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怎麼產生與發展的
早期貢獻者: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立於19世紀中葉.這時,資本主義經濟已發展到機器大工業時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西歐先進國家和美國佔了統治地位,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所有制之間的矛盾日益暴露,經濟危機周期地發生.隨著大工業的發展,工業無產階級日益壯大,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的發展,需要有自己的經濟理論作為思想武器,這就決定了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產生. 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古典的、庸俗的、小資產階級的、空想社會主義的絕大部分經濟學著作,批判地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的研究成果中的科學因素,收集和研究了關於資本主義發展歷史的大量文獻和資料,深入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揭示了它的真實運動過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問題上廓清了貫穿於資產階級經濟學中的迷亂.恩格斯在概括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歷史和成果時,提出了狹義政治經濟學和廣義政治經濟學的區別.只限於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生和發展的政治經濟學,恩格斯稱之為狹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人類各種生產方式,闡明人類各個社會支配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交換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產品分配和消費的規律的政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經濟學,恩格斯稱之為廣義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擴展到資本主義以外的社會經濟形態. 在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占統治地位,發展到壟斷占統治地位的時期──帝國主義時期,列寧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列寧對帝國主義的基本特徵和深刻矛盾作了精闢的分析,揭示了帝國主義最深厚的經濟基礎是壟斷,並依據20世紀初期帝國主義各種矛盾的激化,闡述了在壟斷基礎上產生的帝國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指出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資本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列寧闡明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把壟斷組織和國家的力量結合起來,但它並不能挽救資本主義制度,正好相反,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最完備的物質准備,它的出現只是表明社會主義革命快要實現.列寧在領導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以後,特別是在提出用新經濟政策代替軍事共產主義以後,依據蘇聯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提出並分析了有關社會主義經濟的一系列原則問題.列寧科學地分析了俄國的多種經濟成份和階級關系,創立了新的過渡時期的學說.他指明了生產資料國有化和社會化的聯系和區別,論證了建成社會主義社會的合作制道路,提出了經過無產階級專政下的國家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計劃,闡明了無產階級專政下建設社會主義物質基礎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大意義和主要途徑;在重視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的同時,強調了經濟建設中的經濟核算和物質利益原則,提出了社會主義階段利用商品貨幣關系以及有關計劃、管理、分配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論原則.列寧對社會主義經濟的認識是在實踐中發展的,他提出的新經濟政策是與軍事共產主義不同的社會主義經濟的新的模式.列寧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奠定了基礎.與列寧所處的時代大致相同,歐洲一些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者,在政治經濟學方面也作出了不同的貢獻.如K.考茨基、R.希法亭、R.盧森堡等,都提出過一些有益的理論成果,但也包含著一些錯誤的論點.在列寧以後的發展,斯大林進一步論述了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的理論和社會主義在一國或幾國首先取得勝利的理論,提出了蘇聯能在資本主義包圍下建成社會主義的理論.在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過程中,論證了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根據、速度和方法,探討了推進農業集體化的道路.斯大林還論證了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客觀性及其特點,研究了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實現目的的手段、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了向共產主義過渡的一系列理論問題.斯大林的這些研究和探索推進了人們對於社會主義經濟的認識.
2. 怎樣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不斷發展的科學
第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精髓是觀察與分析經濟現象的世界觀、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因此它沒有、也不可能窮盡政治經濟學的一切科學真理,不可能提供解決一切問題的現成答案。對於不同時代的任務,對於不同的問題,只能運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提供的世界觀、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加以完成和回答,這本身就意味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豐富、完善和發展。
第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來源於社會經濟實踐,它要隨著社會實踐的發展,發現新情況,研究新問題,進行理論上的創新和突破,用新的理論來指導新形勢下的新的社會實踐。因而必然隨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第三、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在批判地吸收各種經濟學研究的一切優秀成果、特別是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等經濟理論的基礎上創立起來的,同樣,它的發展也必須通過批判地吸收各種經濟學流派,包括西方政治經濟學流派的合理成分而實現。
第四、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自誕生以來,始終沒有停止過發展,它需要根據新的實踐創造新的理論,並修正以往不正確或不完整的觀點。如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列寧、毛澤東和鄧小平都根據自己所處的時代要求,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3. 馬克思主義的創立和發展
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簡稱,是關於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
它由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大部分組成,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和吸收人類關於自然科學、思維科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基礎上於19世紀40年代創立的,並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發展和完善的無產階級思想的科學體系。
1848年2月,《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867年,馬克思發表了《資本論》第一卷,《資本論》是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母本經濟理論,是中性經濟理論。直接閱讀《資本論》,不能夠體會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內容,需要對中性經濟理論進行改編社會屬性,才能夠學習解讀到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
1875年,馬克思完成了《對德國工人黨綱領的幾點意見》寫作,這標志著馬克思完成了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的全部設計與寫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得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毛澤東同志最早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
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政治報告《論新階段》中指出:「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待解決的問題。」
4.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怎樣創立和發現
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創立於19世紀中葉。這時,西方國家的經濟已發展到機器大工業時期,現代化的生產方式在西歐先進國家和美國佔了統治地位,經濟生產社會化和所有制之間的矛盾日益暴露,經濟危機周期地發生。
隨著大工業的發展,工業雇傭工人日益壯大,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勞方反對資方的斗爭的發展,需要有自己的經濟理論作為思想武器,這影響了馬克思對經濟問題的研究。
馬克思和恩格斯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經濟問題。他們從社會生活領域劃出經濟領域,從社會關系中劃出生產關系,認為它是一切社會關系中的本質關系。他們把生產關系歸結於生產力的高度,認為生產關系是隨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變化的,每一種生產關系是暫時地存在於歷史的一定階段。
這樣,他們就闡明了生產方式及與之相應的生產關系的發展變化是遵循著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經濟規律,表現為一種自然歷史過程。馬克思和恩格斯把經濟理論體系建立在以「客觀經濟規律」為依據的堅實的基礎上,使政治經濟學成為真正的科學。
馬克思和恩格斯為當時創立的理論體系規定的任務是:揭示社會經濟運動的規律,從而揭露現代化生產方式發展和趨於瓦解的過程中必然產生的各種矛盾和弊病,並從社會經濟運動形式內部發現未來的能夠消除這些矛盾和弊病的力量和因素。
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古典的、科學的、社會主義的、空想社會主義的絕大部分經濟學著作,「批判地繼承了」古典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的研究成果中的因素,收集和研究了關於社會經濟發展歷史的大量文獻和資料,深入地分析了社會的經濟結構,闡述了它的運動過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經濟理論研究對象問題上廓清。
他們闡明了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階級社會,歸根結柢是階級和階級之間的關系;雖然這些關系總是同物結合著,並且作為物出現。這一重大貢獻是建立在馬克思對勞動價值學說作了全面論證和革命性的發展的基礎上的。
馬克思在研究商品的二重性時,發現了商品二重性中包含的勞動的二重性: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價值。這就使價值的本質得到了科學的說明,並使得剖明現代生產方式的各種現象獲得了重要的鑰匙。
馬克思區分了「勞動和勞動力」,對「勞動力這種特殊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進行了研究,發現了資本家使用僱傭勞動者的勞動力所創造的價值超過勞動力本身的價值是「剩餘價值」的真正源泉,揭露了生產和「剝削」的秘密,創立了他的「剩餘價值學說」,奠定了馬克思的經濟學說的基石。
「剩餘價值學說」對生產關系的本質和勞資之間的關系的基礎給出了解釋,使人的眼界豁然開朗,這是馬克思在經濟理論上的最大功績。馬克思研究了「剩餘價值轉化為資本」的積累過程,揭示了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指出「這一規律制約著同資本積累相適應的貧困積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08頁)。
馬克思全面考察了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把社會產品按實物形式分為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兩個部類,按價值分為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和剩餘價值三個部分,在這一基礎上,分析了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和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闡明了資本主義的價值和剩餘價值的實現中的深刻矛盾。
馬克思從本質到現象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運動的全過程,解決了等量資本獲得等量利潤並不違背價值規律這一使李嘉圖學派不能解決的難題,闡明了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以及剩餘價值轉化為利潤和平均利潤的過程,並進一步闡明了剩餘價值在產業資本家、商業資本家、借貸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間的分割。
通過對經濟結構和經濟運動的全面分析,馬克思證明了經濟危機的不可避免性,並且得出以下的結論: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之間的矛盾必然達到同它的制度不相容的地步,相應的是勞資對抗尖銳。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論證了社會進步的必然性。
恩格斯在概括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歷史和成果時,提出了狹義政治經濟學和廣義政治經濟學的區別。只限於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生和發展的政治經濟學,恩格斯稱之為狹義政治經濟學。
研究人類各種生產方式,闡明人類各個社會支配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交換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產品分配和消費的規律的政治經濟學,恩格斯稱之為廣義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擴展到資本主義以外的社會經濟形態。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前的各種生產方式和比較不發達國家內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並存的其他生產方式,進行了研究和比較。恩格斯關於原始公社和相繼的社會經濟形態的精闢的研究,也是廣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成果。
馬克思和恩格斯依據共產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的規律性,對未來的新社會作了科學的預測和論述,提出了共產主義將分為低級階段和高級階段的理論,並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基本特徵作了原則性的推斷。
由於闡明了一些社會經濟形態的特殊經濟規律,又確立了為數不多的、適合於一切社會經濟形態的共有經濟規律,馬克思和恩格斯成為廣義政治經濟學的奠立者。
基本觀念
一、使用價值
使用價值是省略了所有者和所有權的換值或交換價值。
比如,喝水與買水。喝水時一般只考慮水的用值,買水時考慮換值。當我們喝水的時候,是我們與外界環境相交換;當我們買水的時候,也是我們與外界環境相交換,不過這是與外界環境的某一個具體的子集相交換(比如,張三或李四)。我們喝的水是外界環境的水。
當我們把外界環境連同外界環境的所有權一並省略時,就剩下水了。但是買水不同,買水不能省略所有者和所有權。因此說,用值或使用價值是省略了所有者和所有權的換值或交換價值。
二、勞動二重性
生產商品的勞動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二重屬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同一勞動的兩個方面,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創造商品的價值。正是由於抽象勞動這種同質的一般人類勞動在商品中的凝結,才形成了商品的價值,構成商品交換的基礎。
1、 具體勞動:抽象勞動的對稱。是在一定的勞動目的,操作方法,勞動對象,勞動手段和勞動結果下進行的勞動。
2、 抽象勞動:具體勞動的對稱。撇開勞動具體形式的一般無差別的人類生理學上的勞動耗費。
三、勞動對象
勞動對象指勞動本身所對應的客體,比如耕作的土地,紡織的棉花等。包括兩大類。一是自然界的物質,即未經人類加工過的自然物。一是人類勞動加工過的,用做原材料的產品。
(4)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發展擴展閱讀:
一、當前發展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並非出自馬克思一人之手。在馬克思過世後,許多人接手發展這套體系。在非主流經濟學的討論中,通常會納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
在中國之外,歐美許多大學均有開設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課程,例如美國的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麻州大學波士頓分校、河濱加州大學、緬因大學、新學院、密蘇里州大學堪薩斯城分校、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猶他大學;
英國的利茲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荷蘭的馬斯特里赫特大學與德國的不萊梅大學、以及雪梨大學政治經濟學系。
專門探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西方期刊包括有Capital and Class,Historical Materialism, 《每月評論》與Rethinking Marxism等等。
在日本,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研究目前分成四個學派:正統派、宇野學派、市民社會派與數理化馬克思經濟學派。
二、馬克思與古典經濟學
馬克思的經濟學說以當時最著名的英國政治經濟學家為起點,其中包括了亞當·斯密、托馬斯·羅伯特·馬爾薩斯與大衛·李嘉圖。
斯密在《國富論》中主張市場經濟最重要的特徵是它容許生產力快速增長。斯密認為市場的茁壯刺激了分工,而這又反過來加強生產力。馬克思在這方面與斯密持同樣觀點。在《剩餘價值理論》中,馬克思說:「我們看到亞當·斯密在對剩餘價值及資本的分析上超越了重農主義……。
根據他們的看法,只有一種特殊的勞動-農業勞動-創造剩餘價值。但是對於亞當·斯密,展現的卻是一般社會勞動-無論用途為何-的價值,這只是必要勞動的量。無論剩餘價值採取利潤、地租或利息的次級形式,都不外是這種勞動的一部分,由勞動物質條件的持有者在與活的勞動相交換時挪用。」
馬爾薩斯在《人口學原理》中主張人口增長是工資保持在最低生活所需的主因。馬克思發展了另一套工資理論。
馬爾薩斯的理論是非歷史的,他僅假設了一種抽象的、放諸四海皆準的人口原理;馬克思則給出了資本主義多餘人口如何決定工資的理論,這些多餘人口的起因是經濟的,而非生物學的(馬爾薩斯的理論)。這套理論通常被稱為馬克思的產業後備軍理論。
李嘉圖發展了資本主義內部的分配理論,亦即關於社會的產出如何在各階級間分配的理論。這套理論的成熟形式存在於他的名著《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基於勞動價值理論,產品的價值等於其中凝結的勞動。而利潤源自社會的產出,工資與利潤成負相關──利潤的增加以工資降低為代價。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形式分析泰半建基於李嘉圖的理論。
5.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怎麼產生與發展的
(1)政治經濟學抄作為襲一門獨立的科學,最早是資產階級創立的,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已經逐漸成熟,無產階級作為新的生產力代表登上歷史舞台並進行強大工人運動的理論表現。
(3)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又是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繼承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科學因素的基礎上,突然對政治經濟學進行根本變革的產物。
(4)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受實踐檢驗,並隨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的科學。
6.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怎麼產生與發展的
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
19世紀中葉,馬克思和思格斯創立了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已逐漸成熟,無產階級作為新生產力的代表登上政治舞台,並進行強大的工人運動的理論表現。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提供了理論來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闡明了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支配物質資料生產、交換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產品分配的規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第一次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指明它是一切社會關系中最根本最本質的關系,第—次明確指出政治經濟學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蓋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科學因素,搜集和研究了資本主義發展歷史的大量材料,詳細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揭示了它的運動規律。馬克思創建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學說,深刻地揭露了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的秘密,揭露了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對立的根源。
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反映了時代的特點和現實經濟運行的客觀要求。馬克思在研究和闡述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規律時,使用了大量的英國官方文獻和統計資料,也閱讀了大量有關的經濟學著作。他不僅進行對資本主義經濟的規范分析,也進行實證分析。馬克思從當時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的英國,揭示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和多層面經濟關系的特點,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產生、發展的規律,這對於一切資本主義國家都是適用的。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是封閉的、靜止的、凝固的學說,也不是某種教條,它提供給我們的首先是研究經濟現象和經濟制度的科學方法。它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所提出的某些具體論斷,在另外的歷史條件下就不能簡單照搬。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是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和經濟實踐的發展而發展的,不能用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實踐的科學,發展的科學。
7. 簡述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
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形成的歷史背景、理論來源。
歷史背景:
19世紀中葉專,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有屬制的矛盾日益暴露,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立成為居於主導地位的社會矛盾。
a.為資本主義辯護的庸俗經濟學逐漸取代古典政治經濟學而居於統治地位;
b.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迫切需要無產階級的科學理論體系的誕生。
理論來源:
a.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
b.空想社會主義。
2、剩餘價值理論是馬克思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兩個偉大發現之一
馬克思在科學上的兩個偉大發現:
a.創立了唯物史觀;
b.創立了剩餘價值理論。
3、列寧、毛澤東、鄧小平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發展的重大貢獻
列寧:建立壟斷資本主義理論;
毛澤東: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和綱領,創立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
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創立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8.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如何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早期貢獻者: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創立於19世紀中葉。這時,資本主義經濟已發展到機器大工業時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西歐先進國家和美國佔了統治地位,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所有制之間的矛盾日益暴露,經濟危機周期地發生。隨著大工業的發展,工業無產階級日益壯大,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的發展,需要有自己的經濟理論作為思想武器,這就決定了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產生。 馬克思和恩格斯研究了古典的、庸俗的、小資產階級的、空想社會主義的絕大部分經濟學著作,批判地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的研究成果中的科學因素,收集和研究了關於資本主義發展歷史的大量文獻和資料,深入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經濟結構,揭示了它的真實運動過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問題上廓清了貫穿於資產階級經濟學中的迷亂。恩格斯在概括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歷史和成果時,提出了狹義政治經濟學和廣義政治經濟學的區別。只限於研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生和發展的政治經濟學,恩格斯稱之為狹義政治經濟學。研究人類各種生產方式,闡明人類各個社會支配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交換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產品分配和消費的規律的政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經濟學,恩格斯稱之為廣義政治經濟學。 馬克思和恩格斯把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擴展到資本主義以外的社會經濟形態。 在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占統治地位,發展到壟斷占統治地位的時期──帝國主義時期,列寧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列寧對帝國主義的基本特徵和深刻矛盾作了精闢的分析,揭示了帝國主義最深厚的經濟基礎是壟斷,並依據20世紀初期帝國主義各種矛盾的激化,闡述了在壟斷基礎上產生的帝國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性,指出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資本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列寧闡明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把壟斷組織和國家的力量結合起來,但它並不能挽救資本主義制度,正好相反,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最完備的物質准備,它的出現只是表明社會主義革命快要實現。列寧在領導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以後,特別是在提出用新經濟政策代替軍事共產主義以後,依據蘇聯革命和建設的實踐,提出並分析了有關社會主義經濟的一系列原則問題。列寧科學地分析了俄國的多種經濟成份和階級關系,創立了新的過渡時期的學說。他指明了生產資料國有化和社會化的聯系和區別,論證了建成社會主義社會的合作制道路,提出了經過無產階級專政下的國家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計劃,闡明了無產階級專政下建設社會主義物質基礎和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大意義和主要途徑;在重視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的同時,強調了經濟建設中的經濟核算和物質利益原則,提出了社會主義階段利用商品貨幣關系以及有關計劃、管理、分配等方面的一系列理論原則。列寧對社會主義經濟的認識是在實踐中發展的,他提出的新經濟政策是與軍事共產主義不同的社會主義經濟的新的模式。列寧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奠定了基礎。與列寧所處的時代大致相同,歐洲一些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者,在政治經濟學方面也作出了不同的貢獻。如K.考茨基、R.希法亭、R.盧森堡等,都提出過一些有益的理論成果,但也包含著一些錯誤的論點。在列寧以後的發展,斯大林進一步論述了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的理論和社會主義在一國或幾國首先取得勝利的理論,提出了蘇聯能在資本主義包圍下建成社會主義的理論。在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過程中,論證了蘇聯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根據、速度和方法,探討了推進農業集體化的道路。斯大林還論證了社會主義經濟規律的客觀性及其特點,研究了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實現目的的手段、國民經濟有計劃按比例發展、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在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索了向共產主義過渡的一系列理論問題。斯大林的這些研究和探索推進了人們對於社會主義經濟的認識。
除斯大林以外,蘇聯的經濟學家在不同的時期也提出過一些有益的能啟發人們思考的理論觀點,但也出現過一些錯誤的理論。在中國的發展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相結合,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毛澤東根據中國的革命實踐,並在概括中國其他馬克思主義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分析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結構和階級關系,區分了官僚資本主義和民族資本主義。並由此制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論證了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後的經濟形態是包含多種經濟成份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形態。這種理論分析,對於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特別是對於社會經濟形態更替和演變的學說,是一種創造性的發展。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後,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和國家領導人分析了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時期的多種經濟結構,提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改造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原則(見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並且採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的方針,把變革生產關系和發展生產力結合起來,把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結合起來。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取得了許多開拓性的有益成果。 在50年代和60年代,毛澤東等中國共產黨和國家領導人,還提出了許多具有重要意義的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觀點。毛澤東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著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之間兩種基本社會矛盾。毛澤東還分析了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各種矛盾,提出了正確處理農業、輕工業、重工業之間的關系,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等一系列理論原則。在這一時期,中國的一部分經濟學家,在正確對待人口問題,強調發展生產力,重視利潤和經濟效果,適當處理經濟發展速度和比例平衡關系,肯定商品生產、價值規律、按勞分配的作用等等方面,都提出過有益的、中肯的理論觀點。這些觀點都是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成果。但是,從50年代後期開始,由於經濟工作上「左」的思想的干擾,使許多正確的理論觀點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貫徹。到「文化大革命」時期,錯誤的經濟思想逐漸占居主導地位。被日後實踐證明為正確的理論觀點不但得不到重視,甚至受到不應有的壓制和批判,以致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都造成極大的混亂,使中國的國民經濟遭受到極其嚴重的破壞。「文化大革命」結束,受到深刻教訓的中國共產黨人和其他馬克思主義者,開始總結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正反兩面的經驗。在重申並確立中國共產黨的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上,鄧小平和陳雲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70年代末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廣大經濟學界,逐步開展各抒觀點的廣泛深入的討論,對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理論問題作了進一步的總結和探討,取得了新的成果。 在一系列理論和實踐成果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人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在80年代又作出了新的開拓性的貢獻。主要是明確了:中國在生產力落後、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長達上百年時間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為了解決這一矛盾,必須依據中國國情,改革嚴重束縛著生產力發展的僵化的體制。在建立具有中國特色、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以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特別是在首先以農村為重點、逐步轉向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在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一些社會主義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者,早在40年代末,遲至60年代中期,都在不同程度上結合自己國家的具體條件和經濟實踐,力求擺脫單一的固定的社會主義經濟模式。這些國家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重新分析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過程,探索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主張進行規模或較廣泛或有限度的經濟改革,以求得適合自己國家的生產關系的模式,加速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這些國家的經濟學家,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特別是關於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所有制及其具體形式,關於處理計劃與市場的關系,關於處理國家與企業的關系,關於認識社會主義經濟中投資和消費的特點,關於把數量分析引入政治經濟學的理論等等方面,都有新的重要的進展。他們對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社會主義部分,都作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西方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經濟學者的研究 西方發達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者和一部分經濟學家,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進行了自己的研究。但是這些研究具有比較復雜的特點:①這些國家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越來越多地傾向於依據本國的國情,提出自具特點的經濟學說。②既存在把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本國實際相結合以促進工人運動的傾向,也存在脫離工人運動而進行學院性的理論研究的傾向。③有一部分人著重研究30年代以來新發現和發表的馬克思的一些手稿,強調「異化」概念在馬克思經濟理論中的地位。④有相當多的經濟學家,重視把當代西方經濟學中的一些分析方法來闡述馬克思的經濟學說。⑤有一些經濟學家按自己的觀點或依據某種當代的哲學觀點,重建所謂馬克思的經濟理論體系。以上的特點說明,這些國家中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成果,既有新的有益的發展,也夾雜有不少錯誤論點,需要結合實踐的發展來分析和辨認。
9.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產生:
19世紀中葉,馬克思和思格斯創立了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已逐漸成熟,無產階級作為新生產力的代表登上政治舞台,並進行強大的工人運動的理論表現。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闡明了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支配物質資料生產、交換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產品分配的規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第一次從一切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生產關系,第—次明確指出政治經濟學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蓋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展: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反映了時代的特點和現實經濟運行的客觀要求,馬克思在研究和闡述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規律時,使用了大量的英國官方文獻和統計資料,也閱讀了大量有關的經濟學著作。不僅進行對資本主義經濟的規范分析,進行實證分析。
馬克思從當時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的英國,揭示出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和多層面經濟關系的特點,以及資本主義經濟產生、發展的規律,這對於一切資本主義國家都是適用的。
(9)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立發展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稱,其前身是德國古典哲學。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統一性在於它的物質性,物質是世界所發生的一切變化的基礎。
運動是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物質不是精神的產物,精神只是運動著的物質的最高形式。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人們能夠認識並正確運用客觀規律。
馬克思、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作為人類社會發展基礎的各個時代的生產關系,尤其是著重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關系,創立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其前身是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這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最深刻、最詳細的證明和運用。
10.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
19世紀40年代初,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地繼承了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基礎上創立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古典政治經濟學把經濟學研究的重點由流通轉到生產領域(研究方法)並創立了勞動價值論,這些成果被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繼承並發展。此外,空想社會主義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賴以形成的思想理論來源。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基礎(區分來源和基礎)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馬克思恩格斯全面分析了自由競爭時代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理論是馬克思的兩個偉大發現,使社會主義由空想變成現實。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生產關系及其運動規律,研究生產關系的目的往於,通過對生產關系的研究,揭示生產關系發展的規律,從而建立符合社會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以及採取什麼形式才能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