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產業經濟學及其特點
自己翻書去 哪一本書木有 難道你在考試???
⑵ 產業經濟學的scp分別指什麼怎樣從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SCP理論是20世紀30年代哈佛大學學者創立的產業組織分析的理論。最初由哈佛大學教授梅森首先提出。作為正統的產業組織理論,哈佛學派以新古典學派的價格理論為基礎,以實證研究為手段,按結構,行為,績效對產業進行分析,構架了系統化的市場結構(Structure)--市場行為(Conct)--市場績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現代產業經濟學的「結構—行為—績效」分析範式(Structure-Conct-Performance),簡稱SCP範式。這一範式認為產業結構決定了產業內的競爭狀態,並決定了企業的行為及其戰略,從而最終決定企業的績效。喬.貝恩(Bain,1958)在吸收和繼承馬歇爾的完全競爭理論、張伯倫的壟斷競爭理論和克拉克的有效競爭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SCP分析範式。該範式成為傳統產業組織理論分析企業競爭行為和市場效率的主要工具。他認為,新古典經濟理論的完全競爭模型缺乏現實性,企業之間不是完全同質的,存在規模差異和產品差別化。產業內不同企業的規模差異將導致壟斷。貝恩特別強調,不同產業具有不同的規模經濟要求,因而它們具有不同的市場結構特徵。市場競爭和規模經濟的關系決定了某一產業的集中程度,產業集中度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追求規模經濟的必然結果。一旦企業在規模經濟的基礎上形成壟斷,就會充分利用其壟斷地位與其他壟斷者共謀限制產出和提高價格以獲得超額利潤。同時,產業內的壟斷者通過構築進入壁壘使超額利潤長期化。因而,貝恩的SCP分析範式把外生的產業組織的結構特徵(規模經濟要求)看作是企業長期利潤的來源。SCP模型,分析在行業或者企業收到表面沖擊時,可能的戰略調整及行為變化。SCP模型從對特定行業結構、企業行為和經營績效三個角度來分析外部沖擊的影響。外部沖擊:主要是指企業外部經濟環境、政治、技術、文化變遷、消費習慣等因素的變化;行業結構:主要是指外部各種環境的變化對企業所在行業可能的影響,包括行業競爭的變化、產品需求的變化、細分市場的變化、營銷模型的變化等。企業行為:主要是指企業針對外部的沖擊和行業結構的變化,有可能採取的應對措施,包括企業方面對相關業務單元的整合、業務的擴張與收縮、營運方式的轉變、管理的變革等一系列變動。經營績效:主要是指在外部環境方面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企業在經營利潤、產品成本、市場份額等方面的變化趨勢。
⑶ 產業經濟學中的「波特五力模型」 包含什麼內容
簡介五種力量模型將大量不同的因素匯集在一個簡便的模型中,以此分析一個行業的基本競爭態勢。五種力量模型確定了競爭的五種主要來源:供應商和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潛在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來自同一行業的公司間的競爭。一種可行戰略的提出首先應該確認並評價這五種力量的大小,不同力量的特性和重要性因行業和公司的不同而變化。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詳解1.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 供方主要通過其提高投入要素價格與降低單位價值質量的能力,來影響行業中現有企業的盈利能力與產品競爭力。供方力量的強弱主要取決於他們所提供給買主的是什麼投入要素,當供方所提供的投入要素其價值構成了買主產品總成本的較大比例、對買主產品生產過程非常重要、或者嚴重影響買主產品的質量時,供方對於買主的潛在討價還價力量就大大增強。一般來說,滿足如下條件的供方集團會具有比較強大的討價還價力量:- 供方行業為一些具有比較穩固市場地位而不受市場劇烈競爭困撓的企業所控制,其產品的買主很多,以致於每一單個買主都不可能成為供方的重要客戶。- 供方各企業的產品各具有一定特色,以致於買主難以轉換或轉換成本太高,或者很難找到可與供方企業產品相競爭的替代品。- 供方能夠方便地實行前向聯合或一體化,而買主難以進行後向聯合或一體化。2.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 購買者主要通過其壓價與要求提供較高的產品或服務質量的能力,來影響行業中現有企業的盈利能力。一般來說,滿足如下條件的購買者可能具有較強的討價還價力量:- 購買者的總數較少,而每個購買者的購買量較大,佔了賣方銷售量的很大比例。- 賣方行業由大量相對來說規模較小的企業所組成。- 購買者所購買的基本上是一種標准化產品,同時向多個賣主購買產品在經濟上也完全可行。- 購買者有能力實現後向一體化,而賣主不可能前向一體化。3.新進入者的威脅 新進入者在給行業帶來新生產能力、新資源的同時,將希望在已被現有企業瓜分完畢的市場中贏得一席之地,這就有可能會與現有企業發生原材料與市場份額的競爭,最終導致行業中現有企業盈利水平降低,嚴重的話還有可能危及這些企業的生存。競爭性進入威脅的嚴重程度取決於兩方面的因素,這就是進入新領域的障礙大小與預期現有企業對於進入者的反應情況。進入障礙主要包括規模經濟、產品差異、資本需要、轉換成本、銷售渠道開拓、政府行為與政策(如國家綜合平衡統一建設的石化企業)、不受規模支配的成本劣勢(如商業秘密、產供銷關系、學習與經驗曲線效應等)、自然資源(如冶金業對礦產的擁有)、地理環境(如造船廠只能建在海濱城市)等方面,這其中有些障礙是很難藉助復制或仿造的方式來突破的。預期現有企業對進入者的反應情況,主要是採取報復行動的可能性大小,則取決於有關廠商的財力情況、報復記錄、固定資產規模、行業增長速度等。總之,新企業進入一個行業的可能性大小,取決於進入者主觀估計進入所能帶來的潛在利益、所需花費的代價與所要承擔的風險這三者的相對大小情況。4.替代品的威脅 兩個處於不同行業中的企業,可能會由於所生產的產品是互為替代品,從而在它們之間產生相互競爭行為,這種源自於替代品的競爭會以各種形式影響行業中現有企業的競爭戰略。首先,現有企業產品售價以及獲利潛力的提高,將由於存在著能被用戶方便接受的替代品而受到限制;第二,由於替代品生產者的侵入,使得現有企業必須提高產品質量、或者通過降低成本來降低售價、或者使其產品具有特色,否則其銷量與利潤增長的目標就有可能受挫;第三,源自替代品生產者的競爭強度,受產品買主轉換成本高低的影響。總之,替代品價格越低、質量越好、用戶轉換成本越低,其所能產生的競爭壓力就強;而這種來自替代品生產者的競爭壓力的強度,可以具體通過考察替代品銷售增長率、替代品廠家生產能力與盈利擴張情況來加以描述。5.行業內現有競爭者的競爭 大部分行業中的企業,相互之間的利益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作為企業整體戰略一部分的各企業競爭戰略,其目標都在於使得自己的企業獲得相對於競爭對手的優勢,所以,在實施中就必然會產生沖突與對抗現象,這些沖突與對抗就構成了現有企業之間的競爭。現有企業之間的競爭常常表現在價格、廣告、產品介紹、售後服務等方面,其競爭強度與許多因素有關。一般來說,出現下述情況將意味著行業中現有企業之間競爭的加劇,這就是:行業進入障礙較低,勢均力敵競爭對手較多,競爭參與者范圍廣泛;市場趨於成熟,產品需求增長緩慢;競爭者企圖採用降價等手段促銷;競爭者提供幾乎相同的產品或服務,用戶轉換成本很低;一個戰略行動如果取得成功,其收入相當可觀;行業外部實力強大的公司在接收了行業中實力薄弱企業後,發起進攻性行動,結果使得剛被接收的企業成為市場的主要競爭者;退出障礙較高,即退出競爭要比繼續參與競爭代價更高。在這里,退出障礙主要受經濟、戰略、感情以及社會政治關系等方面考慮的影響,具體包括:資產的專用性、退出的固定費用、戰略上的相互牽制、情緒上的難以接受、政府和社會的各種限制等。行業中的每一個企業或多或少都必須應付以上各種力量構成的威脅,而且客戶必面對行業中的每一個競爭者的舉動。除非認為正面交鋒有必要而且有益處,例如要求得到很大的市場份額,否則客戶可以通過設置進入壁壘,包括差異化和轉換成本來保護自己。 當一個客戶確定了其優勢和劣勢時(參見SWOT分析),客戶必須進行定位,以便因勢利導,而不是被預料到的環境因素變化所損害,如產品生命周期、行業增長速度等等,然後保護自己並做好准備,以有效地對其它企業的舉動做出反應。根據上面對於五種競爭力量的討論,企業可以採取盡可能地將自身的經營與競爭力量隔絕開來、努力從自身利益需要出發影響行業競爭規則、先佔領有利的市場地位再發起進攻性競爭行動等手段來對付這五種競爭力量,以增強自己的市場地位與競爭實力。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的意義實際上,關於五力分析模型的實踐運用一直存在許多爭論。目前較為一致的看法是:該模型更多是一種理論思考工具,而非可以實際操作的戰略工具。該模型的理論是建立在以下三個假定基礎之上的:1、制定戰略者可以了解整個行業的信息,顯然現實中是難於做到的;2、同行業之間只有競爭關系,沒有合作關系。但現實中企業之間存在多種合作關系,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競爭關系;3、行業的規模是固定的,因此,只有通過奪取對手的份額來佔有更大的資源和市場。但現實中企業之間往往不是通過吃掉對手而是與對手共同做大行業的蛋糕來獲取更大的資源和市場。同時,市場可以通過不斷的開發和創新來增大容量。因此,要將波特的競爭力模型有效地用於實踐操作,以上在現實中並不存在的三項假設就會使操作者要麼束手無策,要麼頭緒萬千。波特的競爭力模型的意義在於,五種競爭力量的抗爭中蘊含著三類成功的戰略思想,那就是大家熟知的:總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專一化戰略。
⑷ 產業經濟學到底是關於什麼的
產業經濟學復,是應用經濟學制領域的重要分支。現代西方經濟學中分析現實經濟問題的新興應用經濟理論體系。 產業經濟學從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產業」出發,探討在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中產業間的關系結構、產業內企業組織結構變化的規律以及研究這些規律的方法。 產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產業內部各企業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規律、產業本身的發展規律、產業與產業之間互動聯系的規律以及產業在空間區域中的分布規律等。
產業經濟學(Instrial Economics)以「產業」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發展、產業布局和產業政策等。探討資本主義經濟在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中產業之間的關系結構、產業內的企業組織結構變化的規律、經濟發展中內在的各種均衡問題等。通過研究為國家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為制定的產業政策提供經濟理論依據。產業經濟是居於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間的中觀經濟,是連接宏微觀經濟的紐帶。
⑸ 如何根據投入產出模型分析產業間的關聯關系
南京農業大學525產業經濟學綜合知識2012考研大綱:
一、考試性質
產業經濟學綜合知識考試是產業經濟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復試科目。其目的是為了科學、公平、准確、規范地測試考生的產業經濟學基礎知識及實際運用水平。本考試大綱力求反映產業經濟學的學科特點,注重測評考生的基本素質與運用能力,以利於培養具有全面、系統、扎實專業素養的產業經濟學高級人才。
二、考試要求
要求考生比較系統地了解產業經濟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體系,尤其是產業組織理論的基本內容,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現實產業經濟相關問題。
三、考試內容
考試范圍:
廠商理論、市場結構、進入退出壁壘、寡頭市場結構、策略性行為、市場績效、產業結構、產業關聯、公共政策。
考試要求:
1. 理解產業、市場、SCP範式,以及產業組織的中心問題。
2. 了解產業組織理論、產業結構理論、產業關聯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3. 了解廠商的目標與內部組織。
4. 掌握市場集中度的含義、度量方法與影響因素,理解進入壁壘、退出壁壘,流動性壁壘和進退無障礙理論。
5. 掌握寡頭市場的主要模型,包括古諾(Cournot)模型、斯坦克爾伯格(Stackelberg)模型、伯川德(Bertrand)模型、豪泰林(Hotelling)模型。
6. 理解合謀的不穩定性及其影響因素。
7. 掌握價格歧視的含義、類型和成功實施價格歧視的條件。
8. 理解支持和反對垂直一體化的理由、垂直約束的效果。
9. 理解市場績效的含義及評價市場績效的主要指標。
10. 理解產業結構的演進規律、影響和決定產業結構的因素、掌握礎擔壁桿撰訪辯詩菠澗主導產業選擇的基準。
11. 理解產業間的關聯關系,掌握投入產出基本分析模型。
12. 理解政府規制理論與反壟斷政策。
⑹ 產業經濟學 伯川德模型的問題
(1)古諾均衡:1廠商總收益TR=Pq1=[a-(q1+q2]q1-Pc1
邊際收益MR=a-2q1-q2-c1
q1=(a-q2-c1)/2
類似2廠商的有q2=(a-q1-c2)/2
聯立以上兩個方程的q1=q2
古諾均衡回解為兩條反答應函數的交點
即均衡時12兩個寡頭廠商的產量相等q1=q2=(a-c)/3
(2)伯川德均衡是價格均衡,伯川德均衡結果價格p=MC。
用價格表示產量,仿照上述古諾均衡求解即可。
(3).斯塔克伯格模型都是從被動一方先分析。
對於2,1的產量是已知的為q1,2利潤最大化的條件與上一題相同a-q1-2q2-c2=0,
解得2的反應曲線:q2=(a-q1-c2)/2,
帶入到1的收益R1中,
求得邊際收益
令其等於邊際成本0,
解得q1和價格
希望能幫到你。
⑺ 產業經濟學 產業結構
產業組織理論主抄要是為了解決馬歇爾沖突的難題,即產業內企業的規模經濟效應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活力的沖突。
傳統的產業組織理論體系主要是由張伯倫、梅森、貝恩、謝勒等建立的,即著名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理論範式(又稱SCP模式)。
SCP模式奠定了產業組織理論體系的基礎,以後各派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對SCP模式的繼承或批判基礎之上的。
⑻ 產業經濟學
產業經濟學是一門新興的應用經濟學科,目前仍在發展之中。產業經濟學以內產業為容研究對象,主要包括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發展,產業布局和產業政策等。產業經濟學是以產業為研究邏輯起點,主要研究科技進步,勞動力等要素資源流動,空間發展與經濟績效的學科以及產業的動態變動規律,主要研究經濟數據的工具有計量經濟學工具,主要分析方法有博弈論分析方法,各種力量博弈,均衡與非均衡分析方法,主要思想來源是哲學中的矛盾對立統一思想,辨證法思想,主要模型來源於自然科學模型。
⑼ 產業經濟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有哪些
1、投入產出分析法
投入產出法是研究經濟系統各個部分間表現為投入與產出的相互依存關系的經濟數量分析方法。投入是進行一項活動的消耗,如生產過程的消耗包括本系統內各部門產品的消耗(中間投入)和初始投入要素的消耗(最初投入)。產出是指進行一項活動的結果,如生產活動的結果是為本系統各部分生產的產品(物質產品和勞務)。投入產出分析應用於國民經濟體系中產業聯系,是通過已編制的投入產出表和建立的相應的線性代數方程體系,來分析產業間各種重要的比例關系和部門間生產技術和經濟聯系。投入產出法在進行產業經濟分析時,有幾個鮮明的特點。(1)投入產出分析從國民經濟是個有機整體的觀點出發,綜合研究各個具體產業部門間的數量關系(技術經濟聯系),既有綜合指標,如社會總產品、中間產品、國民收入、積累基金等,又有按產業部門的分解指標,兩者有機結合。(2)投入產出分析從生產消耗和分配兩個方面來反映產品在產業部門之間的運動過程,也就是同時反映產品的價值形成過程和使用價值運動過程。(3)產業經濟分析通過各種系數如物資消耗系數、勞動消耗系數、生產基金佔用系數、生產性積累佔用系數等經濟系數,一方面反映在一定技術水平和生產組織條件下,國民經濟產業部門間的技術經濟聯系;另一方面用以測定和體現社會總產品與中間產品、社會總產品與最終產品之間的數量聯系,既反映部門之間的直接聯系,又反映部門之間的全部間接聯系。(4)投入產出表本身是一個矩陣,由此建立的線性方程組完全可以由電子計算機進行運算,這不僅可以保證分析的准確和及時,而且還可以進一步擴展與數學規劃和其他數量經濟相結合,發展成經濟預測和計劃擇優的經濟數學模型。
2、跨國比較分析方法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庫茲涅茨建立了經濟發展類型的跨國比較分析方法,包括時序分析和截面分析。時間序列分析是縱向角度分析各國產業結構隨經濟發展的演變趨勢,而截面分析則從橫向角度分析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國家的產業結構,進一步揭示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它們相互補充。
3、時間序列分析方法
將對研究對象的相關指標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排列的統計數據進行分析的方法稱為時間序列分析法,它被廣泛應用於宏觀經濟學研究中,用於揭示經濟長期趨勢及其變化規律和經濟周期波動。在產業經濟學中,時間序列分析主要用來揭示產業結構的演變規律和產業結構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科林·克拉克在威廉·配第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搜集與整理了若干國家的統計資料,按照年代的推移,分析勞動力在三次產業之間移動的趨勢;庫茲涅茨在1971年出版的《各國的經濟增長》書中分析了約17個國家1801—1967年的經濟時序數據,其中包括了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化,考察伴隨經濟發展,國民收入和勞動力在產業間的分布變化規律;霍夫曼則依據20個國家的時間序列數據,著重分析製造業中消費資料工業和資本資料工業的比例關系,即「霍夫曼比例」,深入到產業內部,對第二產業結構演變規律和發展階段作了開創性研究。
4、截面分析方法
分析比較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研究對象在同一時間點上,或研究某一對象在同一時刻內部結構的數量指標的方法稱為橫斷面分析法。庫茲涅茨在《各國的經濟增長》里分析了57個國家1950—1965年的5個經濟截面,他建立的經濟截面分析方法是根據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大小把國家分成5-8組,採用「未加權等差中值」計算每組國家某個經濟指標的數值,並進行統計回歸,分析經濟水平與經濟結構變化的關系; 1975年世界銀行副行長錢納里教授在《發展的型式1950~1970》中把經濟截面分析的國家樣本擴大到101個,將分析樣本進一步擴展到低收入發展中國家,用勞動力和產值指標等,對人均收入和三次產業變動間關系作了徹底的考察和驗證,並深入到工業和服務業內部,對其結構變動作了細致分析,形成了用途較為廣泛的結構轉變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