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論政治經濟學批評的時代意義

論政治經濟學批評的時代意義

發布時間:2021-01-11 02:00:43

⑴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及理論意義

1.社會的本質、結構和社會形態

勞動發展史是理解全部社會歷史的鑰匙。
自然環境和人口是人類歷史的自然前提,使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環境、人口和社會的協調發展,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
人類社會是一個由社會物質經濟結構、社會政治結構、社會意識結構構成的復雜的有機整體。
社會經濟結構即一定社會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個方面。生產力的要素和構成。生產關系的構成和類型。
所有制的多種實現形式。生產關系與階級關系。
社會政治結構是指一定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築及其結合方式。
國家政權是社會政治結構的核心。國家的起源、本質和職能。國體和政體及其相互關系。資本主義國家的本質和基本職能。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實質及其兩重性。
社會意識結構是是由各種意識要素和觀念形態按一定關系和方式組成的有機系統。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式。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社會意識形態屬於思想上層建築,在階級社會中具有鮮明的階級性。資產階級意識形態的歷史進步性和階級局限性。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社會的物質關系和思想關系。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社會形態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統一體。社會形態是具體的、歷史的。社會形態范疇的方法論意義。
社會形態的發展是自然歷史過程。社會形態發展的統一性和多樣性。

3.社會發展的動力與規律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一切社會的基本矛盾。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及其意義。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上層建築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及其意義。
社會基本矛盾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決定著社會歷史的一般進程。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生產力標准及其意義。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當代新科技革命對社會發展的深刻影響和巨大的推動作用。
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
社會革命是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階級社會形態更替的決定性環節。
改革是解決社會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徑,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

4.人與社會發展

社會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社會歷史規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社會規律的客觀性。社會規律實現的特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是客觀規律性同人的自覺活動的統一。社會歷史觀上的唯意志論和宿命論。
人民群眾是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變革社會制度、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無產階級政黨的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傑出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社會性是具體的、歷史的。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的重要表現。
人的價值及其實現。衡量人的價值的尺度。正確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群眾、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樹立集體主義觀點和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發展。

唯物史觀的發現及其偉大意義
1.唯物史觀的發現
(1)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的「第一個偉大發現」。恩格斯指出,馬克思一生中有兩大發現,唯物主義歷史觀是馬克思的「第一個偉大發現」,「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列寧指出,馬克思恩格斯是通過「兩個歸結」發現和創立唯物史觀的,他說「把社會關系歸結於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
(2)發現和創立唯物史觀的社會歷史條件
唯物史觀是時代的產物,在過去的時代就是最天才的頭腦也不能把它硬想出來,只有在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即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才能發現和創立歷史唯物主義。只有在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的條件下,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社會關系的急劇變化,人們才能清楚的看到,任何社會制度都在變化發展,社會發展的最終原因是生產方式的變革;才能發現社會歷史的發展是有規律的進程;才能鍛造出資本主義的掘墓人即無產階級,歷史唯物主義正是適應了無產階級爭取解放的斗爭需要而產生的。
(3)發現和創立唯物史觀的理論前提
任何理論的發現和創立,都需要以前人的思想、理論為前提。恩格斯說:「每一時代的哲學作為分工的一個特定的領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驅者傳給它而它便由此出發的特定的思想資料作為前提。」對於唯物史觀的發現和創立來說,也是如此。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以前,特別是18世紀以來的一些思想家研究社會歷史曾經提出不少有價值的思想。例如,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者狄德羅等人提出「人是環境的產物」;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看到了階級斗爭對歷史發展的作用,他認為法國大革命不僅是資產階級同封建階級的斗爭,而且也是無產階級同封建貴族、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斗爭,對此,恩格斯評價說:「這在1802年是極為天才的發現」;法國復辟時代的歷史學家基佐等人看到了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重視階級斗爭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並試圖探究階級斗爭的經濟根源,發現了財產關系是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的基礎;德國古典哲學家黑格爾運用辯證法的基本原則去說明社會歷史,他認為社會歷史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並且這個發展過程是服從於一定的規律的。上述思想家關於社會歷史的思想,是馬克思恩格斯發現和創立唯物史觀的思想理論前提,普列漢諾夫指出:唯物史觀「事實上是一個長期的歷史觀念的發展的合法產物。馬克思的理論包括了一切有實際價值的歷史觀念,並且給予這些觀念一個非常堅固的基礎。」
2.發現和創立唯物史觀的偉大意義
(1)使唯物主義哲學發展成完備的哲學,宣告唯心主義的破產。列寧指出:馬克思加深和發展了哲學唯物主義,把唯物主義對自然的認識推廣到對人類社會的認識,歷史唯物主義是科學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恩格斯認為,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使唯心主義從它的最後的避難所即歷史觀中被驅逐出去了」,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包括唯物主義自然觀、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徹底的完備的唯物主義哲學。
(2)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為科學。恩格斯指出:「這兩個偉大的發現——唯物主義歷史觀和通過剩餘價值揭開資本主義生產的秘密,都應當歸功於馬克思。由於這些發現,社會主義變成了科學。」
(3)使社會科學的研究有了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指導。馬克思的唯物史觀是馬克思給人類特別是給工人階級的偉大的認識工具,可以使「人們過去對於歷史和政治所持的極其混亂的武斷的見解,為一種極其完整嚴密的科學理論所代替」(列寧語)。

⑵ 馬克思為《資本論》寫了多少手稿

馬克思資本論研究40年,都在寫手稿,資本論沒有完成時,都在進行中。《資本論》留下的邏輯的完整性,得以手稿、草稿的不斷積累。著名的是1844, 1857-1858, 1861-1863,以及晚年的歷史筆記。

保衛《資本論》_網路 歷史版本2016-09-19 15:01
新世紀迎來保衛《資本論》時代!為迎接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理論研究高潮,推進中國經濟學的建設行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學術專著《保衛資本論 》。其正式提出「學術保衛」概念,對應中國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之民族取向和實踐化工作理念。[1]
該書通過工作涵容中國歷史,達成對世界歷史之新理解,是重讀和重寫「雙重意義」之《資本論》理論與方法論著作,高度凸顯理論-實踐結合體式。所謂「中國經濟學」,即從中國歷史和文化中出脫而來的經濟理論體系,是用中華語言和中國思維對「經濟學」的再說一遍和改造。其不獨為政治經濟學的「在中國」,或經濟學分支或流派的「在中國」,要求重新檢視和闡述已有的理論,對原創性方法進行民族「尋根」。該著認為此種研究路徑以極高智慧統一了人類生產的「歷史」和「邏輯」,清晰說明了經濟學方法論,尤其政治經濟學方法論。[2]
以下為該書扉頁上的題詞[3] :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
人類不是在開始一件新的工作,而是在自覺地從事自己的舊工作。 ——馬克思
雖說馬克思沒有遺留下「邏輯」(大寫字母的),但他遺留下《資本論》的邏輯,應當充分地利用這種邏輯來解決這一問題。 ——列寧
凡一國之歷史,其對於民族思想之指示,與民族力量之啟發,恆於不知不覺之間,隱操大柄。 ——熊十力
書 名
保衛《資本論》
又 名
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
作 者
許光偉
ISBN
9787509765982
類 別
政治經濟學
頁 數
716
定 價
¥ 158.00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4-12-1
裝 幀
平裝
開 本
16開
閱讀建議
馬克思主義研究 政治經濟
方法論特色
《資本論》中國歷史
目錄
1 著作大綱
▪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2 寫在前面
▪ 研究問題應該從歷史的分析開始
▪ 經濟學書架尚有幾本書刊可看
▪ 破除「現代唯識論」
3 工作內容 · 體例 · 結構安排
4 對該著的多層次透視與評議
▪ 創作拾趣
▪ 花絮采擷
▪ 探索事的科學
5 作者簡介

著作大綱

第一部分
行動的語境:批判和建構 [總論][4]

第一篇總問題提出的背景、意義和策略
第一章《資本論》:是「現實的歷史」,還是「現實的歷史」批判?對《「現實的歷史」:
〈資本論〉的存在論》的批判
「現實的歷史」:《資本論》如何破解「存在的秘密」?
商品和二重性:是存在論,還是存在批判?
貨幣和等價性:是社會存在論,還是社會存在批判?
資本和資本的邏輯:是現實的社會存在論,還是歷史的社會存在批判?
「現實的歷史」批判:《資本論》如何破解「認識的秘密」?
第二章《21世紀資本論》缺少了什麼?
過程分析之一:α→β→r
過程分析之二:s→g→β
過程分析之三:r>g
簡短的結語
第三章政治經濟學是怎樣的科學?
楔子
政治經濟學對象
行動主義邏輯
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工作如何展開

第二部分
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地基:社會主觀批判 [方法論和思想史批判統一形態][4]

第二篇馬克思主義工作地基:經濟形態歷史觀批判
第四章勞動一般的理論與實踐
楔子
價值(形式)
剩餘價值(形式)
抽象勞動——存在規定抑或存在者的形成
第五章馬克思主義概念
楔子
馬克思主義的元概念
唯物主義的全概念
唯物主義的工作統一
第六章政治經濟學的方法
楔子
重提二版跋
馬克思如何逾越黑格爾——實現哲學
馬克思如何逾越李嘉圖——實現科學
反思科學抽象法
第三篇資產階級工作地基:經濟形態社會觀批判

第七章解釋學及其謬誤性
楔子
資產階級物象二重性
物的解釋學
資產階級解釋結構
第八章古典主義及其批判(同盟者·反叛者)
楔子
所謂斯密問題
被歷史難倒的李嘉圖
向康德主義的進軍
第九章新古典主義及其批判(康德主義路線之一 · 立的基礎)
楔子
研究對象的改造
理性主義狡辯
理論繁榮之路
第十章新制度主義及其批判(康德主義路線之二 · 破的基礎)
楔子
真實的科斯
虛假的科斯
廢墟中的景觀

第三部分
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建築:社會客觀批判 [客觀邏輯和主觀邏輯統一形態][4]

第四篇馬克思的批判邏輯:歷史批判之導入

第十一章存在的秘密(對知識論或存在論的巧妙一擊·哲學11條)
楔子
唯物主義客體
唯物主義主體
二者的結合——對象(規定)之生成
第十二章認識的秘密(對知識論或存在論的完美一擊·經濟學8條)
楔子
唯物主義歷史對象
唯物主義社會對象
二者的結合——研究對象(規定)之生成
第五篇政治經濟學工作邏輯:《資本論》究竟怎樣煉成

第十三章歷史發生學(資本的時間與存在·客觀邏輯之一)
楔子
轉化史I
轉化史II
資本生產史——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界限
第十四章系統發生學(資本的空間與存在·客觀邏輯之二)
楔子
運動史I
運動史II
資本流通史——資本的生產界限和流通界限
第十五章現象發生學(時間存在和空間存在的批判實踐結構·客觀邏輯之三)

楔子
生活史I
生活史II
資本積累史——自我再生產和資本的總界限
第十六章認識發生學(資本主義的認識·主觀邏輯發展)
楔子
范疇史I
范疇史II
資本批判史——資產階級認識的歷史界限

第四部分
經濟形態社會理論運用:中國經濟學提要暨大結局 [歷史和思想統一形態][4]

第六篇蘊涵中國歷史規定的批判邏輯:對馬克思革命的繼承和超越
第十七章機器到金融的發展(馬克思以後時代的客觀邏輯·歷史脈絡)
楔子
工廠的發展
金融工廠的發展
第十八章歷史到科學的發展(馬克思以後時代的主觀邏輯·舉要刪蕪)
楔子
辯證法工作原像問題
科學(方法)工作原像問題
第十九章生產一般的理論與實踐(人類史前時期發展邏輯總括·市民暨資本批判)
楔子
商品社會工作邏輯問題
產品社會工作邏輯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2]

⑶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為我們提供了什麼樣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

我國理論界有一個公認的觀點,即認為馬克思在1859年1 月為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所寫的序言中第一次對唯物史觀作了經典表述。其實,這一觀點是不準確的。筆者以為,早在1845——1846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就有對唯物史觀所作的經典表述。這一表述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確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規定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眾所周知,《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為《形態》)是馬、恩創立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一部巨著。在這部巨著中,馬、恩對費爾巴哈、鮑威爾和施蒂納為代表的各式各樣唯心史觀的思想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並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這部巨著標志著唯物史觀的創立。作為唯物史觀創立標志的這部巨著,其第一卷「對費爾巴哈、鮑威爾和施蒂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的批判」第一章「費爾巴哈·唯物主義觀點和唯心主義觀點的對立」中,在論述第一個問題,即「A,一般意識形態,德意志意識形態」時, 對唯物史觀作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經典表述。
為了分析研究之便,這里先把《形態》中對唯物史觀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述抄引如下:
「這種歷史觀就在於: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來考察現實的生產過程,並把與該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然後必須在國家生活的范圍內描述市民社會的活動,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來闡明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意識形態,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並在這個基礎上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這樣做當然就能夠完整地描述全部過程(因而也就能夠描述這個過程的各個不同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了。這種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由此還可得出下述結論:意識的一切形式和產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來消滅的,也不是可以通過把它們消融在『自我意識』中或化為『幽靈』、『怪影』、『怪想』等等來消滅的,而只有實際地推翻這一切唯心主義謬論所由產生的現實的社會關系,才能把它們消滅;歷史的動力以及宗教、哲學和任何其他理論的動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這種觀點表明:歷史並不是作為『產生於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識』中,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數量的生產力總和,人和自然以及人與之間在歷史上形成的關系,都遇到有前一代傳給後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盡管一方面這些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另一方面,它們也預先規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由此可見,這種觀點表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每個個人和每一代當作現成的東西承受下來的生產力、資金和社會交往形式的總和,是哲學家們想像為『實體』和『人的本質』的東西的現實基礎,是他們神化了的並與之作斗爭的東西的現實基礎,這種基礎盡管遭到以『自我意識』和『唯一者』的身份出現的哲學家們的反抗,但它對人們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和影響卻絲毫也不因此而有所削弱。各代所面臨的生活條件還決定著這樣一些情況:歷史上周期性地重演著的革命震盪是否強大到足以摧毀現存一切的基礎:如果還沒有具備這些實行全面變革的物質因素,就是說,一方面還沒有一定的生產力,另一方面還沒有形成不僅反抗舊社會的某種個別方面,而且反抗舊的『生活生產』本身、反抗舊社會所依據的『總和活動』的革命群眾,那末,正如共產主義的歷史所證明的,盡管這種變革的思想已經表述過千百次,但這一點對於實際發展沒有任何意義。」〔1〕
從上面抄引的表述中,我們不難理解,盡管在這段文字中有的用詞借用了當時德國流行的哲學術語,但對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則闡明得非常清楚。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產力、生產關系(交往形式)、生產方式、經濟基礎(市民社會)及社會革命、人民群眾等唯物史觀的基本范疇,並運用這些范疇系統闡釋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形態》中的上述對唯物史觀的表述,可以得出其闡釋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
第一,人類的物質生產是整個歷史發展的出發點。人類社會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有機體,其歷史發展的出發點在哪裡呢?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看法是絕然不同的。唯心史觀把從頭腦中產生出來的范疇、觀念做為歷史發展的出發點,唯物史觀則把人類的物質生產做為歷史發展出發點。如何確定歷史發展的出發點,直接影響能否正確認識極其復雜的人類社會有機體,能否客觀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及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我們說,唯心史觀是一種對社會歷史的錯誤想像,對人類社會及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根本錯誤的,而唯物史觀是科學的歷史觀,是社會有機體普遍本質的理論再現,其原因,就在於對歷史發展的出發點的理解不同。由此,馬、恩特別重視並在對唯物史觀的表述中首先明確指出考察社會歷史要「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
第二,人們在生產中結成的物質關系是整個社會歷史的基礎,它決定了整個社會的基本結構和基本矛盾的形成。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理論告訴我們,社會現象是復雜的,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所結成的關系是多種多樣的,而人們在生產中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生產關系,則是人類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它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一切社會關系,決定了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決定了歷史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的性質。只有以這樣一種物質關系、經濟關系作為整個歷史的基礎,作為一種歷史觀,才能再現社會有機體的普遍本質,才能揭示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運動,才能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對這一內容,馬、恩在上述表述中是闡述得非常清楚的。馬、恩在指出整個歷史的基礎的同時,還把「與該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和「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同等意義的概念,這不僅說明了生產關系和經濟基礎這兩個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范疇之間的聯系,而且還揭示了唯物史觀關於社會的基本結構和基本矛盾的原理。
第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實踐是社會歷史發展及社會意識諸形式產生、發展的動力。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是劃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唯一標准。在上述表述中,馬、恩以「從市民社會出發來闡明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意識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並在這個基礎上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回答了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馬、恩還明確指出,只有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原理,才能夠完整地描述其全部過程及這個過程的各個不同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具體說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中,馬、恩向我們指出了物質實踐是社會歷史發展及社會意識諸形式產生、發展的動力,不能從范疇、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要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從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這也就是說,任何一種觀念的東西,只要把它放在社會實踐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來龍去脈和真實面目;錯誤的觀念及一切唯心史觀的謬論,都有其產生的社會基礎,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推翻這一社會基礎,以致消滅由之產生的錯誤的觀念和唯心史觀的謬論。這里,馬、恩科學地解決了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辯證關系,說明了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依賴關系,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性作用。
第四,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歷史的每一階段發展和特殊的性質。在上述表述中,馬、恩明確指出,人類的物質生產是歷史發展的出發點,生產關系是整個歷史的基礎,而這一切,都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相聯系。同時,馬、恩還指出,生產方式規定了歷史的每一階段的生活條件,決定了其發展和特殊的性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這里的環境指「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數量的生產力總和,人和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在歷史上形成的關系」,即生產方式。一定的歷史階段的生產方式都是由前一代傳給後一代的,當然它也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是,它「也預先規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生產方式是社會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源泉,決定並制約著人的全部活動以及全部社會生活的領域和過程。作為社會實踐主體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產方式中才能發揮作用,才有自身的發展。馬、恩明確指出,生產方式作為「人的本質」的現實基礎,決不因為遭到歷史唯心主義者的反抗,而對人們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和影響有絲毫削弱。
第五,一定的生產力和積極參與反抗舊社會活動的革命群眾是社會革命的物質因素。作為唯物史觀,在說明歷史發展的規律中,必然要論及社會革命。在這里,馬、恩從生產力和革命群眾兩方面闡明了社會革命發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質因素。一方面,生產力的發展,致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激化,導致社會革命的爆發。因此,一定的生產力是社會革命的物質前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革命的根源。另一方面,革命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作為社會革命的主體,革命群眾起著任何其他因素所無法取代的作用。沒有革命群眾的積極參與,任何變革的思想都沒有意義,因為革命群眾「不僅反抗舊社會的某種個別方面,而且反抗舊的『生活生產』本身、反抗舊社會所依據的『總和活動』」,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很顯然,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基本原理在上述表述中是闡釋得非常明確和清楚的。
應該指出,《形態》的上述對唯物史觀的表述是為了清算馬、恩以前的哲學信仰,達到自己弄清問題的目的而概括出來的。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的「1888年單行本序言」中曾說,《形態》中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解釋,「表明當時我們在經濟史方面的知識還多麼不夠」。〔2〕正是為了克服這一不足,馬克思以後一直潛心於政治經濟學研究,並為此而付出了極其艱苦的勞動,經過15年的研究,終於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又一次對唯物史觀作了表述。(這一表述也就是理論界稱為的「經典性表述」)比較《形態》和《序言》中對唯物史觀的兩次表述,其差異還是存在的:前者的出發點是批判舊哲學,清算以往的哲學信仰,後者則是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成果總結;前者側重於對歷史的現實基礎的闡述,後者則側重於對物質生產關系的解剖。但二者的共同性更是明顯:都揭示出唯物史觀的實質性內容,強調了人類全部歷史的現實基礎及發展的基本規律,得出了要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系來認識歷史及歷史發展的結論;都體現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社會革命發生的根源及物質因素等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內容。從二者之間的聯系而言,我們以為,《形態》對唯物史觀的表述是規定其基本內容,搭框架,而《序言》對唯物史觀的表述是在前者的基礎上作深刻剖析,為其提供充實的論據。因而,二者都可謂「經典」。二者的結合,構成了馬克思、恩格斯對唯物史觀的最完整、最准確,也是最完善的表述。
還需指出,《形態》的上述對唯物史觀的表述盡管沒能把唯物史觀的所有內容都概述出來,對一些基本原理、基本范疇也未作詳盡的解釋,但它仍不失為「經典」。列寧曾指出:「發現唯物主義歷史觀,或更確切地說,徹底發揮唯物主義,即把唯物主義運用於社會現象,就消除了以往的歷史理論的兩個主要缺點。第一,以往的歷史理論,至多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考究產生這些動機的原因,沒有摸到社會關系體系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沒有看出物質生產發展程度是這種關系的根源;第二,過去的歷史理論恰恰沒有說明人民群眾的活動,只有歷史唯物主義才第一次使我們能以自然史的精確性去考察群眾生活的社會條件以及這些條件的變更。」〔3 〕從前面本文對《形態》中的唯物史觀表述所分析得出的五個方面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我們不難看出,以往歷史理論的兩個主要缺點,即:只停留在思想動機上而沒能從物質生活方面去考察歷史發展和沒有說明人民群眾的活動,在這里已完全被消除。馬、恩從歷史發展的出發點、歷史的現實基礎、社會生活的本質、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決定因素、社會革命的物質因素等方面,徹底發揮了唯物主義,揭示出產生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的物質原因,指出了社會關系體系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和物質根源,說明了人民群眾的推動歷史發展、進行社會革命的決定作用。這一切,足以標示唯物史觀的形成。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2—4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08
〔3〕列寧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86
〔作者簡介:吳曉東,1956年生,上饒師專政法系副教授、黨總支副書記。發表論文30餘篇,主編《西方哲學概要》、副主編《毛澤東思想體系研究》。〕

⑷ 如何理解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科學內涵

從《資本論》結構的源起、成型的過程看,《資本論》邏輯實際上是《導言》「流變」的結果,因此,在二者之間客觀存在有必然性的「結構」的繼承和發展關系。這些結構形式的共同點是立足歷史和邏輯的統一把握「什麼是生產關系」,於是,《導言》文本構成對「歷史」和「邏輯」以及「歷史」和「認識」的統一規定性的「探源」。總的來說,《導言》的貢獻是革命性的:既是理論方面的,也是方法論方面的;它釐清了對象和研究對象的不同規定性,鎖定對象轉化為研究對象的「事的邏輯」和「事的科學」。由《導言》定格的實質性的工作內容生產了「勞動二重性規定」,由此也就確立了「生產方式」(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的生產)和「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的內部聯系。這種內在結構在於把握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規律的客觀邏輯,或者說是它的一個客觀基礎,因此,不能把它直接說成主觀批判的工作產物或認識形式的工作程式,比如「科學抽象法」。結論: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是「序曲」,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是初創大綱,《資本論》是大綱的內容上的落實。參考文獻:許光偉:《導言》的革命:事的科學和研究對象的確立——兼析「科學抽象法」的反思問題,江漢論壇2015年第9期。

⑸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哪些基本原理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回的物質生產力的一答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
要點: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2.生產方式在社會生活中起決定作用
3.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

⑹ 馬克思勞動二重性出自資本論哪裡

《資本論》商品章的邏輯解析_許光偉
新世紀迎來保衛《資本論》時代!為迎接馬克思主義的經濟理論研究高潮,推進中國經濟學的建設行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學術專著《保衛資本論 》。其正式提出「學術保衛」概念,對應中國政治經濟學理論創新之民族取向和實踐化工作理念。[1]
該書通過工作涵容中國歷史,達成對世界歷史之新理解,是重讀和重寫「雙重意義」之《資本論》理論與方法論著作,高度凸顯理論-實踐結合體式。所謂「中國經濟學」,即從中國歷史和文化中出脫而來的經濟理論體系,是用中華語言和中國思維對「經濟學」的再說一遍和改造。其不獨為政治經濟學的「在中國」,或經濟學分支或流派的「在中國」,要求重新檢視和闡述已有的理論,對原創性方法進行民族「尋根」。該著認為此種研究路徑以極高智慧統一了人類生產的「歷史」和「邏輯」,清晰說明了經濟學方法論,尤其政治經濟學方法論。[2]
以下為該書扉頁上的題詞[3] :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
人類不是在開始一件新的工作,而是在自覺地從事自己的舊工作。 ——馬克思
雖說馬克思沒有遺留下「邏輯」(大寫字母的),但他遺留下《資本論》的邏輯,應當充分地利用這種邏輯來解決這一問題。 ——列寧
凡一國之歷史,其對於民族思想之指示,與民族力量之啟發,恆於不知不覺之間,隱操大柄。 ——熊十力
書 名
保衛《資本論》
又 名
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
作 者
許光偉
ISBN
9787509765982
類 別
政治經濟學
頁 數
716
定 價
¥ 158.00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4-12-1
裝 幀
平裝
開 本
16開
閱讀建議
馬克思主義研究 政治經濟
方法論特色
《資本論》中國歷史
目錄
1 著作大綱
▪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第四部分
2 寫在前面
▪ 研究問題應該從歷史的分析開始
▪ 經濟學書架尚有幾本書刊可看
▪ 破除「現代唯識論」
3 工作內容 · 體例 · 結構安排
4 對該著的多層次透視與評議
▪ 創作拾趣
▪ 花絮采擷
▪ 探索事的科學
5 作者簡介

著作大綱

第一部分
行動的語境:批判和建構 [總論][4]

第一篇總問題提出的背景、意義和策略
第一章《資本論》:是「現實的歷史」,還是「現實的歷史」批判?對《「現實的歷史」:
〈資本論〉的存在論》的批判
「現實的歷史」:《資本論》如何破解「存在的秘密」?
商品和二重性:是存在論,還是存在批判?
貨幣和等價性:是社會存在論,還是社會存在批判?
資本和資本的邏輯:是現實的社會存在論,還是歷史的社會存在批判?
「現實的歷史」批判:《資本論》如何破解「認識的秘密」?
第二章《21世紀資本論》缺少了什麼?
過程分析之一:α→β→r
過程分析之二:s→g→β
過程分析之三:r>g
簡短的結語
第三章政治經濟學是怎樣的科學?
楔子
政治經濟學對象
行動主義邏輯
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工作如何展開

第二部分
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地基:社會主觀批判 [方法論和思想史批判統一形態][4]

第二篇馬克思主義工作地基:經濟形態歷史觀批判
第四章勞動一般的理論與實踐
楔子
價值(形式)
剩餘價值(形式)
抽象勞動——存在規定抑或存在者的形成
第五章馬克思主義概念
楔子
馬克思主義的元概念
唯物主義的全概念
唯物主義的工作統一
第六章政治經濟學的方法
楔子
重提二版跋
馬克思如何逾越黑格爾——實現哲學
馬克思如何逾越李嘉圖——實現科學
反思科學抽象法
第三篇資產階級工作地基:經濟形態社會觀批判

第七章解釋學及其謬誤性
楔子
資產階級物象二重性
物的解釋學
資產階級解釋結構
第八章古典主義及其批判(同盟者·反叛者)
楔子
所謂斯密問題
被歷史難倒的李嘉圖
向康德主義的進軍
第九章新古典主義及其批判(康德主義路線之一 · 立的基礎)
楔子
研究對象的改造
理性主義狡辯
理論繁榮之路
第十章新制度主義及其批判(康德主義路線之二 · 破的基礎)
楔子
真實的科斯
虛假的科斯
廢墟中的景觀

第三部分
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建築:社會客觀批判 [客觀邏輯和主觀邏輯統一形態][4]

第四篇馬克思的批判邏輯:歷史批判之導入

第十一章存在的秘密(對知識論或存在論的巧妙一擊·哲學11條)
楔子
唯物主義客體
唯物主義主體
二者的結合——對象(規定)之生成
第十二章認識的秘密(對知識論或存在論的完美一擊·經濟學8條)
楔子
唯物主義歷史對象
唯物主義社會對象
二者的結合——研究對象(規定)之生成
第五篇政治經濟學工作邏輯:《資本論》究竟怎樣煉成

第十三章歷史發生學(資本的時間與存在·客觀邏輯之一)
楔子
轉化史I
轉化史II
資本生產史——資本主義生產的歷史界限
第十四章系統發生學(資本的空間與存在·客觀邏輯之二)
楔子
運動史I
運動史II
資本流通史——資本的生產界限和流通界限
第十五章現象發生學(時間存在和空間存在的批判實踐結構·客觀邏輯之三)

楔子
生活史I
生活史II
資本積累史——自我再生產和資本的總界限
第十六章認識發生學(資本主義的認識·主觀邏輯發展)
楔子
范疇史I
范疇史II
資本批判史——資產階級認識的歷史界限

第四部分
經濟形態社會理論運用:中國經濟學提要暨大結局 [歷史和思想統一形態][4]

第六篇蘊涵中國歷史規定的批判邏輯:對馬克思革命的繼承和超越
第十七章機器到金融的發展(馬克思以後時代的客觀邏輯·歷史脈絡)
楔子
工廠的發展
金融工廠的發展
第十八章歷史到科學的發展(馬克思以後時代的主觀邏輯·舉要刪蕪)
楔子
辯證法工作原像問題
科學(方法)工作原像問題
第十九章生產一般的理論與實踐(人類史前時期發展邏輯總括·市民暨資本批判)
楔子
商品社會工作邏輯問題
產品社會工作邏輯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2]

⑺ 政治經濟學開山之作

《道德經》。

【原創】許光偉:我為什麼與如何寫《保衛資本論》

〖標簽〗論壇首發帖

〖版主寄語〗為讀者提供了「如何讀寫用《資本論》」方面的有價值觀點,並分享和系統介紹了自己的寶貴的寫作經驗,文獻珍貴而資源稀缺。

[編者按]如何將馬克思主義與當下中國研究結合起來,確實獲得有機化的中國生長力量,為中國經濟學創建提供寶貴智力支持,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刻不容緩的任務。發掘中華經典,並和世界經典的發掘同步、聯動,尋求最高智慧,實屬有益之舉。我們認為,這是文章提出「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主張的目的和價值所在。
——作者簡介:許光偉,當下一位寫作風格特立獨行的歷史經濟工作者、研究者

以下是文章主題和正文:

《道德經》和《資本論》具有結構的「巧合」:道和德規定的相互推動和彼此間的有機交融。《資本論》在成書結構上分成四個層次:歷史發生學(道,歷史生產→再生產過程);系統發生學(德,再生產→流通過程);現象發生學(道和德的生活形式,流通→生活過程);認識發生學(道和德的認識形式,生活→認識過程)。這其實是邏輯發展的必然,摹寫的是「以歷史生產為基礎的時間過程」、「以社會再生產為基礎的空間過程」、「以流通為基礎的現象過程」和「以經濟生活批判為基礎的認識過程(抽象上升到具體)」。這種辯證法的「四肢結構」完成了對社會歷史有機體的整體刻畫,書寫了一部商品經濟形態的「整史」。歷史的理論概念、批判=發展的方法論概念得以發掘出來;進而,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據亦可以從中得到鎖定。整體看,這是「保衛」的學術價值、工作意義和建設路徑。

關鍵詞《資本論》保衛歷史中國理論方法論批判建設

題記目前,和《資本論》有關的研究不外乎分成三類:第一類是原典解讀,如衛興華教授2014年推出的《資本論簡說》和《資本論精選講解》;第二類是「新解」《資本論》,或所謂的「新資本論」;第三類是批判與解讀、理論整合與建設相結合,以此尋求中國原創思維和多路向發展的方法論性質論著。毫無疑問,拙著屬於最後一類。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資本論》研究方興未艾,漸漸迎來「保衛《資本論》」時代。2013年後,伴隨著《21世紀資本論》、《跟大衛·哈維讀<資本論>》、《重讀<資本論>》和《資本論的哲學》等一大批國外譯著的湧入,熱潮更加迭起。下面闡說的《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以下簡稱《保衛》)的創作宗旨、邏輯路徑、理念和所運用的特別「方法」,構成一篇嚴格意義的跋文。對我個人而言,又可稱之為該著遲到的「後記」。

就創作背景看,該書的出爐取決於以下研究事實:中國人如何恰當地對待與運用好來自「西方」的經典著作,既為我所用,又體用結合,相得益彰;老實說,這是
一個棘手的問題,亦是高度突出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結合的時代話題。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一研究填補了同類作品的空白:從批判轉向建設,從邏輯轉向歷史,又通過貫通中國歷史,達成對馬克思之後的世界歷史的新理解。這種統一歷史之研究進路創造性地規定了「歷史科學」。其以極高的智慧統一了人類生產的「歷史」和「邏輯」,清晰地說明了經濟學的方法論,大大拓展了既有《資本論》研究的領域,使之獲得向新時代生長的「國學馬克思主義」視野,並切實獲取了「重讀」「重寫」互構意義的理解和運動張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阿爾都塞對馬克思的作品與學說發表有著名的評議,寫在《保衛馬克思》和《讀<資本論>》等主要作品中。從簡處入手,本書的工作是從上述兩本書中各取出「保衛」和「《資本論》」而得以命名,即取保衛之政治與學術立場,而批判純文本路徑解讀的解釋學方法論。經濟學的源頭是《道德經》。《道德經》有言:「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是講述「道」「德」兩個基本范疇的關系。《道德經》研究的兩個基本范疇(我們可以先用《大學》中的語言將其明確一下:所謂「道」,即「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所謂「德」,即「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是經濟形態社會理論的總綱,也總覽了《資本論》的邏輯和方法。即簡明地說,《資本的生產過程》以歷史作為大舞台和布景整體把握「資本之道」,《資本的流通過程》以社會作為大舞台和布景整體把握「資本之德」,《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則把兩者疊合起來,審查和批判性地觀察資本主義生活過程(其是一個時空結合體),亦即揭示歷史與現實之「現象發生學」。這是堅持以「事的科學」審查《資本論》邏輯取得的認識成果。

原所提交之論文,結構包括五個部分,期待一個系統的介紹路徑,以盡可能確保讀者鳥瞰《保衛》的全局思想。即第一部分:從「獨釣寒江雪」到「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題記);第二部分:《資本論》的藝術高度是社會主觀批判邏輯體系——關於「商品批判」和「資本批判」的歷史辯證法;第三部分:發生學四義——辯證法的四肢結構;第四部分:蘊含建設的批判——三種社會要素模型;第五部分:昔景重約憶亞南——中國經濟學之題錄。囿於篇幅限制,此處重點介紹第三部分內容,余者略去。標題相應重設。

君不見!2014年的皮凱蒂資本研究在中國引發的浪潮洶涌!這是《保衛》劍出鞘的年度環境。君不見!在西方,哈維對《資本論》的講解,娓娓道來,對資本主義現實鞭辟入裡,一時間,「吶喊聲」和「歡呼聲」起來了!又所謂:仁者樂山,知者樂水;知者動,仁者靜。這猶如魯迅先生之指示: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為求「評」求「論」之記!!

書 評(在線閱讀)

《政治經濟學報》2015年第4卷P214-230

我為什麼與如何寫《保衛〈資本論〉》【許光偉】

《資本論》以「邏輯」求歷史,在此基礎上,辯證敘述事物發展規定的內容和形式的統一,是為「事的科學」。首篇闡述「價值規律」。第一卷第二至第七篇闡說「資本之道」,對資本主義進行歷史鳥瞰;第二卷是說明資本主義工廠「不破產」的條件——它的存活條件和發展條件從而社會運動條件,闡明國民收入的根據和來源,這是經濟運行的微觀基礎和宏觀基礎,即「資本之德」;第三卷於經濟生活層面,全面展開對資本的國民收入即剩餘價值轉化形式的分配運動的分析,既說明了實體生產及其虛擬經濟形式的發展關系——工廠、商店、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不斷衍生關系,也深層次地說明了「土地所有者」為資本家集團所「養活」的經濟實質(資本主義消滅了地主階級,卻保留了「地主」),是為「資本主義生活過程」解析;第四卷是關於資本的道和德及其結合運動的「歷史認識」。從《資本論》的誕生史看,它的體系是社會客觀批判與社會主觀批判的工作統一,由社會客觀批判領銜,而又由社會主觀批判具體地發動。

研讀《資本論》,我們看到馬克思的認識起點是對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派的批判。以此察之,「第一,《資本論》辯證法規定乃是起步和釀成於『商品』中的;第二,馬克思文本結構是開放的,就首章而言,所要完成的是『商品本身』的大寫規定剖解,在指向性上,其始終與歷史發展同步,即堅持商品精神現象學批判(馬克思暫名為『拜物教批判』)工作進路;第三,商品辯證法是實踐化的批判規定,是活的工作邏輯,旨在消除自足,堅持始終在生長運動現象中認識存在規定,把握存在的整體發展;第四,歷史唯物主義是實踐化的形成歷程,它從歷史中發掘社會存在(規定),統一歷史存在和社會存在;第五,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統一化研究對象和理論范疇用語,如生產方式(歷史中形成起來的社會生產)與勞動一般,以及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社會再生產)與價值(形式),使理論分析具有明確的可操作性。」(許光偉,2014)於《保衛資本論》成書前完成和發表的論文中,我設定這樣一個總的想法:在邏輯上,《資本論》商品章是成熟的研究範例,其解開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偉大構造,全面系統地探索了商品價值規律的發生奧秘。

⑻ 政治經濟學現在落伍了嗎

政治經濟學在前進中。。。。。。

勒石之功:研究問題應該從歷史的分析開始

首先,歷史和關於真實生活的構境始終是研究的根據,授人無水之魚,不若授人有水之魚。凡一國之經濟落後必導致一國經濟思想之長久落後,並非必然之事實,至少是缺乏歷史眼光的看法。馬克思以19世紀的德國作為比證,說明歷史學派不足以和當時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匹敵,是就資產階級內部工作體系而言的。德國社會特殊的發展排除了對資產階級經濟學進行任何獨創的可能。相反的情況出現在東方世界。東方社會從對資產階級經濟學的批判中發掘出了本民族歷史的特殊規定,在發展上反超資本主義社會。此為《資本論》在東方思想界的橫空出世。《國富論》遲至20世紀初始為國人注意,當其被注意時,《資本論》旋即為國人所注意。其說明當日中國並不欲照搬歐洲資本主義制度,相反欲圖走俄國布爾什維克式的勞工發展道路。


要之,所謂勞工自主,於中國思想文化傳統原是有充足根據的,且不論孫中山《三民主義》稱「民生主義」就是中國之社會主義,又名共產主義,即是大同主義,今人復鼓吹勞動主義,或者就是勞動社會主義。從歷史發展的實際看,勞工關系涵養於族民關系。中國的漫長古代社會恰是利用的這種關系體式,安排廣泛性的社會生產和進行勞動剝削。此處的「族民」,究其實質,乃是對馬克思所說依賴關系的人格範疇鎖定。中國的族民關系不僅限制了現代意涵勞工概念的成長,更為主要的是限制市民關系作為社會經濟主體之成長和規定的獨立化。中國社會勞工成長路徑是族民→市民·資本→勞工。內蘊的「市民·資本」是工作復合體,指認出中華商品生產體系以及以之為基礎的有限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定。如族民→市民·資本的線索,即是對中國古代「士農工商」特殊主體發展關系的工作刻畫。


作為預前交代,本書末章論及的社會要素歷史模型不過是說發生在「族民」「市民」「資本」「社會勞工」諸者之間的發展關系的轉化,認定它們是一相生相剋的歷史總體。其母體性質的工作關系皆是由對於勞工自主的發展指向性所構成的。如一種社會要素模型說的是生產要素「所有權條件」的單一類型,是「市民」與族民關系相伴生發展的階段。而其作為獨立的小生產者之人格範疇鎖定,乃是專指價值規律的領導范疇,是為「簡單商品社會」。所對應之古代產品社會的領導范疇則是「族民」。再就兩種社會要素模型而言,其是說市民→資本的發展轉化關系。此刻,「所有權條件」已經分化,於生產領域內社會對立化。「資本」專指剩餘價值規律之領導范疇。這是一特殊的社會經濟規定,可視為獨立發展關繫上的生產者(大生產者)之物格範疇鎖定。三種社會要素模型闡明資本→社會主義勞工(人力資本)的發展轉化關系。從「所有權條件」重新趨向社會一統的角度看,「社會勞工」可視為現代產品社會的工作領導范疇。這是對聯合發展關系的一個社會確認,是生產者和勞動者重回社會人格範疇之過程。


以上是「舶來品的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成長。要之,它兼顧了中國的歷史條件和國情背景。而中國無純粹之市民社會這一發展特點也寫就中國政治經濟學獨有的邏輯內涵,塑造並繼續要求得到不斷革新的發展環境。


其次,誠如孫中山先生所言,對中國來講,這是「知難行易」的轉折時代。科學的內容是事實和歷史,指向了批判。與緊隨那些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和資本輸入而當作完成的舶來品的經濟學體系不同,現今所論之「中國經濟學」則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興起的新議題。蓋言「新」,特指其是由實踐之追溯形成的理論議題。顯然,這一含意是特定的,工作批判鎖定了經濟學成熟時期的發展航向。



吾道悠悠,憂心悄悄。居高而思,我們須得承認:迄今為止,人類對自身歷史結構的內在了解,全靠《資本論》給其打下基礎。一次次的理論對接與實踐的接合使中國人逐漸認清一個道理:「主張把歐美資本主義制度當作理想移植過來的國家,當然沒有產生政治經濟學的可能。」決定構建中國經濟學,必須認真「消化」《資本論》,如在王亞南基礎上前進一步,徹底消除「四分主義法式」和「三位一體公式的模本」積淀良久的病痾與沉重影響,創出完全新的理論道路來。


華夏一統,是歷史、思維、語言、文化養成了的大一統國度。


扼要而言:

——《保衛資本論寫在前面》

⑼ 怎樣看待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由《資本論》推動的世界學術體系。


《資本論》寫什麼?《資本論》內容博大精深,體例完備。其闡說社會歷史經濟的內在邏輯。客觀批判和主觀批判也。第一卷邏輯可概括為「歷史發生學」,第二卷邏輯可概括為「系統發生學」,第三卷邏輯可概括為「現象發生學」,第四卷邏輯可概括為「認識發生學」。由此看來,《資本論》是一部讀和用的著作,實踐性強。它提出發生學的批判的方法。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就是這種工作方法。這也是把《資本論》視為史書的依據。從史書工作立場出發,重整經濟學,中國經濟學可指望也。


《保衛資本論——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大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保衛資本論:勞動二重性——勞動二重性實踐:批判和建構(對資產階級物象二重性的批判)


保衛資本論:史的發生學+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構


該著認為:

  1. 《資本的生產過程》可以說明為歷史發生學的「邏輯」;《資本的流通過程》可以說明為系統發生學的「邏輯」;《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可以說明為現象發生學的「邏輯」;《剩餘價值理論》可以說明為認識發生學的「邏輯」。


  2. 善讀善用《資本論》,同時,也要善於進行中華轉化;注意從中發掘中國元素,以開放的態度統一中華歷史和世界歷史,創造新的工作境界和新的理解境界——「國學馬克思主義」。一句話,沒有民族內涵和工作體式作為支撐,任何門類或流派的經濟學都將不可避免地淪為理論空殼,免除不了成為一堆邏輯的空殼。這是現代語境中「創建中國政治經濟學」的一個必然要求。嚴格意義看,《資本論》是「12部史」:轉化史I、轉化史II、資本生產史;運動史I、運動史II、資本流通史;生活史I、生活史II、資本積累史;范疇史I、范疇史II、資本批判史。表明馬克思的航程乃是「歷史」到「邏輯」,再到「歷史」。它的內在的方法、邏輯和工作話語是「歷史唯物主義發生學」,這是中華條件下的馬克思的「我的辯證方法」工作語境,由此,我們可以在歷史探究方面合並敘述「農業史的經典著作——《道德經》」和「工業史的經典著作——《資本論》」。


  3. 其首篇則是對以上邏輯的一個「導引」以及「總括」。將歷史發展過程說明為由這些「史」的內容和形式的統一規定所構築,乃是升華了《資本論》的工作邏輯。這是絕對的歷史主義和行動主義,自然是對「結構主義」、「科學主義」、「形式主義」的最大反動。進一步又可以說,《道德經》和「《資本論》的「研究同構」乃是確立了社會科學的根基。


《保衛資本論》四部分六篇結構

四部分:
第一部分行動的語境:批判和建構[總論]
第二部分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地基:社會主觀批判 [方法論和思想史批判統一形態]
第三部分經濟形態社會理論建築:社會客觀批判 [客觀邏輯和主觀邏輯統一形態]
第四部分經濟形態社會理論運用:中國經濟學提要暨大結局 [歷史和思想統一形態]

高屋建瓴的理論氣概

六篇:
第一篇總問題提出的背景、意義和策略
第二篇馬克思主義工作地基:經濟形態歷史觀批判
第三篇資產階級工作地基:經濟形態社會觀批判
第四篇馬克思的批判邏輯:歷史批判之導入
第五篇政治經濟學工作邏輯:《資本論》究竟怎樣煉成
第六篇蘊涵中國歷史規定的批判邏輯:對馬克思革命的繼承和超越[13]

閱讀全文

與論政治經濟學批評的時代意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