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微觀經濟學中名詞解釋什麼叫壟斷
經濟壟斷源於濫用經濟力的優勢
(包括聯合優勢
)
,並且
,其濫用者應是經營者、或經營者的聯合體。實踐表明
,經濟力的優勢並不必然屬於某一個經營者或經營者聯合體。相反
,它可以屬於甲經營者
,也可以屬於乙經營者。甚至
,屬於本來並沒有經濟優勢的若干經營者組成的聯合體。換言之
,經濟力的優勢並非具有永久的獨占性。它是在競爭中形成的。問題在於
,經濟力優勢的佔有者為了保持自己的優勢而採用非競爭的手段
,不允許他人再與之進行競爭。經濟力優勢濫用的根本特徵
,是以集中的經濟力或聯合的經濟力支配市場
,從而有使他人成為經濟從屬者的可能。
經濟壟斷所導致的市場准入的限制
,主要表現為獨占進入市場的機會。而一旦出現了經濟壟斷
,進入市場的機會就被個別
(或少數
)經營者獨佔了。經濟壟斷的行為者不僅不同他人分享進入市場的機會
,而且也不與其他經營者分享新的進入市場的機會。
國家的合法經濟壟斷和諸多公用事業經特許在一定范圍內的壟斷,都需要以行政權來實施並加以保障,這種行政權實施的合法或非法,不可能以法律形式事無巨細地事先予以明定,已為行政和行政權本身的性質和特點使然。任何主體在法律和行政授權范圍內實施的市場壟斷、特許壟斷經營、價格壟斷、限制性行為和干預行為等,應屬合法、正當的行政壟斷;而有關行政壟斷是否在合法授權范圍之內及其是否對競爭構成損害,則需由反壟斷執法機構和法院依法予以認定。
經濟壟斷則不單是個別主體的、私人的非行政壟斷,它也包括國家和國有主體的行政性的經濟壟斷。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國有主體在經濟生活中佔主導地位,無論其是否具有自然壟斷或法律特許壟斷的性質,抑或完全和私人企業一樣參與市場競爭,分割、支配市場,濫用交易實力,採取不公正交易方法等「經濟性」壟斷行為,都不是西方國家所謂的私人壟斷,多有「行政」在背後支持。
② 壟斷意味著什麼,從經濟學角度分析。
1.壟斷降低了社會效率。壟斷和競爭天生是一對矛盾,由於缺少競爭力和發展動力,缺乏有力的外部制約和監督機制,壟斷性行業的服務質量往往難以令人滿意,並且有時候還會侵犯消費者公平交易權和選擇權。
2.壟斷太高了社會成本。壟斷性行業所從事的一般都是與絕大多數人、行業息息相關的公共事業,例如電信、電力、煙草、石油、鐵路等等。這些行業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價格高低也關繫到整個社會的成本。
3.行業壟斷導致有效投資不足。例如快遞行業,經過審批的私營快遞公司在北上廣深都有幾十架,但地下的則有1000家以上。從1995年開始,EMs營業額年增長率有2%,但其市場份額卻以每年4%的速度衰退,從頂峰時的97%跌到當年的40%左右。一方面壟斷妨礙了效率提高,妨礙了其擴大規模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阻止了社會資金進入該行業。
③ 壟斷的形成(經濟學)
壟斷 壟斷(monopoly)
壟斷一詞源於孟子"必求壟斷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網市利".
原指站在市集的高地上操縱貿易,後來泛指把持和獨占。
在資本主義經濟里,壟斷指少數資本主義大企業,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通過相互協議或聯合,對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銷售和價格進行操縱和控制。
壟斷 (英語:Monopoly) (或者稱賣者壟斷;台灣通常譯獨占),一般指唯一的賣者在一個或多個市場,通過一個或多個階段,面對競爭性的消費者—與買者壟斷 (Monopsony) 剛剛相反。壟斷者在市場上,能夠隨意調節價格與產量(不能同時調節)。
壟斷行業就是行業或市場中只有一個廠商的情況。
[編輯本段]造成壟斷的原因
(1)規模經濟。如果對於一個市場的全部需求,只能容納一個廠商獲得,多一個廠商都會便利所有廠商虧損。
(2)對生產要素的壟斷。一旦生產者控制了整個行業的產品原材料,而其他生產者無法獲得這種原材料時,那麼,該生產者就成為該行業的壟斷者。
(3)法律保護。例如,專利保護。
(4)特許經營。政府在牧歌行業內授權木家廠商壟斷經營某種產品被成為特許權。特許經營的例子很多,達到公用事業、郵政、廣播媒體,甚至是奧運商品,小到區域性的壟斷商品,比如校園內等。
(5)網路經濟。網路經濟的方興未艾使得網路經濟成為壟斷的另一個原因,這與規模經濟比較相似,所不同的是網路經濟是通過消費者的購買行為而作用於市場需求方面的,因為人的需求行為是相互影響的。
其他。例如,壟斷廠商具有原料供貨、生產技術與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壟斷廠商還可以通過合並、接管以及各種僉及不僉的手段維護其壟斷地位。
[編輯本段]壟斷者的利潤最大化問題
由於壟斷者是其所生產產品的唯一賣者,因此,直接面對整個市場,換句話說,他將面對向下傾斜的市場需求。而買者人數眾多,因此是競爭性的,也就是說,買者是價格接受者。因此,賣者可以通過控制產品價格,或者產量來最大化自己的利潤。
假設以TR(Q),TC(Q)來表示壟斷者的總收益和總成本函數,π(Q)表示當生產Q個單位該產品時壟斷者的利潤水平。由此,壟斷者的利潤最大化問題為
maxQπ(Q) = TR(Q) - TC(Q)。
則當Q > 0為壟斷者利潤最大化產出的必要(但非充分)條件是,
}-。
這里,MR(Q)和MC(Q)分別稱為邊際收益和邊際成本。
上述必要條件也可以解釋為,壟斷者總是在使得邊際收入等於邊際成本的情況下決定產量。
但是必須注意,如果壟斷者的固定成本相當高,很可能導致其的利潤最大化生產量為Q = 0。因此必須把通過必要條件求出的Q代入利潤函數π(Q)確認利潤大於等於零,若利潤為負,則產量必然為Q = 0。
產生
壟斷是從資本主義的自由競爭中成長起來的。在以自由競爭為基本特徵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資本主義企業為了攫取更多的剩餘價值,必然會採取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實行生產的專業化和協作,提高勞動生產率;在激烈的競爭中,大企業往往憑借自己在經濟上的優勢,不斷排擠和吞並中小企業,使生產資料、勞動力和勞動產品的生產日益集中於自己手中。同時,資本主義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發展,突破了單個資本的局限,加速了資本集中的發展,從而也推動了生產集中的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則意味著企業數目減少,1個部門的大部分生產都集中在幾個或幾十個大企業手中,它們之間比較容易達成協議,共同操縱部門的生產和銷售,從而使壟斷的產生具有可能;由於少數大企業的存在,使中小企業處於受支配地位,少數大企業之間為了避免在競爭中兩敗俱傷,保證彼此都有利可圖,也會謀求暫時的妥協,達成一定的協議,從而使壟斷的產生具有必要性。自由競爭引起生產集中,生產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走向壟斷,是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的一般的、基本的規律。公元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已成為資本主義全部經濟生活的基礎。
一般認為,壟斷的基本原因是進入障礙,也就是說,壟斷者能在其市場上保持唯一賣者的地位,是因為其它企業不能進入市場並與之競爭。進入障礙的產生壟斷的原因有三個:
資源壟斷:關鍵資源由一家企業擁有。
政府創造壟斷:政府給與一家企業排他性地生產某種產品或勞務的權利。
自然壟斷:生產成本是一個生產者比大量生產者更有效率。
[編輯本段]壟斷組織形式
卡特爾;
托拉斯;
辛迪加;
④ 經濟學中 完全競爭和壟斷競爭的區別是什麼謝謝
寡頭市場和完全競爭市場的區別:
1.廠商極少。市場上的廠商只有一個以上的少數幾個(當廠商為兩個時,叫雙頭壟斷),每個廠商在市場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其產品價格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2.相互依存。任一廠商進行決策時,必須把競爭者的反應考慮在內,因而既不是價格的制定者,更不是價格的接受者,而是價格的尋求者。
3.產品同質或異質。產品沒有差別,彼此依存的程度很高,叫純粹寡頭,存在於鋼鐵、尼龍、水泥等產業;產品有差別,彼此依存關系較低,叫差別寡頭,存在於汽車、重型機械、石油產品、電氣用具、香煙等產業。
4.進出不易。其他廠商進入相當困難,甚至極其困難。因為不僅在規模、資金、信譽、市場、原料、專利等方面,其他廠商難以與原有廠商匹敵,而且由於原有廠商相互依存,休戚相關,其他廠商不僅難以進入,也難以退出。
壟斷市場的長期均衡有超額利潤,主要是因為壟斷企業因為擁有市場所以又操控價格的能力。可以通過調節自身生產,來達到使利潤最大化的價格水平。
⑤ 經濟學的壟斷 的屬性是什麼
包容性的良性競爭.
⑥ 經濟學和法學上壟斷的區別
法學上壟斷的定義往往來自經濟學。即經濟學提供壟斷的學理標准,法律給予一個國家強制力
⑦ 經濟學中 完全競爭和壟斷競爭的區別是什
1、完全競爭市場是指由無數的買家和賣家組成的,無任何外在力量控制或者人回為因素干擾的市場結構。答
壟斷競爭市場是指以競爭因素為主,又存在一定的壟斷因素的市場結構。
2、完全競爭的產品價格由市場決定,壟斷競爭的產品價格由廠商決定。
3、幾何上看,完全競爭需求曲線是水平的,壟斷競爭需求曲線是右下方傾斜的。
⑧ 政府經濟學中自然壟斷的含義
自然壟斷(Naturalmonopoly)指因產業發展的自然需要而形成的壟斷狀態。一般來說,規模版經濟權能夠形成自然壟斷,像有些公用工程如供應自來水、電氣的企業,投資很大,涉及面很廣而利潤不宜過高,一個地區設多套自來水管道或電力電訊線路也確顯浪費,這種情況即自然壟斷;又如一個小鄉鎮,只有一家租車店或一家洗衣店就足以覆蓋服務需要,也屬自然壟斷;再如高科技產品,由於技術研發能力,在一定時期只有一家或少數廠家能夠生產,而形成自然壟斷
⑨ 簡述經濟性壟斷的種類!
經濟學中,依據壟斷產生的原因,分類如下:
經濟性壟斷
行政性壟斷
國家壟版斷
自然壟斷
拓展資料:權
經濟性壟斷定義:
經濟性壟斷(Economic Monopoly)或稱經濟壟斷,是經濟學中經營者或經營者的聯合體為了獲得壟斷利潤而濫用其擁有的經濟力優勢或市場支配地位 (包括聯合優勢 ) 的排除和限制競爭的行為。
經濟性壟斷的表現:
協議限制競爭行為。當前比較常見的經濟性壟斷主要是經營者以合同、協議、協同行為等方式,操縱市場價格、劃分市場或聯合抵制等。
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即低價傾銷、搭售、岐視待遇等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
⑩ 經濟學基礎壟斷總結
1、壟斷市場的概念
壟斷或稱為完全壟斷正好是完全競爭的反面。在完全競爭市場中,許多廠商生產一種同質產品,不同廠商的產品之間可以完全替代,而壟斷的定義則是某種產品只有唯一的一家生產者,而且這種產品沒有良好的替代品,這一廠商被稱為壟斷者。所以說壟斷廠商的產量就是行業的產量,而壟斷廠商面臨的需求曲線就是行業的需求曲線。
2、壟斷市場的條件
(1)市場上只有唯一的一個廠商生產和銷售商品。
(2)該廠商生產和銷售的商品沒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例:電廠在照明能源上具有壟斷地位,因為蠟燭或煤油燈雖然是電燈的替代品,但不是相近的替代品。
(3)其它任何廠商進入該行業都極為困難或不可能。在這樣的市場中,排除了任何的競爭因素,獨家壟斷廠商控制了整個行業的生產和市場的銷售,所以壟斷廠商可以控制和操縱市場價格。
3、形成壟斷的原因
(1)規模經濟(自然壟斷)
某些產品的生產具有十分顯著的規模經濟性,規模報酬遞增階段可以一直持續到很高的產量,以至於一家廠商來供應整個市場的成本要比幾家廠商瓜分市場的生產成本低得多。例如:電力供應,自來水等公用事業就是典型的自然壟斷行業。
(2)專利
專利是政府和法律容許的一種壟斷形式,因為專利禁止了其他人生產某種產品或使用某項技術,除非經專利持有人的同意。專利是對發明和創新的保護,鼓勵人們投資於研究開發,因為進行研究開發和發明創造要投入大量的時間、人力和財力。例:美國微軟公司,為研製「視窗2000」電腦操作系統軟體耗時4年,投入了10億多美元的費用,但是,一旦新產品發明出來,仿製的成本要低得多,如果沒有專利制度,那麼誰願意投資研究開發新產品呢?不過,專利帶來的壟斷地位是暫時的,因為專利有法律時效,在我國,專利有效期為15年,美國是17年。
(3)對資源的控制
即一家廠商控制了生產某種產品所必需的資源,那麼它往往就稱為該產品市場的壟斷者。最典型的例子是二戰之前的美國制鋁公司,該公司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一直控制著全美鋁礬土礦的開采,從而成為美國制鋁行業的壟斷者。南非的「德比爾」公司擁有並控制了地球上鑽石礦的五分之四,成為世界鑽石市場上的壟斷者。再如,全部鉻礦都集中在南非,並被少數生產者控制,這也形成了自然壟斷。
(4)特許權
政府通過頒發執照的方式限制進入某一行業的人數,使其成為某種產品的唯一供給者。如:鐵路運輸部門、郵電部門等,這些廠商往往受到政府對其產量、定價等方面的管理與控制。
對壟斷市場的評論:
第一、生產資源的浪費。因為完全壟斷與完全競爭相比,平均成本與價格高,而產量低。在完全競爭條件下長期均衡的條件是MR=AR=AC=MC,即廠商是在最低的成本情況下,保持生產均衡,因而生產資源得到最優配置。但在完全壟斷條件下的長期均衡,由MR曲線與MC(包括SMC與LMC)曲線的交點確定均衡產量。由於生產是在生產成本高於最低平均成本處保持均衡,因此資源未能得到最優配置。
第二、社會福利損失。壟斷廠商實行價格歧視,即價格差別,消費者所付的價格高,就是消費者剩餘減少。這種減少是社會福利的損失。
第三、壟斷造成社會分配不公平。壟斷企業可以長期維持超額利潤,而這一利潤並非與投入相關。
第四、壟斷也容易引起腐敗。由於部分壟斷與政府有關,壟斷企業將會通過「尋租」行為來維持壟斷地位。
第五、壟斷妨礙社會進步。在大多數情況下,壟斷會扼殺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