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經濟學在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1、根據其所代表的階級利益,政治經濟學突出了某一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並從一定方面自發地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 科學經濟學有意識地研究經濟法的價值或整體。 對稱經濟學是科學經濟學。
2、在我們的生活中,經濟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1)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們生活的世界,幫助我們了解我們周圍發生的各種經濟現象,經濟政策和人性;
(2)我們可以為進一步學習經濟學和管理學科奠定理論基礎;
(3)幫助增加個人財富。
3、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
在對稱經濟學的視角下,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優化只是經濟法的發展和具體體現。
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和優化背後的經濟法和經濟學本質。 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最佳配置和優化再生水平。 保持資源的最佳配置和優化再生水平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經濟學。
(1)根據經濟學中擴展閱讀:
1、經濟學核心思想:
經濟學核心思想是通過研究、把握、運用經濟規律,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最大限度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與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
2、經濟本質:
經濟本質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對稱關系。
3、經濟規律:
經濟規律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是經濟本質的展開。
4、經濟結構:
經濟結構經濟系統中各個要素之間的空間關系,包括企業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
5、經濟趨勢:
經濟趨勢經濟發展的總體方向,是經濟規律的展開。
6、經濟周期:
經濟周期經濟發展趨勢中周而復始的重復性現象。
B. 導數概念在經濟學中的意義
這個不是根據經濟學理論來的,而是根據數學理論得出的結論。在數學中,一個多變數的函數的偏導數,就是它關於其中一個變數的導數而保持其他變數恆定。而導數是函數的局部性質。一個函數在某一點的導數描述了這個函數在這一點附近的變化率。因此,當對總效用針對商品求導數的時候,就是在假設其他商品不發生變化,在特定效用量的前提下,商品效用在其周圍的變化率。這個變化率根據定義,自然就是該商品的邊際效用mu.
C. 經濟學中 生產要素有哪些種類
生產要素包括勞動、資本、土地和企業家才能四大類,而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要在繼續凸顯勞動作用的同時,給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以足夠的重視,使它們也合理合法地得到回報。這其中特別要強調兩種要素的作用和回報:
一是人力資本。資本包括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兩種形式。各國的經濟發展實踐表明,人力資本的作用越來越大,教育對於國民收入增長率的貢獻正在大幅攀升,人的素質和知識、才能等對經濟發展越來越具有決定性意義。
二是土地以及資源性財產。它們對於財富生產的作用早已為人們所認識,但對於它們參與收入分配的必要性卻一直存在模糊認識,這表現在我國的土地和自然資源在很多情況下是被免費或低價使用的。
(3)根據經濟學中擴展閱讀:
企業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是從消費者對消費品的需求引致或派生的。生產要素的需求具有以下特點:
1、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是「引致需求」。
2、生產要素的需求,不是對生產要素本身的需求,而是對生產要素的使用的需求。
3、生產要素的需求來自於生產者——企業。
4、企業對生產要素需求的目的,是用於生產產品,希望從中間接地得到收益。
生產者對於一種生產要素需求的大小,決定於以下幾個因素:
(1)生產要素的邊際生產力。邊際生產力是表示某種單位數量的生產要素所能生產的產品數量的大小。
(2)所生產產品價格的高低。
(3)生產要素本身價格的高低。
(4)對生產要素的需求還受到技術因素的影響。
(5)短期和長期的生產要素需求是不同的,時間因素亦會對要素需求產生影響,因為短期與長期的要素需求彈性不同。
D. 經濟學中WTA 表示什麼
經濟學中表示什麼?——答案:willingness to accept, 簡稱WTA,為賣同樣一個東西付出的價錢。
經濟學認為,在有充分替代產品的情況下,人願意為買一個東西付出的價錢(willingness to pay, WTP)應該等於為賣同樣一個東西付出的價錢 (willingness to accept, WTA)。
經濟學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規律的理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自然科學、其他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同一的客觀規律。
經濟是價值的創造、轉化與實現;人類經濟活動就是創造、轉化、實現價值,滿足人類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動。經濟學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規律即研究價值的創造、轉化、實現的規律--經濟發展規律的理論,分為政治經濟學與科學經濟學兩大類型。政治經濟學根據所代表的階級的利益為了突出某個階級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發從某個側面研究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科學經濟學用科學方法自覺從整體上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價值規律或經濟規律。新常態經濟學就是科學經濟學。經濟學的核心是經濟規律。在新常態經濟學看來,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只是經濟規律的展開和具體表現,經濟學的對象應該是資源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後面的經濟規律與經濟本質,而不是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停留在資源的優化配置與優化再生層面的,是政治經濟學而不是科學的經濟學。要研究經濟發展的規律就必須從整體上統一研究經濟現象,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是統一的經濟體中對稱的兩個方面,所以在新常態經濟學範式框架中,有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分,沒有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之別;而政治經濟學總是把經濟學分為宏觀經濟學與微觀經濟學。
E. 經濟學中的成本概念指什麼
經濟成本是項目的經濟成本指國民經濟為興建和經營某一項目而付出的經濟代價,即所投入的全部物質資源,包括政府負擔的代價也包括私人所花的代價。
經濟成本一般包括投資成本、運營成本和外差成本。經濟成本與財務成本有關。它有三個明顯的特點:宏觀性,即反映宏觀經濟。它從國家或至少從區域的角度衡量國民經濟收入的減少、各種資源的分配和國民收入的可變性。
(5)根據經濟學中擴展閱讀
通過改進運行管理,採用新技術,提高設備利用率,降低固定資產消耗,節約原材料、燃料和輔助材料,提高勞動生產率,實行定額管理,減少人力資源,降低成本,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製造成本,加強預算控制,降低周期成本。全面實施成本管理,降低成本水平。
經濟成本比會計成本更廣泛、更豐富,經濟成本幾乎涉及到企業的所有業務內容和領域。經濟成本是企業經營過程中的總成本。有些經濟成本項目是我們不認識的,有些經濟成本項目不是作為獨立的成本項目來分析的,例如組織成本。
F. 經濟學分析中的短期是指( )
短期是指生產者來不及調整全部生產要素的數量,至少有一種生產要素的數量是固定不變的時間周期。
在短期內,生產要素可以區分為不變投入和可變投入:生產者在短期內無法進行數量調整的那部分要素投入是不變要素投入。例如,機器設備,廠房等。
生產者在短期內可以進行數量調整的那部分要素投入是可變要素投入。例如,勞動、原材料、燃料等。
短期的相反概念長期,西方經濟學中長期是指生產者可以調整全部生產要素數量的時期。在長期中,企業可以根據需要隨時調整所有的生產要素投入數量,所有的投入都是可變投入。
G. 什麼是經濟學中的「土豆效應」
土豆效應,又稱「土豆悖律」,是指在大蕭條時期,消費者舍棄高端奢侈品而轉向中低端產品,並導致對後者的需求上升,進而推高低成本產品的價格和銷售。
無論經濟處於什麼狀態,人總得吃飯,有錢吃好的、貴的,缺錢可以吃差些、便宜些的食品。在經濟大蕭條時期,用於食品消費的錢會壓縮,但食品總消費量不可能減少。
土豆在食品中屬於低檔、便宜的食品,當人們收入減少後,就會去購買價格便宜的土豆,進而在整體上導致對土豆需求的旺盛,從而推進土豆價格的上漲。
(7)根據經濟學中擴展閱讀:
源起
英國統計學家羅伯特·吉芬最早發現,1845年愛爾蘭發生災荒,土豆價格上升,但是土豆需求量反而增加了。這一現象在當時被稱為「吉芬難題」。也稱「土豆效應」。
發生災荒的愛爾蘭,土豆是一種非常強的低檔商品。當土豆價格上升時,消費者變窮了。收入效應使消費者想少買肉並多買土豆。同時,由於土豆相對於肉變得更為昂貴,替代效應使消費者想購買更多的肉和更少的土豆。
但是,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收入效應如此之大,以至於超過了替代效應。結果消費者對土豆的反應是少買肉,多買土豆。根據需求法則,消費者對商品或勞務的購買數量一般隨著價格的上升,市場需求將減少。
吉芬商品指的是價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英國統計學家羅伯特·吉芬最早發現,1845年愛爾蘭發生災荒,土豆價格上升,但是土豆需求量反而增加了。這一現象在當時被稱為「吉芬難題」。
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在其著名的《經濟學原理》(1980)一書中詳細討論了這個問題,並在分析中提及羅伯特·吉芬的看法,從而使得「吉芬商品」 這一名詞流傳下來。發生災荒的愛爾蘭,土豆是一種非常強的低檔商品。
當土豆價格上升時,消費者變窮了。收入效應使消費者想少買肉並多買土豆。同時,由於土豆相對於肉變得更為昂貴,替代效應使消費者想購買更多的肉和更少的土豆。
但是,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收入效應如此之大,以至於超過了替代效應。結果消費者對土豆的反應是少買肉,多買土豆。這樣就可以解釋 「吉芬難題」了,也稱「土豆效應」。
H. 經濟學中的研究方法 歸納~~
一、實證分析法:
實證分析是一種根據事實加以驗證的陳述,而這種實證性的陳述則可以簡化為某種能 根據經驗數據加以證明的形式。
二、邊際分析法:
是利用邊際概念對經濟行為和經濟變數進行數量分析的方法。邊際是指自變數發生微小變動時,因變數的變動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是指經濟體系中各種相互對立或相互關聯的力量在變動中處於相對平衡而不在變動的狀態。對經濟均衡的形成與變動條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
四、靜態分析法
是完全抽象掉時間因素和經濟變動過程,在假定各種條件處於靜止狀態的情況下,分析經濟現象的均衡狀態的形成及其條件的方法。
五、比較靜態分析法
是對個別經濟現象的一次變動的前後,以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均衡位置進行比較而撇開轉變期間和變動過程本身的分析方法。
六、動態分析法
是考慮到時間因素,把經濟現象的變化當作一個連續過程,對從原有的均衡過度到新的均衡的實際變化過程進行分析的方法。
(8)根據經濟學中擴展閱讀:
實證分析的主要研究手段:
1、均衡分析、非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是最常用的研究手段,認為各種變數在某一狀態下會達到一種均衡,例如供給需求理論,認為存在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在一定的數量和價格下,兩者會達到均衡(Equilibrium)。自從馬歇爾(Alfred Marshall)將圖形引入了經濟學論證,均衡分析便一直在西方經濟學中佔主導地位。
2、靜態、動態分析
兩者的區別在於後者引入了時間維度,比如流行的時間序列分析。靜態分析則主要採用的是橫截面分析。
3、定量、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的運用在金融領域尤其廣泛,其中的數學依據主要是計量和統計;而定性分析目前還缺乏堅實的方法論基礎,主要應用於宏觀經濟的分析。
I. 經濟學中「有效需求」的定義是什麼
有效需求:是指預期可給僱主(企業)帶來最大利潤量的社會總需求,有回效需求是總供給與總需求答相等從而處於均衡狀態的社會總需求,它包括消費需求(消費支出)和投資需求(投資支出),並決定社會就業量和國民收入的大小。亦即與社會總供給相等從而處於均衡狀態的社會總需求。
在19世紀20年代已出現有效需求的概念。1820年,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發表《政治經濟學原理》,指出由於社會有效需求不足,存在產生經濟危機的可能。1936年,凱恩斯發表《就業、利息、貨幣通論》,重提有效需求不足,並建立起比較完整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論。
(9)根據經濟學中擴展閱讀:
有效需求分類
兩極世界理論將有效需求分為國內有效需求和國際有效需求。國內有效需求的不足本質上是人們相對太窮,這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內部變革時期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屬於外應力性質。國際有效需求的不足本質上是資本相對太富,這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對外擴張時期經濟危機產生的根源,屬於內應力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