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典宏觀經濟學論述如何決定利率
答:
明白你的意思了。首先說,模型如果不是外生變數改變的話曲線是不會移動的。在你說的模型里利率是被決定的量,顯然是內生變數,那麼函數又怎麼會移動呢?所以無論是貨幣需求函數還是供給函數都不會移動。
其次我們討論非均衡。兩條曲線決定了均衡的利率和貨幣量,但是模型分均衡狀態和非均衡狀態,當處於非均衡狀態時是這樣的情況:自變數處於一個值而因變數在兩條曲線的值不同。那進一步我們知道利率即縱軸是自變數而橫軸是因變數(注意這點與數學中的假設是不同的),所以不均衡時的情況是利率不同於均衡利率,映射在需求函數和供給函數中有不同的「量」,即需求量和供給量不同,不同是一定的,只有在均衡狀態下需求和攻擊才相同。
這種問題在初學經濟學時很常見,關鍵弄明白內外生變數,區分自變數因變數,這些基礎的東西往往書里很少強調,因為比較基礎,但是如果不熟悉是很折磨人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補充回答:
首先說,網路的解答沒有問題。網路講的內容在宏觀經濟學里的is-lm模型的章節中關於lm曲線的推導那部分有詳細介紹。
其次說一下你理解存在的問題。你想的沒錯,l與r的確是互動的,但是你仔細想想你列出的式子是什麼式子?它是一個貨幣需求的曲線,在只有貨幣需求的情況下怎麼得到均衡?沒有供給的情形下單單只有需求那隨著r的變化當然會有不同的貨幣需求量。一旦加上貨幣供給函數情況就不一樣了,在供需相等的時候只有一個均衡的利率。
不能只考慮需求而不考慮供給。
繼續補充:
需求或者供給改變本身就能夠讓經濟處於不平衡狀態。假定央行增發貨幣,實際余額一定會向右移動,從圖形角度講均衡利率和需求量以及供給量瞬間改變了,但是實際上利率和供給量和需求量都不能瞬間改變,那麼就產生了舊的利率和量與新的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決定的均衡的利率和量的差異,這個差異造成這些內生變數處於非均衡狀態,而後會在調節機制的作用下慢慢想均衡靠攏。處於不均衡狀態一定是由於首先外部沖擊,即外生變數改變讓函數改變,產生新的均衡點,然後舊的均衡點的「痕跡」向新的均衡點移動。在達到新的均衡之前都是非均衡狀態。
⑵ 論述題 試述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與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分歧
答: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和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是目前西方宏觀經濟學中兩個較有影響的理論流派。兩者的主要分歧在於:
(1) 在基本假設方面,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與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最明顯的分歧是,前者堅持市場出清假設,而後者則堅持非市場出清假設。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家認為,工資和價格具有充分的伸縮性,可以迅速調整,通過工資價格的不斷調整,使供給量與需求量相等,市場連續地處於均衡之中,即被連續出清。總之,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把表示供給量和需求量相等的均衡看做為經常可以得到的情形。與此相反,新凱恩斯主義則認為,當經濟出現需求擾動時,工資和價格不能迅速調整到使市場出清。緩慢的工資和價格調整使經濟回到實際產量等於正常產量的狀態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例如需要幾年的時間,而在這一過程中,經濟處於供求不等的非均衡狀態。
(2) 在解釋經濟波動方面,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與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分歧是,前者試圖用實際因素從供給擾動方面解釋宏觀經濟波動,後者則用貨幣因素從需求方面解釋宏觀經濟波動。在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看來,引起經濟波動的實際因素很多,其中技術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在人口和勞動力固定的情況下,一個經濟社會中所生產的實際收人便取決於技術和資本存量。換句話說,這時總量生產函數取決於表示技術狀況的變數z和資本存量k,即 y=zf(k)。如果假定資本折舊率為,則在所考察時期的期末,經濟中的可供利用資源為當期的產量加上沒有折舊的資本存量,即總資源函數。假定總資源只有兩個用途:消費和積累。現在假定由於技術進步,使z值增加,則生產函數和總資源函數向上移動,則原有的資本存量、產量和總資源都會相應地增加,從而使下期的消費和資本積累也相應地增加。如果經濟社會選擇新的資本存量,則資本存量的增加又會使實際收入進一步增加。如果沒有進一步的技術變化,則經濟隨著總資源的增加,會擴張直到達到新的狀態上。這便是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對經濟波動的解釋。
新凱恩斯主義對宏觀經濟波動的解釋較為復雜。為節省篇幅,這里只說明其基本思路。首先,新凱恩斯主義為了與非市場出清的假設相一致,建立了解釋工資和價格粘性的各種理論,其中包括長期勞動合同論。其次,新凱恩斯主義導出了短期總供給曲線。最後,利用短期總供給曲線,新凱恩斯主義通過考察經濟遭受總需求沖擊後回復到正常狀態的過程,說明經濟經歷了一次波動(衰退或高漲狀態)。
(3) 在政策主張上,新凱恩斯主義認為,由於價格和工資的粘性,經濟在遭受到總需求沖擊之後,從一個非充分就業的均衡回復到充分就業均衡狀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而刺激總需求是必要的。所以,為了避免較長時期的非充分就業持續出現,凱恩斯主義的需求政策仍然是有效力的。新古典主義宏觀經濟學中一個不變的主題是反對政府幹預。早期的理性預期學派就曾斷言,由於人們的合理預期,規則的政策對產量變動是無效的。因而,為了避免因政策的突然變動引起的經濟波動,政府應按穩定的政策規則行事。
⑶ 簡述古典經濟學的基本信條
古典經濟學又稱古典政治經濟學、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一般指英國古典經濟版學,其傑出代權表和理論體系的創立者是亞當·斯密,他所著的《國富論》把資本主義經濟學發展成一個完整的體系,書中批判了重商主義把對外貿易作為財富唯一源泉的片面觀點,斯密把經濟研究從流通領域拓展到生產領域。
同時亞當·斯密批判了重農學派認為只有農業才創造財富的片面觀點,認為一切物質生產部門都創造財富。
古典經濟學分析了自由競爭的市場機制,將其看作一隻「看不見的手」支配著社會經濟活動;反對國家干預經濟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則;分析了國民財富增長的條件、促進或阻礙國民財富增長的原因。
⑷ 計量經濟學:簡述古典假定的理論意義;分別從數理和經濟的角度,談談你如何理解每一條古典假定的含義和作
呵呵 可惡的計量作業!!!!
⑸ 論述古典經濟學理論體系中的兩大矛盾
答案A本小題考查的是政治經濟學。沒有難度,只是對基礎知識的再現。亞當·斯密理論的中心思想是經濟自由,所以選擇A。
⑹ 簡述德國古典經濟學的發展階段。在線等!!
1.古典經濟學。從17世紀中期開始到19世紀70年代為止,包括英國經濟學家斯密、版李嘉圖、西尼爾、穆勒、權馬爾薩斯,法國經濟學家薩伊。以斯密為代表,其1776年出版的《國富論》被稱為經濟學上的第一次革命,建立了以自由放任為中心的經濟學體系,他標志著經濟學的誕生。代表性的教科書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及其在社會哲學上的應用》流行了20年。
2.新古典經濟學。從 19 世紀的「邊際革命」開始到20世紀30年代為止。包括英國經濟學家傑文史、馬歇爾,法國經濟學家瓦爾拉斯—邊際效用價值論的提出被說成是經濟學上的第二次革命,他標志著新古典經濟學的開始,馬歇爾在1890年發表的《經濟學原理》是其代表性的教科書。
3.現代經濟學 。開始於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主義的產生。包括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瓊·羅賓遜、斯拉伐,以及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弗里德曼和盧卡斯。其中凱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標志著當代經濟學的產生,該書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達爾文的《物種起源》、馬克思的《資本論》被人們稱著改變世界歷史的四大著作。
⑺ 新古典經濟學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一是主張保護個人回利益、強調私有化的重要答性;
二是反對國家干預,主張自由競爭、自由放任;
三是主張經濟自由化,包括貿易自由化和金融自由化。
新古典主義學派發展理論的特點是:
強調外向發展和對外貿易、強調經濟的私有化、重視農業發展和人力資本投資。該學派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有收入再分配論、自由貿易論、市場機制論、農業發展論、人力資本理論。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又稱第一代新古典派經濟學、新古典派經濟學,興起於二十世紀初期的經濟學思潮。他們是個鬆散的團體,繼承了古典經濟學的立場,共同的主張是支持自由巿場經濟,個人理性選擇,反對政府過度干預,反對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新古典主義經濟發展理論的中心論點,可以概括為經濟不發達的結果,來自於錯誤的價格政策,以及第三世界政府過度活動引起的太多的國家干預所導致的資源配置不當。因此,對政府、市場各自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應進行重新評價,並應利用市場力量解決發展問題。發展經濟學領域的這一思想轉向被稱為「新古典復活(Neoclassical Resurgence)」。
⑻ 簡述古典經濟學的三個基本原本原理
人們面臨抄權衡取捨。(People face trade-offs.)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Rational people think at margin.)
⑼ 簡述古典兩分法
古典兩分法的基本觀點是貨幣經濟與實際經濟是兩分的,認為貨幣等名義變數與產出等實際變數之間沒有必然聯系,當經濟系統的實際變數達到均衡以後,如果所有名義變數發生相同尺度的變化,此時並不能影響經濟系統所有實際變數的原有均衡狀態。
含義:
「 兩分法」 有三個層次的基本涵義。
第一個層次是貨幣與實物, 貨幣現象與實際經濟過程的兩分;
第二個層次是經濟學理論的貨幣分析與實際分析的兩分(經濟理論和貨幣理論);
第三個層次是經濟體系中一般價格水平平均貨幣價格或絕對價格與實際商品交換比率的相對價格的兩分。
這三個層次的兩分使得許多古典經濟學家對經濟中的名義變數和實際變數進行了嚴格的區分,並將二者孤立開來。
理論依據:
古典經濟學中的「兩分法」建立在兩塊基石上,一塊是觀念背景上的基石,即「對貨幣的價值論性質的歧視」 (經濟學研究假定經濟體系中唯有實物或抽象的實物過程才具有真實價值, 而充當流通工具的貨幣則只有虛擬的名目或觀念價值)。另一塊是理論邏輯的基石,它是古典經濟學的基本教條之一—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薩伊定律。
作用:
古典兩分法在傳統經濟學中是一種十分重要的分析方法,其現實作用主要在於簡化了分析(也許也正是這種簡化,導致其分析不是總能貼近現實的),它將名義變數與實際變數看成是互不影響的變數,對於分析有些問題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⑽ 簡述經濟學的發展過程
你這個問抄題最好去看看有關經濟學說史的書,按照你給出的關鍵詞,大致發展如下:
1、經濟學史前時期,代表人物:色諾芬,代表作《經濟論》,認為經濟是家庭管理,提出了最早期的財政思想(《雅典的收入》一書);
2、15世紀前後,重商主義,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代表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原因的研究》,自由主義思想的啟蒙,金銀是唯一的貨幣和財富,但是對於問題的研究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
3、17世紀之後——19世紀,古典經濟學,馬歇爾,《經濟學原理》,認為市場萬能,邊際分析為主流分析手段(形成微觀經濟學體系基礎);
4、1929,經濟危機,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認為市場失靈客觀存在,提出政府幹預的政策主張(宏觀經濟學體系基礎);
5、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陷入滯脹,經濟理論箭頭直指凱恩斯,此時基於薩伊的需求決定論和自由市場基礎上的理論抬頭,形成了新的理論流派,主要有新自由主義學派,哈耶克,貨幣學派,弗里德曼等。
6、薩繆爾森綜合前人研究形成新古典經濟學綜合(宏微觀體系)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