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經濟學中知道數量、固定值和可變成本怎麼算平均總成本
總成本一一總可變成本=固定成本TC一一TVC=TFC(總可變成本+固定總成本)/總產量=總平均成本
(TVC+TFC)/TQ=
AC即:總成本/總產量邊際成本為每增加一單位產量時所要增加的成本MC=△TC/△Q平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總產量
AFC=TC/Q平均可變成本=可變成本/總產量
AVC=AC/QMC(邊際成本)、AC(平均成本)、AVC(平均可變成本)AFC(平均可變成本)曲線關系
①
MC、AC、AVC三條曲線是U形且MC交AC於最低點;MC交AVC於最低點
②AFC是反函數,始終處於下降趨勢
一、短期成本曲線之間的關系
①總成本與邊際成本:TC曲線上任一點切線的斜率是MC,MC>0、MC=0、MC<0,TC分別表現遞減、最小值、遞增
②總成本與平均成本TC曲線上任一點和原點的連線的斜率是AC,當AC達到期最大時,TC和原點的連線正好也是TC的切線。
③平均成本與邊際成本MC>AC時,AC遞減增;MC<AC時,AC遞增;MC=AC,AP取得最小值
二、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的關系
MC曲線和AC曲線都是U型的,造成這種形狀的原因都是由於投入要素的邊際成本的遞減或遞增,但這兩種成本的經濟涵義和幾何涵義不同,MC曲線反映的是TC曲線上的各點切線的斜率。而AC曲線則是TC曲線上各點與原點連線的斜率。所以MC曲線比AC曲線更早到達最低點。MC曲線與AC曲線相交於AC曲線的最低點上。在這一點,MC=AC,就是邊際成本等於平均成本。在這一點之左,AC在MC之上,AC一直遞減,AC>MC,就是邊際成本小於平均成本。在這一點之右,AC在MC之下,AC一直遞增,AC<MC,即邊際成本大於平均成本。AC是隨MC的變動而變動的,當MC下降到一個更低點時,相應的AC也要跟著下降,但它同前面較高水平計算平均值,因此就必定大於MC,以至當MC到達最低點以後轉而遞增,在其未達到平均值時,AC仍在MC之上,並且AC仍繼續遞減,直到與遞增的MC相交,AC才到達最低點,而後轉向遞增。
而過這一點之後,情況相反,AC還是隨MC的變動而變動,當MC上升到一個更高點時,相應的AC也要跟著上升,但它同前面較低水平計算平均,因此就必定小於MC,即邊際成本大於平均成本。
1、總成本與平均成本的變動規律。
總成本TC是產量的函數,由於沒有考慮固定成本這一因素,總成本曲線從原點出發,表明產品產量為零時,TC為零,隨著產量的增加,總成本也相應增加,總成本曲線的形狀主要決定於投入要素的邊際生產率,也就是邊際成本率。平均成本(AC)是每單位產品的成本,等於總成本與產品產量的比值。也就是:AC=TC/Q=f(Q)/Q。在幾何意義上AC是TC曲線上的任一點與原點O的連線的斜率。AC曲線形狀為U型,表明平均可變成本隨產量增加先遞減後遞增,其成U型的原因也是投入要素的邊際成本先遞減後遞增的
2、邊際成本的變動規律。
一般來說,邊際成本的變動規律是:最初在產量開始增加時由於各種生產要素的效率未得到充分發揮,因此,產量很小。隨著生產的進行,生產要素利用率增大,產量的增長速度大於成本的增長速度,所以邊際成本隨產量的增加而遞減。當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由於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作用,邊際成本又隨產量的增加而增加。如果不考慮最初的短暫情況,那麼,它的變動規律主要表現就是:邊際成本先是隨產量增加而減少,當產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就隨產量增加而增加,因此,邊際成本曲線也是一條先下降而後上升的「U」形曲線。
供參考。
❷ 產量曲線和成本曲線之間的關系
假定:
短期生產函數為 Q=f(L,K'),即假定資本投入量固定,且假定勞動的價格w也是固定的。
短期成本函數為 TC(Q)=TVC(Q)+TFC,即總成本=總可變成本+總不變成本;TVC(Q)=w·L(Q)。
(1)、由上述公式得,MC=w·(1/MP),結論為
第一,邊際成本MC和邊際產量MP兩者的變動方向是相反的。由於邊際報酬遞減規律的作用,可變要素的邊際產量MP是先上升,達到一個最高點以後再下降;所以,邊際成本MC是先下降,達到一個最低點以後再上升。MP曲線的上升段對應MC曲線的下降段,MP曲線的下降段對應MC曲線的上升段,MP曲線的最高點對應MC曲線的最低點。
第二,由以上的邊際產量和邊際成本的對應關系可推知,總產量和總成本之間也存在著對應關系。當總產量TP曲線下凸時,總成本TC曲線和總可變成本TVC曲線是下凹的;當總產量TP曲線下凹時,總成本TC曲線和總可變成本TVC曲線是下凸的;當總產量TP曲線存在一個拐點時,總成本TC曲線和總可變成本TVC曲線也各存在一個拐點。
(2)、由公式可得,AVC=w·(1/AP),結論為
第一,平均可變成本AVC和平均產量AP兩者的變動方向是相反的。前者呈遞增時,後者呈遞減;前者呈遞減時,後者呈遞增;前者的最高點對應後者的最低點。
第二,由於MC曲線與AVC曲線交於AVC曲線的最低點,MP曲線與AP曲線交於AP曲線的最高點,所以,MC曲線與AVC曲線的交點和MP曲線與AP曲線的交點是對應的。
請對照相應的曲線圖看~
❸ 經濟學中,可變成本(VC)函數的導數的經濟含義是什麼在線等!
導數表示的是「邊際」,對於可變成本VC亦不例外。
可以參考邊際效用(效用函數對回消費量的導數)答、邊際產量(生產函數對要素投入的導數)等概念,不難理解:
可變成本VC的導數應表示一單位的自變數變化量引起的VC變化量。
通常,VC被寫為產量Q的函數,那麼其導數也就表示邊際可變成本,即一單位產出的變化引起的VC變化量。相應地,總成本函數的導數——邊際成本(MC)亦同理。
不過,不變成本的導數恆為0,因為它不隨其他變數變化而變化,是固定的常數,其導數自然肯定是0.
❹ 總成本,固定成本,可變成本變動趨勢及相互關系
總成本指產品從研製、生產、使用、直到淘汰整個時期的成本。固定成本是指成本總額在一定時期和一定業務量范圍內,不受業務量增減變動影響而能保持不變的成本。可變成本是指在總成本中隨產量的變化而變動的成本項目,主要是原材料,燃料,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價值。
總成本,固定成本,可變成本的關系:總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可變成本。
總成本,固定成本,可變成本變動趨勢:隨著總產量的增加,總成本和變動成本都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沒有總產量增加的幅度大,固定成本不變。
經濟學中,常見總成本,固定成本,可變成本變動三者與邊際成本聯系在一起,邊際成本的作用很重要,邊際成本作用就是研究成本變化規律,配合邊際收入,計算邊際利潤。
邊際成本的變動規律與平均成本的變動規律相似,也先隨產量增加而降低,達到一定規模後開始增加。只不過它達到最低時的產量比平均總成本及平均變動成本的較小,在平均總成本與平均變動成本達到最低點時,邊際成本等於平均成本。
在在產量較低時,相對於固定投入要素而言,可變投入要素的投入量太少,隨著可變投入的增加,固定要素逐漸得到充分利用,產量迅速提高,總成本的增加沒有總產量的增加快,邊際成本下降,因此邊際成本先遞減後遞增。
❺ 微觀經濟學的可變成本和總成本與價格的關系
可變成本是總成本的一部分,而價格與成本相輔相成,表現為總成本和利潤之和。
(一) 可變成本是總成本的一部分。總成本,是指企業生產某種產品或提供某種勞務而發生的總耗費。總成本由總固定成本和總可變成本構成。其中可變成本是指在總成本中隨產量的變化而變動的成本項目,主要是原材料,燃料,動力等生產要素的價值,當一定期間的產量增大時,原材料,燃料,動力的消耗會按比例相應增多,所發生的成本也會按比例增大,故稱為可變成本。可變成本等於總成本減固定成本。
(二)價格和成本是相輔相成的,其表現為總成本和利潤之和。企業要生存和發展,是要通過出售商品,收回所耗費的成本,並取得利潤,才能保證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因此,價格和成本是相輔相成的。在價格體制改革以前,我國大部分企業的計價方法都採用成本計價法,該時期可以說成本決定了價格。即在企業產品定價時,是在核算總成本的基礎上,加上一定比例的利潤來確定產品價格。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的發展,價格形成機制也有改變,絕大部分產品將主要通過市場來定價,單靠成本信息作為制定商品價格的作用越來越弱,但總價格體現為總成本和利潤之和這一關系並沒有改變。因此當單位產品價格高於單位產品成本時,該單位產品的生產經營才有利可圖;而當單位產品價格低於單位產品成本時,該單位產品的生產經營即處於虧損狀態。
❻ 微觀經濟學問題。邊際成本和可變成本有什麼區別不都是由於產量增加而引起變化的嗎
題主的理解抄還不到位哦,可變襲成本是一次生產中隨產量變化而變化的所有成本,而每多生產一單位產品所需成本則為邊際成本。例如生產一鍋茶葉蛋吧,鍋和燃料等無論生產放多少雞蛋都要投入的部分就是固定成本(假設水和調味料都固定吧),而可變成本就是所有雞蛋的成本,假設一鍋10個吧,那可變成本是10個雞蛋,但邊際成本依然是1個雞蛋,而且邊際成本是固定的。現在放寬假設,連茶葉也是可變成本了,那可變成本就是10個雞蛋和要放的茶葉,但邊際成本就是一個雞蛋和為了讓多出來的雞蛋入味要加的茶葉,這是邊際成本很可能是遞減的,因為每多生產一個茶葉蛋所需的額外的茶葉量在減少。
❼ 微觀經濟學第五版p160,短期內,固定成本不可變,所有產量的邊際成本之和必然等於總可變成本,生產者剩餘
哦這個問題你可以這樣理解的:
首先,你想總可變成本=每個單位產量的平均可變成本內*產量
其次,課容本上表達的是廠商的產量為F點所表示的產量
再次,你從圖中觀察F點,在這一產量水平下QF代表平均每一單位的產量的平均可變成本對吧
最後,你就可以知道了總可變成本=QF(每單位的平均可變成本)*OQ(產量數)
提醒:你好好理解一下;平均量與邊際量的區別有利於你理解這道題
你可以想一下總可變成本在這個圖中還可以表示為在該產量下的SMC曲線下面的面積
❽ 西方經濟學的一個簡單判斷題 1廠商增加一單位產量時所增加的可變成本等於邊際成本.
比如廠商產量抄10000件,由10個單位產襲出,那每個單位產出是1000件.現在是增加了一單位產量,
也就是加了個1000件.那總產量就是11000件.所增加的可變成本等於邊際成本.求的是增產後
盈利率!判斷題:可以增加產量,(3單位).
❾ 經濟學當中平均可變成本的演算法
根據平均成本與邊際抄成本的關系,襲以及邊際成本的U型特點(即邊際成本曲線形狀為U型)可知,在邊際報酬遞減規律下,平均成本曲線也是先降後升的U型,且邊際成本與平均成本相等時,平均成本最小。
在你這題中,可以看出邊際成本一開始是降低的,到3KG後又增加
可以算出在4KG時,平均成本為 5.5+3.2+1.6+3.4=3.425 約等於3.4
這時平均成本最小
❿ 微觀經濟學中,為什麼平均產量最大時,平均變動成本最低
可將所有的生產要素看成一個整體生產要素,平均產量最大時,即該一單位生產要素產出最大,此時獲得相同產量時所需的生產要素最小,平均可變成本最小。
微觀經濟學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的單項數值如何決定的經濟學說;分析個體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在此基礎上,研究現代西方經濟社會的市場機制運行及其在經濟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並提出微觀經濟政策以糾正市場失靈;
關心社會中的個人和各組織之間的交換過程,它研究的基本問題是資源配置的決定,其基本理論就是通過供求來決定相對價格的理論。所以微觀經濟學的主要范圍包括消費者選擇,廠商供給和收入分配。
微觀經濟學包括的內容相當廣泛,其中主要有: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包括生產理論、成本理論和市場均衡理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與福利經濟學、市場失靈與微觀經濟政策。
微觀經濟學的研究方向:微觀經濟學研究市場中個體的經濟行為,亦即單個家庭、單個廠商和單個市場的經濟行為以及相應的經濟變數。
它從資源稀缺這個基本概念出發,認為所有個體的行為准則在此設法利用有限資源取得最大收獲,並由此來考察個體取得最大收獲的條件。在商品與勞務市場上,作為消費者的家庭根據各種商品的不同價格進行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