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20世紀經濟學論戰

20世紀經濟學論戰

發布時間:2021-01-03 23:13:02

①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大的思想論戰

20世紀前後,中國近代歷史上發生了三次大的思想論戰。具體介紹如下:

一、維新派與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19世紀末)

19世紀70年代以後,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加劇了對中國的侵略。各國還紛紛在中國強占「租界地」,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發展資本主義積極奔走呼號,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以飽滿的熱情宣傳維新思想,同以榮祿、李鴻章和徐桐為代表的封建頑固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

1898年維新派與頑固勢力的論戰內容有:要不要變法,要不要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要不要提倡西學,改變教育制度。

作為新的經濟力量和政治力量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第一次給封建頑固派以異常沉重的打擊,猛烈抨擊了封建的舊制度、舊思想和舊文化,廣泛傳播了西方資產階級的自由平等學說和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等進步主張,形成了近代以來中國的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保皇派與革命派的論戰(1905—1907年)

20世紀初,隨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清政府變成了「洋人的朝庭」,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已經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當時流亡海外的康有為、梁啟超等為清政府的假立憲所迷惑,繼續鼓吹改良,抵制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對革命派進行了惡毒攻擊,這種倒行逆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以孫中山、章炳麟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有力還擊。

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內容有:要不要用暴力推翻清政府,要不要實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剝削制度。

通過論戰,資產階級革命派徹底揭穿了改良派企圖通過改良來遏製革命的真面目,辯明了革命道理,受到了普遍的擁護,使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得到了廣泛傳播,形成了近代以來中國的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

三、新文化運動(1915—1917年)

辛亥革命失敗後,北洋軍閥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在思想領域里掀起了一股尊孔復古的逆流。受辛亥革命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出現了「短暫的春天」資產階級隊伍一度壯大起來。

為了啟迪廣大人民的覺悟,以陳獨秀、李大釗、魯迅和胡適為代表的激進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以《新青年》為陸地,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同封建勢力展開了十分激烈的斗爭。

新文化運動內容有:提倡民主,反對專制;提倡科學,反對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里的一次偉大戰斗,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給封建勢力以沉重的打擊,喚醒了中國人民尤其是廣大青年知識分子,形成了近代以來中國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1)20世紀經濟學論戰擴展閱讀

五四運動後,馬克思主義得到進一步傳播,從根本上改造中國社會的呼聲日益高漲。這引起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的反對。

1919年7月,胡適在《每周評論》31期上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他主張「少談些主義」,是反對宣傳馬克思主義,否認馬克思主義對中國革命的指導作用。胡適主張「多研究些問題」,是反對「根本解決」中國的社會問題。

李大釗在《每周評論》35期上發表《再論問題與主義》,指出問題與主義是不可分割的關系。他針對胡適反對「根本解決」的觀點,指出「必須有一個根本的解決,才有把一個一個的具體問題都解決了的希望」。

「問題與主義之爭」標志著新文化運動中統一戰線的內部馬克思主義與改良主義的公開分裂。

② 簡述19至20世紀初中國近代史上兩次思想論戰的內容和實質

第一次論戰是指維新派與頑固派的論戰。 論戰圍繞著改革清朝體制進行,維新派要求興民權,內實行君容主立憲政體。還圍繞著文教進行,維新派提出提倡西學,改革教育制度的主張。第二次論戰是指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論戰圍繞著要不要推翻清朝政府,革命派明確提出用革命手段摧毀清王朝。第二次論戰更廣泛深刻,革命派不僅提出實行民主政治,還提出改變封建土地制度的革命主張。

③ 20世紀經濟學學科的發展主要有哪些方面

21世紀經濟學5大發展趨勢 趨勢之一:主流經濟學仍然在自我邏輯的基礎上深化,或說仍然有自己發展的空間。比如,期權理論和貨幣區域理論先後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就反映了這樣一種趨勢。運用主流經濟學基本理念,解釋新的經濟現象,仍然會推動經濟學的發展。趨勢之二:各分支經濟學如轉軌經濟學、國際經濟學等,將得到較快發展,並推動基礎經濟理論的深化。轉軌經濟學反映了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眾多國家的實踐.具有相當廣泛的影響。中國就是其中典型的一個。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轉軌經濟學既表現出與現代經濟學共同的—面,也出現了許多獨具特色的經驗和理論。這如同當年的發展經濟學一樣,同樣在豐富著主流經濟學的內容,深化著人們對經濟規律的認識。而由於世界經濟一體化,包括中國加入WT0,使一國經濟與國際經濟聯系更緊密了,甚至融為—體了,國際經濟環境的改變必將會引起相應經濟理論的重大調整。因此,國際經濟學如國際金融國際貿易等學科,與基礎經濟學表現為更大程度的合二而—,影響著21世紀經濟學的發展。趨勢之三;21世紀除經濟學以外的人文科學,將與經濟學進一步融合,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我所講的人文科學主要指法學、政治學、社會學等,當然還有哲學。經濟學從政治經濟學中似乎獨立出來的潮流,可能將出現反復,即政治經濟學或經濟政治學,將重新成為非常引入注目的顯學。這一點,正如馬克思當年所做的,在他的體系中融合了政治經經濟學、哲學、歷史唯物主義等眾多學科的情況—樣。趨勢之四:是自然科學對經濟學的影響將難以達到2O世紀的深度和高度。比如,在20世紀,數學對經濟學的影響很大。由於微積分產生而導致了邊際經濟,由於聯立方程導致了均衡,由於線性代數導致了投入產出等。當然,還有物理和化學等的影響。這些影晌,對經濟學幾乎是根本性的改造。在21世紀,自然科學對經濟學的影響相對可能呈下降趨勢,這與上面人文科學影響可能情況是相反的。比如,一個明顯的例子是,系統論、控制論和耗散結構理論等,對經濟學的巨大影響沒有持久下來。同樣,計量經濟學雖然發展很快,但其結果的可適用性,仍然沒達到理想程度。原因之—是由於現實社會中多種因素的影響,難以獲得正確的數字結果。而這要從人文科學上找出路。預計數學對經濟學發展的影響將會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在21世紀的中後期因新的突破而再次掘起。

④ .20世紀初,資產階級革命派與改良派論戰的焦點是

此次論戰的焦點是要不要暴力推翻清朝統治,要不要建立共和政體版的問題。

革命派主張打到權清朝政府,推翻帝制,以革命手段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維新派則認為革命會導致血流成河,亡國滅種,「與其共和,不如君主立憲」,反對土地公有,反對平均地權。論戰內容劃清了革命和改良的界限,使更多的人沖破改良思想的束縛,促進了民主革命思想的傳播,推進了中國社會由封建制度向資本主義的發展進程。

(4)20世紀經濟學論戰擴展閱讀:

在革命派與改良派的論戰中,改良派的民族觀點對革命派是有影響的。隨著辛亥革命的勝利、民國的建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族觀點發生了明顯改變。辛亥革命以前,其民族主義帶有狹隘反滿的局限性。

辛亥革命後至五四運動,提出「五族共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但在一些著名革命派人士包括孫中山本人的講話或文章中,仍然不時地帶有一些大漢族主義痕跡。

⑤ 經濟學社會學法學在20世紀發展有何共同規律

經濟學社會學法學在20世紀發展都有個共同規律

⑥ 20世紀比較知名的經濟學理論

20世紀比較知名的經濟學的話,我建議你去上一下中央財經網去看一下。

⑦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出現的兩次論戰是什麼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近代史上兩次大論戰
第一次論戰是指維新派與頑固派的論戰,第二次論戰是指革命派與保皇派的論戰。

⑧ 列舉中國近代史上三次重要的思想論戰

1、戊戌變法中維新派與封建頑固勢力的論戰。

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剛剛登上歷史舞台的民族資產階級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和發展資本主義積極奔走呼號,以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和嚴復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以飽滿的熱情宣傳維新思想,同以榮祿、李鴻章和徐桐為代表的封建頑固派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

2、辛亥革命中保皇派與革命派的論戰

20世紀初,隨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清政府變成了「洋人的朝庭」,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已經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

但是,當時流亡海外的康有為、梁啟超等為清政府的假立憲所迷惑,繼續鼓吹改良,抵制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對革命派進行了惡毒攻擊,這種倒行逆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以孫中山、章炳麟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有力還擊。

3、五四運動後社會主義的發展引起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的反對。

在新文化運動中,激進的民主主義者提倡民主,反對封建的特權政治;提倡科學,反對迷信和愚昧;提倡資產階級新道德,反對封建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在思想文化領域里的一次偉大戰斗,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給封建勢力以沉重的打擊,喚醒了中國人民尤其是廣大青年知識分子,促使他們拋棄腐朽的封建思想,追求民主與科學,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形成了近代以來中國的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8)20世紀經濟學論戰擴展閱讀:

思想論戰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新文化運動前,資產階級維新(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傳各自的政治觀點時,都沒有徹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經過新文化運動,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沖擊批判,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弘揚。中國知識分子在新文化運動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學思想的洗禮。這就為新思潮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也推動了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發展。

為五四運動的爆發作了思想准備。新文化運動啟發了民眾的民主主義覺悟,對五四愛國運動起了宣傳動員作用。

後期傳播的社會主義思想,啟發了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使他們選擇和接受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和推進革命的思想武器。這是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

有利於文化的普及和繁榮。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能夠使語言和文字更緊密地統一起來,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從而有利於文化的普及與繁榮。

⑨ 王安石 和 司馬光 的經濟學論戰,到底誰才算正確

王安石思路是對的,就是比較求急,司馬光,不想說他,運氣好搞了人文正公,後人也不認可,
雖社專會的發展,漸漸屬發現,他的吏書巨著,資治通鑒,也很保守,
王安石和司馬光比的話,王安石成就要高些,
文學上司馬光比王安石差很多,

⑩ 20世紀世界和中國經濟學迅速發展的原因是什麼

信息經濟學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信息經濟學作為正式學科概念是在20世紀50年代。信息經濟學起源於20世紀40年代,發展於50~60年代,到70年代基本發展成熟。在創建初期,研究重點多種多樣,有的學者側重於基礎理論研究,有的學者則側重於應用研究,也正是這兩種研究的互相補充和互相促進,才奠定了信息經濟學的理論基礎。進入70年代以後,信息經濟學的發展基本上達到了成熟,其標志是有大量信息經濟的論著問世。如:美國霍羅威茨的《信息經濟學》,英國威爾金森的《信息經濟學-計算成本和收益的標准》,日本曾田米二的《情報經濟學》等。信息經濟學概述:信息經濟學的研究從一開始就有兩條主線。一是以弗里茲·馬克盧普(Fritz Machlup)和馬克·尤里·波拉特(Mac Uri Porat)為創始人的宏觀信息經濟學。宏觀信息經濟學又稱情報經濟學、信息工業經濟學。以研究信息產業和信息經濟為主,是研究信息這一特殊商品的價值生產、流通和利用以及經濟效益的一門新興學科。是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基礎上發展建立起來的,是經濟學的重要領域。二是以斯蒂格勒和阿羅為最早研究者的西方信息經濟學、微觀信息經濟學。微觀信息經濟學又被稱為理論信息經濟學是從微觀的角度入手,研究信息的成本和價格,並提出用不完全信息理論來修正傳統的市場模型中信息完全和確知的假設。重點考察運用信息提高市場經濟效率的種種機制。因為主要研究在非對稱信息情況下,當事人之間如何制定合同、契約、及對當事人行為的規范問題,故又稱契約理論或機制設計理論。

閱讀全文

與20世紀經濟學論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