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188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豆瓣

188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豆瓣

發布時間:2021-01-03 03:33:39

『壹』 如何評價《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發展史中的地位

1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學習心得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由三個未完成的手稿組成,反映了當時馬克思在經濟學和哲學方面的研究成果.他第一次從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立場出發,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和資產階級經濟學進行批判性考察,對自己的新的哲學、經濟學觀點和共產主義思想作綜合性闡述.所以《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主義科學世界觀形成階段的一部重要著作.
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勞動異化問題.以往的國民經濟學主要考察產品的流通、消費等宏觀方面的問題,卻往往忽視工人同產品的直接關系,從而就掩蓋了勞動本質的異化.馬克思指出了一系列的悖論:「按照國民經濟學的規律,工人在他的對象中的異化表現在:工人生產得越多,他能夠消費的越少;他創造價值越多,他自己越沒有價值、越低賤;工人的產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創造的對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蠻;勞動越有力量,工人越無力,勞動越機巧,工人越愚鈍,越成為自然界的奴隸」[1].於是勞動對於工人來說就成為了外在的東西,而不是屬於他的本質的東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因此,工人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勞動中則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勞動時覺得舒暢,而在勞動時就不覺得舒暢」[2].總之,歸納起來就是,工人在勞動中不是進行的是自願勞動,而是在被迫的強制勞動,「它不是滿足勞動需要,而只是滿足勞動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種手段」[3].
既然人和勞動,也就是和自己的本質力量相背離,在勞動中品嘗痛苦的話,在什麼時候人們會感到快樂呢?「結果,人(工人)只有在運用自己的動物機能——吃、喝、性行為,至多還有居住、修飾等等的時候,才覺得自己是自由活動,而在運用人的機能時,卻覺得自己不過是動物」[4].於是,「動物的東西成為人的東西,而人的東西成為動物的東西」[5].
德國哲學向來以體系嚴密、邏輯嚴謹著稱;而馬克思的思想更是博大精深.這樣來羅列難免有枯燥之感.下面讓我們來看一個事例.
在美國經濟大蕭條的時候,牛奶滯銷.農場主把大桶大桶的牛奶倒進密西西比河裡,還有的在牛奶上灑上農葯;相反卻有大批的失業工人領不到麵包,掙扎在飢餓與死亡的邊緣上.現實生活中另一個悖論是,煤礦工人整天挖煤,妻子兒女卻在家中受凍受冷.這兩個事例充分說明,勞動已經不是一個人類本質力量的確證過程,而是變成否定人類本質力量的過程.人們在勞動過程中感到的不是創造性活動的愉悅,相反是一種痛苦的夢魘.「只要肉體的強制或其他強制已停止,人們就會像逃避鼠疫那樣逃避勞動」「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勞動,是一種自我犧牲、自我折磨得勞動」「這種勞動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別人的;勞動不屬於他;他在勞動中也不屬於他自己,而是屬於別人」[6].
在很長一段時間,學界對社會主義是否也存在人的勞動異化這點爭論紛紛,意見不一.社會主義的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而共產主義是一個人實現全面解放的制度;社會主義按勞分配,人與勞動是合一的,就不應該出現勞動異化問題.但是,從現在看,至少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上,勞動異化不僅存在著,而且還相當嚴重地威脅人類本身.人們並不是把勞動當作自己本質的內在要求,而是當作一種主要的生存手段.換句話說,勞動作為人的本質力量的對立物的現象,依然存在.
比如,當代女作家鐵凝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說《誰能讓我害羞》.作品裡最直接層面上的對立是物與人的沖突.送水少年面臨的一個最明顯困境是,送水而喝不到水.這正是在現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的背景下,社會里一部分階層可以憑借自己的優勢地位佔有或享受更多的勞動產品或服務,而真正創造社會財富的人卻常常被漠視,甚至是被歧視的真實寫照.因此,少年打扮自己,執意要喝口礦泉水的舉動,正是他想要突破勞動異化的怪圈的表現,即由人的本質力量創造出來的反過來卻成為否定人的本質力量的力量.誠然,水本身沒有價值,可是在特定的語境中,水成為上層生活方式的象徵,成為人本質力量的對立物,其價值就超過了人的尊嚴,這就是物對人的異化.這樣,少年和水不再是勞動的主客體關系,而變得勢同水火;少年為對抗物的壓迫所做的努力就顯得幼稚、狂熱和滑稽.
這里舉出的例子只是一個很小的事情,但是在生活里隨處可見.另一個較典型的例子是農民工進城.他們在為城市現代化貢獻力量的同時,自身的價值卻沒有得到城裡人的相應尊重.經常是貢獻著最大的力量,卻拿著最少的工資,吃著最大的苦,自身卻又沒有任何保障.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勞動異化問題應當值得我們充分重視起來.因為勞動異化總是否定著人類的本質力量.只有讓勞動成為人的本質需求,才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才能最終實現人的全面解放,實現共產主義.[完]

『貳』 188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實現了怎樣的分野

1884年經濟學哲學時候老實下個風也顯示。

『叄』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核心核心內容是

那核心的種類什麼都還別簡單,通過不斷的咨詢就可以知道了,產品的核心內容那種。

『肆』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歷史還原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約寫於1844年5月底6月初至8月,在馬克思生前沒有發表。1927年,蘇聯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文庫》第3卷附錄將這部手稿中的《第三手稿》(即筆記本III)的大部分以俄譯文發表,但誤認為它是《<神聖家族>的准備材料》。1932年,蘇聯出版的《馬克思全集歷史考證版》第1部分第3卷以德文原文發表了全部手稿,並冠以標題《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982年新出版的《馬克思全集歷史考證版》在發表《手稿》時採用了兩種方式編排。第一種按《手稿》的寫作時間、階段的順序編排。第二種按《手稿》的邏輯結構和思想內容編排,並由編者加了標題。這里發表的《手稿》中文版是根據邏輯結構編排的《手稿》校訂的。

『伍』 188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作者是誰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作者是馬克思。
(5)188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豆瓣擴展閱讀: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專是馬克屬思在年輕時代總結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問題而寫的一個未完成的手稿,有三個部分。是一部研究政治經濟學和哲學的著作。但是,在「異化勞動」和「共產主義」兩個部分里卻包含著豐富而深刻的經濟學思想,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盡管《手稿》在一些問題的表述中還留有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痕跡,但是《手稿》第一次從生產勞動實踐的觀點來闡述經濟和經濟學的起源,為經濟學的研究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在這個意義上說,《手稿》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光輝起點。
參考資料:網路。

『陸』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作者

卡爾·馬克思,全名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德語: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締造者,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革命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開創者

『柒』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核心是什麼

:(1)以異化勞動學說為核心的政治經濟學批判;(2)以人的本質為思考中心回的哲學批判;(3)以答揚棄異化為核心的共產主義批判;(4)對黑格爾哲學的全面清算:批判已不再局限於黑格爾的法哲學和國家哲學,而是對黑格爾一般辯證法的批判

『捌』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的美學價值

網路一下就有很多呀,自己慢慢「借鑒」吧!

『玖』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講述了什麼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系統研究政治經濟學的第一個成果,雖然這部著作尚有未成熟的地方,然而在馬克思的思想發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在《手稿》中,馬克思對唯物史觀的某些命題作了非常重要的論述,如通過對人的勞動分析進而說明人們的社會關系。

馬克思是從黑格爾對人的勞動分析人手的。馬克思指出,黑格爾站在現代經濟學家的立場上把勞動看作人的本質,看作自我確證的本質,但是黑格爾並沒有看到勞動的消極方面,即沒有看到勞動所受到的來自客體的制約;更為重要的是,黑格爾從整體上輕視人類的物質生產勞動。他「唯一知道並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馬克思認為,人的勞動的積極方面表現為人對自然的改造,其消極方面則表現為人從屬於自然,人如不改造自然,就無法維持生命的延續。人正是通過不斷改造自然的活動才培養了人的本質特徵和人的本質力量。在馬克思看來,作為人的勞動是自覺的、有意識的並能夠從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是精神活動和物質活動的統一。馬克思還改造和吸收了費爾巴哈的「類」的概念,認為只有勞動才使人形成為「類」。這就為唯物史觀的創立奠定了最初的基礎。因為人的「類生活本身即社會」,而「國家是由人們組成的」,也是一種類生活,人把自己看作是社會存在物。這一系列的新觀點,都指明要探尋歷史的奧秘,必須從人出發,從人的勞動出發。人的勞動才是蘊含著歷史之謎的關鍵范疇。這樣,馬克思就抓住了理解人類歷史的最終的決定力量即人類的物質生活條件。在馬克思看來,歷史的發展使勞動產生了異化,通過勞動異化的分析,我們能夠進一步了解人類社會生活的本質。所以有必要對異化的原因進行分析來探尋歷史發展的規律。異化勞動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表現在勞動者的勞動與勞動產品的異化上。

這就是說,勞動所生產出來的產品是作為一種異化的存在物和勞動者相對立的。這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活動的某種概括:工人生產的產品越多,他就越貧困。這種異化勞動為工人帶來的是災難。勞動建造了宮殿,但工人卻住進了貧民窟。勞動創造了美,但工人卻變成了畸形。

第二,勞動自身的異化。

這就是說,勞動對勞動者而言是否定的、外在的。工人在勞動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到摧殘,精神受到折磨。這種勞動不是自願的而是強制的,不是屬於自己的,而是屬於別人的。

第三,異化勞動表現為勞動者與人的類本質的異化。

這種表現是上面的異化合乎邏輯的結果。異化勞動從人那裡奪去了勞動產品,從外部強加給勞動者,也就從人那裡奪走了他作為人的類生活。人類自己的本質變成了僅僅是維持自己生存的手段,這樣人的類本質也就和人自身相異化了。

第四,人與人相異化。

這是馬克思關於異化勞動的分析最為重要的結論。如果一個人的勞動都不是屬於他自身的,那麼他的產品、他的活動屬於誰?這樣,異化勞動的根源就找到人與人的關繫上來,必然通過生產關系和財產關系來加以說明。這正是唯物史觀的重要的觀點之所在。馬克思指出:「通過異化的、外在的勞動,工人生產出一個跟勞動格格不入的、站在勞動之外的人同這個勞動的關系。工人同勞動的關系,生產出資本家(或者不管人們給僱主起個別的什麼名字)同這個勞動的關系。」

馬克思認為,異化勞動只是在人類社會的一定發展階段上出現的現象,它的發展必定會導致自身的否定,從而消滅異化,恢復正常的勞動樂趣。他甚至把共產主義理解為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

我們知道,馬克思在《手稿》中是使用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用過的「異化」的概念來批判私有財產的。這種批判雖然包含著深刻的思想,但還不是從資本主義制度的內在聯系出發的。馬克思所由以出發的感性具體是這樣的客觀經濟事實:工人創造的財富越多,他越貧困;工人勞動的產品彷彿是一種外在的東西和權力與他對立著。不僅如此,就連勞動自身也成為一種外在於他的東西和他對立著,不屬於他,而屬於另一個人。勞動的異化使他對自己的族類也異化了。這種異化的實質在於從事生產勞動的人創造了不屬於他的產品,同時也就創造了非生產者佔有生產資料和產品的權力。可以說,這是對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和勞動對抗的較為抽象的概括。這個結論已經撇開了資本主義社會中許多關於自由、平等的虛假表象,而抽取了所有對抗現象的某種共同的東西。但是這種抽象仍然沒有涉及到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層結構。這正好反映了這樣的狀況,唯物史觀仍在開創之中。《手稿》提出的只是唯物史觀的一個初步的輪廓,許多細節仍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從政治經濟學角度的進一步研究。

閱讀全文

與188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豆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