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西方經濟學:消費者均衡的條件是什麼為什麼
邊際成本等於邊際收益。邊際是總量在該點的導數,在均衡點,總成本呈向上趨勢與總收益呈下降趨勢相交,獲得最大利潤。
② 西方經濟學:經濟均衡分析的三個步驟
生產什麼以及生產多少。生產電視還是生產電腦、生產大炮還是生產黃油(希特勒的選擇是:寧要大炮不要黃油);生產多少台電視機、多少台電腦,用多少資源生產大炮,用多少資源生產黃油。
2.怎樣生產,用什麼樣的方法來生產這么多的產量與勞務,與生產方式,技術水平直接有關。
3.為誰生產。生產出來的產量和勞務用什麼樣方式分配到社會的各個成員中,即怎樣分配。
西方經濟學除了上述的三個基本問題外,還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內容:
社會稀缺的資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
社會資源總量的變動。
貨幣的穩定性。
經濟學有一套以數量分析為特徵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實證分析法、邊際分析法、均衡分析法、靜態分析法、比較靜態分析法、動態分析法、長期與短期分析法、個量與總量分析法等。
一、實證分析法:
經濟學中的實證分析法來自於哲學上的實證主義方法。實證分析是一種根據事實加以驗證的陳述,而這種實證性的陳述則可以簡化為某種能 根據經驗數據加以證明的形式。在運用實證分析法來研究經濟問題時,就是要提出用於解釋事實的理論,並以此為根據作出預測。這也就是形成經濟理論的過程。
二、邊際分析法:
是利用邊際概念對經濟行為和經濟變數進行數量分析的方法。所謂邊際,就是額外或增加的意思,即所增加的下一個單位或最後一個單位。在經濟學分析中,簡單地說,邊際是指對原有經濟總量的每一次增加或減少。嚴格地說,邊際是指自變數發生微小變動時,因變數的變動率。
三、均衡分析法:
均衡本來是物理學概念。引入經濟學後均衡是指經濟體系中各種相互對立或相互關聯的力量在變動中處於相對平衡而不在變動的狀態。對經濟均衡的形成與變動條件的分析,叫做均衡分析法。分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法,是在不考慮經濟體系某一局部以外的因素的影響的條件下,分析這一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種因素相互作用中,均衡的形成與變動的方法。
③ 在西方經濟學中,對均衡的准確定義是什麼
在西方經濟學中,均衡是一個被廣泛運用的概念。均衡的最一般意義指經濟體系中一個特定的經濟單位或經濟變數在一系列經濟力量的相互制約下所達到的一種相對靜止並保持不變的狀態。與物體的運動一樣,經濟體系中一個特定經濟單位也同樣受到來自不同方向的各種經濟力量的制約。
④ 經濟學的平衡和均衡的區別
1、概念不同
均衡是經濟學中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比如需求和供給相等的時候,達到一個均衡。而平衡不是一個嚴謹的經濟學概念,只是一些政治,社會提法。均衡是一個物理學的概念,如兩個力達到均衡,不僅「大小相等」,而且「方向相反」。平衡,則是一個數學的概念,僅僅是等號兩邊的數量相等而已。
2、運用不同
均衡」概念要求承認主觀價值論,而「平衡」概念則需要承認客觀價值論。一旦承認主觀價值論,則對商品的價值的估量只在於市場主體的內心體驗,無法測量,「均衡」這一概念就是必要的了,它和「平衡」的區別也就十分明顯。
(4)西方經濟學均衡論述擴展閱讀:
對稱經濟學
對稱經濟學對稱經濟學是運用對稱的、五維空間的、復雜系統論的方法,以經濟主體與經濟客體的對稱關系為出發點,以主體性與科學性的統一、實證性與規范性的統一為基本原則,以對稱哲學為理論基礎,以對稱發展觀為核心,建立起來的科學的、一般的、人類的、與政治經濟學相對而言的科學經濟學,是第一個由中國人自己創立的經濟學科學理論體系。
以對稱哲學為理論基礎的對稱經濟學與以一般均衡理論為理論基礎的西方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是不同的經濟學範式。由於對稱關系是宇宙的最深層本質,對稱規律是社會的最根本規律,對稱原理是科學的最基本原理,所以只有對稱經濟學才是科學經濟學。 現代經濟學是與西方現代經濟學不同的新的經濟學範式。
現代經濟學是運用對稱、五維空間、復雜系統論方法,以對稱平衡論為理論基礎,以主體為主導的主客體對稱關系為出發點,以智慧經濟時代的經濟發展規律為對象,以附加值為核心概念,以現代化經濟體系、現代產業體系、智慧經濟、知識經濟、知識運營、數字經濟、共享經濟、幸福經濟、政府宏觀調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業4.0、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產業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經濟高質量發展、包容性發展、企業成長性、大健康等為基本概念,指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學理論體系。
現代經濟學是對稱經濟學,是發展經濟學,是科學經濟學。現代經濟學是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基礎,是發展中國家趕超戰略的理論基礎,是人類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轉軌的理論基礎,也是人類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模式轉軌基礎上的經濟學範式轉換。 西方經濟學是指產生並流行於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學範式,狹義指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範式。
廣義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範式。西方經濟學與東方經濟學是不同的經濟學範式。西方經濟學主要是範式概念,而不僅僅是地域慨念。改革開放以來流行中國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也屬於西方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範式是運用西方線性非對稱思維方式建立起來的經濟學範式,屬於片面反映經濟發展規律的政治經濟學。
以一般均衡理論、配置經濟學、價格經濟學為基礎理論、以理性人都是自私的「經濟人」假設為理論出發點、以私有制為經濟基礎、以價格機制為市場的核心機制、以競爭為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以博弈為經濟主體的行為方式、以利潤最大化為微觀經濟的最終目標、以GDP經濟規模最大化為宏觀經濟的最終目標、以線性非對稱思維方式和還原論思維方法為方法論特徵、擅長數量分析、在「實證化」的名義下把經濟學的實證性與規范性對立起來,是西方經濟學的基本模式、基本結構與基本功能。線性、抽象性、片面性,是西方經濟學範式的基本特徵。
一般均衡理論
一般均衡理論用價格來衡量的使一切商品都處於供求相等狀態的均衡即一般均衡狀態的理論,是西方經濟學的基礎理論,也是西方經濟學包括剩餘價值理論與帕累托改進理論的理論基礎。一般均衡理論必然要求以價格機制為市場的核心機制,因此價格經濟學是以一般均衡理論為理論基礎的西方經濟學的核心。
⑤ 西方經濟學論述題
總體思路:先簡述一下什麼是需求彈性及計算方法。
1)富有彈性(Ed>1),降價。降價後,需專求量增加的比例大於價屬格下降的比例,總收益增加。
2)缺乏彈性(Ed<1),漲價。漲價後,需求量減少的比例小於價格上漲的比例,總收益增加。
3)單位彈性(Ed=1),價格調整對收益無影響。
最後可以順帶分析一下吉芬商品這類特殊情況,價格和需求量同方向變動,所以要漲價。
⑥ 西方經濟學答案 談談均衡價格是怎樣形成的
解:
商品的均衡價格表現為市場上需求和供給這兩種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它專是在市場的供求力量的自屬發調節下形成的。當市場價格偏離均衡價格時,市場上會出現需求量和供給量不相等的非均衡狀態。
具體來說:
當市場價格高於均衡價格時,供給量大於需求量,市場上將會出現供過於求,一方面未能實現購買的需求者將等待價格下降來得到他所要購買的商品量,另一方面,供給者將被迫降低價格以便售出過剩的商品。這樣,該商品的價格必然會下降,一直下降到原均衡價格的水平
相反,當市場價格低於均衡價格時,商品的需求量大於供給量,市場上將會出現供不應求,一方面,未能實現購買的需求者將會提高價格以便獲得他所要購買的商品量,另一方面,供給者將會增加商品的供給量。這樣,該商品的價格必然上升,一直上升到原來的均衡價格的水平。
由此可見,當市場價格偏離時,市場上總存在著變化的力量,最終達到市場的均衡,此時市場不存在短缺與過剩。
⑦ 西方經濟學論述題:試比較完全競爭、完全壟斷和壟斷競爭三種市場結構的經濟效率
完全競爭市場經濟效益最高,壟斷競爭市場經濟效益較高,完全壟斷市場經濟內效益容最低。
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廠商的需求曲線是一條水平線,而且廠商的長期利潤為零,所以在完全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時,水平的需求曲線相切於LAC曲線的最低點;產品的均衡價格最低,它等於最低的生產的平均成本;產品的均衡產量最高。在壟斷競爭市場上,廠商的長期均衡利潤為零,所以,在壟斷競爭廠商的長期均衡時,向右下方傾斜的、相對比較平坦的需求曲線相切於LAC曲線的最低點的左邊;產品的均衡價格比較低,它等於生產的平均成本;產品的均衡產量比較高;企業存在著多餘的生產能力。在壟斷市場上,廠商在長期內獲得利潤,所以,在壟斷廠商的長期均衡時,向右下方傾斜的、相對比較陡峭的需求曲線與LAC曲線相交;產品的均衡價格最高,且大於生產的平均成本;產品的均衡數量最低。
由此可見,完全競爭市場經濟效益最高,壟斷競爭市場經濟效益較高,完全壟斷市場經濟效益最低。
⑧ 西方經濟學 均衡產量 計算
均衡 50000-2000p=40000+3000p 均衡價格p=2 均衡產量為10000
廠商的可變成本 2q3-24q2+75q 平均可變成本AVC為2Q2-24Q+75 當Q=10000是
AVC=很大回 廠商會答選擇關門
⑨ 西方經濟學-三部門均衡的條件是
三部門均衡的條件:AD(總需求)=AS(總供給)。
在三部門經濟中,總需求不僅包括居民戶的消費需求與廠商的投資需求,而且還包括政府的需求。政府的需求可以用政府支出來表示。
所以:總需求=消費+投資+政府支出(或者:總支出=消費+投資+政府支出)
如果以G代表政府支出,則可以把上式寫為:AD=C+I+G,三部門經濟的總供給中,除了居民戶供給的各種生產要素之外,還有政府的供給。
(9)西方經濟學均衡論述擴展閱讀
在家庭部門、企業部門和政府部門三個部門的經濟中,宏觀經濟均衡的條件是消費、投資與政府支出之和必須等於消費、儲蓄與稅收之和。用公式可以表示為:C+I+G=Y=C+S+T。
方程左邊是三個部門經濟中的總支出或總需求,其中政府支出G也可以視為政府需求。方程右邊為總收入或總供給,在三個部門的經濟中,總收入除了用於消費和儲蓄,還要納稅,稅收可以被視為政府部門的收入。
顯然,在三個部門的經濟中,宏觀經濟均衡的條件仍然是總支出等於總收人,或者總需求等於總供給。如果公式兩邊去掉C,並移項整理,則有I=S+(T-G)。
公式左邊為投資,右邊仍然為儲蓄,其中的S為家庭部門的儲蓄,也被稱為私人儲蓄,(T-G)是政府稅收減去政府支出的余額,因此稱為政府儲蓄。在三個部門的條件下,宏觀經濟均衡的條件仍然可以表示為投資等於儲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