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人們為什麼需要貨幣在此問題上凱恩斯理論和古典學派理論有何主要區別宏觀經濟問題。跪求答案
古典主義的貨幣理論和凱恩斯的貨幣理論的對比古典主義是古典宏觀經濟學對理性預期學派經濟理論的發展和引申,它承襲了理性預期學派經濟理論的基本思想,以理性預期、市場出清和自然率假說為基本假設。古典宏觀經濟學的主要理論觀點集中於對經濟周期問題的分析。在這方面,古典主義宏觀經濟學又分為貨幣經濟周期學派和實際經濟周期學派。貨幣經濟周期理論認為,如果政府改變總需求的政策是被公眾預期到的,那麼總供給曲線就隨總需求曲線的提高而提高,從而抵消總需求對產出的影響。因此,預期到的貨幣沖擊隻影響價格水平面不影響實際產出。如果貨幣供給沖擊是沒有預測到的,在人們對價格預期既定的條件下,來自於貨幣增加導致的總需求增加可以對產出和就業產生影響。之所以人們對價格總水平的預期不能隨時調整,原因是市場不完全和信息不完備。因此,貨幣因素是經濟波動的初始根源。根據這一分析,古典宏觀經濟學派認為政府的政策一般來說是無效的,有時甚至是有害的。實際經濟周期理論從實際因素的變動解釋經濟波動。該理論認為,貨幣數量是適應產量的變化而調整的,產量的變化引起貨幣存量的變化,從而引起經濟波動。導致實際產量發生變化的因素有生產技術的革新、新產品開發、氣候變化、原材料和能源價格變動等。關於經濟政策,古典宏觀經濟學反對政府的支持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盡管該理論也承認政府政策對產出和就業會產生影響,但由於經濟當事人理性預期的作用,這種影響的效果也難以界定。因此,該理論主張借鑒貨幣主義的單一規則。凱恩斯主義強調對市場失靈的微觀原因的探討。其基本的理論假定是:非市場出清和經濟當莫人的最大化與理性預期。關於非市場出清,凱恩斯主義主要是從工資和價格黏性來加以說明的。相應於來自需求的各種沖擊,工資和價格調整相對緩慢,使得經濟回到實際產量等於正常產量的狀態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從而市場出現非均衡。至於工資和價格黏性,凱恩斯主義者從菜單成本論、交錯調整價格和交錯調整工資論、不完全競爭論、市場協調論、勞動市場論和信貸配給論等不同方面作出解釋。例如,菜單成本論認為,價格調整之所以緩慢,原因是調整價格具有成本;交錯調整價格及交錯調整工資論則認為經濟當事人調整價格的時間是交錯進行的。不完全競爭論認為,不完全競爭的市場使得價格對總需求變動不敏感等。在價格和工資黏性的基礎上,凱恩斯主義用短期總供給曲線對經濟波動進行了解釋。在價格總水平上升時,廠商的生產可以盡快地進行調整,而由於工資黏性的作用,以預期價格決定的勞動供給則不能進行迅速調整,凱恩斯主義的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對應於一條向右上方傾斜的總供給曲線,急需求的變動不僅影響價格總水平,也影響實際產出量。基於上述分析,凱恩斯主義不僅認為短期內總需求管理的政策仍然是有效的,而且主張政府在協調市場失靈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以便在經濟受到總需求沖擊之後迅速地回復到充分就業的均衡狀態。古典宏觀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比較,兩個流派在理論和政策方面的分歧可謂是自由主義和政府幹預主義的延續。具體來說,從假定條件來看,市場出清和非市場出清成為最初的分水嶺。古典主義強調市場機制的作用,而凱恩斯主義則重視市場不完全的方面。由此引申出來的政策結論也就與此截然相反。古典主義和凱恩思主義的差異20世紀以來,西方宏觀經濟學派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他們爭論的問題集中於:第一、經濟能否自動達到充分就業,供需平衡的均衡狀態?或各類市場能否自動出清?第二、價格、工資和利率是否能靈活調整?第三、貨幣在經濟體系中的作用是否是中性的?古典二分法是否有效?第四、經濟活動是否應當取消政府幹預,實行自由放任?第五、宏觀經濟學主要是關注長期經濟增長問題,還是關注短期經濟波動問題?古典主義和凱恩思主義的爭論也沒有離開這些焦點問題。1、古典宏觀經濟學力圖回到古典經濟學的立場,宣稱自由競爭的市場自有其內在的機制,價格、工資是可以靈活調整的,貨幣是非中性的(貨幣做為名義變數只能影響到價格這樣的名義變數,而對產量、就業等實際變數沒有影響),供需可以自動平衡,市場能夠自發調整到理想的均衡狀態,政府不要干預經濟,實行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經濟在長期趨於穩定、發展。新古典主義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來捍衛他們的古典經濟理論並提出他們的政策主張。1)他們試圖用微觀經濟學的理論來論證宏觀經濟問題。他們從人是經濟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出發。他們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觀察,單個個人、企業的工資、價格是變動的,堅信市場工資和價格可以自發調整,從而調整需求,直至市場完全出清,自由競爭是供需雙方趨於平衡的法寶,市場最終會達到的理想狀態,保持經濟平穩發展,讓整個社會享受最大的福利。至於供給過剩,需求不足,或是需求過旺,供給不足只是偶然的現象。2)他們運用計量經濟的方法,來說明人們的理性預期。以此為代表的人物是盧卡斯,他認為,每個經濟人都是有理性的,人的理性可以分為強理性和弱理性,強理性是指象經濟學家之類的人物,他們會根據所獲得的信息,結合他們的經濟學知識對經濟的發展給出一個理性的判斷,例如:當市場價格(P)超出他的預期價格(Pe),即(P-Pe>0),他會據此判斷是由於市場需求增加而導致物價上漲,還是由於市場的貨幣流通量增大而導致物價上漲,從而理智地安排他的生產和經營。而弱理性的人雖然不能獲得的完全信息,也不具有經濟學的專業知識,但是由於經濟是發展的,企業和政府、市場的博弈是重復的,因此,人們可以從多次的博弈中獲得經驗和教訓,長期來說,人們對經濟展的預期是趨於正確的。簡化的新古典宏觀經濟模型(盧卡斯供給函數):yts=yn+γ(pt-pte),γ>0該函數的意義是:如果價格水平等於人們的預期值(pt=pte),則總供給等於自然率的產出水平yn(自然率產出水平是在充分就業條件下的最大產出)。否則,隨著現實價格水平超出預期的價格水平,產出增加到自然率水平之上。亦即,當人們能准確預計價格水平時,總產出(yts)就等於自然產出率水平(yn)。所以,政府刺激經濟的貨幣政策只會導致物價上漲,而不會提高產出,增加就業。如果,政府的政策要有效的話,就必須出其不意,或是採取欺騙的手段。總而言之,政府刺激經濟的政策會破壞經濟自身的穩定性,對整個經濟的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古典主義反對政府幹預經濟,主張保持經濟活動的高度自主性。2、凱恩思主義為了保持其統治地位,也進行了修正。1)凱恩思主義認為工資和價格是剛性的,使供求關系不能發生應有的調節作用,使得市場不能處於「理想的」均衡狀態。關鍵問題是工資和價格的剛性,這不符合微觀經濟學的原理。因此,凱恩思主義進行了修正,他們認為市場並非是完全競爭的,企業也並非完全是價格的接受者。因此,凱恩思主義認為,在非完全競爭市場中,工資和價格即使不是剛性也是粘性。工資粘性的理由是,工資是由合同簽定的,而一般合同都有合同期,在合同期內工資是不能隨意變更的,廠商雖然可以壓低工資,但也面臨工人流失的危險;工人雖然可以要求提高工資,也可以舉行罷工,但是停工對工人收入也會有影響,因此工資是不易改動的,至少短期內不能隨意改動。對於價格的改動廠商也需要付出代價,如重新印製價格表,更改合同,通知生意的夥伴和他的顧客等等,這就會產生所謂的「菜單成本」,因此價格在短期內也不會隨意變動。因此工資和價格都有一定的粘性,所以市場並不是總是出清的,供求並不是總是相等的。2)凱恩思主義的模型增添兩個假設:一是經濟當事人利益最大化原則,二是理性預期。當今資本主義社會的現實狀況是,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供給往往大於需求,經濟危機往往是由於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的不足會使生產萎縮和工人失業、經濟衰退。因此,凱恩思主義的結論是在市場的供給大於需求時,由於工資和價格的是有粘性的,所以市場不能自動調節到出清的狀態,要使市場趨於平衡就必須刺激需求。同時,凱恩思主義也考慮到經濟體內的自動調節機制,考慮到理性預期,他們認為,當外部沖擊到來時,必須斟酌使用經濟政策去抵消外部沖擊,使總需求保持在充分就業的水平。總之,凱恩思主義仍然堅持政府對經濟的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