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克服經濟學的哲學貧困

克服經濟學的哲學貧困

發布時間:2021-01-10 10:54:45

❶ 求四個關於經濟學的哲理短小故事

蝴蝶效應
「蝴蝶效應」說的是:一隻南美洲亞馬孫河邊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幾下翅膀,就有可能在兩周後引起美國得克薩斯的一場龍卷風。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它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蝴蝶效應」聽起來有點荒誕,但說明了事物發展的結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
「蝴蝶效應」一詞來源於「混沌理論」,是氣象學家洛侖茲(Lorenz)1963年提出來的。洛倫茲1917年出生於美國康涅狄格州,一生致力於研究「混沌理論」,稱他為「現代混沌之父」可謂當之無愧。
「蝶蝴效應」還有另一種說法:斷了一枚釘子,掉了一隻蹄鐵;掉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摔死了一位將軍;摔死了一位將軍,吃了一場敗仗;吃了一場敗仗,亡了一個國家……有人又稱之為「蹄鐵效應」。
無論「蝴蝶效應」還是「蹄鐵效應」,講的都是一個道理:如果對一個微小的紕漏(關鍵性的紕漏)不以為然或聽任發展,往往像多米諾骨牌那樣引起崩潰。一顆雪球可能引發一場雪崩,一根火柴可以點燃整個森林。
2003年,美國發現一宗疑似瘋牛病案例,馬上就給剛剛復甦的美國經濟帶來一場破壞性很強的颶風。扇動「蝴蝶翅膀」的,是那頭倒霉的「瘋牛」,受到沖擊的,首先是總產值高達1750億美元的美國牛肉產業和140萬個工作崗位;而作為養牛業主要飼料來源的美國玉米和大豆業,也受到波及,其期貨價格呈現下降趨勢。但最終推波助瀾,將「瘋牛病颶風」損失發揮到最大的,還是美國消費者對牛肉產品出現的信心下降。在全球化的今天,這種恐慌情緒不僅造成了美國國內餐飲企業的蕭條,甚至擴散到了全球,至少11個國家宣布緊急禁止美國牛肉進口,連遠在大洋彼岸中國廣東等地的居民都對西式餐飲敬而遠之。這讓人聯想到時下的禽流感,最初在個別國家發現的禽流感,很快波及全球,就算在沒有發現禽流感的地區或國家,人們也會「談雞色變」。
再比如,你能想像得出一個美國人抽煙和中國的通貨膨脹有什麼關系嗎?假設美國現在有一個人抽煙,不小心把沒熄滅的煙頭扔在了床邊,然後出門上班了,大約20分鍾後,煙頭慢慢引燃床單,火越來越大,逐漸蔓延到左鄰右舍,引起煤氣罐的連環爆炸。這時的美國人已經對「恐怖襲擊」膽戰心驚,而這個肇事者(扔煙頭的人)卻忘了自己曾扔過煙頭,於是在一時無法查明原因的情況下,暫時被定為「恐怖襲擊」。這樣,驚恐萬狀的人們紛紛拋售股票,引起股市大跌。人們下降的消費信心影響了整個美國經濟,最後造成美元貶值,由於美元的持續貶值,使得以美元標價的基礎性原材料價格上揚,盯住美元的人民幣價格也相應上揚。從而導致以原材料為基礎的商品價格上漲,引發中國的成本拉動型通貨膨脹。
這個例子比較誇張,為的只是說明:我們在解釋某種經濟現象時,如果無法從常規的分析中找到答案,就要考慮那些看起來無關緊要的因素,然而這種因素太多了,也太不可預測了,這也是為什麼經濟學家總是難以精確地預測具體經濟指數的原因。但也正是這種不可預測性造就了變化多端而豐富多彩的世界。
蝴蝶扇動翅膀都有可能引起龍卷風,那還有什麼不可能呢?「沒有什麼不可能」,恐怕這就是「蝴蝶效應」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唐斯斯)
一顆小雪球可能引發一場雪崩,一根火柴可以點燃整個森林
節儉悖論
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勛爵(1883~1946),20世紀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一生對西方經濟學做出了極大貢獻,一度被譽為資本主義的「救星」、「戰後繁榮之父」。「節儉悖論」是凱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種理論,也稱為「節約反論」、「節約的矛盾」。
凱恩斯認為在社會經濟活動中,勤儉節約對於個人或家庭來說是美德,然而對整個社會來說,節約意味著減少支出,迫使廠商削減產量,解僱工人,從而減少了收入,最終減少了儲 蓄,造成有效需求不足,阻礙經濟發展和產量、就業增加。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德賓(E.F.M.Durbin)甚至將「儲蓄」說成「一個特別危險的自我毀滅過程」。凱恩斯則鞭撻了節儉的儲蓄者,1931年1月他在廣播中斷言,節儉將促成貧困的「惡性循環」。他還告訴大家,如果「你們儲蓄五先令,將會使一個人失業一天」。
「9.11」恐怖襲擊事件後,美國人一度陷入悲痛與絕望中,對政局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失去信心,不敢輕易投資和消費,個人儲蓄增多,以防不可預測的因素。這種保守消費心態的蔓延一時間就使美國經濟真正跌入低谷。後來美國一些知名企業家聯合起來投資股票市場,並呼籲大家松開錢袋子,加大消費和投資,拯救美國經濟。
近年來,由於全球經濟不景氣,中國出口受到一定影響,而我國經濟發展更要仰仗內需和投資拉動。如果我們花錢多,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就大,因為額外的需求將拉動生產和就業。
比較起「儲蓄是惡習」的說法,勤儉節約一直作為我國的傳統美德被頌揚。然而現在,在我國的一些大城市裡,出現了一群獨特的「都市新貧族」,他們薪水豐厚,卻幾乎沒有存款,一發薪就立即花到服飾、化妝品、餐館酒吧、旅遊等方面,一旦花完就開始過著數日子等發薪的貧窮生活,他們年輕、浪漫,有著體面的工作,秉著「錢就是用來花的」心態,周期性經歷著從有錢到赤貧的過程。這樣盲目地消費、支出而不留儲蓄,一旦碰上需要用錢的時候,馬上就會斷糧而陷入困境,因為不完善的社會保障體制不可能把他們的問題全包下來。中國現在大多數家庭還沒有真正邁入小康,一部分人還在貧困邊緣掙扎,如果沒有平時一分一厘的節省,又怎能拿出錢來支付孩子高額的上學費用,又怎能在有病時買得起昂貴的葯品?
事實上,對於生產力水平較低、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迫切需要積累資金(資本),應該提倡節儉,鼓勵儲蓄,通過降低利率而增加廠商對資金的需求,總支出不一定會下降。要解決「節儉悖論」,關鍵在於不要讓儲蓄的資金閑置起來,而是要把儲蓄轉化為投資,擴大和提高生產能力。因此重要的是銀行應增加有效貸款,把錢用到刀刃上。(唐斯斯)
與人交往,不要去想他可以怎樣幫你,要想你可以怎樣幫他,為他服務。
霍桑效應
霍桑效應的發現來自一次失敗的管理研究。1924年11月,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組織了以哈佛大學心理專家梅奧為首的研究小組進駐西屋(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的霍桑工廠,他們的初衷是試圖通過改善工作條件與環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途徑。他們選定了繼電器車間的六名女工作為觀察對象。在七個階段的試驗中,主持人不斷改變照明、工資、休息時間、午餐、環境等因素,希望能發現這些因素和生產率的關系——這是傳統管理理論所堅持的觀點。但是很遺憾,不管外在因素怎麼改變,試驗組的生產效率一直在上升。
後來這個令人困惑的結果引發了管理學上一場革命。歷時九年的試驗和研究,學者們終於意識到了人不僅僅受到外在因素的刺激,更有自身主觀上的激勵,從而誕生了管理行為理論,開始把人當作「人」而不是機器的附屬物來看待了。就霍桑試驗本身來看,當這六個女工被抽出來成為一組的時候,她們就意識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體,是試驗的對象,是這些專家一直關心的對象,這種受注意的感覺使得她們加倍努力工作,以證明自己是優秀的,是值得關注的。另一方面,這種特殊的地位使得六個女工之間團結得特別緊密,誰都不願意拖這個集體的後腿,她們之間甚至形成了一種默契。就這樣,個人微妙的心理和團隊精神促使著她們的產量上升再上升!
由於受到額外的關注而引起績效或努力上升的情況我們稱之為「霍桑效應」。這在學校教育中極為普遍。有一所國外的學校,在入學的時候會對每個學生進行智力測驗,以智力測驗的結果將學生分為優秀班和普通班。結果有一次在例行檢查時發現,一年之前入學的一批學生的測驗結果由於某種失誤被顛倒了,也就是說現在的優秀班其實是普通的孩子,而真正聰明的孩子卻在普通班。但是這一年的課程成績卻如同往年一樣,優秀班明顯高於普通班,並未出現異常。原本普通的孩子被當作優等生關注,他們自己也就認為自己是優秀的,額外的關注加上心理暗示使得丑小鴨真的成了白天鵝。基於霍桑效應的心理暗示還可以治療抑鬱、自卑、緊張等各種心理疾病,霍桑效應在企業管理應用和領導行為上也卓有成效。
霍桑效應告訴我們:從旁人的角度,善意的謊言和誇獎真的可以造就一個人;從自我的角度,你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你就能成為什麼樣的人。(陳哲)
與命運爭吵的人,永遠無法了解自己。 ——(美)惠特曼
鯰魚效應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這是唐代詩人盧綸寫的《塞下曲》,說的是飛將軍李廣一次夜裡外出,猛見前方草叢里卧著一隻「老虎」。李廣大驚失色,嚇出一身冷汗,隨即引弓射虎。第二天早晨,當他們去尋找「死虎」時,發現卧在地上的不過是一塊巨石。敢情是晚上看走眼了。再看那枝箭,箭鏃竟然深深地埋進石頭里。李廣暗暗稱奇,隨即再引弓射石,無論使多大的勁,箭都再也射不進石頭了。人在受到驚嚇或精神高度緊張、亢奮時,會迸發出超常的能量。
醫學界認為人們受到驚嚇或刺激時,腎上腺會分泌出大量的激素,使人產生前所未有的能量和生存力。
人如此,動物亦如此。鯰魚效應與李廣射石異曲同工。
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沙丁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地想法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可是雖然經過種種努力,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卻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船長嚴格保守著秘密。直到船長去世,謎底才揭開。原來是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里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鯰魚進入魚槽後,由於環境陌生,便四處游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沖右突,四處躲避,加速游動。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歡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可見,沙丁魚是受了外界刺激才保持了生機與活力。
「鯰魚效應」是企業領導層激發員工活力的有效措施之一。它表現在兩方面,一是企業要不斷補充新鮮血液,把那些富有朝氣、思維敏捷的年輕生力軍引入職工隊伍中甚至管理層,給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舊的懶惰員工和官僚帶來競爭壓力,才能喚起「沙丁魚」們的生存意識和競爭求勝之心。二是要不斷地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管理觀念,這樣才能使企業在市場大潮中搏擊風浪,增強生存能力和適應能力。
許多人都知道草原狼的例子。澳大利亞某牧場上狼群出沒,經常吞噬牧民的羊。牧民於是求助政府和軍隊將狼群趕盡殺絕。狼沒有了,羊的數量大增,牧民們非常高興,認為預期的設想實現了。可是,若干年以後,卻發現羊的繁殖能力大大下降,羊的數量銳減且體弱多病,羊毛的質量也大不如從前。牧民這才明白,失去了天敵,羊的生存和繁殖基因也退化了。於是,牧民又請求政府再引進野狼,狼回到草原,羊的數量又開始增加。
急中生智、置之死地而後生,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這些詞語講的都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引進外國「鯰魚」,對我國企業的成長壯大,未必是壞事。(門睿)
豬圈豈生千里馬,花盆難養萬年松。
梅菲定律
人生有很多沒有道理的道理,最著名的一個是梅菲定律,是管理大師梅菲提出的。意思是說,你預料之中的事沒有發生,而你預料之外的事卻發生了。梅菲定律據說是這樣發現的:有一天,他伏案寫稿,剛剛寫了兩行,感覺不滿意,就一手揉爛,想扔出窗口,但卻擲打在窗框上。他於是又撿起來,瞄準窗框一擲,竟然飛出窗口。這一件小事啟發了他的靈感,由此歸納出一個人生定律:凡事好像罰點球,平時怎麼踢怎麼中,但是越有名的球員,在關鍵的時刻越容易失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關鍵時刻准掉鏈子。
在生活中,這種事情經常發生。「怕什麼來什麼」,用中國人的話說,人倒霉時,喝涼水也塞牙。比如:穿著件新衣服怕弄臟,處處小心,偏偏一滴油掉在衣服上;早上出門時陽光明媚,沒有帶傘,心裡想著可別下雨,可偏偏到下午陰雲密布,傾盆大雨從天而降;老師上節課留的課文沒背會,上課時心裡嘀咕可千萬別叫到自己,這時卻偏偏聽到老師叫自己的名字;第一次和男朋友約會,心裡七上八下,就怕撞見熟人,卻正好和熟人走個對面,好不尷尬。人生的得失進退也往往是歪打正著,寄希望越高,失望越大。在生意場上也同樣,有時你越看準的贏利項目,卻賠了個血本無歸;你越看不好的、不願投資的股票,卻常常牛氣沖天,讓你腸子都悔青了。
梅菲定律告訴人們,你設計的人生目標有時並不能實現,而你沒想到的果子有時會掉到你嘴裡。這就叫「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李軍)
我不去尋找好運——我就是好運!——沃爾特.惠特曼
帕金森定律(金字塔在上升)
1958年,英國歷史學家、政治學家諾斯科特.帕金森(C.Northcote Parkinson)出版了《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一書。帕金森經過多年調查研究,發現一個人做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差別如此之大:他可以在10分鍾內看完一份報紙,也可以看半天;一個忙人20分鍾可以寄出一疊明信片,但一個無所事事的老太太為了給遠方的外甥女寄張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個鍾頭,尋眼鏡一個鍾頭,查地址半個鍾頭,寫問候的話一個鍾頭零一刻鍾……特別是在工作中,工作會自動地膨脹,占滿一個人所有可用的時間,如果時間充裕,他就會放慢工作節奏或是增添其他項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時間。
由此得出結論: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行政人員會不斷膨脹,每個人都很忙,但組織效率越來越低下。這條定律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象。
帕金森舉例說:當官的A君感到工作很累很忙時,一定要找比他級別和能力都低的C先生和D先生當他的助手,把自己的工作分成兩份分給C、D,自己掌握全面。C和D還要互相制約,不能和自己競爭。當C工作也累也忙時,A就要考慮給C配二名助手;為了平衡,也要給D配兩名助手,於是一個人的工作就變成七個人干,A君的地位也隨之抬高。當然,七個人會給彼此製造許多工作,比如一份文件需要七個人共同起草圈閱,每個人的意見都要考慮、平衡,絕不能敷衍塞責,下屬們產生了矛盾,他要想方設法解決;升級調任、會議出差、戀愛插足、工資住房、培養接班人……哪一項不需要認真研究,工作愈來愈忙,甚至七個人也不夠了……
帕金森用英國海軍部人員統計證明:1914年皇家海軍官兵14 6萬人,而基地的行政官員、辦事員3249人,到1928年,官兵降為10萬人,但基地的行政官員、辦事員卻增加到4558人,增加40%。
帕金森定律深刻地揭示了行政權力擴張引發人浮於事、效率低下的「官場傳染病」。
如何消滅帕金森定律的負作用是我國各級政府及國有企業面臨的緊要問題。建國初期,一個縣的行政管理人員只有幾百人,而現在則有上千人乃至幾千人。龐大的行政管理開支必然落到每個納稅人身上,過多的行政干預必然制約經濟的發展,還會給下面沒事找事。在計劃經濟時代,有的公社連每株玉米的間距多少厘米都要制訂計劃,還要層層落實,確實大大地辛苦。然而,由於土壤肥瘠、氣候旱澇等諸多因素,誰也不買領導的賬。
還有一則計劃經濟時代的真實笑話,說上海某廠蓋廁所,報告經過層層審批,經費總算批下來了,但只夠蓋一間的,經過廠領導反復研究拍板,先蓋一間男廁所,至於女廁所,只有明年再說了……
帕金森定律都影響到了廁所建設,方便的事不方便了,的確該引起重視,應反復討論研究、制定切實計劃加以解決。(門睿)
把一堆螃蟹放進一隻簍子里,即使不蓋上蓋,螃蟹也爬不出來。
蘑菇管理
蘑菇管理這一說法來自20世紀70年代一批年輕的電腦程序員的創意。由於當時許多人不理解他們的工作,持懷疑和輕視的態度,所以年輕的電腦程序員就經常自嘲「像蘑菇一樣的生活」。
蘑菇管理其實是許多組織對待初出茅廬者的一種管理方法,初學者被置於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的部門,或打雜跑腿的工作),澆上一頭大糞(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任其自生自滅(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
卡莉.費奧麗娜從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畢業後,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地產經紀公司做接線員,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接電話、打字、復印、整理文件。盡管父母和朋友都表示支持她的選擇,但很明顯這並不是一個斯坦福畢業生應有的本分。她毫無怨言,在簡單的工作中積極學習。一次偶然的機會,幾個經紀人問她是否還願意干點別的什麼,於是她得到了一次撰寫文稿的機會,就是這一次,她的人生從此改變。這位卡莉.費奧麗娜就是現在惠普公司的CEO。
一個組織,一般對新進人員都一視同仁,無論你是多麼優秀的人才,都只能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蘑菇」的經歷,對於成長中的年輕人來說,就像蠶繭,是羽化前必須經歷的一步。
如今就業形勢非常緊迫,剛出校門的畢業生由於沒有從業經歷,很難找到滿意的工作,於是有些人選擇了先就業後擇業的道路。在社會上工作和在學校里生活有天壤之別,首先需要的就是磨去稜角適應社會,把年輕人的傲氣和知識分子的清高去掉,擺正心態,放低姿態。這些社會新人如果明白蘑菇管理的道理,就能從最簡單最單調的事情中學習,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多幹活少抱怨,更快進入社會角色,贏得前輩們的認同和信任,從而較早地結束蘑菇時期,進入真正能發揮才乾的領域。
蘑菇管理是一種特殊狀態下的臨時管理方式,管理者要把握時機和程度,被管理者一定要誠心領會,早經歷早受益。(陳哲)
獨自一人走,今天就能出發。和另一個人同行,就得等他准備好。——梭羅
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里的塞普勒斯國王,他愛上了自己雕塑的一尊少女像,並且真誠地期望自己的愛能被接受。真摯的愛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動了愛神阿芙羅狄忒,就給了雕像以生命,皮格馬利翁的幻想也變成了現實。我們把由期望而產生實際效果的現象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發現的。一次他來到一所小學,聲稱要進行一個「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並以贊賞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其實他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根本就是隨機挑選出來的。8個月後,奇跡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各科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各方面都很優秀。顯然,羅森塔爾的「權威性謊言」發生了作用,因為這個謊言對老師產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師對名單上學生的能力的評價;而老師又將自己的這一心理活動通過自己的情感、語言和行為傳染給學生,使他們強烈地感受到來自老師的熱愛和期望,變得更加自尊、自愛、自信、自強,從而使各方面得到了異乎尋常的進步。這和霍桑效應是異曲同工的,只不過前者是發現於教育界,後者產生在工業化車間。
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說過,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獲得他人的贊賞,這是人類有別於動物的地方。對於孩子來說,由於年齡小,心理幼稚,他們最強烈的需求和最本質的渴望就是得到別人的稱贊,尤其是來自父母的鼓勵。一個人如果在童年時代很少被稱贊,就會直接影響到他的發展,甚至導致他一生的個性缺陷。
頑童當州長的故事是皮格馬利翁效應的一個典型。羅傑?羅爾斯出生在紐約的一個叫做大沙頭的貧民窟,在這里出生的孩子長大後很少有人獲得較體面的職業。羅爾斯小時候,正值美國嬉皮士流行的時代,他跟當地其他孩子一樣,頑皮、逃課、打架、斗毆,無所事事,令人頭疼。幸運的是:羅爾斯當時所在的諾必塔小學來了位叫皮爾.保羅的校長,有一次,當調皮的羅爾斯從窗檯上跳下,伸著小手走向講台時,出乎意料地聽到校長對他說,我一看就知道,你將來是紐約州的州長。校長的話對他的震動特別大。從此,羅爾斯記下了這句話,「紐約州州長」就像一面旗幟,帶給他信念,指引他成長。他衣服上不再沾滿泥土,說話時不再夾雜污言穢語,開始挺直腰桿走路,很快成了班裡的主席。四十多年間,他沒有一天不按州長的身份要求自己,終於在51歲那年,他真的成了紐約州州長,而且是紐約歷史上第一位黑人州長。
對少年犯罪兒童的研究也表明,許多孩子成為少年犯的原因之一,就在於不良期望的影響。他們因為在小時候偶爾犯過的錯誤而被貼上了「不良少年」的標簽,這種消極的期望引導著孩子們,使他們也越來越相信自己就是「不良少年」,最終走向犯罪的深淵。
皮格馬利翁效應表明:每一個孩子都能成為非凡的人,一個孩子能不能成為天才,關鍵是家長和老師能不能像對待天才一樣地愛他、期望他、教育他。(陳哲)
誇獎有時是最好的賄賂。
霍布森選擇
1631年,英國劍橋有一個做馬匹生意的商人名叫霍布森,他在賣馬時承諾:買或是租我的馬,只要給一個低廉的價格,可以隨意選。但他又附加了一個條件:只允許挑選能牽出圈門的那匹馬。其實這是一個圈套。他在馬圈上只留一個小門,大馬、肥馬、好馬根本就出不去,出去的都是些小馬、瘦馬、懶馬。顯然,他的附加條件實際上就等於告訴顧客不能挑選。大家挑來挑去,自以為完成了滿意的選擇,其實選擇的結果可想而知。這種沒有選擇餘地的所謂挑選,被人們譏諷為「霍布森選擇(Hobson』s choice)」。
一個企業家在挑選部門經理時,往往只局限於在自己的圈子下挑選人才,選來選去,再怎麼公平、公正和自由,也只是在小范圍內進行挑選,很容易出現「霍布森選擇」的局面,甚至出現「矬子里拔將軍」的慘淡情況。現在選「馬」,就要當個好「伯樂」,跳出馬圈的圈子,到大草原去選「馬」、到全世界去選「馬」,打開思維空間,擴大資源的配置半徑,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一般地講,配置資源的半徑越大,企業就越處於優勢,反之,配置資源的半徑越小,企業就往往會處於劣勢。只有放寬眼界,打開思維,放眼世界,才能選到世界級的「千里馬」。
管理上有一條重要的格言:「當看上去只有一條路可走時,這條路往往是錯誤的。」毫無疑問,只有一種備選方案就無所謂擇優,沒有了擇優,決策也就失去了意義。一些經理在處理突發事件時,往往在危急關頭拍腦袋、靈機一動,以此來進行決策,這其實是一種領導藝術不高或沒有領導藝術的表現。經理還是應當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運用直覺、想像力、創新思維,找出盡可能多的方案進行抉擇,防止自己陷入沒有餘地的「霍布森選擇」。
在「霍布森選擇」中,人們自以為做出抉擇,而實際上思維和選擇的空間都是很小的。有了這種思維的自我僵化,當然不會有創新,所以它更是一個陷阱,讓人們在進行偽選擇的過程中自我陶醉而喪失了創新的時機和動力。
美國經濟學家威廉.鮑莫爾曾指出,高科技產業中競爭非常激烈,要想生存下來,企業必須在政府及企業自己資助的基礎研究項目中,最大限度地投入資金,開發新材料、新設備、新系統、新方法和新模型。換句話說,要麼創新,要麼束手待斃,這一著名的「霍布森選擇」促使全球研發投入最大的100家公司在2003年投入2150多億美元用於技術開發。(蔣麗梅)
很多人走過的路肯定最安全,但這條路不會有很多獵物。——紀德
二八法則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發現一些有趣現象:看電視,80%的時間花在20%的節目上;外出吃飯,80%的時候會前往20%的餐館;閱讀,80%的書籍取自書架上20%的書……
隱藏在這些現象背後的便是經濟學的經典理論之一:二八法則。二八法則又叫80/20原理,是20世紀初義大利統計學家、經濟學家維爾弗萊多.帕累托提出的,他指出:在任何特定群體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佔少數,而不重要的因子則佔多數,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數因子即能控制全局。這個原理經過多年的演化,已變成當今管理學界所熟知的二八法則——即80%的公司利潤來自20%的重要客戶,其餘20%的利潤則來自80%的普通客戶。
有人說:「美國人的金錢裝在猶太人的口袋裡。」為什麼?猶太人認為,存在一條78∶22宇宙法則,世界上許多事物,都是按78∶22這樣的比率存在的。比如空氣中,氮氣佔78%,氧氣及其他氣體佔22%。人體中的水分佔78%,其他為22%等等。他們把這個法則也用在生存和發展之道上,始終堅持二八法則,把精力用在最見成效的地方。美國企業家威廉.穆爾在為格利登公司銷售油漆時,頭一個月僅掙了160美元。此後,他仔細研究了猶太人經商的「二八法則」,分析了自己的銷售圖表,發現他80%的收益卻來自20%的客戶,但是他過去卻對所有的客戶花費了同樣多的時間——這就是他過去失敗的主要原因。於是,他要求把他最不活躍的36個客戶重新分派給其他銷售人員,而自己則把精力集中到最有希望的客戶上。不久,他一個月就賺到了1000美元。穆爾學會了猶太人經商的二八法則,連續九年從不放棄這一法則,這使他最終成為凱利—穆爾油漆公司的董事長。
不僅猶太人是這樣,許多世界著名的大公司也非常注重二八法則。比如,通用電氣公司永遠把獎勵放在第一,它的薪金和獎勵制度使員工們工作得更快、也更出色,但只獎勵那些完成了高難度工作指標的員工。摩托羅拉公司認為,在100名員工中,前面25名是好的,後面25名差一些,應該做好兩頭人的工作。對於後25人,要給他們提供發展的機會;對於表現好的,要設法保持他們的激情。諾基亞公司也信奉二八法則,為最優秀的20%的員工設計出一條梯

❷ 馬克思君主在任何時候都不得不服從經濟條件,出處

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指出:「君主們在任何時候都不得不服從經濟條件,並且從來不能向經濟條件發號施令,無論是政治的立法或者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記載經濟的關系的要求而已」。

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一書實際上隱喻一個十分重要的新觀點,一切重新建構抽象的哲學邏輯體系並以哲學來投射現實的企圖,都是註定要失敗的。馬克思有自己的新哲學。

從廣義上說,它首先是一種科學的方法論,這種方法論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形而上學,離開了歷史的現實的具體科學研究,哲學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視域中就不再具有科學意義上的合法性。

在當時,這種現實的研究主要表現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經濟學實證批判,以及對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的分階段具體的現實的歷史反思。



(2)克服經濟學的哲學貧困擴展閱讀:

哲學進一步表現為一種對一定歷史條件下人類生存情境的理性把握,這就是狹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的歷史現象學。而後者,只是在1857-1858年馬克思的經濟學哲學研究中才得以完成的。

在《哲學的貧困》一書中,馬克思才剛剛開始將他在經濟學研究成果中新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再一次運用於政治經濟學本身的科學建構之中。當然,這還是一種初步的理論接合。

馬克思由於有正確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指導,在許多問題上也已經超出了李嘉圖。李嘉圖(古典經濟學)是在肯定的立場上,以價值規律來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運行的機制。

而普魯東一類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則想以所謂「真正實現」價值來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的一切問題,重建社會的平等。

❸ 哲學的貧困的觀點批判

可以從《馬克思致安年柯夫信》中初步了解了普魯東的《貧困的哲學》發表前後馬克思的一些基本想法。顯而易見,那還是馬克思粗粗瀏覽該書後的一些直觀認識。不久之後,馬克思寫作並公開出版了全面批判普魯東《貧困的哲學》一書的論著——《哲學的貧困》。對於馬克思這部論著的理論定位,並不是一件十分輕而易舉的事。恩格斯在1847年3月9日寫給馬克思的一封信中這樣說道:如果《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出版會妨礙《哲學的貧困》一書的出版,那就把《德意志意識形態》「扔掉算了」,因為出版《哲學的貧困》一書要「重要得多」。(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92頁。)
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一書實際上隱喻一個十分重要的新觀點,一切重新建構抽象的哲學邏輯體系並以哲學來投射現實的企圖,都是註定要失敗的。馬克思有自己的新哲學,從廣義上說,它首先是一種科學的方法論,這種方法論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形而上學,離開了歷史的現實的具體科學研究,哲學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視域中就不再具有科學意義上的合法性。在當時,這種現實的研究主要表現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經濟學實證批判,以及對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的分階段具體的現實的歷史反思。哲學,首先是這一科學研究的方法論指南,這就是廣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與歷史辯證法。其次,哲學進一步表現為一種對一定歷史條件下人類生存情境的理性把握,這就是狹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的歷史現象學。而後者,只是在1857-1858年馬克思的經濟學哲學研究中才得以完成的。在《哲學的貧困》一書中,馬克思才剛剛開始將他在經濟學研究成果中新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再一次運用於政治經濟學本身的科學建構之中。當然,這還是一種初步的理論接合。
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是用法文寫作的,以便直接對法國工人起作用,把他們從普魯東的錯誤影響下解放出來。這本書一共兩章八節。第一章是立足於馬克思正在撰寫修改的《政治與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的經濟學研究,而第二章是依據《德意志意識形態》特別是《致安年柯夫的信》的廣義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法。學界一般指認《哲學的貧困》是馬克思的第一部經濟學著作。如果從以經濟學為研究對象,這遠不是第一部,《1844年手稿》和《政治與政治經濟學批判》,是第一部公開發表的馬克思主義著作,第一部公開發表的經濟學著作。如果准確地講,這是一部哲學經濟學論著。這是他用廣義的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經濟學的結果。第一章「科學的發現」中的三節主要分析普魯東的價值理論,也是本書對經濟學本身的探討。總的說,這些討論在基本觀點和方法上是正確的,但由於馬克思此時還沒有真正解決政治經濟學的深層問題,從而也沒有形成馬克思主義對政治經濟學的總體邏輯。所以他的大量觀點還依託於古典經濟學,特別是李嘉圖的經濟學理論。馬克思自己的經濟學創立,是在十年之後的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完成的。
1846年,正是唯物史觀的進一步確立,以及馬克思對英國「以李嘉圖學說為依據的無產階級反對派」,即霍吉斯金、湯普遜、布雷和格雷等人論著的直接研究(《曼徹斯特筆記》),馬克思最終清除了普魯東的影響,從而實現了經濟學觀念的最初轉變。而在《哲學的貧困》一書中,馬克思對普魯東進行了徹底的清算。他通過經濟學和哲學兩個方面的努力,揭露了普魯東對資本主義批判的非科學性和小資產階級的反革命特徵。在這本書中,馬克思對普魯東價值論的經濟學批判與對普魯東的歷史觀方法論的批判是分別進行的。對資產階級自然主義歷史觀和形而上學方法論的批判與肯定李嘉圖的價值理論同步發生。
在這本書的第一章中,馬克思直接批評普魯東的價值理論。在上面的討論中,普魯東的經濟范疇往往是一種與神學式的假哲學混雜在一起的東西,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分工和這種分工所包括的交換等都是憑空掉下來的。」(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78頁。)普魯東根本不知道人類社會生活存在的歷史性特徵。比如「交換有它自己的歷史,它經歷各個不同的階段」。如在中世紀,交換的只是剩餘品;而後來,「一切產品,整個工業活動都處在商業范圍之內,當時一切生產完全取決於交換」;最後,才出現了「人們一向認為不能出讓的一切東西這時都成了交換和買賣的對象」的時期。(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79頁。)交換總是一定歷史時期中的特定的交換。這正是馬克思剛剛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雖然普魯東在討論經濟,也承認經濟的優先性,可是這種非歷史的觀點必然導致深層的唯心史觀。馬克思指出,這實際上也是所有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致命錯誤。
普魯東自稱他擁有哲學辯證法,可「普魯東先生的整個辯證法是什麼呢?就是用抽象的和矛盾的概念,如稀少和眾多、效用和意見、一個生產者和一個消費者(兩者都是自由意志的騎士)來代替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需要和供給」。(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87-88頁。)普魯東指出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矛盾是正確的。可他卻是從任意而錯誤的推論中得出的結論:在普魯東那裡,使用價值=眾多,交換價值=稀少,使用價值=供給,交換價值=需求。這一矛盾在由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中得到解決(構成與實現)。在馬克思看來,普魯東創造出來的所謂「構成價值」為中心的經濟學說和超社會主義理論,不過是對李嘉圖價值理論的一種烏托邦式的歪曲說明,而這將李嘉圖倒過來改造社會的方法已經由李嘉圖式的英國社會主義者所運用。
應該特別指出,此時的馬克思,已經不是一般地承認勞動價值論和肯定古典經濟學的科學性,並且在經濟學的大部分觀點上都已經轉變到李嘉圖的立場上來了。通過《布魯塞爾筆記》和《曼徹斯特筆記》時期的第二階段經濟學研究,馬克思已經研究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各種流派。更重要的是,馬克思已經直接肯定李嘉圖是19世紀「最傑出的經濟學家」。(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56頁。)因為他「已經科學地闡明作為現代社會即資產階級社會的理論」。(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89頁。)這種區分說明,馬克思此時的經濟學研究又明顯高於《德意志意識形態》時期。他已經從古典經濟學中區分出斯密與李嘉圖,並直接將李嘉圖視為古典經濟學理論科學的最高點。這才是歷史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批判性理論起點。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直接將李嘉圖與普魯東進行了對比研究:其一,「李嘉圖給我們指出資產階級生產的實際運動」,而普魯東卻離開現實,在頭腦中發明新公式。這個所謂新公式「只不過是李嘉圖已清楚表述了的現實運動的理論表現」。其二,「李嘉圖把現實社會當做出發點,給我們指出這個社會怎樣構成價值;而普魯東先生卻把構成價值當做出發點,用它來構成一個新的社會世界」。其三「在李嘉圖看來,勞動時間確定價值是交換價值的規律,而普魯東卻認為這是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綜合」。所以,實際上,「李嘉圖的價值論是對現代經濟生活的科學解釋;而普魯東先生的價值論卻是對李嘉圖理論的烏托邦式的解釋」。為什麼?因為,李嘉圖是從現實的經濟關系中得出他的理論公式,這個公式正是經濟生活的本質,李嘉圖以這個本質來透視資產階級社會經濟現象,如「地租、資本積累以及工資和利潤的關系等那些驟然看來好像是和這個公式抵觸的現象」。(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92-93頁。)而普魯東則完全憑任意的假設,再以一些孤立的經濟事實加以歪曲作為例證。可以說:李嘉圖是社會唯物主義,普魯東是唯心主義。
針對普魯東批評李嘉圖,特別是將帽子的生產費用與人的生活費用混為一談,馬克思說,這是「把人變成了帽子」,這不是因為李嘉圖觀點的「刻薄」,是由於事實本身就是刻薄的。馬克思在這里直接反對法國人本主義文學家對李嘉圖政治經濟學的攻擊。(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94頁。)當然,馬克思決不是在肯定李嘉圖所肯定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觀點,他是要說明,普魯東不僅歪曲了李嘉圖的經濟學中的科學表述,並且將資產階級的現實作為自己建立公平的基礎。因為李嘉圖正確的「公式」,只是「工人遭受現代奴役的公式」。以必要勞動時間確定價值的規律是一定歷史條件下資產階級社會的特定歷史規律。可笑的是,李嘉圖用勞動價值論正確糾正斯密的錯誤,反倒又被普魯東再次弄錯了。並且,他再把這種混亂的錯誤當成自己「平均主義地」改造社會的基礎。馬克思還指出,就是這種平均主義地應用李嘉圖的理論,也並不是普魯東的發明,因為在他之前,英國社會主義經濟學家湯普遜、霍吉斯金、艾德門茨和布雷等人都有過重要的論述。馬克思為此還對佈雷的《勞動的弊害及其消除方法》一書進行了大量引證。(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10-115頁。)也是在這里,他第一次從經濟學上批評了佈雷,因為布雷也不過是將資產階級的幻想變成了他想實現的理想。但是,「要想在不過是這個社會美化了的影子的基礎上來改造社會是絕對不可能的」。(註:馬克思:《哲學的貧困》,《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117頁。圖赫舍雷爾:《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形成與發展》,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11頁。)說到底,普魯東的「創造」至多是「以李嘉圖學說為依據的無產階級反對派」——「布雷計劃」的漫畫版。
在《哲學的貧困》中,馬克思在第一章中對普魯東的經濟學批判是正確的,但從理論深層來看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正像前東德經濟學家圖赫舍雷爾所說,「在經濟理論問題上,馬克思在這里很大程度上還是論據李嘉圖的,所以在許多個別問題上有著李嘉圖的正確的和錯誤的理論觀點。第一章的真正主題是交換價值。馬克思這里主要還就量的規定而論,對價值的質的分析還沒有提到日程上來(馬克思自己說,只是到了《政治經濟學批判》一書,普魯東主義才被連根鏟除了。在那裡,馬克思才真正解決了價值的質的分析,即勞動怎樣和怎樣的勞動形成價值,而且價值必然地要發展成為貨幣)。此時,馬克思還沒有論及價值與交換價值之間、交換價值與價格之間以及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嚴格區別。馬克思在這里還沒有搞清楚由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同它變相的表現形式,即資本主義的生產價格之間的差別,所以他還是不加批判地接受了李嘉圖的觀點。這里自然既有正確的內容也有錯誤的方面:這種錯誤開始於認為價值由生產費用或勞動時間的最低額決定,即馬克思接受的「勞動價值」或「勞動的自然價格」這兩個名詞,並在許多個別問題上直至李嘉圖的貨幣數量論,李嘉圖的地租理論以及一般利潤率上也都存在錯誤。
當然,馬克思由於有正確的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指導,在許多問題上也已經超出了李嘉圖。李嘉圖(古典經濟學)是在肯定的立場上,以價值規律來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運行的機制;而普魯東一類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則想以所謂「真正實現」價值來消除資本主義社會產生的一切問題,重建社會的平等。馬克思則在科學地證明:價值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它只是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生歷史關聯,它正是以私人交換為基礎的社會關系的表現,價值只有通過交換才能實現,所以,在以個人交換、勞動價值轉化為商品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不徹底改變生產方式本身,就根本無法根除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病。同時,馬克思第一次較完整地揭示了價值規律在私有制條件下的實現問題。當然,在這個時候,雖然馬克思已經開始肯定和維護勞動價值論,可他恰恰沒有歷史地說明價值本身的歷史的形成和變形。也還沒有全面證明自己的政治經濟學科學理論。這個艱巨的理論任務還要等到1857年以後,同時,如果談到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運用,《德意志意識形態》只是宏觀分析,《哲學的貧困》與《資本與雇勞動》中只是將此運用於經濟學的「個別范疇的分析」,後來才完成了政治經濟學的微觀認證。(註:巴加圖利亞、維戈茨基:《馬克思的經濟學遺產》,貴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2-224頁。)

❹ 《經濟學的哲學》中一些經典語錄

or have lived, in the shadow of death bring a me

❺ 什麼是西方經濟學的貧困理論

古典復政治經濟經濟學制派亞當*斯密李嘉圖讓*薩伊人口經濟學派馬爾薩斯庸俗經濟學約翰*穆勒奧地利學派傑文斯拉瓦拉斯門格爾凱恩斯主義凱恩斯現代凱恩斯主義(包括新古典綜合派、後凱恩斯主義、新劍橋學派)薩繆爾森托賓瓊*羅賓遜貨幣主義弗里德曼費雪新制度學派加爾布雷斯新自由主義(包括哈耶克的新自由主義和聯邦德國的新自由主義)合理預期學派供給學派里根時期瑞典學派熊皮特創新理論發展經濟學相關理論如劉易斯「二元經濟模型」、大推進理論、中心-外圍理論、

❻ 《哲學的貧困》最新txt全集下載

你好,我是大魚兒吐泡泡1,用網路網盤分享給你,點開就可以保存,鏈接永久有版效^_^鏈接權: https://pan..com/s/1lVKDDxDW-2hOtCjbI_Yspw 提取碼: vtge
如果有另外想要的資源或者鏈接失效,可以使用網路網盤推出的【收集文件】功能進行提問收集資源哦,無需轉存簡單快捷,功能鏈接:https://pan..com/disk/main#/transfer/list 微信小程序、網路網盤app、web端都已上線

❼ 為什麼說《哲學的貧困》為馬克思剩餘價值理論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資料私有制,使工業無產階級和工業資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凸顯內。一容些有識之士開始在資本主義社會這個大基礎背景下探索解放工人的索要。於是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理論思潮。蒲魯東思想就是其中之一,蒲魯東代表小資產階級反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大資產階級,力圖為工業無產階級找到實現他們權利平等的理論工具。然而蒲魯東的理論卻唯心了,缺乏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的現實基礎,使他的理論不能成為科學。
而馬克思立足於資本主義現實的生產關系,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創立了唯物史觀。《哲學的貧困》這部著作就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第一次公開闡發,是馬克思揭露蒲魯東的唯心史觀和蒲魯東不現實的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偉大勝利,為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奠定了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創立的標志至少是重要標志。

❽ 哲學的貧困 讀後感

《哲學的貧困》讀後感

《哲學的貧困》是馬克思針對蒲魯東的《貧困的哲學》一書而寫成的一部論論戰性著作,以法文寫成於1847年上半年,並於同年7月在布魯塞爾和巴黎出版。‍
在此之前,即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馬克思和恩格斯合寫了《德意志意識形態》,在該著中,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全面闡述他們的新世界觀及其與德國哲學傳統的劃界,但當時出於種種原因未能發表。馬克思為批判蒲魯東而發表《哲學的貧困》,它提供了一個機會,使馬克思主義學說以精練的表述首次問世。
如果說《德意志意識形態》著力於批判整個德國思想的思辨傳統、並深入思考馬克思、恩格斯自己的新世界觀即歷史唯物主義的本體論境域,那麼,在《哲學的貧困》一書中,馬克思的重點就是,用已經形成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原理闡明資本主義的本質來歷,以及社會主義運動的現實歷史根據和正確方向。該書的敘述固然始終針對著蒲魯東原書的一系列說法而展開,但是,由於蒲魯東所依賴的哲學基礎是黑格爾式的形而上學,這就使得馬克思在這部著作中必須以針對黑格爾主義的具有原則高度的批判來闡發歷史唯物主義境域。因此,該著在馬克思主義學說史上具有經典的重要性。
該著分為兩個部分,即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的討論針對蒲魯東為「工資平等」的社會主義所作的經濟學論證,揭示這種論證尚未達到李嘉圖經濟學理論的水準。第二章批判蒲魯東經濟學理論的哲學基礎,在展開這一批判的同時,精闢地闡發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以及研究人類經濟想像的歷史科學方向。
由於第二章中最重要的思想內容表述在該章的第1、2節中, 我們在此就選錄這兩節。
蒲魯東以實現「工資平等」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方案,是從西方近代哲學的抽象理智主義中產生的。他用對經濟范疇的邏輯聯系的說明來代替對形成資本的歷史運動的把握,其結果是企圖通過「經濟學理性」來消除資本運動的壞的方面、保留其好的一面,以實現全體社會成員的勞動平等和工資平等,而這就是他所主張的社會主義。《哲學的貧困》就是對這種社會主義進行最徹底的哲學批判。
在馬克思看來,蒲魯東的錯誤根源於:(1)不理解資本關系起源於勞動力轉變為可用貨幣購得的商品這一在生活世界中的歷史運動,以及由於這一運動所必然導致的貨幣的資本化,(2)不理解貨幣資本化本身即是一種以「資本主義」來命名的現代人類的生存條件,這種生存條件的本質是抽象勞動對具體的感性活勞動的統治;通過這種統治,人類感性力量和感性財富的發展以勞動抽象化的方式來實現,因此,它並不是一個可以用經濟學理性所設計的方案來加以克服的偶然錯誤。
資本對現代人類的統治,是不可能在不消除抽象勞動的社會權力的情況下被克服掉的,這也就是說,資本是無法通過工資的平等化---即把抽象勞動的權力平均分配到每個社會成員身上---而被消滅的。事實上,只要勞動的抽象化及其積累作為一種脫離個人的一般社會力量繼續存在,價值規律就必定發生作用,並且,正是從價值規律的作用中,必然形成使剩餘價值規律得以發生作用的客觀條件,即不斷產生出積累起來的抽象勞動對於具體活勞動的統治權。所以,蒲魯東的「社會主義」實際上是幻想一個沒有資本家階級的資本社會。
馬克思在1846年年底讀到蒲魯東的《哲學的貧困》時,即決定對該書進行批判。當時他給俄國的帕.瓦。安年科夫寫了一封長信,信中闡述了對蒲魯東展開批判的要點,成為後來寫作《哲學的貧困》的基礎。
馬克思在該信中指出:「經濟范疇只是這些現實關系的抽象,它們僅僅在這些關系存在的時候才是真實的。......蒲魯東先生不把政治經濟學范疇看做實在的、暫時的、歷史的社會關系的抽象,而神秘地點到黑白,把實在的關系只看作這些抽象的體現。這些抽象本身竟是從世界開始存在時起就安睡在天父心懷中的公式。」
這段話表明,馬克思對蒲魯東的批判的根本之點,是抓住他的黑格爾主義出發點。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第二章一開始就這樣寫道「蒲魯東先生把我們轉移到我們親愛的祖國,使我們不由得又變成了德國人。如果說有一個英國人把人變成帽子,那麼,有一個德國人就把帽子變成了觀念。這個英國人就是李嘉圖......這個德國人就是黑格爾」。這就是說,英國經濟學使人成為經濟范疇,而德國哲學則把經濟范疇追溯到它們在神秘的絕對觀念的自我運動中的起源。這個幽默的比喻,直截要領地揭示了英國古典經濟學與德國古典哲學的共同前提,即以范疇的邏輯先在性遮蔽處在歷史運動的現實個人之創生和改變其原初的社會關系(即生產關系)的感性交往(即生產力)。
與黑格爾主義相反,歷史唯物主義的出發點正是在於取出這種對於人們的實踐生活的思辨遮蔽。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寫道:「經濟學家們都把分工、信用、貨幣等資產階級生產關系說成是固定的、不變的、永恆的范疇。......經濟學家們想我們揭示了生產怎樣在上述關系下進行,但是沒有說明這些關系是怎樣產生的,也就是說,沒有說明產生這些關系的歷史運動。......
經濟學家蒲魯東先生非常明白,人們是在一定的生產關系中製造呢絨、麻布和絲織品的。但是他不明白,這些一定的社會關系同麻布、亞麻等一樣,而是人們生產出來的。這些關系和生產力密切相聯。」
只有清除掉傳統哲學對現實個人之生產社會關系的歷史實踐所形成的思辨的遮蔽,才能從根本上確認歷史唯物主義所要導向的「歷史科學」的對象與任務。「歷史科學」與理智主義的經濟學不同,它不是從范疇層面上描述給定的生產關系,而是要描述產生生產關系的歷史運動,即,描述那些確實在客觀上限定著現實個人的生產關系本身,如何從現實個人的感性交往中必然地產生出來。馬克思說得很分明:「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展的歷史,而不管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的物質關系形成他們的一切關系的基礎。而這種物質關系不過是他們的物質的和個體的活動所藉以實現的必然形式罷了。」懂得這一點,即懂得歷史唯物主義。因此,《哲學的貧困》揭示了歷史唯物主義與近代依賴的諸種理智主義的社會科學之間的對立。歷史唯物主義所要指出的歷史必然性,不是關於各種范疇之間的關系的邏輯必然性,而是從現實個人的活動的歷史性質中產生出來的必然性。由此才能理解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意義。如果說今天的各種社會科學仍然主要地還是在對現存的事實世界進行范疇的把握中存在和發展的話,那麼,這些科學在其根基除就隱藏著危機,而這種危機,只有通過它們從根本上承認和理解自身前提的歷史性質,才能被克服掉。當然,對克服這種危機的普遍需要本身,還有待於歷史運動將其產生出來,但是,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歷史的演進必將帶來這一切。當歷史的條件成熟之時,真正的「歷史科學」就能夠生長出來。用馬克思在《哲學的貧困》中的化來說就是,這時候人們「就不再需要在自己的頭腦里找尋科學了;他們只要注意眼前發生的事情,並且把這些事情表達出來就行了。......一旦看到這一面,這個歷史運動產生並且充分自覺地參與歷史運動的科學就不再是空論,而是革命的科學了。」

❾ 哲學的貧困闡述了馬原的什麼理論問題

哲學的經濟學分析和經濟學的哲學概括,是馬克思理論研究中極其重要的內容,體現出豐富的方法論思想。認真清理和總結這些思想,無論對於我們建構當代中國經濟哲學還是分析現實經濟問題,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借鑒意義。
一、客觀性與主體性的統一
馬克思的經濟哲學既非單純經濟學也非純粹哲學,而是在融合兩者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新質科學。這種「新質」,就在於它打破了當時的一些哲學家和經濟學家考察經濟問題的方法:或者從主觀概念、理性原則出發剪裁、套用客觀經濟現實,否認後者是前者的基礎;或者停留和止步於客觀經濟現象的表層,否認作為主體的人的認識、實踐的能動創造性。前者是唯心主義的經濟哲學方法,後者是機械唯物主義的經濟哲學方法。
馬克思對唯心主義經濟哲學思想的批判,在他最初的經濟哲學研究成果《哲學的貧困》中就有著充分的體現。他批評蒲魯東從普遍理性出發建構經濟學的哲學體系,把經濟范疇視作「不依賴實際關系而自生」[1]的思想,不過是一種先驗的唯心主義的經濟哲學。而他關於經濟學要能夠真正揭示現實經濟生活的本質和規律,就必須跳出哲學的圈子研究經濟現象的思想,則蘊含著從經濟現實、物質生產出發的唯物主義經濟哲學思想。同時,對庸俗經濟學思想的反思,使馬克思意識到,經濟哲學要走出「在表面的聯系內兜圈子」,對「最粗淺的現象作出似是而非的解釋」的誤區,[2]就必須突破以往的理論,在面對現實的同時發揮主體能動性,沖破思想障礙,敢於進行理論創新。
集馬克思經濟哲學思想之大成的《資本論》,既與馬克思立足於資本主義經濟生活的現實,從現象分析中揭開資本主義社會結構、關系、運行機制乃至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的「謎底」有關,又與馬克思在充分吸取以往和當時的經濟學、哲學思維成果基礎上,善於走出哲學和經濟學各自的理論藩籬,在綜合兩者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不無聯系。正因如此,馬克思才最終實現了其哲學與經濟學成果——唯物史觀與剩餘價值論的有機 統一。
縱觀馬克思一生的經濟哲學研究,他不是躲進書齋給自己設定純抽象思辨的命題,在主觀玄想中構造體系,而是立足經濟現實,捕捉時代提出的重大問題;不囿於「現存」和既有的方法、結論,而是讓「思想的閃電」在劃破理論的迷霧中,揭示現實經濟生活的真諦。
今天,雖然時代的巨變使經濟哲學研究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與馬克思那個時代有了極大差異,但馬克思當年從客觀性與主體性相統一的角度研究經濟哲學的思路和方法,仍能為我們從事當代經濟哲學研究提供有益的啟迪。在此,不妨借用馬克思的一句名言:經濟哲學要想成為「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就必須「不僅從內部即就其內容來說,而且從外部即就其表現來說,都要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並相互作用」。[3]同時,要充分發揮主體特有的能動性,破除陳舊的傳統觀念,解放思想,敢於創新,與時俱進。

❿ 哲學的貧困的觀點

當1846年普魯東寫下《貧困的哲學》並自認為他第一個用哲學的觀點為經濟學提供了內在理論結構的同時,馬克思此時已經開始了對政治經濟學第二階段的研究,在創立歷史唯物主義的同時,馬克思在一個全新的角度上面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並進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建構過程。這是一個重要的理論過渡時期:一方面,馬克思徹底擺脫了人本主義哲學構架,在歷史唯物主義的現實方法中科學地面對歷史;另一方面,馬克思已經正確地理解了研究政治經濟學的科學前提,根本上轉變了他對古典經濟學的基本認知態度,但還沒有直接開始自己獨立的政治經濟學理論研究。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6年5月5日致信普魯東,邀請他參加國際社會主義的通訊組織,並請普魯東擔任該組織在巴黎的通訊工作。(註:《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第464-465頁。)可是,普魯東當月寫給馬克思的回信中,明確表示反對社會主義者用革命的手段來建立新的社會制度,他主張「通過經濟的組合把原先由於另一種經濟的組合而逸出社會的那些財富歸還給社會。換句話說,在政治經濟學中使財產的理論轉過來反對財產」。(註:普魯東:轉引自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中譯文序,第10頁。)當然,他是在承認現實社會的前提下,用穩火式的改良來醫治資本主義。同時,普魯東明確表示願意同馬克思進行不同觀點的討論。普魯東在給馬克思回信的時候,他的新著《貧困的哲學》已經要問世。正是在這本書中,普魯東自認為他用哲學真正拯救了政治經濟學,即既批判了政治經濟學的「保守主義」,又批評了社會主義的「激進主義」。他真是以神性的名義在拯救世界。
在讀普魯東原來寫下的《什麼是所有制》一書時,人們往往被作者那種大無畏的精神所打動。可在普魯東的這部新作中,人們看到的絕對是另一幅面孔。原來那個質朴的為無產階級請命的鬥士不見了,是一位打著上帝的旗號,與資產階級大講「調合」的漫畫式的「思想大師」。
在《貧困的哲學》一書中,普魯東的理論出發點不再從人出發的公正,而是與上帝等質的「無人身理性」。(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5頁。)普魯東後來從格律恩那多少也知道了一些黑格爾哲學。可是,這位遲到的學生與馬克思甚至整個德國的青年黑格爾派的先進方向不同,他不是從黑格爾絕對理念背後的神正論復歸於人,而是從現實走向神學。這是大前提上的背道而馳。所以,開篇之初,他就聲稱:「社會歷史無非是上帝觀念的一個長期的『確定』,一個人類命運的逐步啟示」。不過,與古代的那種認識不同,普魯東是通過「科學理性」來確認的神性,並將這種神學的假設作為他經濟學研究的前提。如果人的勞動是上帝創世的繼續,那麼,普魯東的理論就是在現實中「替天行道」。顯然,普魯東的這種理論前提足以說明他對當時歐洲哲學特別是對基督教文化之批判的寡聞。
如果說在《什麼是所有制》一書中,普魯東的理論基礎還是法哲學,兼有一些經過中介的政治經濟學觀點(主要是不準確的勞動價值論)。那麼,《貧困的哲學》倒真的是他第一次這般投入經濟學理論。普魯東對經濟學的理論定位也是有意思的。他明確說明,經濟學是一種新的哲學。這種口氣初一看有點像西斯蒙第,可意思卻是另樣的。「經濟科學依我來看是形而上學的客觀形式和實現」。誰研究勞動和交換的定律,誰就是真正的、專門的形而上學者。這是「一種富有邏輯性的科學或是一種富有具體性的形而上學,根本改變了過去哲學的各項基礎」。(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37頁。)這顯然是一筆糊塗帳。因為,如果在黑格爾那裡資產階級市民社會中經濟現實的本質和運動規律,實際上是絕對觀念的歷史實現的一個現代高點,可普魯東的頭腦就沒有那麼清楚了:「社會經濟的全部歷史都寫在哲學家的著作里」。(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178頁。)「在經濟學家看來,事實就是真理,唯一的理由是因為它就是事實,是有形的事實。在我們看來,情形正相反,事實決不是有形物,因為我們不知道有形物這幾個字是什麼意思,我們知道事實是無形觀念的有形表現。」(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142頁。)在費爾巴哈以後的這種極簡單而粗糙的顯性唯心主義文字,真是令人哭笑不得的。可這卻是普魯東用哲學來教訓貧困的經濟學家的法寶。遺憾的是,他並沒有真正學到黑格爾哲學的內在辯證法,只是學來一點外在的皮毛,即正反合(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矛盾調合三段式。
在第一章中,普魯東同時反對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他認為,現實資產階級社會中的勞動和交換已經自發地普遍地組織起來,政治經濟學給了這個組織的基本原理,並以人權維護這個社會的運轉;而社會主義則認為這個組織是產生出罪惡、壓迫和貧困的根源,因而它必然是「過渡性質的」。一是完全肯定,二是徹底推翻的否定。普魯東的立場是想說明,政治經濟學是建立在社會事實之上的「社會科學」,因為它說明了社會的現象和現象之間的關系,即規律。這應該是一種研究的前提,因為「如果沒有政治經濟學的深刻批判和不斷地發展,社會主義將是一籌莫展」。(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48頁。)「社會主義裡面沒有任何東西不是政治經濟學所有過的」。(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259頁。)比如,由政治經濟學揭示的勞動是價值的唯一來源理論。一切價值都由勞動產生的。社會主義的意義在於它看出了政治經濟學的非批判性,因此社會主義必然在反對政治經濟學。在經濟學中這就表現為資本生產力與勞動生產力二元對立。普魯東認為政治經濟學和社會主義都是極端和片面的,高明的他要第三個原則:即作為否定之否定出現的協調原則。(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50頁。)即承認政治經濟學的事實,但糾正它的錯誤,「使事實與權利協調起來」,從而得到「秩序」。(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61頁。)
第二章是普魯東用哲學對經濟學的「拯救性」討論。討論圍繞著政治經濟學中最重要的價值理論而展開。普魯東直接提出,「價值主要地是顯示出一種社會關系」,「甚至可以說只有通過社會性交換,再聯繫到它的天然狀態才能形成它的功用,才能體會到它的價值概念」。(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63頁。)價值分為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使用是交換的必要條件,去掉交換使用即等於零。普魯東發現這是一對客觀矛盾,並且,「二律背反是政治經濟學的主要性質」。(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70頁。)在普魯東眼裡,過去所有的經濟學家都是理論上的弱智,他們只能直觀地看到經濟學中的正題或者反題。這是由於經濟學家都不懂哲學。「價值的本質是絕對可以調和的」。(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73頁。)這又是黑格爾的矛盾之調合,正,反,合。這才出現了政治經濟學迄今為止的最高點:構成價值的發現。構成價值正實現和調合了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矛盾本質,供給與需求使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相接觸並且調和,這兩者在商業的構成中實現。在交換中,形成比例關系,進入這一構成與實現的要素就是價值,配合後的多餘部分是非價值。「價值是在生產者與生產者之間通過分工與交換兩種方式自然形成的社會之中,是構成財富的各種產品的比例性關系:人們把它叫做產品的價值,乃是一種公式,用貨幣記號來指出該產品在總財富里所佔的比例」。(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85頁。)構成價值是一個合題,功用與交換不可分形地結合在一起,這也是綜合價值或社會價值,即真正的價值。「價值是通過它在供1與求1之間的一種連續的搖擺現象而達到的一種絕對的經濟規律」。就這樣,普魯東自認為創造了政治經濟學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革命。
從第三章開始,一直到第七章,是普魯東所描述的經濟進化的五個時期。分工是經濟進化的第一個階段,這本身是經濟學的二律背反。第二個階段是機器,機器是分工的對立物。第三個階段是競爭,競爭是經濟的調節,並為價值構成所需要。普魯東在這里批評共產主義取消競爭,他認為問題不在消滅競爭,而是使競爭得到平衡和監督。第四時期是壟斷,「由於壟斷,人類才佔有了地球」。(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283頁。)第五個時期是警察或捐稅。第八章普魯東用了一個非常嚇人的標題:「人和上帝在矛盾律下的責任,或天命的解答」。他還在鼓吹:「社會的任務就在於不斷地解決它的二律背反」。(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327頁。)例如人的理性與無限的神性矛盾,勞動與資本的矛盾(社會發展中的二律背反)。「勞動,發明了工作方法和機器,因而無可限量地增加了它的力量,然後用競爭來鼓勵工業的天才,用資本的利潤和企業的特權來保證它的收獲,從而使階級社會的組織變得更為深刻,更是不可避免的」。普魯東說,「關於這一切,不應該指責任何人」。(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334頁。)他反對一切簡單的肯定,因為「社會經濟的一切都暫時的」;(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341頁。)也反對一切激進的否定(他反對西斯蒙第的開倒車),他期望「社會按照知識和經濟的進步逐步改善」。(註:普魯東:《貧困的哲學》,商務印書館,1961年版。第341頁。)普魯東自己,是這種矛盾不斷現實協調的根本。他自認為是法國的黑格爾。
馬克思的《哲學的貧困》一書發表之後,普魯東並沒有公開答辯。但他在自己的一份手稿邊頁上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實際上,馬克思悔恨我的觀點處處與他相一致,而我卻先於他提出來了……馬克思實則是忌妒」。(註:轉引自傑克遜:《馬克思、普魯東和歐洲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研究參考資料》1985年第3期,第25頁。)這真是令人目瞪口呆的看法。下面就看一下馬克思究竟是不是與普魯東「處處一樣」。

閱讀全文

與克服經濟學的哲學貧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