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經濟學基礎中,失業的類型、條件、內容是什麼
國際上一般將失業分為以下幾類:(1)摩擦性失業,指由於勞動力市場功能上的缺陷造成的臨時性失業,如新生勞動力找不到工作,工人轉換工作崗位時出現的工作中斷等;(2)季節性失業,指由於某些行業生產條件或產品受氣候條件、社會風俗或購買習慣的影響,對勞動力的需求出現季節性變化而導致的失業;(3)技術性失業,指由於使用新機器設備和材料,採用新的生產技術和新的生產管理方式,出現局部勞動力過剩而導致的失業;(4)結構性失業,指由於經濟、產業結構變化以及生產形式和規模的變化,促使勞動力結構進行相應調整而導致的失業;(5)周期性失業,指市場經濟國家由於經濟的周期性萎縮而導致的失業。
『貳』 經濟學中:失業的原因有哪些
從中國引起失業的原因看:將發展中國家的勞動力利用不充分或勞動不得其用,即廣義的失業,區分為五種存在形式:
一、公開性失業。這種失業包括自願失業和非自願失業。自願失業,指能夠勝任某項工作的人拒絕考慮這種工作,而暫時處在閑置狀態;非自願失業,指積極尋找工作,但仍無工作可做的人。
二、就業不足。指勞動者實際工作的時間少於他們希望工作的時間。
三、表面上是在工作或願意工作,但利用不充分。這種失業包括:
1、變相的就業不足。一些人看起來全天在農場、工廠和政府部門工作,但實際上他們提供的服務只要更少的時間就能完成。
2、隱性失業。有些人因找不到工作不得不選擇非就業活動,典型地就是去接受教育和從事家務勞動。如受過一定教育的人本想參加工作,但因就業機會缺乏而被迫繼續上學;婦女本來願意參加工作,但因受傳統風俗習慣和道德因素的影響而找不到工作,她們不得不圍著灶台轉。這樣,教育機構和家庭就成為這些「願意就業者最後的場所」。
3、提前退休。這種現象在公務員中特別明顯,而且呈上升趨勢。在許多發展中國家,盡管人們的壽命在延長,但退休年齡卻在逐漸下降,這主要是為更多的年輕人創造就業和提升的機會。
四、損傷。指本來在整個工作階段都能工作的人,但由於營養不良或缺乏正常的衛生保健條件而致身體欠佳,或者不能做全日工作。
五、生產無效益。指本來有生產性的勞動者,但因補充性的物質資源不充分,生產率極低,生產出來的成果甚至還不能補償他們的生活必需品。
當前,我國尚處於轉型發展時期。一方面市場經濟有了初步的發展,西方經濟學所區分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失業存在的幾種主要形式,在當前中國城鎮的實際生活中均程度不同地存在著。例如,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從一種職業(單位)轉移到另外一種職業(單位)導致的磨擦性失業越來越多;產業結構的調整、市場競爭的加劇,越來越多的企業面臨停產、虧損、被兼並的命運,這些企業中的職工有可能陷入結構性失業。同時,技術進步也會引起排斥工人的後果(技術性失業)。此外,我國的宏觀經濟運行中存在明顯的周期性波動,使周期性失業的存在在所難免。
另一方面,中國還屬於典型的發展中國家,因而發展經濟學所歸納的發展中國家失業存在的基本形式,在當前中國城鎮地區同樣也存在。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城鎮不但存在著一支規模不小的公開性失業隊伍,而且還潛伏著數量十分龐大的非公開性失業。就中國城鎮非公開性失業而言,就業不足的形式主要集中在效益不好的國有和集體企業單位,這些企業單位的職工實際工作的時間遠遠低於他們願意工作的時間,尤為典型的是,甚至有些單位對部分職工長期放假。表面上在工作或願意工作,但利用不充分的形式更是十分普遍。政府機關中的工作人員盡管全日制上班,但滿負荷工作的時間很少(變相的就業不足)。一些學校畢業的學生因為就業困難不得不繼續上學。有些婦女也因為就不了業不得不走向廚房(隱蔽性失業)。在中國,提前退休的現象比比皆是。此外,中國城鎮以損傷和生產無效益形式存在的非公開性失業也較普遍。尤其是以生產無效益形式存在的非公開性失業,使得一些國有企業人浮於事、生產效率低下,嚴重時,會使企業走向破產、倒閉的行列。顯然,轉型發展時期,中國城鎮失業的存在形式也有著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同樣的特點。
『叄』 西方經濟學:失業的類型
失業的類型:
自願失業:自願失業是指工人所要求的實際工資超過其邊際生產率,或者說不願意接受現行的工作條件和收入水平而未被僱用而造成的失業。由於這種失業是由於勞動人口主觀不願意就業而造成的,所以被稱為自願失業,無法通過經濟手段和政策來消除,因此不是經濟學所研究的范圍。
非自願性失業:非自願失業,是指有勞動能力、願意接受收現行工資水平但仍然找不到工作的現象。這種失業是由於客觀原因所造成的,因而可以通過經濟手段和政策來消除。經濟學中的所講的失業是指非自願失業。
摩擦性失業:指人們在轉換工作過程中的失業,指在生產過程中由於難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的失業。這種失業在性質上是過渡性的或短期性的。他通常起源於勞動力供給方。
結構性失業:是指勞動力供給和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失業,其特點是既有失業,又有空缺職位,失業者或者沒有合適的技能,或者居住地不當,因此無法填補現有的職位空缺。結構性失業在性質上是長期的,而且通常起源於勞動力的需求方。這種失業是由經濟變化導致的,這些經濟變化引起特定市場和區域中的特定類型勞動力的需求相對低於其供給。
周期性失業:周期性失業是指經濟周期波動所造成的失業,即經濟周期中的衰退或蕭條時,因需求下降而導致的失業,當經濟中的總需求的減少,降低了總產出時,會引起整個經濟體系的普遍失業。經濟周期中的衰退或蕭條時,因社會總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業。當經濟發展處於一個周期中的衰退期時,社會總需求不足,因而廠商的生產規模也縮小,從而導致較為普遍的失業現象。周期性失業對於不同行業的影響是不同的,一般來說,需求的收入彈性越大的行業,周期性失業的影響越嚴重。
技術性失業:在生產過程中引進先進技術代替人力,以及改善生產方法和管理而造成的失業。從兩個角度觀察,從長遠角度,勞動力的供求 總水平不因技術進步而受到影響;從短期看,先進的技術、生產力和完善的經營管理。以及生產率的提高,必然會取代一部分勞動力,從而使一部分人失業。
季節性失業:由於氣候狀況有規律的變化對生產、消費產生影響引起的失業。
隱藏性失業:所謂隱藏性失業是指表面上有工作,但實際上對產出並沒有作出貢獻的人,即有「職」無「工」的人,也就是說,這些工作人員的邊際生產力為零。當經濟中減少就業人員而產出水平沒有下降時,即存在著隱藏性失業。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阿瑟·劉易斯曾指出,發展中國家的農業部門存在著嚴重的隱藏性失業。
『肆』 大多數經濟學家所接受的失業類型包括哪些
一、凱恩斯的觀點來:源1.在未實現充分就業,即資源閑置的情況下,總需求的增加只會使國民收入增加,而不會引起價格水平上升。也就是說,在未實現充分就業的情況下,不會發生通貨膨脹。2.在充分就業實現,即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後,總需求的增加無法使國民收入增加,而只會引起價格上升。也就是說,在發生了通貨膨脹時,一定已實現了充分就業。二、菲利浦斯曲線:1.通貨膨脹是由於工資成本推動所引起的,這就是成本推動通貨膨脹理論。根據這一理論把貨幣工資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聯系了起來。2.承認了通貨膨脹與失業的交替關系。3.當失業率為自然失業率時,通貨膨脹率為零。4.為政策選擇提供了理論依據。這就是可以運用擴展性宏觀經濟政策,以較高的通貨膨脹率來換取較低的失業率;也可以運用緊縮性宏觀經濟政策,以較高的失業率來換取較低的通貨膨脹率。這就是菲利浦斯曲線的政策含義。
『伍』 宏觀經濟學中總共有多少種失業啊能給個比較詳細的分類么謝啦
自願失業,非自願失業,
摩擦性失業 結構性失業 周期性失業 自然失業
『陸』 經濟學對失業的解釋有哪些
西方經濟學中造成失業的原因
造成失業的原因很多,因此失業的結構與變動情況是觀察重點。失業可分為:
1.摩擦性失業:是指人們在尋找工作或轉換工作過程中的失業現象。增加職業訓練計劃與提高信息溝通(使失業者能確實掌握就業機會)可降低這方面的失業。
2.結構性失業:指市場競爭的結果或者是生產技術改變而造成的失業。結構性失業通常較摩擦性失業持久,因為結構性失業常表示人員需要再訓練或是遷移才能找到工作。
3.季節性失業:農業,營建業與旅遊業特別容易受季節性因素影響。
4.殘余性失業:因無就業能力而失業者。
『柒』 經濟學中的"失業"的定義
在經濟學范疇中,一個人願意並有能力為獲取報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況回,即認為是失業。答失業率是勞動人口裡符合「失業條件」者所佔的比例。實際上,確定確實在找工作的失業人員數量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在找到工作前失業救濟金已經過期的那些人的數量。失業的歷史就是工業化的歷史。在農村這並不被看作是一個問題,盡管農村勞動力的隱性失業人員幾乎沒什麼事可做。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2010年全球失業趨勢」報告說,2009年全球的失業人口已接近2億1千2百萬,創下該組織1991年開始統計該項數據以來的最高記錄。
『捌』 請問宏觀經濟學理論上如何劃分失業類型我國目前是什麼失業類型如何來解決
宏觀經濟理論上的失業大致如yytianfu所言,但這只是對勞動力喪失就業機會這種經濟現象的一種理論解釋和總結,現實經濟中的失業現象比這種理論解釋要復雜得多。
一般來說,一個經濟體的失業都是包括各種失業類型的混合體,我國作為一個社會矛盾尖銳的發展中大國,其失業類型尤其復雜。機械地按照宏觀經濟理論具體劃分我國的失業類型是一個困難的問題,同時卻沒有多少實際的意義,解決我國失業現象日益嚴重的關鍵在於認清導致我國失業率過高的本質原因。
我國的失業現象的一個明顯特徵,那就是沿海發達地區的高競爭性失業和內地欠發達地區的低效率性失業並存。在我國東部發達地區,大量高素質的人才不斷聚集,企業得以實現利用相對較低的工資水平過度的使用相對廉價的高素質人才,激烈的競爭導致在業的勞動力超負荷運轉,同時大量的未就業者試圖以更具競爭優勢的工資水平進入就業,從而導致高失業率與低工資水平的相互共存和不斷循環。而在內地欠發達地區,由於高素質勞動力的大量流失,企業和市場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進而加劇本地區的勞動力流失和當地的勞動力利用效率低下,並且同樣具有循環和加劇的可能。
可以認為,地區發展程度的差異是導致我國畸形失業率的主要原因,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創造條件促使勞動力向欠發達地區迴流。
根據基本經濟規律,勞動力有向欠發達地區迴流的動力,然而這必須基於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具有相對接近的社會經濟秩序和社會經濟規則的基本前提。也許我們當前所急需做的,就是在全社會范圍內創造基本公正合理的社會經濟秩序和社會經濟規則。
『玖』 宏觀經濟學通常將失業分為哪三個
摩擦性失業
由於求抄職的勞動者與需要提供的崗位之間存在著時間上的差異而導致的失業,如新生勞動力找不到工作,工人想轉換工作崗位時出現的工作中斷等;
結構性失業
由於經濟、產業結構變化以及生產形式、規模的變化,促使勞動力結構進行相應調整而導致的失業;
周期性失業
市場經濟國家由於經濟的周期性萎縮而導致的失業。
『拾』 經濟學中關於失業的三大條件是什麼
在經濟學范疇中,一個人願意並有能力為獲取報酬而工作,但尚未找到工作的情況,即認為是失業。失業率是勞動人口裡符合「失業條件」者所佔的比例。實際上,確定確實在找工作的失業人員數量是非常困難的,特別是在找到工作前失業救濟金已經過期的那些人的數量。失業的歷史就是工業化的歷史。在農村這並不被看作是一個問題,盡管農村勞動力的隱性失業人員幾乎沒什麼事可做。
根據失業產生的原因,可以把失業區分為三個條件:
(1)自願性失業:摩擦性失業,結構性失業
(2)非自願性失業:技術性失業,周期性失業;
(3)隱蔽性失業等不同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