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大學生就業難微觀經濟學
以我從畢業到成為總工程師的體會,就業,不要先計較工資,先早點上班學本事,技術上脫穎而出,本事大了,提拔了,工資比你計較的那一點小錢會多許多。所謂就業難,大多是太計較工資了,不懂得往遠看。
㈡ 運用經濟學原理分析當代大學生如何走出就業難的困境
6月不僅是高校畢業生離校的時節,同時也是其就業的最後沖刺階段。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顯得十分重要。但就業觀念的轉變,離不開良好的輿論環境作保障。
近幾年來,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的事例,不時被媒體熱炒。遠的如北京大學畢業生陸步軒街頭賣肉一事,很是熱鬧了一陣子,如果用網路搜索,可搜索到相關網頁6.3萬余條,其熱度可見一斑。近的更是層出不窮,如大學生爭當搓澡工、大學生爭當球童等新聞,一次又一次地刺激著人們的神經。
一方面,從中央到地方,包括高校就業指導部門在內,都在想盡方法引導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引導學生先就業再擇業,引導學生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要正確認識和評價自己,要降低就業的期望值。
另一方面,每當諸如「北大才子賣肉」、「名校畢業生爭當搓澡工」等消息見諸報端的時候,各種輿論也是紛至沓來,贊成者認為,此乃是「天之驕子」降低身份、積極轉變就業觀念的體現;批判者則認為,讓名校高材生從事一個有小學文化水平就能從事的工作,這是對人才的浪費。一時間,贊揚與批判聲不絕於耳,讓人應接不暇、莫衷一是。
引導高校畢業生積極轉變就業觀念,是當前及今後一個階段高校就業工作中的重要一環。如何引導,媒體輿論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本質上而言,北大才子賣肉、大學生爭當搓澡工、大學生爭當球童等新聞,都是當前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的生動體現。至於由這些新聞所引發的爭論,則可以看作是當代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之後公眾認知碰撞的體現。這種碰撞,其實是一種社會發展的必然。
長期以來,大學生天之驕子的形象已經根深蒂固,大學生的身份在很多人的眼裡,也直接和體面的職業、較高的收入以及令人尊敬的社會地位等相等同。但是,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在高等教育已經從昔日的「精英教育」發展到今天的「大眾教育」的大背景下,大學生還以「天之驕子」的身份自居,已經背離了社會發展的現實。
轉變思想觀念,其實也是一個解放思想的過程,要解放思想,不可避免地就會發生碰撞。俗話說,燈不撥不亮,賬不算不明。思想觀念的碰撞,只會讓道理越來越明。從某種程度上說,媒體對諸如「北大才子賣肉」等報道不是多了,而是少了,正是因為少了,所以直到今日一旦有類似的事例出現,才會一次又一次地引起社會輿論的高度關注,以至於口誅筆伐之聲再次接踵而至。
要真正引導高校畢業生轉變就業觀念,輿論引導在這方面要走的路還很長。可以說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媒體對就業大學生個案的宣傳上,對進世界知名大公司、對剛畢業就成功創業等方面個案的宣傳,其頻率要遠遠高於對基層就業畢業生的宣傳,這點在按照市場化運作的都市類媒體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這樣做,雖然也無可厚非,但在就業多樣化的今天,並非每一位畢業生都有進入世界知名大公司的機會,也並非每一位畢業生都有創業的機遇。高調地、高頻率地宣揚那些成功就業與創業的「明星式的人物」,盡管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達到激勵其他大學生積極進取的目的,但在某種程度上卻又與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的輿論背道而行。
當然,這樣說,也並不是要求媒體就不報道大學畢業生中「明星式的就業人物」,而是要有一個度的把握,這個度即為在報道成功就業、創業等優秀大學生典型的同時,也要能兼顧那些積極轉變就業觀念到基層、到艱苦行業、到其他大學生不願意去的行業就業的優秀學生典型。
我國當前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從本質上而言並非是高校畢業生人數過多所造成的。盡管我國已經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還不高,在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背景下,需要提升的空間還很大。
在這種情況下,積極引導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也是一種現實的需要。諸如「北大才子賣肉」等報道在社會上所引發的熱議,也充分說明在我國的很多行業里,對生產者、經營者、管理者的素質、作用、地位的認知,很多人還停留在較淺的層次上。
誠然,讓一個北大畢業的高材生當屠夫賣肉,確實有些「大材小用」,但是,如果他通過做屠夫,從肉食加工的最基層崗位做起,有朝一日用現代企業制度建立起來一個現代化的大型肉食加工集團,沒准也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其實,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今天,當前中國很多傳統的、看起來並不起眼的行業,需要當代大學生去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㈢ 經濟學就業方向
個人認為,經濟發展日新月異,傳統經濟學對社會依舊有著理論和現實價值。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曾經繁榮取得輝煌的成就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長期領先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導而且為西方現代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先行思想因素。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其合理的核心和積極因素值得進一步挖掘。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的科學技術史研究中提出過為什麼中國幾千年來創造和發明了這么多科學技術,但是現代科學的誕生不是在中國而是在西方的問題。
也就是所謂的“李約瑟之謎”。
中國經濟思想史也存在這樣的謎團。
為什麼中國古代有那麼輝煌的歷史成就,現代經濟科學沒有在中國誕生,或者中國經濟思想為什麼沒有發展成現代經濟科學,必須從西方引進經濟學嗎? 對於這個問題,經濟學界也有一些討論。
黃少安認為,中國在經濟和文化上長期領先世界,是大規模的物博,不存在嚴重的資源不足,所以以資源不足為前提,以競爭為主線的經濟學不發達。 易綱認為中國沒有成為經濟科學的發源地與語言和思維模式的差異有關,與形式邏輯的不足發展有關。 從經濟思想的學術背景考察,中國傳統學術重視與事物內部各方面、各環節及其他事物的相互關聯作用,缺乏分類細致的研究和共同語言的示範構建,影響了經濟思想理論圖像整體的清晰度。
其實,中國傳統經濟思想蘊藏著許多現代經濟學的理論要素,孫中山在1912年也提出了“經濟學在我國亂舞”的說法。
關於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的成果、貢獻和歷史地位,筆者另行用專業文討論,這里只介紹一些西方學者對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成果的肯定。
1911年哥倫比亞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亨利舒格為陳熙章《孔門理財學》撰寫的序中指出,儒學是“偉大的資產管理系統,偉大的道德和宗教系統”。
陳熙章學貫穿中外,貫穿古今,其專業無疑用經濟學的理論框架解釋儒家經濟思想,為國際學術界系統理解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打開了大門。
凱恩斯在1912年為《孔門理財學》編寫的書評中用約三分之一的篇幅轉換中國的貨幣制度和思想,指出漢代賈誼、宋代袁謝、明代葉子奇等“中國學者早就知道格雷欣的法則和數量理論”。
近代下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構成中國經濟學發展的兩條主線,當前國民的問題分析和理論創新基本在這兩條基礎上。 20世紀90年代,由於國內經濟學家國情不同,西方經濟理論沒有向中國提供現成的答案,提出不能全面適用西方經濟學,因此“創造中國獨自的經濟學”和“非審查度本國思想上的背景,是系統的
這種思潮至今仍在持續,呼應著20世紀340年代一些學者的學術呼籲和歷史呼籲,唐慶增說:“學者注意現在中國經濟組織的內容,詳細調查過去中國經濟思想的得失,用學說的長度創造新思想,創造現在的經王亞南也提倡設立“中國經濟學”,自稱“‘中國經濟學,這個命題將成為我的研究中心’”。
關於是否建立中國經濟學,理論界有爭議。
有些學者認為“經濟學的基礎理論本身具有普遍的科學意義,沒有國界”。
也有學者直接反對“中國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的提法。 在此基礎上,我認為適當的提法應該是創立經濟學的中國學派或中國經濟學派。
世界經濟學說史上已經有法國重農學派、英國劍橋學派、瑞士洛桑學派、奧地利學派、德國歷史學派、美國制度學派等多種帶有國家色彩的經濟學派,其起伏的變遷大體上是從歐洲向美國的變遷
因此,有理由期待中國特色、中國風、中國出色的經濟學派以及中國作為全球經濟學研究中心的形成和發展。
看現在,作為轉型社會,中國經歷了從傳統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西方成熟的現代市場經濟國家大多沒有類似的經驗,其市場經濟的歷史厚度與中國不相上下,同時也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面臨的城鄉
因此,建立經濟學的中國學派必須深深紮根於中國現實經濟的土壤中,對中國自身的經濟發展形成說明力、影響力和預測力。
那麼,如何建立中國經濟學派呢?
又是誰做的呢?
很明顯,這應該是中國經濟學家和經濟思想家的歷史使命。
在經濟學說史上,許多經濟學家向社會變革提出了理論上的創新,許多學術追隨者探討精益求精,共同推進了經濟學的範式轉變和革命。
中國經濟學派的創立也需要亞當史密斯、馬克思、馬歇爾、凱恩斯、海耶克等經濟學大家及其經濟學學術共同體的繼承、競爭、合作,才能實現目標。
一個經濟學派的成立至少需要兩大條件。
一是迄今為止在社會歷史上有充分的理論探索,提供了很多先行理論要素。
例如,亞當史密斯出版《習學記言》之前的數百年間,西歐重商學派、法國重農學派等對資本主義經濟體系進行了很多研究,積累了很多理論素材。
二是經濟發展實踐的檢查和經驗的積累。 現代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也經過原始資本的積累、商品的輸出、資本的輸出、產業革命的長期發展過程,它們在實踐中不斷進行探索、試行錯誤,為理論創新提供了源頭的活力。
中國的改革開放還有30多年,再過20年左右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實踐探索,將積累足夠的素材和比較豐富的經驗。 其中有具有世界意義的理論要素和經驗總結。 這將為中國經濟學派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
建立中國經濟學派不是“製造獨立的特殊研究壁壘”,而是根據普遍性和普遍性表現中國特色、中國風、中國氣派。
因此,一個要以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為指導,二個要借鑒西方經濟理論,吸收人類的一切優秀成果,三個要吸收中國傳統文化和經濟思想中的有益因素。
三者不能偏廢,過去被忽視的中國自身固有的哲學傳統和經濟思想的起源需要特別重視。 正如霍奇森指出的,“卡爾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和德國歷史學派一樣是哲學文化的產物”,這種哲學文化是德國的哲學傳統和經濟學傳統。
中國經濟學派的發展和創新同樣需要對傳統的尊重和傳承。 傳統的經濟思想中有一些長期留下的基本要素,其歷史越深入,持續的影響力也越大。
例如,在現代經濟學倫理和生態關懷的恢復趨勢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中義利合一的倫理養分和天人合一的生態內涵,特別值得充分汲取。
儒學的復興與中國式管理
中國為什麼沒有發展西方式的資本主義?
這是韋伯的“中國宗教:
儒教與道教》提出的主要問題是儒教倫理阻礙了古代中國的合理化經濟發展,不能形成新教意義上的資本主義精神。
20世紀70年代,韋伯斯特的這一論斷遇到了儒家文化圈國家和區域經濟崛起的挑戰,之後形成了長期的學術爭論。
余英時分析了16世紀至18世紀中國傳統社會的商人精神,儒家倫理也具有新教倫理的“入世苦行”(innerworldly asceticism )屬性,是“勤”、“儉”等資本主義興起的必要條件和“合理化” 當然,他還指出,這些精神因素必須在其他客觀條件,特別是經過“合理化過程”的政治和法律的適當合作下,推進合理化的經濟發展。
隨著國家管理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的推進儒家倫理許多有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價值因素與一些現代性因素相結合,發揮更大的作用。
因此,中華民族的復興和儒學的復興是分不開的。
這里的儒學是指融合各家中國傳統文化。 古今思想沒有高低之分,論證的一致性和嚴密性有差異。
儒家倫理儒學的現代意義是對宏觀經濟方面的促進作用,也是對微觀管理方面的借鑒作用。 古代管理思想一般簡潔,但深刻揭示人性,反映事物發展規律的思想具有普遍永恆的價值,穿透時空,給今天的人們以啟示。
澳大利亞學者李瑞環認為:“儒學的復興將在世界文明的核心中佔有一席之地,將帶領世界走向21世紀,成為21世紀的管理主流。”
當前中國企業面臨的特殊問題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管理模式就能解決,需要構建中國式的管理模式。
台灣學者曾仕強對中國式管理模式下的定義是,在中國管理哲學中合理運用西方現代管理科學,充分考慮中國人的文化傳統和心理行為特性,達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中國式管理是合理化管理,以安人為最終目的,更具包容性,主張從個人修身做起,然後有資格從事管理,事業是修身、齊家、治國的實際演習。
卷辨浩繁的古代古典文獻蘊藏著豐富的管理思想,歷代齊家、治國、用兵、商業創業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傳統的管理思想和實踐可以給現在的管理者帶來深刻的啟示。
這是中國式管理模式的概念定義,其本質是中國文化主導的管理模式,是融合了西方優秀管理思想的中國特色管理模式。 當然,中國式管理模式的研究與構建,不僅要從古典文獻入手,還需要著眼於現代企業的成功實踐,升華理論。
反觀西方管理模式,經歷了回歸倫理、文化的過程。
早期的產業革命空前擴大了經濟活動的規模,在“工具人”、“經濟人”的行為假設下,企業管理也越來越機械化、制度化,人性異化問題越來越暴露。
為了扭轉這種管理偏差,西方企業管理模式經歷了科學管理階段、行為科學階段、管理科學階段、企業文化管理階段的發展高度,科學思維和倫理文化在組織管理中的作用越來越受到重視,背後有人是“社會人”、“自我實現的人
實際上,西方管理學界對企業文化的關心和重視也是從日本經濟和企業的崛起開始的。
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在企業文化營地模式中,通過注入儒家“仁義”、“慈愛”、“忠實”、“誠敬”等價值因素,彌補制度剛性管理不足,促進形成以人本主義為核心的人文基礎的中國式管理模式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曾經繁榮取得輝煌的成就不僅為中國古代經濟長期領先世界提供了思想指導而且為西方現代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先行思想因素。 但是,18世紀英國發生了產業革命,中西經濟的發展開始出現大分流,中國的傳統經濟思想逐漸落後於西方經濟學所說的發展,未能形成具有現代意義的經濟學理論。
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依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實價值,其合理的核心和積極因素值得進一步挖掘。 另外,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具有很強的通約性,中國經濟學派應該建立在可通約的研究分析框架和基於規范的學術話語系統之上。
這需要推進傳統的範式轉變。 否則,落在傳統經濟思想的舊發展路徑上,很難進行大的創新。
㈣ 學習人力資源專業是不是很辛苦
學習本身就是很痛苦的事情,但是我想的說,人力資源這類課與理工科的課程比起來確實是特別輕松,大學生活中,課程最繁忙的估計就是理工科還有醫學類的課了,隔壁土木院基本一天沒有空課的,相對於這些課程,人力資源簡直是天堂好吧。
㈤ 用什麼微觀經濟學原理來解析大學生就業失調的現象
1、供需均衡問題
從整個社會勞動力的總體供給與需求量看,2006年勞動力供大於求,缺口超過1400萬,比2005年增加100多萬人。近幾年來,我國的大學不斷地擴大招生規模,每年畢業的大學生相對於企業和各級政府所需求的大學生顯得過多了,也就是大學畢業生供過於求,相對過剩了。從經濟學理論來看,在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市場上,大學生是勞動的供給方,用人單位是需求方。就需求方面來看,主要是各類企業和政府各級部門。作為企業,無論是國有企業、民營企業還是外資企業,都會根據自身的成本、收益和企業發展的情況,來決定所需要僱傭的大學畢業生的數量。作為政府部門,在招聘公務員時,也要按照各個職能部門的人事結構和開展工作的需要,考慮不同職位的具體需要來招聘相關專業的大學生。無論企業還是政府,作為一個理性的"經濟人"他們都要從自身利益出發來考慮用人的數量與質量。經濟學理論認為,當供給大於需求時,供給方降低自己的價格就會相應引起需求量的增大。最終,在供給價格與需求價格相等時,就會實現供求均衡。這是從經濟學理論上講,那麼作為供給方的大學畢業生是否在降低自身的工資期望時,企業或政府就會依照需求定理來擴大他們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量呢?顯然,現實情況不是這樣。對要素市場中的大學畢業生進行供給與需求分析,存在著相對的不均衡狀態。
2、"就業悖論"問題
目前,我國大學生就業存在一種"就業悖論"現象。一是表現在就業的地域結構性矛盾。一方面,經濟比較發達的大中城市、大機關、大公司和沿海地區成為大學生首選的工作區域,工作環境好,收入高,有社會地位的職業和企業成為他們首選的理想職業,從而導致這些地區和行業就業壓力加大,存在人才供給過剩、過度競爭和過度集中的態勢。另一方面,大學生對西部邊遠地區和基層表現冷淡,不願意選擇工作環境較差、待遇較低的職業。盡管西部邊遠地區和基層工作大量需要大學畢業生,但他們寧可"失業",也不願意選擇這些地區和崗位就業,從而導致這些地區和行業面臨人才匱乏又難以吸引畢業生的窘境,存在人才供給不足,缺乏競爭和過度稀缺的態勢。
二是表現在高校學科專業結構性矛盾。很多高校一味地強調培養人才與市場接軌,市場需要什麼人才,就開設什麼專業。但今年缺的專業人才,並不代表3年、4年以後也同樣缺,等到畢業時,就業市場已經人滿為患。從這個層面上說,這幾年大學生畢業就業市場的波動,與熱門專業的轉移是有直接關系的。很多熱門專業的畢業生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就是這個問題。"就業悖論"問題顯然還是一個結構性矛盾問題。
3、微觀組織問題
如果把人生看作一種經營,那麼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經濟個體。作為經濟組織的個體,人生經營也同樣必須考慮三個基本問題,即經營什麼、何處經營、怎樣經營。也就是在大學期間,甚至在高中階段,就應該尋找、探索職業,設計職業生涯,規劃人生。通過了解自己的生活目標、職業價值觀、興趣、能力以及個性特徵,明確該經營什麼;了解職業及職業環境,知道去何處經營,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及發展方向;通過不斷修正與提升職業目標以形成怎樣經營人生的基本模式。高校有義務使每個學生個體的目標與企業、社會目標相吻合,使每個個體的資源與企業、社會資源充分、合理、有效地配置與利用,達到個人利益與企業、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從而取得更多就業機會和成功機會,獲得更多的人生成就感和幸福感。我國傳統的教育體制和模式,這個理念和思路是缺乏的。即便是大學期間的就業指導也大都停留在"季節性快餐"式的就業指導。很多大學生在畢業時,不了解自己的生活目標、價值觀、職業興趣和能力,以及個性特徵,也不了解市場、企業等職業環境,在選擇職業時所做出的決策往往是迷茫的、困惑的,有時是無奈和無助的。這實際上是一個微觀組織的問題。
4、成本收益問題
不管是用人單位還是大學畢業生都有成本收益問題。用人單位考慮的是用人成本,對於同一崗位能夠招聘到更高學歷,有工作經驗的職工,他們就沒有理由去招聘一個學歷較低,又沒有工作經驗的職工。企業的目標很明確,招來的職工馬上能為企業所用,能為企業創造利潤,不需要支付更多的培訓費用和用人成本。大學畢業生也要考慮投入產出的問題。在大學期間,他們的家庭和本人都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人力,支付了比不上大學的人更高的成本。這就使得他們在擇業時需要獲得較高收入、較好待遇的工作崗位。但是事實上,根據最近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抽樣調查結果,應屆大學本科畢業生的工資趨同於農民工的工資水平,這是由於大學生人力資本中的"無差異特徵"比較突出。同時,由於我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產業結構的變化,很多崗位只需要熟練操作技能的勞動力。大學畢業生的投入和產出比例失調,個人意願和現實差距較大,出現了找不到較理想的工作的現象。
㈥ 用經濟學原理中的供求關系 曲線和價格上限、下限(自己利用經濟學知識也行)分析中國就業難問題,要畫圖
工資有下限:最低工資標准和所在城市的生活成本。
均衡工資水平低於工資下限。因此形成了供大於求的狀態,即就業難。
圖形:供給線,需求線交予均衡;
最低工資水平高於均衡水平,因此供給大於需求。
㈦ 學習四年財務管理專業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財務管理,一般在國內是指企業的財務管理。財務管理是企業的「心臟」。財務管理是組織企業財務活動,處理財務關系的一項經濟管理工作。財務管理是研究如何通過計劃、決策、控制、考核、監督等管理活動對資金運動進行管理,以提高資金效益的一門經營管理學科。
該專業可以繼續深造
本科生畢業後也可以選擇學習深造,報考碩士較集中的專業有會計學、會計、工商管理、企業管理等。
拿到資格證競爭添實力
考生畢業後如果能夠考取相應資格證書,會在求職中為自己增加競爭力。很多用人單位對資格證書是認可或有上崗要求的。常見的同財務管理、會計有關的證書有以下幾種:會計師從業資格證、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證書、注冊會計師證書等。
人才需求量越大,就業面寬
畢業生的主要去向是到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從事會計核算、財務管理等工作;到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從事審計、資產評估、管理咨詢等工作;到銀行、投資公司、證券公司等金融機構從事財務分析、投資分析、資本運作等工作。
急速通關計劃 ACCA全球私播課 大學生僱主直通車計劃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沖刺班 其他課程
㈧ 工商管理專業的就業情況如何
某工商管理專業在讀,學習過程中也思考過就業的問題,查了很多資料,也問過很多人,最後的結論就是:工商管理的就業前景很廣,怎麼選擇都能有飯吃。
4、公務員
除了上面那幾個行業之外,「鐵飯碗」公務員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在銀行、信用社等事業單位找一份工作,就不用再擔心失業了。不過要提前准備公務員考試,這需要費一番功夫,否則沒有編制工資會很低。
除此之外,你也可以選擇自主創業,畢竟是學了一些商科的知識,創業對比其他專業的人來說有一定的優勢。工商管理這個專業學得東西多,就業面很廣,但是想出人頭地還是要費一番功夫的,畢竟現在就業市場競爭大,要同時跟其他類似專業的人進行競爭,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㈨ FRM還是CFA 猶豫猶豫。
好與不好,很難一錘定音。
給大家整理了一套電子版CFA備考資料,裡面有很多CFA考試資料可供大家選擇。而且對於上班族來說簡直是福利,在地鐵上拿出來手機即可閱讀>>CFA電子版備考資料
CFA和FRM相比,哪個難度更大一些?
兩個考試難度相差很大。
CFA需要4年工作經驗,3次考試,3級都一次通過的話需要2.5年時間(假設1級復習半年);
而FRM金融風險管理師只需要2年相關經驗,1次考試(Part1/2可以一天考完)。
所以對於理工男的,希望短時間內通過一門考試來轉行/就業/證明自己的人,FRM考試似乎更劃算。
但如果你想單純想學點金融知識,並不想犧牲太多休閑時間,有沒有CFA、FRM持證人一稱都無所謂,我只推薦你考CFA一級,因為都是科普級的金融知識,很全面。
FRM偏向風險管理:定量(quantitative)的比重更大。FRM里對於市場/操作/信用風險的講解更加深入。FRM中巴塞爾協議的部分恐怕在商業銀行之外的地方無法用到,但商業銀行非常歡迎有巴塞爾協議經驗的人。
CFA偏向投資:更加全面,包含FRM沒有的財務分析,股票投資,經濟學,職業道德等。包含的知識點數倍於FRM,但對於一個基金經理,這些都是必要的知識。另外CFA里的道德部分看似沒什麼用,其實是了解西方人職業觀很好的知識點。
frm和cfa難度分析:
從cfa和frm的考試科目上來看,frm分為兩級共有9個科目,並且各不相同。cfa分為三級,CFA一二考試科目總體來說一樣,但是權重略為不同,CFA三級考試部分科目沒有考察,而是增加了重點科目的考察。整體上frm是對金融風險管理的深究,而CFA則是對整個金融市場知識的考查,各自側重點不同,但是難度卻都很大。
從歷年的通過率來分析,2017年12月cfa一級考試通過率為43%,而frm去年11月一級通過率僅為42%,2017年cfa二級考試通過率為47%,三級為54%;frm二級在去年11月的通過率為52%。整體上都是屬於比較難的考試,這一點毋庸置疑。
而在實際內容的考察上CFA考查的比較細,並且以基礎知識為主,內容眾多,cfa三級更是公認的難,最快都要2.5年的時間才能通過全部科目,官方給出的平均通過時間為4.5-5年;frm本身考試機制的問題,可以兩級一起考,因此快的話半年就可以通過考試,這一點確實比較快。但是就具體知識及應用的難度上面,不少人認為frm風險管理比cfa更難,因為風險管理的量化應用通常都要結合SAS、R、VBA等統計軟體,可以說應用難度和門檻更高。
frm跟cfa一起考會更有價值,frm一級中很多知識與cfa一、二級都有呼應,如果你考過cfa二級,再去參加frm一級考試,所需的備考時間會用的很少。考完frm,對於cfa三級有很大幫助,其涉及到的組合管理、績效評價、風險方面的知識在frm中都有講述。
給大家推薦一個已經考過CFA的學姐,關於CFA不懂的事情都可以咨詢她。不僅能解決CFA考試問題,還有電子版CFA試題和CFA備考資料:微信ID:cfa706
㈩ 財務管理對數學要求很高么
財務管理專業培養具備財務管理及相關金融、會計、法律等方面的知識內和能力,具備會計手容工核算能力、會計信息系統軟體應用能力、資金籌集能力、財務可行性評價能力、財務報表分析能力、稅務籌劃能力,具備突出的財富管理的金融專業技能,能為公司和個人財務決策提供方向性指導及具體方法。
財務管理專業主要學習的內容
主幹學科:經濟學、工商管理
主要課程:管理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信息系統、統計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經濟法、中級財務管理、高級財務管理、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計算機模擬、教學實習等,一般安排10--12周。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和理財、金融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工商、金融企業、事業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財務、金融管理以及教學、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管理學科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財務、金融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財務、金融管理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分析和解決財務、金融問題的基本能力。
急速通關計劃 ACCA全球私播課 大學生僱主直通車計劃 周末面授班 寒暑假沖刺班 其他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