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經濟學裡面的倒牛奶事件具體解釋一下
上個世紀30年代的美國,由於生產的普遍相對過剩,多數產品都出現了滯銷現象,由此引發版了近三分權之一的企業倒閉和工人失業。為了應對空前嚴重的危機,維持產品的價格,美國農業資本家把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
從經濟背景來看,當年美國發生倒奶事件是在經濟發生嚴重危機的背景下出現的,經濟出現了大衰退,大批企業倒閉、銀行破產、工人失業,人們生活困頓,社會動盪加劇,倒奶事件乃是經濟危機嚴重到一定程度的一種體現。
(1)牛奶倒入下水溝的經濟學原理擴展閱讀:
導致美國當年發生倒奶事件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國經濟陷入了嚴重的、全面的生產過剩危機,而導致危機產生的根本原因在於這個國家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與生產的社會化之間存在著的尖銳矛盾。
作為資本主義制度根本矛盾的產物,經濟危機及由此產生的生產相對過剩和消費相對不足的現象自然無法避免。
從倒奶主體來看,當年美國倒奶事件的主體是農業資本家(農場主),他們大多有著龐大的生產規模,對牛奶價格有著很強的操控能力,他們之所以要倒掉牛奶,並不是牛奶賣不出去,而是為了維持牛奶的高價以及自己的高收益而有意為之的理性行為。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專家:中國奶農倒奶與資本主義倒奶有本質區別
2. 倒牛奶事件的經濟學原理
倒掉牛奶,只是因為此時牛奶的價格太低,而為了維護較高的價格,供應商寧願倒掉牛奶專,等待價格回屬升再重新生產。「倒牛奶」只是為了解決經濟危機。資本家的本質是沒有限度地追求利潤最大化。
倒奶事件的「內幕」其實是:在國內國際多重因素影響下,散戶奶農的生存空間被急劇壓縮,他們沒有話語權,而且所提供產品的質量確實無法匹敵進口奶源,因此不得不接受企業的「挑挑揀揀」甚至是「壓迫」。倒奶事件的背後,是我國乳業發展中的陣痛,而非陰謀。在這個陣痛期,有關政府部門應主動尋找一個最大公約數,在推動我國乳業轉型升級的同時,有效地保護奶農利益。
(2)牛奶倒入下水溝的經濟學原理擴展閱讀:
影響
中北藍海FMCG品牌營銷策劃機構首席項目運營總監王子恆認為,這一輪的殺牛倒奶風波是多方因素綜合發力使然,一邊上游奶源供應量持續增量,另一方面是消費相對疲軟。
大量進口乳製品瘋狂湧入,導致國內原奶生產相對過剩,在國際大包粉奶源的低價刺激下,國內液態復原乳重新抬頭,加上大批進口嬰幼兒奶粉、液態奶的進入,使得國內鮮奶源乳品加工企業的原奶消化量驟減,這樣勢必引起連鎖反應,導致出現低價收購,甚至拒收,奶農無奈只得殺牛倒奶。
3. (經濟學達人進!)大蕭條時期,資本家為什麼將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而不是降價以求抵消一定的成本
1,生產牛奶屬於長期成本,生產周期長,供給彈性小,對市場感應不靈敏。
2,因為牛奶的需求彈性非常小,降價增加的銷售收益彌補不了降價的損失。
3,用我們學過的彈性理論分析,無論是美國還是我們現在的中國,牛奶是生活必需品,彈性小,降價增加的銷售收益,彌補不了降價的損失。因為養奶牛畢竟不是做服裝,生產周期長,供給彈性小,對市場感應並不靈敏。3年前,成都地區乳業發展看好,所以很多企業(在政府的鼓勵下)紛紛從事乳業生產,這樣奶源偏緊,曾經出現鮮奶短缺。牛奶價格上升,由於需求彈性小,提高價格增加了奶牛養殖量和華西乳業公司的收入和利潤。因此,市場調節(加上政府鼓勵)的結果是,使奶牛養殖量的增大,大大小小奶牛飼養戶加起來,1天的產奶量便達1000噸。其中,80噸鮮奶潮水般涌進了四川乳業三強之一的華西乳業有限公司。3年後的今天,在大大小小各家乳業公司的參與下,市場這個蛋糕在目前的技術水平已經被挖到極至,換句話說,市場供給量增加而消費者的需求根本就沒有消化這么多牛奶的能力。反映在華西乳業公司,只能按照每天處理60噸鮮奶的規模運作,過剩了整整20噸。這20噸怎麼處理,和奶農定的合同是長期合同,不能隨便毀約,否則就會喪失奶源,無論是降價收購還是拒絕收購都會斷掉未來的業務聯系。在如今乳業諸強以規模優勢爭奪市場和資源的時候,如此做法,就是把自己的貨源拱手下滑,最後的損失不是倒掉這些牛奶能比擬的。即便目前倒了部分牛奶,市場也有了反映,300毫升的華西奶售價已從春節前的2.20元驟降至1.50元;每件華西奶也由50多元降至39元,比可樂、中檔純凈水還要便宜。由於牛奶缺乏彈性降價的結果是減少收入和利潤。
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中國人也開始逐步能對這樣的事情不太怎麼吃驚了,不會像過去一樣問出「弱勢群體還買不起牛奶,你們卻把它倒掉,怎麼可以?」這樣對市場經濟完全陌生的問題了。美國30年代的大蕭條時把牛奶倒到河裡是由於缺乏政府宏觀調控,無政府經營的惡果,那麼中國造成傾倒牛奶這一現象則是什麼原因?這足以引起我們的思考。
4. 經濟學中的牛奶倒入下水道
出現這種現象的抄原因襲我認為有幾種:1、邊際收益小於邊際成本,超過需求的供給是虧本的;2、奶商為了獲得更多收益,維持牛奶的高價格,減少供給;或者政府為了保護產業,維護個別壟斷奶企的利益,計劃地減少市場供給(比如某國將糧食燃燒發電或用糧食提煉酒精燃料)3、保護消費者,將過期的牛奶和存在質量問題的牛奶傾倒(比如蒙牛強致癌物)附:初級解決方案:政府降低奶業的入市門檻及監察,讓國外大型奶企充分進入本國市場,形成完全競爭局面。中級解決方案:讓某一實力強的奶企兼並其他所有奶企,處於絕對壟斷地位,另外設立國民保健局,對該企業進行嚴密監督。終極解決措施:國民牛奶供給變成中央政府計劃,每年做財政預算,可使得人人有奶喝,人人喝健康奶。
5. 經濟學。小學課本中的「資本家把生產的牛奶倒入河裡」是指 通貨膨脹嗎
不是這樣的。
當初咱們的課本寫這個事兒是為了說明資本主義國家固有的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之間的矛盾,生產過剩,兩極分化嚴重,最終導致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
6. 用經濟學角度來闡述一下牛奶倒入下水道的原因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牛奶倒入下水道的原因主要是:
1、在過去,鑒於條件回限制,既無冷藏設備又無牛奶答深加工技術,牛奶產量相對較大,無法為了防止牛奶變質,降價銷售雖然能將牛奶銷售出去,但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成本,員工的加班成本要增加,而牛奶銷售收入卻不能增加,如果將多於的牛奶送給窮人喝,會讓用錢購買牛奶的人感覺不平,直接會影響到牛奶的銷售;
2、降價銷售所造成的影響也是比較大的,會直接影響到後續的牛奶價格回升;
3、而將部分牛奶倒入下水道,保持原價格銷售原來需求量的牛奶,既不需要增加多少人力成本,又能維護牛奶價格體系的穩定,對於精明的資本家來說是比較合算的。
綜上所述,在當時的條件下,將牛奶倒入下水道,對於資本家來說,是最經濟合算的。
7. 急!!用經濟學理論分析"華西"牛奶倒入下水道的原因
哎~其實很簡單
現在的奶指令要求很嚴格一種是奶含有抗生素或壞了(就是酸了)
一種是上面來查了把不合格的銷毀以達到毀滅證據的目的
多簡單的問題啊
8. 牛奶為什麼要倒入下水道,用經濟學知識解答。急急急
傾倒牛奶要透過現象看到資本主義的本質。經濟危機是生產的相對過剩,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生產效率的提高,產品供給過剩,而資本主義的本質是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和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決定了無產階級和勞動者失去生產資料和極少的消費資料,無力購買牛奶,生產嚴重滯銷。我再補充一點,這實際上反映了資本主義的剝削本性和私有制度的不合理性。資本家之所以要倒掉一是:因為這些東西是他們自己的不是義務給別人的。為了維護私有財產的最高性。二是:為了維護商品的高價格和高利潤。經濟危機,很多東西都過剩。按照價值規律的要求商品供過於求應該價格下降了。但是資本家為了使商品的供求變化都大量銷毀和倒掉剩餘的以達到維護高利潤和價格的目的。舉個例子,經濟危機由於全民參與投機,在投機中90%資產受損或破產。1929年,美國失業率為25%。在原有的牛奶生產與消費的平衡被打破,牛奶被倒掉是根據牛奶商、農根據最大商品利益的原則。例如牛奶5元/升,達到最大商品利益,還有剩餘牛奶,如降價為2元/升。牛奶消費量不變。因為買不起牛奶的是因為破產,而買得起牛奶的在5元/升時,使牛奶經銷商的利益最大。如降到2元/升,根據同等質量比價格,同等價格比質量的消費原則,在消費數量沒有明顯上升時,經銷商獲得降低。牛奶消費量相對減少,供應量相對過剩。倒掉牛奶是因為獲得最大商品利益的消費量減少,牛奶相對剩餘,不能保存,而被倒掉。對於產能過剩,商品售價必須有利潤空間,但多餘產能被閑置,表現為企業停產、半停產、裁員等,與倒牛奶本質一樣。
9. 歷史名場面「倒牛奶」的背後,究竟有著哪些經濟學原理
經濟學原理:過剩的產能只會降低產品的價格,為了維持高價,必須將過剩的產品處理掉。到了21世紀,一些國家還會出現倒牛奶事件,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上一次這樣的事件發生的時候還是在經濟危機的時候。沒想到這一次的疫情導致的失業率上升,人們的購買力下降,而商家竟然重現了上個世紀的解決方式來處理過剩的產能。讓人不得不唾棄,資本家推崇的利益向上,唯利是圖的思想。
總的來說,倒牛奶是為了降低牛奶的供應,來維持牛奶的市場價格,其實是資本家自行調節市場價格的一個手段。
10. 用經濟理論學分析一下"華西"牛奶倒入下水道的原因。
牛奶產量供大於求,勢必導致售價低於成本,奶商當然不幹了,只能減少牛奶流回入市場的數量,答保持供求關系平衡,才不至於虧本,所以要把牛奶倒掉,讓供不應求,價錢才能升高,才不會賠錢。主要是改變市場供求關系來控制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