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來學包括宏觀經濟理自論、宏觀經濟政策和宏觀經濟計量模型。
1)宏觀經濟理論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消費函數理論、投資理論、貨幣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
2)宏觀經濟政策包括:經濟政策目標、經濟政策工具、經濟政策機制(即經濟政策工具如何達到既定的目標)、經濟政策效應與運用。
3)宏觀經濟計量模型包括根據各派理論所建立的不同模型。這些模型可用於理論驗證、經濟預測、政策制定,以及政策效應檢驗。
宏觀經濟學是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因為主要考察就業總水平、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因此,宏觀經濟學也被稱作就業理論或收入理論。 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並不分開,「宏觀」就是在「微觀」的基本思維基礎上發展的。但「宏觀」又區別於「微觀」。「微觀」研究的是某個組織、部門或個人在經濟社會上怎麼樣作出決策,以及這些決策會對經濟社會有什麼影響。而「宏觀」則是研究整個的經濟社會如何運作,並找出辦法,讓經濟社會運行得更加穩定、發展得更快。
② 為什麼不在中國出一本結合中國現實的宏觀經濟學
經濟學起源在歐洲,隨後傳到美洲亞洲。經濟學研究重點還是在資本主回義多,畢竟我們的世界是答資本主義主導。中國借鑒馬克思主義創立了社會主義,又通過自己的實踐改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在這種社會結構還不完善,很多領域都比較混亂。沒有一個完整的社會基礎所產生的經濟理論也是站不住腳的,經濟學家要想寫明白寫清楚經濟理論在中國的運用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工程,因為中國的變化太復雜了,實際上經濟理論在當今中國是混亂的,任何人也無法明白到底應該怎麼去詮釋這個經濟工程,無論你提出的是怎樣的觀點,都是不完全正確的。不僅是經濟學,任何學科在中國的運用都是不完整的,中國一直在借鑒,還處於尋找階段,成熟的觀點很少,這也就是為什麼無法在世界上舉出被世界認可的中國理論。
③ 目前為止,以宏觀經濟學看來,中國有哪些擠出效應的案例呢
我目前為止從宏觀經濟上學,中國有哪些技術小尹,愛你這個話是中國2018年的經濟危機已經解決了。
④ 宏觀經濟學,什麼叫宏觀經濟,國際宏觀經濟,當下中國
西方經濟學中研究一國經濟總量、總需求與總供給、國民收入總量及構成、貨幣與財政、人口與就業、要素與稟賦、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經濟預期與經濟政策
⑤ 宏觀經濟學的目錄
第一章 宏觀經濟學概述
第一節 宏觀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方法
第二節 宏觀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第三節 現代宏觀經濟學的變化趨勢
本章小結
案例與點評
復習與思考
第二章 國民收入核算理論
第一節 國民收入核算的基本方法
第二節 國民收入核算的缺陷及糾正
本章小結
案例與點評
復習與思考
第三章 簡單國民收入決定理論
第一節 均衡國民收入
第二節 消費、儲蓄和投資
第三節 其他關於消費函數的理論
第四節 兩部門經濟中的國民收入決定
第五節 三部門經濟中的國民收入決定
第六節 四部門經濟中的國民收入決定
第七節 乘數理論
本章小結
案例與點評
復習與思考
第四章 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
第一節 產品市場均衡:IS曲線
第二節 貨幣市場均衡:LM曲線
第三節 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一般均衡:IS-LM分析
第四節 開放經濟中的國民收入均衡:IS-LM-BP模型
本章小結
案例與點評
復習與思考
第五章 價格水平與國民收入決定
第一節 總需求曲線
第二節 總供給函數
第三節 AD-AS模型的運用
本章小結
案例與點評
復習與思考
第六章 宏觀經濟政策
第一節 經濟政策理論
第二節 財政政策
第三節 貨幣政策
第四節 金融市場
第五節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效果
第六節 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
本章小結
案例與點評
復習與思考
第七章 失業與通貨膨脹
第一節 失業
第二節 通貨膨脹
第三節 失業與通貨膨脹
本章小結
案例與點評
復習與思考
第八章 經濟增長與經濟周期
第一節 經濟增長一般理論
第二節 經濟增長模型
第三節 經濟周期理論
本章小結
案例與點評
復習與思考
第九章 貨幣主義、供給學派和理性預期學派
第一節 三個學派產生的歷史背景
第二節 貨幣主義的觀點與政策主張
第三節 供給學派的觀點和政策主張
第四節 理性預期學派的觀點和政策主張
本章小結
案例與點評
復習與思考
第十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宏觀經濟的發展
第一節 中國宏觀經濟的理論探討
第二節 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發展演變
本章小結
案例與點評
復習與思考
參考文獻
⑥ 宏觀經濟學 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概念 謝謝!!
GDP(國內生產總值):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在本國領土上生產的各種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GNP(國民生產總值):一個國家的居民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生產的各種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
⑦ 請根據所學的宏觀經濟學知識,分析當前中國的經濟運行現狀,並簡要談談我國政府採用的經濟政策。
回答我國當前的經濟運行現狀,可以從宏觀經濟政策的四個目標版著手。從經濟增長看,受到世權界經濟危機的沖擊,復甦緩慢,復甦的基礎還不穩定;從就業看,大量中小企業倒閉,失業人數上升,社會有效吸收就業、再就業的能力明顯不足;從物價看,當前出現了較為嚴重的通貨膨脹,大宗商品價格水平持續上漲;從國際收支看,總體順差仍然存在,但順差額在減少。
我國採用的經濟政策很多,但主要的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面對經濟危機的沖擊我國實行的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面對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尤其是通脹的威脅,我國的政策組合實現了轉變。12月3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2011年我國將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隨後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明確,明年宏觀經濟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積極穩健、審慎靈活」,進一步為宏觀經濟政策定調。
⑧ 宏觀經濟學中的長期和短期在中國適用嗎
宏觀的長期,短期,中期:
一般來說,價格能夠靈活調整使得經濟呈現出新古典性質內,那麼稱之為容長期。
如果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凱恩斯性質,比如價格、工資呈現出比較明顯的剛性時,這時一般的說法就是短期分析。
兩者之間的,是中期,就是呈現出價格調整,但也沒有完全達到新古典的性質。
微觀中的長期和短期意思是:如果有一種或以上的要素的投入數量不能調整,那麼對應的分析就是短期;如果在一分析的時段內,所有的投入要素數量都能變化,那麼就是長期。
⑨ 用宏觀經濟學分析中國目前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現狀
國務院近日決定出台擴大內需十條措施,確定4萬億元投資計劃,市場無不被這中國式經濟刺激方案所鼓舞。不僅滬深股市第二天強勢反彈,整個東南亞市場都大受鼓舞。國家明確「當前要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這將有效抵禦國際經濟環境對我國的不利影響,將中國經濟下滑的可能性降到最小。我國出台的經濟刺激方案,當然是非常及時的,對未來中國經濟發展作用肯定是巨大的。但是,我們必須明白,我國出台的4萬億元投資與歐美出台的救市計劃是有很大不同的。歐美是流動性不足,急需補充流動性,而中國面臨的緊迫問題並不相同。事實上,我們的流動性不久前還是過剩的,雖然在國際金融海嘯之後,中國的流動性過剩現象可能消失,但未必會馬上變成流動性稀缺。因此這4萬億元是作加大投資,以拉動經濟增長之用的。近十幾年來,拉動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始終是投資、外貿出口及內需。然而,這三駕馬車並不是均衡的,甚至不能算是協調的。在這十幾年裡,主要依靠投資和外貿出口拉動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而有幾年基本是依靠國家大規模的投資來拉動整個經濟發展。依靠投資拉動經濟發展,固然見效快,但這些投資一定要化為有效的投資,也就是說,這些投資項目必須是為今後的經濟發展起到實實在在的作用,歸根結底要落實到大眾的消費市場上。根據一般規律,有效的投資長遠看都會落實到消費市場,即使在短期內,投資金額的四分之一大約會轉移到消費市場。可是,大約在世紀之交的幾年裡,我國大規模的投資並沒有在短期內轉移到消費市場。不能落實到提高消費市場景氣的投資,也就是說缺乏自然需求。缺乏自然需求的投資其總體效益必然低下,而經濟效益低下的投資建設無法也無能力做到與自然環境自然和諧。投資建設在經濟、環境兩方面都是低效益,那麼這個投資必定是過熱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到新世紀初連續幾年偏重投資而無法啟動消費市場以後,中國出現經濟過熱、通脹就是必然的。近20年來最有效最實在拉動中國經濟的,是外貿出口。可外貿出口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際市場尤其是美國市場的繁榮與否。由於金融危機,從去年年底起,中國外貿出口開始不景氣,沿海地區大批中小企業倒閉。隨著國際金融危機日趨嚴峻,中國經濟增長的形勢迅速惡化,三季度GDP增幅由去年的11.9%下滑至今年的9%,最新的工業產出、進出口增速等指標均顯著回落。按此趨勢,中國經濟很可能面臨上世紀90年代初以來最嚴重的不景氣。在經濟面臨巨大危機的時刻,加大政府投資力度一直是一項行之有效的對策。但對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政府投資除了希望達到擴大內需、創造就業等目標以外,首先要追求的還是以擴張性的投資建設為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打好基礎,積蓄後勁。眼下國內各級地方政府和行業一定都緊盯著國家這塊4萬億元的「大蛋糕」,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對於上海及整個華東地區而言,當前及今後幾年最需要做的事情是趁國家財政、貨幣政策和項目審批相對寬松之際,加快過去幾年積欠的市政基礎設施——尤其是事關長三角地區城市化和一體化的許多硬體和軟體的建設進度。在這一時期,應當加快建設上海的軌道交通,加快上馬長三角地區的城際鐵路、公路網,也包括許多軟的東西,如一卡通互通、醫保、社保及其他信息聯網等……這些既能夠擴大內需,也是使中國經濟最活躍長三角地區經濟持續保持活力的基礎。如果抓住機遇,長三角地區不僅能為全球經濟未來重新進入新的景氣打積累潛力,也完全有可能在比較短的時期內邁向世界級城市群。拉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有利於擴大就業,減少失業人口,維護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