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產業經濟學和技術經濟學有什麼不同,他們都包含什麼內容啊,考研那方面比較好
呵呵,這么跟你說吧,產經是經濟,而技經不是經濟,是經濟與管理的交叉學科,追求內的是經濟的可行性和技容術的合理性。技經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技術經濟分析,項目管理,價值工程,技術創新等等,所以你想考經濟,就只有產經了~~
Ⅱ 論述題,學習產業經濟學的意義是什麼
1宏觀價值規律的內容《2》中國宏觀經濟調控的重點3.論述題《1》社會主義的基本這個超額利潤是由優等地和中等地農產品的個別生產價格低於按劣等地個別生產。21簡答題簡述企業在產業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2簡述企業兼並的主要動機3簡析產業結構變動的影響因素4簡析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異同5如何理解產業結構的高度化與合理化6什麼是高技術產業?它有哪些特點2論述題1簡論我國發展高技術產業的意義2試論選擇汽車工業和建築業作為我國支柱產業的意義3產業經濟學考研真題能力有限哈(為你提供一點算一點--!)筆試:一、選擇題2×151、羅斯托關於經濟增長本質研究的角度是()A、從總量的變化過程來研究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B、從部門的變化過程來研究經濟總量增長的規律C、從均衡競爭的假設條件來研究經濟增長D、從「次優論」的角度來研究經濟增長2、德國經濟學家霍夫曼專門對工業結構規律進行研究得出的霍夫曼比率是()A、霍夫曼比例=消費品產值/資本品產值B、霍夫曼比例=資本資料工業產值/消費資料工業產值C、霍夫曼比例=消費資料工業產值/資本資料工業產值D、霍夫曼比例=資本品產值/消費品產值3、產業結構優化的目標是()A、實現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B、實現經濟的飛速發展C、促進各產業間協調發展D、調整不協調的產業結構4、產業組織是指()A、同一產業內企業間的組織或市場關系B、產業中同類企業的總和C、企業與企業間的經濟關系D、市場主體間的市場活動的集合5、下列不是哈佛學派的觀點的是()A、反壟斷政策B、政府的產業政策應著力於維護市場結構C、一定的市場結構決定了企業的市場行為D、認為市場績效決定了市場結構6、斯坦克爾伯格模型7、日本的產業結構8、什麼指數越大,集中度越低()A、H.IB、E.IC、CND、基尼9、阻止進入定價10、下面那個行業中企業的廣告行為最有影響()A、耐用消費品行業B、工業品行業C、非耐用消費品行業D、壟斷行業11、關於後向兼並的問題(具體記不清,就是問一種企業兼並行為屬哪種)12、產業關聯分析的基本工具()A、投入系數表B、逆陣系數表C、投入產出表D、最小二乘法共15道題(其他記不清了哦)一、名詞解釋5×41、自然壟斷2、二級價格歧視3、筱原二基準4(忘記了!!)二、簡答題10×31、主導產業及其特徵2、規模經濟形成的原因3、產業差異化形成的原因三、論述題20×1請論述產業結構優化理論,並對我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提出建議
Ⅲ 產業經濟學問題
芝加哥學派對產業組織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公共政策的影響
芝加哥學派重視對結構—行為—績效的理論分析。認為應該從價格理論的基礎假定出發,強調市場的競爭效率。芝加哥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姆塞茨、波斯那、麥傑等。芝加哥的主要理論思想範式是競爭性均衡模型。其關鍵是提出了在長期均衡中的配置效率和技術效率,配置效率的條件是價格等於長期邊際成本,技術效率的條件是價格等於企業長期平均成本曲線最低點,這就意味著產業的產出不管是資本是不足還是過剩,都處於最優規模邊界下。在競爭性模型中,配置和技術效率主要導源於兩個結構性條件——買賣的數目和自由進入。
從長期的競爭效率出發,芝加哥學派認為市場從在長期過程能夠達到效率水平,反對高集中率的產業必然帶來壟斷租金,因此反對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斯蒂格勒從產業成長 角度,認為廠商的規模大小和市場的集中度與產業周期和經濟效率有關,在產業初期,由於市場范圍狹小,產業的各環節不足以專業化分工,而由全能型企業承擔,隨著產業的發展,市場范圍的擴大,廠商內部分工轉化為市場分工,到了產業成熟和衰退時期,市場范圍縮小,市場分工再次轉化為廠商內部分工。因此,產業的集中率隨市場范圍和產業周期相關。僅僅認為高集中率導致高利潤率忽略了產業發展長期均衡的歷史過程。從規模經濟角度 ,斯蒂格勒用生存技術來確定最佳規模水平,凡在長期競爭中得以生存的規模都是最佳規模,因此最佳規模存在多種不同的規模,大廠商的規模經濟也是生存技術的結果。德姆塞茨 認為高集中率導致高利潤率是生產效率的結果,而不是資源配置低效率的指標。在價格行為上,斯蒂格勒 進一步討論在高集中度產業中的大廠商的競爭行為,認為由於在高集中度產業中,大廠商仍然受到了競爭的壓力,其價格水平將制定在可維持水平,這個水平符合效率標准。
從公共政策上,理論強調了反競爭行為或壟斷行為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對市場的管制導致的進入壁壘。因此,政府最好減少干預,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
Ⅳ 產業經濟學如何理解新經濟
摘 要:21世紀初我國產業發展已進入了以數量擴張為主轉為以素質提高為主的新階段,產業發展的主要矛盾由短缺轉為相對過剩,由解決比例失調轉為推進產業結構的升級,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面臨著日益加劇的國際競爭壓力。經濟發展趨勢對產業發展有著多方面的影響。對此,應確定未來產業結構政策的目標方向,選擇適宜的政策,以促進21世紀產業發展。
關鍵詞;產業發展;結構調整;發展趨勢
一、21世紀初的產業發展趨勢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的產業發展實現了從少到多的轉變。從「十五」開始我國將實施第三步戰略目標,我國產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實現從低到高的轉變,在整體素質和效率方面,縮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一)我國產業發展面臨的新特點
1.產業發展己進入以數量擴張為主轉為以素質提高為主的新階段。我國產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除少數行業外,已主要不是在生產能力和產量方面的差距,而是在生產技術水平、產品品種和結構、單位產品物質消耗、勞動生產率方面的差距。今後我國產業發展的任務已不再是追求數量擴張,而是要在產業發展的科技水平和效率上縮小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為此,必須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以數量擴張為主轉向以提高產業素質和產業增長質量為主。
2.產業發展所面臨的主要矛盾由短缺轉為相對過剩.目前我國大多數產品的生產能力已超出了市場需求而出現相對過剩,這是導致我國加工工業過度競爭,企業效益大幅下滑並造成資源浪費的主要原因。造成相對過剩的根本原因是產業結構與需求結構不相適應。2l世紀初我國將全面邁進小康階段,人們不僅要求商品數量的滿足,更要求質量檔次的提高,花色品種的增加,服務水平的上升。所以,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的步伐,使之與需求結構的變化相適應是解決生產相對過剩問題的根本途徑,
3.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的重點由解決比例失調轉為推進產業結構的升級。從目前我國產業運行實際來看,各個產業之間比例失調的狀況已不明顯,結構性短缺的矛盾基本消除。當前制約我國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是發展水平上的矛盾。表現在:技術和知識密集型的附加值高的產業的比重低;企業生產和銷售的市場集中度低,規模效益差;傳統產業的技術含量低,產品結構落後。推進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一方面必須加大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改造的力度,推進傳統產業技術升級和產品更新換代;另一方面必須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此帶動整個產業的結構升級。在21世紀初,我國的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將進入以高技術化、高加工度化的新階段。
Ⅳ 產業經濟學中研究創新的重點是什麼
產業經復濟學和產業組織學的區別制在於:產業經濟學是針對產業經濟本身所具有的不同層次的具體行為規律的研究;產業組織是指生產同一類產品(嚴格地說,是生產具有密切替代關系的產品)的企業在同一市場上集合而成的同一產業內各企業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結構,該結構決定了該產業內企業規模經濟效益的實現與企業競爭活力的發揮之間的平衡。
Ⅵ 產業經濟學中產業規制名詞解釋
產抄業規制是政府或社會為實現某些社會經濟目標,而對市場經濟中的經濟主體作出的各種直接的和間接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限制、約束、規范,以及由此引出的政府或社會為督促產業經濟主體活動符合這些限制、約束、規范而採取的行動和措施。
簡要地說,產業規制是政府或社會對產業經濟主體及其行為的規制。目的在於維持正當的市場經濟秩序,限制市場勢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保護大多數社會公眾的利益,使之不受少數人的侵犯。
依照規制實施的主體的不同,產業規制包含:政府規制、社會規制和行業自律規制。
1、政府規制是政府為實現某些社會經濟目標而對經濟主體作出的各種直接的法律約束力的限制、規范,以及由此引出的政府為督促經濟主體行為符合這些限制、約束、規范而採取的行動和措施。
2、社會規制是指與政府規制相對獨立,對經濟主體作出的各種直接和間接的准法律的限制、規范,以及由此引出的社會為促進經濟主體行為符合這些限制、規范而採取的行動和措施。
3、行業自律規制又可稱之為行業管理,它界於政府規制和社會規制之間,主要是指行業協會對本行業企業的規劃、協調,因而是一種具有綜合性的自組織規制。
Ⅶ 產業經濟學gvc名詞解釋
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定義最有代表性:全球價值鏈是指版為實現商品或服務權價值而連接生產、銷售、回收處理等過程的全球性跨企業網路組織,涉及從原料采購和運輸,半成品和成品的生產和分銷,直至最終消費和回收處理的整個過程。包括所有參與者和生產銷售等活動的組織及其價值、利潤分配,當前散布於全球的處於價值鏈上的企業進行著從設計、產品開發、生產製造、營銷、交貨、消費、售後服務、最後循環利用等各種增值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