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越南的經濟作物主要有哪些
越南的氣候、雨量和土壤適宜於多種經濟作物生長。越南的經濟作物種類繁多,短期作物有花生、大豆、甘蔗、煙葉、薴麻、棉花、蒲草等;多年生作物有茶葉、橡膠、咖啡等。
越南茶葉產區分布在黃連山、河宣、北太、山羅和永福省,中部的廣南-峴港和富慶省,西原和嘉萊-昆嵩和同林省。1983年,全國茶葉面積近5萬公頃,按規劃將擴大到15-20萬公頃。1991年茶葉產量達3.09萬噸。
分布於越南南部東區各省,尤以同奈、小河兩省橡膠面積最大,其次是西寧、多樂、嘉萊-昆嵩、賓士天省。1975年,越南政府接管了崐法國人在同奈省留下的12個橡膠園,並成立了同奈橡膠公司。現越南橡膠總局下屬17個橡膠公司,126個農場,職工15.2萬人,橡膠總面積17.2萬公頃。1991年產膠5.2萬噸。
咖啡是越南重點經濟作物之一,是主要的出口商品,主產於越南中部西原地區。位於西原中心的多樂省咖啡種植面積佔全國的一半,咖啡出口金額佔全國咖啡出口金額的60%;其次為北方的義靜省。近年來越南與經互會成員國合作開發的咖啡園面積不斷擴大,1991年產量為4.52萬噸。
全國有名的煙葉產區是北方的諒山、高平兩地,其面積佔山區各省煙葉總面積的89.2%。南方順海省的福山,同奈省的方泰,胡志明市的守德、古芝,西寧省的鵝油和安江、同塔等地建有煙葉專產區,面積1萬多公頃。1990年計劃擴大到8萬公頃。
此外,義靜、清化、河北、西寧等省盛產花生,近年來種植面積和產量均有提高,全國各省市都有花生提供出口。紅河、藍江、珠江、小河、同奈等江河流域一帶及中部南面沿海一帶盛產甘蔗,1991年全國甘蔗產量540萬噸。
㈡ 越南的經濟發展優勢是什麼
自從1986年推行革新開放政策以來,越南一直被視為外國投資者的「福地」,中國台灣、新加坡、韓國、泰國、馬來西亞、美國和歐洲的資本紛至沓來,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投資熱潮。外國投資者為何如此青睞越南?可從如下三個方面看:
首先,自然資源豐富。越南全國土地的1/3為可耕地,適合發展農業生產和出口型農業;越南的熱帶雨林資源也非常豐富,植被覆蓋率達43.8%;越南礦產資源豐富,至今已發現的有90種以上的礦場有2000多個,其中有120種礦場30種礦產已經設計開采,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煤炭,以及各金屬和非金屬產品。越南的海岸線很長,水產潛能豐富多樣。
其次,人力資源豐富而廉價。越南全國人口(2006年)8410萬,城市人口佔26.2%、農村人口佔73.8%,其中2/3是戰後(1975年之後)出生。上世紀80-90年代,大部分體力勞動工人的月工資只有30-50美元,最近幾年,越南政府一再提高工人的最低工資,但仍在60-100美元左右,是東南亞地區最廉價的勞工。由於越南政府一直重視普及中小學教育,因此,越南勞工雖然是東南亞地區最廉價的,但其文化素質和技術素質卻比較高。
再次,政治法律環境穩定而良好。越南實行共產黨領導的一黨制度,黨內有民主的傳統與風氣,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樹立了崇高的威信,政權的合法性基礎十分牢固,雖然西方一些勢力也企圖在越南推行「橙色革命」,但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擁護。越南的黨和政府還十分注重完善法律制度,強調依法治國,越南共產黨十大通過的新黨章強調要正確處理好黨的領導與法律以及與人民民主的關系,「更新黨的領導方式,其中要集中更新黨對國家的領導方式。領導方式要體制化,要具體化成憲法、法律。」「黨在憲法、法律的框架范圍內活動」。「尊重和發揮人民的當家作主權並接受人民的監察」。越南黨和政府在革新的過程中尤其注重法制建設,從1946年建國以來越南國會一共通過了77項法律,其中有一半以上是1986-2007年新頒布的,另外有20多項是經過多次修訂的法律。例如,《外國投資法》曾經經歷過1987年、1990年、1993年、1996年和2000年一共5次修改和補充,建立了完善的法律體系。針對近年來日益猖獗的官員貪污腐敗問題,越南黨和政府加大了打擊和防範的力度。據統計,2001-2006年,越南共產黨以譴責、警告、開除、革職、送交法庭審判等形式處分4萬多名黨員,被懲治的黨員中,有118名是在政治局或書記處管理的領導機構擔任過重要工作的領導幹部,級別包括中央書記處副書記、人民委員會主席、省委書記、部長、副部長等,其中有13名是中央委員,19名是部長或副部長,26名是市委、省委書記或副書記。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上述越南投資環境中的有利因素在一定條件下也會發生變化,有可能從有利因素轉化為不利因素。例如,正因為越南投資環境好,因此吸引大量外資進入,從而形成比較激烈的競爭局面。如前文所述,進入越南的外資已經多達80個國家和地區,居前10位的外國投資國(地區)包括中國台灣、新加坡、日本、韓國、中國香港、英屬維爾京群島、法國、荷蘭、馬來西亞和泰國。這些外國投資者在越南投資設廠的時間都比較長,已形成了較完善的生產與銷售網路,在競爭中占據了有利的位置,如在早期以十分低廉的價格租借了大面積的廠房用地,與越南當地政府建立了良好的關系,熟悉越南當地的民情風俗等。
基礎設施嚴重滯後也是一個必須注意的問題。筆者與同去考察越南的學者都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即越南政府的國民收入分配政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藏富於民」,老百姓比較富裕,私人房屋都很漂亮,而政府每年的預算都是入不敷出,財政赤字約佔GDP的5%左右,政府沒有財力從事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例如,地處胡志明市周邊平陽省的工業區,交通道路都比較差,當地投資的台商說,搞修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一般由廠商集資出一半,當地政府出一半的錢。此外,越南的地理位置與條件也造成了南北交通的不便,越南的國土從北到南長達1600多公里,像拉長的拉丁字母S。南北兩頭寬,中間窄,加上越南的地形是西高東低,決定了其河流大多是從西到東的流向,因此,給南北陸路交通的建設帶來了許多障礙。迄今為止,越南還沒有一條高速公路,鐵路還是當年法國殖民時代修建的窄軌鐵路,速度很慢。此外,越南的電力短缺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各大中等城市停電的現象普遍,許多鄉村還沒有通路、通電。另外,軟環境中還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如各級政府中的官僚主義作風,貪污腐敗等現象。
目前在越南投資,還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根據越南的國家發展戰略來確定企業投資的重點與方向。
越南今後10多年的發展戰略重點,是加快工業化與現代化的步伐,尤其是要「鼓勵發展競爭性優勢高、出口產品多、吸收眾多勞動力的高科技工業、製造業、軟體業及其他補助工業;發展開放經濟區及經濟特區;鼓勵並為其創造順利條件讓所有經濟成份參與發展的日用產品及出口產品;按照現代化方向生產重要的生產資料;優先吸引經濟集團及跨國公司的投資;盡快吸引國內、國外資金投資煉油、石油化工、冶煉、機械製造、化肥、建築材料、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項目。」據越南政府公布的2006-2010年的5年發展計劃,如下5個領域將是鼓勵投資的重點:一是電子工業及高科技投資項目。擬在河內建設一家生產電子醫療設備的工廠,歡迎外商在和樂高科技工業區、胡志明市高科技工業區投資信息、生物化學、新材料、微電子、自動化、光學工藝等領域。二是煉油和化學項目。擬在清化省儀山縣興建一家年產700萬噸石油產品的煉油廠,在頭頓、清化等地興建石油化工企業。三是電力工業,擬招商引資興建5家火力發電廠和1家變壓器生產廠;四是製造業,包括招商引資建設汽車發動機及零件生產廠、造船廠、拖拉機廠等。五是基礎設施建設,主要項目包括:興建一條從邊和省到頭頓省全長78公里的鐵路,從同奈省到胡志明市全長49公里的鐵路,胡志明市到同奈和巴地—頭頓省的全長176公里、4-6車道的高速公路,從胡志明市到芹苴市的全長176公里、4-6車道的高速公路。
第二,根據越南各地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來確定企業投資的地點與位置。
2004年8月13日,越南政府頒布了有關成立及發展3個重點經濟區的決定,按照這個決定,越南將全國分為3個重點經濟區,旨在發揮各個地方的潛能、地理位置優勢、資源優勢等,以加快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速度。
北部重點經濟區。包括河內市、海防市、廣寧省、海陽省、興安省、河西省、永福省、北寧省等8個省及直轄市。該經濟區重點發展的領域包括:高科技行業、高質量服務業,如軟體工業,信息設備、自動化及科技研究成果產品,生產自動化設備、機器人、新材料、高質鋼鐵,造船業、機械製造業等。
中部重點經濟區。包括峴港市、承天-順化省、廣南省、廣義省、平定省等5省市。其中,峴港是越南最大的港口之一。該區的發展重點是要以港口為中心,帶動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將加快廣南省朱萊經濟開發區、廣義省容橘經濟區及真梅菱經濟貿易發展區的建設速度,規劃建設平定省仁會經濟區,使之至2010年逐步發展成為該地區的核心。同時大力推動峴港市、順化市、歸仁市在貿易中心、服務業及國際貿易方面所起的作用,讓該地區成為中部和西原地區的貿易、服務、旅遊中心。
南部重點經濟區。包括胡志明市、平陽省、頭頓—巴地省、同奈省、西寧省、平福省、隆安省及前江省等8個省市,旨在將該地區建設成為經濟活躍、增長迅速而穩固的區域,在全國工業化、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居領先地位,領先融入國際經濟,成為帶動東南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發動機。根據這個目標,將在胡志明市西北部建立綜合經濟區,包括隆安省、西寧省及胡志明市;在平陽省將發展高質量的培訓中心和醫療中心;在頭頓—巴地省發展高水平的職業培訓中心;興建胡志明市到頭頓、中梁及西寧的調整公路;興建龍城機場。
第三,關注勞資關系。早期,越南的勞工、資本家和政府三者之間的關系中,政府和資本家的關系可能要緊密一些,如果出現勞資糾紛,政府一般都會傾向於資方。近幾年,越南政府先後修改了《工會法》和《勞動法》,賦予了各級工會較多的權力。一般發生勞資糾紛,工會都會站在工人一邊,如果獲得工會批準的罷工,廠方還必須發給工人在罷工期間的工資。有一位曾經在中國大陸工作過的台商管理人員將中越兩國的工人進行比較,認為越南工人雖然工資低廉,但技術素質遠不如中國工人,中國工人很容易訓練成為熟練工人,越南勞工訓練的難度則大得多。原因在於,越南農村土地很多,農民的生活環境與條件都比較優越,大部分農民都把進工廠做工當作是農閑時的一種調節和增加收入的一種補充,因此,他們並不太看重在工廠的工作,滿意就干,不滿意就走,因為回家種田對越南工人來說也是個不壞的選擇。而中國大陸的工人不同,他們往往是無地或是缺地的農民,進城打工是他們唯一的謀生手段,因此,他們往往很看重這份工作,不會隨意辭職。
另外,我們也必須辯證地看待越南豐富的人力資源。近年來,越南勞工到海外打工的人數激增,據越南當局的統計,目前約有50萬越南人在全球40個國家和地區工作,主要在台灣、韓國、馬來西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每年匯回國內的資金達15億美元。勞務出口是越南解決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的一個戰略方針,今後還有繼續增長的趨勢。越南投資設廠的一些老闆也擔心,越南今後幾年會發生勞工荒,熟練工和技術工人一直都是供不應求的。據筆者觀察,到越南投資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服裝、電子、家用電器等,在最近幾年內可能還有一些競爭優勢,但優勢不會長期存在。
㈢ 關於越南的經濟政治文化求大神幫助
政治:原來為社會主義國家,現在國家正被軍閥控制,前總理他信流亡。 經濟:越南系發展中國家。經濟以農業為主。礦產資源豐富,種類多樣,主要有煤、鐵、鈦、錳、鉻、鋁、錫、磷等。其中煤、鐵、鋁儲量較大。森林、水利和近海漁業資源豐富。盛產稻米、熱帶經濟作物和熱帶水果。有6845種海洋生物,其中魚類2000種,蟹300種,貝類300種,蝦類75種。森林面積約1000萬公頃。越南是傳統農業國。農業人口約占總人口的80%,農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0%以上。耕地及林地佔總面積的60%。糧食作物包括稻米、玉米、馬鈴薯、番薯和木薯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水果、咖啡、橡膠、腰果、茶葉、花生、蠶絲等。主要工業部門有煤炭、電力、冶金、紡織等。越南自九十年代初才真正經營旅遊業,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旅遊景點有位於河內市的還劍湖、胡志明陵墓、文廟、巴亭廣場、位於胡志明市的統一宮、芽龍港口、蓮潭公園、古芝地道和位於廣寧省的下龍灣等。越和世界上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系。近年經濟持續以較快速度增 傳統節日與民俗:越南民族傳統節日與中國相同,主要有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等,其中春節為最盛大的節日。越南民風淳樸,人民文明禮貌。見面時習慣打招呼問好,或點頭致意,或行握手禮,或按法式禮節相互擁抱,多以兄弟姐妹相稱。越南受漢文化影響頗深,多信奉佛教。佛教自東漢末年傳入越南,十世紀後,佛教被尊為國教。目前全國佛教徒約2000萬人。此外,天主教傳入越南已有400多年,目前有信徒約300多萬,南方居多。越南人供奉祖先,普遍迷信城隍、財神。一般百姓家裡都設有供桌、香案,逢年過節在家中進行祭拜。服飾穿著簡單,正式場合男士著西裝,女士著民族式「長衫」(類似旗袍)和長褲。飲食習慣與我國廣東、廣西和雲南一些民族相似。吃飯用筷子,喜吃清淡、冷酸辣食物。越南人忌諱三人合影,不能用一根火柴或打火機連續給三個人點煙,認為不吉利。不願讓人摸頭頂,席地而坐時不能把腳對著人。 越南在中國主要投資在紡織業和食品(大米)居多,沒有什麼大的企業在中國
㈣ 越南地理的經濟中心 ---- 胡志明市
胡志明市舊稱西貢市,是越南的個中央直轄市之一、亦是越南的經濟中心、全國最大的港口和交通樞紐。位於湄公河三角洲的東北側、由同奈河、西貢河和威古河形成的一個三角洲上,居西貢河右岸,南臨南中國海,西、北兩面分別同隆安省、西寧省接界,東面是小河、同奈兩省。東南距海口80公里。根據越南國會1976年7月2日的決定,胡志明市包括解放前的西貢市、嘉定省,以及平陽。厚義兩省的一部分。全市西北至東南長102公里,東西寬75公里,面積2390.2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140.3平方公里,人口414萬(1992年)。目前市區有12個郡,郊區有6個縣。
胡志明市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為攝氏27度,各月之間溫差不超過5度,年日照2500小時至2700小時,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平均濕度為75%~78%,全年幾乎沒有台風。
胡志明市法國殖民統治時期為南圻首府,1955年後為越南偽政權「首都」。社會經濟發展受西方影響,商業發達,曾有「東方巴黎」之稱。胡志明市沒有獨特的名勝古跡,但法式建築較多,如飯店,教堂等。這些法式建築具有濃厚的法蘭西文化風格和很高的觀賞價值。
胡志明市是越南南方的重要交通樞紐,有越南最大的內河港口和國際航空港。優良的商業吞吐港西貢港,年吞吐量可達450-550萬噸。鐵路可通往河內及其他大、中城市,公路可通往全國各地,經公路或水路可通往柬埔寨和寮國。有良好的國際航空港,可通往曼谷、吉隆坡、馬尼拉。
胡志明市是越南最大的工業基地。主要有紡織、化學、造船、機械製造、碾米、釀酒、製糖等工廠企業,工業產值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30%以上。
胡志明市是越南最大的城市和工業中心。工業主要有碾米、製糖、釀酒、編織、卷煙、化學、造船和機械修配等;郊區為稻米主要產地;越南南方交通運輸中心,水陸交通十分便利。
胡志明市是最多遊客到的越南城市,這里沒有太多的新建築物或新馬路,整個市容均予人又老又舊的感覺,可能這份古老的風情就是胡志明市的特色所在吧。十八世紀的胡志明市,在法國人用心的經營下,不但生活習慣深受影響,市容更是十足的法國味,許多美麗的法國殖民建築也成了觀光客流連的地方。
夜遊胡志明市也是一個很好的節目,最好是坐在越南流行的腳踏三輪車上。漫長夜市,可看見在湄公河畔的喧鬧和擁擠。
㈤ 越南經濟發展的優勢
2008年以來,越南通脹率節節升高、股票市值急速下跌、越南盾大幅貶值、勞工罷工事件頻繁發生,一些報刊把當前越南經濟出現的問題與11年前席捲整個亞洲的金融危機相提並論,國際投資風險評級機構(標准普爾、穆迪、惠譽)先後發布公告,下調對越南經濟前景的預測。同時,也有許多學者預測,越南的經濟正在加速發展,將迅速成長為一個新興工業國家。筆者基於近期前往越南的實地考察,得出結論:越南目前正處在工業化的初級階段,從各方面的情況看,其經濟起飛具備了天時、地利與人和三方面的有利條件,是東南亞地區最活躍、最具競爭力的一顆經濟增長之星。然而,在經濟快速起飛的同時,越南在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諸多矛盾也日益尖銳,因此,她正面臨著政治經濟體製革新的攻關階段。換言之,越南經濟社會的發展遇到了瓶頸,能否突破這個瓶頸,2008年和2009年可能是關鍵年頭。
一、越南經濟發展軌跡
第一個時期:醫治戰爭創傷與恢復經濟(1975-1985年)
經過20多年的戰爭,越南終於在1975年實現了南北方的統一。統一之後的越南千瘡百孔,經濟面臨崩潰。由於戰爭的破壞,加上僵化的經濟管理模式和官僚主義,越南全國陷入嚴重的經濟社會危機,人民生活非常困難,生活必需品必須由國家定量分配,日用品奇缺,通貨膨脹率高達3位數,1976年為128%,1981年為313%。
上個世紀80年代初開始,越南的黨和政府開始嘗試一些改革,尤其是在農業方面,鼓勵合作社和社員開荒復墾,試行產品承包,有效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出現了復甦;工業方面,政府試行了一些初步的改革,包括下放經營自主權,實行承包工資、計件工資等多種工資方式以調動工人的生產積極性;在流通領域也進行了初步的改革,如取消票證制等。
第二個時期:革新開放與建立社會主義定向市場經濟(1986-1995年)
越南經濟真正進入高速增長與發展,始於1986年實行革新與開放。其革新與開放也是首先從農業方面開始的。農業革新的核心,是把土地還給農民,使農民對土地與收成完全擁有自主權,從而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工業方面則是強調市場因素,改變過分強調發展重工業的戰略,引進外資,鼓勵發展以出口為導向的製造業。通過幾年的努力,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越南已初步擺脫經濟危機,國家的經濟社會狀況得到明顯改善,通貨膨脹率在1990年下降至67.4%,糧食連年增產,從1989年開始每年出口大米100-150萬噸(1988年還要進口大米45萬噸),到1999年,越南出口大米的數量增加至400多萬噸,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泰國。
革新戰略充分解放了越南的生產力,1991—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增長8.2%,其中工業增長13.3%、農業增長4.5%、出口增長20%、通貨膨脹率從1991年的67.1%降至1995年12.7%,每年創造100多萬個就業機會。
第三個時期:國家工業化與現代化時期(1996年至今)
1996年6月28日至7月1日,越南舉行八大,總結了實施革新路線的10年,提出推進國家工業化、現代化的路線。1996-2000年,越南雖然受到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但仍取得了7%的年均經濟增長率。2001-2005年,越南經濟進入快速增長的階段,年均增長達到8%。尤其是在2006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擴大了越南經濟的開放程度,使越南加速融入世界經濟。社會持續發展、貧困率下降、出口迅速增長,經濟結構開始發生較大的變化:工業和服務業的比重逐步上升、農業的比重逐步下降,越南已開始從一個農業國向工業化和現代化國家過渡。
2004年8月17日,越南政府頒布「穩固發展戰略定向」的21號決定。決定宣稱,到2020年,越南將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國家,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要求工業產值每年增長達到13%以上,到2020年,越南的經濟結構將發生根本的變化,農林漁業產值僅佔13%左右,工業、服務業的比重將分別上升至45%和42%。
越南目前正在實施新的五年計劃(2006-2010年),按照規劃,該時期的年均經濟增長率達到8%以上,2010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將是2000年的2.1倍,達到約940-980億美元,人均國民收入為1050-1100美元。
二、越南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
筆者在2008年初發表的一篇分析東南亞地區形勢的文章中,對越南經濟發展的前景持比較樂觀的態度,稱「越南是這個地區經濟增長的明星」。」國際經濟學者和觀察家普遍看好越南經濟,認為越南是一個正在崛起的亞洲新興工業國家。越南的經濟增長率已經連續幾年保持在8%左右的高水平,是東南亞地區增長最快的一個國家。此外,加入WTO的效應將會進一步凸顯,越南與世界經濟的聯系會進一步密切,尤其是加強與中國的經濟聯系,使越南受益匪淺。2008年1月24日,越南計劃和投資部在河內舉行了外資工作會議,據會議透露,1987-2007年,越南在過去20年一共吸收了9500個外國投資項目,外國投資總額達980億美元,它們來自全球8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68%來自亞洲、16.2%來自歐盟、11%來自美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越南在吸引外資方面的優勢更加凸顯,據統計,在2007年,一共有203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進入越南,比上一年增長69.2%。外國投資對轉變經濟和生產結構,促進越南向工業化和現代化邁進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同時,促進了越南與世界經濟的聯系,為越南進一步融入世界經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一些外國觀察家認為,近年來,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大幅度提升,環境和自然資源等瓶頸也日益突出,許多原本在中國投資的外國企業將眼光轉向越南,中國本身的資本也開始加快在越南的投資步伐。可以預見,今後幾年,隨著越南投資環境的進一步改善,將會有更多的外資進入越南。在大量外資的帶動下,越南經濟已經步入快車道,越南有可能取代中國,成為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主要加工基地,換言之,越南將成為另一個世界工廠。
近期,地區與世界經濟形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受到美國經濟衰退和世界經濟形勢不確定等因素的影響,越南宏觀經濟形勢也出現了一些值得擔憂的現象,不能不引起警惕。鑒於新的情況,越南政府已經調低了2008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從原來的8.5-9%降至7%,
一是高通脹現象。一些學者指出,亞洲國家當前面臨的最大風險可能不是美國的次貸危機的沖擊,而是高通貨膨脹的影響,越南的情況恰恰如此。最近幾個月來,越南的通貨膨脹有如脫韁的野馬,直線上升,2007年底全國的消費品價格指數達到約14%,2008年2月升至15.7%,5月份升至25%,6月份可能達到27%。國外有機構預測,2008年全年將達到或者超過20%。尤其是食品和糧食價格上漲幅度最快,中下層人民生活受到較嚴重的影響。高通脹考驗著越南政府,一些地方開始出現社會不穩定的跡象:罷工事件在增加,人民對政府的不滿情緒也在積累。為了保證越南經濟與社會的穩定發展,越南政府最近出台了一個緊急方案,包括8個方面的措施:採取各種措施鼓勵農民增加農業生產;限制糧食出口;提高利率,緊縮銀根,暫時停止一些不重要的投資項目,為那些直接關繫到國計民生的項目讓路和保證資金;為各家商業銀行注資;向那些生活在貧困以下的窮人提供援助等。
二是出口減速。由於國內食品價格急劇上漲,嚴重影響人民的生活,越南政府決定削減糧食出口,從原來計劃出口400萬噸減少至約320萬噸左右,其他農產品的出口也將減少。另外,針對國內新材料供應緊張的狀況,越南還將在2008年減少煤等原產品的出口。此外,美國、歐洲和日本的需求均在下降,越南的商品出口也因此受到一定影響。盡管越南的出口市場已經相當多元化,中國等東亞國家也是越南的主要市場,但歐美日仍是越南的主要貿易夥伴,如果發達國家出現經濟衰退,對越南出口的消極影響毋庸置疑。
三是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積累的諸多矛盾尖銳化。從1986年實現革新開放至今20年的時間里,越南經濟一直持續高速發展,初步擺脫了貧窮落後的狀況,然而,持續20多年的高速發展也帶來了許多問題,諸多矛盾逐步暴露並尖銳化,包括經濟長期高速發展與基礎設施相對落後的矛盾、勞資糾紛與矛盾、地區之間與城鄉之間的矛盾、幹部與群眾之間的矛盾、革新開放與堅持社會主義的矛盾等。以勞資糾紛與矛盾為例,據《亞洲時報》報道:近年來,越南勞工為提高工資待遇、維護權益而展開的罷工等事件層出不窮,1995-2006年,越南全國一共發生了1000多次各種不同規模的罷工,而在2007年僅一年便發生了至少541次罷工,約有35萬工人參與,這些工廠大部分都是外國投資企業。罷工事件大部分都是要求提高工資待遇。雖然2007年越南政府已經將工人的最低工資調高25%,但由於消費品價格猛漲,下層工人的生活仍然入不敷出,勞工不滿情緒高漲。2008年2月中旬,位於海防市的一家日資企業Yazaky Eds Viet Nam Ltd有5000多工人舉行罷工,要求提高工資和減少工作時間,這家工廠是專門生產汽車零部件以供出口的外資企業。據當地報紙報道,這家企業工人的月平均工資在110-120萬越南盾之間(約為68-75美元),盡管已經超過了越南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但仍不足以維持工人的日常生活開支。2008年4月初,專門生產耐克鞋出口到美國的台資企業2萬多工人舉行大規模的罷工,要求將他們的月工資(59美元)提高20%。
對於當前越南經濟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問題與各種矛盾,越南的黨和政府也承認,「經濟基礎的出發點還較低,其效益及競爭力較薄弱,政治及行政系統革新進度緩慢,加上不少的幹部道德敗壞、變質、腐敗、浪費等弊端越來越嚴重。」「經濟結構轉移速度緩慢;文化社會機制及政策革新進程較緩慢,社會各種疑難問題尚未得到妥善的解決。」「黨在一些領域上的革新思維進度較慢。」「一些幹部、黨員,甚至是各級骨幹黨員素質差,能力、責任心差,缺乏先鋒性,不樹立榜樣,不夠水平及能力完成任務」。
三、越南投資環境辨析
自從1986年推行革新開放政策以來,越南一直被視為外國投資者的「福地」,中國台灣、新加坡、韓國、泰國、馬來西亞、美國和歐洲的資本紛至沓來,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投資熱潮。外國投資者為何如此青睞越南?可從如下三個方面看:
首先,自然資源豐富。越南全國土地的1/3為可耕地,適合發展農業生產和出口型農業;越南的熱帶雨林資源也非常豐富,植被覆蓋率達43.8%;越南礦產資源豐富,至今已發現的有90種以上的礦場有2000多個,其中有120種礦場30種礦產已經設計開采,主要有石油、天然氣、煤炭,以及各金屬和非金屬產品。越南的海岸線很長,水產潛能豐富多樣。
其次,人力資源豐富而廉價。越南全國人口(2006年)8410萬,城市人口佔26.2%、農村人口佔73.8%,其中2/3是戰後(1975年之後)出生。上世紀80-90年代,大部分體力勞動工人的月工資只有30-50美元,最近幾年,越南政府一再提高工人的最低工資,但仍在60-100美元左右,是東南亞地區最廉價的勞工。由於越南政府一直重視普及中小學教育,因此,越南勞工雖然是東南亞地區最廉價的,但其文化素質和技術素質卻比較高。
再次,政治法律環境穩定而良好。越南實行共產黨領導的一黨制度,黨內有民主的傳統與風氣,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樹立了崇高的威信,政權的合法性基礎十分牢固,雖然西方一些勢力也企圖在越南推行「橙色革命」,但得不到人民群眾的擁護。越南的黨和政府還十分注重完善法律制度,強調依法治國,越南共產黨十大通過的新黨章強調要正確處理好黨的領導與法律以及與人民民主的關系,「更新黨的領導方式,其中要集中更新黨對國家的領導方式。領導方式要體制化,要具體化成憲法、法律。」「黨在憲法、法律的框架范圍內活動」。「尊重和發揮人民的當家作主權並接受人民的監察」。越南黨和政府在革新的過程中尤其注重法制建設,從1946年建國以來越南國會一共通過了77項法律,其中有一半以上是1986-2007年新頒布的,另外有20多項是經過多次修訂的法律。例如,《外國投資法》曾經經歷過1987年、1990年、1993年、1996年和2000年一共5次修改和補充,建立了完善的法律體系。針對近年來日益猖獗的官員貪污腐敗問題,越南黨和政府加大了打擊和防範的力度。據統計,2001-2006年,越南共產黨以譴責、警告、開除、革職、送交法庭審判等形式處分4萬多名黨員,被懲治的黨員中,有118名是在政治局或書記處管理的領導機構擔任過重要工作的領導幹部,級別包括中央書記處副書記、人民委員會主席、省委書記、部長、副部長等,其中有13名是中央委員,19名是部長或副部長,26名是市委、省委書記或副書記。
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上述越南投資環境中的有利因素在一定條件下也會發生變化,有可能從有利因素轉化為不利因素。例如,正因為越南投資環境好,因此吸引大量外資進入,從而形成比較激烈的競爭局面。如前文所述,進入越南的外資已經多達80個國家和地區,居前10位的外國投資國(地區)包括中國台灣、新加坡、日本、韓國、中國香港、英屬維爾京群島、法國、荷蘭、馬來西亞和泰國。這些外國投資者在越南投資設廠的時間都比較長,已形成了較完善的生產與銷售網路,在競爭中占據了有利的位置,如在早期以十分低廉的價格租借了大面積的廠房用地,與越南當地政府建立了良好的關系,熟悉越南當地的民情風俗等。
基礎設施嚴重滯後也是一個必須注意的問題。筆者與同去考察越南的學者都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即越南政府的國民收入分配政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藏富於民」,老百姓比較富裕,私人房屋都很漂亮,而政府每年的預算都是入不敷出,財政赤字約佔GDP的5%左右,政府沒有財力從事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例如,地處胡志明市周邊平陽省的工業區,交通道路都比較差,當地投資的台商說,搞修路等基礎設施建設,一般由廠商集資出一半,當地政府出一半的錢。此外,越南的地理位置與條件也造成了南北交通的不便,越南的國土從北到南長達1600多公里,像拉長的拉丁字母S。南北兩頭寬,中間窄,加上越南的地形是西高東低,決定了其河流大多是從西到東的流向,因此,給南北陸路交通的建設帶來了許多障礙。迄今為止,越南還沒有一條高速公路,鐵路還是當年法國殖民時代修建的窄軌鐵路,速度很慢。此外,越南的電力短缺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各大中等城市停電的現象普遍,許多鄉村還沒有通路、通電。另外,軟環境中還存在一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如各級政府中的官僚主義作風,貪污腐敗等現象。
目前在越南投資,還必須注意以下問題:
第一,根據越南的國家發展戰略來確定企業投資的重點與方向。
越南今後10多年的發展戰略重點,是加快工業化與現代化的步伐,尤其是要「鼓勵發展競爭性優勢高、出口產品多、吸收眾多勞動力的高科技工業、製造業、軟體業及其他補助工業;發展開放經濟區及經濟特區;鼓勵並為其創造順利條件讓所有經濟成份參與發展的日用產品及出口產品;按照現代化方向生產重要的生產資料;優先吸引經濟集團及跨國公司的投資;盡快吸引國內、國外資金投資煉油、石油化工、冶煉、機械製造、化肥、建築材料、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項目。」據越南政府公布的2006-2010年的5年發展計劃,如下5個領域將是鼓勵投資的重點:一是電子工業及高科技投資項目。擬在河內建設一家生產電子醫療設備的工廠,歡迎外商在和樂高科技工業區、胡志明市高科技工業區投資信息、生物化學、新材料、微電子、自動化、光學工藝等領域。二是煉油和化學項目。擬在清化省儀山縣興建一家年產700萬噸石油產品的煉油廠,在頭頓、清化等地興建石油化工企業。三是電力工業,擬招商引資興建5家火力發電廠和1家變壓器生產廠;四是製造業,包括招商引資建設汽車發動機及零件生產廠、造船廠、拖拉機廠等。五是基礎設施建設,主要項目包括:興建一條從邊和省到頭頓省全長78公里的鐵路,從同奈省到胡志明市全長49公里的鐵路,胡志明市到同奈和巴地—頭頓省的全長176公里、4-6車道的高速公路,從胡志明市到芹苴市的全長176公里、4-6車道的高速公路。
第二,根據越南各地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來確定企業投資的地點與位置。
2004年8月13日,越南政府頒布了有關成立及發展3個重點經濟區的決定,按照這個決定,越南將全國分為3個重點經濟區,旨在發揮各個地方的潛能、地理位置優勢、資源優勢等,以加快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速度。
北部重點經濟區。包括河內市、海防市、廣寧省、海陽省、興安省、河西省、永福省、北寧省等8個省及直轄市。該經濟區重點發展的領域包括:高科技行業、高質量服務業,如軟體工業,信息設備、自動化及科技研究成果產品,生產自動化設備、機器人、新材料、高質鋼鐵,造船業、機械製造業等。
中部重點經濟區。包括峴港市、承天-順化省、廣南省、廣義省、平定省等5省市。其中,峴港是越南最大的港口之一。該區的發展重點是要以港口為中心,帶動中部和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將加快廣南省朱萊經濟開發區、廣義省容橘經濟區及真梅菱經濟貿易發展區的建設速度,規劃建設平定省仁會經濟區,使之至2010年逐步發展成為該地區的核心。同時大力推動峴港市、順化市、歸仁市在貿易中心、服務業及國際貿易方面所起的作用,讓該地區成為中部和西原地區的貿易、服務、旅遊中心。
南部重點經濟區。包括胡志明市、平陽省、頭頓—巴地省、同奈省、西寧省、平福省、隆安省及前江省等8個省市,旨在將該地區建設成為經濟活躍、增長迅速而穩固的區域,在全國工業化、現代化建設事業中居領先地位,領先融入國際經濟,成為帶動東南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發動機。根據這個目標,將在胡志明市西北部建立綜合經濟區,包括隆安省、西寧省及胡志明市;在平陽省將發展高質量的培訓中心和醫療中心;在頭頓—巴地省發展高水平的職業培訓中心;興建胡志明市到頭頓、中梁及西寧的調整公路;興建龍城機場。
第三,關注勞資關系。早期,越南的勞工、資本家和政府三者之間的關系中,政府和資本家的關系可能要緊密一些,如果出現勞資糾紛,政府一般都會傾向於資方。近幾年,越南政府先後修改了《工會法》和《勞動法》,賦予了各級工會較多的權力。一般發生勞資糾紛,工會都會站在工人一邊,如果獲得工會批準的罷工,廠方還必須發給工人在罷工期間的工資。有一位曾經在中國大陸工作過的台商管理人員將中越兩國的工人進行比較,認為越南工人雖然工資低廉,但技術素質遠不如中國工人,中國工人很容易訓練成為熟練工人,越南勞工訓練的難度則大得多。原因在於,越南農村土地很多,農民的生活環境與條件都比較優越,大部分農民都把進工廠做工當作是農閑時的一種調節和增加收入的一種補充,因此,他們並不太看重在工廠的工作,滿意就干,不滿意就走,因為回家種田對越南工人來說也是個不壞的選擇。而中國大陸的工人不同,他們往往是無地或是缺地的農民,進城打工是他們唯一的謀生手段,因此,他們往往很看重這份工作,不會隨意辭職。
另外,我們也必須辯證地看待越南豐富的人力資源。近年來,越南勞工到海外打工的人數激增,據越南當局的統計,目前約有50萬越南人在全球40個國家和地區工作,主要在台灣、韓國、馬來西亞、日本等國家和地區,每年匯回國內的資金達15億美元。勞務出口是越南解決剩餘勞動力就業問題的一個戰略方針,今後還有繼續增長的趨勢。越南投資設廠的一些老闆也擔心,越南今後幾年會發生勞工荒,熟練工和技術工人一直都是供不應求的。據筆者觀察,到越南投資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服裝、電子、家用電器等,在最近幾年內可能還有一些競爭優勢,但優勢不會長期存在。
四、結論
近期,國內外傳媒頻繁發表關於越南經濟危機的報道和評論,認為越南出現了類似1997年那樣的經濟危機,而且將要蔓延到整個地區。筆者認為,這些說法缺乏事實根據。
第一,正確看待越南的宏觀經濟形勢。筆者認為,應實事求是、客觀冷靜地看待對越南經濟當前存在的問題。總體而言,越南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仍是好的,2008年以來她所出現的經濟問題是金融動盪而不是金融危機。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經濟體出現金融動盪或者叫不穩定現象是常有的,並不值得大驚小怪。國內外公眾反應過度,其中也有傳媒過分炒作的原因。越南經濟的確出現了較大的困難,但不是危機,而是前幾年經濟過熱引發的一些矛盾正逐步尖銳化。越南政府從2008年初開始便採取了一系列緊急措施,針對經濟過熱等現象進行了治理和政策調整,現在已初見成效。
第二,當前越南經濟出現的問題與世界經濟形勢有密切關系。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越南經濟與世界經濟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美國經濟衰退以及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也對越南經濟產生了直接影響。以高通脹為例,這並不是越南一個國家所面臨的問題,而是全球性問題,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面臨通脹的壓力,尤其是新興經濟體。越南戰後初期也曾經出現過高達300%的通脹率,但越南人民還是挺過來了。這在於她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糧食、熱帶農作物產品、漁業產品等基本食品除了滿足國內人民的基本需要之外,還有大量的出口。因此,越南的高通脹不會給人民的生活帶來特別的困難。
第三,越南金融業當前面臨的不穩定與困難不會對其他行業產生嚴重的影響。越南的金融業並沒有完全放開,她目前雖然實行社會主義定向的市場經濟改革,但政府手中仍掌握了許多宏觀調控的丁具與手段,不致於完全失去控制。況且,越南仍然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目前正處於快速工業化的階段,越南的虛擬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並不高,只要農業和工業不出現大的問題,越南經濟就能夠基本保持健康的發展態勢。
第四,只要進入越南的外資仍然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越南經濟增長就有可能繼續保持在一個比較高的水平。據報道,2008年上半年,越南收到的外國投資申請總額將達到330億美元,比2007年全年的總額200億美元高出65%。並且那些從成本日漸上漲的中國撤出的廠商,包括佳能(Canon Inc.)、英特爾(Intel Corp.)等全球知名品牌以及台灣煉鋼廠商和韓國一些造船廠已經開始在越南大規模投資。
第五,越南仍然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後發展國家。筆者認為,越南經濟發展目前遇到的困難只是暫時的,不會改變其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與大勢,只要世界經濟形勢和周邊地區的經濟形勢好轉,越南就能夠很快克服困難,重新恢復活力,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位於洛杉磯的投資公司Both Capital Partners LLC表示,需要3-6個月的時間才能清楚地看出越南能否控制其通脹問題。但該公司在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中稱,「一旦越南經濟從貨幣問題中恢復過來,我們預計全球投資者將再次對越南的長期前景興奮不已。」
㈥ 越南的經濟政策和法律法規分別是怎麼樣的啊
越南經濟合同法
越南經濟合同法
為了尊重各經濟單位在經營自主的基礎上,使各種經濟關系的建立和實行得到障,從而促進商品的生產和流通;為了維護經濟關系中各方的權益,並提高其責任感,維護經濟活動中的秩序,加強社會主義法制;根據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憲法第34條和第100條,本法特對經濟合同制度作出規定。
第一章 總則
第1 條 經濟合同是經營單位各為了實現自己的計劃而明確相互在生產、商品交換、服務、研究、科技應用以及其他經濟活動中的權利和義務的書面協議。
第 2 條 經濟合同的簽訂者如下:
(1)法人與法人;
(2)法人與依法登記經營的個人。
第 3 條 經濟合同的簽訂,要遵照權利、義務平等和自願、互利的原則。簽訂合同各方應對所涉及的財產負有法律責任。
第 4 條 簽訂經濟合同是經營單位的權利。在簽訂合同時,任何機關組織、個人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經營單位。任何經營單位不得利用簽訂經濟合同進行違法活動。嚴格履行已簽訂的經濟合同是盡約單位的義務。任何單位、組織、個人不得非法干涉經濟合同的履行。
第 5 條 簽訂合同各方有權協商,依法運用財產抵押和擔保方式及其他各種方式,從而保證合同的履行。
第 6 條 國家保護簽訂合同各方在合同中的合法權益。簽訂合同各方有權要求在公證機關公證。國家權力機關依法進行合同登記。
第 7 條 在履行合同發生爭執時,各方可用協商辦法或提交經濟仲裁解決。
第 8 條
(1)以下經濟合同被視為全部無效:
a、合同的內容違反法律條文的;
b、簽訂合同之一方沒有依法登記經營的;
c、簽訂合同者職權不明確或有欺詐行為的。
(2)經濟合同中部分違反法律條文,但不影響合同的其他內容,被視為部分無效。
(3)經濟合同的全部無效或者部分無效應由經濟仲裁判定。
第二章 濟合同的簽訂
第 9 條 簽訂合同者必須是法人的合法代表或是注冊經營者。法人的合法代表或注冊經營者可以書面授權代理人代表自己鑒訂合同。被授權者只能在授權范圍內簽訂合同,不得轉授第三者。
第10條 簽訂經濟合同的依據:
a、國家的計劃方針,現行的政策、制度、經濟——技術標准;
b 、市場的需求,顧客的訂貨單和售貨單;
c、自身發展生產經營的能力和經濟活動的職能;
d 、生產經營活動的合法性和簽訂合同各方的財產擔保能力。
第11條 可使用文本、貿易憑據、公文、電報、售貨單、訂貨單等簽訂合同。自各方簽訂或收到體現合同主要內容的貿易憑據之日起,合同即被視為成立,並具有法律效力。法律另有規定者除外。
第12條
(1)經濟合同包括以下內容:
a、簽訂合同的年月日,各方的名稱、地址、資產數目和開戶銀行,代表者和登記經營者的姓名。
b、合同的對象可以用數量、重量或已商定的價值進行計算;
c、產品質量、種類、規格、配套或工作時的技術要求;
d、價格;
e、質量保證;
f、驗收與交換條件;
g、結算方式;
h、違反合同的責任;
i、合同的有效期;
j、保證執行合同的辦法;
k、其他商定。
(2)本條款(1)中的a、b、c、d四項是合同的主要內容。其他各項與某類經濟合同的特點關系密切,也是該類合同的主要內容。
第13條 合同中的商品、工作質量必須符合國家關於質量、技術標準的規定,或者與該單位根據商品的質量和商標要求在標准計量部門登記的質量標准相符合。未登記質量標準的新產品或不能用具體質量標准衡量工作的則要在合同書中寫清楚產品的質量或工作的技術要求。
第14條 簽訂合同時,必須遵守國家關於商品工作質量保證的有關規定,對於沒有國家質量保證規定的產品、工作,各方要在合同中寫明質量保證的范圍、內容和期限。各方可以商定在質量保證期間,產品、工作質量不符合要求的糾正和處理辦法。
第15條 各方在合同中要具體寫明價格,在執行合同中不允許更改價格。對於由國家定價的商品,合同中的計價必須與之相符。
第16條 各方有權協商商品工作的驗收交接進度表和交接的地點、方式,合同的內容必須與實際條件相符合,對各方便利。各方未商定交接地點、方式時、應遵照該類經濟合同的法律規定。如果各方在合同未商定和該類合同沒有法律規定的,交貨、售貨方的主倉庫則是交接地點,並把貨物交到訂貨、購貨方的運輸工具上。
第 17條 結算方式由各方根據法律規定進行協商。
第 18條 經濟合同的有效期限由各方商定。
第19條 為了鼓勵實現合同,各方有商定獎金權。違反合同的罰款標准由各方依法商定,法律沒有規定的,各方有權協商罰款數額。
第20條 不違法的其他協議可列入合同。
第21條 為了使合同條款具體化,各方有權簽訂合同附件,附件內容不得違背合同的內容。
第三章 經濟合同的履行、更改、終止和清理
第22條 各方在相互合作和尊重互利的基礎上,有保證准確全部履行合同的義務。在執行合同過程中,如果一方有困難可能違反合同,必須立即通知對方,同時必須設法克服困難。接到通知的一方,根據自己的能力幫助對方克服困難,並設法減少可能遭到的損失。
第23條 除了法律有其他規定外,編制發票和催款單要與合同的部分或全部條款內容相符合,根據合同中協商的結算方式和期限,履行付款義務。 如果合同中不註明期限,付款期限為15天,從接到摧款通知單之日算起。催款方按單據通過銀行收足轉款或收足現金時,付款才視為完成。
第24條 一方將生產經營任務的部分或全部轉交給有經營登記的法人或其他個人,必須將有關繼續執行合同的全部工作一並轉交。
在轉交前30天,轉交方必須向與合同有關各方書面報轉交合同的內容和接受人。
接受人有繼續執行轉交合同的義務。在接受人不夠條件執行轉交合同的情況下,接受轉交前必須要求轉交方清理合同。
從接到通報之日起10天內,與轉交方有關的合同各方有權要求按合同規定清理合同。在這期間內,如果沒有清理合同要求的,合同的轉交被視為已接受。
第25條 當簽訂合同的一方是即將解體法人,在解體前30天,被解體方必須書面通報合同有關各方,並進行清理合同。
第26條 已具法律效力的合同,根據各方的合同商定可以廢除、修改。
第27條 當一方承認或者被經濟仲裁作出違反合同的結論時,如果被違約方繼續履行合同對自己不利,則有權單方終止合同。單方終止合同的通報必須在10天內用書面通知違約對方,從違約方承認或者有經濟仲裁的結論之日算起。如果合同經過公證或登記,單方停止履行合同的通報必須寄給公證機關或合同登記機關,同日寄給違約方。
第28條 有以下情況,各方必須共同清理合同:
(1)合同履行完畢;
(2)合同有效期限已滿並沒有延長期限的協商;
(3)合同被停止履行或廢除;
(4)根據本法第24條第2第3 款或第25條規定,合同不得繼續履行。
第四章 違反合同的責任和無效合同的處理
第29條
(1)各方都要互相承擔不履行合同或不正確履行合同的直接財產責任。
(2)違約方必須向被違約方交納違約金,如有損失必須根據以下規定賠償:
a、違約金標准為該合同價值的2%到12%,部長會議對各類經濟合同的違約金標准作具體現定;
b、賠償損失費包括財產丟失、損壞價值、為阻止和限制違反合同所造成的損失費用、因違反合同而引起的由被違約方已付給第三方的罰款和損失賠償費。
第30條 違反結算規定的一方必須交納違約金,違約金數額相當於法律規定的過期貸款利息數額。
第31條 因產品和工作質量不符合合同簽訂的要求,接收方有權不收,如果接收,接收前,接收方有權提出降價或加工的要求。因需要加工而不能按時履行合同,違約方要交納違約金和賠償因不按時履行合同而造成的損失。
第32條 質量保證期間,如果接收產品方發現質量問題,必須及時用書面通報對方,以便共同確認,這一工作不得超過15天,包括收到通報之日起,確定後形成備忘錄。在收到通報15天內質量保證方不作答復,則被視為已承認質量問題,並承擔質量責任。各方有權協商產品的降價或更換。如果質量問題得不到解決或拖延解決而引起產品不能按合同要求使用,被違約方有權要求按本法第37條規定進行處罰和賠償損失。如果接收產品方已與違約方協商處理了質量問題,那麼接收方有權要求違約方支付處理費用。質量保證期間必須遵守法律規定,如果因產品質量不符合合同要求而產生的損失,違約方要賠償被違約方的損失。
第33條 當一方推遲履行合同時,盡管產品已經完成,被違約方有權拒絕接收,並有權要求違約金和賠償損失。如果合同沒有別的規定,合同內容的部分或全部提前履行,訂貨方有權不接收。
第34條 當一方不按合同規定同步完成生產任務,對方有權不接收產品,直到按規定同步完成為止。違約方向被違約方賠償由不按期完成合伺而造成的損失。
第35條 當一方拒絕接收另一方按合同規定完成的產品,另一方有權要求違約方交納違約金,支付保管、運輸費用和賠償因不接收產品而造成的其他損失。
第36條 當一方不按本法第27條規定而單方停止履行合同時,按本法第37條給予違反合同的處罰,並賠償損失。
第37條 合同簽訂後,任何一方不履行合同都要受到法律規定罰款范圍內的最重處罰,並且賠償由不執行合同而造成的損失。
第38條 當發生違反合同時,被違約方有權向違約方索取違約金。自接到索取違約金通知單之日起15天內,違約方必須向被違約方交納違約金,如果越過期限,違約方必須依法支付過期的利息。由於違反合同而造成損失,被違約方有權提出賠償損失的要求。接到賠償要求通知15天之內,如果違約方不答復或者不承認這一要求,被違約方有權要求經濟仲裁解決。索賠方有義務證明得知合同被違反後已採取必要措施減少損失。支付賠償損失費自承認賠償損失或經濟仲裁決定賠償之日起30天內,過期不付,違約方必須依法支付損失費之外的愈期利息。
第39條
(1)根據以下規定處理被視為全部無效的合同。
a、如果合同內容還末履行,各方不得准許履行。
b、如果合同內容已履行一部分,各方要停止繼續履行合同,並進行資產處理。
c、如果合同內容已履行完畢,各方要進行資產處理。
(2)本條款(1)b 項和c項的資產處理應根據下列原則進行:
a、各方互相歸還履行合同以來已收到對方的全部資產,如果該資產沒有被依法沒收,不能以實物歸還則以現金歸還 。
b、不合法收入必須上繳國庫。
c、各方承擔一切損失。
(3)簽訂被視為全部無效的合同者和故意履行已被視為全部無效的合同者,根據違法情節輕重給予紀律、行政處分或者追究刑事責任。
被視為部分無效的合同,合同各方要修改違法條款,恢復原來的權益,並依法另行處理。
第40條 在以下場合違反合同可以減輕或免於全部財產責任:
(1)遇到天災人禍和其他預想不到的客觀障礙,並已採取-切必要的克服辦法。
(2)執行國家權力機關的緊急令。
(3)由第三方對違約方違反合同,但第三方根據本條第(1)、(2)款規定不負資產責任。
(4)一方的違反合同是引起另一方違反合同的直接原因。
第41條 經各方商定以外幣結算的合同,其違約金和賠償損失費也以相應的外幣計算。
第五章 最後條款
第42條 本法各條規定適用於法人與科學——技術工作者、藝人、家庭經濟戶、農民和漁民個體戶之間簽訂的合同。
第43條 本法各條規定適用於越南法人與外國在越南的各種組織機構、個人之間簽訂的合同。
第44條 以往規定與本法相違背者一律廢除。
第45條 部長會議制度實施本法細則和頒布有關各類經濟合同的規定。
本法由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部長會議1989年9月25日通過,國家主席武志公1989年9月29日簽署公布。
㈦ 發展越南的經濟的方法
越南經濟的總體發展水平還比較低,年國民生產總值284億美元,人均約350美元,農業占國民生產總值30%,農業人口佔全國總人口80%,屬於世界上不發達的國家之一。但越南過去大量接受中國、蘇聯等國的援助,較重視重工業發展,整個經濟技術發展水平高於緬甸、寮國、柬埔寨等國。1986年,越共六大以來,實行全面的經濟改革,確立農、輕、重的經濟發展次序,經濟機制逐步轉向國家控制的市場機制,獲得了不少令人矚目的經濟發展成就。越南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鐵、鈦、錳、鉻、鋁、錫、磷等。其中煤儲量較大,為35.9億噸。
由於長期戰亂,工業基礎比較薄弱。工業產值占國民總產值的40%,以輕工、原油、電力、煤炭、水泥所佔比重較大。目前相對較發達的有采礦、冶金、機器製造、建材、化工、燃料、紡織和食品等工業部門。越南工業集中分布在河內、胡志明市、海防、下龍等城市。重工業主要集中在北方,大概相當於中國80年代到九十年代處,軍事力量相當於,中國21世紀處北方擁有較豐富的有色金屬礦藏、煤礦和水力資源。越南的冶煉工業以鋼鐵為主,太原鋼鐵聯合企業是越南的鋼鐵基地。能源212~.主要是煤炭和電力,煤炭生產主要集中在下龍地區,產量佔全國的90%以上。在出口工業品中,又以原油比重較大,原油出口量達1222萬噸。
㈧ 越南是大陸法系
越南法抄律屬於大陸法系襲,與我國法律最為相似。
越南現行憲法是在1992年4月15日越南作屆國會第十一次會議上通過的,是越南的第四部憲法,憲法規定: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是一個獨立、主權、統一和包括陸地、各海島、領海和領空在內的領土完整的國家;在經濟上,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政府是國會的行政機關,是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最高國家行政機關。
審判制度的基本原則包括:1、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2、依法獨立審判原則。3、公開審判原則。4、集體審判原則。5、二級審判原則。6、保護被告人辯護權原則。
1995年10月28日,通過了《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民法典》,1989年9月25日通過《越南經濟合同法》,1991年1月2日通過了《公司法》等,至今已趨於不斷完善。
1986年實行的《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刑法》具有以下原則:1、罪刑法定原則。2、同犯罪分子作斗爭和預防犯罪的責任歸屬原則。刑法的空間效力范圍,以屬地原則為主,以屬人原則為補充;在時間效力上採用舊兼從輕原則。
㈨ 越南的經濟
越南屬發展中國家。1986年開始實行革新開放。1996年越共八大提出要大力推進國家工業化、現代化。2001年越共九大確定建立社會主義定向的市場經濟體制,並確定了三大經濟戰略重點,即以工業化和現代化為中心,發展多種經濟成份、發揮國有經濟主導地位,建立市場經濟的配套管理體制。實行革新開放的二十多年來,越經濟保持較快增長速度,1990-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7%,經濟總量不斷擴大,三產結構趨向協調,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國有經濟為主導、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格局。2006年,越南正式加入WTO,並成功舉辦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越南和世界上15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貿易關系。2013年以來越對外貿易保持高速增長,對拉動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10年貨物進出口貿易總額約為1556億美元,貿易逆差124億美元,其中出口716億美元,增長25.5%,進口840億美元,增長20.1%。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157.8億美元。
服務業出口總額約126億美元,其中服務貿易出口額為57.66億美元,同比下降18.1%;旅遊業出口額為30.5億美元,同比下降22.4%;運輸業出口額為20.62億美元,下降12.5%。服務貿易進口額為68.37億美元,下降14.1%;旅遊業進口額為11億美元,下降21.8%;運輸服務進口額8.6億美元,下降21.8%。全年服務貿易逆差10.71億美元,同比增長17%。
越南主要貿易對象為美國、歐盟、東盟、日本以及中國。2013年,越南10億美元以上的主要出口商品有九種,分別為:煤炭、橡膠、紡織品、石油、水產品、鞋類、大米、木材及木製品、咖啡。4種傳統出口商品煤炭、橡膠、石油、紡織品均在40億美元以上,其中紡織品為90億美元。主要出口市場為中國、歐盟、美國、日本。主要進口商品有:摩托車、機械設備及零件、紡織原料、成品油、鋼材、皮革。主要進口市場為中國、台灣地區、新加坡、日本、韓國。 越南是一個多語言、多民族的國家,官方正式認定公布的民族共有54個。依據越南統計總局(Tổng Cục Thống Kê 2010)於2010年所公布,於2009年進行的人口普查結果,全國總人口約8,584萬人。其中主體民族「京」(Kinh)族佔85.7%,其餘53個少數民族佔14.3%。京族人是狹義上的越南人,其母語就是越南語(越南語稱為Tiếng Việt)。若就語言分類的角度來看,越南的民族數量遠多於54個民族。
根據Ethnologue(Lewis 2009:537)的紀錄,若不包含手語,越南境內共有105種語言。越南政府認定的54個民族分屬於下面5個語系:「南亞語系」(Austro-Asiatic),「壯侗語系」(Daic)、「苗瑤語系」(Hmong-Mien; Miao-Yao)、「南島語系」(Austronesian)和「漢藏語系」(Sino-Tibetan)。屬於南亞語系的越南語被採用為全國性官方語言,用於教育體制及大眾媒體。約90%的少數民族人口均可使用不同程度的越南語。
21世紀以來隨著少數民族語言意識的抬頭,民族母語的教育權與傳播權逐漸受到重視。譬如,在越南之聲廣播電台已經使用一些少數民族語如苗語、泰語、高棉語等放送。
越南語因為過去曾用漢字且有許多漢越詞,於20世紀初曾被誤會為漢藏語系的成員。後來經過深入研究,才發現越語應該分類在南亞語系底下較適當)。越南語大約可分為北中南三大方言群,除了少數腔調及詞彙的差異外,基本上方言之間可以互相溝通理解。建國後越南是以位於北方的首都河內腔為標准。 越南古代使用漢字,阮朝嗣德帝曾說「我越文明,自錫光以後,蓋上自朝廷,下至村野,自官至民,冠、婚、喪、祭、理數、醫術,無一不用漢字」。越南古代典籍《大越史記全書》、《欽定越史通鑒綱目》、《大南實錄》及家喻戶曉的《南國山河》、《平吳大誥》等作品均用漢文寫成。封建時期的越南發展出民族文字「喃字」;越南著名的喃文小說《金雲翹傳》(阮攸著)便大量採用了喃字。此間的胡朝(1400年~1407年)和西山阮朝富春政權(1788年~1802年)的統治者曾經重視喃字並且將其提升到國家文書用字的地位。19世紀末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後,用拉丁字母拼寫越南語的書寫體系流行起來,之後取代喃字成為當今越南的官方文字。這種文字叫做國語字(Chu Quoc Ngu),是17世紀到越南的法國傳教士亞歷山大·羅德(法語:Alexandre de Rhodes)根據先前傳教士的拼寫原則整合而成。
16世紀末經由西歐傳教士傳入羅馬字來書寫越南語。經過不少傳教士的努力之下,法國籍傳教士「Alexandre de Rhodes」(亞歷山德羅)在1651年出版第一本越南羅馬字辭典《越、葡、拉》。Alexandre de Rhodes及《越、葡、拉》對越南羅馬字的貢獻就如同Medherst和他1837年出版的《福建方言字典》對台灣教會白話字的開基性貢獻;兩人都是集眾人的經驗,將羅馬字書寫系統化和出版的頭一人。Alexandre de Rhodes的羅馬字方案經過不同時期微幅修改後,才發展成越南普遍使用的正式文字。
19世紀後半期至20世紀上半段,越南淪為法國的殖民地。在法國殖民統治時期,法語取代漢文及越南語而成為越南的官方語言。1945年胡志明宣布越南獨立並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後,他並隨即宣布採用越南語和越南羅馬字為官方語言的政策。自此,越南語和越南羅馬字取代法語、漢字而成為當今越南唯一的口語和書寫語標准。
漢字在越南被使用了約兩千年,知識分子使用漢字著書立說,政府文件亦使用漢字。不過在越南文學史上,古典文學通常指用喃字書寫的作品,近現代文學則指用國語字書寫的作品。 佛教
越南最大的宗教。越南佛教最原始是從印度傳入,大約在第一世紀初,印度商人已經經由海路進入越南了,其中有許多佛教徒的商人。因此,佛教開始傳入了越南。東漢末年,大乘佛教從中國傳入越南,越南人稱為「北宗」。十世紀後,被尊為國教。小乘佛教從泰國和柬埔寨傳入,稱之為「南宗」。截止2013年全國佛教徒約5000 萬人。其中又以信大乘佛教者居多。
天主教
1533年羅馬傳教士曾到越南傳教,但未成功。16世紀末葡萄牙、西班牙等國傳教士再次來傳教,並通過賄賂統治階級的政策最終將天主教傳入越南,爾後發展迅速。法國統治時期取得合法地位。目前有信徒約300多萬,南方的同奈省是越南天主教友最多的地區,教堂林立。位於胡志明市中心的哥特式聖母大教堂是該市的重要旅遊景點,教堂前的「巴黎公社廣場」上豎立手捧地球的巨大聖母像。海濱度假城市頭頓的耶穌山上,矗立著32米高的巨型耶穌像(建於1974年)。前阮朝的南芳皇後和南越總統吳廷琰都篤信天主教。
越南使用的拼音文字,是一位法國耶穌會傳教士羅德(Alexandre de Rhodes)所發明。
基督新教
1893年傳入西貢,但遭法國殖民當局的禁止。直到1920年,宣道會在越南打穩基礎。基督新教現有不少信徒,主要分布在河內、海防、河西、承天、廣南-峴港、波萊古、平順等地。
高台教
是1926年吳文昭、黎文忠揉和佛教、基督教、道教、儒教創立的本土宗教。全稱為「大道三期普渡高台教」。信奉孔子(人道)、姜太公(神道)、耶穌(聖道)、老子(仙道)、釋跡(佛道)。越南南部的西寧、迪石等地的京族農民大部分信仰高台教,每日6點、12點、18點、24點要焚香誦經。
和好教
1939年黃富楚創立。該教為佛教的變體,但不建寺廟,用一塊紅布代替神像,供品為鮮花和清水。流行於越南南部的安江、同塔梅、河仙、東川等地。
伊斯蘭教
主要為占族所信奉。
越南信仰伊斯蘭的伊斯蘭教主要是占族。但是,大約有三分之一的越南穆斯林是其他族群。
傳說中伊斯蘭教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本·阿凡,已有阿拉伯人來到占城。但他們主要是商人,最早在十一世紀占族才有人信仰伊斯蘭教。在1471年占婆因被後黎朝打敗,占族受馬六甲蘇丹國影向較多人接受,直到十七世紀中葉才全民接受伊斯蘭教。 越南武術自古受中國武術影響較大,同時來自東南亞各國的拳術也滲透入越南武術。然而,在吸收鄰國武術精華的同時,越南武術也保留了大量自身的特點。越南武術的武服多採用類似柔道、跆拳道式樣的武服,並採用不同顏色的腰帶以區分習武者的級別。目前最具影響的越南武術是越武道。越武道是越南武術之道,受中國南少林和泰拳的影響,自立流派發展起來的。1988年,亞奧理事會正式通過將武術列為亞運會正式比賽項目。
1990年北京亞運會,武術比賽正式出現在亞運會上。
關於奧運會,越南從1952年參加奧運會至今,僅獲2枚銀牌,即2000年悉尼奧運會女子57公斤級跆拳道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男子56公斤級舉重。 越南的傳統體育項目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流傳較廣的主要有武術、象棋、藤球和賽牛等,深受越南人民的喜愛。
為了推動體育事業的發展,從1991年開始,越南將每年的3月27日定為「越南體育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