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發展經濟學的主要流派包括
發展經濟學是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的一個分支,它具有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固有的庸俗性質,表現在下述幾個方面: 首先,發展經濟學的主流是新古典學派,依據的基本思想是傳統庸俗經濟學和以A.馬歇爾為代表的新古典學派的思想。 傳統庸俗經濟學和新古典學派對發展有三個基本觀點:①認為發展是漸進的、連續的、累積的過程,這種過程是通過邊際調節來實現的。價格機制是經濟調節,從而也是經濟發展的杠桿 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用靜態的局部均衡分析方法就足以論證經濟發展問題。②認為發展是和諧的、平穩的過程,是以自動的均衡機制為基礎的。在發展過程中,沖突之間會出現秩序,私利角逐中會出現協調。③認為繼續發展是可能的,其前景是令人樂觀的隨著經濟的發展會出現橫向的「擴散效應」和縱向的「涓流效應」,從而經濟發展所得的利益會普及社會各個階層。總之,經濟發展被認為是一個無沖突、無飛躍、無質變的過程,它所要求的僅止於創造適當的刺激、完善市場的機制和起動會自行運轉的增長機器而已。新古典學派這種發展觀點,顯然不符合發展中國家的客觀實際。事實上,市場機制起不了合理調節的作用,經濟增長的利益並不能普及人群,貧困、失業、社會矛盾、資源不能充分利用等現象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有增無已。除了前述對發展的基本看法外,發展經濟學也承襲了新古典學派的研究方法,並有意或無意地忽視了經濟發展的質的規定性。有一些發展經濟學家,如以繆達爾為代表的結構主義者,在一定程度上擺脫了新古典學派觀點的束縛,比較注意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經濟特點,從結構上、制度上進行分析,但他們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同傳統的以及當代的庸俗經濟學並無根本的歧異。 其次,以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往日經驗來規范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那些主張一般的、統一的發展理論的學者們自然認為各國的經濟發展走的是一條共同的途徑,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模式和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並無不同,就是採用經驗分析的學者也持有類似的看法。他們使用統計資料,把今日的發展中國家的情況和發展前期的發達國家相比,雖然發現兩者是有差異的,但又找到一些「規范化的事實」,並從它們推演出一個一般性結論。例如,結論之一是,在發展過程中首先要通過收入的不均分配以積累資本,促進增長,然後再實現公平分配。這無異說,發展中國家應當而且必然走資本主義發達國家走過的老路。 再次,從發達國家的立場看待發展中國家面臨的一些問題。在國際經濟舊秩序之下,發展中國家在和發達國家的經濟關系中處於不平等的、脆弱的地位,從而在貿易條件、商品出口、跨國公司投資各方面都遭遇著困難並蒙受損失。但一些發展經濟學家卻往往從發達國家的角度去解釋和辯護,從而模糊了是非界限。 盡管發展經濟學有上述的庸俗觀點,但也有一些有益的成份。它所分析研究的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經驗和教訓,其本身是有參考價值的。發展經濟理論中對一些局部的、具體的問題的分析,並非都是謬誤。發展經濟學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各個側面如人口、工業、農業、貿易、財政、金融以及教育等等,作了相當細致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論點,如兩缺口模式指出了一個開放經濟利用外資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發展極的概念說明了中心城市對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投資項目估價分析使人們認識到,利用資源時應當把眼光從項目本身的經濟效益擴大到社會經濟效益。發展經濟學中有一些學說和理論,與新古典學派並不一致,對它們應當區別對待。盡管新古典學派是發展經濟學的正統,但西方經濟學界還是有人能以動態的觀點從互相聯系的因果關系中去研究經濟發展問題,提出了比較切合實際的主張。在發展經濟學的文獻中,還可以看到激進學派的理論。激進學派是作為主流派的對立面而出現的,在有關經濟發展的許多重要問題上,持有與新古典學派完全不同的觀點。例如,關於發展中國家不發達的性質和根源,激進學派就提出了比較中肯的意見。
㈡ 發展經濟學名詞解釋
發展經濟學 (development economics)是主要研究貧困落後的農業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工業化、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經濟學。
研究經濟發展規律、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相互關系規律、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社會發展規律的經濟學。嚴格意義上,經濟學就是發展經濟學。
發展經濟學要求用主客體的對稱分析代替純客體的線性分析,用五維空間分析代替平面二維分析,用復雜系統論分析代替還原論分析,用規范分析代替實證分析,用規模分析代替邊際分析,用「邊際效益分析」提升「邊際效率分析」,用價值經濟學代替價格經濟學,用價值機製取代價格機製成為市場的核心機制,用國民福利體系代替GDP增長體系,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代替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用科學發展代替增長。
秉持線性思維方式不可能建構真正的發展經濟學。
㈢ 發展經濟學題目什麼是工業化戰略工業化戰略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並強調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歷史性任務。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確定,是建立在對傳統工業化反思基礎之上的。盡管傳統工業化曾對推進國民經濟發展功不可沒,但畢竟存在經營粗放、市場要素流動受限、對外開放程度較低、忽視環境建設等問題,繼續走下去是很難完成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的任務的。因此,一個重要的問題隨之提出----
只有在充分反思我國傳統工業化道路的基礎上,才能全面把握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真正意義。很明顯,如果繼續走傳統的工業化道路,我國很難完成在2020年基本實現工業化的任務。
我國工業化進程所處的階段
經過50多年的發展過程,我國的工業化取得了很大成績,但從人均GDP、工業產出在GDP的比重、就業結構、工業結構等綜合判斷,我國的工業化仍然沒有完成。
1、人均GDP或GNP的水平
我國的人均GDP,按匯率換算2001年為911美元;人均GNP,按世界銀行圖標集方法計算1999年為780美元;這兩個數字按1970年時美元換算,都還沒有進入工業化的初期階段。但如按購買力平價(PPP方法)標准,據世界銀行計算,1999年我國的人均GNP為3291美元;而我們計算結果是,2001年我國的人均GDP為3772美元;這人均收入水平如換算為1970年美元,處於工業化中期的第一階段。綜合進行國際比較,並與日本、韓國、泰國、巴西等國家的歷史數據相比較,我國人均GDP或GNP水平所對應的工業化階段,大概處於工業化初期階段與中期第一階段之間,是相對較低的。
2、工業產出在GDP中的比重
工業化進程的直接表現是工業部門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上升,這是衡量工業化階段的一個主要指標。有人認為,一個國家的工業總產值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超過了70%,就是實現了工業化。這種判斷方法顯然過於簡單,也不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
根據錢納里、賽爾奎因等經濟學家的實證研究,工業化過程中產業結構的演變有一定的規律性。在三次產業的產出構成中,工業化的演進使第一產業的比重下降,第二產業的比重迅速上升,並拉動第三產業的比重提高。一般來說,當第二產業的比重上升到超過第一產業時,工業化進入了中期階段(第一階段);當第一產業的比重下降到低於20%時,第二產業的比重上升到高於第三產業而在GDP中占最大比重,這時工業化進入中期的第二階段;當第一產業的比重進一步下降到10%左右時,第二產業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業化到了後期階段或基本實現的階段。他們的研究還證明,在工業化的初期階段,製造業產出在GDP中的比重一般模式為18%,大國模式為19%。隨著工業化階段的演進,與人均GDP從280美元到2100美元(1970年美元)的變化相聯系,製造業產出在GDP中的比重上升到36%。也就是說,當以人均收入水平衡量的工業化到了中期第二階段的時候,製造業在GDP中的比重基本上達到了最高水平,這個水平也被稱為製造業比重上升的自然限制。
我國由於結構偏差的存在,第二產業從改革開放以來一直占最大比重。以當年價格計算,2001年第一產業的比重為15.2%,第二產業為51.1%,第三產業為33.6%。我國第二產業的比重高於一般模式中工業化完成階段的相應水平。我國第一產業的產出比重在1995年下降到20%以下,標志著工業化進入了中期的第二階段。也就是說,我國三次產業的產出結構所反映的工業化水平,已經達到工業化的中、後期階段。2001年工業在GDP中的比重為44.4%,其中製造業的比重為37%左右,高於一般模式中工業化中期第二階段的製造業比重。
㈣ 發展經濟學在中國的發展
根據收入法,GDP=C+I+G+NX,所以消費、、凈出口是拉動經濟的三輛馬車。中國目前的現狀之一回是收答入分配不均。由於富人的邊際消費傾向普遍低於窮人的邊際消費傾向,收入分配不均會導致消費偏低。所以消費目前來說不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但由於我國人口眾多消費存在很大的進步空間。其次是,由於近十年來房地產行業十分火熱,房產泡沫巨大,但並不打算戳破泡沫而是推行供給側改革鼓勵實體經濟發展使經濟軟著陸。故可以是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最後是凈出口,我國作為「世界的工廠」,凈出口曾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動力。但由於最近物價以及勞動力價格的上漲,人民幣升值,會使我國凈出口得到打擊。所以就目前來說凈出口雖是我國經濟增長動力的源泉,但其發展空間不大。綜上所述,我國目前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主要是和凈出口。但由於消費發展空間巨大,凈出口發展空間日漸縮小,我國應該改善收入分配不均,增加國民收入,擴大內需,促進消費,在未來將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依託於消費和。
㈤ 發展經濟學的主要特徵
發展經濟學(developmenteconomics),20世紀40年代後期在西方國家逐步形成的一門綜合性經濟學分支學科,回是適應時代答的需要興起,在經濟學的體系中逐漸形成的一門新興學科,是主要研究貧困落後的農業國家或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工業化、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經濟學。
㈥ 發展經濟學的重要意義
一、發展經復濟,促進我國經濟制的發展,可以提高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二、增強我國綜合國力,提高國際競爭力;三、努力發展我國經濟,可以積極擴大內需,提高內需對經濟的帶動作用;四、有利於更好的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㈦ 請高手指點發展經濟學的基本理論
發展經濟學比較雜,因為主要是戰後當代發展中國家摸索前進,所以沒有絕對正確的理論,只能說與時俱進。早期是劉易斯的二元模型和拐點(剩餘農村勞動力轉入工業,加快城鎮化)以及哈羅德-多馬模型,丁伯根也有他的理論,還有普雷維什的中心-外圍理論(號召發展中國家相互合作,共同對抗發達國家的資本剝削);中期,阿德爾曼有他的理論,還有庫茲涅茨提出過一系列曲線,開始加入計量檢驗,國際貿易從提倡進口替代轉向出口導向;近來幾十年,又引入福利經濟學等等。
總之,發展經濟學挺雜的,發展中國家只能自己摸索,發達國家是已經走過這條路了(而且他們的條件大多不可復制),除了一些理論還有類似荷蘭病的現象之類的反思等等。
至於制度經濟學,相對好一點,畢竟大體上是有傳承的,先是科斯在其著名論文《企業的性質》中提出交易成本,為制度經濟學奠定基礎(其實他本人是無心插柳,當時沒有引起重視,幾十年後被別人發現價值),然後諾斯(經濟史學家,創造性提出制度變遷可以促進經濟發展)&舒爾茨(林毅夫導師)提出制度變遷理論,再後來就是德姆塞茨、威廉姆森,布坎南的公共選擇理論,甚至張五常(佃農理論)。
這兩門課學是都學過,就是有些記不清了,大體如上,沒有什麼基本理論,只有一些上面提到的概念和不同分支、流派,不像古典那樣系統。
㈧ 《發展經濟學》這門課主要學什麼
主要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問題和解決方法…… 是二戰後第三世界形成之後形成的經濟學的新分支。
主要話題有經濟增長、人力資本、環境等等……
理論上說是有很多模型的,不過要看老師要求怎樣。本科生的課的話一般就考考概念,模型瞄一眼就可以,比較難理解的……理解了也記不住。研究生的課的話不學模型好像不太可能……
個人認為本科生的不難,純文科,靠背。我跟你一樣,怕數學,這門課主要理解一些社會現象什麼的比較多…… 比如二元結構之類的……
㈨ 發展經濟學定義
發展經濟已開放為主,科技為輔,大力發展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