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作業西方經濟學中為什麼完全競爭企業短期虧損時還要生產
全競爭條件下,短期生產可以看作是市場上有固定數量的企業,這些企業在既定價格下如何尋求他們的利潤最大化。在既定的生產規模下,不同市場的價格水平對產業的影響:
1.市場價格很高,並且平均收益大於平均總成本時,企業獲得超額利潤。如:當市場上雞蛋價格高於一斤5元,而養雞專業戶這時生產一斤雞蛋的平均成本為2元,他的平均收益也為一斤5元,根據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的利潤最大化原則,假設他選擇的最優產量為500斤,因為在這個產量上,他的邊際成本正好5元。所以,他的企業地短期均衡價格就為5元,短期均衡產量為500斤,他所獲得的超額利潤=(5-2)*500=1500元。這時若他的產量大於或小於500斤,他所獲得的利潤就都小於1500元,所以,1500是他在價格為5原始的最大利潤。
2.市場價格較高,並且平均收益等於平均總成本時,企業的經濟利潤為玲,只能獲得正常利潤。
3.市場價格下降,平均收益小於平均總成本,但仍大於平均總成本時,企業虧損,但還可以繼續生產。
4.當市場價格繼續下降,平均收益等於平均可變成本時,企業虧損處於生產與不生產的臨界點,即停止營業點。(若繼續生產。企業的全部收益你不全部的可變成本,而不能你不 任何固定成本。若不生產,他雖不必支付可變經濟成本,但固定成本仍然是存在的。所以,平均收益等於平均可變成本是企業生產與不生產的臨界點。
5當市場上價格下降為更低時,企業的虧損更大,作為理性的生產者,他將停止生產。
由上可知:完全競爭行業的短期均衡條件是:邊際收益=平均收益=價格=短期邊際成本。供參考。
Ⅱ 關於西方經濟學里的「工資剛性」理論,是不是到了民企就不起作用了
一樣起作用。工資剛性指的是工資只能漲不能跌或是難以跌的這么一種現象,這一專現象背後的原因屬實際上是價格剛性(希克斯《工資理論》),即市場上的勞動力供求以及商品的供求價格在一定時間內是比較穩定的,即使發生了變化,雇員從認識到採取行動要求工資上漲中間具有一定的時間間隔,這就造成了工資相對穩定;在經濟危機發生價格下跌的情況下,由於雇員的消費習慣要改變過來是比較困難的,會遭到他們的抵制,所以工資下跌也是比較緩慢的,這時企業只好通過延長工作時間或是解僱員工來實現過冬的目的,這種現象在美國1929-1933年及2008年以來的經濟危機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Ⅲ 西方經濟學很難學嗎
最佳答案
西方經濟學其實不難學,自學也能搞懂,這要看態度了。西方經濟學經歷了重商主義、古典經濟學、庸俗經濟學、庸俗經濟學後四個階段。西方經濟學主要是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個大的部分。要搞懂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的聯系!
在經濟學中要搞懂生產可能性曲線、無差異曲線、預算約束線、消費者的需求曲線、等產量曲線、短期成本曲線、長期成本曲線等等..
態度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學以致用是最根本的。從書本中轉化成自己的才屬於自己的。
祝你天天想上。
Ⅳ 從《西方經濟學》角度分析企業如何利用產品差別在競爭中獲勝
《西方經濟學》我沒有看過,只能從一個綜合的角度來說。首先公司追求競爭優勢除了降低成本走價格站之外就是追求產品差異化。這是公司的競爭策略。要分析企業怎麼樣利用產品差別而取得競爭力,要先分析是採用哪一種差別。產品差別分為縱向和橫向差異。橫向差異主要在產品的性質特點本身,將產品的還有特點性質多樣化,或者是本地化。縱向差異主要是在產品的質量方面,這其實和客戶消費者的收入相關。根據是哪一種類型的產品差異再來結合市場分析,例如是niche市場還是什麼。再來利用SWOT 模型分析評估企業在產品差異方面的位置和競爭力。
Ⅳ 為什麼說西方經濟學是庸俗經濟學
在西方經濟學日益流行的時代,說它是庸 俗的經濟學似乎有些不合潮流。我所說的 西方經濟學,指的是西方的宏觀經濟學和 微觀經濟學,它既指新古典綜合派,也指 新制度經濟學。(當然,有人認為西方經 濟學的范圍很寬,見高鴻業主編的西方經 濟學第一頁,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 西方經濟學由於可以解釋一些現象,它具 有很大的欺騙性。因為如果你不做進一步 的思考,你會認同西方經濟學對一些經濟 現象所做的解釋。比如消費、投資、出 口、政府支出可以拉動經濟增長,因為國 內生產總值(GDP)等於消費加投資加凈 出口加政府支出。再比如消費者為什麼會 受欺騙,是因為信息不對稱,如果信息對 稱,消費者是不會受欺騙的。 經濟學可以分成三個層次,它們分別是經 濟現象、操作、理論。經濟現象是我們天 天能夠看得見和體會得到的,比如雞蛋多 少錢一斤,上海股票多少點,某公司僱傭 多少員工。操作則是我們需要思考才能夠 感覺得到的,比如企業是怎樣組織起來 的,它們為什麼大多數採用有限責任公司 的方式。理論則是看不見感覺不到的,比 如什麼是貨幣,貨幣是怎樣產生的。 經濟現象、操作、理論在經濟學中的角色 是不一樣的。經濟理論是基礎,經濟現象 則是豐富多彩的,經濟操作是根據經濟理 論而形成的。經濟操作賴以存在的理論, 既包括書面的理論,也包括實際中應用, 但沒有在書面上出現的理論。由於有一部 分經濟理論是在書本上找不到的,這就會 使經濟現象和經濟操作在一些時候被認為 沒有理論依據。經濟理論是以經濟現象和 經濟操作為原料的一種邏輯思辯,它既包 括書本上的經濟理論,也包括非書本上的 經濟理論,如散落在普通人觀念里的經濟 理論。 1、經濟現象。 在經濟現象這個層次,西方經濟學是很有 欺騙性的,因為西方經濟學就是停留在這 個層面。以西方微觀經濟學為例,它是以 市場的存在為前提的,在這個前提下,西 方微觀經濟學開始分析構成市場的兩個方 面:供給和需求。以供給為核心的理論是 生產、成本、利潤理論,以需求為核心的 理論是效用理論、預算理論及收入理論, 最後對市場的類型及供給與需求之間的關 系做了一個一般性的分析,從而得出局部 均衡、一般均衡的結論。這些理論,表面 上都有道理,因為人們觀察到的經濟現 象,是單個的、割裂的、片面的經濟現 象,這和西方經濟學對經濟現象的解釋正 好一致。 我們都熟悉需求曲線,它描述的是商品 (或產品,下同)與價格水平之間的關 系。我們可以觀察到的是,同樣的錢,如 果價格越低,買到的東西越多。而需求曲 線告訴我們的是:在一般情況下,價格越 高,對該商品的需求量越小;價格越低, 對該商品的需求量越大。至於需求量為什 么會隨價格的高低發生變化,西方經濟學 有一個解釋,說是邊際效用遞減,比如吃 一個蘋果覺得很過癮,吃1個蘋果就難受, 因為第1個蘋果的效用是負效用。由於每個 蘋果的效用不一樣,自然它們的價格也不 一樣,由此,消費者可以得到好處,這個 好處叫做消費者剩餘。 我現在要問的是:消費者買商品的錢是那 里來的?是賺來的?借來的還是其他人給 的?我假定錢是賺來的,消費者賺錢的過 程,就是商品形成的過程,錢和商品有一 種天然的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存在在 簡單的數字里,比如8=2*4,8=2*2*2等 等。我設商品是M,錢是N,如果要讓商品 和貨幣相等,我只要在商品的前面加些系 數就可以了。我要加的這個系數,在微觀 經濟學里叫價格。至於價格的漲跌,是擁 有商品的人和擁有貨幣的人斗爭的結果。 西方經濟學在這一點上,利用邏輯分析方 法的缺陷及人們熟視無睹的數字之間的關 系,片面地把需求僅僅看成是需求,而無 視經濟學的最基本問題,生產與分配的層 次問題,更無視生產與分配存在的制度基 礎。在貨幣制度的基礎上,生產的過程也 是分配的過程,消費者賺錢的過程,同時 也是產品形成的過程。錢不能吃也不能 穿,它只是一種工具,一種分配產品的工 具。 貨幣作為分配工具,它是通過一系列的交 換來完成的。如果我們把交換的過程斷章 取義,那有什麼意義呢?需求和價格的關 系,在人們購買之前已經存在,因為你賺 錢的時候,你已經為給你錢的人生產出了 產品,你去買產品的時候,只是你 憑「錢」這個憑證去把你的東西取回來而 已,至於你取回多少,就要看產品的價格 了。 我們再來看看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的問 題。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數學和經 濟學兩個方面來看。從數學方面來看,一 個平面上的兩條直線有三種關系,它們是 平行、重合、相交。在一個坐標系裡的供 給曲線(直線,下同)和需求曲線,它們 相交、重合或者平行都是很自然的。因 為,你想要它相交,你就可以把它畫成相 交。從數字的角度來看,任何數字都可以 分解為一組數字的加、減、乘、除。西方 經濟學就是用這些數字和圖形來證明均衡 的。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由於西方經濟 學沒有把貨幣和以貨幣表現的產品分開處 理,所以才會有薩依「供給創造需求」、才 會有重農、重商主義關於財富的不同認識 的爭論。其實,產品和貨幣之間的關系, 只要你系數給得對,就可以相等。它們的 實質是產品的循環運動和貨幣的循環運 動。至於市場均不均衡,已經變成了經濟 學家的一個游戲。 我們再來看看生產、成本和利潤。日常生 活中,生產、成本、利潤是普遍使用的概 念,比如養雞的成本、養牛的成本、做假 奶粉的成本,與之相對應的是養雞的收入 和利潤、養牛的收入和利潤。生產的過程 就是分配的過程,它既包括生產要素之間 的分配也包括生產者之間的分配。就生產 者之間的分配而言,在使用貨幣的情況 下,分配的一端是產品,另一端是貨幣, 付出貨幣的一方是成本,得到貨幣的一方 是收入。收入和成本是一樣的,它們之所 以叫收入、成本,僅僅是因為分配的主體 的差別而已。利潤是收入減去成本,它反 映的是兩次分配對分配主體的影響。 從經濟學的現象來看,由於西方經濟學所 要解釋的就是經濟現象,按道理它在這個 層面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由於經濟現象 不是自然現象,用分析自然現象的方法來 分析經濟現象,就有可能出問題。比如, 某個自然現象受N個因素的影響,為了分析 每個因素的影響,我們可以假定其他因素 不變。在分析經濟現象時,這樣做就有問 題。比如,我們分析價格的變動的時候, 我們假定其他影響價格的因素不變,而只 考慮需求的變化,最後的結論自然是需求 與價格之間的關系。由於在產品生產出來 的時候,需求已經以貨幣的方式存在,而 西方經濟學將這個「二次分配」的閉路循環 切割成一個個小片段,它怎麼可能正確 呢?它怎麼可能不庸俗呢?轉貼於 看準網 http://www.kanzhun.com 2、經濟操作。 經濟現象是在一定的經濟操作的基礎上產 生的,我們說的生產、成本、利潤一般來 講,指的是企業的生產、成本與利潤。那 么企業是怎樣產生的呢?是專業分工的結 果?是節約「交易成本」的結果?還是一系 列契約的結果? 按照交易成本的理論,企業之所以存在, 是因為使用市場機制是要付成本的,而企 業由於內部沒有交易,所以企業的組織形 式可以節約交易成本。按照這樣的邏輯, 如果取消市場機制,消滅資本主義,交易 成本不就不存在了嗎? 其實,企業的存在可以從三個方面考慮。 從產品循環運動來看,環境要素轉化為產 品為企業的存在提供了基礎,沒有產品的 循環運動,你怎麼也不會有企業。當然, 有產品的循環運動也不一定會有企業。從 貨幣的循環運動來看,貨幣的循環運動是 企業存在的條件,因為貨幣可以把不同的 環境要素「粘合」在一起,另外企業要生存 下去,它吸收的貨幣必須大於或等於它釋 放的貨幣。最後,任何組織都是由人設立 的,人設立企業是因為有限責任公司有「期 權」的特點,風險有限,收益可以無限。 在宏觀經濟方面,西方經濟學有所謂的財 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這些政策現在在我國 也開始使用.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政府可 以通過松的財政政策,如減稅、擴大政府 支出等,以此來刺激經濟的增長,進而扭 轉經濟衰退的局面。就減稅而言,由於它 是屬於分配的問題,因此我們要判斷的是 經濟的衰退是不是分配的問題引起的,如 果是分配的問題引起的,我們還要搞清楚 是那個層面的分配問題引起的。在現實生 活中,減稅是不能刺激經濟發展的,因為 減稅對窮人沒有什麼幫助,能夠幫助的只 是富人,而富人是不會購買力不足的。如 果政府通過擴大支出來刺激經濟發展,這 樣的發展也難與維持,因為政府支出的擴 大,從產品的循環運動來看,是企業的存 貨轉移到政府手中的過程,從貨幣的循環 運動來看,政府要麼增加債務,要麼減少 自己的貨幣結余,政府的債務最終成了企 業的利潤,富人手中增加的財富。為什麼 沒有什麼用的財政政策會被各個國家的政 府採用呢?因為政府需要這么做。 財政政策沒有用,那麼貨幣政策呢?同樣 沒有用。比如提高貼現率,貨幣的使用者 完全可以通過價格的方式,將提高了的利 率轉移出去。 3、經濟理論。 如果說西方經濟學在現象層面還可以解釋 一些經濟現象的話,在理論層面,西方經 濟學就沒有什麼解釋可言了。比如西方經 濟學的市場理論,由於它們沒有把市場看 成是供、需對接的一種可能選擇方式,從 而美化和神秘化市場。我們知道,供、需 的對接方式可以是價格,也可以是非價格 因素。供、需的對接方式既有所有制的因 素,也有技術的因素,所有制的因素是基 本的因素,而具體的對接手段則是技術的 因素。 再比如價格的作用問題,西方經濟學認 為,價格可以用來配置資源。價格為什麼 可以用來配置資源?理由是,價格高的產 品,由於利潤豐厚,可以讓更多的資源流 入到這種產品,相反,價格底的產品,由 於沒有利潤,資源會逐漸流出這種產品。 資源流入或流出某種產品,是價格的分配 作用的結果,它是以當時的技術和所有制 為基礎的。配置資源的直接手段是技術, 間接手段是技術發展的所有制。 對於價值理論,西方經濟學有效用價值 論、生產費用價值論,這些理論,馬克思 已經作了很深刻的批判,這里就不再重 復。那麼,我們應該怎樣來分析商品的價 值呢?我們首先要區分產品和產品的載 體。產品是一種功能,一種能夠滿足人需 要的功能,這種功能是需要載體的,隨著 技術的進步,單位產品的載體會越來越 少。產品的功能有的存在在自然界,有的 則是通過人的生產活動而獲得,勞動是產 品價值的主要來源,但不是唯一來源。產 品價值存在的基礎是所有制,所有制通過 集合人的要求權是產品有價值,隨著所有 制的滅亡,產品的價值也將隨之滅亡。
Ⅵ 經濟蕭條與失業率間的關系,請用西方經濟學知識解釋
經濟蕭條,其原來因是總需求源不足,由此導致企業產品積壓(出售不了),同時企業也認識到該問題並且自動減產。企業減產就必然減少投入(Q=F(L,K)),從而不僅勞動投入下降,資本品投入也隨之下降,這使得生產資本品的勞動投入也下降。其結果是,社會勞動投入總量下降,即失業率上升。
分析思路:社會總生產函數。
Ⅶ 企業暫時停止營業和完全退出市場的條件的疑問【曼昆教授微觀經濟學】
你自己把題抄目弄錯了吧襲。TC=FC+VC 。明顯你的假設是不成立的。TC應該=1000吧。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第一題就是這樣的。。。。。。
1,當總收益是700美元時,企業繼續生產並不能減少固定成本的損失,甚至不足以支付可變成本的付出。換句話說就是,企業在這種情況下繼續生產要損失300美元,而如果不生產的話最多損失200美元。因為不生產就不會產生可變成本800美元。所以企業應該停止生產。
2,當總收益為900美元的時候,企業應該繼續生產。因為這時候生產產生的效益不但可以支付可變成本800美元,還可以支付固定成本100美元。繼續生產,企業只會損失100美元,而如果不生產,企業會完全損失200美元的固定成本。因為固定成本無論你生產與否都會產生的。所以,這種情況下,生產要比不生產好。所以企業應該繼續生產。
Ⅷ 用西方經濟學解釋小企業為什麼競爭不過大企業
規模效應,成本低
Ⅸ 西方經濟學就業很差嗎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隨著加入WTO後與世界經濟體系相互依存的進一步加深,我國急需既熟悉中國國情,又深諳西方經濟學理論的專門人才,這里可以從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意義來看該專業的就業前景。
(一)積極借鑒,為我所用
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渣畝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形成,我們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但是,市場經濟在我國還處在嬰兒期,我們對它的認識還比較淺顯,我國要堅定不移地執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就必須了解、學習和研究西方經濟學,只有這樣,才能了解西方國家的經濟政策及理論依據,知道他們的經濟運行機理,懂得他們的經濟組織和管理方法,研究他們的發展現狀和趨勢,積極參與各種國際性和游伏區域性的經濟組織和機構。真正做到知已知彼,促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順利進行。
(二)融會貫通,相得益彰
西方經濟學不單單是一個獨立的學科,還是很多經濟貿易領域專業的基礎,譬如國際經濟與貿易,應該是一個越做越值錢的行業,因為經驗在積累。現在出口增長比較活躍的省份,如浙江省,廣東省,上海市,對該專業人員的需求量很大,尤其是國家放寬企業的進出口權後,許多中小企業有外貿自營權。他們很需要該專業人才,踏踏實實如磨森地做外貿業務。而且該專業發展前景廣闊,是最有可能自己開公司當老闆的專業。西方經濟學專業的畢業生可以橫向發展諸多相關領域,這樣一來就業渠道自然就多,大顯身手的機會也就越多。
就業方向
本專業畢業碩士生可以在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政府部門從事教學、經濟理論與經濟政策研究,在金融、財政、貿易等實際經濟部門和公司、企事業單位從事實際經濟工作和經營管理工作。
Ⅹ 西方經濟學中的企業生產規模與利潤最大化產量有什麼區別
從理論上來講,完全政府壟斷市場則可以看作一種近似的完全壟斷或卡特爾式壟斷或寡頭壟斷競爭的市場,即由政府來統一協調下屬各企業的行為,從而達到某種均衡的市場。這種市場的情形具有計劃經濟壟斷和市場經濟壟斷的混合特點,而且,由於這樣的市場在中國目前的比重已經較小,所以對此我們不做專門考察。
考察的重點放在壟斷競爭和一般競爭這兩種市場類型。由於這兩種市場上存在大量的國有企業,因而具有比較典型的轉軌經濟發展的特點。
根據傳統微觀經濟學理論,壟斷競爭均衡的根本特徵是,該市場上的企業面臨的是一條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與完全競爭者面臨的平坦的需求曲線不同的是,這樣的企業具有一定的市場力量,因而不是單純的價格接受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決定價格。盡管中國的壟斷均衡市場的市場力量的來源可能與之不同,但是在所面臨的需求曲線和價格決定的問題上,傳統壟斷競爭理論能夠成為說明中國壟斷競爭市場均衡的基礎。
與傳統壟斷競爭理論的根本不同有兩方面,一是中國的壟斷競爭企業的基本行為目標是收入最大化,而不是利潤最大化;另一不同之處是,企業不能完全自由地進入市場,而存在一定程度的人為進入壁壘。所以,市場本身的產品差別性以及制度造成的進入壁壘共同導致了企業具有某種程度的市場力量。我們把這些特徵引入到該市場均衡的一般模型中,便可得到中國的壟斷競爭市場的均衡模型。
轉軌經濟的壟斷競爭模型與一般壟斷競爭模型不同的特徵如下:
(一)企業的總收益曲線TR的最大化點A 決定了其供給產量Q ,該點與MR=0是一致的,由這一點決定了產量和相應的價格P.同時,該點A 與企業的成本曲線AC(即其供給曲線)與平均收益曲線AR(需求曲線)的相交點A ′也是一致的。這表明,在這樣的壟斷競爭市場上企業的均衡產量和價格主要是由AC=AR 和MR=0所決定的。
(二)當處於均衡狀態時,MR=0總是與AC和AR的交點相同。這是因為,如果AC=AR 的交點低於需求價格時,表明企業的平均成本低於市場價格,MR仍然在增加,因而企業會繼續擴大生產;而當企業平均成本高於市場價格,則MR出現下降或為負值,繼續生產是不合算的。只有當兩者相等時,才會出現穩定的均衡狀態。
(三)如果企業追求最大化利潤,B 點則決定了產量Q ′點。同時,MC=MR 的相對應點B ′也決定了相應的市場價格P ′與產量Q ′。可以看到,這時企業的產量小於收益最大化的產量,價格也高於收益最大化的市場價格,但是,其總收益卻減少了,這對於追求收益或規模最大化的企業經營者來說,自然是不可能滿足的,因而仍然需要繼續擴張,直至達到均衡為止。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