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經濟學法 > 制度經濟學的演化

制度經濟學的演化

發布時間:2021-01-02 07:56:41

Ⅰ 制度經濟學老師讓我們舉例功能主義和演化主義的例子

我前幾天來去看了一個片子源,叫做《大設計+》,裡面講了一些非常有名的公司設計產品的理念,都是以人為本,我想這個就是功能主義。就是一個東西再好看,不實用,也不是成功的。所以首先考慮人會不會用,用著方便不方便,之後再考慮其外觀等。這樣解釋明白么?
演化主義對立的是激進主義,是經濟上的觀點。就是很多人認為發展中國家發展停滯是因為別人也就是發達國家表面幫助我們,實際在欺負我們,但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是讓自己變強,創新制度等等,意思就好像變形金剛打仗一樣,不是對手強,是你自己存在問題。想打敗對手,你就要進化。
你再理解理解,我也再學習學習。

Ⅱ 演化經濟學與新制度經濟學

馬克思是現代演化經濟學的思想前驅,此後廣義的演化經濟學(具有演化思想的經濟學)源於凡勃倫,狹義的現代演化經濟學源於熊彼特和西蒙。熊彼特對創新過程的研究使演化經濟學真正成為一個獨立的理論分支,西蒙的理論貢獻主要在於提出了「有限理性」概念,演化經濟學藉此概念批判新古典經濟學,並將之視為自身理論框架的重要基點之一。 演化經濟學就是要了解經濟組織的內部結構,以便更好地了解技術進步以及行業和產品的變遷,理解創新發生的過程,更好地了解經濟的演化過程。
交易費用理論
交易費用是新制度經濟學最基本的概念。交易費用思想是科斯在1937年的論文《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新制度經濟學
提出的,科斯認為,交易費用應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產權的費用,發現交易對象和交易價格的費用,討價還價、訂立合同的費用,督促契約條款嚴格履行的費用等等。 交易費用的提出,對於新制度經濟學具有重要意義。由於經濟學是研究稀缺資源配置的,交易費用理論表明交易活動是稀缺的,市場的不確定性導致交易也是冒風險的,因而交易也有代價,從而也就有如何配置的問題。資源配置問題就是經濟效率問題。所以,一定的制度必須提高經濟效率,否則舊的制度將會被新的制度所取代。這樣,制度分析才被認為真正納入了經濟學分析之中。
產權理論
新制度經濟學家一般都認為,產權是一種權利,是一種社會關系,是規定人們相互行為關系的一種規則,並且是社會的基礎性規則。產權經濟學大師阿爾欽認為:「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擇一種經濟物品的使用的權利。」這揭示了產權的本質是社會關系。在魯賓遜一個人的世界裡,產權是不起作用的。只有在相互交往的人類社會中,人們才必須相互尊重產權。 產權是一個權利束,是一個復數概念,包括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置權等。當一種交易在市場中發生時,就發生了兩束權利的交換。交易中的產權束所包含的內容影響物品的交換價值,這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基本觀點之一。 產權實質上是一套激勵與約束機制。影響和激勵行為,是產權的一個基本功能。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產權安排直接影響資源配置效率,一個社會的經濟績效如何,最終取決於產權安排對個人行為所提供的激勵。
企業理論
科斯運用其首創的交易費用分析工具,對企業的性質以及企業與市場並存於現實經濟世界這一事實做出了先驅性的解釋,將新古典經濟學的單一生產制度體系————市場機制,拓展為彼此之間存在替代關系的、包括企業與市場的二重生產制度體系。 科斯認為,市場機制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企業也是一種配置資源的手段,二者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在科斯看來,市場機制的運行是有成本的,通過形成一個組織,並允許某個權威(企業家)來支配資源,就能節約某些市場運行成本。交易費用的節省是企業產生、存在以及替代市場機制的惟一動力。 而企業與市場的邊界在哪裡呢?科斯認為,由於企業管理也是有費用的,企業規模不可能無限擴大,其限度在於:利用企業方式組織交易的成本等於通過市場交易的成本。
制度變遷理論
制度變遷理論是新制度經濟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代表人物是諾斯,他強調,技術的革新固然為經濟增長注入了活力,但人們如果沒有制度創新和制度變遷的沖動,並通過一系列制度(包括產權制度、法律制度等)構建把技術創新的成果鞏固下來,那麼人類社會長期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是不可設想的。總之,諾斯認為,在決定一個國家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面,制度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制度變遷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對節約交易費用,即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所以,制度變遷可以理解為一種收益更高的制度對另一種收益較低的制度的替代過程。產權理論、國家理論和意識形態理論構成制度變遷理論的三塊基石。制度變遷理論涉及制度變遷的原因或制度的起源問題、制度變遷的動力、制度變遷的過程、制度變遷的形式、制度移植、路徑依賴等。 科斯的原創性貢獻,使經濟學從零交易費用的新古典世界走向正交易費用的現實世界,從而獲得了對現實世界較強的解釋力。經過威廉姆遜等人的發揮和傳播,交易費用理論已經成為新制度經濟學中極富擴張力的理論框架。引入交易費用進行各種經濟學的分析是新制度經濟學對經濟學理論的一個重要貢獻,目前,正交易費用及其相關假定已經構成了可能替代新古典環境的新制度環境,正在影響許多經濟學家的思維和信念。 一般認為,新制度經濟學是由科斯的《企業的性質》這篇文章所開創的。
編輯本段新制度經濟學關於人的行為假定
1.人類行為動機是雙重的,一方面人們追求財富最大化,另一方面,人們又追求非財富最大化。(人們往往在財富與非財富之間進行權衡,尋找均衡點,實現非財富價值不能總以犧牲個人財富為代價。) 非財富最大化行為:利他主義、意識形態、自願負擔等,非財富最大化往往具有集體主義行為偏好。 個人非財富最大化行為的四種動力: 愛、團結和其他利他主義思想,在家庭、小部族和朋友之類的小群體起作用; 受到脅迫和威脅; 預期為別人做事可以產生對自己有利的副效應; 心理上得到滿足或至少良心不受責備。 2.人與環境的關系,即有限理性。(人不能對稀缺的世界作出正確的反映)。 原因: 一方面,環境復雜,參與者眾多,信息不完全,不確定性因素多,行業太多,分工太細。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夠,信息太多和太少一樣不理想。如到書店買書,考試劃范圍等,信息太多反而累人,關鍵是要有用的信息。 「信息悖論」:信息搜尋不可能達到最佳狀態,因為在搜尋之前不可能知道信息價值。 信息不僅是不完全的,還是不對稱的。又分兩種情況: 一是事前不對稱 ,如買房、看電影等。二是事後不對稱 ,如保險公司與投保人的關系,醫生和病人的關系,許多買賣關系等 。又如:二手車市場、劣幣驅逐良幣、網上銷售、國有企業虧損等。 另一方面人對環境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無所不知。 3.人的機會主義傾向:即人具有隨機應變、投機取巧、為自己謀求更大利益的行為傾向。 人的機會主義的二重性 : 與冒險、尋找機遇、創新聯系,對立面是保持現狀; 把成本、費用轉嫁給他人,損人利己。

閱讀全文

與制度經濟學的演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