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政治經濟學的若幹流派與他山之石
國際政治經濟學(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又稱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作為國際關系一個分支學科主要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的歐洲和美國,經過近二十多年的發展,國際政治經濟學已經成為當代西方國際關系研究領域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國際政治經濟學與國際關系今天盛行於國際學術界的國際政治經濟學主要始於國際關系學界對冷戰後期的國際社會現實變革所作的思考和反應。就冷戰初期的國際關系而言,如下兩個事實對於形成這一時期的現實主義國際關系理論是非常重要的:一是冷戰格局的形成及對抗的開始。這種對抗使得權力,特別是軍事力量被突出來。兩大陣營的形成使得許多國家為了國家主權的安全不得不加入其中,盡管在安全問題上出現了免費搭車現象,但安全問題仍然是冷戰時期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二是自由主義國際體系的建立。在西方資本主義集團內,建立了一種以自由主義為基礎的國際體系,其中,1947年7月建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成為這種自由主義國際體系的基礎。冷戰的現實影響了當時學者們對於國際關系的理解,這就是國際關系研究中現實主義的興起。這時國際關系研究中最基本的概念便是權力和安全,其中權力最主要是指軍事力量,而安全最主要是指領土完整。關於這一點,現實主義的集大成者摩根索於1948年出版的名著《國家間政治》(Politics among States)的副標題「為權力和和平而斗爭」(Struggle for Power and Peace)是最好的體現。現實主義地研究國際關系使得國際關系理論在20世紀50、60年代具有如下三個明顯的特徵:(1)國家是國際關系研究的主體,國際關系主要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政治關系;(2)權力,特別是政治權力是國際關系中最為基本的權力;(3)在國際關系中,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是相互分離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使得西方的學者們相信,「自由體系明顯有利於世界經濟的巨大增長;因而也創造了經濟活動全球化的背景,這是今日經濟生活的一大組成部分。所以,這個體系肯定有益於西方集團所有民族經濟的共同利益,甚至有益於那些依附性的第三世界」(註:Craig N.Murphy and Roger Toozo(eds.),The New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Lynne Rienner Publishers,Boulder,1991.P.3.)。這種信念的邏輯自然是:為了使得共同財富最大化,在自由主義體系中經濟活動必須和政治活動相分離。
進入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國際社會現實出現了非常大的變革,這種變革既表現在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化上,也表現在世界經濟所面臨的挑戰中。在西方世界,先是英國為爭奪大國地位而在生產核武器問題上與美國進行討價還價,後是法國改變了初期完全依賴美國的態度。1960年,戴高樂改變了過去和蘇聯完全對立的態度,提出「緩和、諒解、合作」的政策和「從大西洋到烏拉爾」的歐洲建設思想,同時,為了擺脫美國的控制,法國於1967年撤出北約組織。後來,德國也改變了同蘇東國家的對立,實行「新東方政策」,即既要保持同西方的合作,又要同東方實現某種諒解。這樣,西方世界開始分化,進入20世紀70年代,這種分化更為明顯。而在東方世界,由於前蘇聯把自己的政治經濟模式強加於東歐各國,也引起東歐國家與蘇聯矛盾的加劇。先是前蘇聯和南斯拉夫就裡亞斯特的歸屬發生分歧,導致蘇聯撕毀合同,撤走專家,對南斯拉夫實行經濟封鎖。其後是波蘭事件和匈牙利事件(1956年)的發生,最後終於導致前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陣營內也出現矛盾。對兩極世界政治格局的挑戰,不僅來自其內部的矛盾公開化,而且還來自外部另一支政治力量--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和壯大。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廣大發展中國家不僅推行「不結盟運動」,堅持反對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種族主義和霸權主義,呼籲發展中國家加強團結,建立新的國際經濟秩序,而且在部分地區加強區域建設,促進本地區國家之間的合作,諸如東南亞國家聯盟、石油輸出國組織、非洲統一組織等區域國際制度在促進各自地區的區域化進程中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 新政治經濟學(New Political Economy),在大多情況下也被簡稱為「政治經濟學」。一本通行的新政治經濟學教材舉出這樣的觀點:「雖然政治經濟學可以被視為一門自成一體的完整學科,但用標準的自然科學語言來表述其研究或許更加合適。」「在自然科學的分析傳統中,解釋通過法則和理論相聯系,法則在解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並且它們是科學理論的基本組成部分,更准確地說,理論是層級組織分明的法則系統……非常接近於我們在政治經濟學中遭遇的理論概念。」
且借汪丁丁的歸結與相應的轉述,察看這種論說:(1)「基本問題就是,『與個人選擇相對待的公共選擇』。」(2)「將新古典經濟學的方法運用於政治活動」。(3)「等於或應當等於『社會選擇理論+公共選擇理論』」,以及(4)等於「效率原則+正義原則」,以及(5)應用政治社會學的三維理解框架即「經濟」(物質生活)、「政治」(社會生活)、「價值」(精神生活),求社會基本問題之解決,求幸福三維度「效率、正義、自由」(物質生活、社會生活、精神生活)。(6)「發展可視為人們享有的真實自由之擴展過程……政治民主其實是這樣一個過程:因為人力資本是經濟增長的核心驅動,故而,理性的獨裁者為獲取經濟增長的好處,必須普及教育;而教育普及的一項副產品,就是公民參與民主政治的成本迅速降低,於是有政治民主的發展。」(7)「在上述的『三維』視角下……大約是1860-1960年這一百年時間,社會的基本問題(即普遍的正義訴求)及其求解過程,主要局限在『物質生活-社會生活』這樣一個平面世界裡……來自物質生活維度的,主要是技術進步的影響……每一個人的生命過程,在我們的三維視角下,是『物質生活-社會生活-精神生活』三維空間里的一條軌線……對中國而言,明清以降本土文明與外域文明的沖突,如前述,源自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西方化(狹義地稱為『工業化』,或廣義地稱為『現代化』)。」
這些范型涵括了以制度、演化、博弈為視角的「新政治經濟學」風潮,因為該研究亦不過是以新型政治觀——重回市民的經濟政治一體——為導引,用深度化的市民視角重讀資本經濟范疇,以此重訂個人主義秩序規則,巧立「資本政治觀」,使「理性人之互動行為」愈加令人迷惑。所謂的「社會問題經濟學」但言其表,勿言其里。所以就其實質,旨在處理資本的個人選擇和集體選擇的沖突問題,求其折中。這當然是一個現實版的理論幻想。 其實,新政治經濟學是對較早的研究經濟學方法的一種復興。雖然這歸類於我們所感興趣的政治是如何影響經濟的課題,但是對於新政治經濟學的定義仍然側重於如何研究這些課題的方法,更明確的說,大致可以被定義為利用現代經濟分析的形式的和技術的工具來考察政治對於經濟的重要性。 女性主義政治經濟學(feminist political economy,feminist PE),亦有學者稱為性別政治經濟學(gender political economy)或者是女性主義經濟學(feminist economics)。
雖然在名稱上有所不同,但都是批判主流新古典經濟學核心的「理性自利經濟人」假設,指出此是建立在西方文化中的自利/利他、獨立/依賴與理性/感性的二元對立思維,甚且將此與價值判斷相聯系而成為公/私領域、市場/家庭,尤其是男女性別間的優/劣關系,如此不僅無法解釋人類行為中所包含的利他性、依賴性和感性等特質,也忽略了婦女在家庭和其它私領域中的活動價值。
源自於女性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女性主義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主要是探討性別與社會發展之間的關系,研究成果大都發表在女性主義經濟學(Feminist Economics)、世界發展(World Development)以及第三世界(Third World Quarterly)等國際期刊上。
⑵ 國際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有哪些必讀書目
國際政治經濟與國際關系
699 政治學研究理論與方法
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基礎理論;國際政治經濟熱點問題;國際政治;政治學研究方法概論。
823 國際關系史
維斯特伐利亞體系(產生的背景、過程與影響);英國、法國、德國、美國、俄國、日本等國家的發展歷史與在國際體系中的作用;維也納體系;大陸聯盟體系與俾
斯麥;一次大戰於凡爾賽-華盛頓體系;二次大戰與雅爾塔體系;冷戰中的兩極對抗到冷戰後的多元化世界;非殖民化與民族解放運動;全球化與區域合作進程;冷
戰後國家間政治經濟與文化關系;國際組織、環境與非傳統安全問題;1949年以來的中國對外關系。
參考書目:
《國際關系史》劉德斌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第四版)馮特君主編,經濟管理出版社(2010年版);
《當代比較政治學》阿爾蒙德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版);
《全球政治經濟學》吉爾平著,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版)等。
⑶ 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外交學、國際政治經濟學,這些學科之間的關系
我是學這個的,研三馬上畢業,我來回答吧。你問的是學科之間的關系,我就從學科上給你回答。
1.你說的這4個專業中,國際關系是母專業,也就是說,國際關系(下面簡稱I.R.)是包含另外3個專業的大專業。1919年威爾士大學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IR專業。所以「國際關系」沿用至今。
2.國際政治和外交學是IR的分支學科,如果把IR比喻成1級學科的話,國際政治就是2級學科。因為IR不僅研究國際上的政治,還有經濟、文化、軍事、制度、非傳統安全等等,而國際政治只研究政治。外交學只研究外交。你可以買幾本外交學院的書,就可以發現,外交學重在培養外交人才,不是研究人才。(當然了,至於你最後能不能當外交官,這裡面的因素就太多了。)
3,你說的國際政治經濟學,簡稱為IPE,只能算是3級學科,嚴格的來講,不能算是專業,只能說是一個專業方向。因為現在政治、經濟互相影響,所以很多IR學者發現,只研究其中一個不能足以解釋國際關系,所以就創辦了這個方向。學習這個方向的話,我建議你一定要有很好的經濟學功底,否則比較有麻煩。這個學科方向在美國發展的很好,但是國內不太重視。
4.還有一點,我想說,國際關系裡面諸如IPE這樣的3級學科方向還有很多,比如「全球治理」、「非傳統安全」、「環境外交」、「東北亞外交」、「數學政治學」(這個只有美國有)、「國際關系理論」、「國際體系安全研究」(這個美國發展的很好)等等。
5.因為咱們國家國情,內地很多高校在IR設置上都採取平行處理的辦法,使很多考生很迷惑,誤以為IR、IPE、國際政治等等是一樣的,你要多注意這個。
6.最後,還想跟你說說,如果有好的選擇的話,建議你不要學習這個專業,就業真的非常難,難到了你想像不到的程度。(當然,你要是在清華北大學習IR就不一樣了)。我是沖著喜歡學習IR的,但是現在也是很發愁。好好考慮吧。祝你成功。。~~
⑷ 學習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將來是否可以在外交部門工作
有這種可能,我國多位外交部發言人都是在中國青年政治學院、人大等念相關專業畢業的,專但是現在屬外交部也和其他部門一樣,一般是通過公招錄取,你需要學好公共課(法律、政治基礎知識,甚至邏輯學、數學等)而且外語要求也比較高,你必須要有這些條件才有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