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試用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分析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經濟發展的原因
中國的人均GDP 在過去一千年裡幾乎水平不變,而從1978年起GDP近乎垂直提升,中國經濟總量也從此步入了年均近10%的增長快車道。眾所周知,197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起點。黨的十一屆
三中全會以來,經過40年波瀾壯闊的不平凡歷程,我國已
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近
40年來,中國在哪些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改革開放經歷
了怎樣的曲折歷程?經濟學原理如何闡釋和解讀這一歷
程?改革開放對未來的啟示何在?本報告擬就這些問題進
行分析,並提出政策建議.
一、改革開放40年我國取得的成就與世界各國對比
從生產力水平看,我國近40年年均經濟增速高達9.7%,比世界年均增速快 6.8個百分點,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6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躍居世界第
一,人均GDP從1978年的156美元增長至2017年的8788美元,已進入中高收入國家之列。
從經濟結構看,近40年來第一產業佔GDP比重下降了近16.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佔比下降了約7.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
佔比則上升了23.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我國城鎮化率由
1978年的17.9%上升至2017年的58.5%,增幅之大在世界上絕無僅有。
從財政情況看,由於實施積極財政政策,近40年來我國多數年份財政收支處於赤字狀態,2016年雖略高於3%的警戒線,但仍處於可控范圍。截至2017年末,公共部門債務佔GDP比重為36.2%,低於世界主要國家,且已連續兩年下降。
從金融市場看,我國金融業佔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1%上升至2017年的8.0%,已成長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銀行業信貸發放量佔GDP比重超過200%,高於高收入國家水平。
從基礎設施來看,人均電力消費從1978年的247千瓦時增
長至2016年的4280千瓦時,是1978年的17倍多,並已超越世界平均水平;鐵路網密度由1978年的0.53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至 1.3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幅達到144.3%;高鐵運營里程超過2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航空總客運量由1978年的154萬人次增長到2016年的4.88億人次,總量位於美國之後列世界第二。
從醫療與基礎教育水平看,人均預期壽命由1978年的65.8歲上升至2015年的76.1歲,增加了10.3歲;每萬人專業醫師數量由1978年的10.8人上升至2015年23.1人;識字率由1982年的65.5%上升至2016年的97.4%,接近發達國家普遍99%以上的水平。
⑵ 從制度經濟學的角度看中國大學治理結構的路徑依賴與創新選擇
同學,你也是工大報了演化經濟學的吧,隨便摘抄點了,沒有答案···
⑶ 運用具體的世界或中國經濟史說明社會制度對經濟發展的影響
制度變遷理論與傳統的經濟學
狹義的新古典經濟學其實主要是微觀經濟學,也可以說是價格理論。他的內核主要為穩定偏好、理性選擇和均衡結構。而在諾斯的分析框架里,基本上放棄了理性選擇假設,代之以「有限理性」和「滿意」的假設。從這個意義上說,諾思的制度變遷理論其實採用的是一種新的分析範式。具體在我國經濟學界對制度變遷理論大體上有兩種評價:一種認為諾思制度變遷理論重新認識和解釋歷史是經濟史學中的一大創舉,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另一種評價則認為新制度經濟學本身就是向古典制度經濟學的復歸,其中的制度變遷理論也不例外。
但我認為持前一種觀點的人似乎過分誇大了制度變遷理論在經濟學上的地位,事實上,通讀完《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一書我們不難發現,諾思分析問題所用的基本假設依然是「理性經濟人」,而分析制度變遷的最基本的方法依然是成本——收益的方法。更何況,我認為相對於邏輯嚴密的新古典經濟學,制度變遷理論需要說明的問題還有很多。再有就是連諾思自己也贊同的「新經濟史學必須用可靠的統計資料作為其堅定的基礎」。但是,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方面的工作在制度變遷理論中還遠遠沒有達到完善(例如對制度變遷的成本的核算問題,諾思也僅僅是停留在估算的層面上,在這方面,還缺少強有力的核算體系作為其理論的支撐點);對於持後一種觀點的人則認為從古典制度經濟學到西方市場經濟運行理論,再到新制度經濟學,體現了經濟學發展的內在邏輯性,但他們卻沒有看到制度經濟學的理論創新意義。制度變遷理論中的「理性經濟人」已不再是完全理性的了。由於交易費用的引入使這里的分析變得更加復雜也更加貼近真實,制度變遷理論中所研究的乃是現實中的經濟人,而不是古典經濟學里的抽象的經濟人。他的最基本的著眼點是人,制度,經濟活動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還有就是制度變遷理論雖然依舊採用理性經濟人的假設和成本——收益的分析方法,但這也與古典經濟學有很大的不同,這恰恰是因為諾思看到了在現實中有很多事情是無法用成本——收益的思路來解釋的,因而需要引入意識形態的理論以使其完善。當然,我認為最為精彩的則是制度變遷理論得出了與傳統經濟學截然相反的結論:「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一個有效率的經濟組織正式西方興起的原因所在。」(諾思)那麼,這個論點是否正確呢?我想先從他的上述兩個創新之處入手進行分析。
交易費用:
眾所周知,目前對於交易費用並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他的核算方式自然也是千差萬別。核算的難度和可信度自不用提。我想也許也正因為此,交易費用才長久的被人們所忽視。雖然諾思曾說他度量了53個國家的交易費用有多大,以及每年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多少。但是,如果連核算方法都不能得到認可的話,最終所得到的數據將是難以讓人信服的。很自然的,這是無法被科學所認可的。當然,我也並不是說,這一系列的工作毫無意義,至少它可以使我們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交易費用的重要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畢竟現在人們所信奉的科學是建立在精確的基礎之上的。一個模糊意義上的「很多」和一個精確的具有權威性的數字,給人們所帶來的影響之間的差別是巨大的,因此,我認為,產生一套公認的對於交易費用的核算體系不僅對於新制度經濟學,而且對於整個人類的經濟發展都將具有重要意義。
要想對交易費用進行核算,就必須先形成一個關於交易費用的能被大家所廣泛接受的概念。有學者曾試圖去做到這一點:交易費用其實就是人們為了使他人的行為可預期而付出的一種費用。但我認為這個概念非常抽象,並不能滿足我上面所說的核算要求。我認為,一個富有生命力的經濟學論題,應該不僅僅滿足於把眾多繁雜的論題納入自己的解釋之中,更為重要的是,他要能形成一整套的理論框架,使別的論題能夠自覺地歸入此框架之中。(打個比方:在一個有著很多小企業的市場之中,每一個小企業都可以被稱為市場的一個組成部分,但要形成更大的權威,就必須要有收購與兼並)。
新制度經濟學認為,制度的一個重要作用就在於降低交易費用,減少個人收益與社會收益之間的差距,激勵個人和組織從事生產型活動,以此來促進經濟的增長。但是制度的變遷本身也是有成本的,並且它的成本還非常的高昂。那麼,如何來度量這個成本呢?
在上面我們已經談到連交易費用的度量都是極為困難的,那麼要度量在交易費用的基礎上衍生出的制度變遷的成本不就是難上加難了嗎。諾思並不是沒有注意到這個問題,也正是因為此,在《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中你才會常常看到這樣的句子:人們會對制度變遷的成本與收益進行估算,只有當人們的預期收益大於成本的時候,人們才會採取這一行為。我們會發現這里的「預期」與「估算」說的都是很牽強的。更何況制度本身也具有很多屬性,如階級性,公共性,正負性(有些貌似好的制度其實是方便了一些人鑽空子)等等。有鑒於此,某一特定的制度變遷究竟是減少了交易費用還是增加了交易費用還很難說。但是在人類歷史的發展中似乎存在著一個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制度似乎是越來越好了。
意識形態理論:
意識形態理論是諾思在解釋歷史時陷入困境後才引入的,因而,我的感覺是這一理論似乎更多的是被作為一種工具來時制度變遷理論更加完善,但這樣卻又給這一理論本身帶來了很多問題。(有點像拆東牆補西牆的感覺)在這里只是大概提一下,有關意識形態理論的問題將會在下面單獨討論。
制度重於技術?
一種常見的誤解以為,只有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才是本源性的東西,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決定了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的發展變化。
一個國家,一個地區高興技術產業發展的快慢不是決定與政府蓋了多少錢,掉了多少人,研製出多少技術,而是決定於是否有一套有利於創新活動開展和人的潛能充分發揮的制度安排,社會會環境和文化氛圍。 吳敬璉
可以看出,這和諾斯的論調是同出一轍的,他們同樣是強調制度的重要性。那麼,既然制度如此之重要,為什麼長期以來,人們會忽視它的作用呢?我認為制度之所以長期以來被認為是不變的,是因為人們對制度的認識不足(制度本身就是一個很抽象的東西,這就需要藉助其他的東西來認識它),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缺少一套對制度變遷的歷史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的研究體系。另外就是在大多數時候,制度變遷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它具有很大的長期意義(參看下面的制度變遷的一般框架)。與此相比,一項「好」的技術一旦的一發明,便會被迅速的推廣使用,且具有明顯的「自我強化機制」。
很多新制度經濟學家都會和古典經濟學家爭論說制度重於技術。 誠然,制度為技術的發展、經濟的增長營造了環境、創造了條件,但是技術的進步則為制度變遷的一個重要原因。我認為爭論技術進步和制度變遷究竟何者為因,何者為果,以及哪一個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起決定性作用,就如同討論先有蛋還是先有雞一樣,其實際意義並不大(如雖然諾斯證明了在產業革命前是先有一場制度的變革的,然後才導致了第二次經濟革命,那麼我們不禁要問是什麼引起了這場制度的變革呢?)。如果跳出制度與技術誰是更為根本性的爭論這樣一個圈子,讓我們從經濟的增長這個視角來看,我認為制度因素與技術因素都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原因,他們共同為經濟的增長而服務,並且只有當把制度與技術的貢獻轉化為經濟的時候,他們在經濟學上的討論才是有意義的。
但是,對於具體的歷史時期,這樣的討論是具有重要意義的(如我認為,就我國現階段而言:制度重於技術)。 這就需要人們(往往指國家)在具體的歷史條件下對制度變遷與技術變遷的成本與收益進行估算。如果由技術變遷所引起的經濟凈增量大於由制度變遷所引起的經濟凈增量那麼,國家就應該先想辦法發展技術,以此來帶動制度變遷,然後二者相互協調,共同為經濟的增長服務;反之,就先進行制度上的改革。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上述的估算往往是不準確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於人們的意識形態,並且當國家已經決定要採取制度變遷或是技術變遷的時候,他們成功與否,也並不嚴格符合上面所作說的成本——收益分析。因而這種決策的成功率支具有概率上的意義,而不服從因果決定論。犧牲是在所難免的。
三 制度變遷的一般框架
由《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這本書具體來看,制度變遷的一般過程可以分為這樣幾個步驟:
1 由於相對價格或意識形態的變化,引起了制度的不均衡,從而使得一部分人有了改變現有制度的傾向,暫且把它們稱為第一行動集團;
2 由第一行動集團提出有關制度變遷的方案;
3 當這一制度提出以後,其他人則分成了兩大陣營:支持者和反對者(對於不屬於這兩者的則不予考慮)
4 接下來則是舊制度的擁護者與新制的倡導者這兩大集團博弈的過程,這個過程又可以分為漸進式的比較緩和的過程(大多數制度變遷都屬於這一類)和突變式的暴力過程(如法國大革命),兩種過程所付出的代價的差距是巨大的,
5 最後制度變遷的完成
從這個意義上說,制度也可以被理解為眾多利益集團博弈的最終的均衡點。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這里所談到的制度變遷其實更傾向於是誘致型的制度變遷。它具有盈利性、自發性和漸進性等顯著特點。因而,它也是一種比較好的制度變遷的方式。與此相對的,強制型的制度變遷並不需要按照上述過程完成。強制型制度變遷的主體是國家(在這里,我更願意把國家理解為一種在暴力上具有比較優勢的組織),國家的基本功能是提供法律和秩序,並保護產權以換取稅收。國家在進行制度變遷的時候,能以最短的時間和最快的速度推進制度變遷。而它的資本就是自己的強制力和「暴力潛能」等方面的優勢。並因此可以降低制度變遷的成本。但是國家並不是中立的,更何況強制性制度變遷的效果常常要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往往會事與願違)。因而,我並不認為它是一種好的主要的制度變遷的方式。那麼,為什麼強制型制度變遷常常又是必要的呢?
除了制度具有很大的公共性、制度供給是國家的基本職能之一以外,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單純依靠誘致型制度變遷,往往會導致制度供給不足。這又於制度是具有差異性的有關,簡單的說,就是一些特定的制度必須要有特定的團體來實施。如法律必須由國家來制定。
綜上所述,雖然國家在使用強制力時有很大的規模經濟。也能以最短的時間和最快的速度推進制度變遷,但是,我認為除非必要,否則國家就應該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如何促成成功的誘致型制度變遷上。
(在這一段的分析中,已經隱含了,制度變遷是向著好的方向發展。當然,也許事實並非如此)還有很多超過字了....
⑷ :試用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分析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經濟發展的原因
中國40年來經濟發展的最主要原因是在於政治制度復合了生產力的發展需求,而且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中國採取了一系列的刺激搞活經濟的有利政策。
⑸ 國內制度經濟學研究較好的院校和導師有哪些
開設經濟學專業的大學共451所。 名次 等級 校名 1 A++ 北京大學 2 A++ 中國人民大學 3 A++ 南開大學 4 A++ 復旦大學 5 A++ 南京大學 6 A+ 武漢大學 7 A+ 浙江大學 8 A+ 廈門大學 9 A+ 西安交通大學 10 A 上海財經大學 11 A 中山大學 12 A 清華大學 13 A 東北財經大學 14 A 西南財經大學 15 A 中央財經大學 16 A 吉林大學 17 A 暨南大學 18 A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19 A 山東大學 20 B+ 湖南大學 21 B+ 四川大學 22 B+ 北京師范大學 23 B+ 華中科技大學 24 B+ 華東師范大學 25 B+ 西北大學 26 B+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7 B+ 上海交通大學 28 B+ 浙江工商大學 29 B+ 江西財經大學 30 B+ 天津財經大學 31 B+ 南京財經大學 32 B+ 華南師范大學 33 B+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 34 B+ 遼寧大學 35 B+ 蘇州大學 36 B 河北大學 37 B 重慶大學 38 B 東南大學 39 B 湘潭大學 40 B 浙江財經學院 41 B 上海大學 42 B 東北師范大學 43 B 華中師范大學 44 B 鄭州大學 45 B 安徽財經大學 46 B 陝西師范大學 47 B 寧波大學 48 B 山西財經大學 49 B 安徽大學 50 B 雲南大學 51 B 福建師范大學 52 B 廣東商學院 53 B 蘭州大學 54 B 北京交通大學 55 B 深圳大學 56 B 河南大學 57 B 南京農業大學 58 B 黑龍江大學 59 B 東北大學 60 B 湖南師范大學 61 B 武漢理工大學 62 C+ 北京工商大學 63 C+ 長春稅務學院 64 C+ 南京師范大學 65 C+ 湖南科技大學 66 C+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67 C+ 湖北大學 68 C+ 北京理工大學 69 C+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70 C+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71 C+ 南京理工大學 72 C+ 南京審計學院 73 C+ 山東經濟學院 74 C+ 天津師范大學 75 C+ 中南大學 76 C+ 青島大學 77 C+ 華南理工大學 78 C+ 福州大學 79 C+ 河北師范大學 80 C+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81 C+ 哈爾濱工業大學 82 C+ 北京工業大學 83 C+ 重慶工商大學 84 C+ 山西大學 85 C+ 山東財政學院 86 C+ 雲南財經大學 87 C+ 河北經貿大學 88 C+ 徐州師范大學 89 C+ 揚州大學 90 C+ 華東理工大學 91 C+ 同濟大學 92 C 中國海洋大學 93 C 華僑大學 94 C 哈爾濱商業大學 95 C 浙江師范大學 96 C 西南交通大學 97 C 河南財經學院 98 C 中國農業大學 99 C 河海大學 100 C 中國政法大學 (以上摘自武書連主編、中國統計出版社出版的《挑大學 選專業-2008高考志願填報指南》)
求採納
⑹ 從新制度經濟學談中國大學為什麼給學生提供宿舍
很多人跟韓國人交往都非常少,首爾及周邊大學基本上不對中國學生提供學校的宿舍.其它地區的提供.所以一定要學好韓語.
⑺ 簡答題:如何運用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來解釋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增長
l這是我國1978年黨三中全會確定改革開放後人民要富裕,國家要富強的歷史性轉變,回人們建設熱情的答高度釋放丶經濟從計劃經濟,轉變到市場經濟,大量引進外資,技術,補足我經濟上短板,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與國防需求,才會出現我們國家的四十年高速發展,躍居全世界第二經濟體系的!
⑻ 用新制度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分析我國土地要素配置領域的基本制度特徵並解釋大多數城市房價居高不下的原因
房地產供給面的市場化不足,土地開發權、、地產特有的長流程管理、!政府賣地的地價不斷抬高,很多地方政府就是賣地,多賣地就能拉動GDP增張。土地開發權、銀行信貸權、地方政府賣地都是地方政府控制的,你哪有什麼市場化???再加上建設成本,房地產的成本價人為被抬高!!!
需求面由於四種資金推動。第一種資金,企業家的錢,由於投資運營環境的惡化,中國70%的製造業是過冷,30%的和建設有關的行業過熱(如房地產,鋼鐵,水泥,銀行等等 主要是中國所有地方政府以GDP為綱的理念下,大搞政績工程、形象工程、鋪路建橋蓋房等等造成的)這樣的一種畸形的二元經濟結構。
過冷的製造業投資環境不斷惡化(中國內需拉動不起來,主要是由於老百姓住不起房、看不起病、上不起學、退不起休)而大量出口(中國經濟增長就是投資加出口拉動的,這個你應該很清楚),反過來更造成了匯率的升值,造成企業經營環境進一步惡化。所以08年很多企業倒閉,搞不了了,許多企業的資金只能又過冷的行業轉向過熱的行業,搞房地產甚至炒樓、炒股。 這里有個海爾現象,海爾從家電行業現在也搞房地產,表面是經營多元化,其實是家電賺不到錢了。
說最本質的原因,是中國企業是在做製造業的最低端的那一環。產品設計、倉儲物流、零售
房地產需求面的第二股資金是貪污腐敗的錢,流入房地產業。和第一種和起來佔得比重較大,而且很難監管,政府治不了啊,宏觀調控對這個沒用。
第三個需求面是國際熱錢的流入,據統計深圳房地產需求面國際熱錢只佔7%
第四個就是所謂的那些經濟學家認為的老百姓的儲蓄資金。可憐的是,我國的政府宏觀調控的主要是第三第四需求資金,治標不治本。
這些都是聽郎咸平講座的收獲,你可以多看看郎咸平的講座,那講的真是實在,聽完後,感覺上大學學的那些東西都是那麼的表面、空洞、不切實際!!!
⑼ 新制度經濟學傳入中國是在什麼時候
應該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時間前後。資本主義用船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同時也帶來了新內的容經濟制度,後來在李鴻章主導的洋務運動中發揚光大,再後來就是在民國政府手中繼續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採用蘇聯的計劃經濟制度,再後來就是鄧公設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然後就是不斷的改革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