。
這種表現是上面的異化合乎邏輯的結果。異化勞動從人那裡奪去了勞動產品,從外部強加給勞動者,也就從人那裡奪走了他作為人的類生活。人類自己的本質變成了僅僅是維持自己生存的手段,這樣人的類本質也就和人自身相異化了。
第四,人與人相異化。
這是馬克思關於異化勞動的分析最為重要的結論。如果一個人的勞動都不是屬於他自身的,那麼他的產品、他的活動屬於誰?這樣,異化勞動的根源就找到人與人的關繫上來,必然通過生產關系和財產關系來加以說明。這正是唯物史觀的重要的觀點之所在。馬克思指出:「通過異化的、外在的勞動,工人生產出一個跟勞動格格不入的、站在勞動之外的人同這個勞動的關系。工人同勞動的關系,生產出資本家(或者不管人們給僱主起個別的什麼名字)同這個勞動的關系。」
馬克思認為,異化勞動只是在人類社會的一定發展階段上出現的現象,它的發展必定會導致自身的否定,從而消滅異化,恢復正常的勞動樂趣。他甚至把共產主義理解為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
我們知道,馬克思在《手稿》中是使用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用過的「異化」的概念來批判私有財產的。這種批判雖然包含著深刻的思想,但還不是從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聯系出發的。馬克思所由以出發的感性具體是這樣的客觀經濟事實:工人創造的財富越多,他越貧困;工人勞動的產品彷彿是一種外在的東西和權力與他對立著。不僅如此,就連勞動自身也成為一種外在於他的東西和他對立著,不屬於他,而屬於另一個人。勞動的異化使他對自己的族類也異化了。這種異化的實質在於從事生產勞動的人創造了不屬於他的產品,同時也就創造了非生產者佔有生產資料和產品的權力。可以說,這是對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和勞動對抗的較為抽象的概括。這個結論已經撇開了資本主義社會中許多關於自由、平等的虛假表象,而抽取了所有對抗現象的某種共同的東西。但是這種抽象仍然沒有涉及到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層結構。這正好反映了這樣的狀況,唯物史觀仍在開創之中。《手稿》提出的只是唯物史觀的一個初步的輪廓,許多細節仍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從政治經濟學角度的進一步研究。
⑹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全文在哪可以找到
共三稿。
第一手稿
工資
資本的利潤
資本
資本對勞動的統治和資本家的動機
資本的積累和資本家之間的競爭
地租
教化與勞動
等
等
傳送門: http://www.doc88.com/p-205939540028.html
⑺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核心核心內容是
那核心的種類什麼都還別簡單,通過不斷的咨詢就可以知道了,產品的核心內容那種。
⑻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歷史還原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約寫於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在馬克思生前沒有發表。1927年,蘇聯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文庫》第3卷附錄將這部手稿中的《第三手稿》(即筆記本III)的大部分以俄譯文發表,但誤認為它是《<神聖家族>的准備材料》。1932年,蘇聯出版的《馬克思全集歷史考證版》第1部分第3卷以德文原文發表了全部手稿,並冠以標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982年新出版的《馬克思全集歷史考證版》在發表《手稿》時採用了兩種方式編排。第一種按《手稿》的寫作時間、階段的順序編排。第二種按《手稿》的邏輯結構和思想內容編排,並由編者加了標題。這里發表的《手稿》中文版是根據邏輯結構編排的《手稿》校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