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SCP範式分析
現代產業經濟學復的「制結構—行為—績效」分析範式(Structure-Conct-Performance),簡稱SCP範式。這一範式認為產業結構決定了產業內的競爭狀態,並決定了企業的行為及其戰略,從而最終決定企業的績效。
貝恩(Bain,1958)在吸收和繼承馬歇爾的完全競爭理論、張伯倫的壟斷競爭理論和克拉克的有效競爭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SCP分析範式。該範式成為傳統產業組織理論分析企業競爭行為和市場效率的主要工具。他認為,新古典經濟理論的完全競爭模型缺乏現實性,企業之間不是完全同質的,存在規模差異和產品差別化。產業內不同企業的規模差異將導致壟斷。貝恩特別強調,不同產業具有不同的規模經濟要求,因而它們具有不同的市場結構特徵。市場競爭和規模經濟的關系決定了某一產業的集中程度,產業集中度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追求規模經濟的必然結果。一旦企業在規模經濟的基礎上形成壟斷,就會充分利用其壟斷地位與其他壟斷者共謀限制產出和提高價格以獲得超額利潤。同時,產業內的壟斷者通過構築進入壁壘使超額利潤長期化。因而,貝恩的SCP分析範式把外生的產業組織的結構特徵(規模經濟要求)看作是企業長期利潤的來源。
『貳』 產業經濟學中的SCP分析框架指什麼每部分的內容是什麼,請詳細闡述。
企業戰略規劃工具:模型
產品創新管理平台
SCP模型概述
SCP(structure-conct-performance,結構-行為-績效)模型是由美國哈佛大學產業經濟學權威喬·貝恩(Joe S.Bain)、謝勒(Scherer)等人於20世紀30年代建立的。該模型提供了一個既能深入具體環節,又有系統邏輯體系的市場結構(Structure)一市場行為(Conct)一市場績效(Performance)的產業分析框架。SCP 框架的基本涵義是,市場結構決定企業在市場中的行為,而企業行為又決定市場運行在各個方面的經濟績效。
SCP模型,分析在行業或者企業收到表面沖擊時,可能的戰略調整及行為變化。
SCP模型從對特定行業結構、企業行為和經營績效三個角度來分析外部沖擊的影響。
SCP分析模型(Structure-Conct-Performance Model)
外部沖擊:主要是指企業外部經濟環境、政治、技術、文化變遷、消費習慣等因素的變化;
行業結構:主要是指外部各種環境的變化對企業所在行業可能的影響,包括行業競爭的變化、產品需求的變化、細分市場的變化、營銷模型的變化等。
企業行為:主要是指企業針對外部的沖擊和行業結構的變化,有可能採取的應對措施,包括企業方面對相關業務單元的整合、業務的擴張與收縮、營運方式的轉變、管理的變革等一系列變動。
經營績效:主要是指在外部環境方面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企業在經營利潤、產品成本、市場份額等方面的變化趨勢。
SCP模型在行業分析上的強有力在於:
要求一個更加嚴格的戰略分析過程,而不僅是定性的和描述性的;
著重把行為作為取得業績的關鍵;
SCP模型分析框架
一、外部沖擊(Shock)
技術突破
政府政策/管理改變
國內
國際
口味/生活方式的轉變
二、行業結構(Structure)
市場結構是指特定的市場中的企業在數量、份額、規模上的關系。一個特定的市場屬於哪種市場結構類型,一般取決於下面幾個要素:
1、交易雙方的數目和規模分布
完全競爭市場存在眾多的買者和賣者,企業的規模很小以至於不能單獨對市場上的價格產生影響,只能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一般情況下,隨著交易雙方數目的減少,雙方的規模會相應增大,價格變動的潛力越來越強,出現壟斷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到了一定階段,必然會出現賣方壟斷(買方壟斷)。
2、產品差異化
在理想的完全競爭情形下,企業出售的都是同質的產品,只能通過價格進行競爭。在現實的世界中,產品間總是在某些方面存在差異,隨著產品差異化程度的增大,不同企業間產品的可替代性變弱,企業獲取壟斷地位的可能性相應變大。但產品差異化所帶來的消費者主觀上的滿足和企業的市場控制力導致的福利損失之間存在一定的可替代性。
3、市場份額和市場集中度
特定的市場中,市場份額(某個企業的市場銷售份額比重)、市場集中度(少數幾個最大規模企業所佔的市場份額)與市場結構密切相關。一般而言,市場份額越大、市場集中度越高,少數幾個企業的市場支配勢力越大,市場的競爭程度越低。
4、進入壁壘
進入壁壘意味著進入某一特定市場所遇到的各種障礙①,主要包括:國家立法、機構政策針對少數特定廠商授予特許經營權所形成的政策性壁壘;在位廠商採取措施抵制新廠商進入而形成的策略性壁壘;因資源分布的區域性導致某地廠商無法取得該資源而不能進入特定行業的資源性壁壘;潛在進入者獲取行業核心技術的困難所形成的技術性壁壘;在位廠商的絕對成本優勢所構成的成本性壁壘;此外,市場容量、規模經濟、消費者偏好也會構成進入壁壘。
(1) 需求經濟學
替代產品可獲得性
產品差異性
增長率
變更性/周期性
(2) 供給經濟學
生產商集中度
進口競爭
生產商差異性
固定/可變成本結構
產能運用
科技機遇
供給曲線
進入壁壘/退出壁壘
(3) 產業鏈經濟學
供應商討價能力
顧客討價能力
信息市場失敗
縱向市場失敗
三、企業行為(Conct)
企業行為是市場結構、經濟績效的聯系紐帶,企業行為通過各種策略對潛在進入者施加壓力從而影響市場結構。但必須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討論企業行為方有意義,完全競爭市場中企業微弱的市場控制力決定了企業廣告、竄謀等行為的無效性,企業可以按照市場價格銷售任何數量的產品。
(1) 營銷
定價
批量
廣告/促銷
新產品/研發
分銷
(2) 產能改變
擴張/收縮
進入/退出
收購/合並/剝離
(3) 縱向整合
前向/後向整合
縱向合資企業
長期合同
(4) 內部效率
成本控制
物流
過程發展
組織效能
四、經營績效(Performance)
經營績效是指特定市場結構下,通過特定企業行為使某一產業在價格、產量、成本、利潤、產品質量、品種及技術進入等方面達到的狀態。
(1) 財務
盈利性
價值創造
(2) 科技發展
(3)僱傭對象
『叄』 什麼是SCP範式
現代產抄業經濟學的「結構—行為—績效」分析範式(Structure-Conct-Performance),簡稱SCP範式。這一範式認為產業結構決定了產業內的競爭狀態,並決定了企業的行為及其戰略,從而最終決定企業的績效。
貝恩(Bain,1958)在吸收和繼承馬歇爾的完全競爭理論、張伯倫的壟斷競爭理論和克拉克的有效競爭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SCP分析範式。該範式成為傳統產業組織理論分析企業競爭行為和市場效率的主要工具。他認為,新古典經濟理論的完全競爭模型缺乏現實性,企業之間不是完全同質的,存在規模差異和產品差別化。產業內不同企業的規模差異將導致壟斷。貝恩特別強調,不同產業具有不同的規模經濟要求,因而它們具有不同的市場結構特徵。市場競爭和規模經濟的關系決定了某一產業的集中程度,產業集中度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追求規模經濟的必然結果。一旦企業在規模經濟的基礎上形成壟斷,就會充分利用其壟斷地位與其他壟斷者共謀限制產出和提高價格以獲得超額利潤。同時,產業內的壟斷者通過構築進入壁壘使超額利潤長期化。因而,貝恩的SCP分析範式把外生的產業組織的結構特徵(規模經濟要求)看作是企業長期利潤的來源。
『肆』 產業經濟學的兩大範式是什麼
樓主你好抄。
現代經濟學有兩種主流經濟學範式:一種是「新古典」的經濟學方法,一種是「新凱恩斯主義」範式。這兩種經濟學範式研究問題是採用的基本假設有時是對立的,並從基本假設出發可能得到相互對立的結果。兩者時常相互批評與指責,但在各自領域都具有說服力。
經濟學教材中所列舉的廠商理論、均衡理論等不等同於「新古典」範式,這些是應用「新古典」範式而得出的結論。
「新古典」範式的實質有兩點:①它是一種方法論。一般說來,它以一般性的假設作為起點,利用嚴密的演繹推理,最後得出符合直覺的推論;②它繼承了古典經濟學的理論核心-薩伊定律(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競爭的力量會通過對價格的作用讓市場不均衡回復到均衡狀態)
「新凱恩斯主義」範式偏向於強調市場自身的缺陷(如信息不對稱等),以此為出發點構造理論體系。它比「新古典」範式更強調需求的作用,認為總需求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宏觀經濟變化。(比如貨幣政策中,大幅上調利率,會提高融資成本,減少人們的融資需求,進而抑制投資、影響經濟增長)
『伍』 什麼是scp模型,能用來分析產業中的什麼問題
SCP(structure、conct、performance)模型是由美國哈佛大學產業經濟學權威貝恩(Bain)、謝勒 (Scherer)等人建立的。該模型提供了一個既能深入具體環節,又有系統邏輯體系的市場結構(Structure)一市場行為(Conct)一市場績效(Performance)的產業分析框架
SCP模型,分析在行業或者企業收到表面沖擊時,可能的戰略調整及行為變化。
SCP模型從對特定行業結構、企業行為和經營績效三個角度來分析外部沖擊的影響。
外部沖擊:主要是指企業外部經濟環境、政治、技術、文化變遷、消費習慣等因素的變化;
行業結構:主要是指外部各種環境的變化對企業所在行業可能的影響,包括行業競爭的變化、產品需求的變化、細分市場的變化、營銷模型的變化等。
企業行為:主要是指企業針對外部的沖擊和行業結構的變化,有可能採取的應對措施,包括企業方面對相關業務單元的整合、業務的擴張與收縮、營運方式的轉變、管理的變革等一系列變動。
經營績效:主要是指在外部環境方面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企業在經營利潤、產品成本、市場份額等方面的變化趨勢。
SCP模型分析框架
一、外部沖擊(Shock)
技術突破
政府政策/管理改變
國內
國際
口味/生活方式的轉變
二、行業結構(Structure)
(1) 需求經濟學
替代產品可獲得性
產品差異性
增長率
變更性/周期性
(2) 供給經濟學
生產商集中度
進口競爭
生產商差異性
固定/可變成本結構
產能運用
科技機遇
供給曲線
進入/退出壁壘
(3) 產業鏈經濟學
供應商討價能力
顧客討價能力
信息市場失敗
縱向市場失敗
三、企業行為(Conct)
(1) 營銷
定價
批量
廣告/促銷
新產品/研發
分銷
(2) 產能改變
擴張/收縮
進入/退出
收購/合並/剝離
(3) 縱向整合
前向/後向整合
縱向合資企業
長期合同
(4) 內部效率
成本控制
物流
過程發展
組織效能
四、經營績效(Performance)
(1) 財務
盈利性
價值創造
(2) 科技發展
(3)僱傭對象
『陸』 如何理解scp範式
現代產業經來濟學的「結構—行自為—績效」分析範式(Structure-Conct-Performance),簡稱SCP範式。這一範式認為產業結構決定了產業內的競爭狀態,並決定了企業的行為及其戰略,從而最終決定企業的績效。
貝恩(Bain,1958)在吸收和繼承馬歇爾的完全競爭理論、張伯倫的壟斷競爭理論和克拉克的有效競爭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SCP分析範式。該範式成為傳統產業組織理論分析企業競爭行為和市場效率的主要工具。他認為,新古典經濟理論的完全競爭模型缺乏現實性,企業之間不是完全同質的,存在規模差異和產品差別化。產業內不同企業的規模差異將導致壟斷。貝恩特別強調,不同產業具有不同的規模經濟要求,因而它們具有不同的市場結構特徵。市場競爭和規模經濟的關系決定了某一產業的集中程度,產業集中度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追求規模經濟的必然結果。一旦企業在規模經濟的基礎上形成壟斷,就會充分利用其壟斷地位與其他壟斷者共謀限制產出和提高價格以獲得超額利潤。同時,產業內的壟斷者通過構築進入壁壘使超額利潤長期化。因而,貝恩的SCP分析範式把外生的產業組織的結構特徵(規模經濟要求)看作是企業長期利潤的來源。
『柒』 產業經濟學的scp分別指什麼怎樣從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SCP理論是20世紀30年代哈佛大學學者創立的產業組織分析的理論。最初由哈佛大學教授梅森首先提出。作為正統的產業組織理論,哈佛學派以新古典學派的價格理論為基礎,以實證研究為手段,按結構,行為,績效對產業進行分析,構架了系統化的市場結構(Structure)--市場行為(Conct)--市場績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現代產業經濟學的「結構—行為—績效」分析範式(Structure-Conct-Performance),簡稱SCP範式。這一範式認為產業結構決定了產業內的競爭狀態,並決定了企業的行為及其戰略,從而最終決定企業的績效。喬.貝恩(Bain,1958)在吸收和繼承馬歇爾的完全競爭理論、張伯倫的壟斷競爭理論和克拉克的有效競爭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SCP分析範式。該範式成為傳統產業組織理論分析企業競爭行為和市場效率的主要工具。他認為,新古典經濟理論的完全競爭模型缺乏現實性,企業之間不是完全同質的,存在規模差異和產品差別化。產業內不同企業的規模差異將導致壟斷。貝恩特別強調,不同產業具有不同的規模經濟要求,因而它們具有不同的市場結構特徵。市場競爭和規模經濟的關系決定了某一產業的集中程度,產業集中度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追求規模經濟的必然結果。一旦企業在規模經濟的基礎上形成壟斷,就會充分利用其壟斷地位與其他壟斷者共謀限制產出和提高價格以獲得超額利潤。同時,產業內的壟斷者通過構築進入壁壘使超額利潤長期化。因而,貝恩的SCP分析範式把外生的產業組織的結構特徵(規模經濟要求)看作是企業長期利潤的來源。SCP模型,分析在行業或者企業收到表面沖擊時,可能的戰略調整及行為變化。SCP模型從對特定行業結構、企業行為和經營績效三個角度來分析外部沖擊的影響。外部沖擊:主要是指企業外部經濟環境、政治、技術、文化變遷、消費習慣等因素的變化;行業結構:主要是指外部各種環境的變化對企業所在行業可能的影響,包括行業競爭的變化、產品需求的變化、細分市場的變化、營銷模型的變化等。企業行為:主要是指企業針對外部的沖擊和行業結構的變化,有可能採取的應對措施,包括企業方面對相關業務單元的整合、業務的擴張與收縮、營運方式的轉變、管理的變革等一系列變動。經營績效:主要是指在外部環境方面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企業在經營利潤、產品成本、市場份額等方面的變化趨勢。
『捌』 scp分析的SCP範式
現代產業經濟學的「結構—行為—績效」分析範式(Structure-Conct-Performance),簡稱SCP範式。這一範式認為產業結構決定了產業內的競爭狀態,並決定了企業的行為及其戰略,從而最終決定企業的績效。
喬.貝恩(Bain,1958)在吸收和繼承馬歇爾的完全競爭理論、張伯倫的壟斷競爭理論和克拉克的有效競爭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SCP分析範式。該範式成為傳統產業組織理論分析企業競爭行為和市場效率的主要工具。他認為,新古典經濟理論的完全競爭模型缺乏現實性,企業之間不是完全同質的,存在規模差異和產品差別化。產業內不同企業的規模差異將導致壟斷。貝恩特別強調,不同產業具有不同的規模經濟要求,因而它們具有不同的市場結構特徵。市場競爭和規模經濟的關系決定了某一產業的集中程度,產業集中度是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追求規模經濟的必然結果。一旦企業在規模經濟的基礎上形成壟斷,就會充分利用其壟斷地位與其他壟斷者共謀限制產出和提高價格以獲得超額利潤。同時,產業內的壟斷者通過構築進入壁壘使超額利潤長期化。因而,貝恩的SCP分析範式把外生的產業組織的結構特徵(規模經濟要求)看作是企業長期利潤的來源。
SCP模型,分析在行業或者企業收到表面沖擊時,可能的戰略調整及行為變化。
SCP模型從對特定行業結構、企業行為和經營績效三個角度來分析外部沖擊的影響。
外部沖擊:主要是指企業外部經濟環境、政治、技術、文化變遷、消費習慣等因素的變化;
行業結構:主要是指外部各種環境的變化對企業所在行業可能的影響,包括行業競爭的變化、產品需求的變化、細分市場的變化、營銷模型的變化等。
企業行為:主要是指企業針對外部的沖擊和行業結構的變化,有可能採取的應對措施,包括企業方面對相關業務單元的整合、業務的擴張與收縮、營運方式的轉變、管理的變革等一系列變動。
經營績效:主要是指在外部環境方面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企業在經營利潤、產品成本、市場份額等方面的變化趨勢。
『玖』 簡述SCP理論模型的基本內涵
SCP理論是哈佛大學學者創立的產業組織分析的理論.作為正統的產業組織理論,哈佛學派以新古典學派的價格理論為基礎,以實證研究為手段,按結構,行為,績效對產業進行分析,構架了系統化的市場結構(Structure)--市場行為(Conct)--市場績效(Performance)的分析框架(簡稱SCP分析框架).該理論對於研究產業內部市場結構,主體市場行為及整個產業的市場績效有現實的指導意義,是產業經濟學中分析產業組織的正統理論.在SCP框架中著重突出市場結構的作用,認為市場結構是決定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的因素.分析程序是市場結構決定企業在市場中的行為,企業市場行為又決定經濟績效.因此,改善市場績效的方式就是通過產業政策調整市場結構.本文試圖利用SCP理論分析目前中國報業市場的產業組織狀況。
SCP模型,分析在行業或者企業收到表面沖擊時,可能的戰略調整及行為變化。
SCP模型從對特定行業結構、企業行為和經營績效三個角度來分析外部沖擊的影響。
外部沖擊:主要是指企業外部經濟環境、政治、技術、文化變遷、消費習慣等因素的變化;
行業結構:主要是指外部各種環境的變化對企業所在行業可能的影響,包括行業競爭的變化、產品需求的變化、細分市場的變化、營銷模型的變化等。
企業行為:主要是指企業針對外部的沖擊和行業結構的變化,有可能採取的應對措施,包括企業方面對相關業務單元的整合、業務的擴張與收縮、營運方式的轉變、管理的變革等一系列變動。
經營績效:主要是指在外部環境方面發生變化的情況下,企業在經營利潤、產品成本、市場份額等方面的變化趨勢。
『拾』 產業經濟學
產業經濟學(Instrial Economics)以「產業」為研究對象,主要包括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產業發展、產業布局和產業政策等。探討資本主義經濟在以工業化為中心的經濟發展中產業之間的關系結構、產業內的企業組織結構變化的規律、經濟發展中內在的各種均衡問題等。通過研究為國家制定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為制定的產業政策提供經濟理論依據。產業經濟是居於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間的中觀經濟,是連接宏微觀經濟的紐帶。 產業經濟學是以"產業"為研究邏輯起點,主要研究科技進步、勞動力等要素資源流動、空間發展與經濟績效的學科以及產業的動態變動規律,主要研究經濟數據的工具有計量經濟學工具(用sas、spss eviews等軟體運算) ,主要分析方法有博弈論分析方法、各種力量博弈、均衡與非均衡分析方法、主要思想來源是哲學中的矛盾對立統一思想、辯證法思想,主要模型來源於自然科學模型。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根本聯繫上是相通的、一致的。構建由微觀開始、從而中觀層次到宏觀層次知識體系和邏輯大廈。試圖尋求產業的發展規律性,產業經濟學是研究實體經濟的踏實的學問。實體經濟決定虛擬經濟。虛擬經濟是引擎,實體經濟則是輪胎。產業發展必然由非均衡趨向均衡,」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東部、中西部經濟發展失衡,必然東部會有」災難「,經濟危機對東部沖擊是最大的。產業經濟學是預測性較好的學科。
一)產業組織理論 產業組織理論主要是為了解決所謂的「馬歇爾沖突」的難題,即產業內企業的規模經濟效應與企業之間的競爭活力的沖突。 傳統的產業組織理論體系主要是由張伯倫、梅森、貝恩、謝勒等建立的,即著名的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理論範式(又稱SCP模式)。 SCP模式奠定了產業組織理論體系的基礎,以後各派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對SCP模式的繼承或批判基礎之上的。 二)產業結構理論 產業結構理論主要研究產業結構的演變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它主要從經濟發展的角度研究產業間的資源佔有關系、產業結構的層次演化,從而為制定產業結構的規劃與優化的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產業結構理論一般包括:對影響和決定產業結構的因素的研究;對產業結構的演變規律的研究;對產業結構優化的研究;對戰略產業的選擇和產業結構政策的研究;產業結構規劃和產業結構調整等應用性的研究等。 三)產業關聯理論 產業關聯理論又稱產業聯系理論,側重於研究產業之間的中間投入和中間產出之間的關系,這些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產出法解決。 能很好地反映各產業的中間投入和中間需求,這是產業關聯理論區別於產業結構和產業組織的一個主要特徵。 產業關聯理論還可以分析各相關產業的關聯關系(包括前向關聯和後向關聯等),產業的波及效果(包括產業感應度和影響力、生產的最終依賴度以及就業和資本需求量)等。 四)產業布局理論 產業布局是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規劃的基礎,也是其經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其實現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前提條件。 產業布局理論主要研究影響產業布局的因素、產業布局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產業布局的基本原則、產業布局的基本原理、產業布局的一般規律、產業布局的指向性以及產業布局政策等。 五)產業發展理論 產業發展理論就是研究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發展規律、發展周期、影響因素、產業轉移、資源配置、發展政策等問題。 對產業發展規律的研究有利於決策部門根據產業發展各個不同階段的發展規律採取不同的產業政策,也有利於企業根據這些規律採取相應的發展戰略。 六)產業政策研究 從縱的方向來看包括產業政策調查(事前經濟分析)、產業政策制定、產業政策實施方法、產業政策效果評估、產業政策效果反饋和產業政策修正等內容; 從橫的方向來看包括產業發展政策、產業組織政策、產業結構政策、產業布局政策和產業技術政策等幾個方面的內容;從其作用特徵來看包括秩序型(或稱制度型)產業政策以及過程型(或稱行為型)產業政策。 七)「五力模型」 「五力模型」是產業經濟學的重要內容。它是由著名的經濟學家----麥克爾·波特(MichaelPorter)於80年代初提出,對企業戰略制定產生全球性的深遠影響。用於競爭戰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客戶的競爭環境。包括:供應商的討價還價能力、購買者的討價還價能力、新進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行業內現有競爭者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