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百科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百科

發布時間:2021-01-10 13:05:32

Ⅰ 政治經濟學批判和序言有什麼關系

序言共由5段組成,整篇文章的內容結構分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考察資本主義制度和寫作《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計劃。主要介紹了兩個方面的內容:(1)從資本主義經濟最基本的三個要素(資本、土地所有制、僱傭制度)著手去研究資本主義經濟;(2)簡單介紹寫作政治經濟學的計劃,著重介紹第一分冊的主要內容。第二部分是敘述研究經濟問題的動機和原因。該部分指明了「最初動因」,並且也是正確批判「法蘭西思潮」的需要。第三部分是經典式地概括了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實質,提供了歷史唯物主義科學體系的完整綱要。包括5個方面,分別是:(1)揭示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展示了社會系統的復雜結構;(2)概括和論述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提供了劃分兩種根本對立的歷史觀的標准;(3)論證了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根本規律,揭示了社會革命的客觀根源;(4)指出了社會變革的種類和條件;(5)概括了社會歷史演進的基本形態,揭示了人類社會歷史演進的一般規律性,論證了人類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第四部分是回顧研究政治經濟學和創建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具體過程。(1)1843年3月,馬克思退出《萊茵報》,把主要精力放在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上,寫了第一部著作《黑格爾哲學批判》,從客觀的物質條件出發論證了法的本質,標志著唯物史觀的萌芽。(2)1843年,馬克思到巴黎後繼續研究政治經濟學,寫下了篇幅宏大的《巴黎筆記》並准備出版兩卷集的經濟學著作《政治和政治經濟學批判》。(3)移居布魯塞爾後,馬克思繼續研究政治經濟學,寫下了《布魯塞爾筆記》並寫作和整理《政治和政治經濟學批判》,於1846年夏,與恩格斯合作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該書的出版標志著馬克思和恩格斯初步形成了唯物主義歷史觀。(4)1847年,為批判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普魯東而寫了《哲學的貧困》。這部著作是馬克思經濟理論的第一次科學的表述。(5)1850年,在不列顛博物館繼續研究政治經濟學。1859年,完成對政治經濟學綱要上的批判,寫成了《政治經濟學批判》,並在該書的序言中,以正面論述的形式,提供了歷史唯物主義科學體系的完整綱要,對唯物史觀的基本問題和實質,做出了經典式的論證。

Ⅱ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論述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哪些基本原理

人們在自己抄生活的社襲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活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
要點: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2.生產方式在社會生活中起決定作用
3.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的發展

Ⅲ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

1848年2月
著作有資本論 共產黨版宣言權
http://ke..com/view/4610.htm

Ⅳ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為我們提供了什麼樣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

我國理論界有一個公認的觀點,即認為馬克思在1859年1 月為他的《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所寫的序言中第一次對唯物史觀作了經典表述。其實,這一觀點是不準確的。筆者以為,早在1845——1846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就有對唯物史觀所作的經典表述。這一表述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確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規定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眾所周知,《德意志意識形態》(以下簡稱為《形態》)是馬、恩創立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體系的一部巨著。在這部巨著中,馬、恩對費爾巴哈、鮑威爾和施蒂納為代表的各式各樣唯心史觀的思想進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並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這部巨著標志著唯物史觀的創立。作為唯物史觀創立標志的這部巨著,其第一卷「對費爾巴哈、鮑威爾和施蒂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的批判」第一章「費爾巴哈·唯物主義觀點和唯心主義觀點的對立」中,在論述第一個問題,即「A,一般意識形態,德意志意識形態」時, 對唯物史觀作了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經典表述。
為了分析研究之便,這里先把《形態》中對唯物史觀所作的近1000字的表述抄引如下:
「這種歷史觀就在於: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來考察現實的生產過程,並把與該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然後必須在國家生活的范圍內描述市民社會的活動,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來闡明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意識形態,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並在這個基礎上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這樣做當然就能夠完整地描述全部過程(因而也就能夠描述這個過程的各個不同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了。這種歷史觀和唯心主義歷史觀不同,它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從物質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由此還可得出下述結論:意識的一切形式和產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來消滅的,也不是可以通過把它們消融在『自我意識』中或化為『幽靈』、『怪影』、『怪想』等等來消滅的,而只有實際地推翻這一切唯心主義謬論所由產生的現實的社會關系,才能把它們消滅;歷史的動力以及宗教、哲學和任何其他理論的動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這種觀點表明:歷史並不是作為『產生於精神的精神』消融在『自我意識』中,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數量的生產力總和,人和自然以及人與之間在歷史上形成的關系,都遇到有前一代傳給後一代的大量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盡管一方面這些生產力、資金和環境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另一方面,它們也預先規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由此可見,這種觀點表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每個個人和每一代當作現成的東西承受下來的生產力、資金和社會交往形式的總和,是哲學家們想像為『實體』和『人的本質』的東西的現實基礎,是他們神化了的並與之作斗爭的東西的現實基礎,這種基礎盡管遭到以『自我意識』和『唯一者』的身份出現的哲學家們的反抗,但它對人們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和影響卻絲毫也不因此而有所削弱。各代所面臨的生活條件還決定著這樣一些情況:歷史上周期性地重演著的革命震盪是否強大到足以摧毀現存一切的基礎:如果還沒有具備這些實行全面變革的物質因素,就是說,一方面還沒有一定的生產力,另一方面還沒有形成不僅反抗舊社會的某種個別方面,而且反抗舊的『生活生產』本身、反抗舊社會所依據的『總和活動』的革命群眾,那末,正如共產主義的歷史所證明的,盡管這種變革的思想已經表述過千百次,但這一點對於實際發展沒有任何意義。」〔1〕
從上面抄引的表述中,我們不難理解,盡管在這段文字中有的用詞借用了當時德國流行的哲學術語,但對唯物史觀的基本內容則闡明得非常清楚。在這里,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產力、生產關系(交往形式)、生產方式、經濟基礎(市民社會)及社會革命、人民群眾等唯物史觀的基本范疇,並運用這些范疇系統闡釋了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形態》中的上述對唯物史觀的表述,可以得出其闡釋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
第一,人類的物質生產是整個歷史發展的出發點。人類社會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有機體,其歷史發展的出發點在哪裡呢?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看法是絕然不同的。唯心史觀把從頭腦中產生出來的范疇、觀念做為歷史發展的出發點,唯物史觀則把人類的物質生產做為歷史發展出發點。如何確定歷史發展的出發點,直接影響能否正確認識極其復雜的人類社會有機體,能否客觀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及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我們說,唯心史觀是一種對社會歷史的錯誤想像,對人類社會及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根本錯誤的,而唯物史觀是科學的歷史觀,是社會有機體普遍本質的理論再現,其原因,就在於對歷史發展的出發點的理解不同。由此,馬、恩特別重視並在對唯物史觀的表述中首先明確指出考察社會歷史要「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
第二,人們在生產中結成的物質關系是整個社會歷史的基礎,它決定了整個社會的基本結構和基本矛盾的形成。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理論告訴我們,社會現象是復雜的,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所結成的關系是多種多樣的,而人們在生產中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生產關系,則是人類一切社會關系的基礎,它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一切社會關系,決定了整個社會歷史的發展,決定了歷史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的性質。只有以這樣一種物質關系、經濟關系作為整個歷史的基礎,作為一種歷史觀,才能再現社會有機體的普遍本質,才能揭示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運動,才能把握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對這一內容,馬、恩在上述表述中是闡述得非常清楚的。馬、恩在指出整個歷史的基礎的同時,還把「與該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和「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同等意義的概念,這不僅說明了生產關系和經濟基礎這兩個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范疇之間的聯系,而且還揭示了唯物史觀關於社會的基本結構和基本矛盾的原理。
第三,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物質實踐是社會歷史發展及社會意識諸形式產生、發展的動力。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是劃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唯一標准。在上述表述中,馬、恩以「從市民社會出發來闡明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意識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並在這個基礎上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回答了歷史觀的基本問題,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馬、恩還明確指出,只有堅持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一原理,才能夠完整地描述其全部過程及這個過程的各個不同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在具體說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中,馬、恩向我們指出了物質實踐是社會歷史發展及社會意識諸形式產生、發展的動力,不能從范疇、觀念出發來解釋實踐,而是要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從實踐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這也就是說,任何一種觀念的東西,只要把它放在社會實踐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來龍去脈和真實面目;錯誤的觀念及一切唯心史觀的謬論,都有其產生的社會基礎,只有通過實踐,才能推翻這一社會基礎,以致消滅由之產生的錯誤的觀念和唯心史觀的謬論。這里,馬、恩科學地解決了社會意識和社會存在的辯證關系,說明了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依賴關系,社會存在對社會意識的決定性作用。
第四,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決定歷史的每一階段發展和特殊的性質。在上述表述中,馬、恩明確指出,人類的物質生產是歷史發展的出發點,生產關系是整個歷史的基礎,而這一切,都和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相聯系。同時,馬、恩還指出,生產方式規定了歷史的每一階段的生活條件,決定了其發展和特殊的性質。「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這里的環境指「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數量的生產力總和,人和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在歷史上形成的關系」,即生產方式。一定的歷史階段的生產方式都是由前一代傳給後一代的,當然它也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是,它「也預先規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生產方式是社會生存的基礎和發展的源泉,決定並制約著人的全部活動以及全部社會生活的領域和過程。作為社會實踐主體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產方式中才能發揮作用,才有自身的發展。馬、恩明確指出,生產方式作為「人的本質」的現實基礎,決不因為遭到歷史唯心主義者的反抗,而對人們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和影響有絲毫削弱。
第五,一定的生產力和積極參與反抗舊社會活動的革命群眾是社會革命的物質因素。作為唯物史觀,在說明歷史發展的規律中,必然要論及社會革命。在這里,馬、恩從生產力和革命群眾兩方面闡明了社會革命發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質因素。一方面,生產力的發展,致使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激化,導致社會革命的爆發。因此,一定的生產力是社會革命的物質前提,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革命的根源。另一方面,革命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作為社會革命的主體,革命群眾起著任何其他因素所無法取代的作用。沒有革命群眾的積極參與,任何變革的思想都沒有意義,因為革命群眾「不僅反抗舊社會的某種個別方面,而且反抗舊的『生活生產』本身、反抗舊社會所依據的『總和活動』」,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很顯然,歷史唯物主義的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基本原理在上述表述中是闡釋得非常明確和清楚的。
應該指出,《形態》的上述對唯物史觀的表述是為了清算馬、恩以前的哲學信仰,達到自己弄清問題的目的而概括出來的。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的「1888年單行本序言」中曾說,《形態》中對唯物主義歷史觀的解釋,「表明當時我們在經濟史方面的知識還多麼不夠」。〔2〕正是為了克服這一不足,馬克思以後一直潛心於政治經濟學研究,並為此而付出了極其艱苦的勞動,經過15年的研究,終於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又一次對唯物史觀作了表述。(這一表述也就是理論界稱為的「經典性表述」)比較《形態》和《序言》中對唯物史觀的兩次表述,其差異還是存在的:前者的出發點是批判舊哲學,清算以往的哲學信仰,後者則是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成果總結;前者側重於對歷史的現實基礎的闡述,後者則側重於對物質生產關系的解剖。但二者的共同性更是明顯:都揭示出唯物史觀的實質性內容,強調了人類全部歷史的現實基礎及發展的基本規律,得出了要根源於物質的生活關系來認識歷史及歷史發展的結論;都體現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社會革命發生的根源及物質因素等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內容。從二者之間的聯系而言,我們以為,《形態》對唯物史觀的表述是規定其基本內容,搭框架,而《序言》對唯物史觀的表述是在前者的基礎上作深刻剖析,為其提供充實的論據。因而,二者都可謂「經典」。二者的結合,構成了馬克思、恩格斯對唯物史觀的最完整、最准確,也是最完善的表述。
還需指出,《形態》的上述對唯物史觀的表述盡管沒能把唯物史觀的所有內容都概述出來,對一些基本原理、基本范疇也未作詳盡的解釋,但它仍不失為「經典」。列寧曾指出:「發現唯物主義歷史觀,或更確切地說,徹底發揮唯物主義,即把唯物主義運用於社會現象,就消除了以往的歷史理論的兩個主要缺點。第一,以往的歷史理論,至多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考究產生這些動機的原因,沒有摸到社會關系體系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沒有看出物質生產發展程度是這種關系的根源;第二,過去的歷史理論恰恰沒有說明人民群眾的活動,只有歷史唯物主義才第一次使我們能以自然史的精確性去考察群眾生活的社會條件以及這些條件的變更。」〔3 〕從前面本文對《形態》中的唯物史觀表述所分析得出的五個方面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我們不難看出,以往歷史理論的兩個主要缺點,即:只停留在思想動機上而沒能從物質生活方面去考察歷史發展和沒有說明人民群眾的活動,在這里已完全被消除。馬、恩從歷史發展的出發點、歷史的現實基礎、社會生活的本質、社會生存和發展的決定因素、社會革命的物質因素等方面,徹底發揮了唯物主義,揭示出產生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的物質原因,指出了社會關系體系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和物質根源,說明了人民群眾的推動歷史發展、進行社會革命的決定作用。這一切,足以標示唯物史觀的形成。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2—44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08
〔3〕列寧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86
〔作者簡介:吳曉東,1956年生,上饒師專政法系副教授、黨總支副書記。發表論文30餘篇,主編《西方哲學概要》、副主編《毛澤東思想體系研究》。〕

Ⅳ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和序言有什麼區別

從《資本論》結構的源起、成型的過程看,《資本論》邏輯實際上是《<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流變」的結果,因此,在二者之間客觀存在有必然性的「結構」的繼承和發展關系。這些結構形式的共同點是立足歷史和邏輯的統一把握「什麼是生產關系」,於是,《導言》文本構成對「歷史」和「邏輯」以及「歷史」和「認識」的統一規定性的「探源」。總的來說,《導言》的貢獻是革命性的:既是理論方面的,也是方法論方面的;它釐清了對象和研究對象的不同規定性,鎖定對象轉化為研究對象的「事的邏輯」和「事的科學」。由《導言》定格的實質性的工作內容生產了「勞動二重性規定」,由此也就確立了「生產方式」(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的生產)和「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的內部聯系。這種內在結構在於把握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規律的客觀邏輯,或者說是它的一個客觀基礎,因此,不能把它直接說成主觀批判的工作產物或認識形式的工作程式,比如「科學抽象法」。

結論: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是「序曲」,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是初創大綱,《資本論》是大綱的內容上的落實。

參考文獻:

許光偉:《導言》的革命:事的科學和研究對象的確立——兼析「科學抽象法」的反思問題,江漢論壇2015年第9期。

Ⅵ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闡述的幾個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范疇
2.物質資料的生產方版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權活過程
3.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4.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是人類社會基本矛盾
5..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引起社會革命
6.「兩個決不會」的科學思想
7.提出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

更多詳細請參見參考資料

閱讀全文

與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百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