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宏觀經濟學中,IS曲線右上方、LM曲線的右下方的組合表示什麼,為什麼
IS曲線右上方LM曲線右下方的組合區域意味著有超額的產品供給和超額的貨幣需求。
IS代表「投資」和「儲蓄」,IS曲線描述了產品與服務市場的情況。LM代表「流動性」和「貨幣」,LM曲線描述了貨幣供給和需求的情況。由於利率既影響投資又影響貨幣需求,所以,正是這個變數把IS-LM模型的兩個部分聯系起來了。
這個模型說明了產品和貨幣這兩個市場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決定總需求曲線的位置和斜率,從而決定短期中國民收入的水平。
(1)islm曲線經濟學含義擴展閱讀
LM曲線上斜率的三個區域分別指LM曲線從左到右所經歷的水平線、向右上方傾斜線、垂直線的三個階段,LM曲線這三個區域被分別稱為凱恩斯區域、中間區域、古典區域。
其經濟含義指,在水平線階段的LM曲線上,貨幣的需求曲線已處於水平狀態,對貨幣的投機需求已達到利率下降的最低點「靈活偏好陷阱」階段,貨幣需求對利率敏感性極大。
凱恩斯認為:當利率很低,即債券價格很高時,人們覺得用貨幣購買債券風險極大,因為債券價格己這樣高,從而只會跌,不會漲。
因此買債券很可能虧損,人們有貨幣在手的話,就不肯去買債券,這時,貨幣投機需求成為無限大,從而使LM曲線呈水平狀態,由於這種分析是凱恩斯提出的,所以水平的LM區域稱為凱恩斯區域。
在垂直階段,LM曲線斜率為無窮大,或貨幣的投機需求對利率已毫無敏感性,從而貨幣需求曲線的斜率(1/h)趨向於無窮大,呈垂直狀態表示不論利率怎樣的變動,貨幣的投機需求均為零,從而LM曲線也呈垂直狀態(k/h趨向於無窮大)。
由於「古典學派」認為貨幣需求只有交易需求而無投機需求,因此垂直的LM區域稱古典區域,介於垂直線與水平線之間的區域則稱為「中間區域」。
B. 宏觀經濟學關於IS和LM曲線的理解
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使得IS曲線右移,擴張的貨幣政策使得LM右移。這是很基本的宏觀經濟學理論,高鴻業那版的宏微觀經濟學分析的很透徹。
C. 所得理論中的IS曲線和LM曲線具體的意義
1.什麼是IS一LM模型?
答:IS-LM模型是描述產品市場和貨幣之間相互聯系的理論結構。在產品市場上,國民收入決定於消費、投資、政府支出和凈出口加合起來的總支出或者說總需求水平,而總需求尤其是投資需求要受到利率影響,利率則由貨幣市場供求情況決定,就是說,貨幣市場要影響產品市場;另一方面,產品市場上所決定的國民收入又會影響貨幣需求,從而影響利率,這又是產品市場對貨幣市場的影響,可見,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是相互聯系的,相互作用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這種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才能決定,描述和分析這兩個市場相互聯系的理論結構,就稱為1S--LM
2. 怎樣理解IS--LM模型是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核心?
答;凱恩斯理論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認為國民收入決定於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資本邊際效率遞減以及心理上的流動偏好這三個心理規律的作用.這三個心理規律涉及四個變數;邊際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貨幣需求和貨幣供給。在這里,凱恩斯通過利率把貨幣經濟和實物經濟聯系起來,打破了新古典學派把實物經濟和貨幣經濟分開的兩分法,認為貨幣不是中性的,貨幣市場上的均衡利率要影響投資和收入,而產品市場上的均衡收入又會影響貨幣需求和利率,這就是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的相互聯系和作用.但凱恩斯本人並沒有用一種模型把上述四個變數聯系在一起.漢森、希克斯這兩位經濟學家則用1S--LM模型把這四個變數放在一起,構成一個產品市場和貨幣市場之間相互作用如何共同決定國民收入與利率的理論框架,從而使凱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論得到丁較為完善的表述.不僅如此,凱恩斯主義的經濟政策即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分析,也是圈繞
IS--LM模型而展開的.因此可以說,IS LM模型是凱恩斯主義宏觀經濟學的核心.
3 。IS曲線向右下傾斜的假定條件是什麼?
答:IS曲線向右下頓斜的假定條件是投賢需求是利率的減函數,以及儲蓄是收入的增函數.即利率上升時,投資要減少,利率下降時,投資要增加,以及收入增加時,儲蓄要隨之增加,收入減少時,儲蓄要隨之減少.如果這些條件成立,那麼,當利率下降時,投資必然增加,為了達到產品市場的均衡,或者說儲蓄和投資相等,則儲蓄必須增加,而儲蓄又只有在收入增加時才能增加.這樣,較低的利率必須和較高的收入配合,才能保證產品市場上總供給和總需求相等.於是當坐標圖形上縱軸表示利串,橫軸表示收入時,IS曲線就必然向有下傾斜.如果上述前提條件不存在,則IS曲線就不會向右下傾斜.例如當投資需求的利率彈性無限大時,即投資需求曲線為水平狀時,則IS曲線將成為一條水平線。再如,如果儲蓄不隨收入而增加,即邊際消費傾向如果等於1.則IS曲線也成為水平狀。由於西方學者一般認為投資隨利率下降而增加,儲蓄隨收入下降而減少,因此一般可假定IS曲線為向右下傾斜的.
4.LM曲線向右上傾斜的假定條件是什麼?
答: LM曲線向右上傾斜的假定條件是貨幣需求隨利率上升而減少,隨收入上升而增加.如果這些條件成立,則當貨幣供給既定時,若利率上升,貨幣投機需求量減少(即人們認為債券價格下降時,購買債券從投機角度看風險變小,因而願買進債券而少需要持幣),為保持貨幣市場上供求平衡,貨幣交易需求量必須相應增加,而貨幣交易需求又只有在收入增加時才會增加。於是,較高的利率必須和較高的收入相結合,才能使貨幣市場均衡.如果這些條件不成立,則LM曲線不可能向右上傾斜。例如,古典學派認為,人們需要貨幣,只是為了交易,並不存在投機需求,即貸幣投機需求為零,在這樣情況下,LM曲線就是一條垂直線.反之,凱恩斯認為,當利率下降到足夠低的水平時,人們的貨幣投機需求將是無限欠(即認為這時債券價格太高,只會下降,不會再升,從而買債券風險大大,因而人們手頭不管有多少貨幣,都再不願去買債券),從而進入流動性陷阱,使LM曲線呈水平狀。由於西方學者認為,人們對貨幣的投機需求一般既不可能是零,也不可能是無限大,是介於零和無限大之間,因此,LM曲線一般是向右上傾斜的.
5.分析研究IS曲線和LM曲線的斜率及其決定因素有什麼意義?
答:分析研究IS曲線和LM曲線的斜率及其決定因素,主要 是為了分析有哪些因素會影響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效果.在分析財政政策效果時,比方說分析一項增加政府支出的擴張性財政政策效果時,如果增加一筆政府支出會使利率上升很多(這在LM曲線比較陡峭時就會這樣),或利率海上升一定幅度會使私人部門投資下降很多(這在IS曲線比較平坦時就會是這樣),則政府支出的「擠出效應」就大,從而擴張性財政政策效果較小,反之則反是。可見,通過分析IS和LM曲線的斜率以及它們的決定因素就可以比較直觀地了解財政政策效果的決定因事:使IS曲線斜率較小的因素(如投資對利率較敏感,邊際消費傾向較大從而支出乘數較大,邊際稅率較小從而也使支出乘數較大),以及使LM曲線斜率較大的因素(如貨幣需求對利率較不敏感以及貨幣需求對收入較為敏感),都是使財政政策效果較小的因素。在分析貨幣政策效果時,比方說分析一項增加貨幣供給的擴張性貨幣政策效果時,如果增加一筆貨幣供給會使利率下降很多(這在LM曲線陡峭時就會是這樣),或利率上升一定幅度會使私人部門投資增加很多(這在IS曲線比較平坦時就會是這樣),則貨幣政策效果就會很明顯,反之則反是。可見,通過分析IS和LM曲線的斜率以及它們的決定因素就可以比較直觀地了解貨幣政策效果的決定因素;使IS曲線斜率較小的因素以及使LM曲線斜率較大的因素,都是使貨幣政策效果較大的因素。
6.為什麼要討論IS曲線和LM曲線移動?
答:在IS—LM框架中,引起IS和LM曲線移動的因素很多,如政府購買、轉移支付、稅收、進出口等等的變動都會使IS移動,而實際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變動都會使LM移動,這些移動都會引起均衡收入和利率的變動。例如,政府減稅使人們可支配收入增加,在其他情況不變時,消費支出水平就會上升。再如,匯率變動,比方說本國貨幣貶值在其他情況不變時會使出口增加,進口減小,從而使凈出口增加.IS曲線也會向右上方移動。同樣,在價格水平不變時增加名義貨幣供給或減少名義貨幣需求,或者在貨幣名義供求不變時價格水平下降,都會使LM曲線向右下方移動。在諸多使IS曲線和LM曲線移動的因素中,西方學者特別重視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變動.政府實行擴張性財政政策,IS曲線向右上方移動,收入和利率同時上升,並且通過與不同斜率的IS和LM曲線相交可清楚表現出財政政策的效果.同樣,政府實行擴張貸幣的政策,LM曲線向右下方移動,利率下降,收入增加,並且通過與不同斜率的IS和LM曲線相交可清楚表現出貨幣政策的效果。因此,西方學者常常用IS--LM模型作為分析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及其效果的簡明而直觀的工具。這也可以說是西方學者討論IS曲線和LM曲線移動的主要目的之一.
D. 西方經濟學中的is曲i和s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IS曲線是描述產品市場均衡時,利率與國民收入之間關系的曲線,由於在兩部門經濟中產品市場均衡時I=S,因此該曲線被稱為IS曲線。
I--投資,S--儲蓄
E. 宏觀經濟學中LM曲線的推導過程,要容易理解的
LM曲線是一條用來描述在貨幣市場均衡狀態下國民收入和利率之間相互關系的曲線。版
LM曲線表權示在貨幣市場中,貨幣供給等於貨幣需求時收入與利率的各種組合的點的軌跡。LM曲線的數學表達式為M/P=KY-HR ,它的斜率為正,這表明LM曲線一般是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一般來說,在貨幣市場上,位於LM曲線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組合,都是貨幣需求大於貨幣供給的非均衡組合;位於LM曲線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組合,都是貨幣需求小於貨幣供給的非均衡組合;只有位於LM曲線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組合,才是貨幣需求等於貨幣供給的均衡組合。
LM曲線是使得貨幣市場處於均衡的收入與均衡利息率的不同組合描述出來的一條曲線。換一句話說,在LM曲線上,每一點都表示收入與利息率的組合,這些組合點恰好使得貨幣市場處於均衡。
LM曲線的推導:
1、
F. 宏觀經濟學里的IS-LM曲線怎麼解釋
IS-LM曲線是宏觀經濟分析的一個重要工具,是描述產品市場和貨幣之間相互聯系的理論結構。版
IS曲線是產品市場均權衡時收入和利率組合點的軌跡,它反映物品與勞務市場均衡時產生的利率和收入水平之間的負相關關系。
LM曲線是貨幣市場均衡時收入和利率組合點的軌跡,它反映貨幣市場均衡時利率和收入水平之間的正相關關系。
宏觀經濟學以國民經濟總過程的活動為研究對象,主要考察就業總水平、國民總收入等經濟總量,因此,宏觀經濟學也被稱做就業理論或收入理論。
宏觀經濟學研究的是經濟資源的利用問題,包括國民收入決定理論、就業理論、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增長理論、財政與貨幣政策。
G. 請問經濟學的LM曲線與IS曲線的意義,以及如何運動的
這個有個很簡單的理解方法。例如,lm曲線下方任意位置,要想達到貨幣市場均衡,需要向上移動(m變大),就是說,貨幣供給m增加才能達到l=m,因此,lm曲線下方的點處於l》m的狀態。
H. 請教經濟學:IS,LM,這些模型當中:r,y,I,S,L,M,MS分別指的是什麼意思 謝謝
凱恩斯反對古典經濟學關於經濟長期自我調節趨向穩定的觀點。《通論》的目的就是建立一個模型,這個模型說明資本主義是內在不穩定的,經濟容易被鎖定在不同程度的失業均衡,即存在大量非自願失業和未投資儲蓄。凱恩斯用文字表達了這種觀點,但是沒有用圖形來表示,這個任務交給了英國經濟學家希克斯。希克斯創立了一種圖形框架(IS——LM模型),說明了失業均衡,和今天教科書的AS——AD也差不多。
IS——LM,全名是 是投資儲蓄-流動性貨幣模型,咋一聽這個概念似乎重復,古典理論中投資應該等於儲蓄的,至於流動性又是個什麼東西? 下面就依照這些概念發展的時間順序,來簡單說一下。
古典理論中,總收入是由C+I+NX(消費+投資+凈出口)決定的,其中I=S(投資=儲蓄)是一個最重要的假設,這個假設決定了古典理論框架下經濟是內在穩定的,增加稅收擴大財政開支來刺激經濟,只會擠出私人消費和投資,不會對於總收入有任何影響。更深一步,總收入其實是由科技水平之類的外生變數決定的,因此總供給曲線是一條垂直的直線,印鈔票也只能搞得物價提高,社會生產的總產品是不變的。 這里可以看出古典模型默認為社會中的所以生產性資源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換句話說,只要允許價格任意變化達到出清價格,那麼經濟會自我調節到穩定狀態,
凱恩斯對於古典理論的革命改變了這種「陰郁的學科」。他第一個把人的心理狀態引入了經濟分析,這可能與凱恩斯本身是一個極為成功的投資者有關。他引入了心理性的概念:邊際儲蓄傾向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加。這樣,當國民收入增長的時候,就會出現儲蓄不成比例增長的現象。在凱恩斯心中,儲蓄是並不等於投資,只有儲蓄被工商業使用,那才叫投資,放在床墊下面或者是銀行保險櫃里,都是整個經濟的損漏,這樣總收入就不會達到潛在水平,也就是存在閑置資本和非自願失業。這時候,就需要政府開支G出馬來平衡經濟,提高「有效需求」,而不會危害消費和投資。
凱恩斯的另外一個革命是引入了短期內的價格黏性,短期內物價水平P不變,而且,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相平衡。有了這些條件,足夠開始將ISLM模型了。
先說IS曲線。畫一個直角坐標系,以利率i為縱軸,總收入Q為橫軸,那麼在給定的貨幣量,價格水平和政府開支水平下,i和Q會是什麼關系呢? Q=C+I+G(暫時不考慮出口的情況),顯然,利率越高,消費的機會成本,投資的融資的成本也就越高。用這個思路考慮問題,那麼必定得出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IS曲線(利率高抑制投資和消費減少了收入)。
LM曲線則是從貨幣層面考慮問題。實際貨幣余額=M/P(貨幣量/物價水平),這個就是貨幣的供給。對於貨幣的需求可以用「流動性偏好」來解釋,也就是說人總是手握現金,准備應付日常消費以及稍縱即逝的投資機會。為了簡單表述,我就用D=-fi+vQ(f和v是正數)來表示。說
來也簡單,利率高也就是手握現金的機會成本高,收入高,手握現金自然多。所以現金需求和利率負相關,和收入正相關。由於前面假設貨幣供給和需求平衡,所以M/P=-fi+vQ, 稍作整理得到i=(v/f)Q-(1/f)(M/p),表現在坐標繫上,就是一條斜率為正的曲線。 IS和LM曲線的交點,就是
經濟的平衡點。
那麼神奇的財政貨幣政策是如何改變世界呢? 其他條件不變,G增加引起IS曲線擴張性外移,最後利率升高,收入增加。其他條件不變,增加貨幣供給,M/P增加,LM曲線向右擴張性移動,最後利率降低,收入還增加。
這么說似乎有點讓人頭皮發麻,乾脆用IS——LM把總供給和總收入曲線推導出來,那麼看得更明白。同樣直角坐標系,以價格水平P為縱軸,總收入Q為橫軸。先說總供給曲線,和古典不同,由於存在閑置資本,那麼供給曲線不應該是垂直的。價格水平P上漲,但是由於短期內價格黏性,工資並沒有跟隨上漲,也就是實際工資下降,這樣資本家就會增加資本,擴大生產,於是總收入增加。這樣,總供給曲線是一條斜率為正的曲線。總需求呢? 這個需要從IS-LM推導,價格上升,其他條件不變, M/P減小,導致LM曲線左移,減小了總收入,所以總需求曲線是斜率為負的。顯然,短期內政府投資擴張總需求,會增加收入。
最後不得不說一下通論中的概念之晦澀,比如非自願失業這種名詞,其實我也不太理解。通論中給的定義是:當工資品(wage good是庇古教授發明的概念)價格相對於貨幣工資上漲少許,現行貨幣工資下的勞動力總需求和總供給兩皆形式上增大,則稱存在非自願失業。看的人一頭霧水,也許凱恩斯作為鼻祖,不太想把話說得太明白,否則徒子徒孫沒地方吃飯了。
I. 西方經濟學(宏觀部分)IS-LM模型中兩條曲線如何理解
IS LM是一種有效的宏觀經濟政策分析模型。這種模型同時把兩個市場的均衡用Y 和r之間的函數關版系反映了權出來。
IS反映的是產品市場的均衡。在產品市場上,GDP(一般用Y表示)可以分解為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凈出口。產品市場均衡的情況下,Y=C+I+G+NE,這時候可以得出Y 與r之間的關系。由於利率高的時候,投資減少,從而Y減少;利率低的情況下,投資增加,Y增加。所以通常IS曲線Y與r之間是負相關關系。
LM反映了貨幣市場的均衡。貨幣供給等於貨幣實際需求,貨幣市場才能達到均衡。通常用L表示貨幣供給,M/p表示實際貨幣需求,L=M/p可以得出LM曲線。由於利率高的情況下可以吸引更多的貨幣資本,從而產出Y增加;利率低的情況下吸引的貨幣資本較少,從而產出Y較少。所以LM曲線通常Y與r是正相關關系。
把IS LM同時放在Y r坐標系中,就把第一象限劃分為四個區域,通過分析每個政策落在哪個區域,就可以推測政策實行以後經濟走勢。因此這個體系為宏觀政策分析提供了有效的理論和實證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