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英國為什麼不廢掉國王
貴族制本來就是西方歷史上影響深遠的一種社會存在,這和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完全是兩個概念。平等概念指的是,一個出生了的自然人,擁有和其他自然人同樣受教育、享受醫療保險、受尊重和自我選擇的權利,不是說屌絲應該把高帥富的爹媽幹掉來保障下一代以同樣的窮挫矮面貌出生。在資本主義社會里,社會階級是有流動性的,一個人可以通過自己的選擇和努力,進入不同的社會層級。(補充兩句,根據我學的政治學,任何一個現代社會都是有流動性的,階級的問題就是允許流動的范圍有多大。沒有流動性的階級最容易成為革命和暴亂的根源)
貴族則是另外一個概念。英國皇室是歷史上最有權勢的家族,英國沒有經歷過非常徹底或者說暴力的革命,因此這些家族的根基並沒有損害。二戰之後,有些貴族把自己的領地和收藏捐給了國家,自己保留虛銜,和普通人一樣上班下班買菜做飯。主要是因為戰後貴族後代無力供養佃農和領地,因此將某些私產讓渡給國家。(我認識一位溫和善良每天去教堂做義工的喬治三世什麼才不說呢)
至於王室是另外一種情況。英國國體是君主立憲制,也就是以君主為虛位元首,實際的行政部門也就是政府由首相領導,君主一般不過問行政、司法和立法事宜,這算是原先的君主制度向啟蒙之後的民主思潮所做的讓步。
社會的發展是有延續性的,正常情況下,政體應當是十分穩定的。所以我們不應當問「為什麼有些國家有虛位君主」,因為人家一直都在做君主,人民沒有看到什麼必要的理由推翻他們。如今更加沒有理由了,因為虛位君主不會造成政治影響,不管社會出什麼問題都不管他們的事。我們應當問的是,「在什麼條件下,人民會推翻君主/政府/元首」。
㈡ 古人勤奮讀書的故事
中國古代有好多勤奮好學人物,他們通過勤奮上進最終改變了命運。
一、孫敬(東漢著名的政治家)孫敬在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來,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從早到晚常常是廢寢忘食,由於讀書時間長,勞累時容易打瞌睡,孫敬怕影響自己學習,就想出一個特別的辦法,他找一根繩子,一頭系在自己的頭發上,一頭綁在房樑上,只要在讀書時范困打瞌睡,頭一低,繩子就會把頭皮扯痛了,人馬上就清醒了。後來孫敬成為東漢著名的政治家,勤奮上進改變了他的命運。
匡衡在小時候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裡窮買不起燈油,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讀書了。他家和鄰居家只有一牆這隔,有一次他無意看到牆上有一條裂縫,鄰居家燈光從裂縫中照到他家一點點,他便找來鑿子,在裂縫處鑿了個小孔,於是,一道光亮照到他家,他便在這道光中讀書學習了。最終勤奮上進改變了他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