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微觀經濟學效率原則
資源配置使總剩餘最大化時候是市場最有效率的時候
『貳』 微觀經濟學問題,最優消費是怎麼求出來的
將預算限制帶入到效用函數中再行求導即可,例如在價格變化之前,專有預算限制:4X1+2X2=80,得X2=40-2X1,帶屬入效用函數的U=X1*(40-2X1)=-2X2^2+40X1,對X1求導,使U'(X1)=0,即-4X1+40=0,得到X1*(星號表示最有消費量)=10,帶回X2=40-2X1,得X2*=20
『叄』 微觀經濟學中生產效率與配置效率之間的區別與理解問題
可以這么理解,另外,是MR不是MB
『肆』 《微觀經濟學》里關於效率與平等的問題
公平是一個看似好解釋,但完全不好量化的一個詞。你學經濟學的,更高一層就是計量經濟學追求的就是要可以量化。
平均就是一個可以分解的量
『伍』 曼昆微觀經濟學的 平等和效率怎麼區別
效率優先,就是首先要優化資源配置,實現效益的最大化,這是保證公平的前提專條件,沒有效率屬就沒有公平。公平是社會主義所追求的根本目標。公平指的是在效率優先的基礎上,注重國有資源第二次分配時按照按勞分配原則進行再分配,只注重效率而忽視公平,將導致窮著越窮,富者越富。
『陸』 微觀經濟學中 收入效應、替代效應和總效應都是怎麼計算啊
替代效應就是:效用U不變的情況下,需求量Q的變化量。還有:總效應=替代效內應+收入效應。替代效應常為負的。
ps:效用一般為題目所給,比如效用U=X1X2。效容應是一個概念,有點像物理學裡面的△,純粹是一個變化量。舉例子時間的變化量△t。而替代效應就是U不變下的△Q。有時候這個Q寫成X。看題目咯。希望對你有幫助。我是華燈下的故事。
『柒』 在微觀經濟學中,經濟效率用什麼來表示
經濟效率的含義:經濟效率是指社會利用現有資源進行生產所提供的效用滿足專的程度,因此也可一般地稱為資屬源的利用效率。
經濟效率是社會經濟運行效率的簡稱,是指在一定的經濟成本的基礎上所能獲得的經濟收益。用「時間」來衡量經濟效率是錯誤的,「時間」只是經濟成本的一個方面或一部分,而不是經濟成本的全部。
我們在完成一項經濟活動時除了要考慮它的的「時間成本」以外,還要考慮其它成本;如果我們在完成一項經濟活動時只考慮在短的時間內完成而不考慮所付出的其它的成本和代價能說有效率。
在西方經濟學中,經濟效率還可表示一種狀態,即帕累托最優狀態。在這一狀態下,所有的帕累托改進都不存在,即在該狀態上,任何改變都不可能使至少一個人的狀況變好而又不使其他人的狀況變壞。
成本C(cost)
價格P(price)
利潤π
利潤率r
『捌』 微觀經濟學效率問題! 求詳細解釋!
微觀經濟學的核心是「價格機制」。消費者選擇理論解釋了「需求曲線為什麼向下」,廠商理論解釋了「供給曲線為什麼向上」,完全競爭市場理論在供求曲線的基礎上,構建了「比較靜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價格管制、稅收、補貼、貿易等政策對價格、交易量和福利的影響。
然而,之前完美的價格機制,會因為三方面原因失靈。第一,競爭(博弈)結構存在壟斷、寡頭等時,價格機制會失靈,因此要研究非完全競爭市場,以及專注於「策略性相互依存」的博弈論;第二,存在信息不對稱時,價格機制會失靈,因此要研究信息經濟學,諸如逆向選擇、道德風險問題;第三,存在外部性時,價格機制會失靈,因此要研究外部性,諸如稅收與補貼的運用、科斯定理、公共品的提供等。
『玖』 如何求解微觀經濟學中的「收入效應」和「
價格變動導致需求的變動分為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替代效應是回在價格變動時保持答購買力不變,即調整貨幣收入以使原先的消費束能夠支付得起之後的最優消費水平,此時預算線沿初始的無差異曲線移動,即消費者通過多購買另一種商品而替代其他商品的減少;收入效應是在保持價格不動時通過增加收入而達到預算線移動到更高水平的無差異曲線上,收入效應可正可負,當消費的是低檔商品時,收入增加時需求反而減少,此時收入效應為負,當消費的是普通商品時,收入增加時需求也增加,此時收入效應為正,對於替代效應來說它始終為負,一種商品價格提高必然導致消費者增加對另一種商品的需求從而減少對該商品的需求,因此商品總的效用可正可負。
『拾』 求微觀經濟學公式總結
我是學經濟學的,西方經濟學最難的不是公式和算式,其實只要你知道了一些規律,其實記住幾個重要公式就什麼都可以解決了.最點是它的一些理論的解釋和分析,還有它所包含的圖形的分析,包括它的變化趨勢等等,要想學好這門,不看書是不可能的,還有你要每個字的看,理解是關鍵,有的時候要是你理解了,甚至都不需要再背了.對於文科生也不是難的,加油~
西方經濟學:就是從外國引進的的,主要是西方經濟思想
微觀經濟學:討論的主要是微觀層面經濟學,立場一般是企業或者叫廠商
宏觀經濟學:討論的是宏觀層面問題,一般是針對國家層面
目前的書通常都是這樣的公式 :西方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
事實上也並不完全是這樣,比如社會主經濟學也是既有宏觀也有微觀
夠不夠清楚呀?如果不懂你再問吧
巧記《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公式
(1)貨幣流通規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 =(待售商品的數量 X 物價水平)/單位貨幣流通速度
=待售商品的價格總額/單位貨幣流通速度
當貨幣充當支付手段後,
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 =(待售商品的價格總額+到其支付總額-延期支付總額-相互抵消支付總額)/單位貨幣流通速度
(2)率
剩餘價值率:衡量資本剝削勞動的程度 揭示資本家的剝削
m』= m/v = 剩餘勞動/必要勞動 = 剩餘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
利潤率:衡量資本增值程度 掩蓋資本家的剝削 p』= m/(c+v)
影響利潤率的因素:
利潤率與剩餘價值率成正比
利潤率與c/v(資本有機構成)成反比
利潤率與資本周轉速度成正比
利潤率與不變資本的節省程度成正比
年剩餘價值率:衡量一年中預付可變資本的增值程度
M』=年剩餘價值量/可變資本=m』v n/v=m』n
年利潤率:衡量一年中預付總資本的增值程度 p』=M/(c+v)
利息率=利息/借貸資本 衡量借貸資本的增值程度
銀行利潤率=銀行利潤/自有資本 衡量銀行資本家的自有資本的增值程度
平均利潤率:取決於各部門利潤率 社會預付資本在各部門中所佔比例
(3)剩餘價值形式公式:
超額剩餘價值 = 商品社會價值 - 商品個別價值
超額利潤 = 商品社會價格 - 商品個別價格
生產價格 = 生產成本 + 平均利潤
股票價格 = 股息 / 利率 土地價格 = 地租 / 利率
(4)地租
級差地租 = 劣等土地農產品的社會價格 - 優等土地農產品的社會價格
絕對地租 = 農產品價值 - 社會生產價格
(5)資本理論
資本周轉次數n = 1年 / 周轉一次花費時間
折舊費 = 固定資本原值 / 使用年限 折舊率 = 折舊費 / 固定資本原值
預付資本總周轉(平均周轉)= (1年中固定資本周轉的總價值+1年中流動資本周轉的總價值)/全部預付資本
(6)社會資本再生產
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基本條件: I(v + m) = II c
具體實現條件: I(c + v + m) = I c + II c
II(c + v + m) = II(v + m) + I(v + m)
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
首先追加生產資料 I(v + m)>II c I(c + v + m)>I c + II c
追加消費資料 II(c + m – m / x)>I(v + m / x)
II(c + v + m)>II(v + m / x) + I(v + m / x)
擴大再生產實現條件:
基本條件: I(v + v + m / x) = II(c + c)
具體實現條件:I(c + v + m) = I(c + c) + II(c + c)
基本原則:
a.總量不變,II(c + v + m) = I(v + v + m / x) + I(v + v + m / x)
b. m m / x
c. 遇到c加 c; 遇到v加 v。
總結:
實現條件都是「=」,前提條件都是「〉」。
巧記《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公式:課本第284頁的一大堆公式有規律可尋,凡是有三角符號的都是指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有>(大於號)是指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
例:2004年7月《馬政》的其中一題多項選擇題:
34.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包括( )
A.Ⅰ(v+m)=Ⅱc
B.Ⅰ(v+△v+ )=Ⅱ(c+△c)
C.Ⅰ(c+v+m)= Ⅰc+Ⅱc
D.Ⅰ(c+v+m)= Ⅰ(c+△c)+Ⅱ(c+△c)
E. Ⅱ(c+v+m)= Ⅰ(v+△v+ )+Ⅱ(v+△v+ )
經濟學上的公式
e^n =1+n/1!+n^2/2!+,,,,,,+n^i/i!+,,,,
邊際成本=邊際收益
△代表變化量,這個符號只出現在求弧彈性運算里.演算法是後項減前項,比如從a點到b點的△Q=Qb-Qa。
在點彈性運算中,△Q趨進於無窮小(例b點無限趨進於a點),此時用dQ,dP表示,即對於需求函數,Ed=-(dQ/dP)*(P/Q)。其中dQ/dP是指Q對P求導或偏導。
例題講解:
先求均衡點:Qd=Qs,此時Q=48,P=6
再求需求點彈性:Ed=-(dQ/dP)*(P/Q)=2*(6/48)=0.25
最後求供給點彈性:Es=(dQ/dP)*(P/Q)=3*(6/48)=0.375
補充:對於正常品,求需求點彈性時公式里有負號,弧彈性也有。而供給彈性公式中沒有。這是為了保證彈性為正。但對於劣質品與吉芬物品就不一樣了,反正求完之後發現是負的就在公式里加個負號以求正就行了……衡量彈性以1為界而不是0。
「例如已知Q的數值,那麼△Q怎麼計算?」如上所說,求△Q,必須先知道兩點(如a點和b點),然後Qa-Qb=△Q。如果求點彈性,就先說明這個Q是對於需求曲線而言還是對於供給曲線而言,然後針對不同曲線求出相應的P,利用上面給出的公式求彈性即可。
對於樓上的解,應該改成這樣:(加括弧是為了看著方便……)
d(Qd)=-2d(P)
d(Qs)=3d(P)
但這個是在圖上需求、供給曲線在某點的斜率,與彈性不一樣。斜率不等於彈性,看公式就看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