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談談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和經驗
30年,可謂彈指一揮間!30年的個人經歷讓我觸摸到了社會前進的脈搏,年的改革開放惠及了每一個國人的生活。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這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國家經濟在三十年間飛速發展,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條件也在這三十年間發生著巨大的變化,衣食住行和生活環境、工作條件哪一樣都是翻天覆地。
聽媽媽說,計劃經濟時期憑證供應的年代,一年至多能添置上兩件新衣服,還是一般的平布。「過年穿新衣」的期盼是她們那個時期的同齡人都有過的願望吧,如果能在沒有過年就穿上新衣裳,讓鄰居羨慕時的那種滿足和得意讓現在的年輕人不能理解,更不要說現在的小天使們每個至少都有多套樣式和質地都很好且四季分明的衣物了。
食品的供應更是讓媽媽難忘,買肉憑票是自然的,但絕對沒有挑肥選瘦的份兒,更不要說得排上擁擠不堪的露天長隊,並要擔心輪到自己時還有沒有貨物可以買到。因為爭購食品引起大人們吵鬧甚至是相互抓扯讓孩子們驚恐不已,媽媽十幾歲時最怕的就是讓家長吆喝著去排隊,常常在接受這個任務時嘴硬地說「寧可不吃肉也不去排隊」。六七十年代物資極度匱乏,一塊紅糖或豆腐乳,甚至是加了點食鹽的辣椒面都曾經是分享的零食,而在當時津津有味的吃相一點不遜於現在孩子們吃到最新上市食品時的興奮程度,被辣椒麻木過後的暢快也不亞於現在吃火鍋後的酣暢淋漓。
三十年前,許多家庭的住房都只有一間,幾乎相同的布局就是用一張床或一個大立櫃放在房屋的中間,拉上簾子把屋子隔成兩間,前面是客廳兼飯廳,媽媽說,她們玩時只能以床入座,條件好些的能備上一兩只小馬扎或小木凳;孩子多的家庭還得設計成上下鋪,而床後面就是另一間卧室與儲藏室的統一。現在,條件好了,我住上了單位分的三室一廳,有了自己的獨立王國,興奮不言而喻。
且不說現在的自動化辦公條件如何先進,單說喝開水一項都不知道換了多少種熱水器,而在上個世紀80年代末,開水只能是在早上鍋爐房供應時間打好以保證全天的需要。現如今,坐在辦工作旁,伸手就是飲水機加純凈水,冷熱自斟,好不自在。
還有通訊工具的變化,八十年代用的是手搖式電話,每次需要聯系時頭疼不已,且不說先要接通郵電局的接線員,再轉接至某個地方或某個單位,若對方是信號不太好,得打上好幾個電話,有時甚至得呼叫上一天才能接通。九十年代,改革開放的先行者,腰間跨著BB機,傳呼信號隨時呼叫,每每發出叫聲,還要故意裝作聽不見,讓它多響幾聲......,持有者的那份自豪,不言而喻。到了千禧之年,大哥大又成了身份的象徵,持有者不僅要用上與自己身高不成比例的嗓音大喊,還得夾雜著地方語同時進行,才覺得在人前顯聖。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每一個人手裡都有不止一個手機,無論走到哪裡都與對方近在咫尺,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三十年間的種種變化讓我感慨多多,而自己經歷的只是千千萬萬國人生活中的一個小小的縮影。中國三十年的改革開放,走完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幾百年的歷程,取得的偉大成就來之不易。我們生活在如此美好的黃金時代,這種幸福和安定和諧的局面也需要我們倍加珍惜和維護,通過我們的努力和奮斗,祖國還會越來越富強,人民生活也會越來越美好!
Ⅱ 如何理解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經驗
改革開放30年成就與經驗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改革的進程勢不可當地展開了;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決然地打開了。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今天,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我們黨實施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帶領人民艱苦奮斗,推動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我國經濟從一度瀕於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至世界第四、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農村貧困人口從兩億五千多萬減少到兩千多萬,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的發展,不僅使中國人民穩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而且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新時期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不斷探索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並豐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給人民帶來更多福祉,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改革開放作為一場新的偉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
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築改革結合起來,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把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同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結合起來,取得了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
Ⅲ 簡述我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
1982年開始,設立改革開放試驗區,以點帶面循序漸進地鋪開。加入世貿組織,與世界各國開展經貿關系,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本國走市場經濟道路。
Ⅳ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經驗是什麼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基本經驗
(一)縮小地區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歷史經驗表明,國內地區差距的縮小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它是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市場的力量和政府幹預相互作用的結果。當前,中國正處於工業化的中期階段,經濟發展中市場調節的成分不斷增加,市場機制的作用日益加強,這些因素都不利於地區差距的縮小。90年代,盡管中國政府強調區域協調發展,出台與實施了系列政策措施,但是區域差距擴大的態勢並沒有根本扭轉和解決。因此,繼續採取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逐步縮小地區差距特別是東西差距,促進地區經濟協調發展,將是一項十分艱巨的任務,也是今後應該堅持的一個長期發展戰略方針。
(二)建立區域經濟關系協調機制
區域經濟增長機制是保證區域經濟持續、穩定和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要確保區域經濟快速增長,就必須有一個能促使區域經濟增長運行良好的機制。區域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是經濟利益,建立促進區域經濟增長的動力機制,就必須在有利於區域經濟利益的提高上做文章。
90年代中央政府在制定區域政策時,注重運用政策手段建立區域經濟關系協調機制,這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首先,逐步增強中央政府協調地區經濟利益關系的能力;其次,加大向中西部地區投入的力度,實現增長速度上的協調。具體表現為建立規范化的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適當調整國家投資布局政策,有限度地減少國家在東部地區的直接投資比重,逐步提高國家在中西部地區的投資比重,並且對西部地區實行一定程度的投資優惠政策;再次,利用經濟杠桿,促進比較優勢的發展,實現區域分工的協調。具體表現為充分發揮國家投融資政策在地區經濟布局中的調控作用,協調國家產業政策與區域政策之間的關系;最後,成立區域間協調發展組織機構,協調區域合作。
(三)正確處理好沿海發達地區率先實現現代化與支持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的關系
區域經濟差距過大,必然造成區域間的矛盾和沖突,甚至引起一些不穩定的因素。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雖然我國在改革開放後經濟增長勢頭一直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從總體上看,我國經濟的整體水平還很低,至今仍是發展中國家。沿海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也遠低於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我們不能因為沿海地區相對內地較為發達,就迫不及待地挖肉補瘡,以抑制沿海地區的發展為代價換取中西部地區的發展。在今後較長一段時期內,中國經濟發展將同時面臨著縮小兩大差距即國際差距與國內地區差距的問題。
要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需要更多地依靠沿海地區,進一步加快經濟發展,率先實現現代化;要縮小國內地區之間的差距,就必須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積極扶持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客觀上,二者之間存在著一定的沖突,如何協調這一矛盾,將影響未來中國政府區域經濟政策的決策與實施。
(四)中央政府區域政策的目標取向:區域統籌
實踐表明,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與國家的宏觀政策有著密切關系。國家宏觀調控可以減輕或緩解市場化過程對區域發展的消極影響,是市場機制的必要補充。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國家運用積極的財政政策及其相關政策,以引導生產要素和社會資源的流向,使資本、知識、技術、商品和人力資源向中部和西部地區流動。中國未來的區域協調發展,中央政府的宏觀區域政策仍將扮演著重要角色。增長與協調是中央政府區域政策需要解決的兩個重要目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增長目標應主要依靠市場機制來取得,宏觀經濟政策主要是解決區域協調問題。由於單純的市場力量一般會擴大而不是縮小地區差距,因此,中央政府需要採取逆市場調節而不是順市場調節的方式,從多方面幫助欠發達地區發展經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央區域政策更應注重區域統籌發展。
Ⅳ 改革開放三十年成功的經驗是什麼
歷史性的變革,劃時代的飛躍
偉大的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說:「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都得必須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他們的先進的科學文化技術知識」。因此,他率先提出了中國必須走改革開放之路。
改革開放是中國社會主義實現和偉大民族復興的必經之路。之所以是必經之路,主要有兩點原因,第一,改革開放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每次抉擇必須通過大會商議決定。第二,改革開放是漸進式的,在實行三年必須要通過實驗基地的實驗,好的話就在全國大力推廣,不好就停止,放棄。也就相當於小平同志所說的,咱們不能一步到位,必須摸著石頭過河,這樣的探索,結果絕對是保險,安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祈禱大大的推動做用的。
三十年前的中國,國力衰微,經濟落後,科技發展緩慢,人民生活不能滿足,吃不飽,穿不暖,人民過著空前水深火熱的生活,人多物資少,只是希望能不挨餓,不受凍就萬事大吉了。但今天的中國,是他們當時想都不敢想的。這一切的一切,這么偉大的轉變,都來源於改革開放。
1978年12月18日到22日,中國偉大的中國偉大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主要討論中國怎樣實行改革開放,歷史性的變革從此揭開序幕。接下來全國人民上下一心,團結奮斗,進行改革開放,為實現改革開放的偉大勝利不斷拼搏,不斷進取。
改革開放的三的十年整,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走過了多少坎坷荊棘,是多少中華兒女,多少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前仆後繼,勇往直前換來的,多麼的來之不易啊。他們的付出,他們的辛苦,他們的汗水。為我們創造了祖國的今天。那麼,我們有合理不去早就祖國的明天呢?
中火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有著五千年的蘊含和積淀,曾在漢唐時期我們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我們有遼闊的疆域,豐富的資源。由於近代統治者的腐朽無能,祖國的大好河山拱手相讓,人民生活痛苦不堪,牛馬不如。1949年,以毛澤東無首的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才獲得了民族解放,民族自由。在新中國成立後後又由於四人幫的搞破壞,高搞專政特權弄大躍進,使中國車車得不到發展。1978年,在以鄧小平為首的中國共產黨,粉碎四人幫的陰謀,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中國的新天地,為中華民族描繪特色社會主義宏偉藍圖。
三十年後的今天,中華大地一片繁榮景象,國家發展迅速。國家實力日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改善。改革開放整整三十年快時代的飛躍在今天已經展現的淋漓盡致,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中華民族的不甘落後,中華人民的團結奮斗在今天用實際證實了.
我們以岳飛的一首《滿江紅》,以文天祥的一首《正氣歌,以魯迅的一首《吶喊》,以朱自清的一首《背影》長向您不去的脊樑與骨氣,唱響您不屈的尊嚴與神聖。我們以瞿秋白手中那束野花,以方誌敏身上的那份清貧,以楊靖宇腰中的那書草根,以焦裕祿面前的那盞油燈,以孔繁森雪原上留下的那份腳印,唱響您的堅韌與頑強,暢想您的靈魂與精神。
改革開放,讓我們以採薇採茶的手,編織彩燈雲錦,讓我們以喊江喊海的喉嚨,在金黃季節的金黃般的早晨,唱響國歌和五星紅旗,唱響千百年來朝朝暮暮澎湃的激情。
三十年的改革開放,有了如今黃河猛,長江壯,泰山雄,昆侖莽,萬河山河浩浩盪盪以天安門前走過,走過一隊隊徐洪剛,走過一隊隊雷鋒,走過一隊隊李向群,走出中國人民最風流最風光最風情的步伐,走出中華民族最壯觀,最壯美的方陣。仰望藍天,神州飛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峽工程曠世神奇。
改革開放,成就斐然,1997.年1999年,香港澳門相機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嫦娥奔月使我們祖先幾千年偉大的夢想,奧運會成功舉辦,圓夢百年,這一系列成功,證明了今天我們的強大實力,改革開放特大成就。
中華民族像一個巨人,屹立在世界東方。為了實現我們的光榮使命,我們必須努力學習,用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和人類的燦爛文化武裝自己。學號將設祖國的本領。在明天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奉獻聰明才智。我堅信,在我們不懈的努力下,祖國的明天,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經濟更繁榮,人們更幸福,國力更強盛,祖國的明天更美好,繼往開來的中華民族會更加輝煌!
Ⅵ 試用新制度經濟學理論分析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經濟發展的原因
中國的人均GDP 在過去一千年裡幾乎水平不變,而從1978年起GDP近乎垂直提升,中國經濟總量也從此步入了年均近10%的增長快車道。眾所周知,197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起點。黨的十一屆
三中全會以來,經過40年波瀾壯闊的不平凡歷程,我國已
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近
40年來,中國在哪些方面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改革開放經歷
了怎樣的曲折歷程?經濟學原理如何闡釋和解讀這一歷
程?改革開放對未來的啟示何在?本報告擬就這些問題進
行分析,並提出政策建議.
一、改革開放40年我國取得的成就與世界各國對比
從生產力水平看,我國近40年年均經濟增速高達9.7%,比世界年均增速快 6.8個百分點,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6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躍居世界第
一,人均GDP從1978年的156美元增長至2017年的8788美元,已進入中高收入國家之列。
從經濟結構看,近40年來第一產業佔GDP比重下降了近16.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佔比下降了約7.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
佔比則上升了23.9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我國城鎮化率由
1978年的17.9%上升至2017年的58.5%,增幅之大在世界上絕無僅有。
從財政情況看,由於實施積極財政政策,近40年來我國多數年份財政收支處於赤字狀態,2016年雖略高於3%的警戒線,但仍處於可控范圍。截至2017年末,公共部門債務佔GDP比重為36.2%,低於世界主要國家,且已連續兩年下降。
從金融市場看,我國金融業佔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1%上升至2017年的8.0%,已成長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銀行業信貸發放量佔GDP比重超過200%,高於高收入國家水平。
從基礎設施來看,人均電力消費從1978年的247千瓦時增
長至2016年的4280千瓦時,是1978年的17倍多,並已超越世界平均水平;鐵路網密度由1978年的0.53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至 1.3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幅達到144.3%;高鐵運營里程超過2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航空總客運量由1978年的154萬人次增長到2016年的4.88億人次,總量位於美國之後列世界第二。
從醫療與基礎教育水平看,人均預期壽命由1978年的65.8歲上升至2015年的76.1歲,增加了10.3歲;每萬人專業醫師數量由1978年的10.8人上升至2015年23.1人;識字率由1982年的65.5%上升至2016年的97.4%,接近發達國家普遍99%以上的水平。
Ⅶ 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經驗與成果是什麼
成就:
一是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統計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間,中國的GDP年均增長9.67%,遠高於同期世界經濟3.3%左右的年均增長速度。與此同時,中國現已成為世界第一外匯儲備大國,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國外匯儲備從未超過十億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萬億美元。對外貿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通過引進國外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大大提高了中國的生產力水平,縮小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截止到去年,中國經濟總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貿總額位居全球第三。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進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這兩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項目為例,從1978年到200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積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這30年間,中國農村絕對貧困人口數量從2.5億下降到2148萬,絕對貧困發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國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貧困人口減半目標的國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個適應經濟發展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而不是政府,在資源配置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目前,中國基本成為一個市場經濟國家的共識開始形成。很多國家包括一些發達國家,相繼承認樂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這表明,我國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已經基本確立。
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委員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親身經歷者和思想推動者,同時也是這段歷史最敏銳的審視者和最深切的感悟者之一。對於改革開放,厲老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三十年來,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完成了三件事。「第一個是農村的家庭承包制,第二個是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證券市場,第三個是民營經濟的興起。」農村家庭承包制這一制度變革的主要貢獻,是在當時條件下,通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來促進農民的生產,從而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從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我們進行了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由於股份制改革的推進,中國有了證券市場。盡管在當時它還是很不完善,但畢竟為中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和證券市場開辟了道路。盡管股份制曾經受到過各種懷疑、甚至責難,但中國的股份制、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終於取得了成就。對於民營經濟,厲以寧指出,雖然當初出現時也是面臨各種責難,不過在民營企業不斷成長以後,大家真正感到民營企業的確至關重要。就業問題是誰幫助解決得最多?是民營企業,70%以上的新增勞動力崗位是在民營企業中,很多城市中的稅收主要是民營企業提供的,我們的出口中也有不少是民營企業發揮的作用。民營經濟的興起調動了許多人創業的積極性,這對長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鎖定了中國的發展道路。開放是什麼?開放就是自主、自發地接受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則,並以此克服自身傳統的特殊規則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進國民福利的增加和國家的富強。而真正的對外開放,不僅要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還要學習西方發展市場經濟的經驗,學習西方文明,進行制度變革。從這個意義上說,開放的重要性有時要遠大於改革。中國大批留學生到國外學習,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之才。通過相互學習,使人們的思想更加解放,視野更加開闊,開放意識和創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後,我們已義無返顧地回歸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個主權國家的承諾和信用鎖定中國改革發展的道路。
經驗:
1.30年思想解放或理論創新的主要經驗,就是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確立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等重大思想和方法。
2.體制改革進一步解放發展生產力.經過30年的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我國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解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得以完善,社會經濟系統的活力和效率不斷提升。
3.我國的發展得益於市場化改革和制度創新所產生的激勵和效率。市場化導向的改革以及中央和地方機制的理順,為經濟增長提供了內在動力;經濟系統引入內在激勵機制,使得經濟效率大大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動力發揮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4.我國的發展也得益於對外開放進程中的學習模仿效應。對外開放不僅大量引進了外來投資,直接彌補了我國資金不足的問題;更為中國經濟融入全球體系,學習全球先進技術、管理、經驗以及理念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機會。
5. 我國的發展同樣得益於行政體制改革和政府的科學決策。政府作為改革的發動者,不僅制定改革發展的規劃和實施計劃,還是經濟社會資源的積極動員者,能有效避免單一市場調節所帶來的無序等問題。同時,在參與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過程中,政府能充分重視和吸收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以及一切先進的國際經驗,從而推動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有效減少了失誤。
6.最後必須指出的是,我國的發展也得益於漸進式改革所產生的穩定社會效應。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使得改革沒有引起大的經濟破壞和社會震盪,從而為改革順利推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Ⅷ 用史實說明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經驗。
一是不斷解放思想,推進理論創新。
科學的理論是改革順利推進的思想保證。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將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不斷推進理論創新、思想創新和體制創新,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及其政策體系。
二是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動搖。
改革開放40年的歷程,也是市場作為資源配置手段地位不斷提升的歷程。我們回顧中國40年改革的經驗,其中最核心的一條,就是要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正是因為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人民群眾的勞動積極性才得以最大程度的發揮。
(8)改革開放經驗經濟學擴展閱讀:
中國改革開放歷史性變化:
一是改革開放推動了以階級斗爭為綱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
1978年5月開展的真理標准問題大討論,打破了教條式的理論禁錮,恢復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成為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奠基石。
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基礎上,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正是由於有了這個轉變,才迎來了整個國家的發展進步。
二是改革開放推動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改革就在農村和局部地區鋪開,農村生產力迅速得到解放,農產品日漸豐富,但城市經濟因延續計劃管理體制未見大的起色。
Ⅸ 改革開放的政治經濟學解釋
政治是鐵爪,緊緊抓住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統籌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齊頭並進,不內斷開創出一個全新容的社會主義面貌,推動我國政治更趨完善更加輝煌。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共同發展 三則區別是政治建設是整治領域的創新與完善,各種機制體制的形成;經濟建設是建設既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成經濟體制,為我國實現跨越式發展趕超型戰略提供物質基礎;文化建設著重文化方面有所建樹主要是文化教育事業和公共文化事業的發展,已達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主要是文化發
Ⅹ 從經濟學角度解釋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取得的重要原因。
一、 改革開放基本國策的實行是中國經濟騰飛的前提條件
首先談改革。十一屆三中全會前中國經濟體制僵化,嚴重束縛了經濟的增長。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政府的工作重點開始轉向經濟建設。中國先後實行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和城市國有企業改革,改革了僵化的制度,解放了生產力。1992年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一步增強了中國經濟的活力。接著談對外開放。1978年中國敞開國門,為經濟發展添加了催化劑。對外開放政策使得外國投資者紛紛湧入中國。他們帶來了資金、先進的技術以及管理經驗,而這些恰恰是當時的中國所十分匱乏的。憑借勞動力價格優勢,中國開始了持續三十年的經濟擴張,利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中國走完西方國家上百年才走完的路,中國迅速在世界的東方崛起為令世人矚目的「世界工廠」。
二、教育的發展提高了勞動者素質,為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以及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中國勞動者素質普遍提高。中國每年培養的工程師數量超過了美日每年培養的總和,並且還在迅速增長中。這些工程師活躍於各行各業,支撐起中國經濟的骨架。教育的發展還使得中國的科技水平迅速提高。尖端科技在中國迅速興起,帶動了中國高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這些產業每年都大量出口創匯,成為我國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最新消息,中國每年申請的專利數量已躍居世界之首,由此終結了美日專利申請量世界第一的歷史。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的進步為經濟發展注入活力。
三、發達國家和地區產業轉移浪潮的形成恰逢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難得機遇。
在改革開放之除,中國的工業基礎還十分薄弱。隨著美日歐以及台灣地區產業結構的升級調整,發達國家和地區的低端產業紛紛移向中國。雖說中國所接受的是勞動力密集型低端產業,但不可否認這些產業確實為中國工業化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如果沒有這些產業轉移,中國很多工業都要幾乎從零開始,經濟就不可能迅速發展。大規模的工業化強有力地促進經濟的增長。
四、中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消費強有力地推動中國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國企以及私企在各行業的投資逐年增長,拉動了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資金越來越充足,各領域的投資必然會不斷增多,可以預見投資將繼續拉動中國經濟快速增長。隨著中國開始實行對外開放,海外市場也向中國敞開大門,中國出口迅猛增長。中國加入WTO後,出口更是以每年超過百分之二十的高增長率持續擴張。中國已超越德國成為世界出口最多的國家。出口的迅速增長形成巨大需求,刺激中國經濟迅速發展。消費是「三駕馬車」中比較疲軟的,但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可忽視。隨著居民收入的逐年增加,消費市場也日趨繁榮,內需的擴張雖然慢於經濟增長速度,但也是以較快速度增長,刺激了經濟的繁榮。在「三駕馬車」共同作用下,中國經濟迅速崛起。
五、洶涌澎湃的城市化浪潮刺激了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
近三十年來,中國的城市化每年以接近一個百分點的速度提高。城市本身就蘊含巨大的生產力。城市擁有素質更高的從業人員,擁有更好的基礎設施,有利於經濟的發展。世界各國的發達程度以及人均GDP等指標與城市化率基本上呈正相關,就很好地說明了城市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中國近年來經濟一直保持高增長率與城市的持續擴張關系密切。在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越農村人口,這在中國城市化進程中有標志性意義。隨著城市的繼續擴張,中國經濟的發展將邁上一個新台階。
六、相對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是中國經濟崛起的保障。
鄧小平曾說過:「穩定壓倒一切」。沒有穩定的環境,一個國家的經濟不可能迅速發展。因長期受戰亂困擾而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的伊拉克、阿富汗就是很好的證明。而這三十年來中國國內始終保持穩定,沒有發生大的動亂,在國際上面臨的壓力雖大,卻始終沒有發生戰爭。偉大的領袖鄧小平預料到短期內世界大戰不可能發生,於是中國裁兵一百萬,韜光養晦,將主要的人力物力投入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中國經濟隨之騰飛。
小結:中國經濟持續三十年的高增長是多種因素共同造成的。首先是改革開放,它是一個偉大的轉折點,是中國經濟崛起的前提條件。教育水平的提高為經濟崛起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產業轉移使中國發展迎來難得機遇。投資、出口、消費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引擎,它們在經濟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城市化浪潮的來臨為中國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在各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用辛勤的勞動創造了經濟增長的「中國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