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問題
人類社會發展的三大社會形態,即:「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窄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一1858年草稿)》)。
馬克思的劃分是十分科學和高明的:第一種三個形態的劃分,是基本按照生產力的標准,第二種三個形態的劃分,是基本是按照生產關系的標准,或者說更直接地是「從個人同社會共同體的關系出發」的。這兩種劃分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它們之間的對應關系在於: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對應於「人的依賴關系」;資本主義社會對應於「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共產主義社會對應於「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這兩種劃分,雖然都是按照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來劃分的,但互為補充,避免了見物不見人。
『貳』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
政府宏觀經濟調控手段有四種
1、預算政策(包括赤字預算、盈餘預算和平衡預算)
2、支出政策(包括購買性支出、轉移性支出和財政補貼)
3、稅收政策
4、公債政策
縮小收入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的途徑現在還沒有,現在是讓某些人先富起來。
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目前,世界產業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發達國家為了搶佔全球經濟的制高點,在強化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優勢的同時,通過國際生產網路的擴張推動了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發展中國家也利用這個難得的歷史機遇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世界產業結構正在向高科技化、服務化的方向發展。
隨著高新技術產業的迅速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世界產業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發達國家為了搶佔全球經濟的制高點,在強化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優勢的同時,通過國際生產網路的擴張推動了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發展中國家也利用這個難得的歷史機遇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世界產業結構正在向高科技化、服務化的方向發展。
世界產業結構的重心正在向信息產業和知識產業偏移,產業結構高科技化的趨勢日益突出
以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產業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將成為新一代的主導產業。未來世界經濟增長的動力將主要源於高科技的發展,來自信息和知識在投資、貿易和生產等領域的高度運用。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先進製造與自動化技術、資源環境技術、航空航天技術、能源技術和先進防禦技術等一批高新技術產業正脫穎而出。在21世紀將形成一個以信息產業、生物技術產業及相關高科技產業為經濟增長點的世界產業發展新格局。
產業結構高科技化是信息經濟時代世界產業結構調整的新趨勢。在以信息產業等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的推動下,世界范圍內產業結構的重心正在向信息產業和知識產業偏移,並逐漸建立起以知識為核心的各產業之間的新關聯關系。隨著高新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知識經濟正開始替代工業經濟,大量投入流向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特別是信息和通信、教育與培訓、研究與發展等領域。知識經濟的產生和發展,形成了一批與知識和信息密切相關的新興產業即知識產業。高新技術的加速發展,一方面使新產業不斷涌現,另一方面還使高新技術向傳統產業不斷滲透,高新技術被廣泛用於改造傳統產業。
製造業的國際生產網路快速擴張,國際產業轉移由產業結構的梯度轉移逐步演變為增值環節的梯度轉移
生產外包成為製造業國際產業轉移的新興主流方式,國際生產網路的快速擴張,使產業轉移的速度和范圍都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國際分工進程加快,促進了資本、商品、技術、人員及管理技能等生產要素的跨國界流動,形成了製造業的全球價值鏈,進而推動了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全球製造業領域的產業分工正在從傳統的產業間分工,向各個產業內部的分工、進而以產品專業化為基礎的更精細的專業化分工轉變。跨國公司把非核心的生產活動分包給成本更低的發展中國家的企業去完成,使位於不同國家的企業形成一個國際分工協作網路,每一個生產環節都成為全球生產體系的一部分。
國際生產網路有利於節約社會勞動成本,提高效率,使生產要素達到更高層次的合理配置。產業轉移不再是個別企業的孤立行為,而是在國際生產網路的基礎上,形成了以跨國公司為核心,全球范圍內相互協調與合作的企業組織框架。通過這些國際生產網路,全球製造業產業轉移的速度和范圍都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
發達國家製造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下降,產業鏈的高附加值環節成為製造業發展的重點。國際生產網路的快速擴張,使發達國家的大型跨國公司將低附加值的生產製造環節轉移到具有比較優勢的發展中國家,自己則專注於研發、管理、財務運作、營銷等價值增值環節具有相對競爭優勢的核心業務。發展中國家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努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傳統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蓬勃發展,出現了「經濟服務化」的趨勢
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都呈上升趨勢。對大多數經濟體來說,服務業是增長最快的部門。根據世界銀行《2005世界發展指標》提供的數據,1990年至2003年,發達國家服務部門的年均增長率為3.1%,發展中國家為3.8%。高收入國家服務業佔GDP的比重從1990年的62%上升到2003年的70%,中等收入國家和低收入國家的這一比例分別從46%、41%上升到54%、49%。發達國家服務業對GDP和就業貢獻的增長主要來源於金融、保險、房地產和商務服務業,這類服務業屬於為企業服務的知識密集型新興服務業,因此也具有較高的生產率。而發展中國家服務業增長的主要動力是商業、酒店業和交通通訊業這些相對較傳統的服務行業,服務業對就業的貢獻則主要是靠商業和社會、社區與個人服務業支撐。(來源:浙江日報)
『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期末考試試題
I DON`T 知道
『肆』 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課程考試復習題答案
你好 自考真題及其答案可以網上看看有沒有,自考答案是不好找的。一般自考內輔導試卷有專門的歷次考容試試題的。自考書籍主要是教材、大綱和輔導書模擬題歷次考試真題,可以網上試試,或是有賣那種歷次考試真題的試卷的輔導資料的可以,或是模擬試題都是可以的。
『伍』 (西方經濟學名詞解釋)公開市場業務
自願失業指工人不願意接受現行的工資水平而形成的失業,與之相對的是非自願失業。自然失業是勞動市場供求均衡時的失業,其計算公式為離職率/(離職率
就職率)
公開市場業務指中央銀行最靈活的的貨幣政策,指央行在金融市場上出售或購買政府債券和央行票據以實現對宏觀貨幣量的調控。
棘輪效應指人們的消費習慣在形成後具有不可逆性,即消費者易於隨收入提高而增加消費,不易隨收入降低而減少消費。
永久消費也叫永久性收入消費理論,指人們的消費支出取決於可預期到的長期收入,而非現期收入。該理論是由米爾頓·弗里德曼提出,是一種消費決定理論的創新。
希望能幫到你
『陸』 西方經濟學名詞解釋
1.恩格爾定律 19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格爾根據統計資料,對消費結構的變化得出一個規律:一個家庭的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的比例就越大,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總支出中)用來購買食物的支出則會下降。推而廣之,一個國家越窮,每個國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於購買食物的支出所佔比例就越大,隨著國家的富裕,這個比例呈下降趨勢。即隨著家庭收入的增加,購買食物的支出則會下降。
2.帕累托最優 帕累托最優(Pareto Optimality),也稱為帕累托效率(Pareto Efficiency)、帕累托改善、帕雷托最佳配置,是博弈論中的重要概念,並且在經濟學,工程學和社會科學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帕累托最優是指資源分配的一種理想狀態,即假定固有的一群人和可分配的資源,從一種分配狀態到另一種狀態的變化中,在沒有使任何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處境變好。換句話說,就是不可能再改善某些人的境況,而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損。
3.均衡價格 均衡價格(equilibrium price)是商品的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相交時的價格。也就是商品的供給量與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給價格與需求價格相等時的價格。在市場上,由於供給和需求力量的相互作用,市場價格趨向於均衡價格。
4.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Inflation)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其實質是社會總需求大於社會總供給 (供遠小於求)。
5.需求的價格彈性 表示需求量對價格變動反應程度的指標。彈性系數(需求的價格彈性系數=Ep)等於需求量變動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動的百分比。具體計算百分比時,分子取新老需求量的平均數,分母取新老價格的平均數,不計負號。
6.凱恩斯陷阱 又稱流動性陷阱,是凱恩斯提出的一種假說,指當一定時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時,人們就會產生利率上升而債券價格下降的預期,貨幣需求彈性就會變得無限大,即無論增加多少貨幣,都會被人們儲存起來。發生流動性陷阱時,再寬松的貨幣政策也無法改變市場利率,使得貨幣政策失效。
7.內在穩定器 所謂「內在穩定器」是指這樣一種宏觀經濟的內在調節機制:它能在宏觀經濟的不穩定情況下自動發揮作用,使宏觀經濟趨向穩定。財政政策的這種「內在穩定器」 效應無需藉助外力就可直接產生調控效果,財政政策工具的這種內在的、自動產生的穩定效果,可以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自行發揮調節作用,不需要政府專門採取干預行動。財政政策的「內在穩定器」效應主要表現在兩方面:累進的所得稅制和公共支出尤其是社會福利支出的作用。
『柒』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的名詞解釋
1.「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2.資本經營是指圍繞資本保值增值進行經營管理,把資本收益作為管理的核心,實現資本盈利能力最大化。3.供給價格彈性是指供給量相對價格變化作出的反應程度,即某種商品價格上升或下降百分之一時,對該商品供給量增加或減少的百分比。供給量變化率對商品自身價格變化率反應程度的一種度量,等於供給變化率除以價格變化率。4.國際分工指世界上各國(地區)之間的勞動分工,是國際貿易和各國(地區)經濟聯系的基礎。它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社會分工超越國界的結果,是生產社會化向國際化發展的趨勢。5.經濟增長通常是指在一個較長的時間跨度上,一個國家人均產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續增加。經濟增長率的高低體現了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經濟總量的增長速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總體經濟實力增長速度的標志。決定經濟增長的直接因素:投資量、勞動量、生產率水平。用現價計算的GDP,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規模,用不變價計算的GDP可以用來計算經濟增長的速度。6.社會總供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1年)由社會生產活動實際可以提供給市場的可供最終使用的產品和勞務總量。它包括兩個部分:一是由國內生產活動提供的產品和勞務,包括農林牧漁業、工業、建築業等行業提供的產品,也包括由交通運輸、郵電通訊、銀行保險、商業服務業等行業提供的服務,即國內生產總值。二是由國外提供的產品和勞務,即商品和勞務輸入。其計算公式為: 社會總供給=本期國內生產總值+本期進口-本期不可分配部分 本期不可分配部分,是指國內生產總值中當年不能進行分配的部分,如人工培育正在生長過程中的牲畜、樹木、由於天災人禍造成的損失等。 由於各時期的供求狀況相互影響,在測算社會總供給時,應考慮各時期之間的銜接。其計算公式又可表示為: 社會總供給=本期形成的社會總供給+期初供給結余總額. 7.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由羅納德·科斯(Ronald Coase)提出的一種觀點(並非真是一條定理),認為在某些條件下,經濟的外部性或曰非效率可以通過當事人的談判而得到糾正。給從未涉及過科斯定理的學生上科斯定理課的教師,都親身感受了科斯定理所引起的驚嘆和佩服,但科斯本人卻從未將定理寫成文字,而其他人如果試圖將科斯定理寫成文字,那很有可能是走了樣的,或成了同義反復。被稱作科斯定理的命題或命題組,源於一系列案例。科斯像法官一樣一直拒絕把他初始論文中的論點加以廣泛地推廣。8.市場主體(Market Entity)是指在市場上從事經濟活動,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個人和組織體。具體來說,就是具有獨立經濟利益和資產,享有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責任的可從事市場交易活動的法人或自然人。任何市場主體參與經濟活動都帶有明確的目的,以在滿足社會需要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9.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⑴我國所有制經濟的類型: ①公有經濟,包括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 ②非公有經濟,包括私有經濟(含個體經濟、私營經濟)、港澳台經濟、外資經濟; ③混合經濟,如股分制企業、中外合資企業等,混合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萬分也屬於公有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