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曼昆《經濟學原理》第3章的一些問題
如果各生產抄各的,甲消費自己的40kg土豆20kg牛肉;乙消費自己的20kg土豆,4kg牛肉。
土豆總產量60kg,牛肉24kg
若各生產比較優勢產品,則土豆40kg,牛肉40kg,土豆少了20kg而牛肉多了16kg,按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無論對甲還是乙,16kg牛肉的價值大於20kg的土豆(例如對於甲,土豆價值為0.1,牛肉為0.2,對於乙土豆價值為0.2,牛肉價值為1),所以從甲乙總量上看,總價值得到了增加。
總價值增加意味著總有一種利益分割方法都使甲乙利益都得到增加。
至於甲在土豆方面虧損了,但在牛肉方面得到補償。甲在生產土豆上的強大優勢是為了更能廉價的獲得稀缺資源牛肉。例如中國現在製造業十分發達,我們拚命生產廉價的製造品並不純粹是為了國內消費,而是出口換更為稀缺高技術產品。
當然如果甲就愛吃土豆,無視牛肉,而且在乙生產土豆能力比自己弱的情況下,沒有必要貿易
2. 經濟學分析土豆和黃金降價的效果
建議你抄想辦法找到一些相關經襲濟學院校校內的論壇,一般那裡學生相對比較活躍,可以解答你的一般問題,你需要的資料也容易找得到,而且還可以得到學長的一些學習考試經驗,這些對你都會有一些用處的。希望這個建議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3. 經濟學中的"熱土豆"效應是怎麼回事
起源:根據需求法則,消費者對商品或勞務的購買數量一般隨著價格的上升,市場需求將減少。
吉芬商品指的是價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英國統計學家羅伯特·吉芬最早發現,1845年愛爾蘭發生災荒,土豆價格上升,但是土豆需求量反而增加了。這一現象在當時被稱為「吉芬難題」。這類需求量與價格成同方向變動的特殊商品以後也因此被稱作吉芬物品。
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在其著名的《經濟學原理》(1980)一書中詳細討論了這個問題,並在分析中提及羅伯特·吉芬的看法,從而使得「吉芬商品」 這一名詞流傳下來。發生災荒的愛爾蘭,土豆是一種非常強的低檔商品。當土豆價格上升時,消費者變窮了。收入效應使消費者想少買肉並多買土豆。同時,由於土豆相對於肉變得更為昂貴,替代效應使消費者想購買更多的肉和更少的土豆。但是,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收入效應如此之大,以至於超過了替代效應。結果消費者對土豆的反應是少買肉,多買土豆。這樣就可以解釋 「吉芬難題」了,也稱「土豆效應」。
「吉芬物品」即「土豆效應」主要是用來說明經濟學中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反例。在經濟學中,由商品的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實際收入水平變動,進而由實際收入水平變動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變動,稱為收入效應。由商品的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商品相對價格的變動,進而由商品的相對價格變動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變動,稱為替代效應。對於正常物品來說,替代效應與價格成反方向的變動,收入效應也與價格成反方向的變動,在它們的共同作用下,總效應必定與價格成反方向的變動。正因為如此,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線是右向下方傾斜的。
但是,「吉芬物品」是一種特殊的低檔物品。作為低檔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應與價格成反方向的變動,收入效應則與價格成同方向的變動。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於:它的收入效應的作用很大,以至於超過了替代效應的作用,從而使得總效應與價格成同方向的變動。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線呈現出向右上方傾斜的特殊形狀的原因。——21世紀經濟學系列教材《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四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4. 經濟學大師快出來:為什麼小轎車有品牌而土豆沒有品牌為什麼雞蛋在原來沒有品牌,而禽流感發生後有了品
很簡單,這就是完全競爭和壟斷競爭的區別
樹立品牌品牌就是為了競爭專,為什麼雞蛋沒屬有品牌,因為是同質品,你去翻翻完全競爭的定義啊,完全競爭導致任何一家廠商都不會有競爭力,因而沒必要品牌。
轎車有品牌是因為是壟斷競爭,雖然廠商眾多,但產品不同質,也導致了競爭。
為什麼禽流感後雞蛋有品牌了,是因為禽流感無形劃分了雞蛋的質量等級(咱先不管是真劃分了,還是廠商宣傳的),產品不同質了,市場性質變了(從完全競爭變成壟斷競爭市場了),大家競爭了就要有品牌。
關鍵在於產品的同質性及與不同市場的關系。
實驗報告就圍繞品牌和競爭的關系,然後競爭在不同市場上的區別(就是完全競爭和壟斷競爭)
實驗目的你可以寫品牌的性質分析或重要性,或品牌與市場性質的關系分析
大半夜給你手打的。看樣我學的還行,讀研好長時間了竟然還記得。最近太忙,要不就幫你寫了。
5. 一道經濟學問題,求詳細解答
哥給你最通俗的回答,也是當年上微觀經濟學時,老師的講法,至今印象深刻!小明一白領,月收入3000,天天吃土豆,因為土豆便宜而且便於存放。兩年後,他當了副總監少買土豆了,他慢慢開始多吃肉了。OK!故事先講到這里。下面弄清兩個問題:第一、什麼是需求價格彈性?即,需求量的變動率 ∕ 價格的變動率。第二、一般情況下,物品價格下降,你會多購買。因此,一般物品的需求價格彈性是負的。題目中已知需求彈性是正的,那麼它就不是一般物品,他是二般物品,那就是吉芬商品,它就是故事中說的土豆!如故事中說的那樣,小明收入增加,即,購買力增加,相當於在他眼裡土豆降價了,切記是相當於!土豆降價了,他反而少買土豆!需求量的變動率與價格的變動率呈正相關關系,正好與題設「某種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是正值」一致,所以,這種物品就是土豆,土豆就是吉芬商品! 我靠!說了這么多,加分啊!
6. 用經濟學原理分析黃金和土豆降價的效果
黃金復和土豆的價格時由供求制決定的,價格下降,需求降低。
供求關系的意義就是影響商品最終的價格。簡單的說:當供小於求時,價格上漲,大於商品本身使用價值;反之當供大於求時,價格下降,甚至低於其使用價值。當「供」「求」平衡時則其使用價值與價格基本持平。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波,圍繞著價值這根軸不規則的上下波動。
這就形成了「性價比」一詞,價格與使用價值的比值,越小,則性價比越高,如果大於1的話,對於消費這而言,如非必要就不用購買了。
7. 土豆的經濟學屬性有哪些
那就是捆綁銷售,不按照斤算,一個房子和一斤土豆搭配買,價格應該小於一斤土豆加一個房子,大於一個房子,且大於一斤土豆。
8. 什麼是經濟學中的「土豆效應」
土豆效應,又稱「土豆悖律」,是指在大蕭條時期,消費者舍棄高端奢侈品而轉向中低端產品,並導致對後者的需求上升,進而推高低成本產品的價格和銷售。
無論經濟處於什麼狀態,人總得吃飯,有錢吃好的、貴的,缺錢可以吃差些、便宜些的食品。在經濟大蕭條時期,用於食品消費的錢會壓縮,但食品總消費量不可能減少。
土豆在食品中屬於低檔、便宜的食品,當人們收入減少後,就會去購買價格便宜的土豆,進而在整體上導致對土豆需求的旺盛,從而推進土豆價格的上漲。
(8)經濟學土豆與牛肉擴展閱讀:
源起
英國統計學家羅伯特·吉芬最早發現,1845年愛爾蘭發生災荒,土豆價格上升,但是土豆需求量反而增加了。這一現象在當時被稱為「吉芬難題」。也稱「土豆效應」。
發生災荒的愛爾蘭,土豆是一種非常強的低檔商品。當土豆價格上升時,消費者變窮了。收入效應使消費者想少買肉並多買土豆。同時,由於土豆相對於肉變得更為昂貴,替代效應使消費者想購買更多的肉和更少的土豆。
但是,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收入效應如此之大,以至於超過了替代效應。結果消費者對土豆的反應是少買肉,多買土豆。根據需求法則,消費者對商品或勞務的購買數量一般隨著價格的上升,市場需求將減少。
吉芬商品指的是價格上升引起需求量增加的物品。英國統計學家羅伯特·吉芬最早發現,1845年愛爾蘭發生災荒,土豆價格上升,但是土豆需求量反而增加了。這一現象在當時被稱為「吉芬難題」。
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在其著名的《經濟學原理》(1980)一書中詳細討論了這個問題,並在分析中提及羅伯特·吉芬的看法,從而使得「吉芬商品」 這一名詞流傳下來。發生災荒的愛爾蘭,土豆是一種非常強的低檔商品。
當土豆價格上升時,消費者變窮了。收入效應使消費者想少買肉並多買土豆。同時,由於土豆相對於肉變得更為昂貴,替代效應使消費者想購買更多的肉和更少的土豆。
但是,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收入效應如此之大,以至於超過了替代效應。結果消費者對土豆的反應是少買肉,多買土豆。這樣就可以解釋 「吉芬難題」了,也稱「土豆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