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的簡答題. 分別用序數效用分析法和用基數效用分析法說明消費者均衡的條件
(1)序數效用論認為:效用大小可以排序,並滿足完備性、傳遞性、連續性和不飽和性等公理假定。
(2)用無差異曲線表示消費者偏好。無差異曲線指給消費者帶來相同滿足程度的不同的商品組合描述出來的軌跡。性質:①不相交;②有無數條;③向右下方傾斜;④凸向原點(邊際替代率遞減)。
(3)消費者選擇效用最大化的商品組合時又受到既定收入的限制,因此,引進預算約束線分析。
(4)消費者均衡,是指在既定收入約束下消費者實現的效用最大化。這一均衡點可以用無差異曲線與預算約束線的切點表示:RCS1,2=P1/P2P1X1+P2X2=m
即:當消費者根據偏好決定的兩種商品的相對價值恰好等於兩種商品在市場上的相對價值時,消費者獲得最大效用。
消費者均衡是研究單個消費者在既定收入條件下實現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條件。消費者在既定收入和各種商品價格的限制下選購一定數量的各種商品,以達到最滿意的程度,稱為消費者均衡。
從基數效用論的角度來說,以支出為x橫軸,以效用為y縱軸畫曲線,為消費者的支出效用曲線。既定收入為垂直於x橫軸的直線,令該直線為l。當效用曲線與該直線相交時,交點為消費者在既定收入下可能獲取的滿意度。在各種商品價格的限制下,該曲線的可能形狀是有限的,我們可以繪出若干條支出效用曲線。對於和l直線相交於最高點的曲線,該交點即為既定收入和各種商品價格限制下的消費者均衡點。
2. 西方經濟學靜態分析和比較靜態分析的區別和聯系
靜態分析是不涉及時間變數,就是分析經濟現象的均衡狀內態以及達到裝均衡的條件,完全抽容象掉了時間和變動過程因素。
比較靜態分析就是分析已知條件發生變化後均衡狀態相應的前後變化,也就是比較某個變化過程的起點和終點,不涉及過程。
經濟學分析方法從一個角度看是均衡分析,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
3. 經濟學分析最基本方法是什麼
在微觀經濟學中實證分析回答的主要是是什麼的問題,這其中不涉及價值判斷,而規范分析回答的則是應該是什麼的問題,一般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 這兩種方法都可以研究選擇問題,但有三點不同: 第一,對價值判斷的態度不同。實證方法為使具有客觀性而強烈排斥價值判斷;規范方法要評價或規范經濟行為則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 第二,要解決的問題不同。實證分析要解決「是什麼」的問題,即確認事實本身,研究經濟現象的客觀規律和內在邏輯。規范分析要解決「應該是什麼」的問題,即經濟現象的社會意義。 第三,實證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客觀的,可以用事實進行檢驗;規范分析得出的結論是主觀的,無法進行檢驗。 比如說天下雨了,這是事實,屬實證分析。但不同的人對下雨有不同的價值判斷,農民從對農作物有利考慮認為下雨是好事,行人因挨澆怕感冒而認為下雨是壞事,這些就屬於規范分析了。
4. 西方經濟學:經濟均衡分析的三個步驟
生產什麼以及生產多少。生產電視還是生產電腦、生產大炮還是生產黃油(希特勒的選擇是:寧要大炮不要黃油);生產多少台電視機、多少台電腦,用多少資源生產大炮,用多少資源生產黃油。
2.怎樣生產,用什麼樣的方法來生產這么多的產量與勞務,與生產方式,技術水平直接有關。
3.為誰生產。生產出來的產量和勞務用什麼樣方式分配到社會的各個成員中,即怎樣分配。
西方經濟學除了上述的三個基本問題外,還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社會稀缺的資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
社會資源總量的變動。
貨幣的穩定性。
經濟學有一套以數量分析為特徵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實證分析法、邊際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靜態分析法、比較靜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長期與短期分析法、個量與總量分析法等。
一、實證分析法:
經濟學中的實證分析法來自於哲學上的實證主義方法。實證分析是一種根據事實加以驗證的陳述,而這種實證性的陳述則可以簡化為某種能 根據經驗數據加以證明的形式。在運用實證分析法來研究經濟問題時,就是要提出用於解釋事實的理論,並以此為根據作出預測。這也就是形成經濟理論的過程。
二、邊際分析法:
是利用邊際概念對經濟行為和經濟變數進行數量分析的方法。所謂邊際,就是額外或增加的意思,即所增加的下一個單位或最後一個單位。在經濟學分析中,簡單地說,邊際是指對原有經濟總量的每一次增加或減少。嚴格地說,邊際是指自變數發生微小變動時,因變數的變動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本來是物理學概念。引入經濟學後均衡是指經濟體系中各種相互對立或相互關聯的力量在變動中處於相對平衡而不在變動的狀態。對經濟均衡的形成與變動條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分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在不考慮經濟體系某一局部以外的因素的影響的條件下,分析這一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中,均衡的形成與變動的方法。
5. 論述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有什麼
論述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有實證經濟學與規范經濟學;個體分析、總體分析和邊際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還有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動態分析。
西方經濟學經典定理:
墨非定律:如果壞事有可能發生,不管這種可能性多麼小,它總會發生,並引起最大可能的損失。
二八法則:二八法則主張以一個小的誘因、投入或努力,通常可以產生大的結果、產出或報酬。就字面意義來看,這發則是說,你所完成的工作里80%的成果,來自於你所付出的20%。
(5)西方經濟學中均衡的分析方法擴展閱讀:
西方經濟學是西方經濟學家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活動研究出來的經濟理論,有別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西方的學者認為資本主義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制度,是理想的社會,生活在這個社會下的人們都具有利己主義思想;
為了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努力工作,拚命賺錢,從而使整個社會處於有序的運轉之中,使社會的各種資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亞當.斯密說指揮著這部龐大的系統是「一隻看不見的手」,意思是說這個市場不需要干預,它有內在的自我調節功能,西方的經濟也被稱作「自由經濟」,西方社會也叫「自由社會」。
6. 簡答:經濟學中均衡的含義是什麼
在經濟學中,均衡是經濟學家物理學中借鑒並發展出來的一個概念。最直接專的含義被看成是「力量屬的平衡」,或者用來表示沒有內在"變革傾向「的一種狀態。
在西方經濟學中,均衡是一個被廣泛運用的概念。均衡的最一般意義指經濟體系中一個特定的經濟單位或經濟變數在一系列經濟力量的相互制約下所達到的一種相對靜止並保持不變的狀態。與物體的運動一樣,經濟體系中一個特定經濟單位也同樣受到來自不同方向的各種經濟力量的制約。
(6)西方經濟學中均衡的分析方法擴展閱讀:
局部均衡相關特點
馬歇爾(1920年)創立的局部均衡理論,把單一商品的市場看成是總體經濟的一個很小部分。相對於總體經濟來講,單一商品市場的小規模特點給我們分析市場均衡問題帶來了兩個方便之處。,在其他情況不變的情況下,僅考察經濟生活在一定時間的某個變數對有關經濟變數的影響的分析方法。
其特點是以單個的生產者和消費者為分析的對象,而不考慮它同其他生產者或消費者之間的相互影響。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阿弗里德·馬歇爾在其價值論和分配論的闡釋中運用了這種分析方法。
7. 西方經濟學的主要研究方法
當代西方經濟學在其歷史唯心主義哲學基礎之上 ,運用了個量和總量研究法、均衡分析法、靜態和動態研究法、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法、數理模型分析法、制度分析法來研究了一般的資源配置問題。本文主要對這幾種方法進行評述 ,並從中尋找它對我國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借鑒意義。
實證分析是現代西方經濟學中最重要的分析。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與其他學科包括自然科學具有的共性就是它的科學性。要使經濟學成為一門真正的科學,首先必須揭示各種經濟現象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正確回答客觀事實是怎樣的,而這正是要通過實證分析來達到的。
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一、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經濟學中的實證分析是指排除了主觀價值判斷,只對經濟現象、經濟行為或經濟活動及其發展趨勢做客觀分析,它只考慮經濟事物間的相互聯系的規律,並根據這些規律來分析和預測人們經濟行為的效果。它要回答的只是客觀事物「是什麼」。規范分析是從一定的價值判斷出發,說明某一具體經濟事物是好還是壞,是否符合某種價值標准,它要回答的是某一事物「應該是什麼」。它涉及倫理和價值判斷。所以,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在經濟學的研究中應該把實證分析方法和規范分析方法結合起來。
四、邊際分析邊際分析是西方經濟學普遍採用的分析方法。所謂邊際(marginal)分析有兩層含義:一是增量的意思,二是一定數量中最後一個單位所帶來的增量,這一增量在數字上可正也可負。因此邊際概念就是指一定數量中最後增加的一個單位所帶來的增量。
西方經濟學認為,在經濟分析中引入邊際分析方法是經濟學的一個革命,尤其在它的定量分析中邊際概念和邊際分析方法被廣泛地使用。如:在微觀經濟學中有邊際效用、邊際成本、邊際產量、邊際收益等概念;在客觀經濟學中有邊際消費傾向、邊際儲蓄傾向等。
8. 西方經濟學的主要實證分析工具是什麼
西方經濟學的主要實證分析工具: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邊際分析,數學分析方法與西方經濟學的表述工具。
實證分析只對經濟現象、經濟行為或經濟活動及其發展趨勢做客觀分析,只考慮經濟事物間相互聯系的規律,並根據這些規律來分析和預測人們經濟行為的效果。
實證分析簡言之就是分析經濟問題「是什麼」的研究方法。側重研究經濟體系如何運行,分析經濟活動的過程、後果及向什麼方向發展,而不考慮運行的結果是否可取。
(8)西方經濟學中均衡的分析方法擴展閱讀:
西方經濟學運用西方線性非對稱思維方式建立起來的經濟學範式,屬於片面反映經濟發展規律的政治經濟學。
以一般均衡理論、配置經濟學、價格經濟學為基礎理論、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經濟人」假設為理論出發點、以私有制為經濟基礎、以價格機制為市場的核心機制、以競爭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以博弈為經濟主體的行為方式。
以利潤最大化為微觀經濟的最終目標、以GDP經濟規模最大化為宏觀經濟的最終目標、以線性非對稱思維方式和還原論思維方法為方法論特徵、擅長數量分析。
在「實證化」的名義下把經濟學的實證性與規范性對立起來,是西方經濟學的基本模式、基本結構與基本功能。線性、抽象性、片面性,是西方經濟學範式的基本特徵。
9. 西方經濟學靜態分析和比較靜態分析的區別和聯系
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的區別跟聯系,有以下8點:
從數學模型的角度:
聯系:二者都是根據外生變數求內生變數,且都不考慮時間因素。
區別:靜態分析是根據既定的外生變數求內生變數。比較靜態分析是根據變化了的外生變數求內生變數。
從均衡的角度:
聯系:都是考慮均衡狀態的特徵(數值)。
區別:靜態分析是考察既定條件下個變數達到均衡是的特徵。比較靜態分析是比較新舊均衡點的分析方法。
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與均衡分析是密切相關的,西方經濟學所採用的分析方法,從一個角度來看是均衡分析,從另一角度來看,就是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
靜態分析(static analysis),就是分析經濟現象的均衡狀態以及有關的經濟變數達到均衡狀態所具備的條件,它完全抽象掉了時間因素和具體的變化過程,是一種靜止地、孤立地考察某種經濟事物的方法。
如研究均衡價格時,舍掉時間、地點等因素,並假定影響均衡價格的其他因素,如消費者偏好、收入及相關商品的價格等靜止不變,單純分析該商品的供求達於均衡狀態的產量和價格的決定。
比較靜態分析(Compartive static analysis)就是分析在已知條件發生變化以後經濟現象的均衡狀態的相應變化,以及有關的經濟變數在達到均衡狀態時的相應變化,即對經濟現象有關變數一次變動(而不是連續變動)的前後進行比較。
比較靜態分析不考慮經濟變化過程中所包含的時間阻滯。例如,已知某商品的供求狀況,可以考察其供求達到均衡時的價格和產量。
現在,由於消費者的收入增加而導致對該商品的需求增加,從而產生新的均衡,使價格和產量都較以前提高。這里,只把新的均衡所達到的價格和產量與原均衡的價格和產量進行比較,這便是比較靜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