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個關於政治經濟學中商品概念的問題
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復動產製品,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
野人參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凝結了人的勞動,而這個勞動不是種植它的勞動,而是你到山上去「揀」他的勞動。你揀到他只能說明你運氣好,如果特意去找的話,能不消耗勞動嗎?
② 政治經濟學為什麼要考察物品的使用價值
使用價值(value in use) ,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屬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為商品都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反之,毫無使用價值的物品是不會成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使用價值是由具體勞動創造的,並且具有質的不可比較性。比如人們不能說橡膠和香蕉哪一個使用價值更多。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基礎,和價值一起,構成了商品二重性。
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商品的效用。如糧食能充飢,衣服能禦寒。商品的基本屬性之一。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形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空氣、草原等自然物,以及不是為了交換的勞動產品,沒有價值,但有使用價值。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指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 使用價值是一切商品都具有的共同屬性之一。任何物品要想成為商品都必須具有可供人類使用的價值;反之,毫無使用價值的物品是不會成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物的自然屬性。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使用價值是由具體勞動創造的,並且具有質的不可比較性。比如我們不能說橡膠和香蕉哪一個使用價值更多。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基礎,和價值一起,構成了商品二重性。
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
使用價值是指物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在古典政治經濟學出現之前,人們在交換中普遍注意到的是物的使用價值,並且將其與滿足人們需要的程度相聯系,提出了交換物的「效用」問題。這顯然是在離開了市場的社會屬性之後,在生產活動中單純考察使用價值而得出的一個結論。後來這種觀點為庸俗經濟理論所繼承,又進一步提出了「效用遞減規律」,也就是將物的「效用」同滿足人們需要的程度相聯系,使它們之間構成一種函數關系,當人們的需要得到一定滿足之後,物相對於人的「效用」就逐漸降低,以致為零,若繼續增加即為「負效用」。在這里,我們暫且不去評論「效用遞減規律」的科學性,僅就這種觀點來看,說明人們在長期的生產與交換實踐中,對使用價值這一概念有了共同的認識,這就是,凡不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物,不論是自然佔有物還是勞動產品,都不具有使用價值。實際上,使用價值在市場中具有兩種基本屬性,一是相對於人類而存在的自然屬性,這種屬性反映了人與自然界的關系。也就是自然佔有物或勞動產品作為自然界的物質而存在,能夠滿足人們的某種需要,其使用價值由物的自然屬性加以規定。這種自然屬性將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得到開發,而有些則反之。這說明物的使用價值是隨著人類物質生產活動方式的不斷進步而被不斷得到開發和利用的。如果包含在物中的有用性越多,那麼為人類所利用的范圍就越廣,因而物的使用價值也就越大。二是交換者主觀需要上的使用價值。不為交換者主觀需要的物品,即使具有使用價值,也很難用於交換。實際上,在市場交換中,使用價值應首先不為佔有者所需要,也就是在讓渡過程中,使用價值對於佔有者來說是作為非使用價值而存在的,而對交換的另一方來說是使用價值。這是從市場的社會性來考察使用價值的,因而反映了使用價值的社會屬性。使用價值從人和自然界的關系去考察,反映著使用價值的自然屬性,這種自然屬性在任何歷史條件下都存在。使用價值用於交換,則反映了交換者主觀需要上的使用價值,它包含著隱藏在其中的社會屬性,它由一定的經濟條件和社會條件所決定。總之,前者是形成交換的必要條件,而後者則是形成交換的充分條件。
由於生產、交換和消費是人類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的基本內容,因而物的使用價值最先為人們所注意,正如馬克思曾經推測到的:「使用物品可能成為交換價值的第一步,就是它作為非使用價值而存在,作為超過它的所有者的直接需要的使用價值量而存在,物本身存在於人之外,因而是可以讓渡的。」即使最原始的交換,如果佔有物不具有上述兩種屬性,那麼交換也不會發生,因而價值也無從考察。
從純粹使用價值的交換到價值的交換,曾經歷了混雜物的交換、具體使用價值的交換和價值的交換三個階段,這是一個歷史演進過程。我們知道,不同種的使用價值是由不同質的具體勞動創造的,然而,在交換產生的初期,交換物首先是由不同種的使用價值組成的混雜物構成的,並且將其作為一種使用價值進行交換,只要這些混雜物有所區別,能夠滿足某種心理上的不同需要,那麼交換就可以完成。這種交換方式完全是由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一定的社會條件所決定。一方面它說明了當時人們還缺乏對使用價值的認識,另一方面說明由於交換物是由共同體內部的勞動者共同生產的,是他們勞動的共同結晶,因而作為剩餘物可以當作一種交換物進行交換。這是由社會條件決定的,它反映了共同體內部勞動的共同性質。雖然這種共同勞動還局限於每個共同體內部,還不具備整個人類勞動的共同性質,然而就其內部而言,它是統一的,是他們共同勞動的直接產物。由共同的勞動轉化為對立的勞動,從而通過不同種使用價值的交換也即具體勞動的交換,抽象出人類勞動的共同性質,可以說是勞動形態發展的歷史必然。只有通過不同種使用價值的交換,才能抽象出人類勞動的共同性質,也就是抽象勞動。因而,由純粹使用物品的交換轉變為抽象勞動的交換,必須以具體使用價值的交換為歷史前提。從這里也可以看出,由勞動的統一發展為勞動的對立,通過對立勞動的交換進而又發展為人類勞動的統一,從而轉化為新的聯合勞動,不正是否定之否定規律在市場交換中的再現嗎?交換不僅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完成著勞動形態質的飛躍,使之發展為新的聯合勞動,同時也為改變整個社會的面貌奠定著基礎。
價格和價值的區別
用哲學的眼光看:任何商品都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兩種屬性,並通過價格為表現形式。價值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我認為也可理解為,在一定時期社會中所有人平均一個小時的價錢,假如平均1小時10元,如1個人1小時就生產一個鞋刷,那這個鞋刷的「價值」就是10元。
什麼是「使用價值」呢?就是滿足人某種需求的屬性。也可理解為,上面這把刷子就可以幫助人刷去物品上面的灰塵,刷灰塵,這就是此刷子的「使用價值」。
那這把刷子賣什麼「價格」呢?最多隻賣5毛錢。因為在某些時候市場上的鞋刷都是賣5毛錢。也就是說商品的價格是由價值決定的。而不是由你的個人的10元價值來決定的。
但是從微觀上講,三者又是互相影響,互為因果關系的!若刷子一直賣5毛,那個人就虧9.5元,他就不會再生產,就會轉到別的行業生產來體現他的價值。若都不生產這種鞋刷,除一家之外,你說此種鞋刷會不會漲價?一定會。這就造成價格圍繞價值經常波動!
如他1小時造的刷子是壞的,也就是說它的價值雖然是10元,可沒有使用價值,這時它的價格也為0.
那麼什麼時候商品價格高於它價值呢?假如,你花1000萬在天安門廣場中心建一套別墅,你想它會以什麼價格賣出?我想它一定會10個1000萬,而且還會有人搶購!因為你若在別墅四周掛廣告牌一年也不只掙1000萬,。這就是說商品的價格也會受到它使用價值的影響。
再如什麼時候商品的價格低於價值呢?
假如你在珠穆朗瑪峰峰頂也花1000萬建一套別墅,你想若賣給人作為生活用,會賣多少錢/最多賣0元,你若一定要他去生活,他不會給你錢還會向你索要路費和生活費的!這時是不是價格低於價值?
③ 在政治經濟學中指物品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的專業術語
使用價值,商品的使用價值是能滿足人們特定的生產生活需要的可以用某種特定衡量工具衡量其價值的實用性。
④ 《政治經濟學》怎樣理解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商品的兩個因素或二重屬性。物品的有用性、亦即它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便是物品的使用價值。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由商品的自然性質決定的,因而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它總是構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在商品經濟中,商品的使用價值又是交換價值從而也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商品的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這里「首先」一詞的含義,是表面看來的意思,這不是對交換價值本質的論述。實際上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商品的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商品的社會屬性。
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對立統一關系。說它們是相統一的,是因為兩者互相依賴、互為條件,彼此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一種物品如果沒有使用價值,它就是一種無用之物,無用之物是沒有任何價值的,人們為它付出再多的勞動,這些勞動也是浪費了的;同樣,如果一件物品只有使用價值,而沒有價值,不是用於交換,而是作為自己的消費品或是無償給他人,那它就是一件普通的有用物,而不是商品。例如,自然存在的物品,如陽光、空氣等;自己生產自己使用的物品,如自家做的飯菜等;無償交給別人消費的產品,如實物地租等。這些物品都不是商品。
一種物品要成為商品,必須既有使用價值同時又有價值,二者缺一不可。但它們又是互相對立、互相排斥和互相矛盾的。這是因為,作為商品的使用價值,從性質上講,它是為社會、為別人的,而不是為商品生產者自己的。因此,商品對於商品生產者來說,有意義的是價值,因為他生產商品不是為了消費,而是為了實現商品的價值,為此就必須讓渡這個商品的使用價值。而商品購買者為了得到商品的使用價值,就必須支付這個商品的價值。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是商品內在的矛盾,必須通過市場進行交換才能解決。交換成功了,生產者得到了價值,購買者獲得了使用價值,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分別得到了實現,它們的內在矛盾也得到了解決。如果交換不成功,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都不能實現,它的內在矛盾就表現出來了。馬克思把這個交換行為叫做「商品的驚險的跳躍」,這個跳躍如果不成功,摔壞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在此應該注意的是,說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是統一的,不是說價值是由使用價值決定的,因為商品間交換的基礎——價值,必須是同質的,而不同種商品的使用價值則是不同質的,是無法比較大小的。
⑤ 政治經濟學中為什麼用W表示商品,用G表示貨幣
它們根據德語的首字母進行命名。
德語中商品是Waren,所以是W。
德語中黃金是的gold,黃金作為內貨幣使用,後來稱為貨幣。
(5)在政治經濟學中指物品擴展閱讀:
商品定義:
1、商品,指為了出售而得到貨幣,有一定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
2、商品是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容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
3、商品是經過交換且非進入使用過程的勞動產品。
狹義的商品僅指符合定義的有形產品。
廣義的商品除了可以是有形的產品外,還可以是無形的服務。比如「保險產品」、「金融產品」等。
在商標法事務中,適用於狹義的商品的有關的規定,也同樣適用於服務。
貨幣的定義:
1、人們普遍接受的用於支付商品勞務和清償債務的物品。
2、充當交換媒介,價值、貯藏、價格標准和延期支付標準的物品。
3、超額供給或需求會引起對其它資產超額需求或供給資產。
4、購買力的暫棲處。
5、無需支付利息,作為公眾凈財富的流動資產。
6、與國民收入相關最大的流動性資產等等。
⑥ 政治經濟學方面的專業術語
供給 :經濟學中的供給是指生產者在某一特定時期內,在每一價格水平上願意並且能夠提供的一定數量的商品或勞務。
替代品:對於兩種物品,如果一種物品價格的上升引起另一種物品需求的增加,則這兩種物品被稱為替代品(Substitute Goods) 。 互為替代品的交叉價格彈性大於0。戰略管理中的替代品是指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產品。
互補品互:補品指兩種商品必須互相配合,才能共同滿足消費者的同一種需要,如照相機和膠卷。
本人建議您讀以下圖書:
1.國富論(上下)——作 者:〔英〕斯密 著,楊敬年 譯出版社: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時間:2001年01月
這是經濟學的入門級著作。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作 者:衛興華,林崗 主編出版社: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04年01月
3.資本論——這不用多說了吧。馬克思的經典著作。精通次著,基本就通曉經濟學的基本理論。
4.微觀經濟學:
A.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第六版)作 者:(美)范里安 著,費方域 等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時間:2006年03月
本書第二版中譯本自1991年面世以來,被很多高校和社科院長期用作核心教材。
5.宏觀經濟學:
A.宏觀經濟學:第七版(經濟科學譯叢)
作 者:[美]多恩布希,費希爾,斯塔茲等 著;范家驤等 譯出版社: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時間:2000年11月
本書除了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等基本原理之外,這套譯叢還包括了產業組織理論、國際經濟學、發展經濟學、貨幣金融學、公共財政、勞動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等重要領域。
6.另外,《博弈論》是現在經濟學的主流,約翰。納什,也因在這方面的傑出貢獻而獲得199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該理論有多種版本。建議中級採用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⑦ 政治經濟學
這個是「使用價值」的定義
⑧ 政治經濟學中對商品、商品價值和價格的理解,它們的定義和關系。急~!!!
商品是為交換來而生產(或用於源交換)的對他人或社會有用的勞動產品。 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 一個商品的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即由於每一個商品都凝結著無差別的人類勞動,若想衡量,其單位就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在此請注意一點,商品是由於交換才產生的,所以如果沒有交換就不能被稱作是商品。一個物品是有使用價值的,例如牛奶可以喝來得到營養,但是如果我自己喝了牛奶,則牛奶只有使用價值,因為沒有被交換所以不能被稱作商品。但是如果我拿牛奶跟別人交換得到了大米,那麼其意義就是我將牛奶的使用價值轉移給了別人,使牛奶實現了其交換價值,則牛奶成為了商品。因此具有使用價值的物品不一定就是商品,如果是商品一定是要有交換價值。但是交換價值又是無形的,是人與人直接交換形成的,其衡量標准正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最後商品的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它由商品的價值所決定,商品的價格受供求關系影響圍繞商品價值上下波動。
⑨ 在政治經濟學中,關於商品的內在矛盾時,為什麼說「同一個人不能同時擁有價值和使用價值」舉例說明
下面兩段話比較長,但說得很清楚。政經是有點繞,慢慢來吧。 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一體 商品是用於交換的勞動產
品。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
矛盾統一體。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商品能夠滿足人們需要的物品的有用性。
不同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使用價值,不同的使用價值是由物品本身的自然
屬性決定的;同一種商品具有多種自然屬性,因而具有多方面的有用性。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維持人類的生存和繁衍、維持社會的生存和發展所必
需的。因此,不論財富的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物質內
容。一種使用價值與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是商品的
交換價值。兩種不同的使用價值之所以能按一定的比例相交換,表明它們
之間存在著某種共同的東西,這種共同的東西在質上應是相同的,從而在
量上才可以進行比較。這種同質的共同東西,就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
的一般人類勞動。商品中的這種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就是商品
的價值。因此,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內容。價值
反映了商品的社會屬性,體現了商品生產者之間互相交換勞動的社會生
產關系。
使用價值和價值是商品的二因素,無論存在於什麼社會經濟形態的
商品都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統一體。一方面,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是統一的,缺少任何一個因素都不成為商品。一種有使用價值的物品,如
果不是勞動產品,那它也就不是商品,如空氣、陽光等。一種勞動產品,如
果沒有使用價值,生產這一產品所消耗的勞動也就不能形成價值,因而也
不能成為商品,如生產中的廢品。因此,價值的存在要以使用價值的存在
為基礎,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另一方面,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
值又是矛盾的。使用價值作為商品的自然屬性,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
系;價值作為商品的社會屬性,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關系。使
用價值是一切有用物品包括商品所共有的屬性,是永恆的范疇;價值是商
品所特有的屬性,是商品經濟的范疇。商品生產者生產一種商品,是為了
取得商品的價值;商品消費者購買一種商品,則是為了取得該商品的使用
價值。因此,商品只有先證明自己具有社會使用價值,才能實現其價值;而
為了實現價值,又必須先讓渡使用價值。可見,一種具有使用價值的勞動
產品,如果只是用來滿足商品生產者自己的需要,或只是無償地交付給別
人使用,都不能成為商品;只有通過商品交換,把商品賣出去,才能使商品
生產者實現商品的價值,使消費者得到使用價值,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的矛盾才能得到解決。
⑩ 在政治經濟學中指物品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的專業術語
商品的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