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學如何分類
一級學科:經濟學
二級學科: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
三級學科多了
比如理論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產業經濟學,區域經濟學
應用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學,等
2. 區域經濟學的空間界定
隨著區域經濟發展復雜程度的加大,單純從地理學的角度來定義區域的邊界對區域經濟的研究有很大的制約性。系統論認為系統的整體性表現在同環境相接觸時出現的特殊的邊界反應。系統的邊界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起到保護系統穩定的作用。區域經濟系統的邊界劃分應該遵從這一原則,即區域經濟要素之間的聯系和功能發生突變的節點的連線構成區域經濟系統的界面。傳統的區域劃分是以自然地理邊界為依據的,這是由於傳統的經濟活動以農業為主,運輸和聯系方式落後,地理條件制約很大。經濟活動局限於平原地帶,構成區域經濟系統的邊界往往是河流、山脈等自然邊界。工業化以後運輸和聯系方式雖有所改進,但是資源流動的成本依然很大,區域經濟系統的邊界受到自然和人工因素兩種影響,其界面除了河流、山脈外,還可能是鐵路和權力以及政治上的邊界等,這些對經濟活動空間成本起約束作用的因素構成了區域經濟系統的界面。信息時代的到來迎來了新的人地關系和新的區域經濟景觀,以網路為基礎的信息技術空間形成了空間事物和人地關系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出現了所謂虛擬化的信息地理空間,這種區域經濟系統的界線除了資源、成本等經濟上的因素影響外,更多地表現為語言、價值觀等文化方面以及網路標准和網路規則等技術方面虛擬的界線。可以看到,區域經濟系統的邊界是隨經濟活動聯系方式的進步而不斷延伸的。區域經濟活動空間在一定的時間里受到一些因素的束縛,這種束縛構成了區域經濟系統的邊界,但經濟的發展最終會克服這些障礙,直至遇到新的約束,形成新的界面。
3. 區域經濟學
經濟區域是按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規律劃分的,具有均質性和集聚性,經濟結構基本完整,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發揮特定作用的地域單元。區域經濟是一個國家經濟的空間系統,是經濟區域內部社會經濟活動和社會經濟關系或聯系的總和,是經濟區域的實質性內容。
1、區域經濟學是運用經濟學的觀點,研究國內不同區域經濟的發展變化、空間組織及其相互關系的綜合性應用科學。
2、區域經濟學是研究和揭示區域與經濟相互作用規律的一門學科。主要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力的空間分布及發展規律,探索促進特定區域而不是某一企業經濟增長的途徑和措施,以及如何在發揮各地區優勢的基礎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提高區域整體經濟效益,為政府的公共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和科學指導。
3、具體分析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規律性問題(包括區域特徵分析,目標系吮與政策、手段,產業結構演進,人口增長與移動,城市建設與布局,區域國土規劃,區域聯合與區際利益的協調,區域比例關系。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與城市經濟問題、空間結構理論、區域生產力布局、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農村經濟、區帶規劃及管理、區域投融資等。
4. 區域經濟學的理論體系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區域就是一定的地理空間。區域內的自然資源狀況、人口分布狀況、交通狀況、教育水平、技術水平、工農業發展水平、消費水平、政治制度等等,對於該區域的社會經濟活動和生產過程的影響極大。如何使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達到整體最優效果呢?區域經濟學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區域經濟學與經濟地理學密切聯系的一門學科。它一方面對區域的自然資源和自然條件進行經濟評價,對區域的經濟、社會因素進行分析,更主要的是制定區域發展綱要提出科學的依據,並為區域經濟建立起計量經濟模型。
區域經濟學是20世紀50年代在宏觀區位論的基礎上逐漸演變發展起來的。最初興起於西方國家,東歐和原蘇聯在60年也掀起了區域經濟學研究的熱潮。我國則直到80年代後才開始這方面的工作
研究的主要范疇包括:區域經濟理論、生產力布局理論、生產力布局的經濟調節機制、新地域的經濟開發戰略和經濟規劃等。區域經濟學是20世紀50年代在宏觀區位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門經濟學科。早期有屠能的《孤立國》(1850),韋伯的《工業區位論》(1909)等代表著作。1978年,前蘇聯經濟學家涅克拉索夫的著作《區域經濟學》出版後,標志著這門學科發展到一個新水平。
杜能的農業區位論
古典區位論的區位是指廠商經營生產活動的位置,如何確定最佳位置就是古典區位理論所關心的問題。德國經濟學家杜能最早注意到區位對運輸費用的影響,是在19世紀初葉他所出版的《孤立國對於農業和國民經濟之關系》 (1826)一書中。杜能指出距離城市遠近的地租差異即區位地租或經濟地租,是決定農業土地利用方式和農作物布局的關鍵因素。由此他提出了以城市為中心呈六個同心圓狀分布的農業地帶理論,即著名的"杜能環"。
韋伯的工業區位論
德國經濟學家韋伯繼承了杜能的思想,在20世紀初葉發表了兩篇名著《論工業區位》(1909)《工業區位理論》 (1914)。韋伯得出三條區位法則--運輸區位法則、勞動區位法則和集聚或分散法則。他認為運輸費用決定著工業區位的基本方向,理想的工業區位是運距和運量最低的地點。除運費以外,韋伯又增加了勞動力費用因素與集聚因素,認為由於這兩個因素的存在,原有根據運輸費用所選擇的區位將發生化。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論
德國地理學家克里斯培勒的中心地理論最具代表性,在其名著《德國南部的中心地》一書中,克里斯塔勒將區位理論擴展到聚落分布和市場研究,認為組織物質財富生產和流通的最有效的空間結構是一個以中心城市為中心的、由相應的多級市場區組成的網路體系。在此基礎上,克氏提出了正六邊形的中心地網路體系。
廖什的市場區位理論
德國經濟學家廖什則在1D9年出版的《經濟空間秩序》一書中,將利潤原則應用於區位研究,並從宏觀的一般均衡角度考察工業區位問題,從而建立了以市場為中心的工業區位理論和作為市場體系的經濟景觀論。
5. 區域經濟學中的區域概念是如何界定的如何劃分不同類型的空間什麼是連續空間、離散空間、同質區
《區域經濟學(第二版)》是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年07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郝壽回義 安虎森。本書答把這種城鄉邊緣區作為區域空間的一種組織單元來進行研究,並在傳統的二元結構基礎上提出了區域即城市經濟、城鄉,邊緣區經濟和鄉村經濟,強調了城市、城鄉邊緣區、鄉村之間不可分割的整體性和聯系性,從而形成了一個涵蓋區域整個空間的區域經濟學。本書認為,區域並非是雜亂無章的眾多事物和現象的聚集,而是由一種網路結構所組成的有機整體,區域的本質是一種結構。這種結構並不是先無就有的,而是逐漸形成並不斷演進而來的。這種結構的過程也就是某一區域的形成過程。當然對不同區域而言,這種結構的完善程度是千差萬別的,如何把握該區域的結構特徵是構建區域經濟的關鍵所在。本書認為區域一旦形成,就開始其生命史,其生命史的主線應是經濟發展,區域內的任何過程都圍繞這一主線而相互聯系著。這些過程既包括時間維度上的區域經濟增長、區域產業結構演化和
6. 請教區域經濟學一個問題,區域空間結構變化特徵是什麼
這個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回答:
1、區域空間結構的內涵;
2、區域空間結構變動回的因素。主要原因答在於隨著區域經濟的發展,各行為主體由於成本的變動而表現出分散、積聚、分散的規律;
3、區域空間結構變化的特徵。特徵主要有連續性、開放性等。
7. 區域經濟學的基本簡介
經濟區域是按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規律劃分的,具有均質性和集聚性,經濟結構基本完專整,在國民經濟體系屬中發揮特定作用的地域單元。區域經濟是一個國家經濟的空間系統,是經濟區域內部社會經濟活動和社會經濟關系或聯系的總和,是經濟區域的實質性內容。
1、區域經濟學是運用經濟學的觀點,研究國內不同區域經濟的發展變化、空間組織及其相互關系的綜合性應用科學。
2、區域經濟學是研究和揭示區域與經濟相互作用規律的一門學科。主要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力的空間分布及發展規律,探索促進特定區域而不是某一企業經濟增長的途徑和措施,以及如何在發揮各地區優勢的基礎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提高區域整體經濟效益,為政府的公共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和科學指導。
3、具體分析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規律性問題(包括區域特徵分析,目標系吮與政策、手段,產業結構演進,人口增長與移動,城市建設與布局,區域國土規劃,區域聯合與區際利益的協調,區域比例關系。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與城市經濟問題、空間結構理論、區域生產力布局、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農村經濟、區帶規劃及管理、區域投融資等。
8. 區域經濟學屬於經濟類還是地理類,謝謝
是經濟學。
區域經濟學(Regional Economics,也稱地區經濟學)是經濟學與地理學交叉而形成的應用經濟學。空間經濟學一詞常作為區域經濟學的同義詞。當區域經濟學的課題特別涉及到城鎮時,則使用城市經濟學一詞。區域經濟學是從經濟學角度研究區域經濟發展與區域關系協調的科學。 其與區位理論既有聯系,也存在區別。區域經濟學是經濟學(一級學科)下的應用經濟(二級學科)下的一個三級學科。
經濟區域是按人類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規律劃分的,具有均質性和集聚性,經濟結構基本完整,在國民經濟體系中發揮特定作用的地域單元。區域經濟是一個國家經濟的空間系統,是經濟區域內部社會經濟活動和社會經濟關系或聯系的總和,是經濟區域的實質性內容。
1、區域經濟學是運用經濟學的觀點,研究國內不同區域經濟的發展變化、空間組織及其相互關系的綜合性應用科學。
2、區域經濟學是研究和揭示區域與經濟相互作用規律的一門學科。主要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力的空間分布及發展規律,探索促進特定區域而不是某一企業經濟增長的途徑和措施,以及如何在發揮各地區優勢的基礎上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和提高區域整體經濟效益,為政府的公共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和科學指導。
3、具體分析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規律性問題(包括區域特徵分析,目標系吮與政策、手段,產業結構演進,人口增長與移動,城市建設與布局,區域國土規劃,區域聯合與區際利益的協調,區域比例關系。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化與城市經濟問題、空間結構理論、區域生產力布局、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農村經濟、區帶規劃及管理、區域投融資等。
9. 1.1什麼是區域經濟學
經濟系統是動態的實體,並且在這些系統中發生的種種變化的性質及結果相當重要。這種變化影響著個體福利,並最終會影響社區和國家的社會與政治結構。作為社會成員,我們不得不對觀察到的變化做出反應。對一些人來說這種反應非常被動:當經濟狀況改變,他們立即發現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同了,於是迫使自己做出調整以適應新環境。對於另外一些人來說,經濟體制的改變代表了一種挑戰;他們想辦法理解那些引起變化的因素的本質,並根據這方面的知識來校準他們的行為模式或試圖把這種變化帶入他們生活、工作的地方的經濟,政治,社會制度等方面。 在這個意義上,區域經濟學代表了一種可以理解經濟體制的空間特徵的理論框架。我們想辦法找出制約經濟活動的空間分布的因素,以及隨著這種分布變化,了解它給個人和社區帶來的重要的影響。 因此,區域或「空間」經濟學可以歸納成以下問題:何事在何地,為什麼,以及應該如何?第1個「何事」指的是經濟活動的每種類型:不僅包括工廠、農場、礦山等狹義的生產、建設活動,還包括其它各類企業、家庭、私人和公共機構的生產活動。「何地」指的是相關經濟活動的區位;它包括空間接近、集中、分散和空間模式的相似或相異,「何地」還可以在更寬泛的意義上討論,例如就地帶、地段或地點而言,討論地區或者微觀地理單位。「為什麼」和「應該如何」的意義參考經濟學家在其能力和膽量的某種彈性限度內對問題所作的種種解釋。 區域經濟學是經濟學的一個相對年輕的分支。它的遲到的出現表明了一個令人遺憾的趨勢:即以前的傳統專業領域原則失去相互之間的聯系,並且忽略了一些亟需應用綜合研究方法去解決問題的重要的問題領域。直到最近,傳統的經濟學家仍然忽視「何地」問題,在他們研究的許多問題中沒有考慮任何的空間因素。傳統的地理學家,雖然直接涉及「何事在何地」,但是他們僅僅憑借描述現象和繪圖,缺乏解釋人類行為和機構活動原因的任何真正的技術。傳統的城市規劃者,具有類似的局限性,他們只專注於理想化的都市布局的外形和審美方面。 這種不幸的形勢在最近幾十年內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扭轉。那些以各種各樣的專業標簽稱呼自己的個人,如:經濟學家、地理學家、生態學家、城市和區域規劃專家、區域科學家和城市學家,已經參與發展分析的工具和技巧,並把它們應用於解決一些最緊迫的問題。 20世紀40年代以來,沃爾特·艾薩德(Walter Isard)以其堅持不懈的開創性工作和在思想及組織方面的領導能力,對從各種各樣的理論中獲取支持,從而創立這門新學科過程中起了關鍵的作用。他建立的的「區域科學」的領域極其寬廣。(胡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