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用制度經濟學的解釋城市房價異化現象
「佔座」這一現象在生活中時有發生,在大學校園里更是司空見慣。無論是三九嚴冬,還是烈日酷暑,總有一幫「佔座族」手持書本忠誠地守侯在教學樓前,大門一開,爭先恐後地奔入教室,瞅准座位,忙不迭地將書本等物置於桌上,方才鬆了一口氣,不無得意地守護著自己的「殖民地」。後來之人,只能望座興嘆,屈居後排。上課的視聽效果大打折扣,因而不免牢騷四起,大呼「佔座無理」。筆者認為,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當我們假設所有的人都是理性人時,理性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制度本身不涉及道德問題,一項制度的指定如果能夠滿足理性人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既實現了普遍意義上的公平正義,即是一項合理的制度。下面筆者將運用經濟學原理對佔座行為的合理性予以分析。??佔座——理性人的選擇「佔座」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你可以擁有令你滿意的座位,可以不必伸長脖子穿過重重障礙捕捉老師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可以不必端起眼鏡費神地辨認黑板上的板書,可以不必伸長耳朵生怕漏聽了什麼,而這一切都意味著當你和你的同學同樣用心時,你比他們更容易集中精神,獲得更好的聽課效果,最終得到更優異的成績,而這一切都僅僅是因為你佔了個好座位。當然,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你需要為佔座付出一定的代價。你可能無法在床上多躺一會兒,可能無法吃頓悠閑的早餐,它們是你為佔座付出的機會成本,關鍵在於機會成本與收益比較孰輕孰重。對於一個學生而言取得好成績的意義是不言自明的,而上述的機會成本,當你用積極的態度看待它們時完全可以被壓縮到很小,甚至為負值-早起有益於身體健康,精力充沛,而把時間浪費在早飯上是沒有必要的。這么看來,你為佔座付出的機會成本是很小的,而得到的收益卻大得多,那麼佔座無疑是理性人的最佳選擇。替他人佔座——理性人考慮邊際量我們發現那些佔座的同學往往不僅為自己佔座,還會為自己的室友佔座。當然,這可能聲明這些同學比較細心周到。但是,從經濟學的角度看,這里包含了「理性人考慮邊際量」的原理。當你已經提前趕到了教室,多佔個座兒對你來說不過是舉手之勞。在這里邊際成本幾乎不存在,而這一行為將帶來怎樣的邊際收益呢?首先,你的室友可能會認為你很體貼,並因此提高對你的評價;其次,即便是你所服務的人不認為這是美德的表現,而將之視為一項投資,那麼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在適當的場合下,他也必定會為之付出某種程度的報酬。這種情況,民間叫做「順水人情」,本小利大,何樂而不為呢?固定佔座人——發揮相對優勢使交易群體獲利如果說,你們寢室每天需要有一個人負責佔座,那麼是每天輪流由不同的人充當占人好呢,還是固定專人佔座好呢?答案是後者。這體現了人們發揮自己的相對優勢,創造價值,並將之與具有其他相對優勢的人進行交易,從而使得交易各方從中獲利的經濟學原理。規定輪流佔座並非不可,大家的收益並未改變,問題在於,不同的人在這件事情上的機會成本是不同的。小王習慣晚睡,因此早起半個鍾頭對他來說無異於酷刑加身,勉強爬起來完成「神聖使命」,可能將導致一天的無精打采,哈欠連天。相反,小李習慣早起,佔座對他來說不費吹灰之力。而小張不僅可以早起,而且擁有先進的代步工具-自行車,佔座對他來說更加容易。三者在佔座這一行為的相對優勢比較中,小張》小李》小王。那麼當在三人中作出選擇時,小張無疑是最合適的,而小王也許可以利用晚睡的時間為大家提水,小李也許可以利用早起時間去買早餐。於是各自發揮相對優勢,結果使整個交易群體從中獲利。座位輪換制——另一種制度設計的優劣抨擊「佔座」的人,往往會指出佔座違背了公平的原則,每個人都應當平等的擁有佔有好座位的機會。於是他們提出他們認為公平的制度-座位輪換制,即每人編號入座,每周逐排調動。這種制度的優越性在於,首先它的操作性較強,同時它為人們提供了明確的預期。你可以不必為佔座操心,因為座位就在那裡等你,因此你可以更靈活地安排自己的時間。其次,正如它的支持者所言,在長期內每個人都有機會獲得好位子(當然也必然獲得壞位子),於是實現了一種表面上的公平。而這種制度的弊端在於其極有可能引發不效率的結果,因此從實質上背離了公平原則。首先,由於它是強制性的而非建立在個人意志自由選擇的基礎上的,於是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方面,那些給予某些座位最高評價的人得不到該座位,而另一方面,某些人可能由於對這門課不感興趣而對這些座位評價很低。於是這些座位無法在他們身上發揮最大效用,甚至還會由於他們的缺席而導致資源的無謂損失。這種趨勢的出現,正如一方面窮人食不裹腹,一方面富人揮霍無度的反差。你能說這是公平的嗎?其次,座位輪換制顯然使前面論及的種種佔座所帶來的好處都無法實現。綜上,不難發現,座位輪換制弊大於利,而導致其不效率的根本原因在於其違背了競爭原則。考察「座位輪換制」,我們會發現他與計劃經濟思維模式何其相似,而幾十年單一計劃經濟帶來經濟落後的教訓告訴我們,競爭觀念必須加強。運用「行政」手段——對佔座無效率的克服至此,我們已經看到了佔座帶來的種種優越性。但是這一制度在具體實施中,由於運用不當也可能造成不效率的出現。因此,我們還需進一不討論對這種不效率的抑制。比如說,如果8點上課,而樓門6點就打開了,由於競爭的存在,意味著佔座人必須6點前趕到,這便加大了佔座的機會成本,而影響人們的獲利。於是,在一定情況下,當人們認為機會成本超過了其收益時,便會退出競爭,而使得佔座帶來的優越性得不到發揮。更嚴重的是,由於必定有人堅守陣地,而這個堅定者作為一個理性人,為了彌補這部分增加的機會成本必定會努力擴大收益。由於此時不存在其他競爭者,他想佔多少座位都不受限制,於是便形成了其對座位的壟斷,那些對座位高評價的人仍無法得到座位,從而導致不效率,不公平。那麼是不是需要對佔座的數量加以限制呢?答案是不需要,也不可能(因為沒有人可以監督其佔了多少座位)。事實上,只要將開門時間做一調整即可。當調整到上課前半小時時,由於大量競爭者的介入便有效地遏制了這一情況。再如,有人長期以本佔座,妄圖一勞永逸,對付這一行為的措施是開門前將本收回,以保證每個人有平等競爭的機會。總之,正如政府在市場中對「市場失靈」的干預,用「行政」手段調整佔座制度,同樣可以發揮積極功效。
㈡ 曼昆《經濟學原理》與薩繆爾森《經濟學》的區別
1、主要特點:
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看上去更加行文簡單、說理淺顯,即便完全沒有接觸過經濟學的人也可以閱讀;
但薩氏《經濟學》全書結構宏偉,字里行間,三言兩語,每有深意,可謂在經濟學中蘊涵著哲學氣息,對經濟學有一個完備的認識框架。
1、曼昆的《經濟學原理》對經濟學中的三大部分——政治經濟學、部門經濟學、技術經濟學都有專門的論述,讀過這本書的人都看到他從宏觀經濟學到微觀經濟學,從生產到消費,從經濟思想史到經濟制度都比前人有新的創見。
這部著作在內容、形式的安排上也可謂匠心獨具,他在每一章的開頭加上歷代名人的警句,言簡意賅地概括全章的主題,使讀者不像是在啃枯燥的理論書,而是在讀一部有文學色彩的史書。
2、薩氏《經濟學》全書總共34章,前23章是微觀部分,後11章是宏觀部分,該書第一章提出了經濟學的十大原理,以此作為全書的中心。在全書中,曼昆盡可能地經常回到應用與政策方面的問題上,大多數的章節也包括了如何應用經濟學原理的案例研究。
㈢ 經濟學原理的核心思想馬歇爾的理論貢獻哪些
Marschak 理論與貢獻
1.信息的價值是受它最滿意使用的所產出的利益支配 這一基本思路出發
2.強調信息經濟是研究如何確定最優信息系統
3.選擇對於決策者具有最大價值信息系統的學科
延伸的經濟學家與理論
交易成本理論是用比較制度分析方法研究經濟組織制度的理論。它是英國經濟學家羅納德·哈里·科斯(R·H·Coase)1937年在其重要論文「論企業的性質」中提出來的。它的基本思路是:圍繞交易費用節約這一中心,把交易作為分析單位,找出區分不同交易的特徵因素,然後分析什麼樣的交易應該用什麼樣的體制組織來協調。
科斯認為,交易成本是獲得准確市場信息所需要的費用,以及談判和經常性契約的費用。也就是說,交易成本由信息搜尋成本、談判成本、締約成本、監督履約情況的成本、可能發生的處理違約行為的成本所構成。
科斯在嘗試解釋企業何以存在時為經濟理論「發現」的就是這種反覆發生的交易成本。他的結論是,通過建立一種無限期的、半永久性的層級性關系,或者說通過將資源結合起來形成像企業那樣的組織,可以減少在市場中轉包某些投入的成本。一種多少具有持久性的組織關系,如一個雇員與企業的關系,對企業來說,能節省每天去市場上招聘僱員的成本;對於雇員來說,能減少每天去市場應聘的成本和失業風險成本。這種「持久性的組織關系」就是制度,包括契約,也包括政策等。因此,依靠體制組織、契約以及其上的政策等制度,採納和利用標准化的度量衡,能降低交易成本的水平。
交易成本理論中的制度在經濟分析中的重要性,使許多經濟學者重構了制度經濟學,並把它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歷史學派」和美國制度主義理論家的那種注重對制度作描述性分析的研究區分開來,冠之以「新制度經濟學」(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但我們仍然習慣地稱之為制度經濟學或制度分析學派。制度經濟學研究經濟生活與制度之間的雙向關系,關心的是分析各種具有協調功能的規則和規則集等。制度經濟學家也普遍關注公共政策與制度之間的互動關系。公共政策意味著通過政治的和集體的手段系統地追求某些目標。公共政策不僅由政府主體(議會、政治家、行政官員)來實施,它還由有組織集團的代表,像工會、行業協會、消費者和福利方面的院外集團、官僚和某些個人來實施。這些集團的代表左右著集體行動。集體行動涉及兩個以上夥伴之間的協議,並往往涉及隱含於一共同體內千萬人當中的協議。這種「協議」就是規則,而制度被定義為由人制定的規則,那麼「這種協議」就是制度。它抑制著人際效中可能出現的任意行為和機會主義行為;它為一個共同體所共有並總是依靠某種懲罰而得以貫徹。由此可知,公共政策也是一種制度。同時,公共政策知識有助根據特定目標在現實世界中形成各種制度。經濟學家可以就如何才能在不同制度集的基礎上更有效率地追求特定目標提出政策建議。公共政策——在追求某些目標上對政治手段的系統應用——通常是在既定的制度約束中展開的,但它也可以靠努力改變制度的方式來實施。制度變革既可以通過明確的直接方式來實現,也可以表現為公共政策行動的一種副效應。
交易成本理論對於公共政策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它告訴我們,政策或制度的產生源於交易成本的降低,能夠協調組織行為,走向公正、秩序和安全,使我們從另一處角度去瞭解公共政策的特徵性及其必要性。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制度分析學派,對於公共政策的研究和分析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由於過分強調「成本」或「制度」概念,往往也使公共政策的合理性和價值性受到懷疑。
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論的根本論點在於對廠商的本質加以解釋。由於經濟體系中廠商的專業分工與市場價格機能之運作,產生了專業分工的現象;但是使用市場的價格機能的成本相對偏高,而形成廠商機制,它是人類追求經濟效率所形成的組織體(Coase, 1937)。
由於交易成本泛指所有為促成交易發生而形成的成本,因此很難進行明確的界定與列舉,不同的交易往往就涉及不同種類的交易成本。總體而言,簡單的分類可將交易成本區分為以下幾項(Williamson, 1975):
1、搜尋成本:商品信息與交易對象信息的搜集。
2、信息成本:取得交易對象信息與和交易對象進行信息交換所需的成本。
3、議價成本:針對契約、價格、質量討價還價的成本。
4、決策成本:進行相關決策與簽訂契約所需的內部成本。
5、監督交易進行的成本:監督交易對象是否依照契約內容進行交易的成本,例如追蹤產品、監督、驗貨等。
6、違約成本:違約時所需付出的事後成本。
㈣ 試用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分析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經濟發展的原因
中國的人均GDP 在過去一千年裡幾乎水平不變,而從1978年起GDP近乎垂直提升,中國經濟總量也從此步入了年均近10%的增長快車道。眾所周知,197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起點。黨的十一屆
三中全會以來,經過40年波瀾壯闊的不平凡歷程,我國已
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近
40年來,中國在哪些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改革開放經歷
了怎樣的曲折歷程?經濟學原理如何闡釋和解讀這一歷
程?改革開放對未來的啟示何在?本報告擬就這些問題進
行分析,並提出政策建議.
一、改革開放40年我國取得的成就與世界各國對比
從生產力水平看,我國近40年年均經濟增速高達9.7%,比世界年均增速快 6.8個百分點,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6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躍居世界第
一,人均GDP從1978年的156美元增長至2017年的8788美元,已進入中高收入國家之列。
從經濟結構看,近40年來第一產業佔GDP比重下降了近16.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佔比下降了約7.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
佔比則上升了23.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我國城鎮化率由
1978年的17.9%上升至2017年的58.5%,增幅之大在世界上絕無僅有。
從財政情況看,由於實施積極財政政策,近40年來我國多數年份財政收支處於赤字狀態,2016年雖略高於3%的警戒線,但仍處於可控范圍。截至2017年末,公共部門債務佔GDP比重為36.2%,低於世界主要國家,且已連續兩年下降。
從金融市場看,我國金融業佔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1%上升至2017年的8.0%,已成長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銀行業信貸發放量佔GDP比重超過200%,高於高收入國家水平。
從基礎設施來看,人均電力消費從1978年的247千瓦時增
長至2016年的4280千瓦時,是1978年的17倍多,並已超越世界平均水平;鐵路網密度由1978年的0.53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至 1.3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幅達到144.3%;高鐵運營里程超過2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航空總客運量由1978年的154萬人次增長到2016年的4.88億人次,總量位於美國之後列世界第二。
從醫療與基礎教育水平看,人均預期壽命由1978年的65.8歲上升至2015年的76.1歲,增加了10.3歲;每萬人專業醫師數量由1978年的10.8人上升至2015年23.1人;識字率由1982年的65.5%上升至2016年的97.4%,接近發達國家普遍99%以上的水平。
㈤ 通過學習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原理這門課,談談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認識,不少於2000字。急求!!!
通過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原理這門課的學習,才發現西方宏微觀經濟學說的是多麼的有理。可惜先學得西經,後學的馬經,導致什麼都沒有學會。
㈥ 運用制度經濟學基本原理,揭示「理念滯後--制度缺失--政策失靈—污染加劇」的杭州灣水污染的形成原因,急
戶籍制度所表現的城鄉分割和流動人口權利的缺失為發展...關於戶籍改革的政治經濟學命題是改革決策者的主流意識...戶籍控制強度的因變數指標,而以滯後一期的人均糧食...等等等
㈦ 為什麼要遵守規章制度的經濟學原理
規章制度理應遵守
㈧ 上海實行私人轎車牌照拍賣 新制度經濟學原理分析,10分鍾內回答追加20分
現在不都流行自選嗎
可能上海人不差錢
何況好的車牌都給政府了
經濟學原理叫操
㈨ 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原理說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的確定的依據
人民的生活水平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想社會主義現代化過度的階段.確定依據:
1.是由社會主義建立的歷史條件決定的。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礎之上的,從而決定了我國的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去實現別的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已經實現的工業化和生產的市場化、社會化、現代化,使我國的生產力和市場經濟得到比較充分的發展,使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日趨成熟和日臻完善。
2.是由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條件決定的。經過解放後四十多年的建設,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過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國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經濟實力有了巨大增長,綜合國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是,我國還沒有完全擺脫貧窮落後的不發達狀態,社會主義的物質基礎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不完善的狀況還未根本改變。這種現實狀況決定了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發展必然要經歷一個相當長的初級階段來改變這種落後的現狀,然後才能進入較高級的發展階段。
3.是由社會主義建設的國際環境決定的。我國目前已經達到的經濟技術水平和綜合國力,同當今世界范圍內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很大差距。這就決定了我國社會主義的發展從不發達進入發達狀態,必須經歷一個相當長的初級階段。
總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既是中國社會主義的現實狀態,也是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過程,實現這個歷史過程中的一系列轉變,至少需要一百年的時間。鄧小平指出:「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還需要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需要我們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決不能掉以輕心。」
㈩ 經濟學的十大基本原理是什麼
人們面臨權衡取捨。(表明經濟學是研究資源稀缺條件下的選擇問題。)
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了得到它而放棄的東西。(機會成本)
理性人考慮邊際量。(邊際分析法)
人們會對激勵作出反應。(激勵因素)
貿易能使每個人狀況更好。(市場經濟)
市場通常是組織經濟活動的一種好方法。(市場機制調節)
政府有時可以改善市場結果。(政府幹預)
一國的生活水平取決於它生產物品與勞務的能力。(國家整體經濟)
當政府發行了過多貨幣時,物價上升。(貨幣政策)
社會面臨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交替關系。(通貨膨脹)
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的客觀規律。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研究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
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用科學方法自覺從整體上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新常態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
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新常態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
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新常態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