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為何能狂甩中國三十年,中國經濟難道如此不堪一擊嗎
管理體制上的失敗,教練的水,加上球員的體力差,意志不堅定,戰術素養又不專是特別好,甚至可以說屬是好差,你看他們的傳球你就會知道了,對中國足球徹底無語了,如果能加強青訓的體制,換些有能力的教練,。中國隊的未來還是有希望的,我就不相信十三億人口也找不出人會踢球的!
㈡ 讀後感:葉檀:中國經濟未來三十年的基礎
[讀後感:葉檀:中國經濟未來三十年的基礎]
葉檀:中國經濟未來三十年的基礎
讀後總感到作者有一種不滿,有一種離理想越遠的哀怨,讀後感:葉檀:中國經濟未來三十年的基礎。就像你發現鏡中的自己頭發有些長了,剪了後又發現臉露出太多,於是不滿周而復始地出現。
無論是法治市場還是權貴市場,都是人來執法和釋義的。其中人的素質提高不了,這些都是空話一句。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是我國法制社會的要求,提出已經不止20年了。無論是以德治國還是依法治國,都是需要一種道德規范來約束這個社會。法律的背後也是大部分人道德素養的具體表現,否則就不能突出公眾性、民主性。目前權貴社會是畸形化了的社會組織結構,下級不敢對上級違反道德的行為提出異議,是本身受封建思想的束縛造成的,讀後感《讀後感:葉檀:中國經濟未來三十年的基礎》。一直以來我們都希望有個包青天,但我們自己為什麼不能秉公辦事,為民請命。如果這點都做不到,無論是法治市場還是權貴市場都是蠱惑民眾炒作概念的假命題。
前幾天又看到人民日報的一篇評論,說西方依然用民主、三權分立等來要求中國政治改革。應該說美國的憲法和開國元勛的想法都是很完美的,但是現實是否能夠實現呢?其實美國自身都還在探索中。再完美的制度,沒有人的參與建設都是空中樓閣。既然美國發展這么多年都沒實現開國先賢所希望的憲章理想國出現。為何不允許其他國家按照自己的道路去探索美國的理想國呢。中國的體制和制度設計應該說也是借鑒了當時西方的民主精粹的,所為後來居上,應該更有現實實現的可能。條條大路通羅馬。世界民主的本質應該是一樣的,那為何不讓中國人民試試按中國模式是否能實現美國先賢的世界大同呢?
目前美國的民主應該說是走岔了路。看了伊拉克人民被美國以「莫須有」的大規模化學武器為借口進行的侵略苦不堪言的生活。你能說美國的民主能代表伊拉克人民嗎?回過頭來想一下基督教,聖經里的上帝耶和華都是一個自私的人,為了防止人類造巴別塔成功,讓造塔的人不能用一種語言交流。難道不是唯我獨尊的特權意識嗎。所以與美國談公平和民族如與虎謀皮。他的民主只可能是美國人的民主,特權階級的民主。讓中國按自己方式走吧,這樣可以少走彎路,也可為地球節約些資源。
〔讀後感:葉檀:中國經濟未來三十年的基礎〕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㈢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經濟大發展經歷了幾個時期
第一階段:由計劃經濟到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也就是目標探索階段)
第二階段: 經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市場經濟框架構建階段)
第三階段:改革不斷深入,對外開放向深度和廣度推進。逐漸形成了多層次、全方位開放的發展格局(市場經濟體制逐漸完善階段)
㈣ 求介紹中國經濟改革開放30年的書
吳曉波的《激盪三十年》。介紹1978年—2008年中國經濟,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北大、哈佛知名教授、四大財經媒體主編聯袂推薦。
㈤ 概括三十年來中國經濟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人口面積 - 中國擁有世界最多的人口,2006年統計大約為13億人,而全球的人口總數為67億,中國占其中的20%。
改革開放是1978年召開的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的一條「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個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這一決策扭轉了中國自1949年後逐漸對外封閉的情況,使中國進入了經濟高速發展時期。
鄧小平以及他的理念的繼承者及其他改革派人士頂住了來自國內保守派的進攻,成功地將改革開放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策基石之一,並不可逆轉地將中國帶入世
界經濟中,與世界經濟緊密結合在一起。從1978年至今,中華人民共和國由一個尚有2億人生活在貧困線下,與世隔絕的國家,變成了一個經濟繁榮,有著活躍
市場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並減少了當時世界近1/5的貧困人口。
政經結合及官員無風險操作國家投資是GDP增長的絕對力量
復制先進的科學技術、學習市場經濟的管理方法和融入世界、引進外資是GDP增長的高平台新起點
農民及廉價民工等絕對多數人的勤儉節約和國家資源存量變現、高物價是GDP增長的實質所在
4.汽車住房帶動的路橋建設和造城運動所形成的公共規模消費是GDP進入高速增長的新龍頭力量
經濟建設方面:建國六十年,我國經濟建設經過「十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跨越式大發展,2008年國民生產總值已突破23萬億元,
平均年增長速度超過8%,全國經濟總量僅次於美國、日本躍升世界第三位。糧食、棉花、肉類、鋼鐵、煤炭、化肥、水泥等主要農產品和工業品產量居世界首位,
中國已名符其實成為「世界工廠」。從1980年全國人大批准設立深圳經濟特區開始,1992年從沿海城市到邊境城市,再到15個內陸
省會城市全面開放,中國改革開放總體格局形成。隨著經濟對外開放推進,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8年中國進出口
貿易總額超過2.5萬億美元,增長18%,連續17年居發展中國家之首位,成為世界第三大貿易國,同時利用外貿規模質量也大提高,2008年全年吸收外資
超過900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的科技含量增加,跨國公司來華投資增多。2007年中國外匯儲備突破1.4萬億美元,位世界首位。建
國六十年來,用不變價匯率計算,中國經濟從1950年197億美元到2007年3.3萬億美元,增長167倍,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13年就跨越10萬億元
台階,國家實力顯著增強。在市場需求和國家宏觀調整政策指引下,農業基礎產業大發展,袁隆平和他的超級水稻畝產超800公斤,引起世
界關注;電子信息技術為代表和能源工業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迅猛發展,銀河巨型計算機、集成電路、智能機器人、激光技術、以及核發電、風力水力發電、太陽
能等進入應用領域,改造了傳統工業產業。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取得重大成就,首都機場和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蘇通長江公路大橋和杭州灣跨海
大橋,南疆鐵路和青藏鐵路,長江三峽水利工程,貫通全國「西氣東輸工程」,浙江秦山、廣東大亞灣、江蘇田灣的核電工程,還有涵蓋江湖治理改造、海港、鐵
路、高速公路、機場創建、城市改造、能源建設各個板塊,這些建設項目,都有重大深遠影響,必將載入中國和世界發展史冊。
㈥ 中國經濟在經歷了持續30多年的調整增長後的隱憂是什麼並構建擺脫這些隱憂的制度安排。
經歷了30多年的持續快速增長後,中國經濟的國內外環境都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際方面,金融危機大大削弱了發達經濟體的購買力;國內方面,生態環境、人力資本和技術創新等生產要素也正在遭遇瓶頸。"外患"與"內憂"下的中國經濟增長是否還能持續已經成了中國經濟學家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日前,在由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和上海市經濟學會聯合主辦的《超常增長》一書出版座談會(下稱"座談會")上,20多位學者專家共同探討了"超常增長"的可能性以及具體實踐。
超常增長可持續?
財政和金融方面的積極改革以及經濟發展模式的正確選擇令日本和德國在百廢待興的二戰後實現了經濟跨越式發展;隨後,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的亞洲四小龍也在短時間內實現了經濟的騰飛。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日本、德國,還是亞洲四小龍,這些經濟體的高速增長都沒能超過30年,那麼是否意味著中國持續快速增長的勢頭很快也會戛然而止?
對中國而言,當前經濟增長的重點並不在於是否可以實現9%或者更高的經濟增長速度,而恰恰是在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歷史經驗下,能否維持更長時間的增長。
"超常增長假說認為,與發達經濟體之間的差距決定了發展中國家未來的經濟增長率,認為中國經濟不太可能再回到高速增長的軌道上可能違背了超常增長的基本假說。"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在座談會上表示。"中國目前的人均GDP大約是美國的20%,而在上世紀70年代的日本,這一比例為65%。這說明增長的潛力和空間還是很大的。"張軍進一步解釋到。
上海市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經濟學會會長周振華對上述觀點也表示贊同,他指出人均GDP在達到發達國家的65%之前增長仍可持續,但超常增長的可能性能否真的實現還需要進一步的結構分析。
沒有前車可鑒固然是判斷中國"超常增長"不可持續的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反觀中國自身,人口紅利消失、資源短缺、自然環境的破壞以及技術創新不足等因素也對經濟增長造成了一定的約束。
正如張軍在座談會上所提出的:討論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是否會終結,不僅要看全球金融危機導致出口疲軟所產生的周期性的問題和現象,更重要的是中國自身是否可以掙脫上述約束。
如何發現新需求
作為《超常增長》一書的作者,復旦大學新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史正富提出用設立綜合性國家發展戰略性投資基金的方式,實施對生態資產和戰略性資源的長期投資正是保證"超常增長"的新需求。通過此投資,既可以解決供給瓶頸以及生態建設需要籌集的巨額資金,又可以填補國際超常購買力的空白。
史正富教授認為,中國經濟持續發生的高額投資與高速產能擴張所形成的相對生產力過剩沒有造成經濟危機的原因是,來自國際市場的巨大購買力對其的消化。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累積的3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恰好與美國在同一時期的對華貿易赤字與財政赤字相對應,但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則徹底暴露了兩國經濟配對的不可持續性。
"一方面,國際超常購買力消退導致有效需求不足,儲蓄過多;另一方面,解決各種增長要素的瓶頸和生態環境問題均面臨資金的供給不足,因此,需要探索恰當的機制將兩者連接,用瓶頸要素供給的投資增長對應需求方的過多儲蓄。"史正富在《超常增長》中提出了這一新的匹配,並且設計出"國家戰略發展基金"這一構想,利用該基金對國家發展的戰略性基礎能力進行投資開發,助推中國經濟增長的勢頭。
張軍在座談會上評論綜合性的戰略國家基金將產生兩個效應。首先從供給上解決了上述約束,創造了巨大的增長空間,其次,從需求來看,國家戰略發展基金的超級計劃在某種意義上替代了美國成為了超級購買力,供給和需求從兩個層面維持中國較快的增長趨勢。
作為座談會上唯一的"異議者",復旦大學經濟思想與經濟史研究所所長韋森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中國經濟在經過上一輪的高速發展後,再談"超常增長"可能已不是時機,而應順應當下的形勢,消化地方債務等風險。
韋森指出,縱觀東亞國家的發展軌跡,經過一段時期的高速增長後,都會下一個台階,這很正常。實際上,在全球經濟普遍萎靡的情況下,中國即使是維持5%~7%的經濟增速,也已經是非常不錯的成績了,繼續通過加速投資來追求經濟增長,反而可能會對中國經濟造成一定的傷害。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供需匹配的同時還能完成超常增長的構想雖然非常有吸引力,但實施的難度也不容小覷。
㈦ 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經濟變化有哪些
中國改革開放30年,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不僅建立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保持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國際地位不斷上升。
(1)建立全面物質生產體系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保證了和平穩定就,建立起全面的物質生產體系,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中國已經由初級工業經濟轉變為高級工業經濟,包括鋼鐵、家用電器在內的許多工業產品生產居世界第一位。與此同時,中國經濟規模和經濟總量不斷擴大。1978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只有3645億元,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猛增到246619億元,30年間增加了67倍。2007年中國每天創造的GDP為675億元,1978年的GDP現在只用6天時間就可以完成。
(2)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快速經濟增長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2005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182321億元人民幣,按2005年人民幣對美元平均匯率1:8.1917計算,中國GDP總量約摺合為22248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5.6%,排在世界第四位(見圖1)。[2]如按人民幣對美元購買力平價(PPP)轉換系數1.8 水平計算,2005年中國經濟總量GDP現價182321億元人民幣摺合為101289億美元,僅次於美國,排在全球第2位。[3]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和人民幣快速升值,中國以美元衡量的經濟總量還將快速增加。
(3)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以加入WTO為標志,中國經濟已經完成市場化和國際化進程,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和經濟全球化浪潮之中。數據表明,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聯系更加緊密,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經濟增長具有明顯的相關性、同步性。1978-2007年中國經濟
與世界經濟增長的同步系數是3.4,即世界經濟增長1個百分點,中國經濟增長3.4百分點(見圖2),中國經濟影響世界,世界經濟影響中國。
(4)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取得全面進步。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世界經濟研究中心(WERCCN)和首都流通研究基地中國經濟指數中心(BCEIC)主任季鑄教授主持編制的《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指數》(ITIRI2007),從政治風險、經濟風險、政策風險、支付風險四個方面系統分析了全球100個國家國際貿易投資風險狀況,中國綜合風險指數0.8341,從第38位上升到第36位。排在埃及之前,秘魯之後。政治風險指數0.8513,排在第42位。經濟風險指數0.8064,排在第51位。政策風險指數0.7902,排在第76位。支付風險指數0.8937,排在第23位。目前,中國外匯儲備充實,經濟總體安全。然而,宏觀經濟管理水平較低,有待進一步提高。
(5)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
中國的改革開放釋放出巨大的生產力,政府主導、大力投資和不斷強化的工業經濟使中國經濟增長一直高於世界經濟增長水平。1978-2007年世界經濟平均增長率為3.4%,中國同期經濟平均增長率為9.8%,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是同期世界經濟增長速度的2.8倍,是同期美國經濟增長速度的3.2倍。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經濟增長越來越穩健。1978-1995年期間,中國經濟發展還不夠完善、不夠成熟,經濟增長波動性和周期性都比較顯著。此後,中國經濟增長的波動性和周期性明顯減弱,表明中國經濟體系日趨完善,宏觀經濟調控日漸成熟。
(6)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
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同時,經濟發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國人均GDP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兌換1.53元人民幣匯率計算,約合149美元。2007年中國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開放前增長了17倍。這其中有價格上漲的因素,也有人民幣匯率變化的因素。
(7)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978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57.5%,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67.7%。那時的中國相當貧困,人們吃糧、吃肉還要憑糧票、肉票。2006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下降到35.8%,下降了37.7%。農村居民家庭的恩格爾系數為43%,下降了36.4%。
(8)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
教育發展是衡量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30年,中國教育發展取得長足進步。1978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只有16.5萬,占當時中國人口總量96259萬的0.0171%。2006年中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達到377.5萬,占當年中國人口總量131448萬的0.2871%,30年間增長了16.7倍。
(9)國民預期壽命明顯提高
預期壽命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標,預期壽命提高不但意味著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也意味著社會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據中國人口普查數據,1982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是67.77歲,2000年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上升到71.40歲,增加了3.63歲。
(10)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中國人民在這30年裡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電視機、洗衣機、冰箱、空調、汽車、電腦、網路、電話、手機、音樂、電影、旅遊、奧運,如此等等,中國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經進入一個與世界同步的時代。
㈧ 關於中國30年經濟增長的原因是什麼
主要源於人口紅利和政策紅利。
"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版人口占權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整個國家的經濟呈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局面。這30年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撫養負擔輕、於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人口經濟學家稱之為「人口紅利」。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就處在人口紅利的階段,每年供給的勞動力總量約為1000萬,勞動人口比例較高,保證了經濟增長中的勞動力需求。
政策紅利:改革開放,解放了生產力。
㈨ 求研究中國經濟發展,商業發展歷史的書 像激盪三十年這種通俗易懂的文字 求推薦
我雖然沒讀過什麼書,我認為讀這些沒什麼用,我平時都看些新聞每一條感興趣的新問版我都會查他的歷史事件權和雷同事件,就好比中國開設亞州經濟開發銀行,就和二戰美國收了全球百分之30的黃金導致美國經濟大長道理是一樣的。有需要的話可以問我了解歷史就要愛上歷史,不然讀再多書都是沒用的
㈩ 請用宏觀經濟學的相關知識,解釋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經濟增長的主要原因
簡單的說,從宏觀經濟組成要素來看(開放經濟模型下)我國改革開放後從大方面來說,是由I-投資拉動型以及N-出口牽引型來使宏觀經濟以年均百分之7到9左右的GDP增速飛速發展。
改革開放初期匯率制度上由近乎純粹意義的固定匯率制逐步轉為緊盯美元(當然現在是一籃子的貨幣政策)所帶來的效果,不僅解除了資本流入限制(這其中當然包括逐利性較強的熱錢)也使人民幣在相對被低估的局面下促進了出口的增加(具體可以參見馬歇爾的條件,相對被低估的本國貨幣可以改善經常收支)為我國帶來了巨額的貿易黑子和外匯儲備。
其次,由於初期人均GDP和物價水平(可參見改革開放後CPI,PPI的變動)和發達國家相比還處於較低水平,加之為了吸引優質的外資所提供的稅收等方面優惠的貿易條件,大量外資湧入大陸,在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的同時亦使全民消費水平得到了提高,於是由凱恩斯所提出的個人所得誘發需要進而誘發生產,GDP總量便進一步以高於發達國家的增長率持續增長。
補充,宏觀經濟要素的政府投資帶來的效果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例如近些年政府投資興建的高速公路或大型水利工程對於經濟的發展也具有牽引作用
簡單的來說Y 等於 C加I加G,在IS-LM曲線上,由於政府支出所帶來的增加ΔY除以ΔG所帶來的乘數效果可以說明。
再次,由貨幣供給和需求的條件來看M除以P 等於L(Y,r) GDP的增加帶來了對貨幣需求的增加。央行不斷擴大貨幣發行量,特別是從M2改革開放後的增加趨勢來看,我國的貨幣發行逐漸變為*被動超發*,也就是為了吸收由出口得到的大量外匯,央行不得不印鈔大量購匯,這也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經濟的發展。
最後,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央行為國企,央企等提供的優惠政策-也就是允許以較小的自有資產率來進行大額的商業貸款,也是經濟增長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