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比國內外各方面形勢的書,教育,經濟各種方面對比的書籍,求推薦
最簡單的,曼昆的經濟學原理,薩繆爾森的經濟學原理,這兩本非常簡單,內沒有什麼定量分析,基本可以容當做小說來看。老外寫的也比較注重實際的應用。中級,國內的高鴻業,范里安的微觀經濟學,曼昆的宏觀經濟學,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這幾本一般是經濟學考研用的教材,有一定的定量分析,需要有一定的微積分知識。高級經濟學沒有這么系統的東西了,是某個單方面問題更深入的研究,例如博弈論、外部影響問題、福利經濟學等等。暫時不能幫你了
2. 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00889《經濟學基礎》
也不知道你需要的是歷年真題還是什麼的,我提供點名詞解釋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1.機會成本:一種資源投入某一特定的後所放棄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獲得的最大收益。生產可能性曲線凹向原點的特徵表明以一種產品的生產轉換為另一種產品的生產所產生的機會成本是遞增的。
2.微觀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個體經濟單位(消費者、單個生產者、單個市場),中心問題是價格問題。宏觀經濟學:研究總體經濟行為與總量經濟關系,對經濟運行的整體(社會的總產量、總收入、價格總水平和就業量等進行分析),以收入和就業分析為中心。
3.微觀經濟學的兩個假設:理性人的假設(在一切經濟活動中的行為都是以利己為動機,力圖以最低的經濟代價去追逐個人最大經濟利益)、完全信息假設(市場上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個體,即買者和賣者都對有關情況具有完全的知識)。
4.生產要素:投入生產過程用語生產滿足人們慾望的最終產品與勞務時的經濟資源,劃分為勞動、土地、資本、企業家才能四種。要素收入包括:工資、租金、利息、利潤。
5.實證的觀點:對事實進行描述,說明的是有關現象。規范的觀點是對價值判斷的一種描述,說明的是應該是什麼的命題。
6.經濟體制:在一定生產關系下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具體形式,經濟體制的區別主要在於政府控制經濟的程度。
7.自由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的資源配置的實現:1)企業的目的是為了獲取最大的利潤;2)消費者在購買商品的同時力圖使貨幣收入體現最大價值;3)每個人自由做出他們的經濟選擇;4)企業和消費者做出的供給和需求決策相互作用,從而影響、決定市場價格;5)通過市場機制的自發調節,資源朝著相對價格高的用途配置。優點:1)自由市場經濟自發起作用,不需要昂貴和復雜的官僚機構協調。2)市場機制能對變化的需求和供給情況迅速做出反應,以便把資源配置到最需要它們的地方。企業之間的競爭使產品價格下降,迫使企業生產更有效率;參與競爭的企業越多對消費者的需求反應越強烈;企業越有效率獲得的利潤越多;工作工人越有效率工作越安心工資越高;消費者購買越仔細貨幣收入體現的價值越大。3)資源配置與消費者需求相一致。缺點:1)壟斷:企業間的競爭是有限的,一些大公司可能會壟斷一個行業,在這些情況下,他們會抬高價格,獲取高額利潤。2)缺乏競爭和高利潤死公司失去高效率的的動力。3)權利和財富不平等。4)一些公司的行為對社會是有害的。5)私有企業不會生產一些對全社會有利但對自身無利的產品。6)可能導致宏觀經濟不穩定,出現失業率和生產下降的衰退以及價格上漲。7)論理學意義上,自由市場經濟從自我利益出發,,可能會鼓勵自私、貪婪、物質注意和權利至上的觀念。
8.我國以前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主要弊端是:1)在所有制關系方面搞「一大二公」,單一化。2)在經濟運行機制方面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同時又把計劃經濟等同於指令性的計劃,排斥市場、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3)在收入分配方面搞「大鍋飯」和平均主義;4)嚴重的後果是束縛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直接理論依據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
9.混合經濟:既有市場調節,又有政府幹預的經濟。政府調節:1)通過收入稅、補貼或直接控制價格來調控商品和投入的相對價格。2)通過法律、直接產品和服務、稅收、補貼或國有化調控生產和消費類型。3)通過收入稅、福利支出或直接控制工資、利潤、房租等來調節相對收入。4)通過使用稅收和政府開支、控制銀行借貸和利息、直接控制價格和收入、匯率來調控失業、通貨膨脹、經濟增長和支出赤字的平衡等宏觀經濟問題。在混合經濟中,通過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經濟社會解決生產什麼和生產多少、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基本問題,在市場機制出現錯誤時,則通過政府幹預促進資源使用效率、增進社會平等和維持經濟穩定和增長。
10.劃分市場類型的標准:是市場競爭程度的強弱,可劃分為完全競爭、壟斷、壟斷競爭和寡頭。
11.市場機制:市場本身的運行、調節的方式和規律,她是通過價格調節。作用是使得稀缺資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12.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原理:每個人都在力圖應用他的資本,來使其生產品能得到最大的價值……。說明通過市場機制能使社會達到最大的福利。
13.需求: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在一定的時期內在各種可能的價格下願意而且能夠購買的該商品的數量,反應了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量與該商品價格之間的對應關系。需求規律:即隨著商品價格的上漲,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量就會下降;相反商品價格下降,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量就會增加。原因是:1)收入效應。當商品價格上漲的時候,消費者既定收入對商品購買力下降,那麼需求量就減少。相反商品價格下降,既定收入的購買力上升,那麼需求量就增加。2)替代效應。商品價格上漲的時候,消費者會轉而購買其他替代的商品;商品價格下降的時候,消費者就會減少購買其他替代的商品,轉而購買該商品。這就叫替代效應。決定需求的其他因素:消費者的偏好、替代商品的價格和數量、互補品的數量和價格、消費者的收入、收入的分配、對未來價格的預期。
14.需求的變化和需求量的變化區分:除價格以外其他因素變化引起的需求曲線本身的移動是需求的變化,而價格變動引起的需求曲線上的點的移動是需求量的變化。
15.供給:一種商品的供給,生產者在一定時期內在各種可能價格下願意而且能夠提供出售該商品的數量。供給定律:商品價格上漲,生產者的供給量增加;商品的價格下降,供給的數量減少。原因:1)當生產者的供給量超過一定數量時,增加單位供給量,多生產一單位的商品生產成本就會增加2)商品價格越高,生產這種商品就會越有利可圖3)在長時期內,商品價格維持在高水平,新的生產者就會進入其中開始進行生產,總的市場供給量就會增加。
其他因素:生產成本(導致生產成本變化的主要原因:投入品的價格的變動、生產技術的變化、企業組織的變化、政府政策的變化)、替代產品的價格、連代產品的價格、自然災害和其他無法預測的事件、生產的目的、對未來的價格的預期。
16.供給的變化和供給量的變化區分:供給曲線上點的移動是供給數量的變化,供給曲線的移動是供給的變化。
17. 市場均衡:市場的價格均衡就是均衡價格。均衡價格是指需求量等於供給量的價格。均衡則是指需求等於供給時的平衡點。這時候需求和供給兩種相反的力量處於一致和平衡狀態。就是買賣雙方都願意接受並保持下去的狀態。在均衡點,消費者和生產者共同願意接受的數量成為均衡數量。
18均衡變動的原因:1)需求的變化。均衡需求變化的變動引起價格的變動,從一個均衡點到另一個均衡點。2)供給的變化。在需求不變的條件下,如果影響供給的某一因素發生變化,那麼整個供給發生移動,原來的均衡點會隨著需求移動到新的均衡點。也就決定了新的均衡價格、新的均衡數量。需求和供給的變動對均衡的價格和數量的影響,通常被稱為供求定理。供求定理的核心是需求曲線或供給曲線的移動形成新的均衡點,從而引起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的變化。
19.行業:為同一市場色生產和提供產品的所有廠商的總體。
20.彈性:用來表示作為因變數的經濟變數的相對變化對於作為自變數的經濟變數的相對變化作出反應的程度
21.需求價格彈性定義:一定時期內一種商品的需求量的相對變動對於該商品的價格相對變動的反映程度。ep=0,需求完全無彈性;0<ep<1,需求缺乏彈性,價格變化引起需求量的變化不明顯;ep=1,需求單一彈性,價格和需求量以相同比例變化;1<ep<+∞,富有彈性,價格變化在比例上將引起需求量較大的變化;ep=+∞,完全彈性,價格微小變化—需求量極大變化。決定需求彈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數量和替代程度(多—大);購買該商品的指出在總支出中所佔比重(大—大);時間(相應於價格的變動人們調整需求量所用的時間長—大)
22.需求的價格彈性分為:弧彈性、點彈性。弧彈性:用來表示某商品需求量的相對變動對於價格的相對變動的反映程度
23.影響收入彈性的因素:該商品被「需要」的程度;商品對人們慾望的滿足程度、收入水平。
24.需求的交叉彈性:表示一種商品需求量對相關的其他商品(替代品或互補產品)價格變化的反應程度。關系:b是a替代品,交叉彈性為正數值,a和b是互補品則為負數。
25.市場失靈的表現:市場機制運行的條件不能具備;市場運行結果不能令人滿意;市場行為不符合道德和和意識形態的要求。市場失靈的原因:公共產品;壟斷;外部影響;非對稱信息。
26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形式:配給、價格控制、稅收和補貼政策、法律法規、行業國有化等。政府在市場經濟職能主要體現在增進效率、促進平等、穩定經濟三個方面。
27.最低價格:是政府制定高於均衡價格的市場價格。由於政府制定的最低價格高於均衡價格,因而產品會出現過剩。最高價格:是政府制定低於均衡價格的市場價格,產品出現短缺。
28廠商是產品的生產者又是銷售者。廠商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既銷售產品的收益與產品成本之間的差額。利潤π=總收入(總收益)TR - 總成本TC
29.基本生產要素:勞動、土地、資本。
30.生產函數:一個生產過程中投入與產出之間的技術關系,是表示一定時期內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情況下,生產所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的數量與他們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之間的關系
32. 短期的生產函數包括:第一: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1.總產量TP:表示一定的投入說明生產的全部產量;2.平均產量AP:表示平均每一個單位可變生產要素投入所產生的產量。3.邊際產量MP:表示每增加一個單位可變投入所增產的產量,叫邊際產量。第二: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短期生產受到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制約,簡稱為收益遞減規律,在技術水平不變的條件下,其它投入不變時在生產中不斷的增加某一種可變的要素的投入量,當這種投入的總量小於某一特定數值時,每增加一個單位該投入所導致的總產量的增加量也就是邊際量不斷增加,但當可變投入的總量超過特定數值時,每增加一個單位的可變投入所帶來總產量的增加量是逐漸減少的(二) 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是指:如果一種生產要素的數量保持不變,不斷的增加另一種生產要素到一定程度,最後增加的以單位可變要素所帶來的產出增加量越來越小(三),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告訴我們在一些要素的數量固定的情況下,通過增加可變要素數量來獲得更多的產量是有限度的,可變要素與固定要素的結合,比例必須適當,可變要素的投入量有一個適度的問題。第三:生產要素的合理投入區,根據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之間的關系,可以確定勞動這一可變要素投入的合理區域
33. 長期生產函數。第一、等產量曲線:在一條等量曲線上,盡管要素投入組合不同,但產量卻是一樣的,特徵:1)等產量曲線有無數條,每條代表一個產量,離原點越遠代表產量越大(投入大—產量高);2)任意兩條等產量曲線不相交(一個投入組合只有一個量);3)向右下方傾斜(一種投入增加,另一種可以少些);4)凸向原點(一種投入對另一種投入的替代能力越來越少,即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第二:要素的邊際代替律。要素的邊際代替律也可稱為邊際技術替代律。表示在保持產量不變的條件下,增加一個單位的某生產要素可以代替另外的一種生產要素量 第三,規模收益,廠商擴大生產規模通常需要增加勞動和資本的投入,在其中最簡單的情況是勞動和資本同比例增加,就是通過「復制」現有工廠來實現規模擴大,這種所有生產要素,按相同比例增加的投入和產出的關系,被成為規模效益。規模效益有三種,即規模收益遞增、規模收益不變,規模收益遞減這三種形式。規模收益遞增是指當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那麼產出的增加將大於這一比例。規模收益不變是指當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時,產出也按同一比例增加。規模收益遞減是指當所有投入按同一比例增加時,產出的增加將小於這一比例。第四,最優組合。就是能以最小的成本,產生最大產量的要素組合。
34成本是指廠商在生產過程中,用於生產要素的支出。包括兩部分:一是廠商購買生產要素成本;二是廠商使用自己資源包含的成本。前者被稱為顯性成本,因為它涉及到廠商的直接的貨幣支出;後者則稱為隱性成本。
35短期成本:一,總成本TC,是生產一定數量產品所需要的全部成本;二,不變成本FC,是廠商花費在不變投入上的全部成本;可變成本VC,是廠商化費在可變投入上的全部成本;
平均成本AC,是廠商在每一個單位產品上平均所化費的成本;平均可變成本AVC,是每一個單位產品上平均所化費的可變成本;平均不變成本AFC,是每一個單位產品上平均所化費的不變成本;邊際成本MC,是增加最後一個單位產品所增加的成本
36長期平均成本:是長期中平均每個單位產量的總成本,通常在長期中隨著產量的增加,平均成本也是先下降,然後會有一個相同穩定和保持不變的階段,之後,隨著產量的繼續增加,平均成本最終會上升
37規模經濟是指廠商的生產的隨著其生產規模的擴大,從而產量增加,每個單位產出的成本逐漸下降的特徵。
38長期邊際成本與長期平均成本之間的關系:長期中每增加一個單位產量所增加的成本就是廠商的長期邊際成本,廠商的長期邊際成本通常會隨著產量的不同而發生改變,在規模經濟的作用下,由於長期平均成本隨著產量的增加而遞減,因而每增加一個單位的產量,所增加的成本低於長期平均成本,即長期邊際成本曲線位於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的下方,當生產處於規模不經濟時,由於長期平均成本遞增,因而長期邊際成本曲線位於長期平均曲線成本的上方。當生產既沒有規模經濟,也沒有規模不經濟時,那時長期的平均成本曲線是一條平行於數量軸的直線,因而長期邊際成本曲線也是一條水平直線,並且與長期平均成本曲線重合。
39總收益TR:是廠商在一定時期內銷售總產量所得到的全部銷售收入。平均收益AR:是廠商平均銷售一個單位產品所獲得的效益。邊際收益MR:廠商增加一個單位產品銷售所增加的總收益。If: AR=P×Q AR=TR/Q MR=ΔTR/ΔQ。價格不變下TR=MR=P*=AR,圖形為:平衡於橫軸,縱坐標等於P*
40廠商利潤最大化原則:MR=MC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時,廠商才獲得最大的利潤。如MR>MC,每增加一個產品收益>成本,廠商增加生產,產量上升,根據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收益下降,使得收益趨向成本,MR趨向MC;MR<MC,減少產量,根據邊際成本遞增律,成本下降,使得成本趨向收益,MC趨向MR,所以理論上廠商利潤最大化MR=MC。
41.廠商:由消費者和生產(同一產品)的其他廠商構成。
42特點均衡條件
完全競爭廠商都是價格的接受者;可以自由進出的行業;不同商廠生產的產品之間沒有差別;消費者和生產者具有完全的信息短期:有經濟利潤P*=AR=MR=SMC;長期:沒有經濟利潤P*=AR=MR=;LMC=LAC
壟斷市場規模經濟;進入障礙;產品差別和品牌;法律保護;其他有經濟利潤 LMC=MR
壟斷競爭以壟斷為副競爭為主;市場上存在大量廠商;行業可以自由進入;每個廠商生產特徵相互區別的產品短期:P=AR=AC 長期:P=AR=LAC
寡頭競爭壟斷為主競爭為副;進入障礙;廠商相互依賴,廠商銷售量不僅取決於價格且取決於其他廠商對他改變價格的反應
43寡頭市場可分為兩種類型:串謀和競爭寡頭市場。串謀也可以分為公開的串謀和隱蔽的串謀或者說是默契。像卡特爾一種組織就是一種公開的串謀,價格領導則是一種隱蔽的串謀。廠商的競爭策略不僅涉及到價格,還涉及廣告、研究和開發等方面。
44.納什均衡:每個廠商都認為自己的策略(定價)是最優的,並且也沒有一個廠商願意單獨背離這個狀態。
45寡頭市場有優於其他市場的特點:1.寡頭廠商可以利用超額利潤的一部分從事研究和開發。比起壟斷廠商,寡頭廠商從事研究和開發的積極性更高。2.產品差異方面的非價格競爭給消費者帶來了更大的選擇。寡頭市場之間的區別很大,不確定的因素也很多
46.利潤最大化的困難: 1.廠商在核算中使用的是會計成本的概念而不是經濟學的機會成本。廠商可能並不清楚他們使用的生產資源在其他用途或行業中的收益,因此廠商也就無法准確的說出其現狀是否為最好的選擇;2.更為重要的是,廠商常常不能准確地知道甚至不能大致估計他們的需求曲線,也就是不能得到其邊際收益曲線MR;3.就是時間因素,廠商應該在什麼時間范圍內獲得最大利潤;4. 在實際的決策中,由於信息的不完全性,廠商可能很難進行利潤最大化決策。
47. 權利義務,也就是委託和代理的關系:1.委託人的利益取決於代理人的行動。但是,代理人的行動動機是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不一定是委託人利益的最大化,所以委託人需要"激勵"代理人,給代理人某種好處讓代理人為委託人的利益而行動;2.激勵的基本方法一般是給予對方一定好處的承諾。激勵發揮作用的機理是,如果代理人認為委託人的承諾是可信的,那麼代理人在考慮這種承諾的條件下會採取一些行動,這些行動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也將產生維護委託人的利益;3. 股東可能不知道給代理人的激勵水平是否恰當;4. 股東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不僅僅是要鼓勵經理努力工作,還要設法鼓勵經理講實話,講信用;5. 五,經營者的經營動機,取決於職位給他的權利,也就是義務關系。
48. 廠商的行為動機,是其他目標的最大化:1)長期的利潤最大化,問題:一長期利潤的最大化也許僅僅是經營者追求其他目標的結果,而未必是長期利潤最大化目標本身的結果;二長期利潤的最大化可以是廠商任何現行政策的一個理由。長期利潤最大化之所以用處不大是因為長期最大化決策的問題過於復雜。廠商需要把對價格、產量以及投資的計劃從現在一直考慮到未來。2)短期銷售收益最大化。3)廠商規模的最大化,也就是增長的最大化。通過內部擴張增長和兼並來實現規模增長。
49. 兼並:任何一項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實體形成的一個經濟單位的交易。它與收購的共同點都是最終形成一個經濟單位,而兼並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位形成一個新的實休,而收購則是被收購方納入核心購方體系的之中。所以,兼並和收購是有區別的。三種類型:1.橫向兼並。是兩個在同一行業,並在生產經營上是處於同一階段的企業的兼並。像兩個汽車製造公司的兼並。2.縱向兼並:兩個同一行業,但是在生產經營上是處於不同階段的企業的兼並。汽車製造廠商和汽車配件廠商的兼並。3.混合兼並。不同行業兩個廠商的兼並。這個兼並可能提供了比內部擴張更快的增長方式。可以有規模的經濟效益,可以形成壟斷,可以提高廠商在股市上的價值。通過兼並,可以使企業未來的收益穩定,抵抗風險的能力可以增強。
3. 學經濟學必備的書籍有哪些
1經濟學必看書籍
個人推薦的閱讀書目 1776年《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 亞當.斯密
1890年 《經濟學原理》(上下冊) 馬歇爾
1848年 《經濟學》(上下冊) 薩繆爾森
《西方世界的興起》
這幾本書是學習經濟學金融學應閱讀的書目,但只有在大的圖書館才借閱得到。
對你了解經濟學會有一定的幫助。
2金融學必看書籍
資本主義國家貨幣流通與信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7
《貨幣信用學(上冊)》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9
《社會主義財政金融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1(全國高校優秀教材獎,北京市首屆 哲學社會科學和政策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 中國財政學會全國優秀財政理論研究成果獎)
《貨幣銀行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國家教委審定全國高校財經類專業核心課教材」獲:全國普通高校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北京市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貨幣銀行學(修訂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教育部國家級重點教材」
《貨幣銀行學(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教育部面向21世紀經濟、管理類核心課程教材」獲:教育部2002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1999
《金融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列入「國家『十五』規劃教材」;同時是教育部「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21世紀中國金融學專業教育教學改革與發展戰略研究」項目中五本教材之一。
專著:
《我國社會主義經濟中的貨幣和貨幣流通》中國財經出版社1964
《財政信貸綜合平衡導論》中國金融出版社1984(1986年度孫冶方經濟科學著作獎,1995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工農產品比價剪刀差》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宏觀調控與貨幣供給》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宏觀調控與貨幣供給》(修訂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金融—詞義、學科、形勢、方法及其他》中國金融出版社 2001年9月
主譯: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資本主義體系中的黃金》中國財經出版社1965
主要論文:
《黃達選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收1985年以前主要論文)、《黃達文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收1952~1998論文及短文)
其中:《中國財政信貸綜合平衡和通貨物價問題》,首屆孫冶方經濟科學論文獎
《財政收支與信貸收支相互配合中的接合部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理論文章一等獎
《黃達文集》(1952~1998)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主持科研課題:
⑴ 國家「七五」重點課題《貨幣供求量問題研究》,成果為《貨幣供求問題研究系列專著·1~5》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1993
作者:鄧樂平;周慕冰;王松奇;尚 明、吳曉靈、羅蘭波;王慶彬、周升業
⑵ 「八五」延期項目《資金宏觀配置問題的研究》。最終成果為《中國資金宏觀配置問題研究》
中國金融出版社2001年5月,作者:李鷹。
⑶《關於我國部門經濟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調查》——社科基金布置的項目
1995年6月完成研究報告,社科基金印刷,寫作主力:楊瑞龍
⑷《全球經濟調整中的中國經濟增長與宏觀調控體系研究》
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2003年12月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申報
博士點項目:
1.《貨幣供給的宏觀調控》(1985):並入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的《貨幣供求量問題研究》項目執行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下儲蓄向投資轉換機制的重構》 1993-1995
成果:陳雨露博士論文《中國經濟增長中的外部儲蓄機制研究》
4. 如何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中國教育的問題
1、改革開放初期到九十年代中期。本階段義務教育規模迅速普及,中等教育發展迅速並取得一定成就,高等教育發展比較緩慢。
2、九十年代中期以後到二十一世紀頭十年。九年義務教育普及並成熟,中等教育由盛轉衰,高等教育大發展,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學前教育開始興起。
3、二十一世紀近幾年。九年義務教育雖然普及,但問題重重,並有日趨嚴重之勢;部分中等教育轉向職業教育,但發展緩慢;部分中等教育通過合並等方式擴大規模,轉向高等教育,但畢竟是中等教育水平;少數中等教育轉向高中教育;高等教育進一步擴大規模,但教育質量參差不齊,高質量教育仍佔少數;學前教育快速發展,但發展之初便問題重重,就像一出生就有先天疾病的嬰兒。
如果僅從教育規模和一些數據來看,我們教育事業的發展速度和成果足以讓人歡欣鼓舞,但我們著實高興不起來,廣大教育界同仁在各種成就和各種問題之間迷茫、思考、探討,從教育理論到教學方法不斷尋求改革嘗試,然而問題卻更多更棘手。需要舉例子嗎?德育缺失、教育資源不均衡、城市班額過大、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幼兒教育步應試教育後塵、教師厭教、學生厭學、上學無用論興起、高考指揮棒下的應試教育如火如荼……
與此同時,很多教育界同仁,教育學者們,各級教育部門,都在積極探索解決問題之道,然而形勢並不樂觀,很多問題還未得到解決,新問題又層出不窮。似乎我們永遠追不上時代的步伐,以至於很多教育工作者感到力不從心,從而失去信心,變得得過且過,這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
就像本文開頭講的,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就得到迅速發展,出現問題也是不可避免的,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也是客觀存在的。但我們不應失去信心,我們只有一條路——抱著必勝的信念去追趕時代的步伐,所以本文將從經濟學角度去討論我們的教育發展,是不是真的如字面上這樣成就斐然,有沒有發展的必然和人為的失誤。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一方面一些經濟學理論是體現物性和工具性的,然而教育學更多的是研究人,本文一些地方並非把人等同於工具,僅僅是因為經濟學理論的表述方式是這樣的,而我們也沒有必要因為這個問題再造一種表述方式或進行過多的解讀;再者,從一定程度上來講,人也是工具的,因為一個社會人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工具性;而實際上,
「經濟學是一門研究財富的學問,同時也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經濟學原理》馬歇爾)「如果說倫理道德代表了我們心目中理想的社會運行模式的話,那麼經濟學就是在向我們描述這個社會到底是如何運行的。」(《魔鬼經濟學》史蒂芬·列維特)
5. 我想考中國行政管理專業的教育行政管理方向,請問要考的經濟學一門,是指哪本書 還需要准備哪些
你是考哪個學校啊?經濟學應該是同一本教材。教育行政管理主要側重教育領域的行政管理,是教育經濟與管理、教育領導與管理、行政管理的交叉領域
6. 中國經濟學最好的大學
經濟學是個學科門類,下面分理論經濟學和應用經濟學!理論經濟學最好的專應該是北京大屬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東北財經大學;應用經濟學最好的是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學、西南財經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西安交通大學。
7. 經濟學就業方向
個人認為,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傳統經濟學對社會依舊有著理論和現實價值。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曾經繁榮取得輝煌的成就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長期領先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導而且為西方現代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先行思想因素。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其合理的核心和積極因素值得進一步挖掘。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的科學技術史研究中提出過為什麼中國幾千年來創造和發明了這么多科學技術,但是現代科學的誕生不是在中國而是在西方的問題。
也就是所謂的“李約瑟之謎”。
中國經濟思想史也存在這樣的謎團。
為什麼中國古代有那麼輝煌的歷史成就,現代經濟科學沒有在中國誕生,或者中國經濟思想為什麼沒有發展成現代經濟科學,必須從西方引進經濟學嗎? 對於這個問題,經濟學界也有一些討論。
黃少安認為,中國在經濟和文化上長期領先世界,是大規模的物博,不存在嚴重的資源不足,所以以資源不足為前提,以競爭為主線的經濟學不發達。 易綱認為中國沒有成為經濟科學的發源地與語言和思維模式的差異有關,與形式邏輯的不足發展有關。 從經濟思想的學術背景考察,中國傳統學術重視與事物內部各方面、各環節及其他事物的相互關聯作用,缺乏分類細致的研究和共同語言的示範構建,影響了經濟思想理論圖像整體的清晰度。
其實,中國傳統經濟思想蘊藏著許多現代經濟學的理論要素,孫中山在1912年也提出了“經濟學在我國亂舞”的說法。
關於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成果、貢獻和歷史地位,筆者另行用專業文討論,這里只介紹一些西方學者對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成果的肯定。
1911年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亨利舒格為陳熙章《孔門理財學》撰寫的序中指出,儒學是“偉大的資產管理系統,偉大的道德和宗教系統”。
陳熙章學貫穿中外,貫穿古今,其專業無疑用經濟學的理論框架解釋儒家經濟思想,為國際學術界系統理解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打開了大門。
凱恩斯在1912年為《孔門理財學》編寫的書評中用約三分之一的篇幅轉換中國的貨幣制度和思想,指出漢代賈誼、宋代袁謝、明代葉子奇等“中國學者早就知道格雷欣的法則和數量理論”。
近代下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構成中國經濟學發展的兩條主線,當前國民的問題分析和理論創新基本在這兩條基礎上。 20世紀90年代,由於國內經濟學家國情不同,西方經濟理論沒有向中國提供現成的答案,提出不能全面適用西方經濟學,因此“創造中國獨自的經濟學”和“非審查度本國思想上的背景,是系統的
這種思潮至今仍在持續,呼應著20世紀340年代一些學者的學術呼籲和歷史呼籲,唐慶增說:“學者注意現在中國經濟組織的內容,詳細調查過去中國經濟思想的得失,用學說的長度創造新思想,創造現在的經王亞南也提倡設立“中國經濟學”,自稱“‘中國經濟學,這個命題將成為我的研究中心’”。
關於是否建立中國經濟學,理論界有爭議。
有些學者認為“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本身具有普遍的科學意義,沒有國界”。
也有學者直接反對“中國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提法。 在此基礎上,我認為適當的提法應該是創立經濟學的中國學派或中國經濟學派。
世界經濟學說史上已經有法國重農學派、英國劍橋學派、瑞士洛桑學派、奧地利學派、德國歷史學派、美國制度學派等多種帶有國家色彩的經濟學派,其起伏的變遷大體上是從歐洲向美國的變遷
因此,有理由期待中國特色、中國風、中國出色的經濟學派以及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學研究中心的形成和發展。
看現在,作為轉型社會,中國經歷了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西方成熟的現代市場經濟國家大多沒有類似的經驗,其市場經濟的歷史厚度與中國不相上下,同時也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城鄉
因此,建立經濟學的中國學派必須深深紮根於中國現實經濟的土壤中,對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形成說明力、影響力和預測力。
那麼,如何建立中國經濟學派呢?
又是誰做的呢?
很明顯,這應該是中國經濟學家和經濟思想家的歷史使命。
在經濟學說史上,許多經濟學家向社會變革提出了理論上的創新,許多學術追隨者探討精益求精,共同推進了經濟學的範式轉變和革命。
中國經濟學派的創立也需要亞當史密斯、馬克思、馬歇爾、凱恩斯、海耶克等經濟學大家及其經濟學學術共同體的繼承、競爭、合作,才能實現目標。
一個經濟學派的成立至少需要兩大條件。
一是迄今為止在社會歷史上有充分的理論探索,提供了很多先行理論要素。
例如,亞當史密斯出版《習學記言》之前的數百年間,西歐重商學派、法國重農學派等對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進行了很多研究,積累了很多理論素材。
二是經濟發展實踐的檢查和經驗的積累。 現代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也經過原始資本的積累、商品的輸出、資本的輸出、產業革命的長期發展過程,它們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探索、試行錯誤,為理論創新提供了源頭的活力。
中國的改革開放還有30多年,再過20年左右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實踐探索,將積累足夠的素材和比較豐富的經驗。 其中有具有世界意義的理論要素和經驗總結。 這將為中國經濟學派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建立中國經濟學派不是“製造獨立的特殊研究壁壘”,而是根據普遍性和普遍性表現中國特色、中國風、中國氣派。
因此,一個要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指導,二個要借鑒西方經濟理論,吸收人類的一切優秀成果,三個要吸收中國傳統文化和經濟思想中的有益因素。
三者不能偏廢,過去被忽視的中國自身固有的哲學傳統和經濟思想的起源需要特別重視。 正如霍奇森指出的,“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和德國歷史學派一樣是哲學文化的產物”,這種哲學文化是德國的哲學傳統和經濟學傳統。
中國經濟學派的發展和創新同樣需要對傳統的尊重和傳承。 傳統的經濟思想中有一些長期留下的基本要素,其歷史越深入,持續的影響力也越大。
例如,在現代經濟學倫理和生態關懷的恢復趨勢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中義利合一的倫理養分和天人合一的生態內涵,特別值得充分汲取。
儒學的復興與中國式管理
中國為什麼沒有發展西方式的資本主義?
這是韋伯的“中國宗教:
儒教與道教》提出的主要問題是儒教倫理阻礙了古代中國的合理化經濟發展,不能形成新教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精神。
20世紀70年代,韋伯斯特的這一論斷遇到了儒家文化圈國家和區域經濟崛起的挑戰,之後形成了長期的學術爭論。
余英時分析了16世紀至18世紀中國傳統社會的商人精神,儒家倫理也具有新教倫理的“入世苦行”(innerworldly asceticism )屬性,是“勤”、“儉”等資本主義興起的必要條件和“合理化” 當然,他還指出,這些精神因素必須在其他客觀條件,特別是經過“合理化過程”的政治和法律的適當合作下,推進合理化的經濟發展。
隨著國家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儒家倫理許多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價值因素與一些現代性因素相結合,發揮更大的作用。
因此,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儒學的復興是分不開的。
這里的儒學是指融合各家中國傳統文化。 古今思想沒有高低之分,論證的一致性和嚴密性有差異。
儒家倫理儒學的現代意義是對宏觀經濟方面的促進作用,也是對微觀管理方面的借鑒作用。 古代管理思想一般簡潔,但深刻揭示人性,反映事物發展規律的思想具有普遍永恆的價值,穿透時空,給今天的人們以啟示。
澳大利亞學者李瑞環認為:“儒學的復興將在世界文明的核心中佔有一席之地,將帶領世界走向21世紀,成為21世紀的管理主流。”
當前中國企業面臨的特殊問題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管理模式就能解決,需要構建中國式的管理模式。
台灣學者曾仕強對中國式管理模式下的定義是,在中國管理哲學中合理運用西方現代管理科學,充分考慮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和心理行為特性,達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中國式管理是合理化管理,以安人為最終目的,更具包容性,主張從個人修身做起,然後有資格從事管理,事業是修身、齊家、治國的實際演習。
卷辨浩繁的古代古典文獻蘊藏著豐富的管理思想,歷代齊家、治國、用兵、商業創業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傳統的管理思想和實踐可以給現在的管理者帶來深刻的啟示。
這是中國式管理模式的概念定義,其本質是中國文化主導的管理模式,是融合了西方優秀管理思想的中國特色管理模式。 當然,中國式管理模式的研究與構建,不僅要從古典文獻入手,還需要著眼於現代企業的成功實踐,升華理論。
反觀西方管理模式,經歷了回歸倫理、文化的過程。
早期的產業革命空前擴大了經濟活動的規模,在“工具人”、“經濟人”的行為假設下,企業管理也越來越機械化、制度化,人性異化問題越來越暴露。
為了扭轉這種管理偏差,西方企業管理模式經歷了科學管理階段、行為科學階段、管理科學階段、企業文化管理階段的發展高度,科學思維和倫理文化在組織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背後有人是“社會人”、“自我實現的人
實際上,西方管理學界對企業文化的關心和重視也是從日本經濟和企業的崛起開始的。
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在企業文化營地模式中,通過注入儒家“仁義”、“慈愛”、“忠實”、“誠敬”等價值因素,彌補制度剛性管理不足,促進形成以人本主義為核心的人文基礎的中國式管理模式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曾經繁榮取得輝煌的成就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長期領先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導而且為西方現代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先行思想因素。 但是,18世紀英國發生了產業革命,中西經濟的發展開始出現大分流,中國的傳統經濟思想逐漸落後於西方經濟學所說的發展,未能形成具有現代意義的經濟學理論。
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其合理的核心和積極因素值得進一步挖掘。 另外,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具有很強的通約性,中國經濟學派應該建立在可通約的研究分析框架和基於規范的學術話語系統之上。
這需要推進傳統的範式轉變。 否則,落在傳統經濟思想的舊發展路徑上,很難進行大的創新。
8. 根據公共經濟學的有關理論,談談你對中國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教育(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提供方式的認識。
詳細的話你的分太少了
簡單說幾點吧
中國教育史:
1、極少特權教育 時代版 (仕族)
2、大眾權選拔 + 特權精英時代 (科舉)
3、反智主義時代 (文革)
4、公立庸俗擴招時代 (現在)
5、兩極分化時代 (未來)
評價:
中國的教育模式,介於 美國拼爹模式 於 德國平均主義之間
基本達到了當時社會發展水平的最優解。
認識:
1、中國社會發現極不平均,使廣大人民怨聲載道。教育作為改變生存的最有用方法之一,歷來被重視。
2、TG 努力提代機會的均等作出一定努力, 但很多人出生就得到了嚴重的不公。
3、當時擴招以經讓大眾 對普通高校不再感冒。
4、一流大學發展快速,不可和當年同日而語
5、出國讀書相對容易,一定程度有利於中國教育發展。
6、你真是個baga,給這么少的分,我直接不想再打字了。
9. 誰幫我找一份中國海洋大學教育經濟學考研試題
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科目代碼:874 科目名稱:西方經濟學
一 名詞解釋(10分,每題2分)
1 帕累托最優2 道義勸告3 自然失業率 4 風險厭惡 5科斯定律
二 單項選擇題(30分,每題2分)
1三位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因()理論而獲獎
A 實驗經濟B 理性預期C 行為經濟D 機制設計
2在完全壟斷市場上,對於任何產量,廠商的平均收益總等於()
A 邊際成本B 平均成本C 市場價格D 邊際收益
3 與邊際儲蓄傾向提高相對應的情況是()
A可支配收入水平減少B 邊際消費傾向下降C邊際需求傾向上升D 平均儲蓄傾向下降
4 總需求曲線AD是一條()
A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B向右上方傾斜的曲線
C平行於數量軸的曲線D 垂直於數量軸的直線
5 菲利普曲線的基本含義是()
A失業率和通貨膨脹同時上升B失業率和通貨膨脹同時下降C失業率上升,通貨膨脹下降D失業率的變動與通貨膨脹的變動無關
6 完全競爭市場中廠商的總收益曲線的斜率為()
A固定不變B經常變動C 1 D 0
7等產量曲線是指在這條曲線上的各點代表()
A為生產同等產量的投入要素的各種組合比例是不能變化的
B為生產同等產量的投入要素的價格不變
C不管投入各種生產要素量如何,產量總是不相等
D投入要素的各種組合所能生產的產量是不同的
8在下列那種情況下,「擠出效應」最可能很大()
A貨幣需求對利率敏感,私人部門支出對利率不敏感
B貨幣需求對利率敏感,私人部門支出對利率也敏感
C貨幣需求對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門支出對利率不敏感
D貨幣需求對利率不敏感,私人部門支出對利率敏感
9 當利率很低時,購買債券的風險()
A很小B很大C可能大也可能小D不變
10 下列哪一項不是完全競爭的假定()
A 市場上無數個買者和賣者B所有的消費者掌握著完全的信息C所有廠商在市場上出售的商品是同質的D廠商都面臨著一條向右下方傾斜的需求曲線
11 在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投資收益被記入()
A貿易收支B經常項目C資本項目D官方儲備
12 在金本位制下,匯率決定於()
A黃金輸送點B 鑄幣平價C金平價D匯價
13 歐洲貨幣市場是()
A經營歐洲貨幣單位的國家金融市場B經營歐洲國家貨幣的國際金融市場C歐洲國家國際金融市場的總稱D經營境外貨幣的國際金融市場
14 當一國經濟出現經濟衰退和國際收支赤字時,為了內外經濟的平衡,根據財政貨幣政策的配合理論,應採取的措施是()
A膨脹性的財政政策和膨脹性的貨幣政策B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C膨脹性的財政政策和緊縮性的貨幣政策D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膨脹性的貨幣政策
15 在浮動匯率制度下——是影響短期匯率變動的重要因素
A通貨膨脹B利息率C財政貨幣政策D中央銀行干預
三 判斷說明題(20分,每題4分)
1 MC交於AC的最高點和AVC的最高點
2 微觀經濟學也被稱為價格理論
3 根據多恩布希的「匯率超調論」,匯率之所以在受到貨幣沖擊後會做出過度反應,是因為商品市場的調整快於金融市場的調整。
4 抵補套利和投機是外匯市場常見的業務活動,其目的都是為了盈利。
四 簡述題(44分,共8小題)
1 經濟周期的含義與特徵
2 流動偏好陷阱的內容
3 古諾模型的主要內容
4 貨幣主義的主要觀點
5 簡述蒙代爾-弗萊明模型對不同匯率制度下宏觀經濟政策的效果分析
6 從國際收支說來看,影響匯率的因素有哪些?
7 如何認識我國對外開放的本質內涵及開放型經濟的主要特徵?
8 舉例說明外部經濟下的貿易與社會福利的基本關系
五 論述題(28分,共2小題)
1 交換的,生產的,生產和交換的帕累托最優的條件。
2 結合國際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相關理論觀點,論述我國貿易發展方式戰略升級的路徑。
六 計算題(18分,每題6分)
1 一廠商使用資本K和勞動L生產X產品,在短期中資本是固定的,勞動是可變的,短期生產函數是:X=-L3+24L2+240L,計算該廠商在生產的第ⅠⅡⅢ階段上的L的數值?
2 設消費函數方程為:C=120+0.75y,y是收入,C是消費,但消費水平達到1120時,收入應為多少?邊際消費傾向,邊際儲蓄傾向及乘數各為多少?
3 在新古典增長模型中,人均生產函數為y=f(k)=2k-0.5k2
,人均儲蓄率為0.3,設人口增長率3%,求(1)使經濟均衡增長的k值;(2)黃金分割率所要求的人均資本量。
10. 想學經濟學,,學經濟都有什麼專業啊
主幹學科:經濟學主要的課程有政治經濟學、《資本論》、西方經濟學、統計學、國際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財政學、經濟學說史、發展經濟學、企業管理、市場營銷、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線性代數、高等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
相近專業有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財政學、金融學、國民經濟管理、貿易經濟、保險、金融工程、信用管理、網路經濟學、體育經濟、投資學、環境資源與發展經濟學、房地產經營與估計、統計學、國際文化貿易、稅務稅收。
(10)中國教育經濟學擴展閱讀
開設學院: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浙江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大連理工大學(盤錦校區)、廣東海洋大學、四川三峽學院、重慶工商大學、西南工學院、四川農業大學、四川師范大學;
貴州大學、雲南大學、雲南農業大學、雲南財經大學、雲南民族大學、西北大學、甘肅農業大學、蘭州財經大學、青海大學、新疆大學、新疆農業大學、新疆財經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北京物資學院、北京聯合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天津商業大學、天津財經大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