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微觀經濟學解釋生活中的經濟現象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與所作所為,全都與經濟活動有關,不得不承認,在學習微觀經濟學之前,對現實中的一些涉及經濟現象的問題不甚了解。
從利潤最大化原理淺析身邊的現象
當生活中的一些商品漲價或者是降價,只是模糊地知道是因為需求與供給大小關系的問題。現在就可以用經濟學的角度來理解了。
在我的家鄉煙台,依賴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水果種植業在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幾年前在我的家鄉還是會看到大片大片蘋果樹林,但是讓我感到驚奇的是,幾年後在它們長得還很茂盛的時候有的卻被砍掉了,最初只是知道因為蘋果價格下降,果農賠錢,不得不另謀出路,這種見解是比較淺顯的,現嘗試用微觀經濟學原理加以解釋之,即利潤最大化原理以及市場機制原理。
像是蘋果這一類的農產品的供給市場屬於競爭性市場,果農們是在MC=MR=P的時候在短期達到利潤最大化的,剛開始的蘋果價格為P1,超過了平均成本,(P1—AC1)*Q>0,果農得到了經濟利潤,於是被利潤驅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種蘋果,而且種的數量也是逐步增多的,市場上蘋果的供給越來越多,使得由市場需求和供給決定的蘋果價格趨於下降,價格降到了P2,位於平均成本和平均可變成本之間(P2—AC2)*Q2<0。
但這時果農們還是會繼續種植,因為總收益大於總可變成本,只有這樣才能收回部分固定成本,使之不會成為沉澱成本,這樣的決策對於果農們來說才是理性的,供給量繼續增加,價格繼續下降,當降到P3時,果農們就會放棄種植了,因為(P3—AC3)*Q3<(P3—AVC)*Q3<0,果農們已無利可尋,如果還不停止種植,則全部收益連可變成本都無法收回,更談不上對不變成本的彌補了。
而事實上,只要果農停止種植,就會將可變成本將為0,顯然,此時不種植要比種植強,便會出現果樹被砍,數量減少。
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微觀」是希臘文「 μικρο 」的意譯,原意是「小")又稱個體經濟學,小經濟學,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主要以單個經濟單位(單個生產者、單個消費者、單個市場經濟活動)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的一門學科。 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
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分析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在此基礎上,研究現代西方經濟社會的市場機制運行及其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並提出微觀經濟政策以糾正市場失靈;關心社會中的個人和各組織之間的交換過程,它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資源配置的決定,其基本理論就是通過供求來決定相對價格的理論。
所以微觀經濟學的主要范圍包括消費者選擇,廠商供給和收入分配。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換往往使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這種情況下,資源配置被認為是帕累托有效的。
微觀經濟學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其中主要有: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和市場均衡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亦即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和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它從資源稀缺這個基本概念出發,認為所有個體的行為准則在此設法利用有限資源取得最大收獲,並由此來考察個體取得最大收獲的條件。
在商品與勞務市場上,作為消費者的家庭根據各種商品的不同價格進行選擇,設法用有限的收入從所購買的各種商品量中獲得最大的效用或滿足。家庭選擇商品的行動必然會影響商品的價格,市場價格的變動又是廠商確定生產何種商品的信號。
廠商是各種商品及勞務的供給者,廠商的目的則在於如何用最小的生產成本,生產出最大的產品量,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廠商的抉擇又將影響到生產要素市場上的各項價格,從而影響到家庭的收入。家庭和廠商的抉擇均通過市場上的 供求關系表現出來,通過價格變動進行協調。
因此,微觀經濟學的任務就是研究市場機制及其作用,均衡價格的決定,考察市場機制如何 通過調節個體行為取得資源最優配置的條件與途徑。微觀經濟學也就是關於市場機制的經濟學,它以價格為分析的中心,因此也稱作價格理論。
微觀經濟學還考察了市場機制失靈時,政府如何採取干預行為與措施的理論基礎。微觀經濟學是馬歇爾的均衡價格理論基礎上,吸收美國經濟學家張伯侖和英國經濟學家羅賓遜的壟斷競爭理論以及其他理論後逐步建立起來的。
② 用微觀經濟學原理解釋為什麼農民經常豐產不豐收現象
因為大部分農產品是生活必須品,其價格彈性很小,所以當農業豐收時,因為銷量回是比較固定的答,農民為了盡快賣出產品,回收現金,採用了降價措施,實際上並不能提高銷量,所以反而收入減少得更厲害。所以經濟危機厲害的時候,外國的農場主寧可將產品銷毀,也不出售就是這個道理。農業生產最好保持一個穩定的水平,過高的增長率是有害的。
③ 農民收入低的微觀經濟學原因
原因有:主業農抄業中襲人均土地少,產量低,價格低,收入難以提高;因主業產量低,影響養殖業難以發展,來源於養殖業的收入少;三是打工等收入是零時性的,收入不穩定和數額有限,打工外出還造成主業收入不穩定和收入下降,總括而言這三個方面是收入低的主要微觀經濟原因
④ 用微觀經濟學解釋生活中的經濟現象
例如:谷賤傷農,薄利多銷、多銷不一定多得——需求價格彈性
需求價格彈性的含義:需求價格彈性表示在一定時期內一種商品的需求量變動對於該商品的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
或者說,表示在一定時期內當一種商品的價格變化百分之一時所引起的該商品的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
因為我的家在農村,所以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個現象,在豐收的季節的農民的收入反而卻下降了,這就是經濟學里的一個經典的問題——「谷賤傷農」。
對於糧食來說,能賣多少錢取決於兩個因素:一個是糧食的產量,另一個是糧食的價格。糧食所取得收入為產量與收入的乘積表示。
這兩個因素並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關聯的,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由一條價格需求曲線所決定的。
即價格越低,需求量越大;價格越高,需求量越少。在生活中,糧食是一種必須品,其彈性系數較小,也就是說需求量對價格變化並不明顯;
當糧價下跌時,對糧食的需求量會增加,但是增加的比例會小於價格的變化量。
原因在於,糧食的彈性系數小於一,因為對糧食的需求量是由人的生理需求決定。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糧食上的花費所佔的比例已經越來越少了,這也就導致了人們對糧食價格變化的不敏感。
看到這一現象,我們也大致就可以理解上述問題了,當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時,農民就會競相降價去賣掉手中的糧食。
而由於糧食的彈性系數很小,農民如果想把手中的糧食全部都賣掉的話,那麼他們就會大幅度地降低價格,所降價格的的幅度一定會大於糧食產量增加的幅度。
這就出現了糧食產量增加卻收入不增加的現象,這也正是經濟學上的「谷賤傷農」現象。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存在經濟學的現象,所以,我們更應該練就一雙火眼去發現它們。
同時,更應該學以致用,學有所用,用自己所學的知識,為自己做一個好的理財,去真正地成為一個「理性人」。
拓展資料
微觀經濟學是研究社會中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分析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
在此基礎上,研究現代西方經濟社會的市場機制運行及其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並提出微觀經濟政策以糾正市場失靈;
關心社會中的個人和各組織之間的交換過程,它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資源配置的決定,其基本理論就是通過供求來決定相對價格的理論。
所以微觀經濟學的主要范圍包括消費者選擇,廠商供給和收入分配。亦稱市場經濟學或價格理論。微觀經濟學的中心理論是價格理論。
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換往往使資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這種情況下,資源配置被認為是帕累托有效的。
⑤ 微觀經濟學論:江蘇糧食減產,農民收入減少而世界糧食減產,農民收入卻增加(800字)急需
這個具體你自己抄寫。
原理是供求關系,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思路:江蘇糧食產量佔全球糧食產量份額很少,對國際糧價影響可以忽略。江蘇糧食減產,糧價不變,農民的收入Y=P*Q,P不變,Q減少,Y減少;世界糧食減產,世界糧食供求均衡被打破,需求大於供給,價格上升,對於江蘇農民來說,P上升,Q不變,Y增加。
⑥ 微觀經濟學論述題,分析市場經濟條件下收入分配不公平的原因。急!!!
「國家政策對農產品定價過低造成農民收入過低」這個是哪裡得出的結論哦!
國家對農產品回的價格管理主要是限答價政策、支持價政策等方式。限價政策的出現主要是為了維護消費者的利益,保障菜籃子工程的實施。支持價政策則是在市場的收購價格低於農產品生產成本時採用的!在目前,我國政府大多數情況是提高農產品的收購價格,而不是壓低農產品收購價格。
⑦ 怎麼解釋經濟學中如果所有的農民都獲得了豐收 那麼農民的總收入會下降
推薦你幾點哦,然後你就必然懂了。
【1】參考網路的【谷賤傷農】詞條。(上面解釋的還是蠻清楚的。)
你所說的問題其實就是這個經濟學術語。
【2】如果你對彈性什麼的理解不是很透徹,就這么想一下吧。
農民收入=農產品產量*農產品價格
簡單地說,當農產品產量上升(豐收),市場上的農產品變多了,價格是不是就應該下降呢?
因為市場是趨於供給和需求平衡的。
打個比方說你去買農產品,本來你需要買10kg農產品,價格10元/kg。
價格下降了,你就會傾向於買更多的農產品。但是假設價格變成了8元/kg,你會買20kg農產品嗎?
恐怕不會吧。那麼你可能會買11kg。因為多餘的你可能吃不完。(比如大米)
於是在市場上你只買了88元的農產品,但是農民需要100元謀生。
假如市場上只有你們兩個人,一個提供,一個消費。
本來農民生產10kg產品的時候,可以賺100元,現在因為你只需要11kg,而價格只有8元/kg,農民只能賺到88元,收入不就下降了嗎?
這樣你會更容易理解前面的概念:彈性
價格從10到8下降了20%,需求從10到11上升了10%。
需求變化百分比與價格變化百分比的比值。有負無窮,0,0-1,1,[1,正無窮)五種情況。
例子中比值10%/20%=0.5就是所謂的缺乏彈性。
因為農產品大都屬於生活必需品,具有需求量穩定的特點。也就是剛性需求。
也就是你的需求對於價格不敏感。商品變便宜了,你也不會願意多買很多。
這就是你可能碰到的問題了。
至於這個題設是否正確,在正常的前提下是成立的,而且在一定的范圍之內,但是比如在大量出口、庫存儲備事故等特殊情況下,【谷賤傷農】這個概念本身就不適用了。
希望能幫你理解這些概念。
⑧ 試用微觀經濟學理論解釋豐收年份農場主收入下降的原因
.
農產品一般屬於缺乏彈性(需求量變動率小於價格變動率)的商品。在豐收年份農產版品的供給量增權加,導致價格下降。價格下降會使需求量增加。但因為農產品是屬於缺乏彈性的商品,需求量的增加率小於價格的下降率,所以實際上農場主的收入是降低的。
不懂的話可以給樓主畫圖解釋。
⑨ 用微觀經濟學知識解釋一下「風調雨順,農民的收入一定會增加嗎」
主要是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下,情況會有所不同。
在古老地農業社會內,風調雨順當然比干汗洪容災強許多,農民的相對收入會增加。
在現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不是收「風調雨順」說了算,而是由市場說了算,這就是豐收時「谷賤傷農」,但這要是在特定的環境下才可以形成「谷賤傷農」-----農民沒能壟斷糧食。
當農民擁有大片土地時,農民有可能壟斷某一農產品的價格,那時就會出現教課書上寫的萬惡的資本家把「煤」、「奶」等倒進海里也不原意低價賣給工人的場景。
當然,這種情況在中國是不可能出現的,因為中國農民沒有土地,僅有的一點點土地都是承包國家,國家可以隨時收回,而單個的小小農民憑那一點點土地,所生產的農產品永遠沒有定價權,所以不管是豐收還是天災都永遠不能擺脫被盤剝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