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經濟學選課方向

經濟學選課方向

發布時間:2021-01-04 07:50:15

❶ 我現在是讀高一,有些大學學的專業對高中的選課是有要求的,我是比較想讀經濟學,然後想上的大學對這個專

小朋友,放心吧,大學對於思想政治這塊的科目都是開卷考試,沒有專任何難度,關鍵是你屬有興趣就要學會堅持,不管以後做什麼,關鍵是精明能幹,能幹是基礎,精明是亮點,做事是必然的,聰明地做事是必須的,這要看你自己了

❷ 浙江財經大學下沙 選課,市場營銷學 微觀經濟學,經濟法,還有統計學,各門有什麼好的老師推薦一下嗎

金融學從經濟學分化出來的,是研究公司、個人、政府、與其他機構如何招版募和投資資金的學科權。傳統的金融學研究領域大致有兩個方向:宏觀層面的金融市場運行理論和微觀層面的公司投資理論。 統計學是應用數學的一個分支,主要通過利用概率論建立數學模型,收集所觀察系統的數據,進行量化的分析、總結,並進而進行推斷和預測,為相關決策提供依據和參考。它被廣泛的應用在各門學科之上,從物理和社會科學到人文科學,甚至被用來工商業及政府的情報決策之上。也就是說統計學面對的是已經發生的事情,適合按部就班,數學基礎較好的在統計學上會有較大的進步;而金融學面對的是未來,喜好預測分析的,可選擇金融學;兩者關聯度也很強,金融學很多地方都需要統計學的結果作為預測參考。如果有自信和能力,可以試試雙學科。

❸ 選選修課當中宏觀經濟學屬於文科類還是理科類經濟與管理學院的學生可以選宏觀經濟學嗎

(2)非音樂學院的鋼琴系的高考錄取分數線是與同院校的非藝術專業的高考錄取主要專業課程: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學原理、會計學、營銷學原理、

❹ 求大學經濟學選修課小論文,細節內詳

如何解決三農問題

中國「三農」問題透視 農業的脆弱
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中國農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其脆弱地位並沒有根本改變,增長曲線始終處於強幅波動之中。由於中國還不是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市場對農業的調節還很不到位,因此,中國農業的周期性波動不是主要由供求關系等市場力量所決定的,而主要是由政策偏差和政府行為的不良偏好所決定的。
農民生產積極性的下降,對農業投入的減少,直接源於利益比較法則。當某些政策傾向和外部環境對農民的利益造成損害時,農民就會採用減少投入、甚至撂荒的方式表示不滿,由此導致減產。前年全國糧食總產僅4億3千萬噸,糧食安全問題又一次被提了出來。去年糧食生產出現重要轉機,總產達到4億6千9百多萬噸,但能否鞏固住這一趨勢還很難說。中國糧食一旦出現較大缺口,由於人口眾多和交通不便的緣故,靠國際市場調節是沒有保證的。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其基本立足點應放在國內市場上。
資源瓶頸是制約農業發展的一大障礙。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耕地仍然是發展農業的基本要素。但是,中國有限的耕地卻每年以上百萬畝的速度急劇減少。中國的淡水資源嚴重不足,人均佔有量僅及世界平均數的1/4—1/5,可用於灌溉的水源日益減少。
農業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農民由於負擔沉重,收入增長緩慢,以及農地產權制度上的缺陷所引發的短期行為,沒有能力或不願意向農地投資。現有金融體系根本不把農民作為服務對象,農民即使有合理信貸需求也融資無門。政府財政用於農業的公共投資占財政支出的比例越來越低,至使大量農用水利設施年久失修,農村公共用品供給嚴重不足。
人力資源是發展農業的主體要素。農村勞動力過剩是一個總量概念,而從結構上看,有知識、有文化、掌握現代農業技術和市場流程的新型農民卻數量有限,極為稀缺。這種狀況不是在向好的方向轉變,而是朝著更加惡化的方向發展。
市場競爭考驗著農業的今天和未來。在計劃體制和普遍短缺狀態下,增加實物產量幾乎成了農業發展的唯一目標。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來自於需求的約束使實物產量偏好風光不再。賣糧難、賣果難、賣豬難、增產不增收構成對農業的新困擾。農民既要面對國內市場的瘋狂競爭,也要面對國際市場的激烈角逐。
調整農業產業結構這一方法並不總是有效。某種優質品種在種植初期可能會賣個好價錢,但一旦大面積推廣,價格立即一落千丈。優質生豬、棉花、反季節蔬菜、瓜果等都沒能逃此厄運。這種由個體理性而導致集體非理性的現象是很普遍的。
以家庭為單位的農地承包制度遇到新挑戰。這種承包制把土地使用權分散到全國2億多農戶,過於精細而形不成規模,無力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隨著人口增減流動和耕地數量的變化,承包權長期不變與調整承包面積的矛盾越來越尖銳。雖然中央政府一再聲稱家庭承包制的政策「長期不變」,但各地正在推行的所謂「土地流轉」制度改革正在動搖著承包制的基礎。其未來結果如何,現在還很難做出一個明晰的判斷。這里的關鍵問題是,放棄或失去土地的農戶能否有一個新的謀生出路。如果沒有這種出路,或者眼前有路而最終走不通,那麼,他們重新返回土地的要求就會始終存在。農村土地制度的演進,已經走到了一個關節點上,能否正確處置,關乎中國農業未來的興衰大計。
農民的貧困
1997-2000年,農民收入增幅急劇下降,1996年為9%,1997年為6.4%,1998年為4.7%,1999年為3.3%,2000年為2.1%。1995年每畝農業純收入為376元,而2000年下降為161元。2001年以後增幅雖有回升,但仍在低水平徘徊。去年取得6.8%增幅的好成績後,繼續保持難度很大。
從農民收入平均值看,還是在緩慢增長,而不是絕對量減少。正是這個「平均值」容易模糊人們的視線,看不清問題的嚴重性。根據全國農村固定觀察點辦公室的調查,2萬多被調查農戶,2000年最高1%收入農戶擁有全部收入的9.6%。這部分1%的人口擁有的收入是最低20%收入人群收入合計的1.7倍,按照人均收入計算達到26290元/人。每戶家庭純收入達到102700元,分別是最低20%收入人群的37.34倍和33.94倍。這樣算下來,去掉高收入戶的份額,相當數量農戶的收入水平不是緩慢增長,而是絕對下降的,也就是馬克思所描述的那種絕對貧困化。
農民增收問題的嚴重性在於,農民窮困既是農村經濟面臨的突出矛盾,也是事關全局的重大問題。農業長期不增收,農民生產積極性受影響,農產品供求形勢就可能發生逆轉;農民收入和農村購買力上不去,不僅工業品的市場需求將受到制約,也會影響農民對農產品的消費支出,加劇農產品的賣難,令擴大內需方針難以真正落實;農民生活得不到持續改善,農村不穩定因素就會增加,從而產生大量「流民」,危及社會安定;農民不能富裕起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現代化的目標就不可能最終實現。
造成中國農民增收難的原因主要是:
1.稅負。沉重的稅費負擔壓得農民喘不過氣來。「頭稅輕,二稅重,三稅無底洞。」十多年前農民自己早就作了形象生動而又准確的概括。據有關方面調查,稅改前的農業稅全國平均只佔耕地產量的2.5%,很輕;三提五統費總額是農業稅的三倍,較重;而在規定的稅費之外,所謂的社會負擔、以資代勞、達標集資等「三亂」收費的金額比稅費總額還要多,而且沒有什麼約束,隨意性很大,確是無底洞。
2.債務。巨額的債務負擔是懸在農民頭上的又一利劍。鄉村巨大的債務負擔,通過一系列中間環節,最終都轉嫁到了普通農民身上。
3.無組織。農民沒有集體談判能力,也是造成其貧困的重要社會原因。在社會現階段,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利益集團,各自能夠從社會利益總量中分到多大的份額,一方面取決於各自的社會地位和貢獻,另一方面取決於他們的組織程度和影響政策的能力。在這種集團性的利益角逐中,哪個集團的組織程度高,自己的勞動爭取社會給予較高評價的能力強,哪個集團就有可能爭取到更大的利益。由於農民居住的分散性、生產方式的封閉性、社會交往與聯系的局限性、思想觀念上的保守性,他們並沒有形成一個緊密的利益集團,人數眾多的優勢被組織程度的鬆散所抵消,因而表現出的群體力量十分微弱。他們只能充當社會利益分配結果的被動接受者,而很少有可能以主動進取者姿態和實力影響社會利益的分配向有利於自己的方面傾斜。
中國農村近乎於天文數字的勞動力供給,是造成農民收入增幅緩慢的人口前提。不減少農民,不減少農村人口,農民就不可能真正富裕起來。
農民的卑微
從理論和法律地位上講,農民是全體社會成員中具有平等地位的構成部分,與工、兵、學、商、干享有同樣的權利,並不低人一等。但是,農民的名義社會地位與實際社會地位相差甚遠。農民在社會結構中的實際地位處於最低層。農民的職業本來是神聖的,沒有農民的勞作和辛勤耕耘,就沒有人類生存所必需的消費資料,也就沒有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然而,鄙視農民,看不起農民職業的社會心理卻根深蒂固。農民耕作了一輩子,給社會創造了大量的財富,竟然被說成是沒有「工作」。而從事其它職業的人,自被一個組織正式錄用那天起,就算參加了「工作」。除了農業以外的任何行業,錄用人員幾乎都要經過篩選,合格者才能上崗。而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其素質似乎不需要有什麼要求,凡是別的行業不要的人都可以干農業。
現行的剛性戶口管理制度,把農民牢牢地拴在土地上,使農民的遷徙自由和擇業自由受到了極大限制。在嚴格的戶口等級制中,農戶處在寶塔式等級階梯的最低層。農民要想改變自己的戶口性質,變為非農戶或城鎮戶,如沒有特殊理由和關系,幾乎是不可能的。現在雖然有所松動,管制不再那麼嚴格了,但農民想變成一個真正的「城市人」,仍然是一種極不容易的事情。現行的戶口制度對農民是極為不利的,把他們限制在狹小的地塊上,一代一代繁衍下去,與日益發展的現代文明始終隔著一段距離。
國有財產名義上是屬於全民的,農民也是其所有者中的一員,理應從國有財產的收益中得到好處。可事實上,農民對國有財產沒有實際佔有權和支配權,從國有財產的收益中分到的好處也很有限。國家對農業的投資列項時被稱為「國家財政支援農業資金」,似乎這部分錢是國家和「工人老大哥」從外部施捨給農民的,農民從來就積累不了資金。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國家在奠定工業化基礎的過程中,以價格剪刀差的形式從農民那裡取走了大量資金,農民為國家做出的真實貢獻長期被掩蓋了。
到頭來,農民反而成了困難戶,成了被「救濟」的對象,這在邏輯上實在太荒唐。農民在財產關繫上的這種不平等地位,是其社會地位整體低下的重要根源。
中國農民是極易遭受外部攻擊和傷害的群體,但是他們極能忍耐。對他們的利益不損害到一定程度,他們的情緒很少明顯表現出來。在以往大搞政治運動的年代裡,許多農民吃不飽飯,過著幾乎赤貧的生活,但還虔誠地「學大寨」、「割尾巴」、「搞窮過渡」。推行農業生產承包經營責任制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的商品經濟觀念有所增強,自主精神開始復甦。但是,農民的總體力量還是很單薄,不足以有效抵抗外來的傷害。對農民的傷害主要有:政策性傷害,如農業基建投資減少,取消或不兌現已公布的獎勵政策,某些產品國家訂購價格偏低等;交易性傷害,如收購農產品壓價,殘次農機具、假農葯、假化肥賣給農民,生產資料價格大幅度上漲,超出了農民的承受能力等;行政性傷害,如有些地方政府機構的少數幹部,依仗權勢橫行鄉里,巧取豪奪,大吃大喝,亂搞攤派,嚴重侵害農民的合法權益。面對這些傷害,農民敢怒不敢言,頂多發發牢騷,消極怠工,不積極完成交售指標,自行調整生產結構。
農民缺少參與政治的具體組織形式。目前在中國大陸,工人有工會,記者有記協,藝術家有文聯,學生有學聯,工商戶有工商聯,總之,各個階層都有一個政治性的常設組織,唯獨農民階級是個例外。特別是農村實行承包制以後,家庭成了農村主要甚至唯一的生產經營單位,生產生活以及部分公共事務都通過家庭來完成。隨之而來的是黨團組織、民兵組織、婦代會、治保會等原有各種村級正式組織的功能弱化,而新的村民委員會又極不健全,致使農村社會走向失調狀態,許多早已消失的消極甚至丑惡現象重現。
長期以來,對農民問題的觀察,有相當數量的觀察主體是從城市利益偏好出發並以其為判斷標準的。多年來,我們沒有能夠跳出這樣一種循環,當農業衰退,農產品供應不足,威脅到城鎮居民的切身利益時,農業才被又一次重視起來。也只有在這時,才體諒到農民的苦衷,又是「休養生息」,又是「增加投入」。一旦形勢好轉,就又把農民丟在一邊,置農民利益於不顧,直至農民不堪負擔,生產積極性下降,農產品急劇減產為止。前幾年,有些城市推出了所謂「騰籠換鳥」的就業政策,攆走農民工,騰出位置讓城市下崗職工就業,其歧視性就違背了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則。
解決「三農」問題的四點政策建議
1、 牢固樹立起統籌城鄉發展的戰略思想
解決中國「三農」問題,必須統籌城鄉發展,破除城鄉分割的發展觀,在發展戰略、經濟體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樹立城鄉統籌協調發展觀念,把城市和工業的振興,把農村、農業的繁榮和農民生活的改善,放到整個國民經濟的循環中和整個社會的全面進步中加以通盤考慮。要消除城鄉間生產要素難以有效流動的障礙,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要調整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和財政支出結構,逐步形成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機制,逐步縮小城鄉差別。
2、 實現我國農村三大戰略轉型
確定中國今後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不能僅僅滿足於表層的物質需求,而要著眼於解決更帶根本性的深層次問題。戰略目標應是實現以下三大戰略轉型:
一是農業產業的戰略轉型。中國農業產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從傳統農業產業向現代農業產業轉型。這種戰略轉型的主要內容包括:
技術基礎轉型。既要發揮傳統耕作技術的優勢,又要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武裝農業產業,大大增加農業產業的技術含量,改善農產品品質,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產出率。
產業結構轉型。低層次的產業結構是與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和封閉狹小的市場需求相適應的。面對著市場范圍的擴大和競爭的加劇,面對著需求層次的提升和需求多樣化,農業產業的供給結構必須進行戰略性調整,以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這種結構調整不是一次性的,不是靠行政命令推動的,而應該成為一種市場導向的有內在動力的生產者自主行為。
產業組織轉型。農業產業的生產、加工、儲運、銷售、服務等環節,應通過專業性產業組織分工協作去完成,發揮分工優勢,以提高產業的組織化程度和市場競爭能力,形成規模效益。
二是農村社會的戰略轉型。一家一戶的細小規模經營,貧弱的經濟和不便的交通,阻礙著農村向現代社會形態的轉變。改變這些不利條件的根本路徑是城鄉互動,良性轉換。通過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戰略,有序地把一部分農村人口轉化成非農產業人口,進而游離土地變為城鎮人口,從而融入現代社會生活之中。通過教育、文化、科技、人員交流、產業聯系、各種媒體的紐帶和中介作用,把城市現代文明輸入農村,逐步改造農村的社會意識和社會結構,把農村演變到現代社會形態中來。
三是農民身份的戰略轉型。長期以來,中國的農村政策存在著「見物不見人」的情況,反復加以強調和「狠抓」的是「農業」、「糧食」等對象,至於作為其主體的人——農民的狀況如何,則漠不關心,甚至屢加傷害。解放農民,還農民一個平等的社會地位,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所在。
解決農民「國民待遇」問題,不能僅靠道義訴求,需要有實際措施和步驟。在義務教育、戶籍管理、遷徙自由、市場准入、勞動就業、公共用品使用、民主參與等諸多領域,完全可以逐步取消對農民的歧視性限制,在解放農民的路上邁出實質性步伐。
3、 推行以農民參與為主旨的工業化路線
推行以消化農民為主旨的工業化路線,是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重要戰略舉措之一。必須改變策略,把以城市利益為導向的工業化路線改為城鄉聯動、有大量農民參與的工業化路線。在法律和國家產業政策的規制下,鼓勵有條件的農民創業辦廠,既可以在鄉村辦,也可以到城市辦,取消各種歧視性的准入限制。在用工政策上,鼓勵農民到工業部門就業,既可以離土不離鄉,也可以離土又離鄉,最終改變農民的職業身份。
在中國,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工業仍有很大發展空間,仍有很多比較優勢。用資本密集型的高新技術產業無節制擠壓和替代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工業是不明智的。這樣做的結果,不僅給城市就業造成困難,也堵死了農村勞動力轉向工業部門的通道。在工業化技術檔次的選擇上,應當有一個合理的梯次結構。
4、 推行以吸納農民為主要內容的城市化戰略
農村人口向城市轉移的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要經歷一些中間環節和過渡階段。他們首先作為外來人口流動於鄉村和城市之間,再進而以邊緣群體的形式較穩定地聚居在城市非主要區域,直到最後完全融入城市主流社會。這一演進過程是實施非農化和城市化戰略的必經之路。不能因為邊緣人口增加城市壓力、破壞環境、犯罪率上升、形成貧民窟等負面影響的存在而人為地阻止這一進程。只能採取積極措施,興利除弊,盡量減輕這種國內移民所帶來的陣痛,幫助邊緣人群盡快融入主流社會。
中國政府和城市當局對外來人口或邊緣群體應當採取更加開放和包容的政策。能夠以民主、法制、人權的原則維護主流社會與邊緣群體之間的平等,至少應保證最低限度的即公民權利意義上的平等;在市場准入,起碼是勞務市場准入方面提供更為平等的機會;要建立和形成邊緣群體與主流社會之間的矛盾緩沖和化解機制;在使用公共物品方面,當主流社會的公共空間無法吸收他們的情況下,應當幫助他們在法治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公共生活,否則黑社會這類組織便會填補這個空缺。

❺ 吉首大學的經濟學專業怎麼樣

吉首大學這個專業設置的課程比較雜,國貿、金融、會計等等知識都涉及到了,畢業的時候,畢業證上面會有三個方向可以選擇填寫,經濟學,經濟學(金融與投資方向),經濟學(國際貿易方向)。說實話,吉首大學商學院的教學實在是不怎麼樣,商學院是人最多的院,人多就有很多不好的地方,具體不好在哪些地方我就不好說了。這個專業找工作還是非常好找的。大學期間,獲得會計從業資格證、證券從業對以後會有幫助,如果能拿到注冊會計師當然是最好了。下面是我們的課程,供參考,通識選修課是自選課程。我是今年畢業的經濟學專業學生,祝你好運!

2006-2007 1 大學體育 大學體育 公共必修課
2006-2007 1 021001 大學語文 公共必修課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2006-2007 1 041011 高等數學(經濟類)(Ⅰ) 公共必修課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
2006-2007 1 082025 管理學原理 專業必修課 商學院
2006-2007 1 241001 軍事理論 公共必修課 軍事教研室
2006-2007 1 085077 市場調查與預測 專業選修課 商學院
2006-2007 1 211021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 公共必修課
2006-2007 1 082091 政治經濟學 專業必修課 商學院
2006-2007 1 221005 綜合英語(Ⅰ) 公共必修課 公共外語教學部
2006-2007 2 大學體育 大學體育 公共必修課
2006-2007 2 082017 發展經濟學 專業必修課 商學院
2006-2007 2 082039 會計學原理 專業必修課 商學院
2006-2007 2 254246 美學 通識選修課 教務處
2006-2007 2 254065 推拿防治常見病 通識選修課 教務處
2006-2007 2 082075 微觀經濟學 專業必修課 商學院
2006-2007 2 111001 衛生與健康教育(講座) 公共必修課 醫學院
2006-2007 2 06 線性代數(Ⅰ) 公共必修課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
2006-2007 2 211022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 公共必修課 馬克思主義學院
2006-2007 2 085112 資本論選讀 專業選修課 商學院
2006-2007 2 221006 綜合英語(Ⅱ) 公共必修課 公共外語教學部
2007-2008 1 041002 大學計算機基礎 公共必修課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
2007-2008 1 大學體育(Ⅲ) 大學體育(Ⅲ) 公共必修課
2007-2008 1 041006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 公共必修課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
2007-2008 1 082036 宏觀經濟學 專業必修課 商學院
2007-2008 1 254024 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 通識選修課 教務處
2007-2008 1 082041 貨幣銀行學 專業必修課 商學院
2007-2008 1 082044 經濟法 專業必修課 商學院
2007-2008 1 211023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公共必修課 馬克思主義學院
2007-2008 1 082065 市場營銷學 專業必修課 商學院
2007-2008 1 254067 武術 通識選修課 教務處
2007-2008 1 221007 綜合英語(Ⅲ) 公共必修課 公共外語教學部
2007-2008 2 085001 保險學 專業選修課 商學院
2007-2008 2 082012 產業經濟學 專業必修課 商學院
2007-2008 2 085014 電子商務 專業選修課 商學院
2007-2008 2 082028 國際金融 專業必修課 商學院
2007-2008 2 085039 國際商務英語口語 專業選修課 商學院
2007-2008 2 085040 國際市場營銷 專業選修課 商學院
2007-2008 2 02 計算機程序設計基礎(Ⅱ) 公共必修課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
2007-2008 2 211026 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2) 公共必修課 馬克思主義學院
2007-2008 2 101001016 跆拳道初級 公共必修課
2007-2008 2 254058 太極拳 通識選修課 教務處
2007-2008 2 082071 統計學原理 專業必修課 商學院
2007-2008 2 254232 心理學與生活 通識選修課 教務處
2007-2008 2 085105 運籌學 專業選修課 商學院
2007-2008 2 221008 綜合英語(Ⅳ) 公共必修課 公共外語教學部
2008-2009 1 085007 財務管理 專業選修課 商學院
2008-2009 1 082010 財政學 專業必修課 商學院
2008-2009 1 082030 國際貿易理論 專業必修課 商學院
2008-2009 1 085084 外貿英語函電 專業選修課 商學院
2008-2009 1 085109 證券投資 專業選修課 商學院
2008-2009 2 082031 國際貿易實務* 專業必修課 商學院
2008-2009 2 085038 國際商法 專業選修課 商學院
2008-2009 2 082052 區域經濟學 專業必修課 商學院
2008-2009 2 085075 世界經濟學 專業選修課 商學院
2008-2009 2 085106 戰略管理 專業選修課 商學院
2008-2009 2 085114 組織行為學 專業選修課 商學院
2009-2010 1 085032 國際結算* 專業選修課 商學院
2009-2010 1 085048 計量經濟學 專業選修課 商學院
2009-2010 1 085053 經濟學說史 專業選修課 商學院
2009-2010 1 085054 經濟英語 專業選修課 商學院
2009-2010 1 085069 商務禮儀 專業選修課 商學院

❻ 與經濟與金融學院經濟學專業互補的選修課有哪些

很多專業都是可以互補的。
包括經濟類和金融類的專業都是可以的。

❼ 如何用經濟學分析選課問題

為了選到自己理想的體育課,很多同學一大早就起來,守候在電腦旁。等到預告的時間一到,大家便在電腦上忙開了。
當前,很多大學都開通了網上選課系統,一改過去由學校統一安排課程的局面。網上選課系統分為公共課和專業課,公共課包括體育課、英語課、政治課。公共課由學生自己選擇,不分專業,而專業課往往由導師在入學時設計好碩士階段學習計劃,根據各專業的開課計劃來安排課程,某些專業的專業課仍然是由學院統一安排,沒有實際意義上的選擇自由,所謂選擇只是一種錄入的程序而已。
大學的這種制度設計一個最大的優越性就在於尊重不同個體的偏好差異,並盡力使學生的獲得與評價相符。不同個體的差異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課程、時間、授課教師等都成為學生在選擇課程時考慮的要素,過去由學校統一安排的模式假定所有人的偏好一致,這與現實顯然不符,從而不可能獲得既定約束下的最優選擇。
放鬆所有人偏好一致的假定,尊重不同的偏好,開通網上選課系統,提供差異化課程,滿足不同偏好,可以說一種更人性化和更理性的制度設計。以體育課為例,提供的選擇有網球、羽毛球、乒乓球、籃球、排球、體育舞蹈等,不同的人對於體育項目的偏好完全不同。當一個人在能夠選擇羽毛球時而選擇了網球,可以斷定其對於網球要偏好於羽毛球,也可以說其對於網球的評價要高於羽毛球。因此當其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時,其獲得往往會和評價相符。
但是在選擇時會面臨各種約束,對於選課參與者來說,面臨的主要約束是時間,比如說這門課和其它課程時間是否沖突,以及既定資源的約束,因為差異化課程並非無限供給,一般來說不同的項目僅限於特定人數。參與者的競爭往往取決於誰先參與交易,也即誰先登錄選課系統。第一個登陸系統的人,其面臨的資源最多,輕易就會獲得最大化的選擇。第二個登陸的人面臨的既定資源約束變大,因為第一個登錄者已經佔有部分資源,但第二個人仍然可以在自己既定資源的約束下獲得效用最大化的選擇。以此類推,越是往後登錄的人面臨的資源越來越少,也即約束越來越大,最優選擇只能在更大的約束下做出。顯而易見,最後每個人都可以在面臨自己既定資源約束下獲得最優選擇,即使是最後一個登錄的人,只剩下最後一個位置,選擇也是最大化的,因為選擇仍然要優於不做出選擇。
但這種網上選課的制度是否是一種帕累托效率改進呢?所謂帕累托效率改進是指在沒有使任何人的福利受損的情況下,至少使某人的福利增進。帕累托效率作為衡量效率的標准在現實生活中也許只是一種理想。從帕累托效率定義來看,網上選課並不符合帕累托改進。首先,網上選課和過去學校統一安排課程相比,增大了交易費用。而且這種交易次序的競爭造成排隊等候,而排隊等候作為一種時間的支付並不能給任何人帶來福利,只是一種無謂的損失。其次,這里存在著帕累托改進的空間,由於每個人面臨的時間約束不同,如果忽略交易成本,那麼學生之間在選課後仍然可以通過互換課程而達到至少使一方情況不變壞卻讓另一方情況更好的效率改進。
因此這種制度仍然有完善的空間,比如網路系統的改進,對於學生不同偏好的搜集以提供更好的差異化課程,以及如何為希望調換課程的學生提供平台等。
不管如何,公立大學作為一個公共機構,能夠尊重差異,已經邁出了教育改革很好的一步了。

❽ 經濟學學士的選修課

某些課程會根據當年具體情況稍作調整
企業戰略管理 資本運營 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企業文化 以價值為導向的企業戰略營銷
A.金融學專業(方向:1.金融資本與投資工程 2.金融市場與風險管理 3.證券期貨4.國際金融)
B.國際貿易學專業(方向:1.國際貿易 2.國際商務)
C.產業經濟學專業(方向:1.商貿與流通產業 2.區域經濟與產業發展
學位課:
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管理學
專業方向必修課(六門):
金融經濟學、金融工程、計量經濟學、貨幣銀行學、證券市場學、國際貿易學、國際經濟學、世界經濟學、跨國公司與國際投資、服務經濟與貿易、產業經濟學、產業環境分析、產業發展理論與政策

❾ 大一選課選經濟學基礎好過嗎,期末怎麼考試

你好,經濟基礎當時是我的必修課,我當時還是過得挺容易,主要你平常也要認真聽,老師劃得重點要理解,期末是閉卷考試。

❿ 經濟學選修課選哪些專業比較好

選修嘛選些輕松的好了,電影欣賞什麼的

閱讀全文

與經濟學選課方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