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比較制度經濟學心得

比較制度經濟學心得

發布時間:2021-01-08 19:24:33

Ⅰ 談談學習新制度經濟學的感想

新制度經濟學(英語: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是一個側重於交易成本的經濟學研究領域,交易成本是指在建立商品交易過程中,沒有被易主考慮到而損耗掉的成本,譬如討價還價花去的精力與時間,為防止受騙而採取的保險措施等,這些舉動花費的成本都是交易成本,因為其范圍涵蓋太廣泛,至今具體的定義仍有很多說法。
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是新制度經濟學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費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論文《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提出的,科斯認為,交易費用應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產權的費用,發現交易對象和交易價格的費用,討價還價、訂立合同的費用,督促契約條款嚴格履行的費用等等。
交易費用的提出,對於新制度經濟學具有重要意義。由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配置的,交易費用理論表明交易活動是稀缺的,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交易也是冒風險的,因而交易也有代價,從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問題。資源配置問題就是經濟效率問題。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須提高經濟效率,否則舊的制度將會被新的制度所取代。這樣,制度分析才被認為真正納入了經濟學分析之中。
產權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家一般都認為,產權是一種權利,是一種社會關系,是規定人們相互行為關系的一種規則,並且是社會的基礎性規則。產權經濟學大師阿爾欽認為:「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物品的使用的權利。」這揭示了產權的本質是社會關系。在魯賓遜一個人的世界裡,產權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類社會中,人們才必須相互尊重產權。
產權是一個權利束,是一個復數概念,包括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等。當一種交易在市場中發生時,就發生了兩束權利的交換。交易中的產權束所包含的內容影響物品的交換價值,這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基本觀點之一。
產權實質上是一套激勵與約束機制。影響和激勵行為,是產權的一個基本功能。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產權安排直接影響資源配置效率,一個社會的經濟績效如何,最終取決於產權安排對個人行為所提供的激勵。
企業理論
科斯運用其首創的交易費用分析工具,對企業的性質以及企業與市場並存於現實經濟世界這一事實做出了先驅性的解釋,將新古典經濟學的單一生產制度體系——市場機制,拓展為彼此之間存在替代關系的、包括企業與市場的二重生產制度體系。
科斯認為,市場機制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企業也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來,市場機制的運行是有成本的,通過形成一個組織,並允許某個權威(企業家)來支配資源,就能節約某些市場運行成本。交易費用的節省是企業產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場機制的惟一動力。
而企業與市場的邊界在哪裡呢?科斯認為,由於企業管理也是有費用的,企業規模不可能無限擴大,其限度在於:利用企業方式組織交易的成本等於通過市場交易的成本。
制度變遷理論
制度變遷理論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代表人物是諾斯,他強調,技術的革新固然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活力,但人們如果沒有制度創新和制度變遷的沖動,並通過一系列制度(包括產權制度、法律制度等)構建把技術創新的成果鞏固下來,那麼人類社會長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是不可設想的。總之,諾斯認為,在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面,制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制度變遷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對節約交易費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制度變遷可以理解為一種收益更高的制度對另一種收益較低的制度的替代過程。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構成制度變遷理論的三塊基石。制度變遷理論涉及制度變遷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問題、制度變遷的動力、制度變遷的過程、制度變遷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徑依賴等。
科斯的原創性貢獻,使經濟學從零交易費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費用的現實世界,從而獲得了對現實世界較強的解釋力。經過威廉姆遜等人的發揮和傳播,交易費用理論已經成為新制度經濟學中極富擴張力的理論框架。引入交易費用進行各種經濟學的分析是新制度經濟學對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目前,正交易費用及其相關假定已經構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環境的新制度環境,正在影響許多經濟學家的思維和信念。
一般認為,新制度經濟學是由科斯的《企業的性質》這篇文章所開創的。

Ⅱ 1,比較經濟學與制度經濟學差異簡答題

制度經濟學(institutional economics)是把經濟制度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經濟學分支。版它研究制權度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也研究經濟的發展如何影響制度的演變。老制度經濟學代表康芒斯、米且爾等,考察了制度,但沒有對於主流經濟學的方法上有所改進。新制度經濟學由科斯(Ronald Coase)1937年d 《企業的性質》論文所開創,它貢獻在於的將交易成本這一概念引入了經濟學的分析之中。 威廉姆森、德姆塞茨、張五常等人對於這么新興學科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近30年,新制度經濟學是蓬勃發展的經濟學的一個分支。

Ⅲ 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心得體會

我首次參加精品課的培訓受益非淺

一、近距離接觸經濟學專家,感受其氣息

林木西教授精彩的講授吸引了我的全部注意力,特別是見講到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的關系對我啟發最大,以往我們常常把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對立起來通過學習我深刻的認識到:

1, 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方經濟學不是排斥的關系

2, 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方經濟學不是並列關系(政治經濟學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領導地位)

3,同是一種學術關系

在處理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方經濟學關系問題上要注意兩種傾向

(1)經濟學獎迷信

論資排輩

性別歧視

意識形態標准

(2)數字化傾向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重視數學

任何數理分析都有假定條件或前提

數學工具的使用

二、獲得與各高校專家和學者交流學習的寶貴機會

1,我們本次培訓班的同學來自自治區的幾大高校,他們大都是博士,還有博導與他們交流學習是又一大收獲,12號一下午的認真討論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2,七個討論題目我們都逐一認真的討論每人都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討論到激烈處甚至一度進行了辯論.

3,特別是第三個討論題:如何認識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討論異常激烈大家結合我們內蒙古自治區的實際來認識我國的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我們注意到以前都在說又快又好的發展經濟,現在我們把好放到前面把快放到後面,現在說又好又快的發展,雖然是字的順序調整一下可含義卻有了很大的變化.這說明我們從注重發展速度到注重發展質量,是個大的飛躍,好在前快在後是注重可持續發展,嚴把發展的質量關的同時還要加快發展的速度,從又好又快的發展中兼顧環境,注重生態文明(黨的十七大提出) 兼顧城鄉, 兼顧區域, 兼顧資源等.

4,其他的六個討論題也是這樣一絲不苟的討論,聽了大家的高論茅塞頓開收效很大..

本次培訓給了我很大幫助,不僅領略了經濟學專家的風采獲得了許多前沿的最新的觀點,更重要的是結識了我們自治區幾大高校的政治經濟學的高手不僅在討論現場跟他們學到了好多新知識,獲得了好多新觀點,還為我今後學習工作鋪墊了一條大道.如果我以後遇到難題就可以向他們求教,平時也可以通過網路和他們溝通經常向他們學習, 總之又找到一條新的學習之路,獲得一個學習的新途徑,要是培訓時間再長點就更好了,即使是這樣對於我來說的確受益非淺.

Ⅳ 從制度經濟學角度分析自己的一次消費行為

凱恩斯三動機:消費動機,儲蓄動機,投資動機,你消費的同時等於放棄了儲蓄和專投資的選屬擇權,因為你認為購買該商品的效用大於投資和儲蓄效用。購買動機受價格,質量,個人需求,個人慾望和賣方服務態度的影響。討價還價由消費者主導,這是一種對生產的肯定與否定,對性價比的個人評估,對個人需求的渴望程度。購買結束後,反思自己放棄持有現金去換取實物能給自己帶來多大的經濟效益,給自己帶來怎樣的便捷程度,放棄流動性高的通貨是否值得。

Ⅳ 新制度經濟學派的內部學派比較

制度經濟學派的發展已約有一個世紀的歷史,在這一發展過程中,不同制度學派之間或多或少都存在著理論觀點上的原則性沖突。這一點不但在新制度主義學派同舊制度主義學派之間存在著,尤其在各自內部也存在著,尤其在新制度經濟學派內部尤為明顯。
1、經濟學方法論。以加爾布雷思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承襲了凡伯倫、康芒斯的傳統,普遍反對形式主義,不用數字模型和先進的計量學。他們對研究對象分析結論往往是與總結性的概念和對周圍制度背景的理解有關。而以科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不反對形式主義。
從研究對象上來看,以加爾布雷思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主張研究對象應放在一個整體的環境下,反對用個體來部分地解釋社會整體的本質和動力,認為個體主義研究方法范圍狹小,實際上應包括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及法學等。而以科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受古典自由主義的影響,其研究對象的出發點是從個體出發,認為所有經濟現象在本質上應根據個體的性質、稟賦、目標和信仰來解釋。
2、經濟學基本假設。科斯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將新古典經濟學的「完全理性」的基本假設修正為「有限理性」。而以加爾布雷思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提出用「社會一文化人」來代替「經濟人」,同時也不贊同用「有限理性」對「完全理性」的修正。他們認為,這二者都沒有認識到人的心智結構是多層次的。他們也不排除理性,但認為理性是適應性意義上的,是逐漸調整過程。
綜上所述,以加爾布雷思為代表的新制度經濟學派放棄了形式化方法一用數字或邏輯代替自然語言的表述,拘泥於描述調查、政策分析和規范性的研究方式,使其理論發展受到制約。由於制度的研究中又包含了許多不可度量的因素,所以單純用形式主義分析方法來處理紛繁復雜的經濟體系時也會受到許多的限制。除此之外,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不是單純的個體,而是社會性的個體,而其中文化、制度對個體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整體主義和個體主義都是不完整的。

Ⅵ 求一篇《對___的制度經濟學分析》,字數一千字以上,主題最好可以選的草根一點,不要太高深啦

第一個,對商品房限購制度的經濟學分析。第二個,對房地產財政制度的經濟學分析。第三個,對小微企業免費制度的經濟學分析。
夠嗎?

Ⅶ 制度經濟學的整體制度分析

早期制度學派反對古典學派的孤立個人行為的分析方法,但是他們還沒有提出整體概念,並用以闡述制度運行中各個相關因素的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這一時期制度經濟學則注意分析整體制度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主張從根本上刷新主流經濟學的方法論基礎。他們認為,由於技術不斷變革,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社會結構處於不斷演變的過程中,資本主義制度是一個「因果動態過程」,所以經濟學必須研究變化,研究過程,而不是研究靜止的橫斷面。這就是說,對經濟問題的研究要用把注意力從作為選擇者的個人和企業,轉移到作為演進過程的整個社會。他們提出,從經濟學上講,經濟整體要大於經濟各個組成部分的簡單總和,所以研究經濟問題應當注重對「總體」和「整體」的研究,而不能循著相反的道路,即先研究各個組成部分,然後再來加總。加爾布雷思強調,只有把現代經濟生活當作一個整體考察,才能更清楚地揭示經濟運行的規律。這是制度經濟學在方法論方面的第二個顯著特點。
加爾布雷思的整體概念的內涵十分豐富,甚至已不再是一個經濟概念,它往往不能用數字來表達。比如,他提出的「大公司的權力」,就是一個整體概念。它既包括經濟權力,又包括政治權力,因而不能用數字來計量。因此,這一時期的制度經濟學反對主流經濟學所採取的數量分析,而強調整體制度因素的分析。加爾布雷思認為,宏觀經濟學只注意總需求水平的調節,微觀經濟學只注意成本和價格的形成,卻恰恰遺漏或忽視了社會的制度結構問題,即權力分配問題。
應當說,整體大於個體的簡單加總,這無論在哲學上、邏輯上還是事實上,都是成立的。但問題並未到此為止。更重要的事實是,「個體加總」總是構成「整體」的主體部分,兩者的差異可能是重要的,但一定不是主要的。一般地講,個體的特徵是整體特徵的集中反映,個體的性質決定了整體性質的主要方面或基本方面。因此,既要注重整體主義方法論,也不應當丟棄個體主義的方法論,對個體的研究往往可以構成整體研究的基礎和前提。本文後面的分析將要說明,科斯看到了加爾布雷思過分強調整體主義方法論的偏頗,而將制度經濟學研究引向以個案為基礎的小樣本研究,在方法論方面呈現出微觀化、具體化的傾向。

Ⅷ 從制度層面分析,中國和歐美國家的區別 請多從制度經濟學角度分析,急求~~~

從宏觀經濟層面看,結構性減稅重在調結構、促投資和保出口。
調結構
一是調整稅收收入結構。增值稅轉型改革後,從長遠看,享受該政策的企業在新購入設備的折舊期內會增加其企業所得稅。這是因為原來執行的生產型增值稅,企業新購設備的進項稅額雖然不能抵扣,但可以進入固定資產的原值計提折舊,減少折舊期間應納的企業所得稅。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後,企業新購設備的進項稅額雖然可以抵扣銷項稅額,卻無法再計入折舊額,會增加購入設備折舊期內的企業所得稅。因此,增值稅轉型雖然減少了固定資產購買當期的增值稅額,但增加了固定資產折舊期內的企業所得稅,有利於改變目前我國稅收收入結構中流轉稅佔比過大的局面,進一步優化稅收收入結構。
二是調整成品油價格結構。此次成品油價稅費改革一次性取消公路養護費等六項道路交通收費,規范了地方政府部門收費行為,逐步取消了政府還貸的二級公路收費,暫不取消一級路和高速路的收費,體現出漸行漸看的改革思路。汽油、柴油等成品油消費稅實行從量定額計征,有利於促進節能減排,優化經濟結構,形成「多用多繳,少用少繳」的公平調節機制。由於其徵收方式不受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還有利於形成穩定的消費稅稅源,避免國際油價大幅上漲對消費者造成過重的負擔。通過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國內成品油價格實現與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有控制的間接接軌,也有利於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進一步完善。
促投資
與生產型增值稅不同,消費型增值稅允許抵扣固定資產投資所產生的進項稅額。增值稅轉型改革作為實行結構性減稅的一項重要內容,改變了試點時「增量抵扣」的方案,允許一次性全額抵扣,降低了企業的投資成本,有利於刺激企業投資,尤其是促進繳納增值稅的裝備製造業、電力、采礦、化工等行業的投資力度。
保出口
2008年下半年以來,我國較大幅度地提高了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取消和降低了部分產品的出口關稅,這一系列政策調整與當時宏觀調控政策轉向有密切關系,目的是為了保出口。
近幾年來,出口退稅政策日益成為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2006年至今,政府已先後15次調整出口退稅率,這不僅增加了稅務部門的征管成本,也增加了納稅人的遵從成本。出口退稅的頻繁調整與出口退稅制度建立的初衷是相違背的。出口退稅是被世貿組織認可的沒有爭議的貿易促進措施。其主要作用是避免國際間重復征稅,中性的增值稅也決定了出口退稅的中性本質。雖然調整出口退稅可以在短期內起到刺激或抑制出口的效果,卻往往以犧牲效率為代價。我國出口退稅制度頻繁調整的主要原因,一是沒有意識到穩定出口退稅政策的重要性,將出口退稅政策作為相機抉擇調節經濟發展的宏觀政策工具;二是出口退稅制度立法層次較低,政府有關部門即可對退稅制度進行調整。稅率調整頻繁帶來的另一個後果是目前出口退稅率達到七檔,而1994年稅改時設定的退稅率只有三檔。過多檔次的退稅率,導致企業間流轉稅負差異較大,也給設租、尋租行為提供了較大空間。
如果要抑制特定貨物出口,可搭配相機抉擇的出口關稅政策。關稅政策比較適合作為選擇性政策工具,一是符合國際慣例,各國關稅一般都有多檔稅率;二是關稅稅率調整空間大,稅率調整更具靈活性,而出口退稅率調整區間限於0~17%;三是關稅徵收簡單,不存在分擔機制、欠退稅等問題,關稅稅率調整較少帶來額外的徵收成本和遵從成本。

從宏觀經濟層面看,結構性減稅重在調結構、促投資和保出口。
調結構
一是調整稅收收入結構。增值稅轉型改革後,從長遠看,享受該政策的企業在新購入設備的折舊期內會增加其企業所得稅。這是因為原來執行的生產型增值稅,企業新購設備的進項稅額雖然不能抵扣,但可以進入固定資產的原值計提折舊,減少折舊期間應納的企業所得稅。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後,企業新購設備的進項稅額雖然可以抵扣銷項稅額,卻無法再計入折舊額,會增加購入設備折舊期內的企業所得稅。因此,增值稅轉型雖然減少了固定資產購買當期的增值稅額,但增加了固定資產折舊期內的企業所得稅,有利於改變目前我國稅收收入結構中流轉稅佔比過大的局面,進一步優化稅收收入結構。
二是調整成品油價格結構。此次成品油價稅費改革一次性取消公路養護費等六項道路交通收費,規范了地方政府部門收費行為,逐步取消了政府還貸的二級公路收費,暫不取消一級路和高速路的收費,體現出漸行漸看的改革思路。汽油、柴油等成品油消費稅實行從量定額計征,有利於促進節能減排,優化經濟結構,形成「多用多繳,少用少繳」的公平調節機制。由於其徵收方式不受市場價格波動的影響,還有利於形成穩定的消費稅稅源,避免國際油價大幅上漲對消費者造成過重的負擔。通過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國內成品油價格實現與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有控制的間接接軌,也有利於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進一步完善。
促投資
與生產型增值稅不同,消費型增值稅允許抵扣固定資產投資所產生的進項稅額。增值稅轉型改革作為實行結構性減稅的一項重要內容,改變了試點時「增量抵扣」的方案,允許一次性全額抵扣,降低了企業的投資成本,有利於刺激企業投資,尤其是促進繳納增值稅的裝備製造業、電力、采礦、化工等行業的投資力度。
保出口
2008年下半年以來,我國較大幅度地提高了部分產品的出口退稅,取消和降低了部分產品的出口關稅,這一系列政策調整與當時宏觀調控政策轉向有密切關系,目的是為了保出口。
近幾年來,出口退稅政策日益成為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2006年至今,政府已先後15次調整出口退稅率,這不僅增加了稅務部門的征管成本,也增加了納稅人的遵從成本。出口退稅的頻繁調整與出口退稅制度建立的初衷是相違背的。出口退稅是被世貿組織認可的沒有爭議的貿易促進措施。其主要作用是避免國際間重復征稅,中性的增值稅也決定了出口退稅的中性本質。雖然調整出口退稅可以在短期內起到刺激或抑制出口的效果,卻往往以犧牲效率為代價。我國出口退稅制度頻繁調整的主要原因,一是沒有意識到穩定出口退稅政策的重要性,將出口退稅政策作為相機抉擇調節經濟發展的宏觀政策工具;二是出口退稅制度立法層次較低,政府有關部門即可對退稅制度進行調整。稅率調整頻繁帶來的另一個後果是目前出口退稅率達到七檔,而1994年稅改時設定的退稅率只有三檔。過多檔次的退稅率,導致企業間流轉稅負差異較大,也給設租、尋租行為提供了較大空間。
如果要抑制特定貨物出口,可搭配相機抉擇的出口關稅政策。關稅政策比較適合作為選擇性政策工具,一是符合國際慣例,各國關稅一般都有多檔稅率;二是關稅稅率調整空間大,稅率調整更具靈活性,而出口退稅率調整區間限於0~17%;三是關稅徵收簡單,不存在分擔機制、欠退稅等問題,關稅稅率調整較少帶來額外的徵收成本和遵從成本。

Ⅸ 求助:對制度經濟學與產業經濟學的認識

<1>對產業經濟學的介紹
產業經濟學是應用經濟學領域的重要分支。它以「產業」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發展、產業布局和產業政策等。探討資本主義經濟在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中產業之間的關系結構、產業內的企業組織結構變化的規律、經濟發展中內在的各種均衡問題等。通過研究為國家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為制定的產業政策提供經濟理論依據。
一)產業組織理論
產業組織理論主要是為了解決所謂的「馬歇爾沖突」的難題,即產業內企業的規模經濟效應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活力的沖突。
傳統的產業組織理論體系主要是由張伯倫、梅森、貝恩、謝勒等建立的,即著名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理論範式(又稱SCP模式)。
SCP模式奠定了產業組織理論體系的基礎,以後各派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對SCP模式的繼承或批判基礎之上的。
二)產業結構理論
產業結構理論主要研究產業結構的演變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它主要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研究產業間的資源佔有關系、產業結構的層次演化,從而為制定產業結構的規劃與優化的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產業結構理論一般包括:對影響和決定產業結構的因素的研究;對產業結構的演變規律的研究;對產業結構優化的研究;對戰略產業的選擇和產業結構政策的研究;產業結構規劃和產業結構調整等應用性的研究等。
三)產業關聯理論
產業關聯理論又稱產業聯系理論,側重於研究產業之間的中間投入和中間產出之間的關系,這些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產出法解決。
能很好地反映各產業的中間投入和中間需求,這是產業關聯理論區別於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的一個主要特徵。
產業關聯理論還可以分析各相關產業的關聯關系(包括前向關聯和後向關聯等),產業的波及效果(包括產業感應度和影響力、生產的最終依賴度以及就業和資本需求量)等。
四)產業布局理論
產業布局是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規劃的基礎,也是其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其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前提條件。
產業布局理論主要研究影響產業布局的因素、產業布局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產業布局的基本原則、產業布局的基本原理、產業布局的一般規律、產業布局的指向性以及產業布局政策等。
五)產業發展理論
產業發展理論就是研究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發展規律、發展周期、影響因素、產業轉移、資源配置、發展政策等問題。
對產業發展規律的研究有利於決策部門根據產業發展各個不同階段的發展規律採取不同的產業政策,也有利於企業根據這些規律採取相應的發展戰略。
六)產業政策研究
從縱的方向來看包括產業政策調查(事前經濟分析)、產業政策制定、產業政策實施方法、產業政策效果評估、產業政策效果反饋和產業政策修正等內容;
從橫的方向來看包括產業發展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產業結構政策、產業布局政策和產業技術政策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從其作用特徵來看包括秩序型(或稱制度型)產業政策以及過程型(或稱行為型)產業政策。
<2>對制度經濟學的介紹
制度經濟學是把制度作為研究對象的一門經濟學分支。它研究制度對於經濟行為和經濟發展的影響,以及經濟發展如何影響制度的演變。制度經濟學的研究始於科斯《企業之性質》,科斯的貢獻在於的將交易成本這一概念引入了經濟學的分析中並指出企業和市場在經濟交往中的不同作用。威廉姆森等人對於這門新興學科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制度經濟學的兩個基本理論是:交易費用理論和科斯定理。
制度經濟學無論在理論思想上還是方法論上,都以「逆經叛道者」的面目出現,強烈反對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方法。這個過程經歷了從凡伯倫到加爾布雷斯的幾代人的傳承。他們強調制度分析,強調非經濟因素,強調人的選擇的不確定性,強調整體和規范研究方法等等。然而,自科斯引入邊際分析方法,運用交易成本概念對制度展開研究之後,制度經濟學無論在方法論方面還是在理論思想方面,都發生了轉折性變化。變化的趨勢不是日漸遠離主流經濟學,而是趨與相同,以至於在一些經濟學家看來,自科斯以後的新制度經濟學是可以被主流經濟學所接納的,甚至能夠被歸並到新古典經濟學中去。科斯制度分析方法的微觀化和具體化的傾向,諾斯以「成本-收益」分析方法研究制度創新和制度變遷,更具有新古典色彩。
分析以上制度經濟學在研究方法論方面呈現出的顯著特點及其演化軌跡與發展趨勢,可以使我們獲得三點重要啟示。第一、研究方法的選擇、運用和創新,是為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進步服務的,他們二者是手段與目的的關系;第二、研究方法具有相對獨立性,一種方法可以為多種理論研究所運用,一種理論可以使用多種方法;第三、研究方法的創新往往成為理論突破的啟動按鈕和關鍵環節,一種新的研究方法的引入往往可以為理論研究開辟新的領域,促成新的研究成果。也許可以說,制度經濟學的進一步發展,有待在方法論上運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產業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的區別和聯系
二者的區別
產業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目的都不一樣。首先,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具有某種共同特徵的企業及其集合,主要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關系,當然也包括不同產業之間,以及企業與政府之間的關系;而制度經濟學主要是制度層面的額研究,對象是政府的作為,簡而言之,就是說一個政府應供給什麼樣的制度才能滿足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其次,在研究方法上,產業經濟學有自己的分析問題的範式,有理論層面也有實證的分析;而制度經濟學著重從邏輯層面去推到某一政策或制度的適用性,不具有實驗性。再次,從大的方面來說,產業經濟學的研究目的在於國民經濟各產業之間,各產業內企業之間構建一種長期穩定的結構,實現良性發展,以達到好的市場績效;而制度經濟學的研究在於為政府管理經濟提供一種思路,也是為了使經濟更好地發展。

二者的聯系

產業經濟學和制度經濟學的關聯在於兩者都涉及到企業和政府之間的關系。產業發展是產業經濟學的主題, 無論是產業結構還是產業組織的調整與優化升級,其直接目的都是求得產業的更好發展,而產業的優化升級需要有更好的與之相配套的制度,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出現了一些新興產業,新興產業的出現必須出台一系列與之對應的制度。
我認為一個產業涉及多個企業,在微觀經濟學中我們知道企業都是為了追求更多的利潤,這里邊包含壟斷企業[這些企業需要國家出台一定的政策對其進行管制,這就需要國家制定相關的制度對這些壟斷企業進行約束 ],此外,企業之間的交易費用也是不可避免的,怎麼使交易費用達到最低,提高資源的配置也是制度經濟學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企業的發展需要制度來規范其行為,當企業的發展達到一定規模時,就會形成產業,甚至是產業群,但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市場機制本身難以克服「外在性」等問題。制度變遷理論認為,「外在性」在制度變遷的過程中是不可否認的事實,而產生「外在性」的根源則在於制度結構的不合理,因此,在考察市場行為者的利潤最大化行為時,必須把制度因素列入考察范圍。制度是內生變數,它對經濟增長有著重大影響。因此,深入探討制度的基本功能,影響制度變遷的主要要素,經濟行為主體做出不同制度安排選擇的原因,以及產權制度是經濟學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制度層面上考察產業革命,即重大的、具有時代特徵的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對社會生產的基本組織形式或人類交往的基本方式的作用和影響。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社會分工和專業化趨勢明顯,產業集群的形成可以有效地改善由於專業化程度提高所引起的交易費用的增加問題。中小企業通過結盟與其他相關企業建立良好的分工協作關系,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在獲得專業化程度提高生產費用降低的同時,通過集群降低了交易費用,降低了企業道德風險發生 ,產業集群制度的出現通過設定一系列規則能減少環境的不確定性,提高人們認識環境的能力並規范人自身的決策行為,從而提高決策的質量的形成有效地抑制了企業的機會主義行為,降低了道德風險的發生。
因此,我覺得制度經濟學在一定程度上為產業經濟的發展提供製度安排,從而保證產業的持續,健康的發展。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制度,先進的適合產業發展的制度會促進產業的發展,所以可以說產業和制度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

閱讀全文

與比較制度經濟學心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