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政治經濟學原理txt下載

政治經濟學原理txt下載

發布時間:2021-01-07 02:05:35

『壹』 政治經濟學的原理

1.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即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它是研究社會生產關系體系及其發展規律性的科學。

1.2、勞動:是有勞動能力和勞動經驗的人,在生產過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動。

1.3、勞動對象:是人們把自己的勞動加於其上的一切東西,也就是勞動加工的對象。

1.4、勞動資料:又稱勞動手段,是人們用來影響或改變勞動對象的一切物質資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產工具。

1.5、生產資料:是生產過程中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總和,它是任何社會進行物質生產所必備的物質條件。

1.6、物質資料生產過程:是人們的勞動、勞動對象、勞動資料(勞動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結合起來,創造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所需的物質產品的過程。

1.7、生產力:是人們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關系。

1.8、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又稱經濟關系。生產關系是各種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

1.9、生產關系體系:是人們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所建立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方面的經濟關系的總和。

1.10、社會生產方式: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有機結合與統一。

1.11、經濟規律:是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它體現著經濟過程的必然趨勢。

1.12、生產資料所有制:即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它是人們在佔有生產資料方面所形成的關系,體現著生產勞動者同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

1.13、經濟基礎:是一定社會形態中佔主導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

1.14、上層建築: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並與它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會意識形態。

2.1、商品:是為市場交換而生產的有用勞動產品。

2.2、商品生產:是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的生產。

2.3、商品交換:是商品的相互讓渡或買賣。

2.4、商品經濟:是以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為內容,直接以交換為目的進行生產的經濟形式。

2.5、社會分工:是社會勞動劃分和獨立化為不同部門和行業的分工。

2.6、使用價值: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它體現了商品的自然屬性。

2.7、價值:是在商品中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它體現了商品的社會屬性。

2.8、具體勞動:是指生產一定使用價值的具有特定性質、目的和形式的勞動。它反映的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2.9、抽象勞動:指撇開一切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人類一般勞動。它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經濟關系,是勞動的社會屬性。

2.10、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製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2.11、個別勞動時間:是生產某種商品的各個商品生產者各自花費的勞動時間。

2.12、社會價值: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的價值量。

2.13、個別價值:是由各個商品生產者的個別勞動時間所形成的價值量。

2.14、勞動熟練程度:是指勞動經驗的豐富程度和勞動技術水平的高低程度。

2.15、勞動強度:是指單位時間內勞動消耗的程度。

2.16、簡單勞動:是不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的一般勞動者都能從事的勞動。

2.17、復雜勞動:是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和技術專長的勞動者所從事的勞動。

2.18、勞動生產率:指勞動的生產效率或能力。通常由單位時間內生產的產品數量或單位產品所耗費的時間來表示。

2.19、社會勞動:是指商品生產者的勞動,是提供給社會的,構成社會總勞動的組成部分,其勞動具有社會性質。

2.20、私人勞動:是指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商品生產者的勞動是按照自己私人的利益和要求所進行的,其勞動具有私人性質。

2.21、價值形式:是商品價值的表現形式,即交換價值。

2.22、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

2.23、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

2.24、價格標准:是指包含一定重量貴金屬的貨幣單位及其等分。

2.25、貨幣流通:是貨幣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斷運動。

2.26、商品流通:是以貨幣為媒介的商品交換。

2.27、貨幣流通規律:是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過程中所需貨幣數量的規律。

2.28、鑄幣:是由國家鑄造的,具有一定形狀、重量、成色和面額價值的金屬貨幣。

2.29、紙幣:是由國家發行並強制流通的價值符號,它代表貴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

2.30、通貨膨脹:是紙幣發行量超過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中實際需要的金屬貨幣量所引起的紙幣貶值和物價上漲現象。

2.31、價值規律:是商品按照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進行交換的規律。

2.32、市場:是商品交換的場所、渠道或領域。

2.33、市場經濟:是社會資源配置的—種方式,它是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商品經濟。

2.34、市場機制:是市場的各種要素,包括價格、供求、競爭等要素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制約,各自發揮功能,又共同發揮功能的有機聯系。

2.35、價格機制:是通過市場價格變動與供求關系變動之間的相互聯系與相互制約而發揮作用的機制。

2.36、供求機制:是商品的供求關系與價格、競爭等因素之間相互制約和聯系而發揮作用的機制。

2.37、競爭機制:是市場競爭與價格、供求等因素之間相互制約和聯系而發揮作用的機制。

2.38、市場調節:是指市場機制的調節,即通過市場機制調節社會經濟的運行,最終調節社會資源的配置。

3.1、勞動力:是人的勞動能力,是存在於活的人體中,在進行生產勞動時運用的人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

3.2、勞動過程:是勞動者通過有目的的活動,即運用勞動資料對勞動對象進行加工,改變自然界的物質形態,創造出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使用價值的過程。

3.3、價值形成過程:價值形成過程既是活勞動創造新價值的過程,又是物化勞動即生產資料的舊價值轉移過程。

3.4、價值增殖過程: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這個一定點就是工人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時間。

3.5、剩餘價值:是雇傭工人創造的超過勞動力價值而被資本家無償佔有的價值部分,它直接體現著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關系。

3.6、必要勞動時間:是雇傭工人用於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

3.7、剩餘勞動時間:是雇傭工人無償地為資本家生產剩餘價值的時間。

3.8、資本:是自行增殖的價值或能夠帶來剩餘價值的價值,體現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剝削與被剝削的生產關系。

3.9、不變資本:是以生產資料形式存在的資本,它在生產過程中不改變自己的價值量。

3.10、可變資本:是以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它在生產過程中發生了價值增殖。

3.11、剩餘價值率:是剩餘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它表明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其公式為m『=m/v.

3.12、絕對剩餘價值:是在雇傭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於工作日的絕對延長而生產的剩餘價值。

3.13、相對剩餘價值:是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剩餘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餘價值。

3.14、超額剩餘價值:指個別資本家由於率先提高勞動生產率,使商品的個別價值低於社會價值而多獲得的剩餘價值。

3.15、資本主義工資: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

3.16、計時工資:是按工人的勞動時間支付的工資。

3.17、計件工資:是按工人生產的產品的數量或所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資。

3.18、血汗工資制度:是通過科學的操作研究,極大地提高勞動強度,以加強對工人剝削的工資制度。

3.19、名義工資:是指工人把勞動力出賣給資本家時所得到的貨幣工資。

3.20、實際工資:是指工人用貨幣工資所能購買的生活資料和服務的數量。

3.21、社會再生產:是不斷重復、不斷更新的生產過程。

3.22、簡單再生產:是生產規模不變的再生產。

3.23、擴大再生產:是擴大原有生產規模的再生產。

3.24、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是指資本家把剩餘價值全部用於個人消費,再生產只是在原有規模上重復進行。

3.25、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是指資本家不把剩餘價值全部用於個人消費,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餘價值轉化為新的資本,用來購買追加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使生產在擴大的規模上重復進行。

3.26、資本積累:是把剩餘價值再轉化為資本,或者說,是剩餘價值的資本化。

3.27、資本積聚:是由資本積累所引起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增加。

3.28、資本集中:是指眾多分散的中小資本通過互相合並而成為少數大資本。

3.29、資本技術構成:是反映技術水平的一定數量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的比例所形成的資本構成。

3.30、資本價值構成:是由一定數量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比例所形成的資本構成。

3.31、資本有機構成:是由資本技術構成所決定,並且反映著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

3.32、相對過剩人口:是相對於資本家榨取剩餘價值的需要來說,勞動力的供應超過了資本對它的需求,從而形成相對的過剩的人口,即失業人口。

3.33、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律:是揭示資產階級的財富積累同無產階級的貧困積累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系的規律在資產階級一端積累;與此同時,貧困在無產階級一端積累。

3.34、資本原始積累:是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形成初期,用暴力手段剝奪直接生產者,使生產資料和貨幣財富在資本家手中迅速積累的過程。

3.35、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
4.1、產業資本:是工業、農業、建築業等各個物質生產部門的資本,是能夠實現價值增殖的資本。

4.2、資本循環:是產業資本依次經過購買、生產、銷售三個階段,採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實現了價值的增殖,並回到原來出發點的全部運動過程。

4.3、貨幣資本:是以貨幣形式存在的資本,它是產業資本在其循環過程中所採取的一種職能形式。它的職能是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為生產剩餘價值准備條件。

4.4、生產資本:是以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形式存在的資本,它是產業資本在其循環過程中所採取的一種職能形式。它的職能是把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以資本主義方式結合起來,在生產過程中生產出剩餘價值。

4.5、商品資本: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資本,它是產業資本在循環過程中採取的一種職能形式。它的職能是通過商品的銷售,實現包含在商品中的價值和剩餘價值。

4.6、資本周轉:是產業資本周而復始不斷重復的資本循環過程。

4.7、資本周轉時間:是產業資本的一個循環周期所經歷的時間,它是產業資本的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的總和。

4.8、資本周轉次數:是在一定時間內資本所經歷的周轉的次數。

4.9、生產時間:是資本停留在生產領域內的時間,包括勞動時間和非勞動時間。

4.10、流通時間:是資本停留在流通領域內的時間,包括購買時間和銷售時間。

4.11、勞動時間:是勞動者運用勞動資料作用:廠勞動對象生產出某種產品的時間。

4.12、非勞動時間:是生產資料已進入直接生產領域,但尚未與勞動力相結合的時間。

4.13、固定資本:指以機器、設備、廠房、工具等重要勞動資料形式存在的生產資本。

4.14、流動資本:指以原料、燃料、輔助材料等勞動對象以及勞動力形式存在的生產資本。

4.15、流通資本:是產業資本循環中的貨幣資本和商品資本的總稱。

4.16、固定資本磨損:是固定資本的價值按照其磨損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轉移到新產品中去,它包括固定資本有形磨損和固定資本無形磨損。

4.17、固定資本有形磨損:又稱固定資本物質磨損,是指固定資本的物質要素由於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而造成的損耗。

4.18、固定資本無形磨損:又稱固定資本精神磨損,是指固定資本在其有效使用期內, 由於生產技術進步而引起的價值上的損失。

4.19、固定資本折舊:是指固定資本按照其磨損程度而逐漸轉移到新產品中去的價值,必須在產品銷售以後作為折舊基金提取並積累起來,以便在固定資本價值全部轉移完畢時,用於固定資本的實物更新。

4.20、折舊費:又稱折舊基金,是在固定資本折舊中所提取的補償金額。

4.21、折舊率:是固定資本折舊費與固定資本原始價值的比率。

4.22、年剩餘價值率:是一年內生產的剩餘價值總量同一年內預付的可變資本的比率。

4.23、單個資本:又稱個別資本,指資本主義社會各自獨立發揮資本職能的資本,是社會總資本的一個組成部分。

4.24、社會資本:又稱社會總資本,指資本主義社會中互相聯系的所有單個資本的總和。

4.25、社會總產品:是社會的各個物質生產部門在一定時期內 (通常為一年)所生產的全部物質資料的總和。它是由一個國家當年的所有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共同創造的。

4.26、社會生產兩大部類:與社會總產品的實物形態是由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大類構成相適應,社會生產可劃分為兩大部類:第一部類是生產資料的生產,第二部類是消費資料的生產。

4.27、經濟危機:又稱經濟衰退。指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周期性爆發的、以生產相對過剩為基本特徵的危機。

4.28、固定資本更新:是以廠房、機器、設備等物質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產資本,由於磨損或其他因而用新的物質形式來替換。

4.29、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是從一次經濟危機爆發到下一次經濟危機爆發所經歷的時期。

5.1、資本主義生產成本:是生產單位商品所耗費的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之和。

5.2、利潤:是剩餘價值的轉化形式。當剩餘價值不是表現為可變資本的產物,而是表現為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時,剩餘價值就取得利潤形態。

5.3、利潤率:是剩餘價值與預付總資本的比率,它是剩餘價值率的轉化形式。用公式表示:P'=m/(c+v)。

5.4、平均利潤率:是社會剩餘價值總量與社會預付總資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平均利潤率=社會剩餘價值總額/社會預付資本總額。

5.5、平均利潤:是一定量預付資本根據平均利潤率所獲的利潤。平均利潤=預付資本×平均利潤率。

5.6、生產價格:是由商品的生產成本與平均利潤所構成的價格,它是價值的轉化形式。

5.7、超額利潤:是超過平均利潤的利潤,它是個別生產價格低於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

6.1、商業資本: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的流通領域中發生作用的職能資本,它是從產業資本的商品資本職能中分離出來的獨立的職能資本形式。

6.2、商業利潤:是商業資本家從事商業經營活動所獲得的利潤,來源於產業部門的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

6.3、商業流通費用:是商業資本家在商品流通過程中所耗費的各種費用。它分為生產性流通費用和純粹流通費用兩大類。

6.4、生產性流通費用:是由商品的使用價值運動所引起的費用,如商品的保管費、運輸費、包裝費等,它是同生產過程在流通領域內的繼續有關的費用。

6.5、純粹流通費用:是由商品的價值運動所引起的費用,即在商品的單純買賣過程中所支出的費用,如商店的建築費、設備費、簿記費、廣告費、辦公費、商業店員的工資等。

6.6、借貸資本:是從職能資本(包括產業資本和商業資本)運動中分離出來的獨立資本形式,它是借貸資本家為了取得利息而暫時貸給職能資本家的貨幣資本。

6.7、利息:是職能資本家使用借貸資本而讓給借貸資本家的一部分剩餘價值,它是剩餘價值的特殊轉化形式。

6.8、企業利潤:是在存在利息的情況下,產業利潤和商業利潤的總稱,它在數量上等於平均利潤和利息的差額。

6.9、利息率:是一定時期內的利息量與借貸資本總額的比率。

6.10、資本主義銀行:是專門經營貨幣資本的企業,它是借款人和貸款人的信用中介,也是資本家相互之間的支付中介。

6.11、銀行資本:是銀行資本家為經營銀行業務獲取利潤而投下的自有資本以及通過吸收存款而借入的資本。

6.12、股份公司:是通過發行股票方式合資經營的企業。

6.13、股票:是向股份公司投資入股並有權取得股息收入的憑證。

6.14、股息:是股票持有者根據股票的票面額從企業利潤中分得的收入。

6.15、股東:是股份公司的股票持有者。

6.16、股份有限公司:是通過發行股票籌集資本所設立的企業法人組織,企業以其經營的法人財產為限、股東以其投資額為限,對企業的債務承擔有限責任。

6.17、企業法人:即經濟法人,它是擁有自己經營的企業,依照法定程序建立的、能夠獨立地行使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的經濟組織。

6.18、股票控制額:是大股東控制股份公司所需要的股票額。

6.19、股票價格:是股息收入的資本化,它與股息成正比變化,與銀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變化。

6.20、資本主義地租:是農業資本家租種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所繳納的地租,它是農業工人所創造的超過平均利潤以上的那一部分剩餘價值,即超額利潤。

6.21、租金:是農業資本家在一定時期內,向土地所有者繳納的全部貨幣額。租金中除地租外,還包括土地上的固定資產折舊費和利息,並可能包括農業資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潤和農業工人的一部分工資。

6.22、級差地租:是與土地的不同等級相聯系的地租,它是由農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低於社會生產價格的超額利潤所構成的。

6.23、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是指在可耕土地有限特別是優等地和中等地有限的條件下,土地作為經營對象而被農業資本家使用後所形成的對土地的經營性壟斷。

6.24、絕對地租:是土地所有者憑借土地私有權壟斷而獲取的地租,租種任何土地都必須繳納絕對地租,它是由農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低於價值的超額利潤所構成的。

6.25、土地私有權壟斷:是指資本主義農業中有限的土地被私人土地所有者佔有以後,別人無法再擁有對土地這種生產資料的私有權。

6.26、土地價格:是地租收入的資本化,它與地租量成正比變化,與銀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變化。

7.1、壟斷:是指一個或幾個大型企業佔有一個經濟部門的絕對部分的生產或流通份額,並控制相關商品的價格,從而獲取高額壟斷利潤的情況。

7.2、金融資本:是壟斷的工業資本和壟斷的銀行資本融合或混合生長構成的一種資本形式。

7.3、金融寡頭:是掌握了金融資本,操縱國民經濟命脈,並在實際上控制國家政權的少數資本家或壟斷資本家集團。

7.4、參與制:是通過控制一定數量的股票從而層層控制許多企業的經濟上的統治方式。

7.5、壟斷利潤:是壟斷資本憑借其在生產和流通中的壟斷地位所獲得的大大超過平均利潤的高額利潤。

7.6、壟斷價格:是壟斷組織憑借其壟斷地位所規定的、旨在保證獲取最大限度利潤的市場價格。

7.7、壟斷高價:是壟斷組織出售產品時規定的超過商品價值和生產價格的壟斷價格。

7.8、壟斷低價:是壟斷組織購買生產資料時規定的低於商品價值和生產價格的壟斷價格。

7.9、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私人壟斷資本與資產階級國家政權相結合的一種壟斷資本主義形式。10.1、生產力標准:是指一定的社會制度、生產關系和經濟體制的存在與更替的合理性,要以是否適應於生產力狀況和是否有利於生產力發展為標准。

8.1、資本輸出:是資本主義國家和政府、或是資本家、或是壟斷集團,為獲取高額利潤和利息,以及取得其他經濟利益而對國外進行投資或貸款。

8.2、國際壟斷同盟:是指各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組織,通過訂立協議所建立的國際性壟斷組織的聯盟。

8.3、國際卡特爾:指若干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或經營某種產品的壟斷組織,通過訂立協議,壟斷和瓜分這種產品的世界市場,規定壟斷價格,以謀取壟斷利潤。

8.4、新殖民主義:是二次大戰後,隨著舊殖民體系的瓦解,壟斷資本主義國家採取比較緩和和隱蔽的手法,主要是採取經濟滲透辦法,打著所謂援助的旗號,對發展中國家進行剝削和控制的殖民主義政策。

8.5、經濟全球化:是指在生產發展和科技進步、社會分工和國際分工不斷深化、生產社會化和國際化程度不斷提高的情況下,世界各國和各地區的經濟活動日益超越出一國和地區范圍而相互緊密聯系的趨勢。

8.6、經濟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組織形式上的體現與反映。

8.7、地區經濟集團化:是地域上鄰近的一些國家,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和生產國際化的客觀要求,為維護共同的經濟利益,通過簽訂協議而組成的地區性經濟或貿易集團。它是經濟一體化的一種具體組織形式。

8.8、跨國公司:又稱多國公司,是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的對外進行直接投資,在國外設立子公司或分支機構,進行跨國的即國際間的生產、銷售或金融等各種經營活動,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為目的的大型壟斷企業。它是戰後國際壟斷組織的重要形式。

8.9、自由貿易區:是區內各國在相互貿易中給予優惠,以加強地區間合作和增強地區競爭力的一種方式。

8.10、關稅同盟:是締約國在相互貿易中免除關稅和限額,並規定共同關稅稅率和貿易政策,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國家范圍經濟調節的組織。

8.11、經濟聯盟:是指參加國除了達到關稅同盟的要求外,並制定某些共同的經濟政策,在貨幣金融方面進行協調,實現同盟內各種商品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建立起一些超國家的經濟調節機構的組織。

8.12、經濟政治聯合體:是參加國既在經濟上進行國際協調和聯合行動,又在政治上向一體化發展,建立起一些超國家的政治機構來統一管理和協調參加國的政治事務的組織。

9.1、食利者階層:指完全脫離了生產經營活動,專靠「剪息票」 (即吃利息或股息)為生的一批剝削者。

9.2、食利國:是依靠資本輸出來剝削和掠奪其他國家和地區,以獲取大量財富和收入的壟斷資本主義國家。

9.3、滯脹:是經濟停滯和通貨膨脹兩種經濟現象並存的簡稱。

9.4、財政危機:指資本主義國家採取過度刺激經濟的財政政策,使財政支出增加,入不敷出,財政赤字巨大的危機。

9.5、貨幣信用危機:指資本主義社會中貨幣流通和信用領域中長期的通貨膨脹和信用膨脹的危機。

10.2、從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是指從無產階級專政建立開始,到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本建立為止,這中間所經歷的革命轉變時期。中國的過渡時期是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的時期。

10.3、共產主義社會的兩個階段:共產主義社會的兩個階段是指共產主義作為一種社會制度,它的發展必然經歷低級和高級兩個階段,低級階段或第一階段為社會主義社會,高級階段或第二階段是共產主義社會。

10.4、自由人聯合體:馬克思把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中的社會經濟組織稱為自由人的聯合體。

10.5、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的經濟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歷史階段。

10.6、社會主義公有制:是以勞動人民共同佔有生產資料為特徵的所有制形式。它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本質特徵和根本標志,從而也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10.7、按勞分配: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原則,它是由社會和集體以人們付出勞動的數量和質量為尺度分配個人消費品。

10.8、按生產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資本、勞力、技術、信息、土地以及各種生產資料等生產要素的投入所進行的收入分配。

10.9、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是共產主義社會的一個基本原則,即得到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勞動者,自覺地盡其所能為社會勞動,社會按照他們的實際需要分配消費品。

10.10、舊社會分工:是指每個人長期乃至終生被束縛在一種職業上,即固定在由分工所形成的一種崗位上。特別是形成了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對立或根本差別。

10.1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

10.12、計劃調節:是國家通過制定的長期、中期、短期經濟計劃,對國民經濟的運行和發展進行的調節。

10.13、國民經濟比例關系:是指社會再生產各部門、各環節、各地區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內在聯系在數量上的表現。

10.14、「三個有利於」:是指有利於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於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

『貳』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最新txt全集下載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txt全集小說附件已上傳到網路網盤,點擊免費下載:

『叄』 政治經濟學原理和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原理區別

政治經濟原理是指世界所有的相關原理,而馬克思政治經濟原理是政治經濟原理的一部分!

『肆』 求《政治經濟學原理》約翰·斯圖亞特·穆勒 txt

這個只有pdf版本的,附件已經上傳了,你用pdf閱讀器就可以看了。

『伍』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最新txt全集下載

規律只能隨客觀事物本身的性質、內容和所依賴的客觀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陸』 求政治經濟學原理重點

此書出的試題比較偏,書上的內容有些需要加以概括,以下是一本書的知識點希望能幫到你第第一章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第一節產生與發展(一)經濟學和政治經濟學 政治經濟學最初是指研究整個國民經濟范圍的經濟學,我國現在認為政治經濟學是理論學。
(二)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產生 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於17世界中葉產生,最初出現的是資產階級經濟學,以後又出現了小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
(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
19世紀中葉,馬克思和因格斯創立聞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中、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獲得重大發展。
第二節政經濟的研究對象 (一)馬克思主義政經的研究對象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總的來說是社會產生關系及其發展的規律性。(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著重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三)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在研究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同時,並研究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和經濟運行。 (四)對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研究 政治經濟學要研究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新現象、新變化和新特點。
第三節政治經濟學的科學性與階級性
(一)政治經濟學具有階級性
政治經濟學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各人階級都有自己的政治經濟學。
(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實現了階級性和科學性的統一。
第四節學習政治經濟學的意義
(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社會主義運動和社會主義革命的理論武器。
(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認識社會歷史發展必然趨勢,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的樹立共產主義世界觀的科學依據。
(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和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基礎。
(四)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指高馬克思主義自覺性和改造世界觀的指導思想。
第二章物質資料生產和社會生產方式
第一節物質資料生產
(一)物質資料生產是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要了解和把握這個問題,必須了解物質資料生產及其作用。
(二)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物質資料生產既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基礎,又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
(三)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和生產要素
勞動過程有三個簡單要素。生產要素的內容。
第二節社會生產力
(一)社會生產力的構成
社會生產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二)先進生產力和科學技術
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志是科學技術的應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三)生產力狀況和勞動生產率
考察社會生產力必須衡量生產力的狀況,即衡量生產力性質和水平;還需衡量勞動生產率的高低。
(四)分工與協作
自然分工與社會分工。三次社會大分工。社會分工的性質和舊社會分工。簡單協作與復雜協作。分工與協作的相互關系。
第三節社會生產關系
(一)社會生產關系的內容
人們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形成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方面的經濟關系。
(二)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相互關系
生產對分配、交換和消費的決定作用。分配、交換和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
第四節社會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制度
(一)社會生產方式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對立背誦錢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
(二)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
(三)社會經濟制度的演變
人類社會經歷的五種基本社會經濟制度。
第五節經濟規律
(一)經濟規律的客觀性
任何經濟規律都具有客觀性。人們必須尊重經濟規律。
(二)認識和利用經濟規律
人們能夠發揮主觀能動性,來認識和利用客觀經濟規律。
(三)經濟規律的特點和類型
經濟規律與自然規律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經濟規律有三種類型。
(四)經濟規律體系和基本經濟規律
一定社會形態中的經濟規律體系。一定社會形態的基本經濟規律。
第三章社會再生產與經濟增長
第一節社會再生產及其類型
(一)生產向再生產
任何社會的生產過程都是不斷重復和更新的再生產過程。
(二)物質資料再生產和生產關系再生產
社會再生產的內容,包括物質資料的再生產和生產關系的再生產。
(三)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社會再生產的規模,分為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四)外延擴大再生產和酅擴大再生產
擴大再生產的方式,分為外延擴大再生產和內涵擴大再生產兩種類型。
第二節國民經濟的比例關系和產業結構
(一)國民經濟的比例關系
在社會化生產的國民經濟整體中,存在著復雜的比例關系。比例關系制約經濟的增長與發展。主要比例關系。
(二)國民經濟的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的內容和類。狹義的和廣義的產業結構。產業結構的演進趨勢。
第三節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
(一)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聯系和區別
經濟增長著重反映國民經濟數量變化,經濟發展反映國民經濟的數量特點是質量的變化。
(二)經濟增長速度
經濟增長速度的重要性。衡量經濟增長率的主要指標。
(三)影響經濟增長的主要經濟因素
經濟增長速度是各種復雜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四)經濟增長方式
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經濟增長方式的變化趨勢。
第四章商品經濟和勞動聯系的經濟形式
第一節勞動聯系的經濟形式
(一)自然經濟
自然經濟是自經自足的勞動聯系經濟形式。自然經濟作為勞動聯系經濟形式的特點。
(二)商品經濟
商品經濟是通過市場交換而進行勞動聯系的經濟形式。商品經濟作為勞動聯系形式的特點。
(三)產品交換經濟
產品交濟是在社會分工條件下,通過產品的直接交換來進行勞動聯系的經濟表式。產品經濟作為勞動聯系經濟形式的特點。
第二節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條件
(一)社會分工是商品經濟產生的一般前提條件
社會分工的產生和發展,產生了交換產品的必要
(二)不同所有者和不同經濟利益主體是商品經濟產生的決定性條件
第三節商品的二因素和勞動的二重性
(一)商品的二因素
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或兩種屬性。價值與交換價值的關系。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
(二)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二重性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決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第四節商品價值的形成和創造
(一)商品價值的形式
形成商品價值的因素。商品價值由生產商品時的具體勞動轉移的生產資料原有價值和生產商品的抽象勞動創造的新價值所構成。
(二)活勞動是價值的惟一源泉
創造商品新價值的惟一源泉是活的抽象勞動。創造價會下的活勞動包括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包括工人、管理人員、科技人員的活勞動。
(三)商品價值量的決定
商品價值量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所決定。決定商品價值量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以簡單勞動為尺度。商品價值量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
第五節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一)商品和價值是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經濟關系
商品和價值都反映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經濟關系。(二)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私人勞動或局部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私人勞動或局部勞動和社會勞動產生的基礎是社會分工和生產資料的不同所有制。這個矛盾的表現。私人勞動或局部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之所以是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的原因。
第六節貨幣的產生和職能

(一)價值形式的發展和貨幣的產生
貨幣是價值形式長期發展的結果。價值形式發展經歷的四個階段。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發產物,是商品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
(二)貨幣的本質和職能
貨幣的本質。貨幣的職能是貨幣本質的具體體現。在發達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貨幣具有五種職能。商品價格。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貨幣流通規律和紙幣流通規律。通貨膨脹。
第七節價值規律
(一)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作用形式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普遍的客觀經濟規律。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價值規律作用的表現形式。(二)價值規律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
自發地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社會各生產部門之間按比例地分配。自發地刺激生產力的發展。引起和促進優勝劣汰。
第六章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
第一節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產生
(一)資本主義經濟是在商小商品生產者分化的基礎上產生的
封建社會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小商品生產者的分化導致資本主義經濟產生。
(二)資本的原始積累
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需要的條件。新興資產階級用暴力手段加速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形成。資本原始積累的實質和過程。
第二節貨幣轉化為資本
(一)資本的總公式及其矛盾
作為貨幣的貨幣和作為資本的貨幣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和內容。資本的總公式。資本總公式的矛盾。資本總公式矛盾解決的途徑和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是勞動力成為商品。
(二)勞動力的買和賣
勞動力成為商品必備的條件。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具有不同於普通商品的特點。
第三節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
(一)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剩餘價值的生產過程。剩餘價值的本質。
(二)資本的本質(三)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劃分不變資本(C)和可變資本(V)的依據。區分不變資本可變資本的重要意義。(四)剩餘價值率 剩餘價值率和剩餘價值量。
第四節剩餘價值生產的兩種基本方法
(一)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
絕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是以工作日的延長為條件。工作日長度的確定。
(二)樹剩餘價值的生產
相對剩餘價值的生產以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為條件。相對剩餘價值生產是在各個資本家追求超剩餘額價值的過程中實現的。
(三)絕對剩餘價值生產和相對剩餘價值生產的關系
(四)生產自動化條件下的剩餘價值的源泉
資本主義生產的自動化。剩餘價值的源泉只能是雇傭工人的剩餘勞動的原因。
(五)生產剩餘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絕對規律
剩餘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
第五節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工資
(一)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
勞動不是商品,沒有價值。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工資掩蓋了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
(二)資本主義工資的形式
計時工資件工資。各種形式的血汗工資制度。
(三)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
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的概念。影響實際工資變動的因素。資本主義工資水平的變動趨勢。
第六節資本積累
(一)資本主義再生產和資本積累
分析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一些重要特點,表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被再生產出來。剩餘價值是資本積累的源泉,資本積累是擴在再生產的重要源泉。分析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表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擴大的基礎上被再生產出來。
資本積累的實質和影響資本積累的因素。
(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和相過剩人口
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必然趨勢。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相過剩人口是資本主義所特有的人口規律。相對過剩人口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必要條件。相對過剩人口聽形式。
(三)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作用和趨勢
資本主義積累過程中袝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和生產社會化的實現。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及日益尖銳化。建立與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的社會主義公有製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是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
第七章資本的流通過程
第一節資本的循環
(一)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和三種職能形式
產業資本的循環運動順序經歷三個階段。產業資本在循環中採取三種職能形式。
(二)產業資本循環的三種形式
貨幣資本循環、生產資本循環、商品資本循環。
(三)產業資本實現連續不斷循環的條件
產業資本實現連續循環必順具備兩個條件:並存性和繼起性。產業資本的現實循環是流通過程和生產過程的統一,也是萬死一生中循環形式的統一。資本必須不斷運動。
第二節資本的周轉
(一)資本的周轉時間、周轉次數和周轉速度
資本的周轉速度同周轉時間和周轉次數的關系。
(二)影響資本周轉速度的因素
資本轉轉速度取決於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的長智囊產。資本周轉速度還取決於生產資本的構(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劃分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依據。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劃分的區別。固定資本的損耗和折舊。
(三)預付資本的總周轉速度
預付資本總周轉速度的公式。
(四)資本周轉速度對剩餘價值生產的影響
資本周轉速度與年剩餘價值量成正比。資本周轉與年剩餘價值率成正比。年剩餘價經與剩餘價值率的區別。
第三節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
(一)社會總資本再生產的核心問題和理論前提
單個資本和社會資本。社會資本運動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考察社會資本再生產的理論前提是社會總產品的構成和社會生產的兩大部類原理。(二)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
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過程是通過三個方面的交換而實現。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三個實現條件。(三)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
社會資本擴在再生產的兩個前提條件。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過程是能過三個方面的交換而實現。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三個實現條件。
(四)生產資料生產的優先增長
在技術進步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擴大再生產過程中,生產資料生產必然優先增長是一條客觀規律。生產資料生產不能脫離消費資料生產而孤立地增長。第四節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
(一)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和根源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相對過剩。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在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二)資本主義再生產的周期性
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的原因。資本主義再生產具有周期性。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一般包括四個階段。危機階段是再生產周期的決定性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經濟危機和再生產周期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
第八章資本和剩餘價值的具體形式
第一節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
(一)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
資本主義生產成本的形成和影響。生產成本掩蓋了資本主義剝削。剩餘價值作為全部預付資本的產物時就轉化為,利潤掩蓋了剩餘價值的真正來源。剩餘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影響利潤率高低的因素。(二)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
部門之間的競爭形成平均利潤率。平均利潤率規律。決定平均利潤率高低的因素。平均利潤更加掩蓋了資本主義剝削。
(三)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生產價格的形成。生產價格是價值的轉化形式。生產價格形成後價值規律的作用形式和超額利潤。
(四)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學說的意義
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學說發展了勞動價值論。平均利潤和生產價格學說具有重大革命意義。
第二節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
(一)商業資本
商業資本的職能。商品資本的職能獨立化為商業資本職能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商品資本的職能轉化為商業資本的職能的條件。商業資本的獨立存在,具有重要作用。
(二)商業利潤
商業利潤來源和形成的具體途徑。商業利潤的實質。商業利潤率相當於平均利潤率。
(三)商業流通費用及其補償
生產性流通費用和純粹流通費用。生產性流通費用通過商品價值的實現而獲得補償。純粹流通費用通過從剩餘價值總額中的扣除面獲得補償。
(四)商業資本家對商業店員的剝削
商業資本家通過商業店員的剩餘勞動,來獲得產業資本家讓渡給商業資本家的那一部分剩餘價值。第三節借貸資本和利息
(一)借貸資本的形成及其本質
借貸資本的形成。借貸資本的本質。
(二)利息和利息率。
利息的來源。利息的本質,平均利潤分割為利息和企業利潤。利息率的決定。
第十一章壟斷資本主義的歷史地位
第一節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趨勢
(一)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兩種趨勢的形成
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時而表現出迅速發展的趨勢,時而表現出停滯趨勢。存在兩種趨勢的原因。
(二)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兩種趨勢的並存
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兩種趨勢始終並存,交替占優勢。
(三)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自我調整
壟斷資產在不觸動資本主義私有制的范圍內,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進行部分調整,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不能根本解決資本主義的矛盾。
第三節資本主義在全世界被社會主義代替是一個歷史過程
(一)資本主義制度被社會主義制度代替是歷史的必然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規律的作用,必然要求以社會主義制度代替資本主義制度。
(二)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一個長期和曲折的歷史過程
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長期曲折歷史過程的原因。社會主義制度同資本主義制度在相當長歷史時期內的並存局面,使它們之間即存在矛盾與斗爭,又要彼此和平共處。
第十二章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和社會主義的本質 第一節制度的建立
(一)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產生的途徑
社會主義制度取代資本主義制度的必然性和途徑。舊中國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二)我國的過渡時期
過渡時期的必要性和過渡時期的經濟結構。過渡時期的基本任務。我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三)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建立
沒收大資本,建立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改造中小資本,壯大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改造個體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
第二節社會主義的本質
(一)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概括及其意義
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對社會主義本質概括的科學性和重要意義。
(二)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社會主義社會要求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原因。要發展生產力必須解放生產力,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
(三)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特徵是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
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要消滅剝削必須消滅私有建立公有制。公有制和按勞分配體現了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的要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可避免地存在私有制經濟和剝削。
(四)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共同富裕
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實現共同富裕。社會主義生產目的體現社會主義生產的實質,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生產目的體現社會主義生產的實質,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規律的客觀要求。
第十三章所有制結構
第一節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一)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必然性和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我國社主義初級階段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具有必然性。必須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
(二)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公有制決定著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各個方面和再生產各個環節的社會主義性質,是社會主義制度最本質的特徵和基礎。
(三)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中,公有制經濟占據主體地位。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體現。
(四)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意義
(五)建立和完善現代產權制度
建立和完善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
第二節公有制的內容和實現形式
(一)公有制經濟的內容
1.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居於主導地位,起著主導作用。我國全民所有制採取社會主義國家所有制的形式。全民所有制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可以而且應當適當分離。
2.集體所有制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農業集體所有制經濟和城鎮集體所有制經濟。
3.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萬分和集體萬分屬於公有制經濟范疇。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二)公有制的實現形式
一定的所有制可以採取多樣化的實現形式,不同的所有制也可以採取相同的實現形式。社會主義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股份制是我國公有制的主要實現形式。
第三節我國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調整及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一)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
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必要性。國有經濟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著眼於搞好整個國有經濟。(二)國有資產的管理體制
國有資產管理在國家所有的前提下,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第四節非公有制經濟
(一)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二)勞動者個體所有制經濟
個體所有制的性質、地位和作用。
(三)私營經濟
私營經濟的性質、地位和作用。
(四)外資獨營經濟
外資獨營經濟的性質、地位和作用。
(五)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非公有製成分
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非公有成分,屬於非公有制經濟。中外合營經濟屬於混合所有制經濟。三資企業的重要作用。
第十四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個人收入分配與消費
第一節社會主義的按勞分配
(一)按勞分配的客觀必然性
社會主義公有制范圍內個人消費品實行按勞分配原則的原因。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經濟規律。
(二)按勞分配的內容、性質和作用
按勞分配的內容和要求。反對分配上的平均主義和高低過分懸殊。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依靠誠實勞動與合法經營先富起來。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分配原則。按勞分配是生產的推動作用。
(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按勞分配實現模式的特點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按勞分配的實現模式有其特點。
(四)按勞分配的實現形式
貨幣工資形式和農村集體經濟的家庭承包分配方式。我國的工資制改革。
第二節按勞分配為主體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多種分配製度
(一)按勞分配為主體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客觀依據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個人收入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多種分配方式的原因。這種分配結構適應現階段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二)堅持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
在多種分配方式中,按勞分配居於主體地位的原因和意義。
(三)個人收入的多種分配方式
我國現階段除按分配外,還有其他多種收入分配方式。

『柒』 用政治經濟學原理分析下書觀點的正確與否,並說明理由

錯誤,

勞動並不都是產生價值的,給勞動加上各種的說明無非是在為資產階級的利益正名.

『捌』 《政治經濟學原理》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全書共5編,主要論述生產、分配、交換、社會進步對生產和分配的影響及政府的影響等問題。

《原理》首先確定了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范圍,認為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財富、財富的性質及其生產和分配的法則。但作者同時卻把社會經濟繁榮與衰落的原因,包括精神、心理和人類天性等因素也列入政治經濟學研究的范圍。

接著,《原理》詳細論述了生產規律與分配規律的不同性質,這是該書的中心論題,也是作者的經濟理論體系的基礎。

在作者看來,生產規律具有永久的自然規律的性質,因此,他把一切時代的生產都歸結為勞動、生產工具和土地等抽象要素的生產;分析生產一般條件的真實意圖是從生產的一般條件出發來論證生產是不受歷史條件制約的,是純屬永恆的自然規律的事情,進而抹殺了資本主義生產與其他歷史階段的生產之間的本質差別,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當作一切社會生產的一般自然規律看待,有意為資本主義生產作掩護。

對分配規律,《原理》認為它與生產規律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質,是一種具有歷史性質的規律。作者承認資本主義分配關系是一種暫時的歷史關系,這是一種進步。但他拋棄了勞動過程的歷史形式,只把分配關系看作是歷史性的東西,而不把生產關系也看作是歷史性的東西,割斷了生產與分配之間的聯系,忽視了分配關系是由生產資料的所有制性質所決定的,即認為分配關系是由人們的意志和感情任意決定的。

《原理》認為,任何社會生產都必須具備勞動、資本及自然所提供的材料或動力這3個要素。

對於勞動,作者認為它既是體力和腦力的支出,也包括由這些支出引起的主觀感受。勞動所生產的效用有3種:一是固定並體現在外界對象物上,這是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二是固定並體現在人身中,這是一切培植自身或他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勞動;三是既不固定也不體現在任何對象上,這是給人們提供一定快樂或避免煩惱、痛苦的運動的勞動。但作者強調,一切直接或間接生產物質產品的勞動,都是生產性勞動,反之,則是非生產性勞動,調和了關於生產性勞動與非生產性勞動的傳統觀點。

對於資本,《原理》認為資本是先前勞動生產出來的由蓄積而保存下來用於維持生產性勞動的物質產品,但作者卻把資本與構成資本的物質組成部分混為一談,既把資本看作是用於生產的物質產品,又把它看作是生產關系。

對於自然所提供的材料與動力,《原理》認為,它們是進行生產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條件,它們所包括的都不是勞動的生產物,而是生產的自然要素,即土地,因而提供農作物資源的土地是各種生產要素當中最主要的。

此外,《原理》還分析了生產諸要素增加的規律,認為生產的增加不僅取決於生產要素的生產效率,而且還依存於生產要素的增加。但作者在分析該規律時,卻把斯密等人的資本積累規律和馬爾薩斯等人的土地報酬遞減規律及人口按幾何級數增長的「人口規律」綜合在一起進行論述,來證明生產規律是一種永久的自然規律。

《原理》對資本主義分配的考察,首先分析的是工資。作者認為,工資主要取決於勞動的需求與供給,即取決於人口與資本;物價的漲跌,通常是通過影響勞動的供給來影響工資,或通過影響資本的增減來間接引起對勞動需求的變化而影響工資。而實際工資水平的決定,主要取決於人口的多少,取決於勞動人數及其用來購買勞動的資本及其他基金的比例,作者把資本主義條件下工資低下的原因歸之於勞動階級人口過多。

『玖』 關於政治經濟學原理的一些問題

1.從理論上看,揭示了平均利潤和剩餘價值的內在聯系,解決了勞動價值論同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之間形式上的矛盾.
從實踐上看,它揭示了:
(1)工人不僅直接受到本企業或本部門資本家的剝削,而且受到整個資產階級的剝削;
(2)各個資本家在瓜分利潤的過程中存在你死我活的斗爭,但在剝削工人階級方面都是和衷共濟的兄弟;
(3)無產階級要求得到自身的解放,就必須聯合起來推翻聯合起來的資產階級.

2. 1,社會總商業資本周轉速度加快可以提高社會平均利潤率.
原因:商業資本周轉速度加快,可以減少社會對商業資本的投入,由於
平均利潤率=社會總剩餘價值/(產業資本+商業資本),因而,會提高平均利潤率.
三,商業資本周轉及其影響
2,單個商業資本周轉速度對利潤率的影響.
單個商業資本周轉速度加快會提高它自身的利潤率.
原因:由於商業資本周轉一次獲得一定量的購銷差價作為利潤,周轉速度越快,同一時間內周轉次數就越多,從而獲得的利潤就越多,利潤率就越高.

3.(1)絕對地租,是無論租種任何土地都絕對必須繳納的地租。
(2)絕對地租產生的原因是土地的所有權。
(3)絕對地租從形式上來看,是來自農產品的市場價格高於其生產價格的差額。絕對地租產生的條件有兩種情況:
第一,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一定歷史時期中,農業資本有機構成低於工業,因而農產品的價值高於社會生產價格。而農產品按價值出售,絕對地租就來自農產品價值高於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
第二,在近代,農業資本有機構成接近工業,絕對地租就來自於農產品生產價格以上的加價,即來源於社會剩餘價值的一部分。
(4)絕對地租的來源是農業工人創造的剩餘價值的一部分或社會剩餘價值的一部分。

4.1.信用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的具體表現:
首先,信用制度加速了資本的積聚和集中.
其次,信用制度加速了商品流轉,節省了流通費用.
再次,信用制度促進了資本在不同部門的再分配和利潤率的平均化.
2.信用制度在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中的消極作用:
集中於少數大資本家手中,使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佔有制的矛盾尖銳化,導致經濟危機的頻繁爆發.
信用制度使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大突破了資本家自有資本的限制,而生產的發展和資本由機構成的提高,又必然使更多的工人失業,使生產的擴大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間矛盾加劇.
資本家藉助信用手段不斷把資本轉移到利潤率高的部門,造成各部門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使危機更具有破壞性.

閱讀全文

與政治經濟學原理txt下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