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經濟學上虧1元 數學上賺2元
What has happenned?
❷ 微觀經濟學中,MR=MC時企業達到利潤最大化條件,書上說這點如果是虧損情況也是最小虧損可是根據圖像
是最小虧損啊
❸ 《技術經濟學》中盈虧平衡分析的優缺點有哪些!謝謝大神!
盈虧平衡分析
優點:
簡單、明了
缺點:
1、有一系列假設條件,與現實不符合,降低分析結果的可靠性
2、只能分析出項目總體的抗分險能力,而不能反應各個風險因素的影響程度
❹ 經濟學企業虧損的最小產量怎麼計算
規模報酬(Returnstoscale)變化是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企業內部各種生產要素按相同比例變化時所帶來的產量變化。企業的規模報酬變化可以分規模報酬遞增、規模報酬不變和規模報酬遞減三種情況。例如,假設一座月產量化肥10萬噸的工廠所使用的資本為10個單位,勞動為5個單位.現在將企業的生產規模擴大一倍,即使用20個單位的資本,10個單位的勞動,由於這種生產規模的變化所帶來的收益變化可能有如下三種情形:(1)產量增加的比例大於生產要素增加的比例,即產量為20噸以上,這種情形叫做規模收益遞增.(2)產量增加的比例小於生產要素增加的比例,即產量為小於20噸,這種情形稱為規模收益遞減.(3)產量增加的比例等於生產要素增加的比例,即產量為20噸,這種情形稱為規模收益不變.
❺ 能賺到的錢沒有賺到就是虧了是什麼經濟學原理
這可以用機會成本來解釋,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是指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所要放棄另一專些東西的最大價值。屬所以你做一件事比如去投資一個項目10000元,投資一年。假設你就這個項目可以投資,那麼把錢存在銀行(除了投這個以外你沒有其他投資,所以銀行的收益最大)的收益就是你這次投資的機會成本,假設銀行的利息是3%這次一年10000元的投資的機會成本就是300元。一年結束後你沒有賺到錢,所以10000元還是10000元,然而如果你當時存在銀行你可以獲得300元的利息,所以你這次投資的收入是0而機會成本是300,所以你這次投資虧了300元。
經濟學中都要考慮機會成本。
❻ 用所學經濟學原理來解釋,為什麼有的企業虧損但還是繼續營業
這里抄面關鍵的是對於虧損的概念理解,在西方微觀經濟學里,一個企業的成本是以機會成本計算的,你題中的虧損的意思是平均收益小於平均成本,而成本中有一部分是沉沒成本(會計賬戶里的固定資產或者長期股權投資什麼的),是企業建立伊始就投入的,這部分成本被一直計算在平均成本裡面。有的企業平均收益雖小於平均成本但是大於平均可變成本(就是扣除了沉沒成本的、後期投入的成本),所以企業現在雖然虧,但是有機會在幾年以後實現盈利。
舉個例子,小明買台機器壓面條花一萬元,第一個月買原料1000元,每包面條賣10元,賣了500包,收益5000元,。所以,小明第一個月虧了6000元(平均一包面條虧12元,平均收益小於平均成本),但是如果第二,三個月小明還是能達到同樣的收益,那麼在第三個月小明就可以實現當月盈餘。
❼ 微觀經濟學中。從短期來看,廠商虧本虧本經營的底線是什麼
在微觀經濟學中,從短期來看廠商虧本經營的底線是自己的個別勞動時間。
❽ 經濟學分析賺錢和虧本的原因
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二因素,對於生產者來說,要想得到商品的價值,就必須讓渡使用價值;對於購買者來說,要想得到使用價值,就必須付出價值。隨著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出現了,使得價值和價格發生了分離,價格就是價值的貨幣表現。這樣,就有了價值規律。價值規律的內容是一個「決定」一個「實現」: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通過等價交換實現其價值。我們假設,有甲乙丙三個木匠,甲兩天做成一把椅子,乙一天做一把,丙半天做一把,且所做椅子的做工款式等是一樣的,而社會平均水平是一天一把。這樣,甲在交換中,有一天的勞動得不到承認,丙卻能以半天的勞動得到一天的「社會」價值。由此可見,如果商品生產者生產的商品,其個別勞動時間(即實際所用勞動時間)高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社會平均水平),則交換中商品生產者的一部分勞動就會得不到社會承認,他就只能得到商品價值的一部分,就會形成虧損;如果生產的東西都買不出去,則其全部勞動都得不到社會承認,商品的價值根本得不到實現,長此下去,就可能導致破產。如果商品生產者生產的商品,其個別勞動時間低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則交換中商品生產者就可以用較少的勞動得到較多的價值,這就是賺錢,在競爭中就處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