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微觀經濟學中,邊際成本曲線為什麼過平均成本曲線和平均可變成本曲線的最低點
MC是遞增的 但在剛開始時(產量較小的時候) MC<AC 在這一段內 AC是遞減的 (就好像班專上的數學平均分是屬90分,而來了個新生數學是80分,那班上的平均分就降低了) 同理 當MC增大到大於AC時 AC就開始遞增了 所以MC=AC的點必然在AC的最低點。
AVC的同理可得
2. 微觀經濟學,平均可變成本問題。
這是什麼書?
感覺這句話有問題
「最初在產量開始增加時,由於固定生產要素與可變生產要素未得到充分發揮,因此,可變成本的增加率要大於產量的增加率;」能否解釋一下?
如果刪掉這句話,後面的邏輯就通順了。
3. 經濟學 短期邊際成本的變動規律是什麼其與短期平均可變成本、短期平均成本的關系是什麼 謝謝!!!
解析如下:
許多生產系統的單位成本函數呈U形。在產量較低時,相對於固定投入要素來說,可變投入要素的投入量太少。要素比例是低效率的。隨著可變投入要素的增加,雖然引起總成本增加,但其速度是遞減的。這意味著邊際成本(總成本的斜率)是下降的。但前期可變投入要素的增加引起產量迅速提高,同時單位成本下降。所以AVC和AC曲線呈下降趨勢,由於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在起作用,增加的可變投入要素最終會導致產量增長到一定產量後呈遞減趨勢,從而使邊際成本上升。當MC=AVC時,則可變投入要素的增加所帶來的收益恰好能彌補可變要素的成本,即MC交於AVC曲線的最低點。隨後AVC呈遞增趨勢。當邊際成本超過平均成本時,即多生產一個單位的產品所增加的生產成本大於平均成本了,平均成本函數開始上升。所以邊際成本曲線交於平均成本曲線的最低點。 只有邊際成本低於平均成本曲線,平均函數就下降。當邊際成本大於平均成本,平均成本曲線就上升。這意味著邊際成本與平均成本和平均可變成本曲線都相交與平均曲線的最低點。
短期平均成本與短期邊際成本的關系
短期平均成本曲線也是一條先下降而後上升的 「U」形曲線。表明隨著產量增加先下降而後上升的變動規律。如下圖:
4. 經濟學中知道數量、固定值和可變成本怎麼算平均總成本
總成本一一總可變成本=固定成本TC一一TVC=TFC(總可變成本+固定總成本)/總產量=總平均成本 (TVC+TFC)/TQ= AC即:總成本/總產量邊際成本為每增加一單位產量時所要增加的成本MC=△TC/△Q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總產量 AFC=TC/Q平均可變成本=可變成本/總產量 AVC=AC/QMC(邊際成本)、AC(平均成本)、AVC(平均可變成本)AFC(平均可變成本)曲線關系
① MC、AC、AVC三條曲線是U形且MC交AC於最低點;MC交AVC於最低點
②AFC是反函數,始終處於下降趨勢
一、短期成本曲線之間的關系
①總成本與邊際成本:TC曲線上任一點切線的斜率是MC,MC>0、MC=0、MC<0,TC分別表現遞減、最小值、遞增
②總成本與平均成本TC曲線上任一點和原點的連線的斜率是AC,當AC達到期最大時,TC和原點的連線正好也是TC的切線。
③平均成本與邊際成本MC>AC時,AC遞減增;MC<AC時,AC遞增;MC=AC,AP取得最小值
二、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的關系
MC曲線和AC曲線都是U型的,造成這種形狀的原因都是由於投入要素的邊際成本的遞減或遞增,但這兩種成本的經濟涵義和幾何涵義不同,MC曲線反映的是TC曲線上的各點切線的斜率。而AC曲線則是TC曲線上各點與原點連線的斜率。所以MC曲線比AC曲線更早到達最低點。MC曲線與AC曲線相交於AC曲線的最低點上。在這一點,MC=AC,就是邊際成本等於平均成本。在這一點之左,AC在MC之上,AC一直遞減,AC>MC,就是邊際成本小於平均成本。在這一點之右,AC在MC之下,AC一直遞增,AC<MC,即邊際成本大於平均成本。AC是隨MC的變動而變動的,當MC下降到一個更低點時,相應的AC也要跟著下降,但它同前面較高水平計算平均值,因此就必定大於MC,以至當MC到達最低點以後轉而遞增,在其未達到平均值時,AC仍在MC之上,並且AC仍繼續遞減,直到與遞增的MC相交,AC才到達最低點,而後轉向遞增。
而過這一點之後,情況相反,AC還是隨MC的變動而變動,當MC上升到一個更高點時,相應的AC也要跟著上升,但它同前面較低水平計算平均,因此就必定小於MC,即邊際成本大於平均成本。
1、總成本與平均成本的變動規律。
總成本TC是產量的函數,由於沒有考慮固定成本這一因素,總成本曲線從原點出發,表明產品產量為零時,TC為零,隨著產量的增加,總成本也相應增加,總成本曲線的形狀主要決定於投入要素的邊際生產率,也就是邊際成本率。平均成本(AC)是每單位產品的成本,等於總成本與產品產量的比值。也就是:AC=TC/Q=f(Q)/Q。在幾何意義上AC是TC曲線上的任一點與原點O的連線的斜率。AC曲線形狀為U型,表明平均可變成本隨產量增加先遞減後遞增,其成U型的原因也是投入要素的邊際成本先遞減後遞增的
2、邊際成本的變動規律。
一般來說,邊際成本的變動規律是:最初在產量開始增加時由於各種生產要素的效率未得到充分發揮,因此,產量很小。隨著生產的進行,生產要素利用率增大,產量的增長速度大於成本的增長速度,所以邊際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遞減。當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由於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作用,邊際成本又隨產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不考慮最初的短暫情況,那麼,它的變動規律主要表現就是:邊際成本先是隨產量增加而減少,當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就隨產量增加而增加,因此,邊際成本曲線也是一條先下降而後上升的「U」形曲線。
供參考。
5. 微觀經濟學,平均可變成本為什麼會先變小再表達難道生產一個產品,除不變成本外,每個產品對可變成本的
平均成本是——固定成本與可變成本。
固定成本會逐漸下降(被平均了,多生回產一個,答平均的固定成本就少)
可變成本一般只會上漲,因為邊際成本遞增,這這種遞增與初期沒有(比如固定成本的運用沒到極限)
兩者綜合,固定成本使平均成本一直下降,可變成本一直增加,卻被抵消而看不出來。直到加一單位產品要分掉固定成本的數額小於要遞增的可變成本為止,那就是開始上升的點
6. 經濟學之求平均可變成本
查關於經濟學的書就行了 啊。。。
7. 微觀經濟學問答題: 邊際成本與平均成本的關系 謝謝!!!!
邊際成本是指成本對產量無限小變化的變動部分。即:產量增加或減少1個單位所引起的成本變動。
平均成本是把總成本除以產量計算出來的每單位產量的成本.它等於一定產量水平上的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變動成本的總和。
平均可變成本是指變動成本除以產量計算出來的每單位產量的成本.
總成本C(y)=Cv(y)+F。
平均成本AC=C(y)/y
邊際成本指單位產出對應的成本消耗,即有MC=成本變化/產量變化。用微分式即為MC=dC(y)/dy=C'(y)=Cv'(y).
1、邊際成本:
在經濟學和金融學中,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到總成本的增量。 這個概念表明每一單位的產品的成本與總產品量有關。比如,僅生產一輛汽車的成本是極其巨大的,而生產第101輛汽車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產第10000汽車的成本就更低了(這是因為規模經濟)。 但是,考慮到機會成本,隨著生產量的增加,邊際成本可能會增加。還是這個例子,生產新的一輛車時,所用的材料可能有更好的用處,所以要盡量用最少的材料生產出最多的車,這樣才能提高邊際收益。
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增加一單位的產量(Output)隨即而產生的成本增加量即稱為邊際成本。由定義得知邊際成本等於總成本(TC)的變化量(△TC)除以對應的產量上的變化量(△Q):總成本的變化量(Changes in Total Cost)/ 產量變化量(Changes in Output) 即:MC(Q)=△TC(Q)/△Q或MC(Q)=lim=△TC(Q)/△Q=dTC/dQ(其中△Q→0) 。
2、平均成本: 平均成本是指一定范圍和一定時期內成本耗費的平均水平。平均成本總是針對一定的產品或勞務而言的。一定時期產品生產或勞務提供平均成本的變化,往往反映了一定范圍內成本管理總體水平的變化。不同時期的平均成本可能會有很大變化,通過比較分析,能了解成本變化的總體水平和為深入分析指明方向。
平均成本分為行業平均成本和企業平均成本。行業平均成本也稱社會平均成本,是一個行業內,對生產同種產品的所有企業按照加權平均數方法所計算的平均成本。企業平均成本是由企業的總成本除以企業的總產量所得的商數。等於總成本除以產出的單位數。 平均成本是指平均每單位產品所分攤的成本。假設總成本為TC(total cost),總產量為Q(quantity),則平均成本AC=TC/Q。在短期內它等於每單位產品的平均固定成本加上平均可變成本。假如用AC(average cost)、AFC(average fixed cost)、AVC(average variable cost)分別表示平均成本、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可變成本,則:AC=AFC+AVC。
8. 經濟學當中平均可變成本的演算法
根據平均成本與邊際抄成本的關系,襲以及邊際成本的U型特點(即邊際成本曲線形狀為U型)可知,在邊際報酬遞減規律下,平均成本曲線也是先降後升的U型,且邊際成本與平均成本相等時,平均成本最小。
在你這題中,可以看出邊際成本一開始是降低的,到3KG後又增加
可以算出在4KG時,平均成本為 5.5+3.2+1.6+3.4=3.425 約等於3.4
這時平均成本最小
9. 微觀經濟學中,為什麼平均產量最大時,平均變動成本最低
可將所有的生產要素看成一個整體生產要素,平均產量最大時,即該一單位生產要素產出最大,此時獲得相同產量時所需的生產要素最小,平均可變成本最小。
微觀經濟學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分析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在此基礎上,研究現代西方經濟社會的市場機制運行及其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並提出微觀經濟政策以糾正市場失靈;
關心社會中的個人和各組織之間的交換過程,它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資源配置的決定,其基本理論就是通過供求來決定相對價格的理論。所以微觀經濟學的主要范圍包括消費者選擇,廠商供給和收入分配。
微觀經濟學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其中主要有: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和市場均衡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亦即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和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
它從資源稀缺這個基本概念出發,認為所有個體的行為准則在此設法利用有限資源取得最大收獲,並由此來考察個體取得最大收獲的條件。在商品與勞務市場上,作為消費者的家庭根據各種商品的不同價格進行選擇。
10. 數學證明經濟學中平均產量最低為什麼對應平均成本最低
平均成本最低點的產量Q3總是大於平均可變成本的最低產量Q2。也就是說當產量增加時,廠商總版是先達到平均可變成權本的最低點後達到平均成本最低點。這是因為,由於平均成本等於平均可變成本加上平均固定成本,當平均可變成本達到最低點時,平均固定成本仍在下降,因此平均成本必然是下降的趨勢,從而必然要後於平均可變成本達到最低點。」
現在給出數學證明:
TC=FC+VC
則:ATC=(FC+VC)/Q=AFC+AVC
即:平均成本(AFC)等於平均可變成本(AVC)加上平均固定成本(AFC)
在上式中平均固定成本遞減,平均可變成本先減後增
因此在平均成本處於最低點時,其(ATC)』=0
則:(ATC)』=(AFC)』+(AVC)』=0
因為平均成本遞減,即:(AFC)』<0
則:(ATC)』=0時,(AVC)』>0
因此,平均成本達到最低點時,其可變成本必將處於上升階段,所以平均成本的最低點產量大於平均可變成本最低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