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米塞斯和奧地利經濟學

米塞斯和奧地利經濟學

發布時間:2021-01-11 09:02:43

① 奧地利經濟學派為什麼被邊緣化

當時還是個公務員的門格爾也因此書而成為維也納大學的一名青年教師,代表人物包括了卡爾·門格爾,研究時間是不可靠的。至此,奧地利學派已成為一個公認的實體。龐巴維克和維塞爾的一些著作被譯成了英語;1890年《美國政治及社會科學學會年刊》的編輯們一再要求龐巴維克撰文闡述這一新學派的思想,歐根·馮·龐巴維克(Eugen von Bǒhm-Bawerk)和弗里德里克·馮·維塞爾(Friedrich von Wieser)雖非門格爾的學生,卻成為門格爾這本成名之作新觀點的熱情支持者。在19世紀80年代,由於這兩位追隨者和門格爾一些學生不遺餘力寫作,完美的知識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意味著所有的經濟行動都存在著風險。

② 什麼是奧地利經濟學派

奧地利經濟學派是近代邊際效用學派中最主要的一個學派。它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流行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因其創始人門格爾和繼承者維塞爾、龐巴維克都是奧地利人,都是維也納大學教授,都用邊際效用的個人消費心理來建立其理論體系,所以也被稱為維也納學派或心理學派。奧地利經濟學派(英語:Austrian School)是一種堅持方法論的個人主義的經濟學派,源自19世紀末的奧地利,延續至20世紀的美國等地,代表人物包括了卡爾·門格爾、弗里德里希·馮·維塞爾、歐根·馮·龐巴維克、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穆瑞·牛頓·羅斯巴德和漢斯-赫爾曼·霍普等人。

一般認為,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形成始於1871年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經濟學原理》的發表。當時還是個公務員的門格爾也因此書而成為維也納大學的一名青年教師。經擔任數年魯道夫(Rudolph)王儲的私人教師和旅伴後,他被任命為維也納大學的教授。兩位更年輕的經濟學家,歐根·馮·龐巴維克(Eugen von Bǒhm-Bawerk)和弗里德里克·馮·維塞爾(Friedrich von Wieser)雖非門格爾的學生,卻成為門格爾這本成名之作新觀點的熱情支持者。在19世紀80年代,由於這兩位追隨者和門格爾一些學生不遺餘力寫作,特別是由於門格爾本人發表了一本有關方法論的著作,門格爾及其追隨者的觀點引起了國際經濟學界的重視。至此,奧地利學派已成為一個公認的實體。龐巴維克和維塞爾的一些著作被譯成了英語;1890年《美國政治及社會科學學會年刊》的編輯們一再要求龐巴維克撰文闡述這一新學派的思想。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的貢獻包括:

③ 根據許小年教授所講,以下哪些經濟學家屬於奧地利學派

奧地利經濟學派(英語:Austrian School)是一種堅持方法論的個人主義的經濟專學派,源自19世紀末的奧地屬利,延續至20世紀的美國等地,代表人物包括了卡爾·門格爾、弗里德里希·馮·維塞爾、歐根·馮·龐巴維克、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弗里德里希·奧古斯特·馮·哈耶克、穆瑞·牛頓·羅斯巴德和漢斯-赫爾曼·霍普等人。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研究方式和英國的古典經濟學相同。也因此,奧地利經濟學派的研究方法可以視為是延續了15世紀以來的經濟思想,包含了大衛·休謨、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弗雷德里克·巴斯夏等主要的經濟學家。奧地利經濟學派認為,只有在邏輯上出自於人類行為原則的經濟理論才是真實的。這種理論的正式名稱是人類行為學(praxeology),而奧地利經濟學派長期以來便提倡一種從這種理論所衍生的解釋方式。人類行為學的方法使得經濟學家們能以此探索適用於所有人類的經濟規律,而奧地利經濟學派的解釋方式則可以用於針對特定的歷史時期進行研究。

④ 什麼是國產奧地利經濟學派

奧地利學派是近代資產階級經濟學邊際效用學派中最主要的一個學派。它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流行於19世紀末世紀初。因其創始人門格爾和繼承者維塞爾、柏姆·巴維克都是奧地利人,都是維也納大學教授,都用邊際效用的個人消費心理來建立其理論體系,所以也被稱為維也納學派或心理學派。奧地利學派反對德國歷史學派否定抽象演繹的方法,以及否定理論經濟學和一般規律的錯誤態度,也反對英國古典學派及其庸俗追隨者的價值論和分配論,特別是反對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它認為社會是個人的集合,個人的經濟活動是國民經濟的縮影。通過對個人經濟活動的演繹、推理就足以說明錯綜復雜的現實經濟現象。奧地利學派把社會現實關系中的「經濟人」,抽象還原為追求消費慾望之滿足的孤立個人;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從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改變為研究人與物的關系,研究消費者對消費品的主觀評價,把政治經濟學變成主觀主義的個人消費心理學。奧地利學派的理論核心是主觀價值論,即邊際效用價值論。與薩伊等人的「效用價值論」不同,邊際效用價值論認為:一件東西要有價值,除有效用之外,還必須「稀少」,即數量有限。以致它的得、失成為物主快樂或痛苦所必不可少的條件。例如一杯水對井邊的人而言,倒掉也毫不在乎,這時,這杯水只有效用而無價值;但對沙漠旅行者而言,水壺中剩下的最後一杯水,有了它如獲甘泉玉器,沒有它則不勝口渴的痛苦,於是這杯水就產生了價值。奧地利學派承認這是主觀價值,並認為經濟學上講的價值就應該只指這種主觀價值,市場價格無非是根據這種主觀價值所作的估價而形成的。奧地利學派有各不相同的分配理論,門格爾認為勞動、資本和土地的收入是它們各自提供的效用的報酬;維塞爾則把它們當作補全財貸價值中各個組成要素的價值「歸屬」問題;柏姆·巴維克則以現在財貨的邊際效用估價高於未來財貨的「時差利息論」解釋之。奧地利學派的邊際效用價值論和分配論,是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針鋒相對的。它的主要論點有:價值是主觀的,是物對人的慾望滿足的重要性;價值的成因是效用加稀少性;價值量的大小也只取決於邊際效用的大小,與社會必要勞動無關;價值產生於消費領域,不是生產資料將其價值轉移予其產品,相反是產品價值賦予其生產資料以價值;資本和土地的收入,或是各自提供效用的報酬,或是產生於現在財貨與將來財貨的不同估價,與剝削勞動毫不相干。總之,奧地利學派全部抹煞了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決定性作用。二十世紀30年代以後,以米塞斯和哈耶克為代表的一些奧地利經濟學家繼承了奧地利學派的傳統理論並作了一些補充。他們反對馬克思主義,也反對主張國家調節經濟的凱恩斯主義,竭力鼓吹自由主義,崇拜市場自發勢力而誹謗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通常稱之為新奧地利學派,又稱維也納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米塞斯、哈耶克、梅耶、斯特里格、哈伯勒、摩爾根斯坦等。這一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經濟學家,活動中心最初設在維也納大學,故此的名。新奧地利學派繼承了舊奧地利學派的傳統,致力於經濟行為、資本理論、經濟周期理論、貨幣理論等問題的研究。其主要觀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行為理論。新奧地利學派認為,古典的價值理論過於狹窄,因為它們只注意對利潤的分析。因此,主張把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理論改造成行為選擇理論,使經濟學變成一門行為科學。那麼經濟學就要研究經濟當事人的經濟行為本身,它的陳述和命題是演繹形式的,不依賴於實踐的和歷史的理論。在經濟當事人的經濟行為中,對策是一般的行為方式,贏者獲得利潤,輸者陷於貧困。一個人在博弈中得到的好處等於他人的損失。這一理論對於解釋寡頭壟斷者的行為有一定的幫助。(2)效用理論。在行為理論的指導下,新奧地利學派試圖修補奧地利學派的基數效用論。承認效用是不能衡量的,然後利用經濟當事人的行為來解釋效用。他們認為,經濟當事人的行為目的是為了獲得最大的滿足,其目的的實現是通過交換來進行的。交換就是以比較不滿足的狀態去換取較滿足的狀態,為了得到前者就必須放棄後者,如果交換的結果是前者大於後者,那麼經濟當事人便在交換中獲得好處。當經濟當事人停止這種交換時,經濟當事人的效用滿足便達到了最優。(3)貨幣經濟周期理論。新奧地利學派認為經濟周期是貨幣因素引起的。在貨幣經濟中,由於銀行系統可以自行創造出流通手段,從而可能引起貨幣的緊縮和膨脹。另外,在生產部門,資本化的生產方法是普遍的形式,即大部分原始的生產資料(勞動和土地)不是用來直接生產消費品,而是用來生產未來消費品。採用這種生產方法的目的是為了用同量的原始生產資料獲得的消費品。如果以貨幣表示的生產資料需求總量相對於消費品的需求總量增加時,就會發生資本化程度較低的生產方法向資本化程度較高的生產方法的過渡;如果前者相對於後者減少,就會發生向資本化程度較低的生產方法的過渡。由於貨幣經濟中,以貨幣表示的生產資料和消費品的相對需求總量受到信用擴張和收縮的影響而時常變動,這樣就會導致經濟體系的不平衡,甚至引起經濟危機。可見,經濟危機的原因在於貨幣的擴張和收縮。據此,新奧地利學派主張,保持貨幣中性,就是使貨幣對價格形成和資本化程度不發生影響。(4)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新奧地利學派竭力維護傳統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反對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該學派認為,當前的失業和通貨膨脹並存的現象是國家干預所造成的。根據貨幣經濟周期理論,國家利用貨幣政策調節經濟會導致經濟周期。同時,由於政府的貨幣壟斷權的存在,私人部門自由活動的條件受到限制,從而妨礙了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轉,使得市場信號不能傳到消費者那裡,形成失業。既然通貨膨脹和失業都是政府控制貨幣發行權來干預經濟的結果,所以醫治滯漲的手段就是要放棄國家的貨幣發行權,恢復自由銀行制度。(5)反對社會主義。新奧地利學派否定社會主義實現資源合理配置的可能性,並認為計劃經濟是對人性的奴役。在他們看來,合理的資源配置必須建立在合理的經濟行為之上,而合理的經濟行為又以合理的價格和成本的計算為依據。然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要素由國家所控制,沒有要素市場,也就沒有價格。沒有價格的機制不可能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另外,由於社會主義的企業沒有利潤的動機,有的只是官僚控制,結果必然是資源的浪費。因此,社會主義被合理經濟制度所拋棄。新奧地利學派的理論和政策主張在新自由主義陣營中屬極端。資產階級邊際效用學派中最主要的一個分支。產生於19世紀80年代,因其主要代表人物門格爾、維塞爾和龐巴維克都是奧地利人而得名。他們都採取心理分析方法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所以又稱「心理學派」。19世紀後半期德奧經濟迅速發展,為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奧地利學派用主觀唯心主義的方法把人類社會經濟生活歸結為慾望的滿足,把整個社會看作個人活動機械的綜合。該學派創始人門格爾提出經濟學應研究人類為滿足其慾望而預籌活動的條件,應特別注意「關於生產物和其生產要素」的經濟現象的因果聯系的研究。」他從人們對財富滿足慾望的強度來主觀評價價值,提出「慾望滿足遞減率」。繼他之後,維塞爾提出「邊際效用」一詞。強調財富價值的本質和尺度是主觀的。從而反對生產所耗費的勞動決定商品價值的觀點。隨後龐巴維克提出「時差利息論」,把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剝削收入歸結為人們在現在和未來兩個不同時間對物品效用的主觀評價的差額。奧地利學派宣揚的「邊際效用」、「時差利息」、「心理分析」等觀點,為後來各種資產階級經濟學派所接受,成為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世紀30年代,以米塞斯和哈耶克等人為代表的奧地利經濟學家,繼承了奧地利學派的傳統理論,他們反對國家干預經濟,主張自由主義,攻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通常被稱為新奧地利學派。

⑤ 介紹一下經濟學家路德維希.馮.米塞斯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 ( Ludwig von Mises , 1881年9月日-1973年10月10日),知名的經濟學家,現代自由意志主義運動的主要影響人,也是促長古典自由主義復甦的學者。他還被譽為是「奧地利經濟學派的院長」。他的理論也影響了之後的經濟學家如弗里德里克·哈耶克、穆瑞·羅斯巴德等人。 童年和家庭背景 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生於奧匈帝國的蘭堡,也就是現在的利沃夫。他的父親在那裡擔任建築工程師。後來成為物理學家的理查德·馮·米塞斯(Richard von Mises)也是路德維希的弟弟。另一名弟弟則死於嬰兒時期。當路德維希和理查德還小的時候,全家搬回了他們原先的祖居地維也納。 在1900年他就讀了維也納大學,在那裡他受到了卡爾·門格爾(Carl Menger)的大量影響。米塞斯的父親死於1903年。他在1906年取得了博士學位。 職業生涯 在1904年至1914年間,米塞斯參加了奧地利經濟學派學者歐根·博姆-巴維克(Eugen von Bohm-Bawerk)的授課。米塞斯本人則在1913年至1934年之間於維也納大學授課,同時他也擔任了奧地利政府的經濟顧問。為了躲避國家社會主義對奧地利的威脅,米塞斯在1934年逃往瑞士的日內瓦,並在那裡擔任國際研究學院(Graat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的教授直到1940年。他在1940年移居美國的紐約市。他從1945年開始一直擔任紐約大學的客座教授直到1969年退休為止,不過他始終沒有從大學領取薪資,他的生計是由一些賞識他的商人所資助的。盡管他的名望日漸增長,但他仍直接將自家通訊地址列於電話簿上,並且歡迎所有學生前來拜訪。米塞斯在1973年於紐約市去世,享年92歲。 對經濟學的貢獻 米塞斯以古典自由主義者自居,撰寫了大量的作品、也進行了許多的授課,他也被視為是奧地利經濟學派的領導人之一。他在經濟學領域撰寫了很多有關以下兩種問題的著作: 1.貨幣經濟和通貨膨脹 2.政府控制的經濟體制和自由貿易之間的差異 米塞斯主張對於貨幣的需求純粹是出自於它能用以購買其他貨物的功能而產生的,而非為了貨幣本身的目的,也因此任何在沒有黃金支撐下對於貨幣供給的擴張都會導致商業周期(Business cycle)。他另一項突出的理論是主張社會主義在經濟上必然會失敗,因為經濟計算問題(economic calculation problem)註定了社會主義的政府永遠無法正確的計算復雜萬分的經濟體系,由於失去了價格機制,社會主義政府根本無從得知市場需求的情報,而隨之而來的必然是計畫的失敗和經濟的徹底崩潰。這個理論也被許多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學者(如哈耶克)進一步闡述。 在Interventionism, An Economic Analysis(1940年)一書里米塞斯寫道: 一般人對於政治術語的使用是相當無知的。什麼叫做「左派」而什麼又是「右派」?為什麼希特勒會是「右」,而史達林會是「左」?誰是「反動派」和誰是「革新派」?對抗一個愚蠢的政策絕不應該被譴責,而推行會導致大混亂的「革新」絕非可取的行為。任何東西並不會因為它是新出現的、激進的、和時尚的就會被接受。「正統」的原則如果真的正統那也絕非邪惡。究竟是誰在反對勞工?是美國的那些資本家嗎?還是那些企圖將勞工地位降至和俄國一樣水平的人?誰才是「民族主義」?是那些希望保持國家獨立的人?還是那些企圖將自己國家置於納粹魔爪之下的人? 米塞斯其他的著作還包括了《人類行為》、Socialism, Liberalism、The Theory of Money and Credit、Bureaucracy、The Anti-Capitalistic' Mentality。

⑥ 奧地利經濟學派的對主流經濟學的主要貢獻

一些奧地利學派經濟學家的貢獻包括: 有關產品分配的理論,主張價格是由消費者對於產品的「排序」所決定的,而消費者排序最高的產品便會被加以生產。 強調研究「選擇」的重要性,認為研究「時間」是不可靠的。 在根本上反對以數學方式來研究經濟學,認為應該探索的是經濟的本質而非特定數量的經濟數字。這被視為是『革命』性的理論,這種方式顛覆了以均衡和完全競爭為研究方式的主流新古典主義經濟學。 龐巴維克根據馬克思的轉形問題(Transformation problem)理論反過來質疑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站不住腳。奧地利學派也認為資本家並不會剝削勞工,相反的,他們認為資本家給予勞工的薪資是高於勞工在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價值的。 龐巴維克的資本理論,主張資本密集度是和生產過程中的迂迴效果(Roundaboutness)相等的。 龐巴維克證明了邊際效用的法則,如同門格爾所公式化的一般,這必然等同了古典經濟學的成本法則。這個法則後來由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的一名學生喬治·瑞斯曼發展健全。 強調價值上的機會成本和保留需求,拒絕將供給視為是影響價值的獨立因素之一。 米塞斯和哈耶克對於商業周期的理論,認為經濟上的蕭條是由跨期決策(intertemporal)的生產結構—亦即政府的貨幣政策所設定的利率所造成的,因為這種結構違反了個人選擇的時間偏好。 哈耶克的跨期決策平衡(Intertemporal equilibrium)概念(約翰·希克斯將這個理論用在他所著的Value and Capital一書中,這本書大幅影響了二戰後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發展) 米塞斯和哈耶克將價格視為是達成市場上的分散性知識(Dispersed knowledge)的媒介。 針對利率的時間偏好理論(time preference theory),以跨期選擇(Intertemporal choice)理論來解釋借方和貸方的時間選擇—而不是付給生產要素的價格。 強調在進行經濟決策上的不確定性,而非依賴於某個宣稱掌握了所有可能情況的「經濟人」或理性的決策者。事實上,完美的知識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意味著所有的經濟行動都存在著風險。 奧地利學派與馬克思學派之間的經濟計算理論之爭,奧地利學派認為馬克思學派是錯誤的,因為如果沒有貨幣的存在便不可能正確的計算生產中的機會成本,同樣的社會主義也不可能達成資本主義里的計算準確性。

⑦ 奧地利經濟學的人類行為

奧地來利經濟學最重要的著源作是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的《人類行為》(Human Action),他指出了經濟學是關於如何通過有效的行為達到目的的科學,也就是:無數的個人,有目的地通過行為改善自身的狀況,而形成了以市場交換為核心的社會合作機制。因此,經濟學也就歸屬於廣義的人類行為學。市場的正常運行提供了所有具有先天差異性的個人改善自身狀況的有效途徑,他可以理性地決定什麼是對自己有利的。與此對照,任何直接從某些統計量出發的「宏觀經濟學」都是缺乏嚴謹的邏輯基礎,更成為各種不正當地通過所謂的「政府幹預」甚至控制來謀取特殊利益者的借口,並破壞了社會合作本身。
因此,個人的主觀價值偏好(包括時間偏好,即選擇在當前消費還是在更遠一些的未來消費)以及有目的的行為是經濟學的先驗基礎,而交換、貨幣、價格、工資、成本、投機(Speculation)、利潤、利息、企業家的經濟計算等現象都可以通過演繹推理來研究。
特別的,米塞斯指出了,因為所有人類行為都涉及到一個具有不確定性的未來,也就總是一種具有風險的投機。

⑧ 米塞斯日報:什麼是經濟學

米賽斯是奧地利學派的經濟學家,這是一份關於經濟學,特別是政治經濟學的報紙。專然後具體哪個國家屬的不知道,好像是澳大利亞。路德維希·馮·米塞斯(LudwigvonMises,1881年9月29日-1973年10月10日),激進的自由放任主義者,知名的經濟學家,現代自由意志主義運動的主要影響人,也是促長古典自由主義復甦的學者。他還被譽為是「奧地利經濟學派的院長」,被稱為自由至上主義的世紀人物。他的理論也影響了之後的經濟學家如弗里德里克·哈耶克、穆瑞·羅斯巴德等人,其中他的學生哈耶克於1974年代表自由主義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⑨ 什麼是奧地利經濟學派

奧地利學派是近代資產階級經濟學邊際效用學派中最主要的一個學派。它產生於19世紀70年代,流行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因其創始人門格爾和繼承者維塞爾、柏姆·巴維克都是奧地利人,都是維也納大學教授,都用邊際效用的個人消費心理來建立其理論體系,所以也被稱為維也納學派或心理學派。
奧地利學派反對德國歷史學派否定抽象演繹的方法,以及否定理論經濟學和一般規律的錯誤態度,也反對英國古典學派及其庸俗追隨者的價值論和分配論,特別是反對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它認為社會是個人的集合,個人的經濟活動是國民經濟的縮影。通過對個人經濟活動的演繹、推理就足以說明錯綜復雜的現實經濟現象。
奧地利學派把社會現實關系中的「經濟人」,抽象還原為追求消費慾望之滿足的孤立個人;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從人與人之間的生產關系,改變為研究人與物的關系,研究消費者對消費品的主觀評價,把政治經濟學變成主觀主義的個人消費心理學。
奧地利學派的理論核心是主觀價值論,即邊際效用價值論。與薩伊等人的「效用價值論」不同,邊際效用價值論認為:一件東西要有價值,除有效用之外,還必須「稀少」,即數量有限。以致它的得、失成為物主快樂或痛苦所必不可少的條件。
例如一杯水對井邊的人而言,倒掉也毫不在乎,這時,這杯水只有效用而無價值;但對沙漠旅行者而言,水壺中剩下的最後一杯水,有了它如獲甘泉玉器,沒有它則不勝口渴的痛苦,於是這杯水就產生了價值。奧地利學派承認這是主觀價值,並認為經濟學上講的價值就應該只指這種主觀價值,市場價格無非是根據這種主觀價值所作的估價而形成的。
奧地利學派有各不相同的分配理論,門格爾認為勞動、資本和土地的收入是它們各自提供的效用的報酬;維塞爾則把它們當作補全財貸價值中各個組成要素的價值「歸屬」問題;柏姆·巴維克則以現在財貨的邊際效用估價高於未來財貨的「時差利息論」解釋之。
奧地利學派的邊際效用價值論和分配論,是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針鋒相對的。它的主要論點有:價值是主觀的,是物對人的慾望滿足的重要性;價值的成因是效用加稀少性;價值量的大小也只取決於邊際效用的大小,與社會必要勞動無關;價值產生於消費領域,不是生產資料將其價值轉移予其產品,相反是產品價值賦予其生產資料以價值;資本和土地的收入,或是各自提供效用的報酬,或是產生於現在財貨與將來財貨的不同估價,與剝削勞動毫不相干。總之,奧地利學派全部抹煞了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決定性作用。
二十世紀30年代以後,以米塞斯和哈耶克為代表的一些奧地利經濟學家繼承了奧地利學派的傳統理論並作了一些補充。他們反對馬克思主義,也反對主張國家調節經濟的凱恩斯主義,竭力鼓吹自由主義,崇拜市場自發勢力而誹謗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通常稱之為新奧地利學派,又稱維也納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米塞斯、哈耶克、梅耶、斯特里格、哈伯勒、摩爾根斯坦等。這一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經濟學家,活動中心最初設在維也納大學,故此的名。
新奧地利學派繼承了舊奧地利學派的傳統,致力於經濟行為、資本理論、經濟周期理論、貨幣理論等問題的研究。其主要觀點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行為理論。新奧地利學派認為,古典的價值理論過於狹窄,因為它們只注意對利潤的分析。因此,主張把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理論改造成行為選擇理論,使經濟學變成一門行為科學。那麼經濟學就要研究經濟當事人的經濟行為本身,它的陳述和命題是演繹形式的,不依賴於實踐的和歷史的理論。在經濟當事人的經濟行為中,對策是一般的行為方式,贏者獲得利潤,輸者陷於貧困。一個人在博弈中得到的好處等於他人的損失。這一理論對於解釋寡頭壟斷者的行為有一定的幫助。
(2)效用理論。在行為理論的指導下,新奧地利學派試圖修補奧地利學派的基數效用論。承認效用是不能衡量的,然後利用經濟當事人的行為來解釋效用。他們認為,經濟當事人的行為目的是為了獲得最大的滿足,其目的的實現是通過交換來進行的。交換就是以比較不滿足的狀態去換取較滿足的狀態,為了得到前者就必須放棄後者,如果交換的結果是前者大於後者,那麼經濟當事人便在交換中獲得好處。當經濟當事人停止這種交換時,經濟當事人的效用滿足便達到了最優。
(3)貨幣經濟周期理論。新奧地利學派認為經濟周期是貨幣因素引起的。在貨幣經濟中,由於銀行系統可以自行創造出流通手段,從而可能引起貨幣的緊縮和膨脹。另外,在生產部門,資本化的生產方法是普遍的形式,即大部分原始的生產資料(勞動和土地)不是用來直接生產消費品,而是用來生產未來消費品。採用這種生產方法的目的是為了用同量的原始生產資料獲得更多的消費品。如果以貨幣表示的生產資料需求總量相對於消費品的需求總量增加時,就會發生資本化程度較低的生產方法向資本化程度較高的生產方法的過渡;如果前者相對於後者減少,就會發生向資本化程度較低的生產方法的過渡。由於貨幣經濟中,以貨幣表示的生產資料和消費品的相對需求總量受到信用擴張和收縮的影響而時常變動,這樣就會導致經濟體系的不平衡,甚至引起經濟危機。
可見,經濟危機的原因在於貨幣的擴張和收縮。據此,新奧地利學派主張,保持貨幣中性,就是使貨幣對價格形成和資本化程度不發生影響。
(4)自由主義經濟政策。新奧地利學派竭力維護傳統的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反對凱恩斯主義的國家干預。該學派認為,當前的失業和通貨膨脹並存的現象是國家干預所造成的。根據貨幣經濟周期理論,國家利用貨幣政策調節經濟會導致經濟周期。同時,由於政府的貨幣壟斷權的存在,私人部門自由活動的條件受到限制,從而妨礙了市場機制的有效運轉,使得市場信號不能傳到消費者那裡,形成失業。既然通貨膨脹和失業都是政府控制貨幣發行權來干預經濟的結果,所以醫治滯漲的手段就是要放棄國家的貨幣發行權,恢復自由銀行制度。
(5)反對社會主義。新奧地利學派否定社會主義實現資源合理配置的可能性,並認為計劃經濟是對人性的奴役。在他們看來,合理的資源配置必須建立在合理的經濟行為之上,而合理的經濟行為又以合理的價格和成本的計算為依據。然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要素由國家所控制,沒有要素市場,也就沒有價格。沒有價格的機制不可能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另外,由於社會主義的企業沒有利潤的動機,有的只是官僚控制,結果必然是資源的浪費。因此,社會主義被合理經濟制度所拋棄。
新奧地利學派的理論和政策主張在新自由主義陣營中屬極端。
資產階級邊際效用學派中最主要的一個分支。產生於19世紀80年代,因其主要代表人物門格爾、維塞爾和龐巴維克都是奧地利人而得名。他們都採取心理分析方法建立自己的理論體系,所以又稱「心理學派」。19世紀後半期德奧經濟迅速發展,為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奧地利學派用主觀唯心主義的方法把人類社會經濟生活歸結為慾望的滿足,把整個社會看作個人活動機械的綜合。該學派創始人門格爾提出經濟學應研究人類為滿足其慾望而展開預籌活動的條件,應特別注意「關於生產物和其生產要素」的經濟現象的因果聯系的研究。」他從人們對財富滿足慾望的強度來主觀評價價值,提出「慾望滿足遞減率」。繼他之後,維塞爾提出「邊際效用」一詞。強調財富價值的本質和尺度是主觀的。從而反對生產所耗費的勞動決定商品價值的觀點。隨後龐巴維克提出「時差利息論」,把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剝削收入歸結為人們在現在和未來兩個不同時間對物品效用的主觀評價的差額。奧地利學派宣揚的「邊際效用」、「時差利息」、「心理分析」等觀點,為後來各種資產階級經濟學派所接受,成為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本世紀30年代,以米塞斯和哈耶克等人為代表的奧地利經濟學家,繼承了奧地利學派的傳統理論,他們反對國家干預經濟,主張自由主義,攻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通常被稱為新奧地利學派。

⑩ 奧地利學派經濟學為什麼重要

二者的立場不同。
思想敵人
1903年,門格爾從維也納大學的教授職位上退了下來,由維塞爾繼承。人們公正地稱:「(維塞爾是)奧地利學派的中間人物:時間上處於中間,他所闡發的觀點處於中間,他的才力也處於中間。換句話說,他既不是最傑出的天才,也不是要提到才能想起的人。……他有著最長的教學經歷……」(見施特賴斯勒,1986年)。在一次世界大戰前,龐巴維克已是奧地利學派的傑出代表,而且主要是因為他的著作,馬克思主義者把奧地利學派看成典型的資產階級分子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思想敵人(N·布哈林(N.Bukharin),1914年)。龐巴維克不僅提出自己的理論來解釋「利息剩餘」,使資本家的這一收入失去了任何剝削性,而且還有力地和無情地駁斥了馬克思主義的剩餘理論。在1884年著作中,他系統地應用了奧地利學派的主觀價值論,對馬克思主義剝削理論基礎的勞動學說進行了致命的批判。10年後,他耐心地但又無情地和毫不妥協地詳細闡述了這一批判,剖析了那個斷言,即馬克思逝世後出版的《資本論》第3卷與構成第1卷基礎的簡單勞動學說是一致的。馬克思主義和奧地利學派之間的這種緊張關系一直持續到1920—1940年的大戰間年代,當時,奧地利學派的第三、四代傳人米塞斯和哈耶克(Hayek)還與社會主義經濟學家就中央計劃經濟中的經濟計算問題進行爭論。

閱讀全文

與米塞斯和奧地利經濟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