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漢字形態結構對中國文化影響
方塊字與中國人的石型思維:
中國人的思維是石頭型的,欣賞方方正正的美。中國人相信石頭排成陣還有神秘力量。在「三國演義」上,諸葛亮用石頭擺成八卦陣,古人相信這能抵上十萬精兵。
漢字也是方塊的,象一塊塊石頭。所以在文學中,中國人喜歡排比,曾經迷過賦這種文體,也喜歡律詩。這就象是把文字當石頭,寫文章就是擺陣法,誰擺的整齊,誰的文章就寫得好。
美國人思維方式是樹型的,有主幹,有分叉,有樹葉。美國人學習,從樹干入手,在進入樹枝,樹葉,所以脈絡很清楚。
樹型思維的好處,是其擴張性。有些樹枝長大了,從原樹上脫落下來,種在土壤里,有慢慢長成一顆新的樹。
比如,物理學在西方的發展,始於牛頓的力學。後來物理學發展了,力學,光學,電磁學,原子核物理,天文學,都成為一顆獨立的大樹,在原子核物理中,量子力學又從一個分支長成一顆大樹。一顆樹,很快地就變成了一片森林。
中國古代也出過祖沖之、張衡這樣卓越的科學家,可是,他們就像曠野中孤零靈的石碑,沒有成為石林。
因為石型思維不具備擴張性,自從幾千年前周文王將八卦演變成六十四卦後,現在還是六十四卦,而不是512卦。因為石型思維受空間的限制。擴展了腦子就想不過來了。
在科普著作上,美國流行的是一些名家的科普著作,比如霍金的時間簡史。這些前沿的科學家,用通俗的語言,把科學這棵大樹的主幹描述了出來,讓人很容易就明白科學的思維,就是沿著一定的方向,認識逐步深化。
而科普在中國,最普及的科普書是「十萬個為什麼」,這些科學小常識,只不過是科學這課大樹上的樹葉而已,只見樹木而不見樹干,是捨本逐末的做法。所以,很多人讀了「十萬個為什麼」,思維還是沒有科學化。
政府也有樹型思維和石型思維之分,它們在對待企業態度上有不同。具有樹型思維的政府把企業當成是樹苗,環境比如政策法規是土壤,市場是水分。政府只需提供肥沃的土壤,企業自己去吸收水源,企業能否存活,在於企業本身。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自然被淘汰。
具有石型思維的政府覺得創一個企業就象是蓋房子,房子破了總想修補,覺得聽任它倒塌太可惜了。於是,除非萬不得已,千方百計想修補它。
企業也有樹型思維和石型思維之分,具有樹型思維的企業,容易擴張,他們在這地方賺了錢,就把同樣的模式搬到其他地方去,結果,一顆樹長成了一片森林。
具有石型思維的企業,強調自己的老字型大小是堅如磐石,賺了錢後,也不圖到其他地方建分店,而只是把自己店的門面裝璜得更好。
我們應該點石成樹,學會樹型思維,這樣,整個社會才能生機勃勃。
Ⅱ 在文字演變過程中為什麼中國為方塊字,而西方為字母
中國漢字系象形文字,起初是根據對象的形態而創造出來的文字,目前所留下來的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它們都是象形文字。後來經過不斷地演化,經過大篆、小篆才漸漸形成了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漢字。而現在西方的拉丁字母文字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腓尼基字母,而腓尼基字母又是根據比他更早的古埃及的圖畫文字(也就是埃及的象形文字)制定的,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現在的字母也是從象形文字那發展而來的。後來經過古希臘和羅馬的發展與演變,最終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拉丁字母。至於為什麼在造字上有這樣的差別,我想只有問當初造字的人了,他們是怎麼想出來的,我們後人無法知曉,只能猜測。而對於演變的差異,我想主要是中國的文字和西方的文字有著本質上的差別。漢字是表意文字,而拉丁字母是表音文字。表意文字的特點就是通過筆畫的勾勒,能概括它所代表的食物的含義,比如「日」最早就是一個圈裡面一個點,很形象的。所以後來我們有了筆畫復雜卻很形象的漢字,而拉丁字母是表音的,每一個字母代表一個音,比如太陽在英語中的發音中是「sun」,那麼他們就想辦法從26個字母中選幾個字母出來拼在一起能夠發「sun」的音。因而就有了現在的英語單詞「sun」。
Ⅲ 有關方塊字的文章及感想
我愛你漢字
古往今來,漢字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有著四千多年的演變過程,蘊藏著無窮的魅力。
我喜歡中國漢字,因為它們並不是僵硬的筆畫,並不是只是用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它們是一群活潑可愛的小精靈在玩耍嬉戲。真的,它們是有靈性的,有思想的。當你讀到「口」這個子的時候,你的腦子里會立刻閃現出嘴巴的樣子;讀到「齒」時,又會浮現牙齒的鋒利;而讀到「快''字,讓人感受到如光速般的快感;而又讀到」慢「字時,使人一望就慢吞吞的……
不同的漢字字體有著不同的風韻。篆書隸書,古色古香,人們一見就能回想起創造漢字的古人多麼偉大。行書流暢通順,使人一目瞭然。正楷多麼端莊,好像一個個士兵排成的一個個方陣,整整齊齊,讓人們看著舒服,心裡更舒服。草書好似狂草奔放,鳳舞龍翔,給人一種騰飛的感覺。這些漢字有的如雄鷹獨立,挺拔如峰;有的似浩瀚大海,滔滔不絕;有的清亮如溪,凝滑如脂。近看這些字猶如布陣排兵,井然有序;遠看這些字猶如鴻鵠群游。四千年來,漢字有著悠長的歷史,現在外國學習漢字,漢語的人越來越多,因為他們迷上了漢字的神韻漢字書法是一門獨特的藝術,從古代到現在,我國涌現了許許多多的漢字書法家,他們的作品是漢字中的珍品……
啊!古人是多麼偉大!造出了如此具有獨特風采和神韻的漢字!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漢字將被世人所珍愛,讓我們共創美好明天!
我愛你!中國的漢字!
Ⅳ 漢字為何是方塊字古人追求穩重端莊的周正之美
[導讀]漢字這種方方正正的寫法,正是中國古人所追求的客觀美——穩重、端莊、平衡對稱,有一種周正之美。雖然書寫方式不同,但對平衡對稱、周正之美的追求卻一直沒變。圖片來自網路圖片來自網路為什麼漢字是方塊字,這個問題雖然沒有明確的考證,但從古人觀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窺見一斑。《淮南子·覽冥訓》說:「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在古人心目中,「天圓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這四方形地的盡頭,還有撐著的柱子。在確立方位的時候也是如此。「中」字是最早出現的一批漢字之一,也是最能夠代表古人思維方式的字。古人雖有四方觀念,但這四方是被納入一個四方形中的,處於這個方形中央的,即為「中」方,商代已有「五方」和「中國」的概念,「中」就是指處於中央位置的商都;四邊是東西南北四方。這種四方的思維方式,甚至體現在時間與空間的結合上——東方與春季結合,由木主持,南方和夏季結合,由火主持;西方與秋季結合,由金主持;北方與冬季結合,由水主持,土兼管中央與四方。從甲骨文可以看出,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漢字一字一方格的特點已經完全成形了。此後,春秋戰國時從篆書到隸書,漢字完成了一次飛躍,表現在字形上,就是從以前的圓潤瘦長變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塊字。在專門研究書法史的中央美院劉濤教授看來,這種方方正正的寫法,正是中國古人所追求的客觀美——穩重、端莊、平衡對稱,有一種周正之美。雖然後來有了「龍飛鳳舞」的草書,但每個朝代的正體字,仍然沿襲著工整的書寫模樣。最早的金文,即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都寫得規規矩矩,在當時寫字是件極其莊重嚴肅的事。到了周朝後期,各國紛爭,文字異性,但距離周國最近的秦國,其正體字仍然是規正的篆體字。秦國滅六國,建立秦朝之後,正式立小篆為正體字。但在官方規定的正體字之外,秦簡上還出現了一種輔助性書體,即後來的隸書,到漢代漢武帝年間,隸書逐步取代篆書成為正體字。此後,在魏晉南北朝年間,楷書盛行,成為官方認可的正體字,一直流傳至今。雖然書寫方式不同,但對平衡對稱、周正之美的追求卻一直沒變。劉濤介紹說,唐朝時讀書人多了,國家需要的人才也各種各樣,便開了各種考試科目,用科舉制選拔人才。書法就是其中一科。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書字體,皆得正詳」,文字與書寫並重。吏部詮選(選拔任命)官員時,也要經過一道考試,考試的內容是「身(身材和長相)、言(口頭表達能力)、書(書法)、判(公文)」。四項中的「書」,要求便是「楷法遒美」。因為文字書法的優劣關繫到個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謂「升沉是系」,所以仕進者非常重視。當時顏元孫《干祿字書》的影響很大,這本字書是在顏師古的「顏氏字樣」的基礎上完成的,字分俗體、通體、正體三種寫法。科舉考試,官府文書,寫字必遵正體。後來顏元孫的侄子顏真卿在湖州做官,將《干祿字書》書寫上石。要想通過科舉求仕進,就必須學習這樣的干祿字。之後,端正秀麗的干祿字楷書成了一種程式化的寫法,千字雷同,明朝時,為皇帝書寫詔誥的宮廷書家,以沈度最著名,都擅長一筆這樣的字,人稱「台閣體」,清朝叫「館閣體」。「書法的生命力在於書寫,漢字的魅力通過書寫才能展示,技法之外,每個字都是有表情的。」劉濤教授分析說。他去博物館的時候,專門仔細看過清代用「館閣體」寫成的《永樂大典》,雖然表面看千篇一律,但細細端詳仍會發現每個人的細微差別。不過,這樣過分求統一的書寫方式卻破壞了書法的靈魂——對「勢」的追求。古人寫字,講求一個「勢」字,不僅指通篇的氣勢,更指每一筆的手勢動作,把字寫「活」,就是這個道理,有口氣頂著,才能透出字里的精氣神,這便是「見字如見人」的所指。書寫動作連貫,做到下筆不悔,一氣呵成,才能氣韻生動。中國書法史上的經典之作,如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蘇軾《黃州寒食詩》行書作品等,當初都不是為了完成所謂的經典而寫,都是在並不經意的狀態下寫出了千古不朽的傑作。蘇軾的解釋便是,「無意於書乃佳」。而要達成這樣的功力,日積月累的訓練便不可缺少,使肌肉也形成記憶。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臨王羲之的字達30年,退換的廢筆頭裝了五竹簏,一簏便是一石的容積,可見「工夫」之大。在劉濤看來,也是這種日復一日的臨摹、書寫,培育了中國古人最早的美學情趣,甚至成為一種人格訓練。所謂「字如其人」,雖然後來多從道德層面解讀,但其本意仍是強調一種認真的精神,寫字如是,做人亦如是。寫字也是一個時代綜合面貌的展現。單從書寫姿勢上說,古人執筆,本是用大拇指與食指執筆,是單鉤「斜執」法,與今天人們通常握筆的姿勢相似,後來變為食指、中指外包,大拇指、無名指(小指靠無名指)內抵的執筆,成為雙包的「直執」法。這是因為用來寫字的桌案發生了變化。自殷商到魏晉,古人都是席地而坐,跪坐在低低的案幾前,左手執竹簡,右手斜握筆寫字。到南北朝已經開始流行「跂坐」,坐在高坐具上,兩足垂在身體前面,足趾著地而足跟不著地的姿勢,但握筆的姿勢並沒有改變。一直到唐宋時期的人物畫上還可以看得出,當時是在高桌上寫字,依然是斜執筆,到宋以後,直執法才流行起來。漢字形體結構的均勻、對稱、平衡、向背、俯仰、穩定等特點,以及用筆的疾澀、輕重、方圓、藏露等等,使得藝術家的精神情感能夠借之「和諧」地統一起來。劉濤分析,漢字的對稱並不是絕對的,表現在書法上,哪怕一筆寫壞,還可以通過下一筆「補」回來,一個字寫壞,還可以通過下一個字「救」起來。在動態中求得平衡,這也正是中國傳統的政治智慧所在。
Ⅳ 我愛你,中國的方塊字
我愛你,中國的漢字
--------------------------------------------------------------------------------
我寫著寫著,常常為我面前這一個個方塊字而動情。它們像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在紙上玩笑嬉戲,像一朵朵美麗多姿的鮮花愉悅你的眼睛。這時我真不忍將它們框在方格里,真想叫它們離開格子去舒展,去不受拘束地享受自己的歡樂。
真的,它們可不是僵硬的符號,而是有著獨特性格的精靈。你看吧,每個字都有不同的風韻。「太陽」這個詞,使你感觸到熱和力,而「月亮」卻又閃著清麗的光輝。「輕」字使人有飄浮感,「重」字一望而沉墜。「笑」字令人歡快,「哭」字一看就像流淚。「冷霜」好像散發出一種寒氣,「幽深」兩個字一出現,你似乎進入森林或寧靜的院落。當你落筆寫下「人」這個字,不禁肅然起敬,並為「天」和「地」的創造贊嘆不已。這些有影無形的圖畫,這些橫豎勾勒的奇妙組合,同人的氣質多麼相近。它們在瞬間走進想像,然後又從想像流出,只在記憶中留下無窮的回味。這是一些多麼可愛的小精靈呵!而在書法家的筆下,它們更能生發出無窮無盡的變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凝滑如脂。它們自身就有一種智慧的力量,一個想像的天地,任你盡情飛翔與馳騁。在人類古老的長河中,有哪一個民族能像中華民族擁有這么豐富的書法瑰寶?
為什麼說中華民族是詩的民族呢?這些美麗而富有魅力的文字生來就給使用它的人帶來了詩的靈性。看著這些單個的有色彩、有聲音、有氣味的詞,怎能不誘發你調動這些語言的情緒呵!西方現在有少數詩人在追求「玩文字」,但他們怎麼能從26個字母的組合中去找到「玩文字」的魅力呢!只有中國的漢字、幾萬個不同的字形、幾十萬、幾百萬種奇妙的組合,足以產生遣使文字的快樂,甚至能在語義以外,尋求那種文字對人類思維和感官的想像力!中國的漢字是高強度悟性的結晶,必能訓練出人的悟性。
也許,這又多少還有一些悲哀,據說那種偏重對悟性的訓練是會影響科學和理性的。那麼,是不是因為中國漢字沒有時間的變化就影響了人們對時間的概念呢?是不是因為漢字創造了那麼多血緣不同的稱謂而使得中國有無窮的繁文縟節呢?多麼奇妙啊,這些方塊字竟和一個民族的習性相關連!
在世界的文字之林中,中國的漢字確乎是異乎尋常的。它的創造契機顯示出中國人與世不同的文明傳統和感知世界的方式。但它是強有力的、自成系統的,它用一個個方塊字培育了五千年古老的文化,維系了一個統一的大國的存在,不管這塊東方的土地上有多少種不同的語言,講著多少互相聽不懂的方言,但這漢字的魅力卻成了交響樂隊的總指揮!
面對著科學的飛躍,人們在慨嘆中國技術的落後,想在困惑中尋求擺脫這種象形文字帶來的同世界的阻隔,因而發出了實行漢字拼音化的震撼靈魂的吶喊。是的,這種呼喚曾經攪動得熱血沸騰,但卻有點唐·吉訶德攻打風車的憨態。中國的漢字以其瑰麗雄健的生命力證明了自己的存在價值。是電腦接受了漢字,而不是電腦改變了漢字。在科學攀向高峰所出現的復雜思維狀態中,倒是那種拼音字需要不斷地再造,以至到了不堪忍受的繁瑣程度,惟中國的漢字卻反而煥發出青春,輕而易舉的用原有的詞彙構成了新的概念和術語。真的,中國的方塊字能消化各種外來的新創造,因為它擁有一個單字的海洋。在人們熟悉這種文字後,可尋求的新的組合和創造的天地是那樣的寬廣而簡便。
我是炎黃的子孫,是喝揚子江的水長大的,也許,和別的民族一樣喜歡誇耀自己的東西。俄國的羅蒙諾索夫不是用詩的語言贊美過俄羅斯語言嗎?但我不是傳統的盲目的維護者,我只崇尚人類文明的創造。在我粗通一些西方文學後,我是越來越驚嘆中國漢字的無與倫比的創造了。
啊!像徜徉在夏天夜晚的星空下,為那壯麗的景色而迷醉,我真的是無限鍾情我賴以思維和交往的中國漢字,並震驚於它的再生活力和奇特魅力。我想,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這種文字將越來越被世人所珍惜和喜愛。
我的使用漢字的同胞們、朋友們,請去發展它、豐富它吧!歷史和文明正向我們投來新的目光!
(劉湛秋)
Ⅵ 為什麼中國人要學中文
回想當年,「歐洲語言文化中心論」甚囂塵上,漢字的生存一度產生危機。20世紀初,錢玄同提出廢除漢字,主張語言文化全盤西化。1936年5月10日,以蔡元培領銜,魯迅、郭沫若、茅盾等688位文化名人簽名的《我們對推行新文字的意見》在《中國語言》發表,把漢字貶為「獨輪車」,把拼音新文字頌為「飛機」。直至現代,此叫聲仍不絕於耳,如海外學者孔憲中認為,漢語文字、漢語語法、漢語詞彙、漢語語音等均有缺點,仍需走引西方語言的道路。
如果能放眼大勢、又能坐下踏踏實實地做一下中西文對比,就會發現,以上觀點或提議即無可行性、又無必要性。
語言文字從來就是文化、科技、經濟等的載體,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文化的復興,漢字必然會呈現強勢。根據中國教育部的統計,世界上學習漢語的人數已超過3000萬,迄今全球已有100個國家的2500餘所大學和越來越多的中小學開設漢語課程;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學院,覆蓋了50多個國家和地區,到2010年,全球將建成500所孔子學院和孔子課堂;漢語水平考試(HSK)到2004年外國考生人數已達到10萬人,在34個國家設立了151個考點,而商務漢語考試(BCT)、少兒漢語考試(YCT)等也進行得如火如荼。
英國伯明翰大學語言學家約翰·辛克萊爾教授認為,未來語言世界的領袖名單中將會出現漢語,當中國成為世界一流經濟強國時,許多人將會感到「學漢語比學英語更自然、更合理」。(《青年參考》1995年1月27日)
文化層面上,漢字為漢文化圈內的主要記錄符號,更顯示了其不可替代性。如新華社漢城1999年2月10日電:韓國政府9日決定,在公務文件和交通標志等領域,將恢復使用已經消失多年的漢字和漢字標記,以適應世界化的時代潮流。韓國文化旅遊局部長官申樂均9日在國務會議上提出了一份《推動漢字並用方案》。方案指出,為了發展韓國的傳統文化,促進漢字文化圈國家的交流和推動觀光事業的發展,將目前完全使用韓國文字的公務文件改為韓、漢兩種文字並用,以解決韓文難以表明含義的問題。主持這次會議的韓國總統金大中說:「如果無視漢字,將難以理解我們的古典文化和傳統,有必要實行韓、漢兩種文字並用。」韓國歷史上長期使用漢字,進入近代社會後,韓、漢仍大量混用。1948年韓國當局公布了一份《諺文專用法》,規定所有文件不得使用漢字,因此帶來諸多問題。
韓國尚需如此,中國若取消漢字,無疑是把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推向深淵。
拋開國力及文化等外界因素不談,回歸文字本身,更能發現漢字區別於字母文字從而奠定國際化基礎的優勢:
1. 意音兼備,集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於一身,使大腦得到全方位開發。漢字中80%為兼表意音的形聲字,它們顯著地擴充了記錄信息量。
2. 記住同樣數量的單字,漢字所需時間是英文的三分之一。(覃學嵐,1999)
3. 中文與英文篇幅之比在1:1.78至1:2之間,閱讀速度是英文的1.6倍。(林汝昌,李曼鈺,1998)這在於漢字是筆畫的二維組合,充分利用紙張空間,顯得緊湊,而字母文字為字母的一維排列,顯得鬆散、冗長。
4. 由於漢字簡潔、信息量大的特性,更利於計算機處理,現在漢字輸入速度已達600至750字/分鍾。
5. 構詞靈活,可組合性強。這同樣歸因於漢字二維組合的結構,即使幾個字並列也不會覺得冗長;同時,漢語豐富的發音種類(是英語的三倍)使漢字單音節性成為可能,有效地控制了詞的發音量。而英語無法克服這些問題,唯以造詞解決,致使新單詞數量龐大而缺少規律性。
6. 漢字排列整齊、方便排版,並具有書法的藝術美。
漢字除了具備世界文字共有的音義體系外,還獨自具有形義體系,而漢字的形義體系較之音義體系貯存了更為豐富的文化信息,這是任何形式的拼音文字所無法比擬的。(黃巽齋,1988)
理想的文字應當是具有單位形態的符號,這種單位形態的符號既能記錄語音,又能有機地記錄語義,而漢字就是這樣一種意音文字,因此漢字是人類最優秀的文字。(覃學嵐,1998)
從符號學角度研究,讓漢字成為通用的國際書面符號,這也是可能的。(張壽康)
1986年8月美國《新聞周刊》一篇題為「中文的文藝復興」文章曾經報道:「中文的復興已經開始,並將影響到亞洲各地區的文化和經濟活動……」中文的優點是湯恩比所強調的中文可能成為國際通用的視覺符號。「電子紙」已經出現,我們可以利用電子滑鼠或光筆直接在電腦熒屏上寫字。電子紙的最大好處是可以保存書寫筆順,因此電腦更容易識別漢字。而電子紙有助於「隨要隨印」的電子書出現,將會解決令出版社煩惱的庫存問題。(《上海譯報》1995年1月2日)
日本漢字教育振興協會會長石井勛說:「……沒有一種文字像漢字那樣有系統性和邏輯性,漢字是世界上唯一一種只需用眼睛看就能思考、即使口語不同也能理解的文字。將來,漢字可能成為全世界的通行文字之一。」
Ⅶ 漢字為何是方塊字:古人追求穩重端莊之美
[導讀]漢字這種方方正正的寫法,正是中國古人所追求的客觀美——穩重、端莊、平衡對稱,有一種周正之美。雖然書寫方式不同,但對平衡對稱、周正之美的追求卻一直沒變。 為什麼漢字是方塊字,這個問題雖然沒有明確的考證,但從古人觀察世界的方式中便可窺見一斑。《淮南子·覽冥訓》說:「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在古人心目中,「天圓地方」,地是方形的,而且在這四方形地的盡頭,還有撐著的柱子。 在確立方位的時候也是如此。「中」字是最早出現的一批漢字之一,也是最能夠代表古人思維方式的字。古人雖有四方觀念,但這四方是被納入一個四方形中的,處於這個方形中央的,即為「中」方,商代已有「五方」和「中國」的概念,「中」就是指處於中央位置的商都;四邊是東西南北四方。這種四方的思維方式,甚至體現在時間與空間的結合上——東方與春季結合,由木主持,南方和夏季結合,由火主持;西方與秋季結合,由金主持;北方與冬季結合,由水主持,土兼管中央與四方。 從甲骨文可以看出,基本上是方形。到了西周末年,漢字一字一方格的特點已經完全成形了。此後,春秋戰國時從篆書到隸書,漢字完成了一次飛躍,表現在字形上,就是從以前的圓潤瘦長變成了方方正正的方塊字。 在專門研究書法史的中央美院劉濤教授看來,這種方方正正的寫法,正是中國古人所追求的客觀美——穩重、端莊、平衡對稱,有一種周正之美。雖然後來有了「龍飛鳳舞」的草書,但每個朝代的正體字,仍然沿襲著工整的書寫模樣。最早的金文,即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都寫得規規矩矩,在當時寫字是件極其莊重嚴肅的事。到了周朝後期,各國紛爭,文字異性,但距離周國最近的秦國,其正體字仍然是規正的篆體字。秦國滅六國,建立秦朝之後,正式立小篆為正體字。但在官方規定的正體字之外,秦簡上還出現了一種輔助性書體,即後來的隸書,到漢代漢武帝年間,隸書逐步取代篆書成為正體字。此後,在魏晉南北朝年間,楷書盛行,成為官方認可的正體字,一直流傳至今。 雖然書寫方式不同,但對平衡對稱、周正之美的追求卻一直沒變。劉濤介紹說,唐朝時讀書人多了,國家需要的人才也各種各樣,便開了各種考試科目,用科舉制選拔人才。書法就是其中一科。但是,不管是考哪一科,都要求「楷書字體,皆得正詳」,文字與書寫並重。吏部詮選(選拔任命)官員時,也要經過一道考試,考試的內容是「身(身材和長相)、言(口頭表達能力)、書(書法)、判(公文)」。四項中的「書」,要求便是「楷法遒美」。因為文字書法的優劣關繫到個人的功名和人生出路,所謂「升沉是系」,所以仕進者非常重視。 當時顏元孫《干祿字書》的影響很大,這本字書是在顏師古的「顏氏字樣」的基礎上完成的,字分俗體、通體、正體三種寫法。科舉考試,官府文書,寫字必遵正體。後來顏元孫的侄子顏真卿在湖州做官,將《干祿字書》書寫上石。要想通過科舉求仕進,就必須學習這樣的干祿字。之後,端正秀麗的干祿字楷書成了一種程式化的寫法,千字雷同,明朝時,為皇帝書寫詔誥的宮廷書家,以沈度最著名,都擅長一筆這樣的字,人稱「台閣體」,清朝叫「館閣體」。 「書法的生命力在於書寫,漢字的魅力通過書寫才能展示,技法之外,每個字都是有表情的。」劉濤教授分析說。他去博物館的時候,專門仔細看過清代用「館閣體」寫成的《永樂大典》,雖然表面看千篇一律,但細細端詳仍會發現每個人的細微差別。不過,這樣過分求統一的書寫方式卻破壞了書法的靈魂——對「勢」的追求。古人寫字,講求一個「勢」字,不僅指通篇的氣勢,更指每一筆的手勢動作,把字寫「活」,就是這個道理,有口氣頂著,才能透出字里的精氣神,這便是「見字如見人」的所指。 書寫動作連貫,做到下筆不悔,一氣呵成,才能氣韻生動。中國書法史上的經典之作,如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蘇軾《黃州寒食詩》行書作品等,當初都不是為了完成所謂的經典而寫,都是在並不經意的狀態下寫出了千古不朽的傑作。蘇軾的解釋便是,「無意於書乃佳」。 而要達成這樣的功力,日積月累的訓練便不可缺少,使肌肉也形成記憶。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臨王羲之的字達30年,退換的廢筆頭裝了五竹簏,一簏便是一石的容積,可見「工夫」之大。在劉濤看來,也是這種日復一日的臨摹、書寫,培育了中國古人最早的美學情趣,甚至成為一種人格訓練。所謂「字如其人」,雖然後來多從道德層面解讀,但其本意仍是強調一種認真的精神,寫字如是,做人亦如是。 寫字也是一個時代綜合面貌的展現。單從書寫姿勢上說,古人執筆,本是用大拇指與食指執筆,是單鉤「斜執」法,與今天人們通常握筆的姿勢相似,後來變為食指、中指外包,大拇指、無名指(小指靠無名指)內抵的執筆,成為雙包的「直執」法。這是因為用來寫字的桌案發生了變化。自殷商到魏晉,古人都是席地而坐,跪坐在低低的案幾前,左手執竹簡,右手斜握筆寫字。到南北朝已經開始流行「跂坐」,坐在高坐具上,兩足垂在身體前面,足趾著地而足跟不著地的姿勢,但握筆的姿勢並沒有改變。一直到唐宋時期的人物畫上還可以看得出,當時是在高桌上寫字,依然是斜執筆,到宋以後,直執法才流行起來。 漢字形體結構的均勻、對稱、平衡、向背、俯仰、穩定等特點,以及用筆的疾澀、輕重、方圓、藏露等等,使得藝術家的精神情感能夠借之「和諧」地統一起來。劉濤分析,漢字的對稱並不是絕對的,表現在書法上,哪怕一筆寫壞,還可以通過下一筆「補」回來,一個字寫壞,還可以通過下一個字「救」起來。在動態中求得平衡,這也正是中國傳統的政治智慧所在。
Ⅷ 數學思維訓練到底有什麼好的
我覺得方塊熊抄數學思維比較不錯襲,以方塊熊小朋友喜歡的形象為夥伴,做到孩子喜歡願意跟方塊熊一起學習。整個教學都是以定格動畫形式,還有社群老師輔導,服務這塊也是做的非常不錯。所以我家孩子也報了,個人認為太小的孩子不適合直播,孩子本來天生好動,很難做的太久,生硬的老師在講,其實孩子很難聽進去,方塊熊數學思維以看教測練一體化,讓孩子感覺他不是在學習,而是跟著方塊熊一起玩,孩子沒有壓力,潛移默化的把知識吸收了,我閨女現在每次一看方塊熊數學思維,每天都是主動學習
Ⅸ 漢字是唯一的方塊字嗎
在大家一般的印象里方塊字專指漢字,其實不然,歷史上有許多民族在漢字的基礎上發展出了屬於自己方塊字,它們和漢字的區別就像現在西方的拼音文字的區別一樣,西方拼音文字相同的地方都是由字母組成,區別就是讀音和拼寫方法不一樣,而在漢字基礎上發展來的方塊字和漢字相同的都是由橫折豎撇捺組成,但字的樣子,讀音都不相同。看到這大家最先想到可能的就是日文和朝鮮文,它們也是方塊字的一種,下面我就說一下大多數人不知道的。(什麼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春秋戰國時各國發展出來的簡化大篆,石鼓文鳥文等我都算在漢字里這里不再表述)
彝文
彝文彝文指的是四川、貴州、雲南等地的彝族群眾使用的文字,又叫「爨文」、「韙書」。明清兩代不少書里說,這種文字「字如蝌蚪」、「字母一千八百四十」。根據民間傳說,彝文的歷史非常久遠,但最興盛的時期是從明代以後才開始。
女真族文字
(與滿文是不同的兩種文字,這里的女真專指兩宋是建立了金朝的女真) 女真文是中國中古時期活動於今華北和東北地區女真人記錄自己語言的工具,是由女真族所建大金政權在12世紀前期入主中原地區前後創制頒行的官方文字;13世紀金亡於蒙古人之手後仍在被動女真諸部中使用至15世紀中葉。
古壯字
古壯字也叫土俗字,產生於唐代,是由壯族一些受漢文化教育的文人(也包括巫師)藉助漢字或漢字的偏旁部首創造的。古壯字民間普遍使用的有4800多個字,另外,還有音同義同而寫法不同的異體字8000多個。古壯字的構造方式,是借、仿、創三者結合。借,是借漢字或漢字的偏旁部首。仿,是模仿漢字六書中的方法。創,是再創造文字。
喃字
越南和廣西,在歷史上從秦始皇時代起,就有漢字文化傳人,越南比廣西離開中原遠一些,可能得到漢字文化晚一些。考古發現,廣西多春秋戰國遺物,越南多漢墓,這也反映中原文化的傳入有先後,但開始的時間相差不大。在使用漢語漢字大約1000年之後,他們都利用漢字書寫本民族的語言,在壯族成為壯字(文言文的寫字順序從右到左:字壯,現代漢語的寫字順序從左到右:壯字),在越南成為南字(越南文:喃字)(文言文的寫字順序從右到左:字喃,文言文的寫字順序從右到左:字喃)。
喃字
越南有幾個短暫的時期,以南字(喃字)為正式文字,跟漢語漢字並行,多數時期只用於民間,不作為正式文字。正式文字一般都是漢語漢字。越南稱漢語漢字為「儒字」。喃字寫本現存1000多種,名著有長詩《金雲翹傳》。 1884年淪為法國的「保護國」。1885年法國在越南南方推行拉丁化拼音文字,後來擴大傳播到越南全國。這種拼音文字是法國神甫羅德(Alexandre de Rhodes,1591-1660)所設計,1945年越南獨立以後作為法定文字,稱「國語字」,廢除漢字。
喃字的形制,跟壯字相同,都是利用現成漢字或其部件組成新的本組漢字,作為借用漢語漢字的補充。喃字是一種孳乳仿造的漢字型文字,大致借用漢字十分之七八,補充喃字十分之二三。借用的漢字方法有:1.借詞,形音義全借;2.音讀,借音改義;3.訓讀,借義改音;其他。新造喃字的方法有:1.造會意字2.造形聲字3.其他。 據研究工作者稱喃字是在中國漢字的基礎上在10至20世紀初形成發展起來的。其間,喃字是記錄民族歷史、文化的純粹越南的唯一工具。
西夏文字(西夏字給我的感覺是撇很多)
西夏文字創制於元昊建國前的公元1036年左右,由大臣野利仁榮演繹而成。文字的創制是民族文化發展到成熟階段的重要標志,它給本民族的人民在思想交流和文化傳承上帶來莫大的便利,也使後人研究這種文化與黨項民族語言成為可能。西夏文的創制參照了漢字創制的"六書"理論,採用合成法進行造字,即先創造了一些文字元素,即我們常說的字根或母字,然後再用合成法繁衍出更多的西夏字。 在西夏文中,除有很少的一部分是直接採用文字元素創字外,絕大部分是合成造字。包括會意、音意、對稱、互換、反切、長音等六種合成法。如: 會意合成法:西夏文「水」字中的一部分+「土」字合成(泥) 音意合成法:讀音為「令」的西夏文的一部分+西夏文「絹」字的一部分,合成西夏文「 」 互換合成法:(指)——(趾)(逃)——(服) 對稱合成法:(雙)(唇)(中)(分) 反切合成法:讀音為「妻」的西夏字的一部分+讀音為「因」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合成漢族「秦」姓的西夏字。 長音合成法:讀音為「阿」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含意為「長」的西夏字的一部分,合成阿長音。 西夏文字創制後,元昊即下令推行國中,詔令國民悉用蕃書。以法令的形式確立了西夏文的地位,並於建國初期設立"蕃字院",選拔西夏貴族子弟加以教之,以期傳播。因此西夏文字很快就在西夏國中通行。西夏滅亡後,西夏文字一直到明代中期尚有少數黨項後裔還在使用。此後便被歷史所淹沒,變成了一種死亡的文字。清嘉慶九年(1804年),《重修涼州護國寺感通塔碑》被發現後,學者根據該碑上的漢字與西夏文對照及記年,才重新確認了這種文字即是衰亡已久的西夏文。
契丹文
契丹是中國的古代民族及其所建政權名。遼朝(916~1125)建立不久,即先後創制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兩種文字。 前者創制於遼太祖神冊五年(920)。後者相傳為太祖弟耶律迭剌所創制,制字年代略晚於大字。主要用於碑刻、墓誌、符牌,著諸部鄉里之名以及寫詩譯書等項。金朝滅遼後,契丹文字繼續使用,而且在女真制字的過程中起過很大的作用。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詔罷契丹字」。從創制到廢止,前後共使用二、三百年,隨著哈剌契丹(亦稱黑契丹)建立的西遼(1124~1211)滅亡,終於成為死文字。契丹文圖書全部湮滅,只有宋代王易的《燕北錄》和元末明初陶宗儀的《書史會要》里收錄的幾個描畫的契丹字。 是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契丹族使用的文字,屬阿爾泰語系,分契丹大字和契丹小字兩種,與蒙古語非常相似,但是由於至今沒有被解讀,所以很難比較。
契丹大字創制於公元920年,由遼太祖耶律阿保機下令由耶律突呂不和耶律魯不古參照漢字創制的,應有三千餘字。 契丹文頒布以後,立刻在遼國境內使用。由於契丹境內的漢族都使用漢文,契丹文只會通行於契丹民族中。但是,契丹上層統治者大都通曉漢文,並以漢文為尊,契丹文使用范圍有限。 契丹小字由耶律迭剌受回鶻文啟示對大字加以改造而成。小字為拼音文字,較大字簡便,契丹小字「數少而該貫」,即原字雖少,卻能把契丹語全部貫通。契丹小字約五百個發音符號。 雖然遼國滅亡了,契丹文仍然被女真人所使用,並幫助創造女真文。直到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詔罷契丹字」,一共使用了三百多年。重新發現於20世紀20年代,遼代嚴格限制契丹文化的「出口」,大量文獻沒有流傳開來,除《燕北錄》和《書史會要》里收錄的幾個契丹字外未留下片紙隻字。從出土的契丹文哀冊和碑刻來看,大字是一種表意方塊字,其中夾雜一些直接借用漢字的形式。小字是一種拼音文字,利用漢字筆畫形體創制出300多個原字 ,然後綴合拼寫成詞。原字分正楷、行草、篆書等字體,篆體字的拼寫方式異於正楷和行草,採取魚貫式而不是層疊式。行文的款式自上而下豎寫,自右而左換行,敬詞抬頭或空格。原字有一個書寫形式,代表幾種語音或一個語音採用幾種書寫形式的情況。因此,同一個詞或詞素表現在文字上可以有不同的拼寫形式,甚至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個完整的語句被解讀出來,是中國文字史上著名的難題。
契丹文字與中國著名的東巴文、仙居蝌蚪文、夜郎天書、岣嶁碑、巴蜀符號、倉頡書、夏禹書、紅岩天書一樣,成為二十世紀的不解之謎。
據古文字專家考證,蝌蚪文,也叫「蝌蚪書」、「蝌蚪篆」,為書體的一種,因頭粗尾細形似蝌蚪而得名。蝌蚪名稱是漢代以後才出現的,指是先秦時期的古文。因而.如確能在韋羌山發現蝌蚪文,「將是學術界一大幸事,對於古文字的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在漢代的文字所採用的是以隸書為主,但漢末產生另一書體,是在於筆畫起止,皆以尖鋒來書寫,其特色也是頭粗尾細,形似蝌蚪所以名為「蝌蚪文」。 這種書體,存在的時間短暫,現已無人使用。從流傳的遺物,可發現風格似西周銅器上的文字,另外商代甲骨及玉片的雕刻與陶器上,都有這種跡象。 蝌蚪文據說在魏時,使用也極廣泛,是運用在小篆的書寫上,其筆畫較細,卻可見入筆有頓挫筆法存在的特色,這種書寫風格,毛筆透過筆畫的運用,仍可利用其彈性,起筆與收筆較尖銳,中間稍前部份則加重線條,充滿表現毛筆特性的趣味,不過在外形而言,如書寫運用,可能極易造成整體畫面太尖銳,對線條與整體布局無法協調,難怪在唐代以後便少見到。
Ⅹ 方塊字是什麼
漢字稱之為方塊字,這是中國幾千年來漢字書寫規范的傳統結論。是由於人們為了把字寫得整齊美觀,就在所寫的材料畫上方格,在方格內寫字。宋代活字印刷術出現後,人們就規則方塊模字中造字,特別是近代出現的書寫速度較慢的仿宋體、黑體、宋體,字體四棱方正,清晰易認,所以書籍報刊大量使用,以至於使人們依據原有觀念上的方格和近代製造出來的方形字,便認為所有漢字都是方塊字,手寫體的篆、隸、楷、行也就以方塊字稱謂了。 漢字從形成到現在,至少已有四千五百年了。三千多年前產生的甲骨文,已經能夠完整地記錄語言,形成完整的文字體系。從甲骨文起,在以後的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漢字形體又經歷了金文(或稱鍾鼎文)、籀文(或稱大篆)、小篆、隸書,直到楷書、行書、草書等演變過程,由繁到簡,符號性越來越強。 漢字雖然古老,生命力卻很強,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我國有12億漢族人使用漢字,新加坡等國的人民也使用漢字。 漢字具有獨特的表意性。一是象形,例如「山、田、井、火、羊」等,字的形體與字所指事物的形象相像;二是指事,如「末、本、刃」等,字義也與字形密切相關;三是會意,如「休、歪、炎、森」等,字義和字的各個部分組成有關;四是形聲,如「洞、桐、銅、筒」等,字表示語音的聲旁相同或相近,字義與形旁相關。漢字不直接表示讀音,但能准確明了地表達意思。 漢字又是世界上為數極少的可作為藝術品的文字。書寫漢字是一門獨特的藝術,也是學習中國畫所必須具備的一種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